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中的成语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1. 胯下之辱第一个成语是“胯下之辱”,相信大家对于这个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就是从胯下爬过的耻辱,其中的典故也是关于韩信的最为经典的故事了,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记载:“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在落魄时曾受到过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典故在后世里也常被用来形容大丈夫做大事不拘小节,以及忍辱负重的形象。
2. 一饭千金这个成语典故也是来自于韩信的经历,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在未得志之前,境况很是困苦,甚至无法解决温饱,常常到河边去钓鱼碰碰运气,有一位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接济他,给他饭吃,之后韩信被封为了楚王,便以黄金千两来报答了这个漂母。
于是,“一饭千金”这个成语便被用来比喻厚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国士无双“国士无双”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其中的“国士”指的是国中杰出的人物。
这个典故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奔刘邦,一开始韩信也没有得到重用,之后得到萧何的赏识后,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问韩信有大能耐?萧何不假思索地说:国士无双。
说的就是一个国家难找出两个这样的人。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比喻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其中典故说的是,当时刘邦与刘邦兵分两路,刘邦被困汉中,栈道被烧毁,很难在短时间打回关中。
韩信此时出奇策假装慢慢修栈道,实则从陈仓小道悄悄杀入关中,迅速平定三秦,为后来打回中原,和项羽争天下打下了重要基础,这也成为了韩信的成名战。
5、背水一战“背水一战”比喻的是与敌人决一死战,其中的“背水”表示的便是没有退路的意思。
其中的相关典故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到,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渡黄河北上攻打赵国,面对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韩信将后路斩断以激励士兵,背水一战将赵军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破釜沉舟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破釜沉舟的意思是什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破釜沉舟的意思破釜沉舟从其字面本意上来看,是指将船只凿穿沉入河底,将煮饭的锅打碎,将所有存活下来的必需品全部毁灭,不留退路,如今也表示放弃所有,不顾一切地朝着自己的目的去努力干到底。
破釜沉舟在破釜沉舟的这个历史典故中,项羽面对强大的敌人秦军,没有后退也毫不畏惧,只一心要将其诛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于是项羽带领与秦军兵力极为悬殊的楚军,度过漳河后,令所有士兵将船只凿破沉入河里,相当于隔绝了后路,只能前进;令大家把锅碗砸碎,每人只带三天干粮,表示必须一举得胜,否则没有战死也会饿死;此外项羽还将营帐、屋舍全部烧毁,更加表明了如果不得胜连居住的地方也没有了。
项羽的一系列举动大大鼓舞了军心,所有士兵都明白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不想死,唯一的出路就是战胜敌人,于是全力以赴,勇猛杀敌,逆转局面,由初战少利转变成激战九回合以后,最终打得秦军落花流水。
破釜沉舟作为著名的历史典故如今已成为一个成语用来激励后人,在生活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懂得做抉择,能够放弃一些身上所肩负的累赘,明确自己的方向勇往直前,不要左顾右盼也不要举棋不定,顾虑越多越难保持心无旁骛地前进与争取。
且认定一个目标以后,要有决心与勇毅,相信自己定能成功,不要畏畏缩缩,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自古以来,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作为历史上两场同是不留后路,向死而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当下时常被视做近义成语而相提并论,那么背水一战讲述的是怎样的历史战争故事呢?背水一战漫画背水一战出自史记,讲述的是楚汉战争时期,韩信作为刘邦手下的军事奇才,于公元前204年,带领新军穿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手中的赵国。
此时赵王手中集合了二十万兵力,占据要塞井陉口准备迎战。
破釜沉舟的意思井陉口西面有一条长狭道,为汉军必经之地,谋士建议赵军应该正面避战死守,悄悄绕到后面断韩信粮道,将其困死在狭道中,结果赵王以不战为耻不予接受。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简介50字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简介50字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
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
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
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
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
背水一战: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
指最后决一死战。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1.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在未成名之前,曾遭到一个屠夫的侮辱。
韩信忍受了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屠夫后悔不已。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士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以成就未来的伟大事业。
2.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率领汉军与赵军在井陉口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韩信采取了背水一战的策略,将汉军置于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比喻在绝对危险的境地下,奋力一搏,拼死一战。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因为萧何的推荐而得到刘邦的重用,最终也因为萧何的计谋而被杀。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都取决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明修栈道,却在暗中绕路偷袭陈仓。
这个成语比喻用明显的行动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描述了越王勾践在灭亡吴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有功之臣杀掉或疏远。
这个成语比喻在成功之后,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弃或消灭掉。
汉朝成语典故大全
汉朝成语典故大全以下是一些汉朝成语故事和典故:- "安居乐业":来源于汉朝时期,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裕,能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 "百无聊赖":出自汉朝杨雄《法言·君子》:"百无聊赖,无所用心。
"形容极度无趣,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 "百折不挠":源自汉朝名将韩信"百战百败,百败不死"的故事,意为遭受无数次挫折也不屈服。
- "背水一战":来源于汉朝将领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形容被逼入绝境后的奋力一搏。
- "捕风捉影":出自汉朝班固《汉书·郊祀志下》,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根据。
- "不寒而栗":出自汉朝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形容非常恐惧。
- "不合时宜":出自汉朝班固《汉书·杜延年传》,指言行与时代背景不符。
- "不可多得":出自汉朝班固《汉书·食货志下》,形容非常稀少、珍贵。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出自汉朝班固《汉书·王莽传下》,比喻不付出努力就不能获得成功。
- "巢毁卵破":出自汉朝班固《汉书·贾山传》。
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也无法幸免。
- "车水马龙":出自汉朝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形容街道上行人车辆来来往往,繁华热闹的景象。
- "乘人之危":出自汉朝班固《汉书·王莽传下》,指趁人处于困境时加以要挟或者侵害。
-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 "大材小用":出自《后汉书·吕布传》,指大器物用于小场合,形容才能高的人被置于低微的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
《拔帜树帜》《结草衔环》《磨杵成针》《首身分离》《鼎足之势》《回文织锦》等成语故事合集
拔帜树帜的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
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拔帜树帜成语拼音:bá zhì shù zhì成语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典故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
成语例句:拔帜树帜燃列炬,中丞盼断关山尘。
★清·林寿图《谭军门以饥军三营至凤翔与犒一餐是夜报夺上关寄呈刘中丞》诗结草衔环的成语故事这句成语是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结合而来的。
“结草”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武子的儿子)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
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夜梦之曰:‘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
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衔环”是古代神怪小说上记载的一个故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
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死后让他这个妾陪葬。
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
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
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
据古代神怪小说载: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
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
背水一战的故事(三国演义背水一战的故事)
背水一战的故事(三国演义背水一战的故事)背水一战的故事(三国演义背水一战的故事)西汉王朝刘邦皇帝手下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将军,被人称作“兵仙”,他的名字叫做韩信。
韩信只是刘邦军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只有萧何知道他有军事天赋。
韩信一直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士兵,有一天他离开了刘邦的军队。
小何一听,急了。
在告诉刘邦之前,他骑上快马,追上韩信,恳求他留在刘邦的军队里。
把韩信带回来后,萧何去见刘邦。
他告诉刘,韩信是一个战斗天才。
韩信就是因为你不重视人才才走的。
你应该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让韩将军,让他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刘邦此时还不认识韩信,但对萧何非常信任,于是听了萧何的话,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当了将军,有了打仗的机会,于是大显军事才能,为刘邦打了很多胜仗,其中有一仗非常有名,叫井陉之战。
井陉是一个地名。
当韩信的军队到达井陉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韩信军队的士兵都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作战能力低下,说是“杂牌军队”也可以。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粮食不够。
粮食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即使运过来了,井陉这个地方很狭窄,车子只能一辆跟着一辆走,两辆车子不能并排一起前进,这样一来,粮食运的非常慢,完全跟不上士兵前进的速度,士兵走的快一点,可能就吃不上饭了。
在另一支军队中,有一个非常有权势的人,名叫李左车。
他彻底发现了韩信军队的弱点,于是提了一个建议:先出兵抢韩信的粮食,然后包围韩信的军队,把当地能吃的东西都藏起来,这样过几天韩信的军队就会因为没有粮食而主动投降。
这个计划真是太神奇了!一旦真的按照这个计划行动,兵仙的称号就要改了!然而韩信是幸运的,因为对方军队的将领认为韩信只是一支混牌子的部队,人数不多,得不偿失,所以没有听李左车的建议。
李左车很无奈,韩信却很高兴。
他决定立即行动。
韩信告诉大家先随便吃点东西,今天战胜敌人后再一起大吃一顿!他说完,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没人当真。
韩信随后下达命令:让一万士兵渡河,到敌人对岸的河岸上,背对着河一字排开。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通用5篇)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通用5篇)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篇1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会经过一个很窄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谋士李佐军主张在堵住井陉口的同时,派兵抄近路,以切断汉军的给养。
没有后援,韩信的远征军肯定会失败。
但是陈郁将军不听,依靠他的军事优势,坚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拂晓,韩信率军出击,双方激战。
不久,汉军假意败回水阵地,赵军全部离营,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出击,没有退路的士兵掉头扑向敌人。
赵不能取胜,正要回营。
忽然,大营中插上了汉军的旗帜,他四处逃窜。
汉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是从习语最后一战演变而来的,它主要用于军事行动,也可以用于决定性的行动。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篇2背水一战,(即指;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只能一心前向)故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摆下违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
高中成语故事大全
高中成语故事大全1:兵贵神速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
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
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
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
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
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
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
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
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
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
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高中成语故事大全2:必恭必敬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她。
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
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
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
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历史故事】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_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简介
【关键字】历史故事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_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简介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出处了,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那么淮阴侯就是指韩信,带领士兵背水一战的将军就是韩信,那场战争就是公元前220xx年十月的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中,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韩信的“背水一战”津津乐道————把士兵放在绝境,激发他们的斗志,就好像“让士兵进入绝境”是一种有效的作战方法。
但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下属马谡,也对这个案例津津乐道,觉得自己被围困在山上士兵反而有斗志。
结局你们知道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那么同样的“背水一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命运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一战是韩信精心掌控和经过计划、谋划的,因此并不是在无可奈何时做出的选择。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公元前220xx年,汉将韩信对魏王豹发动了安邑之战,灭掉了魏国。
10月他又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
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二十万重兵,严密防守。
韩信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
其实,赵国有一高人谋士叫李左车,他对陈余说:“韩信此次出兵可谓是一路顺风,披荆斩棘,他们是乘胜而来,战斗力锐不可当。
兵法上有一个常识就是兵锋正劲的军队,不可与之强对。
于是李左车献计:军队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请求统帅陈余拨给三万兵马,袭其粮草,令韩信大军不战而退。
”然而陈余并不这么想,他并没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他自以为是地说:“韩信兵力很少,长途跋涉将尽显疲态,如果不能决战将使国家颜面尽失”。
韩信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兴,所以后来去他下令军中不得杀李左车,生俘者赏千金。
打赢这场战争,靠的不光是那一万摆开阵势的士兵,还有关键的两千骑兵的全力配合。
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背水一战的成语典故分享
背水一战的成语典故分享背水一战的成语典故分享1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即现在河北省井陉山上的井陉关),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
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
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
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
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
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
这样一来,他们前不得战,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们就可捉住韩信。
”李左虽然说得条条在理,可陈余是个书呆子,不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说:“我读过不少兵法。
兵法上说,兵力比敌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敌人对阵。
现在汉军号称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况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
我们的兵力超过汉军许多倍,难道还不能把他们消灭掉吗?如果今天避而不战,别人会讥笑我胆小。
”就这样,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意见。
韩信探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十分高兴。
于是他就把兵马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
待到后半夜,韩信又派出2000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准备袭击赵营。
然后,韩信再派10000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探知韩信兵马沿河布阵,哈哈大笑说:“韩信空有虚名!背水作战,不留后路,这是自己找死!”天亮了。
韩信带领后队兵马,打出帅旗,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杀来,赵军立即迎战。
交战后,汉军假装败退,抛掉旗鼓,向河岸阵地退去。
陈余不知是计,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出击,立即杀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换上了汉军的旗子。
赵军追得汉军退到了背靠汉水的阵地上。
汉军后退无路,于是他们返转过身,一个个背水拼命死战。
赵军久战不能获胜,士气开始低落。
楚汉相争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争霸时期,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为我们今天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将为您讲述几个楚汉相争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楚汉争霸时期。
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实则想借机加害。
刘邦的谋士张良事先得知消息,通知了刘邦的部将樊哙。
宴会上,项庄借舞剑助兴之名,企图刺杀刘邦。
此时,樊哙闯入宴会,指责项庄舞剑有异心,实际上是在暗示项羽不要轻举妄动。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二、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决战于巨鹿。
为了激励士气,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不胜利就不回头。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三、背水一战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部将韩信曾在井陉山一带与赵国军队展开激战。
为了鼓舞士气,韩信命令士兵背水布阵,表示不打胜仗就无法撤退。
最终,韩信大败赵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处于绝境,不得不拼命一搏。
四、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虽然不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故事,但与楚汉争霸有关。
故事讲的是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报仇雪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最终,勾践灭掉吴国,实现了复仇。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五、骄兵必败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性格骄傲自大,不善于用人。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多次因骄傲轻敌而败给刘邦。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骄傲的军队必定会失败。
总结:楚汉相争时期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的介绍
背水一战的典故: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
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
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
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
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
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
这样一来,他们前不得战,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们就可捉住韩信。
”李左虽然说得条条在理,可陈余是个书呆子,不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说:“我读过不少兵法。
兵法上说,兵力比敌*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一倍,就可以和敌人对阵。
现在汉军号称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况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
我们的兵力超过汉军许多倍,难道还不能把他们消灭掉吗?如果今天避而不战,别人会讥笑我胆小。
”就这样,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意见。
韩信探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十分高兴。
于是他就把兵马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
待到后半夜,韩信又派出2000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准备袭击赵营。
然后,韩信再派10000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探知韩信兵马沿河布阵,哈哈大笑说:“韩信空有虚名!背水作战,不留后路,这是自己找死!”天亮了。
韩信带领后队兵马,打出帅旗,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杀来,赵军立即迎战。
交战后,汉军假装败退,抛掉旗鼓,向河岸阵地退去。
陈余不知是计,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出击,立即杀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换上了汉军的旗子。
赵军追得汉军退到了背靠汉水的阵地上。
汉军后退无路,于是他们返转过身,一个个背水拼命死战。
赵军久战不能获胜,士气开始低落。
后来,当他们忽然又发现背后自已的营垒上都插上了汉军的红旗,军心顿时大乱,纷纷四外溃逃。
10个出自战争的成语
出自战争的成语
1. 临阵倒戈
出自商朝末年牧野之战。
2. 一鼓作气
出自春秋时期齐国(鲍叔牙)与鲁国(曹刿)之间的长勺之战。
3.退避三舍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和楚国的城濮之战。
4.围魏救赵
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孙膑和魏国庞涓的桂陵之战。
5.减灶诱敌
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孙膑和魏国庞涓的马陵之战。
6.作壁上观
出自秦末巨鹿之战。
7.背水一战
出自秦末楚汉争霸时期的井陉之战,由韩信带领。
8.马革裹尸
出自东汉时期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
9.火烧连营
出自三国时期蜀吴之间的夷陵之战。
10.东山再起
出自前秦(苻坚)和东晋(谢安)的淝水之战。
拔赵易汉的成语故事
拔赵易汉的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
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典故]见“拔赵帜易汉帜”。
[释义]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胜对方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拔赵易汉
成语拼音:bá zhào yì hàn
成语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典故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
成语例句: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拔赵易汉。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
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
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中之鳖(biē)。
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可以捉住韩信。
”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
他把兵马集结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
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
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
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
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
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
而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
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此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 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 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 “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 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 人。
一饭千金 :比喻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给予 重谢报答。 还是在韩信未成名之前,韩信生活困苦,常 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 太就经常给韩信分点带来的饭吃,韩信非常感 激,说: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你。老太太说: 一个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我还能指望上你的 报答吗?韩信听了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的续集是,韩信后来衣锦还乡,找 到这位当年的恩人,赏赐千金。 一饭千金,是 韩信知恩图报,有颗感恩心的表现,千百年来, 直至今日,这个故事对于社会建设都十分有意 义。
四面楚歌
•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 境地。 •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 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 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 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 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 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功高震主
• 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 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 心有疑虑。
胯下之辱:形容受别人侮辱,也可以比喻忍辱负重。 韩信未成名时,在街头碰到一个恶少,恶少看 见韩信背着剑,就挡住韩信的去路对韩信说:要么 砍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便从容的从恶 少的胯下钻过去了,这个故事其实还有续集,后来 韩信衣锦还乡,找到那个恶少,恶少吓的魂不附体, 韩信一笑置之,还赏了他个小官做。 胯下之辱是韩信不与小人计较,一心谋大事的 写照,这句话后来成为很多英雄或狗熊受辱之后的 借口,“当年韩信也曾受过胯下之辱”那意思好像 受了辱反而似韩信般英雄,其实英雄跟受不受辱没 关系,有关系的是受辱后的表现,是奋发图强,还 是继续受辱?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 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 动。意思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 行动背后,给敌人以错觉,使其忽略自 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有时 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 陈仓”单独来使用。】
背水一战
• 背:背向;水:江河大海;背水:背 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在很艰难的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 战。
陷于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
• 道家,兵家哲学。原指作战把军队布 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 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 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 功。
国士无双
•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 无出自楚汉相争的 垓下之战。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 军。 •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 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 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 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 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 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 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 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 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 “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 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 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 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 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 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 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 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 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 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 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
登坛拜将
• 借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 • 《史记· 淮阴侯列传》:“何曰:‘王素 慢无礼,今拜大将如 呼小儿耳,此乃信 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 设坛。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 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 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 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