电抽搐治疗
电休克
DX-2A型电疗机使用说明感谢您选用本设备,本设备属精密电子医疗仪器,使用前请详细阅读本说明书,并做好保存,谢谢!一、概述:DX-2A型电疗机是鞍山市博远技术研究所应广大用户的要求,重新研究成功,专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的设备。
本设备采用最先进的单片机系统,由单片机及共附属电路、电源、信号输出、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本电路设计精湛,可靠、安全、准确。
电休克疗法亦称电抽搐治疗,即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做电抽搐治疗时,电量为80-120V,在此电量下,电流直接通过人的大脑,导致全身抽搐,病人意识丧失,没有痛苦。
治疗结束后,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还有一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这取决于治疗次数的多少和间隔时间的长短,一般7-10天内逐渐消失。
据资料表明,电抽搐治疗可引起脑电图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但这种情况持续很短时间。
一般认为,电抽搐治疗后1月内可恢复正常。
对有严重自杀行为的抑郁症精神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2-3周才获得最佳效果,如采用电抽搐治疗在一周内即可生效。
国外有研究证明,经电抽搐治疗100次以上的病例,并无明显的脑功能影响,现一个疗仅有8-12次,据电抽搐万次治疗的分析表明,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因此,可以说电抽搐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适应症:1、严重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损物者、需尽快控制精神症状者;2、有严重抑郁,有强烈自责自罪、自伤、自杀行为者3、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者4、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能耐受者。
三、治疗前的准备工作进行电休克治疗前,要详尽做好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如胸透、心电图、脑电图等,排除脑部疾患,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
临床医师必须说明心理和医学问题,仅仅提及电休克治疗常常引发病人和家属的严重焦虑。
他们必须接受关于电休克和其他治疗的好处以及不良效应的教育,不恰当治疗严重抑郁发作的风险。
精护:电与醒脉通治疗及护理
心理教研室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症
严重忧郁, 有强烈自杀、
自伤企图及 行为者
极度兴奋躁动 冲动伤人 药物治疗难 以控制的精 神病患者
心理教研室
一、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 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参见第四章心理评 估与治疗。
心理教研室
(二)治疗过程的护理
1.治疗前的准备 2.治疗过程的护理 3.治疗后的护理
心理教研室
治疗前的准备
• (1)环境的准备 治疗室设置沙发、茶几、衣帽架 、摆放些鲜花或盆景等,播放轻音乐,提供茶水 和有关心理卫生的宣传资料 。
心理教研室
治疗后的护理
结束心理治疗后,护理人员应陪同患者离开治疗 室,了解患者还有何需求;
• 预约好下次治疗时间; • 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应耐心听取意见,并及
时反馈给心理医生,与医生共同分析原因、商讨 适当的解决办法; • 与患者保持紧密联系。
心理教研室
第4节 其他治疗与护理
• • 一、工娱治疗与护理
• (2)治疗背景材料的准备 ①了解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性格、家庭、职
业、生活习惯以及对求治的期望等。 ②了解心理医生的特长和个人风格 。
• (3)患者的准备 ①预约治疗者在前半小时到达治疗预备室,
休息放松,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②健康指导。
心理教研室
治疗过程的护理
• 心理治疗一般在无第三人干扰的环境 中进行。护士在治理过程中主要是做心理 医生的助手,如保持环境的安静、做好资 料的收集以及某些特殊治疗场合(如催眠 疗法)的见证人等。
电抽搐治疗相关职责和制度
电抽搐治疗相关职责和制度㈠电抽搐治疗工作制度1.电抽搐治疗工作, 属于物理治疗科工作范畴。
2.电抽搐治疗工作由业务院长及医务科统一领导,电抽搐治疗室全体医护人员实施具体治疗工作。
3.参加电抽搐治疗的医护人员应具有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思想,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熟练的治疗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的治医态度。
4.参加电抽搐治疗的全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治疗室的一切规章制度。
各类人员应牢记幷认真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认真准确填写各类表格和文书资料。
严格依法管理精神药物、麻醉药物、抢救药物和各类医疗设备。
5.参加电抽搐治疗业务的全体医护人员要团结合作,密切配合,确保电抽搐治疗的成功和安全。
如遇病员病情发生变化甚至危机生命时,要立即组织抢救幷急请有关科室会诊,幷即刻向医务科或院领导汇报。
6.电抽搐治疗室负责人应定时或随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院领导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幷提出改进意见。
㈡电抽搐治疗室治疗师岗位职责1.在医务科的领导下,具体复查日常工作的开展。
做好对治疗病人科室的联系协调工作,安排确定治疗时间。
2.负责电抽搐治疗前对选送治疗病人的适应症复审工作,必要时提出补充检查及修订治疗前的准备方案意见。
3.与麻醉师、治疗室护士密切配合,负责确定治疗的具体时间、选择电刺激强度、通电刺激持续的时间和组织实治工作。
4.现场负责意外事件的抢救及安排病人醒复后的医疗、护理工作,确定特护时间,制定监护措施。
与接受治疗病人的主管医师一起,负责评定现代电抽搐治疗的疗效。
5.讨论制定治疗副反映后的处理意见和发生意外的急救措施,共同确定现代电抽搐治疗的施治次数。
6.负责每次现代电抽搐治疗前后,各类量表及观察表格的填写、收集、保存等工作。
㈢电抽搐治疗室麻醉医师岗位职责1. 在医务科的领导下,全面负责电抽搐治疗过程中病人的麻醉业务工作。
在医务科的统一指挥下,参与抢救治疗中发生各种意外(如麻醉意外)事件的病人。
2.与护理人员密切配合,保障电抽搐治疗的顺利进行。
精神科改良电抽搐治疗及护理
精神科改良电抽搐治疗及护理改良电抽搐治疗是应用肌肉松弛剂与麻醉剂,使病人在麻醉状态下接受治疗,其并发症尤其是运动系统并发症少于传统电抽搐治疗。
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已被临床广泛运用。
一、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适应症同传统的电抽搐治疗。
无明显禁忌症,仅因肌松剂可引起心血管和肺部并发症,故患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慎用。
二、治疗方法1.让病人仰卧于治疗台上,四肢保持自然伸直姿势,解松领口和裤带。
2.治疗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
按病人年龄、体重给予1%硫喷妥钠缓慢静脉推注,诱导病人入睡,待病人出现哈欠、角膜反射迟钝时,给予0.2%氯化琥珀酰胆碱(司可林)静脉注射,观察肌肉松弛程度。
当腱反射消失或减弱,面部、全身出现肌纤维震颤,呼吸变浅,全身肌肉放松时,给病人戴上软泡沫小型牙垫,并用简易呼吸器给病人持续加压给氧,即可通电治疗。
观察口角、眼周、手指、足趾的轻微抽动,持续30~40秒,为一次有效的治疗。
3.治疗结束后,取出牙垫,继续用简易呼吸器给氧直至病人自主呼吸恢复为止,即可送休息室继续观察。
三、治疗过程的护理治疗过程的护理与电抽搐治疗的不同之处有:1.治疗前禁食禁水时间一般为6~8小时。
因治疗时给病人行基础麻醉,如果禁食禁水时间短有可能引起病人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导致不良后果。
2.治疗前要准备好软泡沫小型牙垫、麻醉用品及治疗仪。
3.静脉注射时严防因药液外漏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若注射后出现瘀斑,按医嘱给予外敷。
4.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治疗师,疏通病人气道,及时用简易呼吸器加压人工呼吸,同时给氧气吸入直至自主呼吸恢复。
5.如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麻醉意外或治疗并发症,应及时配合医生急救处理。
6.在病人意识恢复后1.5~2h方能进食,并在护士的严密观察下进食。
电抽搐治疗的名词解释有什么方法步骤
电抽搐治疗的名词解释|有什么方法步骤电抽搐治疗的名词解释:电抽搐治疗。
别名:电休克治疗。
适应症:电抽搐治疗适用于躁狂抑郁症、更年期忧郁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或伴有抑郁色彩及自杀企图者。
禁忌症:电抽搐治疗与胰岛素昏迷治疗的禁忌证大致相同。
颅内肿瘤及其他原因所致之颅内压增高,利血平治疗期间及晚期妊娠,均为绝对禁忌证。
妊娠6个月内及体质较肥胖的患者,仍可酌情采用。
用品:电抽搐机,包有数层纱布的压舌板、冻胶,毛巾,氧气筒,急救用品及注射器等。
电抽搐治疗的方法步骤:1.患者仰卧治疗台上,四肢自然伸直。
两肩胛间相当于第4-8胸椎椎体处垫以砂袋,以防治疗时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
2.助手二人分立患者两侧,适当按压肩、肘、髋、膝诸关节,以防引起脱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
3.医师站立于患者头部之右侧,用包有数层纱布的双层压舌板置于患者一侧上、下磨牙之间,并嘱其咬紧。
以右手拇、示二指捏住压舌板,其余三指及掌部固定患者的下颌部。
左手按压后枕部,与固定下颌的右手对应用力,以固定头部。
如患者不合作,不愿张口,可将压舌板置一旁,右手依上述手法保护其下颌部。
待抽搐发作张口时,迅速将牙垫塞入,但应注意防止咬伤舌尖及口唇等。
4.将涂有导电冻胶或生理盐水之两电极,分别置于患者两颞颥部。
上述各项准备就绪后,施术医师即可通电治疗。
交流电抽搐机,一般用90~120V电压,通电时间为0.3~0.6s;脉冲电抽搐机,一般用40~60mA电量,通电时间为1~2s。
如使用交流电抽搐机,一次通电未能引起抽搐发作时,待患者呼吸恢复后,可将通电时间延长,再行通电治疗。
如仍不成功,则可加大电量及延长通电时间,作第三次通电治疗。
以引起全身抽搐发作,作为一次有效治疗。
每次治疗,通电一般不宜超过3次。
5.抽搐停止而呼吸尚未恢复之前,即将患者头部侧转,以利唾液外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助自动呼吸的恢复。
6.对呼吸恢复缓慢发绀较重者,多因舌根后缩阻塞气道,可用开口器张口,用压舌板伸入咽腔,压迫后缩的舌根使之向前,呼吸阻塞现象可能立即解除。
电休克治疗名词解释
电休克治疗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电休克治疗,又称为电抽搐疗法或电击疗法,是一种用电流刺激人体产生短暂抽搐的医疗疗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严重的精神障碍,尤其对于重度抑郁症和严重的躁郁症具有很高的疗效。
电休克治疗在医学领域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电休克治疗通过向身体传递电流,引起短暂的癫痫样抽搐,这些抽搐通过改变脑内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活动产生积极治疗效果。
具体而言,电流通过电极传导到患者的大脑,从而改变神经递质的分泌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
这个过程产生的抽搐通过重置大脑活动模式,削弱或消除了抑郁症或躁郁症等精神障碍的症状。
电休克治疗通常在麻醉下进行,以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和避免肌肉引起的骨折等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精确控制电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每个疗程需要连续进行几周或几个月,具体的疗程次数和频率会因个体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电休克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在过去备受争议,但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电休克治疗对于那些抗抑郁药物和心理疗法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临床实践的推广,电休克治疗有望为更多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改善其生活质量。
总之,电休克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严重的精神障碍。
虽然仍然存在一些负面观点和争议,但其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将进一步完善电休克治疗的技术和应用范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文章结构是指通过组织和安排文章的不同部分,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易于理解。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发展。
针对电休克治疗名词解释这个主题,以下是一个合适的文章结构示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首先需要对电休克治疗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定义和用途等。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电休克疗法(ECT)亦称电抽搐治疗,系指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是一种很有效的疗法。
近几年国内外在电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称为改良电抽搐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有的医院称之为洗脑治疗。
ECT被很多的神话和误解所包围,至少部分是由于非专业出版物所刊登的有煽动性的文章和广为流传的错误信息所激发。
这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对特定的一部分严重病人来说,ECT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进行电休克治疗前,要详尽做好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如胸透、心电图、脑电图等,排除脑部疾患,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
电休克的副作用远比抗精神病药少,而且见效快。
不要产生恐惧心理。
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这纯属无稽之谈。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方法。
但人们往往认为其副反应大,担心对大脑造成损害,事实并非如此。
做电抽搐治疗时,电量为80~120V,在此电量下,电流直接通过人的大脑,导致全身抽搐,病人意识丧失,没有痛苦。
治疗结束后,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还有一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这取决于治疗次数的多少和间隔时间的长短,一般7~10天内逐渐消失。
据资料表明,电抽搐治疗可引起脑电图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但这种情况持续很短时间。
一般认为,电抽搐治疗后1月内可恢复正常。
对有严重自杀行为的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需2~3周才获得最佳效果,如采用电抽搐治疗在一周内即可生效。
国外有研究证明,经电抽搐治疗100次以上的病例,并无明显的脑功能影响,现一个疗程仅有8~12次,据电抽搐万次治疗的分析表明,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因此,可以说电抽搐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一般为重症抑郁,包括单相和双相抑郁,妄想性抑郁以及继发性抑郁和脑卒中后抑郁;躁狂急性发作;精神分裂症尤其是一些急性患者或存在急性情感症状,紧张型患者;分裂样以及分裂情感性障碍;其中,紧张症患者,无论是精神病性原因还是躯体原因导致的紧张性症状,ECT可以算是救命性的治疗。
电抽搐治疗的护理措施研究
电抽搐治疗的护理措施研究发表时间:2018-08-30T13:54:17.0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作者:汝晓蕾[导读] 电抽搐治疗是采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皮质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痉挛,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汝晓蕾黑龙江农垦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54007摘要:电抽搐治疗是采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皮质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痉挛,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电抽搐治疗主要用于重性抑郁,其效果和显效迅速,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尤其是对严重拒食和强烈的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者是最为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
此外对严重兴奋躁动或木僵等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的精神分裂症者、分裂情感性疾病患者和躁狂患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电抽搐治疗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电抽搐;护理电抽搐治疗曾经这被称为“电休克、电抽搐、改良电休克、现代电休克、现代电抽搐、改良ECT、现代ECT”等,目前叫法最广的是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是采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皮质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痉挛,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1]。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发挥着重大作用。
1物品准备1.1治疗仪器多功能电抽搐治疗仪。
1.2抢救设备心电监护仪、中心氧气装备、中心负压装备、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囊、除颤仪、绢胶布、牙垫、吸痰管。
1.3麻醉治疗药物长托林、司可林、异丙酚等。
1.4抢救药物阿托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多巴胺、尼可刹米、山梗菜碱、间羟胺、地塞米松、50%GS。
2护理措施2.1治疗前护理2.1.1环境准备治疗等待区应宽敞、温馨、舒适,有电疗相关知识的宣传。
治疗室应是专用的,宽敞、明亮、整洁。
治疗室与观察室和等待区分开并邻近,治疗室的适宜温度为l8~26℃,湿度50%~65%,无关人员不得入内[2]。
治疗室内应有方便的氧气设备、吸痰设备和必要的急救设备和急救药物,以备发生意外时急救需要。
电抽搐治疗的方法课件
患者及家属的认知与准备
1 2 3
患者及家属教育
介绍电抽搐治疗的基本知识、治疗过程、注意事 项以及预期效果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认 知和理解。
心理辅导
针对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 题,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 治疗过程和康复期。
治疗前的准备
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身 体准备、药物准备、生活调整等,以确保治疗的 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
电抽搐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 头痛和恶心的症状,这是由于治 疗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兴奋所引 起的。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短时间
内自行消失。
肌肉疼痛
电抽搐治疗可能导致肌肉疼痛, 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较高 的电流强度时。这种疼痛通常会
在几天内消失。
记忆问题
电抽搐治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短 期记忆,导致记忆力减退。然而 ,这种影响通常是暂时的,并且
应用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分享电抽搐治疗的典型案例,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治疗过程、治疗 效果及随访情况等,以展示电抽搐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讨论
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分析电抽搐治疗的适用范围、治疗效果 影响因素以及治疗中的难点和挑战等。
案例启示
总结案例经验教训,提出电抽搐治疗实践中的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
电抽搐治疗的方法 课件
目 录
• 电抽搐治疗简介 • 电抽搐治疗方法 • 电抽搐治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 电抽搐治疗的效果与前景 • 电抽搐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 • 电抽搐治疗的实践与应用
01
CATALOGUE
电抽搐治疗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电抽搐治疗(ECT)是一种利用电流刺激大脑引发全身抽搐 和暂时意识丧失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缓解严重抑郁症和其他 精神疾病的目的。
现代改良性电抽搐治疗的护理ppt课件
兴奋 躁动
自伤自杀 毁物
木僵 状态
六、操作前护理风险评估
年龄、体重
60岁以上老人、12岁以下儿童及孕妇(了解疾
病史)
肥胖、极度消瘦(呼吸道护理)
重症肌无力(去极化肌松药)
六、操作前护理风险评估
• 躯体疾病
神经系统 心血管疾病 其他系统
• 颅内占位性病变 • 脑血管疾病、癫痫 • 痴呆、脑积水 • 心肌梗死、心机缺血 • 严重心律失常 • 未控制的高血压 • 糖尿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低钠及高甲血症
现代改良性电抽 搐治疗的护理
• • • • • • •
概述 适应证 禁忌证 常用麻醉药 不良反应 操作前护理风险评估 护理干预(术前、中 、后) • 各种麻醉剂不良反应 的护理
一、概述
• 电抽搐治疗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 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放电和全身抽搐,已达 到控制患者精神病症状的目的。 • 目前叫无抽搐性电痉挛治疗 (改良电痉挛治疗, MECT) • 精神科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 适应范围广,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精神 症状
评估 内容
躯体 疾病
年龄 体重
六、操作前护理风险评估
• 生命体征
脉搏
意识 体温 血压
六、操作前护理风险评估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心功能
肝功能
肾功能
离子三项
六、操作前护理风险评估
• 物理检查
脊柱、颅骨 X-RAY 检查
CT、MR 检查
脑电图
拟胆 碱酶 试验
六、操作前护理风险评估
• 精神症状
七、护理-治疗前
常规护理
家庭教育
治疗前禁食6~8小时,禁饮4小时 治疗前测量生命体征,有异常时报告医生 治疗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病人排空大小便,防止痉挛发作时便溺于床上 取下活动义齿、发卡、眼镜,以防治疗中气管引 起窒息或发生外伤。 •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方案,填写知情同意书 • 疗前向病人及家属再次强调疗前需禁食禁水及术后观 察、 照看等的重要性 • • • • •
精神科电抽搐治疗及护理
精神科电抽搐治疗及护理电抽搐治疗(electricconvulsivetherapy,ECT)是一种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性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障碍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1.抑郁症,尤其重度抑郁、有强烈自杀念头、自杀行为的病人。
2.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如木僵、违拗、缄默、拒食。
3.精神运动性兴奋,如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紧张症状群。
4.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精神障碍病人。
(二)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肿瘤、癫痫、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等。
2.严重躯体合并症,如肝、肾、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患。
3.全身感染性疾患或体温在37.5°C以上者。
4.严重骨关节病、视网膜脱落、青光眼。
5.60岁以上老人,12岁以下儿童,孕妇、产后1个月内的产妇、身体极度虚弱者。
二、治疗方法1.向家属告知进行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和风险,以取得亲属的知情同意。
对于自知力较完整的病人,应取得病人本人的知情同意。
2.治疗前,应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必要的化验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胸部X线摄片等。
3.治疗一般在禁食4小时,禁水2小时后进行,防止治疗中出现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
4.对自主呼吸恢复较差者或唾液分泌过多的病人,应于治疗前15分钟给药。
药物一般选用可拉明、洛贝林、阿托品行皮下注射。
5.检查治疗机,调节电量。
一般以能引起病人痉挛发作的最小电量为宜。
6.病人仰卧于治疗床上,将生理盐水或导电冻胶涂于病人两侧颍部,将裹纱布的压舌板置于病人上、下臼齿之间,让病人咬紧,以免痉挛发作时损伤齿、唇、舌。
7.操作者置电极于病人头部正确位置,并保护好病人下颌,可开始通电治疗。
8.抽搐发作分期:(1)潜伏期:从通电开始到肌肉强直之前。
(2)强直期:从全身肌肉强直到眼睑开始抽动,历时约10秒。
(3)阵挛期:从眼睑抽动开始到全身抽搐停止,历时30~45秒。
电抽搐治疗(ECT)
急性中毒的诊断
1、病史询问:精神病史、中毒史、躯体疾病
史。关键是中毒史,包括药物总量、种类、 服用时间、是否空服,有否酗酒。注意有无 混合中毒,注意与心、脑血管疾病鉴别,特 别是昏迷病人,有时并不是药物中毒;或者 从家属处了解以为是中毒,实际上却是躯体 疾病所致昏迷,注意鉴别。 2、体查:T、P、R、BP等,意识、瞳孔、 反射、眼底检查、呼出的气体有无特殊气味。 3、实验室检查:胃内容物测定、药物浓度、 药物定性分析、血尿常规、ECG常规(三环 类中毒尤为重要)电解质测定:CO2-CP等 等
美国精神病学会报告(1978):大多数医生相
信,单独或合用ECT都是一种安全、经济和有 效的措施。72%的精神科工作者认为ECT安全、 有效、经济。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越丰富,对 ECT的态度越肯定。在精神病治疗学无根本性 突破以前,ECT仍将保留一席之地。 国内陈彦方(1992)指出:ECT在精神科 是一 个重要的 治疗方法,但不能看作是“最后一招” 的治疗方法。因为这一看法易使病人丧失有效 治疗的机会,在某些情况下ECT比药物的效果 要快。当病人病情严重、有自杀或其他危险时 应首选ECT。还有人指出:适宜ECT的患者, 适量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数次ECT要比使用大剂 量药物安全些。
Ⅳ 昏迷、惊厥、心血管休 深昏迷,对疼痛无反应,
克 反射消失,呼吸及心血 管抑制
处理原则
1、支持性措施:1)保证气道通畅及O2的充
分供应;2)注意BP,适当应用升压药或降压 药,保证血容量;3)控制心律失常;4)控制 EP发作;5)保持正常体温;6)预防电解质 紊乱;7)保护肝、肾功能预防并发症。 2、清除残留药物 1)洗胃:服毒后4-6小时最有效,即使服药时 间已达24小时仍需洗胃(多数精神药物可延长 胃排空时间。外周抗胆碱能的作用使胃肠蠕动 减慢)胃管用大号,以便凝块、残渣排出。一 般采用1︰15000-20000高锰酸钾或温开水(不 超过体温)触手微温即可,已处于休克状态者 不宜洗胃。
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医学工具,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是一种通过通过施加电流来影响神经或肌肉系统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电抽搐治疗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风险和效果。
电抽搐治疗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应用电流来刺激神经或肌肉组织,从而改变其活动方式。
它可以通过施加直流电流或交流电流的方式来实现。
直流电流的施加可以用于刺激神经,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交流电流的施加可以用于刺激肌肉,应用于康复治疗和运动障碍病患者。
电抽搐治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神经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电抽搐治疗可以通过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对于运动障碍病患者,如脊髓损伤患者,电抽搐治疗可以通过刺激患者的肌肉来促进康复。
此外,电抽搐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等精神障碍病患者。
然而,电抽搐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刺激或烫伤等不适反应。
因此,在应用电抽搐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没有潜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电抽搐治疗也可能对某些人群产生负面影响,如孕妇、心脏病患者和癫痫患者,因此在这些人群中应谨慎使用。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但电抽搐治疗在很多患者身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多项研究表明,电抽搐治疗对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障碍疾病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比如,一些临床试验显示,电抽搐治疗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此外,电抽搐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患者,改善其情绪和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电抽搐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医学工具,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通过刺激神经或肌肉组织来改变其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多项研究表明,电抽搐治疗对于很多患者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对于患者来说,在接受电抽搐治疗之前,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效果,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电痉挛治疗
禁忌症
颅内占位性病变 严重高血压 新近的心肌梗塞 骨关节畸形 骨折 青光眼 妊娠
副作用
①治疗后短时的头痛、恶心。 ②个别病人可出现意识模糊,1周左右自行恢复。 ③骨折和脱位很少见,其中多为中段胸椎压缩性骨折。 ④因为电痉挛.抽搐停止而呼吸尚未恢复之前,即将患者头部侧转, 以利唾液外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助自动呼吸的 恢复。
6.对呼吸恢复缓慢发绀较重者,多因舌根后缩阻塞气 道,可用开口器张口,用压舌板伸入咽腔,压迫后缩 的舌根使之向前,呼吸阻塞现象可能立即解除。
7.治疗中如发生下颌关节脱位(下齿列向前,咬不紧 压舌板),此时,应立即以裹有数层纱布的双手大拇 指,伸向患者口腔内,分别置于患者两侧下齿列后部, 并平均用力将下颌向下按压,然后稍用力推向后上方 使之复位。复位后将拇指迅速撤离,以防被咬伤。
1.每次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开具治疗医嘱。督促患者 排空大小便,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消除顾虑,争 取合作,尤为重要。
2.治疗必须在空腹或餐后4h进行。 3.除去活动的义齿、眼镜、手表及金属发夹等。 4.测量血压,并记入电抽搐治疗记录单。
治疗技术
1.患者仰卧治疗台上,四肢自然伸直。两肩胛间相当 于第4-8胸椎椎体处垫以砂袋,以防治疗时发生脊椎压 缩性骨折。
适应症
①抑郁症。严重抑郁症是首选的适应症,对焦虑、自杀观念和木 僵状态尤有疗效。
②躁狂症。特别是高度兴奋、抗精神病药疗效不佳者。 ③精神分裂症。能迅速有效地缓解木僵,也能控制兴奋。 ④其他功能性精神病的兴奋状态、抑郁状态和木僵状态。 ⑤癫痫性朦胧状态,一次电痉挛治疗常可终止发作。
8.治疗后至意识恢复前,要加强护理,防止跌伤。
9.电抽搐治疗一般每周2~3次,8~10次为一疗程。
电抽搐治疗进展及治疗现状
TC E T的不 良反应 主要 有头 痛 、 记忆 和认知功 能的影 响 ,
以及 骨 和关 节并 发 症 的 发 生 。ME T则 大 多 数 是 肌 痛 、 痛 、 C 头
膈肌痉 挛 、 一过性心动过速 、 血压升高 和可恢复 的记 忆障碍 、
电抽搐治疗 ( lci cn us ete p ,E T 是 一定量 Eetc ovlv r y C ) r i ha
裂症。最后 是躁狂症 , 疗效 与锂盐 相 当, 起效 比锂盐快 , 主要
的电流通过大脑 , 引起 患者 意识丧 失 , 皮层 广泛 性 电发放 和 全身抽搐以达到控 制精 神症 状 的一 种治 疗方 法 。E T分 C
1 历 史 ]
用于治疗急性躁狂 以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的躁狂患者。 现代电抽搐治疗 ( C ) ME T 治疗 适应 症的进 一步 扩大 , 但
还是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 躁狂症为多 , 其他 尚有癔症 、 木
僵 状态 、 难治性 神经症 等 。疗效 均 明显优 于药 物 , 尤其 是在 控 制急性精神病性状态 、 激越及 抑郁状态 方面 。在治疗 某些
良反应 为程 度 不等 的 意识 模糊 、 头痛 、 晕及 肌 肉酸痛 等 。 头
患者对 T C E T治疗 易产 生恐惧 , 依从性差 。 美 国精神病学 协会认 为 ME T并无绝 对 禁忌 症 , C C ME T
是在全麻下进行 的医学操作 中危险性最小 的 , 比分 娩 的危 险
20 0 9年 3月
中国民康医学
Me ia o r a fC ie eP o l ̄He h dc lJun lo hn s epe ah
电抽搐治疗
➢ 主要用于重度抑郁症,尤其是对有严重拒食和强 烈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的病人是快速有效治疗的 治疗手段。
电抽搐治疗目的——适应症
1.抑郁障碍伴强烈自伤、自杀企图及行为者; 2.精神分裂症具有急性病程、伴明显情感性症状或紧张 症表现者,或有明显拒食、违拗者、或有明显冲动、攻 击行为者,或抗精神病药物无效或效果较差者; 3.躁狂发作伴兴奋、躁动、易激惹、极度不配合治疗者, 或伴有冲动、攻击行为或风险者,或药物治疗疗效差者; 4.其他精神障碍者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如焦虑障 碍、焦虑色彩突出的强迫症、人格解体综合征、冲动行 为突出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5.顽固性疼痛,如躯体化障碍、幻肢痛等。
➢ 患者返室休息时应加强看护,防坠床,必要时给予 约束保护。
➢ 术后禁食、禁水 2h,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进 食、进水。
治疗过程的护理——治疗前的护理
1.患者的准备 (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以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治疗前应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为女患者要询问是否来月 经,将结逐项填写在护理记录单上,有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 (3)治疗前遵医嘱停服抗精神障碍药物 1次,禁食禁水6 h。 (4)治疗前半小时是否注射洛贝林、阿托品等药物,视患者情况遵医嘱而定 (5)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防止患者痉挛发作时便溺在床。 (6)取下活动假牙、发夹眼镜等一切金属类物品,松解领扣和裤带。 2.环境的准备治疗室应安静、整洁,布局合理,与其他患者分开以防患者观看后 紧恐惧而拒绝治疗。 3.用物准备治疗床、ECT治疗机1台、沙垫大小各1个生理盐水或导电冻胶、纱 签、皮肤消毒剂。 4.急救器械如压舌板、开口器、舌钳、血压计、给氧设备、吸痰器、简易人工 呼吸器。 5.急救药品 呼吸三联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又称电休克治疗(electric shock therapy,EST)。
是在安全范围内使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与痉挛发作以治疗精神疾患的方法。
ECT始于30年代,在40~50年代曾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
随着精神药物的广泛应用,ECT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抗精神病药,应用渐少。
其治疗机理尚示明。
一、适应症:严重的抑郁状态、自伤或自杀行为、兴奋躁动或冲动伤人,木僵状态或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效果最佳。
二、禁忌症:全身性急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及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病,青光眼和视网膜剥离,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明显的营养不良,孕妇。
老人或儿童。
三、治疗方法简介:在完成一切治疗前准备工作之后,将治疗电极置于患者颞部,然后通电。
治疗所需电量:交流电疗机为80~120V,0.3~0.4S;直接电疗机为80~110mA,1~3S;脉冲电疗机为20~40mA,1~2S.通电后患者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发作,然后有10余分钟的意识模糊状态,再逐渐清醒,为一次有效治疗。
每周治疗1~3次,4~10次为一疗程。
四、副作用及并发症:一般在治疗后有头痛、恶心、呕吐、下颌关节酸痛,只需对症处理。
记忆损害多表现为逆行性遗忘和治疗后短期内的信息保留障碍,多在治疗终止后的一月内恢复。
骨折与脱臼是较多见的并发症,治疗时加强保护,可以避免。
窒息是WCT严重并发症之一,心脏并发症罕见。
ECT死亡率约为3-4/10万次治疗,每次ECT致死危险性不比一次全身麻醉高。
五、改良的电抽搐治疗方法:(一)单测电抽搐治疗(unilateral ECT)除将电极置于患者的非优势半球侧外,其余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均与常规电抽搐治疗相同。
(二)无抽搐性电休克(non—convulsive ECT)是在常规电抽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在通电前先给予静脉麻醉和肌肉松驰药,通电后不产生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型发作。
发作终止时立即给予吸氧、人工呼吸、直至自主呼吸恢复为止。
安慰剂(placebo)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真药相像,如蒸馏水、淀粉片或胶囊等。
安慰剂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是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一般说来,病人有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并想达到一定目的,这个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
另一方面,施治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经验,威望越高,经验越丰富,效果越好。
二是进行药物试验时,对受试者和医生双盲使用安慰剂,可以排除心理作用对药物客观效果的影响和对药物客观效果的评价,从而真正评判药物对人体试验的效果。
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据文献报道,由病人高度信赖的医师治疗,安慰剂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短期疗效最高可达约70﹪。
对恶性肿瘤患者,安慰剂对缓解某些症状会产生“安慰剂效应”,但对延缓生命无效。
安慰剂的另一个意思是比喻能够产生心理抚慰作用的方法和举措等。
例如北京市出台了新的购房合同,可是有的律师和社区治理专家认为有些条款属于“安慰剂”。
术语解释:什么是安慰剂安慰剂,由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物质制成,如葡萄糖、淀粉等,外形与真药相像。
服用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患者,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从而改善人的生理状态,达到所希望的药效,这种反应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产生这种效应有两种可能,首先,患者期待药物起作用的心理激发了生理反应;其次,患者对所处的医疗环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当医务人员评价某种新药的疗效时,需要排除新药可能引发的安慰剂效应。
因此,医务人员会安排一组患者服用新药,另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
如果这两组实验的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那么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
此外,安慰剂也会用于缓解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
除了用药,医生同时会对患者施加一些心理暗示,患者深信不疑地吃下了药,疼痛就有可能会减轻。
【英国《焦点》月刊2007年9月号文章】安慰剂效应之谜早在几百年前,医生们就意识到安慰剂的强大作用。
当患者服用或接受实际上没有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或疗法,使病情有所改善时,医学上称之为出现了安慰剂效应。
在临床诊治中,这种无毒副作用的替代品对治愈病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安慰剂效应究竟有多大?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依然是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有人说安慰剂能对大约1/3的病人产生作用。
实际上,这个比例并非一成不变。
对患有精神抑郁症的病人来说,安慰剂的有效率高达80%;而对糖尿病等患者案例说,它的作用可能为零。
精神作用要解开安慰剂效应之谜,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对比镇静剂和兴奋剂的效果。
研究人员请了60名志愿者参加这个实验,并为他们准备两种药物:蓝色的药片是镇静剂,红色的是兴奋剂。
参与者每人随机领取一种药物服用,然后观察他们是否有昏昏欲睡的症状。
结果很明显:服用镇静剂的人比服用兴奋剂的人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其比例是后者的2倍。
这似乎很正常——直到谜底揭晓:志愿者既没有服用镇静剂,也没有服用兴奋剂。
他们服用的是同一种没有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的化合物,唯一的不同是药片颜色。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精神对肉体的巨大影响。
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家通过各种类似的实验证明了安慰剂的效果——只要相信某种治疗能产生效果就能使病人好起来。
实验证明,安慰剂对有精神抑郁症或疼痛的患者效果最明显。
这种对身体无害的疗法通常能起到和“真正的”药物治疗一样好的效果。
巨大争议那么安慰剂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能不能用它来改善对病患的治疗?这些问题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争议。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把安慰剂作用常规治疗的替代品一般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做法。
但这只是近代才出现的观点。
直到20世纪初,医生还经常给病人服用面团做的药片和注射水做的注射液,为的是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病能好起来。
安慰剂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病人的心理状态,对头脑简单或容易神经过敏的人效果最好。
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医学治疗的态度日趋严谨,人们对安慰剂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很多人认为,安慰剂只能在临床实验中使用,用来控制实验或测试某种尚未推广的治疗方法的有效程度。
他们认为,在临床治疗中适用安慰剂是不道德的行为,只有疗效远胜安慰剂的治疗方法才是医学上可以接受的疗法。
但就像文中提到的实验一样,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有时候仅仅使用安慰剂就能让患者的病情获得很大改善。
195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比彻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强大的安慰剂》。
文中分析了15种安慰剂的临床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在一般情况下,35%的病人在使用安慰剂后病情能得到有效改善。
那意味着1/3的人可以什么药都不用,仅靠安慰剂来治病。
但比彻在分析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假设安慰剂效应是病人病情得到改善的唯一解释。
实际上,患者病情或症状得到改善可以有无数种可能的解释。
很多病(如背疼)具有“自愈”的特性,那意味着它们自己慢慢会好。
赫尔大学研究安慰剂的专家欧文~基尔希说:“1/3的人能靠安慰剂治病的观点是错误的。
”各抒己见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2001年,哥本哈根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旨在揭开安慰剂效应之谜。
他们对上百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药物治疗、没有任何治疗和安慰剂治疗之间的效果。
如果真的存在所谓的“安慰剂效应”,那么使用安慰剂的病人应该比不接受任何治疗的病人好得更快。
他们的发现直到今天仍有争议。
通过比较,两位研究人员发现安慰剂在临床治疗上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除了止痛等一些微不足道的作用外,安慰剂治疗的效果和不治疗相差无几。
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文中得出的结论不可信。
大多数批评人士认为,不能对安慰剂效应一概而论。
基尔希指出:“研究某种特定的治疗方法对某种具有的病有什么作用似乎更合理些。
安慰剂效应在精神抑郁症等症状上效果相当明显,对疼痛之类的症状也能产生作用,但效果相对弱一些,对糖尿病这样的病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在辩论安慰剂是否具有“疗效”的同时,一些科学家也对安慰剂效应如何对人体产生作用进行研究。
在一次实验中,都灵大学的发布里奇奥~贝内代蒂和同事给志愿者注射辣椒素,令其产生疼痛感,然后给他们涂抹一种强效止痛膏。
实际上,这种止痛膏根本不含任何药性,但志愿者普遍感觉疼痛感有所减轻。
接着研究人员给他们注射耐勒克松(一种强力解麻醉剂),结果疼痛感又回来了。
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安慰剂效应并非纯粹出于心理作用,患者期待药物起作用的心理也会引起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在这个实验中,安慰剂能促使大脑分泌出缓解疼痛的化学物质。
安慰剂效应这样的发现为现有的医疗方法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利用安慰剂效应来强化常规疗法的效果。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安慰剂效应使常规治疗的疗效最大化。
有研究表明,安慰剂的剂量和外观很重要,注射剂似乎比内服药更有效,但最重要的是医生的态度。
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随机抽取两组病人,一组病人得到医生的确诊,并被告知他们很快就会好起来——一些人没有接受任何治疗;对另一组病人则给予含糊其词的诊断,也没有保证他们能很快康复。
结果第一组有64%的病人病情出现好转,第二组只有39%、这说明在治疗病人时,医生的态度远比他们开出的处方重要。
如果能把安慰剂效应和常规治疗结合起来,那将使现有的医疗方法发生巨大的变化。
贝内代蒂说:“如果能充分利用安慰剂效应,让病人周一服药,周二服用安慰剂,周三再服药。
这样循环往复,就能减少50%的药物使用量。
”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康复(认知功能纠正)认知功能纠正(cognitive remediation)认知功能是指运用和综合基本技能的能力,这些基本技能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是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几乎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
其范围广泛,以注意力、记忆力和计划能力的损害最为常见。
认知功能的损害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和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 改善认知功能, 可改善社会问题的处理技巧, 促进社会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目标。
认知纠正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恢复或改善认知功能的缺损。
1.认知功能纠正的基本机制Brenner提出恶性循环模型来解释通过认知功能纠正技术改变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随之改变的机制。
这种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建立在,病人存在信息处理过程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但会互相加强,而且会影响行为计划和社会功能。
这种模式可通过两个互补的循环来解释。
循环一包括:一些基本的和较复杂的认知功能的障碍。
初级的认知功能的损害,如注意、知觉,影响了更高一级认知过程对信息的整合;而高一级的认知过程反过来也会影响初级认知过程的协调,从而产生歪曲的注意和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