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兵制
武后时期
•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中国古代的兵制
赵树杰
兔年吉祥
历代兵制
• • • • • • • • •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周 商 春秋战国 征兵制: 征兵制:秦汉 谪发制: 谪发制:汉 募兵制: 募兵制:东汉光武帝 府兵制: 府兵制:隋,唐 团结兵制: 团结兵制:武后时期 军户制; 军户制;元朝 卫所制: 卫所制:明代 八旗绿营制: 八旗绿营制:清朝
商 周 春秋战国
•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 六韬· 器(《六韬·农器 • 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 敌人打过来时, 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2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一.知识归纳第一部分:大纲版(一)中外兵制(军事制度):1.中国古代史:(1)先秦:诸侯要随从周王作战。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2)秦汉:秦朝中央由太尉管理军事,每年服兵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西汉编户农民也要服兵役。
(3)隋唐:隋文帝继承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兵农合一有利于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唐初府兵三分之一以上驻守关中;兵将分离,不易割据;但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军费(武器、粮食、马匹要自备)。
由于均田制破坏、兵役繁重和府兵地位下降,唐玄宗前期府兵制崩溃。
接着实行募兵制,由国家召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增强了战斗力;但导致了军阀割据。
(4)宋元:北宋初,削减节度使兵权,禁军将领统兵,枢密院奉旨调兵,更戍法规定禁军换防将领不动,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以“强干弱枝”,由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和保甲法(兵农合一)。
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5)明清(鸦片战争前):明太祖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只能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但清朝中后期却成为封建毒瘤之一。
清军入关后还建立了汉军八旗,用绿旗,称绿营。
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为镇压太平军,咸丰帝下令建立汉族地主武装(地方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主张。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初步建成了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创办了水师学堂、船政学堂等军事学校。
戊戌变法法令在军事方面规定,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清设海军(记忆口诀:裁绿营征兵设海军)。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利用会党起义失败,后凭借新军起义成功,再依靠西南军阀对付北洋军阀,继而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期间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表现最英勇。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俑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丹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
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
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
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
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
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
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
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
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
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
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
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
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
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
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1. 徭役制:古代中国最早的兵役制度,以全民动员的方式组织,民众要在战争或水利工程等情况下,向政府提供人力和物资劳动,被称为“徭役”。
2. 义务兵制:《周礼》提出的兵役制度之一,以贵族、士大夫为主体,要求年满18岁的男子服役,称为“义务兵”。
3. 兵户制:汉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每户要派遣一男子参军,称为“兵”。
4. 门阀制:隋唐时期推行的兵役制度,规定士大夫、才子、门阀成员等都可以从事军事活动,受到政府褒奖和特殊待遇。
5. 募兵制:唐朝晚期和五代时期推行的军事制度,主要在边境招募士兵,服务期为6年,被称为“募兵”。
6. 良田制:宋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士兵服役期间会分配农田及家产,称为“良田兵”。
7. 八旗制:清朝实行的兵役制度,将满汉蒙三族划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设有兵部、护军二个机构,由满洲人为主体组成。
8. 征兵制:现代中国实行的兵役制度,男性年满18岁之后就
要参军服役,一般为两年至三年。
中国古代征兵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征兵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征兵制度经历了许多变迁。
在秦朝时期,征兵制被引入,所有17岁以上的男性都要进行兵役登记,随时做好应征入伍的准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征兵的条件和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国人”有权服兵役,而“野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
然而,随着诸侯混战的加剧,兵源枯竭,国君不得不取消征兵的限制条件,包括“野人”也可参军服兵役。
此外,除了征兵制外,还存在一种募兵制,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吴起在魏国建立的“魏武卒”,选取体魄强健的人加以训练,组成强悍的军队。
到了唐宋时期,募兵制成为了主要的兵制之一。
募兵制中的士兵相当于职业军人,而不是临时征发打完仗就回家的士兵。
唐朝时期的府兵制规定,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并且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征兵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和发展。
这些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战争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也叫中国古代兵制。
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
一、兵农合一制古代寓兵于农。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二、全民皆兵制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三、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
四、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
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
五、团结兵制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六、民兵制民兵制采用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
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七、募兵制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然而募兵大大加重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
八、卫所制卫所制下兵籍是可以世袭的。
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
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丰富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政权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的军队制度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兵制体系。
远古时期,中国的兵制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战争。
部落首领统帅部众,通过族长的权威来掌控战争。
这种原始的兵制缺乏组织和纪律,战斗力相对较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兵制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兵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尝试组建常备军队,士兵不再只是临时动员,而是进行了更加系统的训练和组织。
同时,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进和普及,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到了秦朝,兵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立都尉,负责兵马的管理和统一指挥。
这种兵制的特点是强调集权和中央集中统一的军事指挥,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兵器的统一和标准化,使得军队的装备更加一致和规范。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的兵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朝时期,兵制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完善。
汉朝分设三公九卿,其中太尉、大司马和大将军分别负责军事指挥。
汉朝还设立了卫尉、郎中令等军衔,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监察。
此外,汉朝还大力推广军事教育,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素质提高。
随着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中国的兵制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军衔和官职也更加细化。
南北朝时期,随着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地方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兵制开始分化和多样化。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兵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隋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以及设立了兵部、武学等机构,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组织。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兵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统一了兵器装备和军队编制,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
宋朝时期,中国的兵制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
04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与战争策略的关系
THEME TEMPLATE
军事制度对战争策略的影响
军事制度决定了军 队的组织形式和指 挥体系,对战争策 略的制定和执行产 生直接影响。
军事制度规定了军 队的装备、训练和 后勤保障等方面的 标准,对战争策略 的执行效果产生直 接影响。
军事制度规定了军 队的纪律和奖惩制 度,对战争策略的 执行效果产生直接 影响。
兵制
兵制:中国古 代的军事制度, 包括军队的组 织、训练、装 备、指挥等方
面
兵种:中国古 代的兵种包括 步兵、骑兵、 弓弩手、水兵
等
军队编制:中 国古代的军队 编制包括军、 师、旅、卒等
兵役制度:中 国古代的兵役 制度包括征兵、 募兵、府兵制
等
兵种
步兵:主要 作战力量, 包括轻步兵、
重步兵等
骑兵:快速 机动力量, 包括轻骑兵、
重骑兵等
弓弩手:远 程攻击力量, 包括弓兵、
弩兵等
水军:水上 作战力量, 包括战船、
水手等
攻城器械: 攻城作战力 量,包括云 梯、投石机
等
特种兵:特 殊作战力量, 包括刺客、
间谍等
兵器
青铜兵器:如剑、矛、戈、戟等 铁兵器:如刀、枪、剑、戟等 火器:如火铳、火炮等 冷兵器:如弓箭、弩等 攻城器械:如云梯、抛石机等 防御器械:如盾牌、铠甲等
THEME TEMPLATE
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现代意义:现代战争仍然需要借鉴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如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现代应用:现代战争中,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应用仍然广 泛,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等。
中国古代兵制
二、 春秋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 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 出”(《论语·季氏》),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侯国的军 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 施令。
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
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
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晋、鲁 、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 ”“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的《僖公十五年》《成 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 来源;第二,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 渐向郡县征兵制演变;第三,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 逐渐上升;第四,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但是这 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 变革则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中国古代兵制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地位的衰退,车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 为主要兵种,兵力也空前扩大。步兵通常称为“带甲”。《战国 策》等文献中常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骑兵在 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舟师也有很大的发展。吴、越、 齐、楚、秦等国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水上部队。司马错攻楚的黔 中之战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已有船万艘。河南汲县出土的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战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 兵所执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工具有金、鼓、旗。 指挥官鸣金击鼓,水兵英勇拼杀,水手拼力摇船,远距离则张弓 搭箭,近距离则短兵相接。整个纹饰清晰逼真,晓畅生动,是战 国时期水上作战的真实再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队组织和战术
兵力配置
兵种:步兵、骑兵、弓箭手等 编制:按照一定的人数和组织形式进行编组 兵力规模:根据战争需要和国力状况进行调整 兵力部署:针对不同战争形式和战略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指挥体系
最高指挥官:皇 帝
军事机构:兵部
指挥层级:将、 校、尉
指挥方式:军令、 旗鼓、烽火等
兵役制度
征兵制:国家强 制征召壮丁入伍
战争对军队组织与战术的 推动作用
战争对经济、文化和科技 发展的影响
战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贡献
战役中的战术运用与指挥艺术
兵法运用:中国古代军队在战 役中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等兵书 中的战略和战术。
奇门遁甲:中国古代军队在战 役中运用奇门遁甲等神秘战术, 以迷惑敌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元明清时期的军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宋朝军队: 实行募兵制, 以步兵为主, 重视装备和
训练
元朝军队: 蒙古骑兵为 主力,善于 骑射和突袭
明朝军队: 建立卫所制 度,重视火 器制造和使
用
清朝军队: 八旗和绿营 为主要力量, 注重军事纪 律和装备现
代化
03
中国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
章节副标题
兵种组成
步兵:主要地面作战力量,分为徒步和骑马两种类型 骑兵:快速机动的打击力量,擅长远程奔袭和近战冲锋 弓箭手:远程攻击力量,用于射击敌军和掩护步兵进攻 战车兵:利用战车进行冲锋和压制敌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灵活机变:根据战场情 况灵活调整战术
重视情报:利用间谍和 侦察手段获取敌情信息
战术特点与影响
战术特点:中国 古代军队在战术 上注重兵种协同 作战,善于运用 地形和兵力优势, 采取灵活多变的 战术手段。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
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
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
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
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
驻防于五都。
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
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
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
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
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
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
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兵制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军事组织制度,包括兵役、编制、装备、训练和管理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军队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因此兵制一直是各朝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个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秦朝兵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兵制也有着重大的变化。
秦朝实施的兵役制度是以士兵的数量为基础的兵役制度。
每个州的士兵数量由中央政府核定,按照人口普查和地理情况确定。
秦朝还建立了武功制,特别是对于有功或战绩的军队进行奖励和封赏。
这对于促进士兵士气的提升和战斗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朝兵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制度。
汉武帝时期,中国政府系统地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兵制规范。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每个郡、县都要设立军营,并且由郡县负责饷给这些军队。
汉朝时期的兵制,除了军队编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士兵的制度,并规定军队至少要服役两年,这使得汉朝时期的军队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唐朝兵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军队实力最强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兵制主要包括官兵制和屯田制。
官兵制是唐朝的主要兵制,它按照科举制度选拔军官,使得唐朝军队人才结构更加优良,士兵士气更加高昂。
同时,唐朝还实施了屯田制,通过直接管理和控制军队在各地开垦荒地,并派遣军官指挥作战,增加了唐朝军队的作战力量。
明朝兵制明朝的兵制分为职业军和义务军两种。
京营是菜市口西侧建成的武器库,也是明朝的核心军队,他们擅长用火器作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军队。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四十八镇制,这是把军队按地方的行政区划划分为四十八个镇,军民合一,使得军队更加贴近民心。
总的来说,兵制是一个国家军队组织、管理、训练和装备的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不同朝代的兵制特点、体制和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发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实力而制定和实施的。
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下面以中国历史上几个典型时期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统一王朝时期,强调“法家”思想,以严密的行政体制和强有力的法制为主要特征。
教案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兵制简介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
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场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那么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
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假设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
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场局部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谪发制。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
此其原因,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其实用罪人为兵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秦朝大将章邯亦将骊山徒免刑以击之。
募兵制。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
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
七年,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的兵制,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别以为古人打仗就是拿着大刀长矛乱冲一通,那可太小看我们的祖先了。
他们可是玩出了花儿来呢!2. 咱们先从最早的兵制说起。
商周时期,那可是"贵族当兵"的年代。
想象一下,一群穿金戴银的贵公子们摇摇晃晃地上战场,心里还在嘀咕:"哎呀,我的发型乱了怎么办?"这种兵制叫做"国人"制,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当兵。
平民百姓在旁边看着,可能会想:"哇,打仗原来是高档货啊!"3.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就不一样啦。
各国为了争霸,开始大量征召平民当兵。
这下可好,农民伯伯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了武器。
他们可能会说:"种地种了半辈子,没想到还能当回兵呢!"这种制度叫"徭役"制,就是说所有适龄男子都有义务参军。
4. 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搞出了一个"郡县兵制"。
这下可有意思了,每个县都要组建自己的军队。
想象一下,隔壁老王今天还在集市上卖菜,明天就穿上盔甲当上了士兵。
他可能会跟邻居炫耀:"瞧瞧,我现在可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啦!"5. 到了汉朝,又有了新花样。
汉武帝搞了个"募兵制",就是招募志愿军。
这下可好,当兵还有工资拿!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想:"太棒了,既能建功立业,又能赚钱养家,这差事我干了!"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兵制可就复杂了。
有"府兵制",就是把军队和地方行政结合在一起。
士兵们平时种地,打仗时才拿起武器。
他们可能会自嘲:"我们是打着仗的农民,种着地的士兵,真是一专多能啊!"7. 唐朝初期继承了府兵制,但后来又玩出了新花样。
他们搞了个"募兵制"和"府兵制"并行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兵制——(1)夏商西周兵制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
夏朝军队由夏王掌握。
在确立启的统治地位的甘之战中(甘在今陕西户县西),启要求全体参战者要严格执行命令,对勇敢作战、执行命令的人给予奖赏,反之则予以惩罚。
据《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可见,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严格的纪律。
由于夏朝处在阶级社会早期,生产力还不很发达,因而夏朝军队的数量不多。
例如,夏五世国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时,住在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只有500部属。
后来,少康联合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部落,推翻了窃踞夏朝的寒浞〔zhuo茁〕,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但车兵已开始出现。
《甘誓》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不正,汝不恭恭”的记载,证实了车兵的存在。
左是车左,执弓主射;右为车右,执戈矛主刺杀;御者居中。
一辆战车,三个乘员,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
另外,《司马法》中将夏代战车称为钩车。
夏朝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shu 书〕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
夏朝时还没有常备军,只有由贵族组成的平时卫队,作为夏王的警卫。
如果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2)商朝兵制
商朝兵制是在继承夏朝兵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商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常亲自率军出征、主持战争动员和兵员征集。
商王下面设有师长及各级执事官,平时管理所属的“众人”(平民)和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参加战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商王开始把部分贵族和平民集中起来,编为常备军。
但直到商朝晚期,亦民亦兵的民兵仍然是商朝军队的主要成份。
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临时征集的征兵制。
这种征兵方式,当时称“登人”。
甲骨文中常有“登人三千”、“登人五百”的记载,最多的一次征集了一万人。
征集的对象主要是平民,有时为弥补兵力不足,也把奴隶编入军队。
如牧野之战中,纣王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抵抗周武王的军队,但商朝奴隶阵前倒戈,使商纣王迅速溃败。
商朝军队的编制,根据古代文献和甲骨文记载,大概在武丁及其以后时期已有“师”、“旅”、“行”等几级编制。
从武乙时期卜辞记载的“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看,师可能是当时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
旅是师以下的编制单位,卜辞中有“左旅”、“右旅”、“王旅”的记载。
卜辞中也有关于“行”的记载。
据研究,一行由100人组成,左、中、右三行组成一大行,三大行组成一旅,一旅1000人(包括指挥、后勤、通讯等机构的人员),三旅组成一师,一师3000人。
商朝军队由步兵和车兵组成。
步兵和车兵分别编组,协同作战。
战车一般由两匹马驾挽,车上甲士三人,居中的驾车,居左的持弓,居右的握戈。
车下还配备若干步行的徒役。
此外,有的考古学家认为,骑兵和舟兵在商代可能也已开始出现。
臣服商王的各方国也有军队,以各自首领(方伯)为统帅。
方国的军队除维护本方国的统治外,还要听从商王的调遣,担负征戍任务。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备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簇、头盔、铠甲等。
大部分兵器都是用青铜制造的。
商朝设立了培养训练各级贵族的学校。
王室学校称“明堂”,一般贵族学校称“序”和“庠”。
学校教育集中在射(射箭)、御(驾车)、舞(军体)三个方面。
另外,商朝也通过狩猎活动训练军队。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田猎活动采取的是“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的古老围猎形式。
车兵、步兵和徒役编为左、中、右三行,根据地形布阵、举火、设防。
这种田猎活动不仅用以捕杀野兽,还用于捕捉羌人,作为人牲或奴隶。
(3)西周兵制
商朝末年,纣王(帝辛)实行暴力统治,残酷压榨平民和奴隶,以满足他的穷奢极欲。
纣王到处营建离宫别馆,甚至建“酒池”、“肉林”。
纣王还连年对外用兵,大肆征伐,从而更加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西部正在兴起的周族,在周武王领导下,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因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了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后的东周相区别,史称西
周。
西周的兵制继承商朝制度,但也有所发展,是奴隶社会兵制的典型。
西周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
按照分封制原则,周天子(即周王)规定了天子直辖的军队和诸侯国掌握的军队的数量。
天子直辖的军队有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也称殷八师)。
前者是守卫镐京的,因位于西部,所以也称“西六师”;后者是驻守在洛邑的,用以镇慑集中于此的商朝贵族。
师的编制员额,有的学者认为每师一万人,也有人认为每师3000人。
即使以每师3000人计,当时周天子掌握的军队也已达到五万余人,是一支巨大的军事力量。
诸侯国也有军队,但数量不得超过周天子规定的限额。
据记载,方伯可设二师,诸侯可设一师。
西周军队的指挥权集中在周天子手中。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诸侯国的军队必须听从周天子的统一调度,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诸侯除周天子授权赋予征伐外,均无权擅自进行征战。
诸侯国军队的统帅——卿,由周天子任命。
为了完善军队领导体制,西周开始实行司马制。
中央设立大司马,协助周天子管理军队事务,以下逐级设立军司马、都司马、家司马。
这一制度保证了军队集中统一的指挥。
西周的兵役制度是征兵制,但它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周天子和诸侯的亲兵(“虎贲”)是从“王族”或“公族”中征集的,属于贵族子弟兵。
车兵称甲士,是从“国人”(平民)阶级中征集的,步卒(步兵)是从庶人(自由民和农业奴隶)中征集的;厮徒则是从奴隶中征集的。
从总的情况看,“国人”是西周兵员的主要来源。
“国人”的主要任务是服兵役,其服役年龄一般为20岁至60岁。
服现役的称“正卒”,另外还有相当于现在预备役的“羡卒”。
按规定,西周的“野人”不能服兵役,国野界限非常清楚。
西周军队的主力军种是车兵,车战是主要作战形式。
战车与步卒混合编组。
每乘战车有30名乘员,其中甲士10人(车上三人,车下七人),步卒15人,徒役五人。
西周的军事训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校教育时期,二是军队的训练演习时期。
宗周设有辟雍,各诸侯国的国都设有泮宫,专门培养贵族子弟。
教育的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其中又以乐、射、御为重点。
古代乐舞结合,学习乐舞实际上就是练习兵器的使用。
西周的军事演习一般在农闲时通过狩猎方式进行。
据《周礼·大司马》记载,这种训练活动一年四季都可能进行,名称各不相同:春曰蒐〔sou搜〕,夏曰苗,秋曰狝〔xian显〕,冬曰狩,其中尤以冬狩的规模最大。
训练的内容包括列队布阵、军前誓师、夜战宿营、献擒庆赏等。
在出征前夕,周天子也往往以狩猎方式检验部队的战斗力。
西周军队的纪律非常严格。
在训练和作战时,部队集合时迟到者受诛,违抗命令不勇敢冲锋者受诛。
《师旅鼎》铭文记载,师旅的众仆未能按指令随大部队征战,统帅白懋父事后严厉批评师旅并处以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