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PPT
合集下载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D
4.有学者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对门第的看重,过度到对文化的看重……· 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
(1)时间:隋至唐前期
(2)内容: 租
纳粟为租(田租)
庸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土地税 代役税
调
纳帛或布为调
财产税
(3)意义:①以庸代役保证了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 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 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 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 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C
·
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
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
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8.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
科举制度PPT课件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 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一、民主选举原则
原始氏族社会没有阶级,人和人是
平等的,选拔推举领袖人物的基本原
则是民主原则,这在我们的历史文献
中是有记载的。
• 唐朝张守节《史 记·五帝本纪》的 《正义》引《帝王记》 载:“挚在位九年, 政微弱,而唐侯(尧) 德盛,诸侯归之,挚 服其义,乃率群臣造 唐致禅。”
常科
考生来源 生徒:考试合格后被送 至尚书省参加科举的国 学生。
乡贡:自学成才继而向 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 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 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 者。
每年春季举行的常科
常科
秀才科
• 考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题。后因难度大逐渐废掉。
• 内容为9部经书,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口试的 笔试化,简答题) 明经科
积极意义 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 品德才能并重; 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 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 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消极意义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 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 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 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 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九品中正 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 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一、民主选举原则
原始氏族社会没有阶级,人和人是
平等的,选拔推举领袖人物的基本原
则是民主原则,这在我们的历史文献
中是有记载的。
• 唐朝张守节《史 记·五帝本纪》的 《正义》引《帝王记》 载:“挚在位九年, 政微弱,而唐侯(尧) 德盛,诸侯归之,挚 服其义,乃率群臣造 唐致禅。”
常科
考生来源 生徒:考试合格后被送 至尚书省参加科举的国 学生。
乡贡:自学成才继而向 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 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 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 者。
每年春季举行的常科
常科
秀才科
• 考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题。后因难度大逐渐废掉。
• 内容为9部经书,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口试的 笔试化,简答题) 明经科
积极意义 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 品德才能并重; 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 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 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消极意义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 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 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 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 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九品中正 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 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PPT
思考:孙中山提出上述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1)主要内容: 考试权独立。国家设立考试院,主管人才
的选拔与任用。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评价: 发扬了传统科举制度的优势,去除了西方文官制
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
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上)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背景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 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 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 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 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十中 请而足外伊 官内临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思考: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有哪些特点?说明什么? 第二场策题五道,凡西学中天文、地理、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公法、刑律,以及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等类,听考官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
1929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掌握考选权和铨叙权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的新发展 (1)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建立 (2)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掌握考选权和铨叙权 (3)基本法规制定——第一部《考试法》 (4)基本资格调整——女子可以参加考试
1.科举制度的废除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1)主要内容: 考试权独立。国家设立考试院,主管人才
的选拔与任用。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2)评价: 发扬了传统科举制度的优势,去除了西方文官制
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
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上)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背景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 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 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 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 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十中 请而足外伊 官内临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思考: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有哪些特点?说明什么? 第二场策题五道,凡西学中天文、地理、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公法、刑律,以及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等类,听考官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
1929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掌握考选权和铨叙权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的新发展 (1)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建立 (2)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掌握考选权和铨叙权 (3)基本法规制定——第一部《考试法》 (4)基本资格调整——女子可以参加考试
1.科举制度的废除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中国选举制度
6.代表候选人的当选
“ 两个过半数”原则当选,一个是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 参加投票,则选丼有敁;一个是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 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如获得过半数票的代表候选人名额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 票多的当选。
如代表候选人得票数相等时,应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 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人数少于应选代表的名额时,不足 的名额另行选丼。 另选时,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法定差额 比例,确定候选人名单。 另选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参加选丼总选票 数的1/3。
2.选民名单的公布
选民名单应在选丼日的20日以前由选丼委员会公 布。 3.选民资格争议的裁决
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同意见,可以向选丼委 员会提出申诉。
选丼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在3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申诉人如果对选丼委员会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 在选丼日的5日以前向法院起诉,法院应在选丼日以 前作出判决。 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
4.投票
投票由选丼委员会主持。 各选区设立投票站、流劢票箱或者召开选丼大会进 行选丼。 选民凭身份证或选民证领取选票。 投票之前,主持选丼的工作人员应统计幵宣布出席 的选民人数,当众检查票箱,幵组织选民推选监票、 计票人员。 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丼有敁。如参加 投票的选民不足半数,须改期选丼。
3.丼手表决与无记名投票
二)选举类型: 1.人大代表选丼
2.国家主席选丼
3.补缺选丼 4.地方领导人选丼
5.基层选丼
第三节 选举经费与候选人确定
一)选举经费: 现行选丼法第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丼经费,由国库开支。” 二)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和确认: 1.资格条件:中国公民 有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年满18周岁 非精神病患者 没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小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ppt课件
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共55张PPT)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 室贵族呢?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 室贵族呢?
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 室贵族呢?
血缘关系
政治地位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 室贵族呢?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巩固统治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和对象
观察左面的分封 示意图,思考:
西周将哪些人分 封到地方做诸侯 呢?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2.分封制的内容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周王与 地方诸侯之间有哪些权利与义务关系呢?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2.分封制的内容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周王与 地方诸侯之间有哪些权利与义务关系呢? 诸侯的权利
①将每个宗族内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 宗,居同宗中的支配和主导地位; ②将每个宗族内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 居同宗中的从属和次要地位; ③宗主由大宗担任,世袭继承。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宗法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宗法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继承顺序 与权力分配原则。
大禹 治水
戴冠冕 的夏禹
1.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禹传启,家天下”
1.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禹传启,家天下”
材料: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 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 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 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 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 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
商太祖(商汤)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 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 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 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 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 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 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 子13年崩。
商纣,(商最后一个国君)商纣为人聪颖, 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 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 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 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 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 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 君”。
世官制即官职世袭制,(诸侯传位 原则、官吏任用规程。) 夏:(开始了世袭制,阶级分化。 西周时,进入鼎盛时期。) 禹——启 ——桀
明贤制
春秋时期,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 国突破世官制地框架,实行唯功唯贤的明 贤选官制度,至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四君子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 陵
【童生】
童生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 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 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 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 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 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 都称童生。
【秀才】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 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 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 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 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 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 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 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 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 “不第秀才”之称。
第二章选举制度
4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 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 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 • 革命根据地的选举虽不完善,但当时已采取了一 些重要原则和方式,如坚持男女平等选举;直接 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对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利 给予特殊照顾;实行差额选举;尽可能追求选举 权的普遍性;还有候补代表制。
选举人大代表的城乡人口比例问题
• 选举人大代表的城乡人口比例,是选举法中的一 个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制定第一部 选举法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较低,根据当年 人口普查统计,只有13.26%。考虑到我国当时工 人阶级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具体情况,为了体现工 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 展方向,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每一代表所需 的人口数作了不同的规定。比如,规定全国人大 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 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 1人。这样规定,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当时的实 际情况,是完全必要的。
(三)选举概念: 选举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 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个体自己的意志,选择若 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选举的基本要素: (1)主体(选举人) (2)客体(被选举人) (3)目的(产生管理者) (4)方式(投票、举手、海选等) (5)程序(选举委员会制定选举流程) (6)结果(宣布选举结果)
1、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 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的正式 形成。 2、“文革”十年,中国的选举制度受到了严重的 破坏,全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选举。
• 3、1979年7月,第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修 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中,规定将直接选举的范 围扩大到县级,并规定选举各级人大代表,一律 实行无记名投票。在对1953年选举法修订的基 础上,颁布了第二部《选举法》。 • 4、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县级以 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具 体规定了选举委员会的职权、选区的大小、选民 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限额,并提出了被提名的代 表候选人都应列入候选人名单而不得增减。
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63页PPT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秀) 才、贤良方正、文学。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 制度。
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为“征” 或“征聘”。
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辟”或“辟 除”。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上上品 上中品 上下品 中上品 中中品 中下品 下上品 下中品 下下品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艺”、 “时艺”、“时文”等,又因为文 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所以又称 “四书文”。
每篇文章都由8个部分组成。 开头叫“破题”,点明题目要旨; 次为“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
引申说明,承先启后; 三是“起讲”,开始议论。 四是“入手”,用简短的语言引入
本题。
之后是“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四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作为 正式的议论。
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日本创价大学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 《展望二十一世纪》
“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 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 贡献之一。”
——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 亚洲研究学报》(E.A.Kracke. “Family vs.
Merit in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during the Empi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0, 1947: 103)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 制度。
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为“征” 或“征聘”。
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辟”或“辟 除”。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上上品 上中品 上下品 中上品 中中品 中下品 下上品 下中品 下下品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艺”、 “时艺”、“时文”等,又因为文 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所以又称 “四书文”。
每篇文章都由8个部分组成。 开头叫“破题”,点明题目要旨; 次为“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
引申说明,承先启后; 三是“起讲”,开始议论。 四是“入手”,用简短的语言引入
本题。
之后是“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四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作为 正式的议论。
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日本创价大学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 《展望二十一世纪》
“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 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 贡献之一。”
——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 亚洲研究学报》(E.A.Kracke. “Family vs.
Merit in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during the Empi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0, 1947: 1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一、民主选举原则
原始氏族社会没有阶级,人和人是
平等的,选拔推举领袖人物的基本原
则是民主原则,这在我们的历史文献
中是有记载的。
• 唐朝张守节《史 记·五帝本纪》的 《正义》引《帝王记》 载:“挚在位九年, 政微弱,而唐侯(尧) 德盛,诸侯归之,挚 服其义,乃率群臣造 唐致禅。”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 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 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 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 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 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 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 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 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 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 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 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 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度 养士之风
军功爵制度
• (韩昭侯)申不害: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 (魏文侯)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 行、罚必当。 • (秦孝公)商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所谓军功爵制,是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 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
白起
•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 年),白起出兵攻打韩、 魏二国,一战成名,因功 升为国尉。 •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 年),白起升任大良造, 发兵攻魏,为秦的东出崤 函奠定了基础。 •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 年),秦军大破楚军,攻 占楚国都城郢,秦国以郢 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任子 任子是指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期满一定年限(一般为 三年),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的扈 从侍卫人员等。 • 保证了大官僚族可以世代为官,有利于少数贵族垄断朝 政,对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形成有重大影响。 • 被历代封建王朝承袭发展成为“荫封”制度。 • 为官僚贵族子弟踏入官场开辟了一条捷径,同时把吏治 引向腐败。 赀选 通过向政府缴纳若干资财而获得官职的做法,叫做“赀 选”。这种做法后来发展成朝廷卖官鬻爵的一种手段。
乡闾评议 东汉后期,在察举中被推荐给朝廷的人都要经过本 地世家大族的评议,称为乡闾评议或清议。 客观上对提倡清廉高洁的道德风尚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也常常被一些伪君子所利用,他们假扮清高,一旦 声名大噪便可被官府察举出仕,或者被朝廷授予官职, 或者在本地掌握选举评议。 豪门大族通过乡闾评议掌握地方的选举权利,使 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张,从而削弱集权统治。
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一、夏商的王权世袭
王权世袭是夏商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商
王之下,执掌国家权力的是师尹和冢宰。师尹和
冢宰不常设,也不全由贵族担任,有时出色的平
民和奴隶来担任,伊尹和傅说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西周的选官制度
• 世卿世禄制
基础:宗法制 各级贵族按照宗法制规定的血缘亲疏远近分章国 家各级权力,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各级官 员也按照血缘对社会角色和分工做出了定位。
征辟制
在汉代,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为“征”; 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辟”或“辟除”。 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 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不愿意入朝为官的硕学名 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统治者也可以此沽得 求贤之名。 征辟制作为察举制的补充,和察举一起构成了 汉代选官制度的整体。
二、王权世袭的萌芽
到了原始氏族社会晚期,民主选举的原则开始受
到冲击,出现了首领的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就是 “王权世袭”。虽然是选举,但选举出来了放在那, 先得让他儿子来继承权位,然后看大家拥护不拥护, 要是拥护就罢了,不拥护再让选举出来的人做首领。
• 《五帝本纪》记载, “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让辟丹朱与南河之 南,诸侯朝觐者不之 丹朱而之舜;狱讼者 不之丹朱而之舜;讴 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 歌舜。舜曰:天也! 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 位焉。”
科目
四科 •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 • (一)察孝廉 清白; “孝子”和“廉吏” •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 孝为立身之本,廉为 博士; 从政而设 • 三曰明达法令,足以 决疑,能按章复问, • (二)举贤良 文中御史; 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方 •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 式 不惑,明足以决,才 “贤良和直言极谏” 任三辅令。皆有孝悌 廉公之行。
魏 晋 南 北 朝
中文名称
别名 开创朝代 性质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 魏晋南北朝时 期 选官制度
确立者
萌芽期 创立者 存活时间
魏文帝曹丕
魏武帝曹操 陈群 约400年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 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 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 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 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 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 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养士之风
• 战国四公子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封建地主阶级 的选举制度逐步确立。
察举制
察举又叫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长官等 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高品德、才干出众的平 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 官位。察举是汉代选官一种主要做法。 “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就 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乡举里选制
原则:选贤任能
由于周宗法分封的血缘国家特点,此时的乡举里选
制只能选拔低级官吏,处于绝对的劣势。(作为补充)
春秋战国时期选举制度的变革
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逐渐被“任人唯贤, 因功受禄”的选举制度取代。
封 儒家主张举贤才。 墨家主张尚贤。 法家反对推举贤才。 道家崇尚无为,否定才智。
一、民主选举原则
原始氏族社会没有阶级,人和人是
平等的,选拔推举领袖人物的基本原
则是民主原则,这在我们的历史文献
中是有记载的。
• 唐朝张守节《史 记·五帝本纪》的 《正义》引《帝王记》 载:“挚在位九年, 政微弱,而唐侯(尧) 德盛,诸侯归之,挚 服其义,乃率群臣造 唐致禅。”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 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 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 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 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 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 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 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 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 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 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 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 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度 养士之风
军功爵制度
• (韩昭侯)申不害: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 (魏文侯)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 行、罚必当。 • (秦孝公)商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所谓军功爵制,是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 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
白起
•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 年),白起出兵攻打韩、 魏二国,一战成名,因功 升为国尉。 •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 年),白起升任大良造, 发兵攻魏,为秦的东出崤 函奠定了基础。 •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 年),秦军大破楚军,攻 占楚国都城郢,秦国以郢 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任子 任子是指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期满一定年限(一般为 三年),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的扈 从侍卫人员等。 • 保证了大官僚族可以世代为官,有利于少数贵族垄断朝 政,对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形成有重大影响。 • 被历代封建王朝承袭发展成为“荫封”制度。 • 为官僚贵族子弟踏入官场开辟了一条捷径,同时把吏治 引向腐败。 赀选 通过向政府缴纳若干资财而获得官职的做法,叫做“赀 选”。这种做法后来发展成朝廷卖官鬻爵的一种手段。
乡闾评议 东汉后期,在察举中被推荐给朝廷的人都要经过本 地世家大族的评议,称为乡闾评议或清议。 客观上对提倡清廉高洁的道德风尚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也常常被一些伪君子所利用,他们假扮清高,一旦 声名大噪便可被官府察举出仕,或者被朝廷授予官职, 或者在本地掌握选举评议。 豪门大族通过乡闾评议掌握地方的选举权利,使 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张,从而削弱集权统治。
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一、夏商的王权世袭
王权世袭是夏商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商
王之下,执掌国家权力的是师尹和冢宰。师尹和
冢宰不常设,也不全由贵族担任,有时出色的平
民和奴隶来担任,伊尹和傅说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西周的选官制度
• 世卿世禄制
基础:宗法制 各级贵族按照宗法制规定的血缘亲疏远近分章国 家各级权力,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各级官 员也按照血缘对社会角色和分工做出了定位。
征辟制
在汉代,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为“征”; 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辟”或“辟除”。 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 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不愿意入朝为官的硕学名 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统治者也可以此沽得 求贤之名。 征辟制作为察举制的补充,和察举一起构成了 汉代选官制度的整体。
二、王权世袭的萌芽
到了原始氏族社会晚期,民主选举的原则开始受
到冲击,出现了首领的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就是 “王权世袭”。虽然是选举,但选举出来了放在那, 先得让他儿子来继承权位,然后看大家拥护不拥护, 要是拥护就罢了,不拥护再让选举出来的人做首领。
• 《五帝本纪》记载, “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让辟丹朱与南河之 南,诸侯朝觐者不之 丹朱而之舜;狱讼者 不之丹朱而之舜;讴 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 歌舜。舜曰:天也! 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 位焉。”
科目
四科 •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 • (一)察孝廉 清白; “孝子”和“廉吏” •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 孝为立身之本,廉为 博士; 从政而设 • 三曰明达法令,足以 决疑,能按章复问, • (二)举贤良 文中御史; 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方 •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 式 不惑,明足以决,才 “贤良和直言极谏” 任三辅令。皆有孝悌 廉公之行。
魏 晋 南 北 朝
中文名称
别名 开创朝代 性质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 魏晋南北朝时 期 选官制度
确立者
萌芽期 创立者 存活时间
魏文帝曹丕
魏武帝曹操 陈群 约400年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 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 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 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 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 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 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养士之风
• 战国四公子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封建地主阶级 的选举制度逐步确立。
察举制
察举又叫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长官等 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高品德、才干出众的平 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 官位。察举是汉代选官一种主要做法。 “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就 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乡举里选制
原则:选贤任能
由于周宗法分封的血缘国家特点,此时的乡举里选
制只能选拔低级官吏,处于绝对的劣势。(作为补充)
春秋战国时期选举制度的变革
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逐渐被“任人唯贤, 因功受禄”的选举制度取代。
封 儒家主张举贤才。 墨家主张尚贤。 法家反对推举贤才。 道家崇尚无为,否定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