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东亚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清王朝维护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
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以殖民主义为先锋,依靠近代化的军事力量,正掀起掠夺、瓜分世界的战争狂潮。
但是,清王朝驾驭复杂环境的战略能力极为薄弱,对于“如何保全和局?如何徐图自强?如何阴为战备?”等核心问题,始终缺乏统一认识,没有总体设计,战略步骤、措施不明确、不系统、不坚决,极大影响了清王朝的军队建设、战争准备、威胁判断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决断和行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以军事近代化为核心的洋务运动。
但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清政府从未在王朝大战略的层面上重视过变革主张。
因此,甲午战争前搞了30年的洋务运动,几乎是军事变革单骑独进;在军事变革领域中,不过围绕着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打圈圈。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落后,不是将士在战场上拼命作战和流血牺牲能够弥补的,也不是简单归结为少数顽固派的破坏。
事实上,落后保守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心理,是阻碍中国军事变革强大的社会基础。
战争爆发后,清廷上下不顾前线激战、牺牲,仍然穷尽奢华为慈禧贺寿。
但在日本,明治天皇亲临广岛大本营指导战争,皇后连续巡视医院慰问伤兵,激发了日本军民为天皇、为国家而战的热情。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却又是失败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它不仅改变了直接参战的中日两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此后的历史进程,其影响至今仍存。
因此,在新的世纪以新的历史视野重新反思这场战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
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
甲午战争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而且对日本、朝鲜以及远东政局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从19世纪60年代起,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然而,甲午战争惨败,用事实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2.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日中媾和条约》通称《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首先在领土方面,日本割占了中国台湾,是继沙俄之后在中国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在赔款方面,巨额的赔款接近于清政府全年总收入的3倍,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承受能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以主权作抵押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再次在设厂方面,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满足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战前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现在却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
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在开放口岸方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口岸的通商通航,又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 争》甲午之后:列强纷争烈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之后:列强纷争烈1894 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的重要战争。
清朝在这场战争中的惨败,不仅让其自身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更是引发了列强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虽然在列强的侵略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东亚地区仍被视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国。
然而,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清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急剧下降。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列强们看到了清朝的虚弱和无能。
日本通过战争获得了巨额的赔款和大片的领土,这让其他列强眼红不已。
他们纷纷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试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分得一杯羹。
俄国在甲午战后,表现得尤为积极。
它以“干涉还辽”为由,自认为对中国有“恩”,强行租借了旅顺和大连,将中国东北纳入其势力范围。
俄国的这一行动,引发了其他列强的不满和警惕。
英国一直以来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利益,甲午战后,它进一步加强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并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渗透。
英国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领域,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德国也不甘示弱,强占了胶州湾,将山东变成了其势力范围。
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并试图将其工业产品倾销到中国市场。
法国则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南地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扩大了在云南、广西等地的势力范围。
美国虽然来的较晚,但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实际上是为了分享其他列强的侵略成果。
列强的纷争使得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
他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资源,修筑铁路,开设工厂,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大量的赔款使得清朝财政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掠夺资源,另一方面也破坏了中国原有的交通体系和经济结构。
铁路沿线的土地被列强侵占,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学号200909602011 姓名王立国指导教师孙清玲【摘要】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是中国继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后,给中国带来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
自命为泱泱大国的满清政府惨败于日本。
战后满清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远东地区、乃至日本都来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现代化远东地区影响一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1895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了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当时清政府和李氏朝鲜有“宗藩”的关系)。
此时日本政府正处心积虑寻找战争的借口。
表面上诱使清政府出兵,保证自己“比无他意”,暗地里却在国内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
清政府对日本虚伪的“保证”深信不疑。
于6月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入朝。
而日本于6月5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陆续出兵朝鲜1万余人。
入朝的日军占据了战略要地,并不时的乘机向清军挑衅,提出由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内政“改革”的无理要求。
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却不积极备战,仍然希望列强的调停,而美、俄、法、德、英各怀鬼胎,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于是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丰岛海战。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内容有:(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三)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五)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且准许在内地设栈寄存。
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
浅谈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局势摘要:日俄战争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的战争,对东北亚的局势有着重大的影响,日本成为大赢家,战后东北亚的局势发生改变,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改变政策。
关键词:日俄战争、东北亚局势、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是发生在日本和俄国之间的一次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远东的利益特而发动的战争,由一系列的战争组成,比较有名的对马海战。
但是战争的硝烟没有在日本或者俄国的领土上燃起,主战场却是在中国,中国政府宣布独立,并为此次战争中国政府特别画出战区为日俄两国的作战地点。
日俄战争调整了各方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也使东北亚的局势发生了改变。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最先的目标便是临近便朝鲜,其次便是中国。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取代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并且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日本的扩张损害了俄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一直希望能够重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所以日本军部一直以及备战,以举国的力量投入到日俄战争中去,日本凭借《英日同盟》和美国这个后盾最终取得胜利,日本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请求美国出面进行协调。
而俄国此时也没有力量再战,俄国此时国内正在进行1905年革命,国内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仍然在欧洲,在对马海战后俄国也倾向于和谈。
在美国的斡旋下日俄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通过这个条约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俄国势力退回到中国东北北部,中国东北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辽东半岛改为关东州,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通常称为“满铁”,它是一个兼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职能,①对中国东北进行多方面侵略的殖民机构。
①日本和朝鲜签订了三次《日韩协约》及1910年的《日韩合并条约》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彻底的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自此“日本便将朝鲜问题作为东京政府内部事务的一部分来处理了”②。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日俄战争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不仅仅是亚洲强国更是世界强国。
日本成东北亚乱源_美国才是始作俑者
日本成东北亚乱源美国才是始作俑者马来西亚《南洋商报》7日评论文章称,东北亚的局势变得越发危情,不是朝核危机惹祸,而是日本在全方位挑战本区域的地缘政治平衡,成为东北亚麻烦制造者。
美国却是始作俑者,应反思对日战略。
否则,安倍首相将麻烦制造者的角色一路演下去,未来东北亚局势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文章摘编如下:在刚刚闭幕的第5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日官员隔空交锋,中日两国在国际场合论战已经常态化。
没有人希望中日开战,包括日本的盟国美国。
日本成为东北亚的麻烦制造者,美国应反思对日战略。
中日矛盾导火线是钓鱼岛领土争端,美国却是始作俑者。
二战后,美国将钓鱼岛主权治权剥离,主权模糊,“治权”却交由日本,此为中日冲突根源。
美国重返亚洲,日本是美国制华的棋子,美国并将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范畴,鼓励日本同中国直面对抗。
美国利用日本反为日本绑架,美国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最终成了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策略。
安倍不断制造麻烦美国重返亚洲不是和中国形成战争对抗,而是为了确认其亚洲领导地位。
日本制造中日韩日冲突,则像是冲出潘多拉魔盒的魔鬼,既发泄二战历史的积怨,又以东北亚地缘乱局逼迫美国承认日本正常国家地位。
美国的重返亚洲,最终成了日本玩弄东北亚调戏美国价值观的危险游戏。
这场游戏美国尝到了苦涩的味道,日本也在东北亚成了公敌。
不过,安倍首相却要将麻烦制造者的角色一路演下去,未来东北亚局势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去年年底拜登副总统访问东亚三国时,已预感到日本在东北亚走得太远,曾经劝说安倍不要参拜靖国神社;但安倍还是“拜鬼”了,由此引发了中韩两国开足马力批评日本。
美国的对日失望,俄罗斯和欧洲主要国家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的表态,使日本成为众矢之的。
两个甲子前的甲午年,中日一场海战深刻改变了东北亚三国的历史,并影响到了东北亚现实的地缘政治生态。
和清日甲午海战不同的是,中日韩三国均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而且中国的战略力量是超越日本的。
更重要的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是东北亚区域的利益攸关方。
清朝辽东半岛战役
清朝辽东半岛战役辽东战役指甲午战争时期日中陆军在奉天(辽宁)辽河以东进行的一系列战斗。
辽东半岛面临黄海,又与山东半岛遥遥相对,共扼渤海海峡,形成护卫京津的门户,也是从海上进入清朝政权发源地——东北的唯一通道。
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清朝辽东半岛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清朝辽东半岛战役1894年10月24日,山县有朋率领日本第一军近3万人进犯鸭绿江防线,选择清军的左翼和中路为突破口,发起了辽东战役。
辽东战役是中日双方在中国境内爆发的大规模陆战,包括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阳东路之战、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田庄台大战等,战役历时五个月,一直到1895年3月9日,波及辽东大部分地区。
清军防线被日军击破,导致辽东丧于敌手。
战役背景八月二十二日(9月21日),清廷命四川提督宋庆(1820―1902)帮办北洋军务,率毅军从旅顺进驻鸭绿江防线重镇九连城,指挥前线战事。
黑龙江依克唐阿(?―1899)率镇边军、刘盛休率铭军也先后到达九连城附近,鸭绿江防线清军人数增至80多营,约3万人,其部署是:以安东至九连城一线为主阵地,分左、右两翼设防。
右翼向西南延至大东沟、大孤山一线,由宋庆指挥;左翼由九连城向东北延伸至长甸河口一线,由依克唐阿指挥。
同时,清军也在辽南地区加强守备。
怀字军、和字军、桂字军及徐邦道(1837―1895)拱卫军等30多营分别把守金州、大连和旅顺,修筑炮台,增加炮位,构筑工事。
清廷还在旅顺设置北洋前敌营务处,任命龚照?节制诸军。
战役过程突破鸭绿江清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二十六日,山县有朋率日本第一军近3万人进犯鸭绿江防线,选择清军的左翼和中路为突破口。
是日中午,部分日军从水口镇涉渡鸭绿江,冲击清军左翼,守军不支,纷纷败退,鸭绿江左翼防线被轻易突破。
当晚,进攻九连城一线的日军主力在鸭绿江上架设浮桥两座。
次日黎明,晓雾浮江,对岸清军又没有察觉。
上午6时许,从浮桥上跨过鸭绿江的日军登上沙滩,进攻九连城前沿阵地虎山高地。
甲午中日战争:丧失台湾和辽东半岛的历史教训
甲午中日战争:丧失台湾和辽东半岛的历史教训甲午中日战争,也称黄海战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造成了中国丧失台湾和辽东半岛,对于中国的国家进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场历史事件中的教训。
一、自弃自暴在甲午战争前期,中国政府的态度并不积极。
面对日本的主动挑衅,清政府居然自我设限,禁止战船出入黄海。
自制自禁,最终导致战争爆发时,中国海军在兵力、装备等方面都极为薄弱,无法与日本进行有效的抵抗,加速了战争的失败进程。
自我设限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无力,也暴露出管理问题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正视自身的问题,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
二、技术落后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海军战舰的船舷坚固度、火炮精度等都远远落后于日本海军。
这一技术差距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然而,技术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管理、组织和培训等方面。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掌握先进技术,以及改革管理制度,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思想意识混乱在甲午战争前期,清朝内部思想意识趋向混乱。
这反映在政治体制混乱、统治者腐败、国人疲惫等方面。
中国政府的官僚制度、军队等制度,都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形势,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还削弱了民众的纪律和忍耐力。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需要更多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强化全民的国家信念和文化自豪感,提高大众的思想素质,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热情。
四、外交习惯陈旧甲午战争是一场在外交上败北的战争。
以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的外交策略过于孤立和被动,只通过使节和信件的交换来解决重大议题。
但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这种模式已经过时。
现代国家必须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现代化手段,开展更加复杂和全面的外交工作,才能掌握更多的外交主导权。
五、视野狭窄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对外面对的是多重压力和挑战,但其战略决策却始终缺乏整体思维,过于局限于自身的利益和优势领域。
甲午海战的影响
甲午海战对东亚格局的影响甲午海战在东亚格局的调整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外交体系一直是东亚外交格局的主体,而在这一体系下,日本一直在构建一个自己的“小华夷体系”。
但这一体系一直在寻求一种“脱亚”的状态,即脱离中国进行自己独立的外交关系。
在甲午战前,此时的日本早已不是华夷秩序下中国的一个小小附庸,而已变成西方列强在东亚的重要合作伙伴,实际上成为了近代新型国际秩序在东亚的代言人,日本宣扬的大东亚共荣圈也就成为也就成为这种新型国际秩序在东亚的延伸。
甲午战争后,东亚外交格局实现了由中国的华夷秩序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东亚传统的国际格局被彻底打破,新型的国际秩序初步建立,东亚正式被纳入帝国主义国际体系之中。
在战后十年,日本逐渐成为远东的支配力量,战前中日英俄四股力量主导远东事务的局面被打破,远东主要矛盾的英俄矛盾逐渐被日俄矛盾所取代。
甲午战争加剧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利益冲突,扰乱了东亚和平,并且最终威胁到世界稳定。
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1、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甲午战争以前,日本虽然对朝鲜拥有不平等条约,但在国际上,日本基本上仍是一个遭受西方列强压迫的亚洲小国;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以战胜者的姿态一跃而成为拥有殖民地的亚洲强国。
2、甲午战争促使日本资本主义大发展,加速了日本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
庞大的军需订货,刺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巨额赔款的流入,加快了日本资本的原始积累;台湾由于物产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成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原料市场。
3、甲午战争导致日本军国主义膨胀,,日本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沉浸胜利的狂热使得大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日本国民当中,民族情绪高涨,右翼团体好战言论在政府纵容下成为左右舆论的所谓“国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促使日本“卧薪尝胆”,加紧扩充军备,以图与俄决一雌雄。
4、甲午战争给日本带来短暂的繁荣富足,却误导该国走上一条无止境的对外扩张之路,奏响了“日本帝国”从萌芽、壮大到走向败亡的序曲。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作者:————————————————————————————————日期:ﻩ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何金来内容摘要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土崩瓦解。
甲午战争不仅与中、日、朝等当事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也调动了英、俄、美、德、法等主在西方强国的神经、配置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力量的组合,给20世纪东亚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以直接影响。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朝日关系东亚格局甲午战争以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即:中国、日本、俄国和英国。
而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了这四股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因而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
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国家。
16世纪以前,它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后来开始衰落下去,到19世纪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进入19世纪后半期。
清王圾正在搞洋务运动(或叫“同光新政”),这是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力图赶上世界的一次尝试,但由于本身不易克服的弊病失败了,从而失去了一次机遇。
在标榜“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中,确实兴办了一些工厂,修了一些铁路,造了一些轮船,开设了电报,又创建了海军,引进了西放手科学技术,在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教育上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可是洋务运动存在着一个致使的弱点,那就是在政治领域里依然是一潭死水,政治改革遥遥无期。
在腐朽的封建主义体制下,生产力是很难冲破牢笼,迅速向前发展的。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一个衰朽的、暮气沉沉的政权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富裕和强盛。
甲午海战及其影响
甲午海战及其影响1894年,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即甲午战争,其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就是甲午海战。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战舰主力被日本击败,海军实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对国家自身的发展与整体国际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甲午海战前的背景在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海军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相比之下,日本的海军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海军发展成为了日本国家重要的支柱。
日本一直以来在海军建设方面都走在中国前面,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强国,其中大功劳就是海军建设所起的作用。
而中国的海军建设则主要是在清朝光绪年代逐渐展开。
但是由于当时的海军主力舰以铁甲舰为主,并采用了早期的蒸汽机,以及在船体设计、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这些不足最终导致了中国的海军实力相对弱小,而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得十分狼狈。
甲午海战中的作战过程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7月25日,当时中国方面的领导人期望,通过这场战斗挽回自己海军的形象,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尊重。
但这场期望造成了偏差的战争,最终却成为中国海军历史上最丑陋的一页。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方面拥有多艘主力舰,但是由于战术和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却被日军打败。
虽然两军的装备水平不完全相同,但是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战舰从顶部到底部都没有装备足够的装置来保护船体,远水线船板也是次品,甚至没有预留足够的石炭储备。
相比之下,日本战舰的武器装备更加齐全、补给更加充足,并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战争战术。
对中国海军的影响甲午海战后,中国海军全面失去了海上控制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同时,甲午海战也成为了日本在战争后期加强本国扩张和国际影响力的机会,帮助日本逐渐成为了亚洲的海上强国。
甲午海战同时也意外的削弱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力。
由于中国的惨败,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认为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强国,并开始对东亚地区的局势作出干预,使得已经分裂的中国处境更加艰难。
甲午战争历史对目前中日关系的影响
从 1 8 9 4年 7月 至 1 8 9 5年 3月 因 为 朝 鲜 问 题 … 在 中 日之 间爆 发 的 甲午 战 争 迄 今 已经 过 去
其最 初 的 目标 自然 放 在 了离 日本最 近 的琉 球 、 台湾 和朝 鲜半 岛 。1 8 7 4年 日本 借 1 5 1 所谓 “ 琉球 民 事 件 ”
・
和黄海海战以及 1 8 9 5 年 2月 日军攻 陷威海致使北 洋水师全军覆没和 1 8 9 5年 3月 日 军攻 占辽东半 岛
和澎 湖列 岛 , 清政府彻底 战败 , 1 8 9 5年 4月 不 得 不
6 5 ・
按 照 日本 提 出 的条 件 签 订 了 屈辱 的 《 马关 条约》 。
如何影 响了东北 亚国际关系格 局和 中 日两 国的国际地位 , 以及 至今还存 在哪些历 史遗 留问题 , 在 此基础上 积 极寻找解决 历史问题 的有效办法 以便 最终实现超越历史 , 构 建永久和平。
关键词 : 甲午 战 争 ; 中 日关 系 ; 影 响 因 素
作者简介 : 梁云祥 , 北京大学 国际关 系学院教授 、 博导 , 北 京, 1 0 0 8 7 1
系格局 、 尤其对其后乃至今天 的中 日关系所造成 的
影 响却 似乎 还没 有 完 全 消 弭 , 尤 其 在 冷 战后 东 北 亚
国际关 系格 局再 次 发 生 重 大 变革 之 时 , 这 场 战争 的
条约》 , 开始否定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这一切 , 实
际上 都在 动摇 中国长 期 以来 在 东 亚 形 成 的所 谓 “ 华
夷秩 序 ” 。进 入 1 9世 纪 8 0年代 之后 , 中 日两 国围绕
影 响仍 然 时隐 时现 , 这 场 战争 所 遗 留的 一 些 问题 又 再 次被 重新 提起 。然 而 , 无论 如何 , 历 史 的 阴影 不应 该 总笼 罩在 东北 亚 地 区 , 中 日之 间 的 历 史 恩 怨 总要
中日关系与东亚局势
四、日本目前战略
• 第一,争当政治大国 • 二是以金钱开路。 • 三是不断突破《联合国宪章》和本国宪 法限制。 • 四是远交近攻。 • 五是全面出击。 • 六是对东亚关系。
五、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 一、中日双方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 • 二、中日双方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主要受到以 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2010年9月27日竣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 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出席竣工仪式。
东 海 争 端
•
钓鱼岛列岛(Diaoyu Islands)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 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分 散于北纬25°40′~26°、东经123°~124°34′之间,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 里。这些岛屿在地质上和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一起,都是台湾北部近 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 岛屿。
1972年,中日建交
破冰之旅 融冰之旅
迎春之旅
暖春之旅
2009年4月29日,中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仪式,欢迎日本首相 麻生太郎访华
温家宝2010年5月31日在东京与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举行会谈。双方 同意,重建两国总理热线;正式启动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的政府 间换文谈判;加快建立两国防卫部门海上联络机制;尽快商签海上 搜救协定;双方决定采取进一步措施扩大人文交流;双方签署了中 日食品安全合作框架协议。
鉴 真
1895年2月8日,日军第六师在甲午战争期间召开动员大会。
明 治 天 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号
1904年,日本挑起日俄战争,并于第二年获胜,在日本军国主义道路上 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是指挥日本海海战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东乡平八郎(中)。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虽然在1895年结束后,中华民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赔款给日本,由此结束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以及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崛起为亚洲的一个重要力量。
日本通过胜利获得了台湾,这使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日本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迅速工业化,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更是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中国的觉醒甲午战争对中国则是一次痛苦的教训。
这场战争彻底击溃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幻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腐败和弱点。
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实现近代化。
这标志着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并开始寻求强大起来的道路。
亚洲地区的动荡甲午战争之后,亚洲地区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动荡。
各国势力之间的博弈加剧,东亚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控制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引发了更多的地区冲突和争端。
亚洲地缘政治的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世界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要国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战期间中日两国再次发生冲突,这场战争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自身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更多曲折。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崛起,中国觉醒,亚洲地区的动荡,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都是这场战争之后的重要变化。
这场战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关系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甲午中日战争: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的一次极其惨痛的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持续十个月的甲午战争,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场战争的背后,是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复杂发展趋势。
一、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中,列强们互相争夺殖民地的热潮席卷全球,中国也成为列强们瓜分的对象之一。
其中,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列强通过各种方式将中国的领土权、领海权、主权等进行分割,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破坏。
同时,列强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其中,英、美、日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力竞争日趋激烈。
日本作为新兴的东亚大国,积极寻求在这一竞争中的机会,不断侵略邻国实现自身利益。
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中日战争的爆发。
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发展也对中日战争的爆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19世纪末起,列强们开始积极地推行殖民政策,不断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建立势力范围。
由此引发了一个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
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想要通过强制开放中国市场,推行《不平等条约》,强化对中国的控制。
这也是中日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影响与启示中日战争已经结束了100多年,即便如此,这场战争留下来的影响和启示依然深远。
首先,我们认识到,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依靠其他国家来保护其安全,国家自强才是硬道理。
其次,中日战争的悲惨教训也说明,中国面对外敌入侵,必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去争取到自己的权利与尊严。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视民族独立和国家利益,并且要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在国力实现了腾飞后,才会让更多外敌明白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列强矛盾的一次爆发,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次战争的背后,是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复杂发展趋势。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我们应该从这个事件中认识到,面对历史的重重困难和挑战,只有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走自己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取得新的胜利。
甲午年中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
马勇 | 甲午年中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历史重大转折,后世中国在检讨这一事件时总是归因于日本人在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对中国的诱导,以为中国政府没有看清日本人的阴谋,轻易接受日本政府的建议向朝鲜派兵。
这个检讨其实还有很大的再检讨空间,因为中日双方的政策走向并不因对方的一个建议而发生根本逆转。
1894年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两千淮军精锐登陆朝鲜,准备参与镇压东学党。
中国军队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兴趣,或许这就是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结果。
日本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行战争动员,成立战时大本营,日皇睦仁亲任统帅,日军参谋总长有栖川炽仁亲王为幕僚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为陆军参谋,海军中将中牟田仓之助为海军参谋。
日本立即进入战争状态。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视情况许可施行“适当的临机处分”,显然是让大鸟圭介寻衅闹事,寻找战争的理由。
日本的动向立即引起了中国方面高度关切。
6月7日,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行文照知日本外务省,表示中国政府依据朝鲜政府书面请求出兵,依据十年前天津专条约定,派兵应先行文照知。
汪凤藻在照会中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接受了这份照会,但对照会中“属邦”之说很不以为然。
汪凤藻与陆奥“大费辩论”。
稍后收到李鸿章的电报指示,以为“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
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固不问日人之认否。
”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而已。
由于日本是执意要利用此次事件一决雌雄,因而对中国方面的任何解释都不愿意接受。
6月8日,日本政府向朝鲜派遣七百名军事人员。
中国驻朝鲜最高负责人袁世凯即设法查询,日本方面解释说此举只是为了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
中国政府对此答复日本政府说,日本此举只为保护公使馆、领事馆和商民,暂且可以理解,但希望日本政府适可而止,不要多派,更不宜派兵深入内地。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对两国乃至东亚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1876年日本的势力渗透至朝鲜,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它的宗主权。
朝鲜内部的亲日派与亲华派也互相倾轧,发生了军事政变——午兵变,清政府派兵平定。
后来日本又策动朝鲜的亲日派发动甲申政变。
朝鲜被置于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之下,从而为日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入朝戡乱,日本也出兵朝鲜1万余人。
但事后日本拒不退兵,并闯入朝鲜王宫,劫持国王,组织傀儡政权,挑起了战端。
面对日本的进逼之势,李鸿章一再退让,企图通过求和以解决事端,并保存自己的实力。
过程:1894年7月25日凌晨,清政府护送入朝的济远、广乙、操江三舰在返航途中,驶经丰岛时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
日本正式挑起了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因为该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后,李鸿章不但不积极准备抵抗日军,而且一味请求列国调停,但清廷内部的主战主张占了上风。
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发布对日宣战上谕,命令“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
这一天,日本也正式对中国宣战。
9月15日,日军兵分几路向平壤发起猛攻。
中国军队奋勇还击,但平壤仍然陷落。
平壤战败的第二天,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到了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
其中,致远号中弹累累,受伤甚重;致远号不幸为鱼雷击中沉没。
北洋舰队只剩四艘舰船,退回旅顺港。
10月下旬,日军大举向中国进犯。
金州、大连先后失陷,日军主力猛攻旅顺。
中国六军守将徐邦道率军奋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占领旅顺港,连续四天进行大屠杀。
旅顺失陷后,日军开始进攻威海卫,将北洋舰队围困住。
在突围无望而陆援不继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在绝望中自杀。
残余战舰被日军缴获。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影响: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代表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
③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影响:①对中国:日本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允许在华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②对远东: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力加强,吞并朝鲜进程加快;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国的抵制;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一、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掠夺资源来化解国内矛盾,促进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找到原料和市场。
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比欧洲列强更看出了满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以及清军的腐败和战斗力的薄弱。
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开始有了军事冒险的野心,经过十年的扩军终于在甲午年抓住了出兵朝鲜的借口,挑起了这场战争。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l.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中国周边战略环境分析
南亚逐国与我们国家的发达地区被天然的青海高原所隔断,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从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考虑都不会对我国家造成太大的威胁,而且南亚各个国家不向中亚和东南亚那些国家一样有着共同的历史联系和战略同盟关系,所以即使印度在各个时期内总是挑起一些话题,相信对中国在西南地区的威胁并不为大患。印度与我国的西藏有很长一段距离是正好被狭长的尼泊尔所割断,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只有一小段边境线是和我国接壤。印度从历史上从来没有真心臣服于过中原政权,而中原政权在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没有对印度地区进行过绝对的统治。印度无论是经济、军事乃至各个国家的综合势力上,都无法与中国同日而语,在历史上,虽然他经常挑起事端,但总是被长途奔袭的中国陆军一扫既平。印度在近代是英属殖民地,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脚步上先于中国,因而他的电子软件等行业也确实有些自己的东西,然而毕竟印度的历史与民众的包袱很重。另外在印度眼里周围的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国家应该把自己看成南亚老大,但是这些在中国貔虎下的南亚小国似乎并不十分买帐。总之,印度可是说是一个好高骛远的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他国内自身的包袱就很大,严重的制约着他的发展。军事实力上无法与中国比较,在这个南亚地区也并不是唯我独尊。巴基斯坦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东靠中国西部,南压印度,西连阿富汗,是每一个大国都想控制的国家,与朝鲜一起被成为中国的左膀右臂,而无论是从整个国际环境的政治言论还是从军事合作上来说,巴基斯坦绝对是要比朝鲜更加友好,中国的枭龙和J10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装备巴基斯坦部队,但是朝鲜却不能。在联盟关系上,中国与巴基斯坦很好的体现了唇齿相依的关系,而朝鲜人在内心深处却认为中国永远是高丽民族最大的敌人。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印度问题上,就好比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而中国是魏,印度是东吴,巴基斯坦为蜀国。蜀魏联合抗东吴,结果可想而知。
露梁海战-决定了东北亚三百年政治格局(5)
露梁海战:决定了东北亚三百年政治格局(5)露梁一战,日军损失战船约400艘,阵亡人数超过一万,露梁津一带海域尽是日军船只留下的残骸,岛津义弘所率的第五军主力几乎完全被消灭,在海上激战的同时,小西行长趁己方压力减轻的机会,率领第二军的残余部队逃脱,但是,其精华部队已经消耗殆尽,能够回到日本的,也都是老弱病残之辈。
这是日军在侵朝战争中损失最大的一仗。
(三)谁拥有制海权,谁就是得胜者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3年公元1598年)的两次援朝战争,帮助朝鲜抵御了日本的侵略,并挫败了日本向外扩张的企图,并大大改变了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在其后日本国内因权力真空而发生的内战中,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等人所在的西军,也就是维护丰臣家统治的一方被彻底击败,德川家康成为了日本新的统治者,德川幕府此后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代。
在这期间,日本转变为一个内向的闭关锁国国家,有史为鉴的德川幕府,再未动外侵的念头,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从这场战争可以看出,即使在那个年代,制海权也已经成为了东北亚各方实力对比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没有露梁海战的胜利,则日本在撤军后很可能越数年而卷土重来。
由于明军掌握着制海权(其背后实质是中国的造船和火器工业水平要远高于日本),日本完全失去了再行侵略的可能。
而在整整30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也是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正是由于中国失去了制海权,才有了最后赔款失地的屈辱。
值得一提的是,此场战争7年时间中,明朝廷了800万两军费,被很多时人和后人诟病为劳师耗饷,然而在30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代价却是2.3亿两白银的赔款,与投资国防的收益相比较,可见一斑。
这场战争也体现出,尽管明军在装备上依然优于日军,但军队的训练、指挥都已经相当不堪,除了露梁海战和第一次援朝战争的平壤之战外,中朝联军始终未能在其他局部战场取得大胜,且多次在战斗中因一处小的失败而出现崩盘局面(例如中路军的新寨战斗),这说明此时的明军,韧性(其背后是军队的日常管理水平和纪律性)都已经大为不如戚继光练兵的年代了,而此时,戚继光刚刚去世(公元1587年)不过才几年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何金来内容摘要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土崩瓦解。
甲午战争不仅与中、日、朝等当事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也调动了英、俄、美、德、法等主在西方强国的神经、配置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力量的组合,给20世纪东亚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以直接影响。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朝日关系东亚格局甲午战争以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即:中国、日本、俄国和英国。
而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了这四股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因而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
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国家。
16世纪以前,它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后来开始衰落下去,到19世纪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进入19世纪后半期。
清王圾正在搞洋务运动(或叫“同光新政”),这是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力图赶上世界的一次尝试,但由于本身不易克服的弊病失败了,从而失去了一次机遇。
在标榜“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中,确实兴办了一些工厂,修了一些铁路,造了一些轮船,开设了电报,又创建了海军,引进了西放手科学技术,在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教育上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可是洋务运动存在着一个致使的弱点,那就是在政治领域里依然是一潭死水,政治改革遥遥无期。
在腐朽的封建主义体制下,生产力是很难冲破牢笼,迅速向前发展的。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一个衰朽的、暮气沉沉的政权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富裕和强盛。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是这场富强梦的破灭。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打击最大,真是创痛深巨,割地之多,赔款之巨,条约之苛;屈辱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虽说还是东亚最大的国家,但已被挤出东亚重要政治、军事力量的圈子之外。
甲午惨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也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上历史潮流的机会。
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刺激着中国国内局势急剧发生变化。
战后三年,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五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距甲午战争结束不过十六个年头,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一个误国、辱国、卖国的清政府倒台了。
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它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战争,是日本从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
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都排列在半殖民地国家的队伍里。
当时,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走到了一个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十字路口,既可能进一步沉沦下去,变为殖民地,也可能赶上历史潮流,搭上近代化的列车。
日本近代化的起步与中国几乎是同时的(大约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在此之前,它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威胁,面临着两种方面、两种制度的撞击,所处的地位与中国差不多。
但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矛头主要不是指向它,而是指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
西方列强几乎没有对日本发动什么大规模入侵。
1853年,美、俄舰队的“叩关”之举和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的签订,虽然都是在军事威胁下完成的,却都没有形成一次真正的战争。
1864年9月5日,英、美、荷、法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史称“下关战争”。
但联军登陆后,长州藩迅即屈服求和,战争规模很小。
列强在东亚的利害冲突,使英、美感到扶植、利用日本来牵制沙俄,为自己火中取粟是合算的。
显然,历史的机遇向日本露出了微笑,而日本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明治维新”,使它走上富强之路。
日本想赶上时代的列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首先把中国作为打击的目标。
在甲午战争中,它是胜利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赔款之多,割地之广,掠夺权利之大,连它自己都始料不及,因而战后举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中。
这次战争无疑大大增强了日本的实力,进一步刺激起它向外掠夺的野心。
甲午战争是东亚的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这场较量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斗争。
战争的结局,中国失败了,这就使日本脱颖而出,成为东亚一霸,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不过,当时日本还清醒估计到了前途的复杂性,特别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使它冷静下来,“卧薪尝胆”,聚集力量,十年后,它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终于赶上了欧美列强,与之并驾齐驱。
除了两个直接较量的对手外,最关心甲午战争进程的就得算沙皇俄国,因为向远东扩张势力,进而称霸亚洲是它的传统政策。
甲午战争一爆发,俄国就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伺机而动。
当战争即将结束时,沙皇政府召开了两次大臣特别会议(在1895年2月和4月),准备和日本公开对抗。
它的方针是不能让日本走得太远,赢得太多。
但是,沙俄对自己在远东的力量心中有数,它在远东没有海军根据地,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竣工,对战争没有把握,也就是说还不能单独地制服日本。
于是它联合了德国、法国进行干涉。
俄国对东亚的野心在甲午战后一方面加紧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一方面又摆出了一副欲与日本决一雌雄的架势。
为了对付日本和英日同盟,俄国于1902年2月与法国缔结同盟,以保护“两国在远东的特殊利益”。
同时,沙俄还积极拉拢清政府,在加强向中国渗透的过程中,企图把清政府绑到自己对日作战的战车上。
至于英国,它当时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最多,势力范围也最大。
它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在东亚的既得利益,为保持其优势地位,它主张“维持现状”。
英国远东政策的核心是如何维护“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利益,即为谋求世界霸权服务。
当时的英、俄矛盾可以说是全球性矛盾。
列宁曾经指出:许多世纪以来,沙皇政府一直在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一贯推行这种政策。
……英国是这种野心更长期、更顽固、更强大的敌人。
”①英、俄在亚洲的冲突是全面的,从中近东一直到远东他们在争夺伊朗、土耳其和朝鲜等战略要地的斗争中,剑拔弩张,各不相让。
19世纪80年代中期,英、俄为争夺阿富汗已经走到了战争边缘。
与此同时,两国还因争夺朝鲜的巨文岛关系紧张。
显然,英国把沙皇看成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于是,扶植日本,抵制俄国向远东扩张。
英国一方面在甲午战争中支持日本,同时又不希望清政府因过分削弱而垮台。
正如英国首相在一篇演说词中所说的:“无论如何我不能设想,如果中国的中央政府突然被一个征服势力所覆灭,事情会弄成什么样子。
一个无首脑、没有任何一种政府的中国,意味着一片世人未想到的混乱和恐怖景象。
”②在甲午战争之前,英国是把中国当成它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国来对待的,甚至一度考虑过缔结“中英同盟”的问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充分暴露出腐败无能,不堪一击,使得英国的舆论和英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
黄海海战和平壤之战后,《泰晤士报》一篇社论中说:“我们绝不会想到……中国的友谊是值得去培植的,更用不着因为它的友谊去迁就它的虚荣心。
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的种种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组织起来。
我们必须注意不使别的国有完成这种事情,而使我们受损失。
”③因此,战争后期当清政府主动提出缔结中英同盟国时,英国政府未加理睬。
在选择东亚的盟国时,英国把目光转向了新兴的工业强国——日本,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喉舌——《圣詹姆士官报》、《伦敦中国电讯报》都发表文章,鼓吹支持日本去与俄国决一胜负,甚至提出缔结英日同盟的主张。
这些新闻媒介的言论反映了英国政府的远东政策,英日同盟终于在几年之后变成现实。
如果说中、日、英、俄是影响东亚战略格局变化的四种力量的话,那么朝鲜就是这四种力量矛盾冲突的焦点。
19世纪下半叶,围绕着朝鲜的国际矛盾冲突中,日本是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它疯狂地推行“大陆政策”,视朝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桥梁,并急迫地要把这个进出日本海的锁钥地区建成为入侵亚洲大陆的前哨基地。
沙皇俄国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也开始把侵略扩张的重点放到东北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来。
80年代中期,沙俄曾力图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
俄国阿穆尔总督在上奏沙皇时曾直言不讳地供称:“当今我所应大勉者,即在维持朝鲜之独立。
但该国为东方一弱国,若无强盛之保护者,决不能保其社稷。
……我俄国宜毅然担任保护之责”。
④英国从维护它在太平洋和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基本政府出发,曾希望朝鲜成为东北亚的缓冲地区,但由于它与沙俄的尖锐对抗,特别害怕朝鲜被俄国夺去。
1885年4月,英国供口俄国军舰集中海参崴,强占了朝鲜巨文岛,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
在四种力量中,中国是最薄弱的一方。
中朝之间当时存在一种传统的东方式的“宗藩关系”,即朝鲜国王向清朝皇帝按期“进贡”,奉正朔,受册封,清朝皇帝则有义务维护“藩属”国的王统与地位并保护其安全。
从政治上看,所谓“藩属”国实际上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宗主国”一般不干涉其内政、外交,中国对朝鲜并不具有西方殖民体系那样的“宗主权”;从经济上看,双方基本上是平等互惠的。
19世纪80年代初,由于日本加紧了对朝鲜的侵略。
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为该国策安全,即为中国固封守”。
而处心积虑的日本从中挑拨离间,竭力破坏中朝联合抵抗日本侵略的局面。
甲午战后,朝鲜一步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曾向沙俄寻求庇护。
日俄战争(1904-1905年)后,日本开始实现其独霸朝鲜的目标,朝鲜人民则开展了蓬勃的反日斗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国际政治势力的较量共引爆出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或者叫决定东亚战略格局发展变化的四个回合。
中日甲午战争是第一个回合。
甲午战前,东亚局势的特点是英、俄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尖锐对立,总的格局是英国保护着传统的优势地位,局面相对稳定。
甲午战争打破了脆弱的平衡。
作为胜利者的日本国力骤增,国际地位扶摇直上。
中国、朝鲜则从半殖民地的位置上进一步沉沦下去(不久,朝鲜完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俄国通过“干涉还辽”在中国和东亚攫取了巨大利益,并通过签订《中俄密约》以结盟的形式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这样,它在与英国争霸远东的斗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日本在经历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后,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国内沙文主义情绪高涨,积极准备对俄一战;英国为了抵制沙俄的攻势,进一步拉拢日本,从而直接促成了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签订。
甲午战争之后,德国、美国也力图在东亚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和德国已跃戾世界工业强国的头两把交椅,但它的经济实国与其在东亚获得的殖民利益的份额却不相称,它们是一桌筵席上后到的客人,其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分一杯羹的急迫心情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德国来说,参加“干涉还辽”是一个挤上筵席桌的契机,它抓住这个机会,强占胶洲湾,带头发出了瓜分中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