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全文范文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精选10篇)整理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精选10篇)整理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精选10篇)《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作。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纳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宏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谢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敬重。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1朝代:唐朝|: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2朝代:唐朝|:孟郊从前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3朝代:唐朝|: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4 朝代:唐朝|:孟郊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5 朝代:唐朝|: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6 朝代:唐朝|: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7 朝代:唐朝|:孟郊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
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
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
路尘如得风,得上君车轮。
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
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
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孟郊代表作经典古诗_《游子吟》孟郊篇8 朝代:唐朝|:孟郊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游子吟原文与解析

游子吟原文与解析《游子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杨洪基亲自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意境,准确地描绘了游子离乡背井、思念家乡的心情。
下面是《游子吟》的原文及其解析。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文解析:《游子吟》是一首纯正的五绝诗。
它表达了游子身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深情和想念之情。
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补缝衣物的情景,诗人展现了母爱的深邃和无私。
首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整首诗的开端。
诗人以慈母的手中线为引子,表现出母亲对游子的深情。
衣物被用来象征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展现了母亲在游子即将离乡之际所做的缝衣动作,显示出母亲对游子离去的不舍和担忧。
同时,也提醒了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通过“寸草心”与“三春晖”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游子的期望与关怀。
诗中的“寸草心”代表游子微小的心意,而“三春晖”则象征母亲的无尽关爱。
这一句话充满了深情和家国情怀,表达了游子对母爱的感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透过对母爱与游子离别的描绘,表现了家乡情结与思亲之情。
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和精炼的诗句,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游子心底的深情和无尽思念。
总结:《游子吟》是一首感人肺腑、意境高远的诗歌作品。
它以游子离乡的心情为主线,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缝补衣物的情景,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诗中的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几句话将游子的情感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游子吟》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的代表之作。
它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游子对家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引起了人们对家乡和亲情的共鸣。
励志古诗词《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游子吟》原文
游子自叹别离愁,
夜夜长吟归雁流。
但空山松子聊久坐,
却无人问出他愁。
赏析
《游子吟》这首诗歌抒发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很强烈的孤独感。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游子心中的悲伤与孤独,他放声长叹别离的愁绪,夜夜泣血归雁飞去,但只可惜自己坐在山中聊天,却没有人听他的痛苦苦恋。
游子在这首古诗中表达出了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虽然感情的抑郁与愁绪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心,但古诗中更多地传达的是人们回家重新思考家园和生活的重要性,用令人唏嘘的方式提醒人们将家庭永远放在心中。
这首诗歌让人深思,一种离别的悲凉、物是人非的哀伤与忧愁萦绕在读者的心头,让人不禁深深地叹息,把家庭永远放在心中,重视家园,感受家庭温暖与依靠,守护家园的温馨与安宁。
《游子吟》古诗全文

《游子吟》古诗全文《游子吟》古诗全文游子吟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游子吟》古诗全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游子吟》古诗全文篇1【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古诗全文

游子吟古诗全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斑烟雨杏花冢,十里青山绿水间。
无尽思绪扑面来,思念故乡情更增。
游子难禁离愁泪,凝结成字血染墨。
挥泪告别亲朋好,踏上行程不停步。
孤舟戍楼铁索连,万里长江直下波。
嘶鸣寒鹭飞林间,江水涌动几穿船。
山川秀丽几事变,陌上离人各牵怀。
江南柳叶随风舞,潇洒野雁鸣高空。
烟波江上思归客,相思成虐被情困。
功名利禄心最浮,物欲横流堪唏嘘。
红尘中人皆匆忙,何处安放心灵苦。
归途漫漫无尽程,须尽遨游故乡梦。
贫贱别离俗不舍,远行寂寞最伤神。
山水画卷残笔墨,往事如烟已逝去。
游子魂醒归家路,追求永久心所愿。
游子吟咏情无尽,思乡苦痛泪无边。
愿得一心共寻觅,只愿平安归家乡。
孟郊《游子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孟郊《游子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
①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喻子女报答母爱的微薄。
②三春晖:春天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慈母之爱。
在母子即将分别的痛苦时刻,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诗人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
“手中线”和“身上衣”是两件极平常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活动。
通过这些描写构成了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
一针一线寄深情,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真挚的感情,是一片爱的纯情。
最后两句用“谁言”提起反问语气,意谓:谁说那小草的一点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里太阳照临的恩惠? 形象的比喻、悬殊的对比使全诗的诗意得到了升华。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素淡,而诗意浓郁,感人至深。
《游子吟》古诗词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词句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⑷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⑸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创作背景:《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 《游子吟》整首诗

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游子吟》整首诗游子吟古诗篇一一个早春的晚上,一位年迈的老母亲正在为她那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她借用着那微弱的烛光照耀着她的针头,她笑眯眯地望着针头,用那细小的缝衣线对着针眼串了进去,她的双膝上放的是儿子那身当官时穿的官袍,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母亲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补得十分密集,因为儿子常年在外做官,衣服破了无人缝补,所以怕衣服穿得时间短、破得快。
儿子深情地望着母亲,一会儿拿针在头皮上蹭蹭,那灵巧的双手缝补着破旧的衣服,满面红光地微笑着,满面的皱纹也舒展开来。
儿子看着书,不知不觉地流下了两行滚烫的热泪,怎么擦都擦不干净。
窗外的寒风,仍然是那么的猛烈。
树枝被刮得啪啪作响,窗纸忽里忽外,几乎破败不堪,就连烛火也忽明忽灭,腿和脚依然被冻得生疼,这让母亲怎能放心呢?母亲缝补完了衣服,就开始为儿子收拾行装。
老妈妈还不时地回过头来,深情地对儿子说:“儿啊,记得当官的时候别总惦记家里,要当一名好官,多替老百姓着想,多替老百姓办实事,要经常关心自己的身体。
好啦,天也不早了,早点休息吧,明天早晨还要赶路呢。
”儿子看见了母亲为他缝补的衣服和以前一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哪是母亲缝的衣服啊,明明是母亲一颗慈爱的心啊!母亲的手十分灵巧,针脚没有一点缝补的迹象,真的难为了她老人家了。
天刚蒙蒙亮,儿子就要出发了。
临行时,深情地母亲说:“娘啊,孩儿一定会谨记您的教诲。
待我功成名就之时,一定会回来报答您老人家的!”母亲拉着儿子手,心疼地说:“儿啊,你在那边无依无靠的,能坚持的了么?要多……”儿子仰天长叹:“哎!到底谁能说得清,我们做儿女的,那小草一样的细微的孝心,能报答得了母亲那阳光般的温暖恩情呢?”母亲望着儿子那远去的背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只怨儿子回来的时间太短了,要是再长一点儿,那该有多好啊!但是,在母亲的眼里,没有流露出一丝的忧伤,因为儿子已经努力地当上了地方官。
儿子一边走,一边流着眼泪,耳旁时时萦绕着母亲对他的谆谆教导——做好人,当好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子吟古诗全文范文
游子吟
诗人:孟郊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赏析: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
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