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复习(1-4单元)(重难点)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全文背诵)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
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3、“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
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4、“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党和祖国人民。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6、“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背诵第9自然段)1、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意,含义。
深,深刻。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即生活实践。
学会查“无字词典”指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爸爸的话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课文告诉我们: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课题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本单元篇幅短小,文字精美,读来朗朗上口,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古诗两首》要求会背诵。
2.会认、读本单元53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37个生字及新词要求会写。
第一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由《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四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纵观这单元的内容,会发现它们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活。《让我们荡起双桨》、《古诗两首》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赞美,《学会查“无字词典”》、《做一片美的叶子》则是对生活的所思、所感和所得,而习作也是要求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产生的想法。
4.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地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正确的执笔方法,正确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训练正确的执笔和书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教学媒体:
教师准备:课件钢笔墨水文房四宝
学生准备:文房四宝
课时安排:2课时
3.学会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如:连词成句、结合插图理解、查阅资料等,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了解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苏教版
3 古诗两首第课时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所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以前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释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2)师: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蝉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诗意。
(比赛读、一齐读等)4.古诗朗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词语好吗?(教师出示:欲、林樾、捕、鸣;学生交流回答)预设:樾:树阴。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捕:捉。
鸣:叫。
5.谁能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牧童行歌图。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歌声振林樾——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3 古诗两首第课时1.学会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
感受诗的意境,习得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
2.能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难点】能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或用笔写出来。
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师: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枫桥夜泊”就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
引导学生理解“枫桥夜泊”实际顺序是“夜泊枫桥”,诗人为了押韵而颠倒词语的顺序。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
(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师简介张继) [设计意图] 以谈话的形式,直奔本节课教学主题。
上节课我们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山行》。
谁来说说是如何读诗歌想画面的?(课件出示“读懂诗意——感悟诗情——想象画面——诵读古诗”。
指名读)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枫桥夜泊》。
一、读懂诗意,读出韵味。
1.出示课件,指名读古诗。
(指名两到三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古诗,师生共评)2.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跃跃欲试,能让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来读。
生: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
生: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师: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3 古诗两首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诗人的愁思。
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
1.学会本课生字,并且理解“坐”和“泊”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3.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
【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
【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
《山行》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
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解题。
(4)介绍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2)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质疑。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见所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汉字。
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情景。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字词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汉字学习本单元学习的汉字包括:人、又、是、他、这、有、你、我、们、好、来、说。
通过书写和识读这些汉字,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它们的笔画顺序、读音和意义。
2. 词语学习本单元学习的词语主要有:人人、又是、他是、这个、有人、你好、我们、好人、来了、说了。
通过学习这些词语,学生能够掌握它们的意义、拼音和正确使用方法。
3. 句子学习本单元学习的句子有: - 人人都说他是个好人。
- 这个人是谁? - 我们来了。
- 你好! - 他说了什么?通过学习这些句子,学生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它们进行口头表达。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如书写汉字、拼字游戏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记忆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人人都说他是个好人1.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习汉字:通过展示汉字、示范书写、跟读等方式,教授本课的汉字。
3.单词认读: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
4.句子教学:通过板书的方式,教授本课的重点句子,并进行师生问答。
第二课这个人是谁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2.学习汉字:通过边说边写的方式,教授本课的汉字。
3.句子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重点句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3、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本文中的两首诗都重在借景抒情,通过朗读入境悟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音乐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苏教版三年级篇1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 、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大家先自己小声的读读课文,然后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好。
2、谁想给大家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课文讲的是山沟里的孩子决心从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刻苦学习的经过,他们要起早贪黑地走山路,到学校读书。
)3、师:说的好,哪些自然段写了孩子们为了上学克服重重困难的呢?(1——5自然段)4、6—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孩子愿意克服重重困难,找到金钥匙改变穷山沟的美好愿望。
)四、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日积月累b组的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穷但心里却充满阳光。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快慰,让人释怀。
三、教学方法:导学互动四、教学用具: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提纲导学1、直接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礼物》这一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导学提纲(1)、人们常用“穷得揭不开锅” “穷得家里开天窗”来形象家里穷,那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哪些词语写出了老婆婆的“穷”?(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3)、生活贫穷、外表不美丽的老婆婆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呢?3、自学设疑(二)合作互动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个人体会,让我们来碰撞思维的火花。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
依照前一首的学习方法学习本首诗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教学反思
“预习”是老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好帮手。
在讲解本课第一首古诗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昨天下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本课的作业,结合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石径”、“左”、“于”等字的意思。理解了这几个重点字的含义是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表现欲强是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他们知道的东西会迫不及待的表现于人前。老师对于他们表现展示的鼓励也会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其中来。从而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四、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为什么称为"寒山"?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轮读课文。
学生描红练习
导入自然,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知道,虽然每一片树叶都不一样,但是都在为大树做着同样的工作。
导路
学路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展示自己收集的树叶,告诉大家你在那里收集到的,当时的情景如何,是否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一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正确书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方法,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知道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正确的方法,逐步养成乐于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了解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基本要求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过去两年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学习伙伴,两年中我们有一个伙伴,它总是伴随我们,它就是铅笔。
今年我们要结识一个新的伙伴,它将取代铅笔,时刻伴随我们经历小学、初中、大学……,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钢笔”。
大家拿出自己的这个伙伴,我们来看看它。
(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二、引导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教师过渡: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1.观察第一页插图。
小学生上课时是怎样写钢笔字的?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
学生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观察。
以插图为范本指导纠正。
教师过渡:大家姿势都很端正,有信心写好钢笔字吗?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写的钢笔字。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写得好?学生学着自己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我们这个小伙伴,大家喜欢吗?怎样照顾它呢?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三、总结:我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四、练习1、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舒缓音乐播放) 2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了解写毛笔字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二教学难点:培养习惯三教学过程:指导看图1.上图:图上是谁,他们在干什么?2.左下图:图上都有什么?谁认识这些写毛笔字的工具?教师请同学将自己毛笔上的字读一读,讲解有不同的毛笔。
请班上有基础的小“书法家”,示范姿势。
3.右下图:小朋友在写毛笔之前蘸好适量的墨汁,在把纸铺平开始些毛笔?教师小结:同学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主动识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由“春”人“秋”,引出《山行》1你们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1)指名背《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2)指名背《春晓》(作者孟浩然)。
2现在已经是秋天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人写秋天的诗:《山行》。
3板书课题。
山行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走的意思。
作者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杜牧。
他与当时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被后人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和文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初读指导1让学生速读全诗,画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意思。
径:小路。
枫林:枫树林。
枫树,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秋季变红色。
2质疑,解疑。
(1)学生质疑:“远上寒山石径斜”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白云生处”?“坐”怎么讲?“红于”的“于”怎么理解?(2)解疑:①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要调整一些词在句子里的顺序。
“远上”是向远处伸展;“寒山”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石径”是石头小路;“斜”是弯弯曲曲的意思,为求押韵,可以读作“xi ”。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②“白云生处”是指白云飘浮的地方。
③再次查字典弄懂“坐”、“红于”的“于”的意思。
“坐”是因为的意思;“红于”的“于”有比……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1反复吟诵,体会诗意。
2各自试讲,相互交流并提出补充、纠正意见。
3指名说说《山行》这首诗的意思。
4观察插图,闭目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
5讨论:在《山行》一诗中,诗人写了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这是“远景”。
还写了枫林的红叶,这是“近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的感情。
板书:远景近景)四、指导写字1讲解字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两首第课时1.学会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
感受诗的意境,习得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
2.能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难点】能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或用笔写出来。
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师: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枫桥夜泊”就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
引导学生理解“枫桥夜泊”实际顺序是“夜泊枫桥”,诗人为了押韵而颠倒词语的顺序。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
(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师简介张继) [设计意图] 以谈话的形式,直奔本节课教学主题。
上节课我们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山行》。
谁来说说是如何读诗歌想画面的?(课件出示“读懂诗意——感悟诗情——想象画面——诵读古诗”。
指名读)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枫桥夜泊》。
一、读懂诗意,读出韵味。
1.出示课件,指名读古诗。
(指名两到三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古诗,师生共评)2.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跃跃欲试,能让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来读。
生: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
生: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师: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
(出示带节奏的诗句)师:刚才,我们这样读只是把诗的平仄读出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地读好这首诗,还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只有四个字,看看这四个字写了几样东西。
生:枫树。
生:桥。
生:江船。
生:人。
师:同学们真厉害!居然从四个字中就读懂了这么多内容,诗句共有28个字,你们一定能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28个字,你能把哪些地方读懂,还有哪里不懂?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你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6.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7.共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生: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相伴,是江枫、渔火在与诗人陪伴。
生:这一“对”,“对”出一个字,愁。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读好“月落”“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想象画面,深情诵读师:古诗和画都是紧密联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能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吗?生:我们先从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想象,你想到什么了?生:第二句,诗人想要睡觉时的情景。
生: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想到了什么?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的眼前真的浮现了一幅画: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
诗人张继孤身在外,只有小船、渔火相伴,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使诗人张继感到非常惆怅。
师:在这幅画里,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生:霜天。
生:江枫。
生:渔火。
生:桥。
生:客船。
师:看到秋霜,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生:凄凉。
生:孤单。
生:忧愁。
师:对!诗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一样孤单,一样忧愁。
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那份凄凉。
(出示诗句,学生齐读)师:眼睛看到的景物让诗人感到凄凉、孤单,然而此时诗人又听到了让他感到忧愁的声音。
他听到了什么声音?生:乌啼。
生:钟声。
师:你们喜欢听乌鸦啼叫吗?为什么?生:(不喜欢。
)张继也不喜欢听,因为这会让他感觉孤单、凄凉。
师:你知道诗人真正忧愁的原因吗?师:我来讲述张继落榜的小故事。
张继和好友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
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
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诗中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情?生:愁。
师:是的,他整夜无眠,满腹愁绪。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在他的眼中也格外凄清。
朗读诗句,体会诗人内心的愁绪。
1.创设情境,有感情地诵读。
(1)默读全诗,作者在描写秋夜景物时,哪些字表达了他满腹的愁绪?(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流露的愁绪)(2)引读全诗,张继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
夜晚,他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听着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他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眼前的一切更加凄清。
(齐读古诗)(3)张继一生漂泊,当时的社会战争不断,许多地方一片荒凉。
经过战乱,许多人都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这让他不由得想到,何年何月才可以回到家乡,这阵阵钟声带给他无尽的思念。
(齐读古诗)(4)这首诗通过描写伤感的凄美秋景,表达了作者幽怨浓浓的愁绪,成为千古佳作。
在苏州,离寒山寺不远的枫桥也因此成为游人争相前去的景点,大家漫步桥畔,似乎还能听到张继当年的吟诵。
(齐读古诗)2.学生练习背诵这首诗。
(形式可多样,如个人诵读、集体诵读、引读、对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意图] 背诵古诗文,其目的是要夯实我们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
三、巩固训练,拓展练笔1.想象《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注意要写清楚描写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张继的心情如何。
2.展示评改。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1)学会了读古诗想象画面。
(2)学会了用笔描绘古诗画面。
作业1教材第17页第1题。
作业2一、用“/”画去错误的读音或汉字。
夜泊.(pōbó)寒山寺.(sìshì)姑苏.(sūshū)石(径经)江枫(渔鱼)火白云(生升)处二、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在这充满寒意的夜晚,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描绘了一幅由“、、、”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是朝诗人。
2.《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在这首诗中,作者看到的景物有: 、、、等,听到的是、。
四、课外阅读。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本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是从“”(诗句)知道的。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等景色。
3.这首诗中,把“露珠”比作,把“月”比作。
4.用自己的话描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一、pōshìshū经鱼升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1.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唐杜牧 2.月落白霜江枫渔火乌啼钟声四、1.秋可怜九月初三夜 2.残阳露珠 3.真珠弓 4.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枫桥夜泊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山行》《枫桥夜泊》都是写秋天景色的诗,诗人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个景物,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秋景图。
不同的是: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便是: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
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那么作者的这种情是依托怎样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文章有文眼,那么古诗也有诗眼,“愁”和“爱”便是这两首古诗的诗眼。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对于张继愁绪的理解较难,教学中仍感觉学生难以体会诗中浓浓的愁绪。
这两首诗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生还处于三年级的水平,对于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点到为止。
点到什么程度呢?同样是秋景为什么在杜牧和张继的笔下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情,一个是“爱”而另一个却是“愁”?就是因为作者心情不一样,眼中的秋景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点到这个程度即可,切不可上升到借物抒情的高度。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名师来指导〕背诵这两首古诗,可先看看诗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画面,并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就能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诗了。
3.读一读,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答案大家找〕坐:因为。
泊:船靠岸。
1.描写“秋天”的古诗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