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抽搐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又称电休克治疗(electric shock therapy,EST)。是在安全范围内使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与痉挛发作以治疗精神疾患的方法。ECT始于30年代,在40~50年代曾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随着精神药物的广泛应用,ECT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抗精神病药,应用渐少。其治疗机理尚示明。一、适应症:严重的抑郁状态、自伤或自杀行为、兴奋躁动或冲动伤人,木僵状态或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效果最佳。二、禁忌症:全身性急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及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病,青光眼和视网膜剥离,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明显的营养不良,孕妇。老人或儿童。三、治疗方法简介:在完成一切治疗前准备工作之后,将治疗电极置于患者颞部,然后通电。治疗所需电量:交流电疗机为80~120V,0.3~0.4S;直接电疗机为80~110mA,1~3S;脉冲电疗机为20~40mA,1~2S.通电后患者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发作,然后有10余分钟的意识模糊状态,再逐渐清醒,为一次有效治疗。每周治疗1~3次,4~10次为一疗程。

四、副作用及并发症:一般在治疗后有头痛、恶心、呕吐、下颌关节酸痛,只需对症处理。记忆损害多表现为逆行性遗忘和治疗后短期内的信息保留障碍,多在治疗终止后的一月内恢复。骨折与脱臼是较多见的并发症,治疗时加强保护,可以避免。窒息是WCT严重并发症之一,心脏并发症罕见。ECT死亡率约为3-4/10万次治疗,每次ECT致死危险性不比一次全身麻醉高。五、改良的电抽搐治疗方法:(一)单测电抽搐治疗(unilateral ECT)除将电极置于患者的非优势半球侧外,其余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均与常规电抽搐治疗相同。(二)无抽搐性电休克(non—convulsive ECT)是在常规电抽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在通电前先给予静脉麻醉和肌肉松驰药,通电后不产生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型发作。发作终止时立即给予吸氧、人工呼吸、直至自主呼吸恢复为止。

安慰剂(placebo)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真药相像,如蒸馏水、淀粉片或胶囊等。

安慰剂具有一定的作用。一是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一般说来,病人有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并想达到一定目的,这个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施治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经验,威望越高,经验越丰富,效果越好。二是进行药物试验时,对受试者和医生双盲使用安慰剂,可以排除心理作用对药物客观效果的影响和对药物客观效果的评价,从而真正评判药物对人体试验的效果。

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据文献报道,由病人高度信赖的医师治疗,安慰剂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短期疗效最高可达约70﹪。对恶性肿瘤患者,安慰剂对缓解某些症状会产生“安慰剂效应”,但对延缓生命无效。

安慰剂的另一个意思是比喻能够产生心理抚慰作用的方法和举措等。例如北京市出台了新的购房合同,可是有的律师和社区治理专家认为有些条款属于“安慰剂”。

术语解释:什么是安慰剂

安慰剂,由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物质制成,如葡萄糖、淀粉等,外形与真药相像。服用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患者,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从而改善人的生理状态,达到所希望的药效,这种反应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产生这种

效应有两种可能,首先,患者期待药物起作用的心理激发了生理反应;其次,患者对所处的医疗环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当医务人员评价某种新药的疗效时,需要排除新药可能引发的安慰剂效应。因此,医务人员会安排一组患者服用新药,另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如果这两组实验的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那么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

此外,安慰剂也会用于缓解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除了用药,医生同时会对患者施加一些心理暗示,患者深信不疑地吃下了药,疼痛就有可能会减轻。

【英国《焦点》月刊2007年9月号文章】安慰剂效应之谜

早在几百年前,医生们就意识到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服用或接受实际上没有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或疗法,使病情有所改善时,医学上称之为出现了安慰剂效应。在临床诊治中,这种无毒副作用的替代品对治愈病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安慰剂效应究竟有多大?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依然是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有人说安慰剂能对大约1/3的病人产生作用。实际上,这个比例并非一成不变。对患有精神抑郁症的病人来说,安慰剂的有效率高达80%;而对糖尿病等患者案例说,它的作用可能为零。

精神作用

要解开安慰剂效应之谜,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对比镇静剂和兴奋剂的效果。研究人员请了60名志愿者参加这个实验,并为他们准备两种药物:蓝色的药片是镇静剂,红色的是兴奋剂。参与者每人随机领取一种药物服用,然后观察他们是否有昏昏欲睡的症状。结果很明显:服用镇静剂的人比服用兴奋剂的人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其比例是后者的2倍。这似乎很正常——直到谜底揭晓:志愿者既没有服用镇静剂,也没有服用兴奋剂。他们服用的是同一种没有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的化合物,唯一的不同是药片颜色。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精神对肉体的巨大影响。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家通过各种类似的实验证明了安慰剂的效果——只要相信某种治疗能产生效果就能使病人好起来。实验证明,安慰剂对有精神抑郁症或疼痛的患者效果最明显。这种对身体无害的疗法通常能起到和“真正的”药物治疗一样好的效果。

巨大争议

那么安慰剂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能不能用它来改善对病患的治疗?这些问题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争议。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把安慰剂作用常规治疗的替代品一般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做法。但这只是近代才出现的观点。直到20世纪初,医生还经常给病人服用面团做的药片和注射水做的注射液,为的是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病能好起来。安慰剂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病人的心理状态,对头脑简单或容易神经过敏的人效果最好。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医学治疗的态度日趋严谨,人们对安慰剂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人认为,安慰剂只能在临床实验中使用,用来控制实验或测试某种尚未推广的治疗方法的有效程度。他们认为,在临床治疗中适用安慰剂是不道德的行为,只有疗效远胜安慰剂的治疗方法才是医学上可以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