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144f9b031a37f111f1855bd8.png)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a9d96d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f.png)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 “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①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②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③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①《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②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①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②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①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②卢梭所倡导的尊重儿童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使教学理论研究向心理学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并成为后来“儿童中心论”和“发现法”的渊源。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60ea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8.png)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 展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 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趋势 • 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应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ANALYSIS
SUMMAR Y
0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流 派
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总结词
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活动和操作。
详细描述
经验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主张课程应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活动和操作,通过 亲身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它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强调个性发展、情 感表达和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产生了 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对教育的改革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家们倡导科学、理性和民主,推动教育 改革,如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本位和 个性化教育。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探索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探索始于 20世纪初,针对学科课程与教 学论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动 性和实践性。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注重学生的 实际操作和体验,通过活动和 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应用, 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论的兴起
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人工智能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104c892cc58bd63186bdc3.png)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基本内容: 1、教育的本质 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 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这种研讨班是在“八年研究 ”中发明的,旨在 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 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 和帮助。
4是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得到广泛接受。
(三)“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讲
(四)“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1、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 趣”。“技术兴 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 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 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 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技术兴趣” 是主 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2、泰勒整合了博比特、查特斯等先辈们关于科学化课程开 发研究的早期成果, 充分汲取了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最 新成就,从而把科学 化课程开发理论 推向了顶峰。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 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强调系统知识 3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想通的, 不过“工作 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而“活动分析”更宽泛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 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 以确定 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运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使用 承认生产工具;对从 事每一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 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 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 准;根据一项分析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受益 人岗位,并 假以经济利益的诱因,“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 进而开启了课 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 活动分析,即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 的过程与方法。 4、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965b7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4.png)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4f89d360912a216147929a0.png)
2013-3-15
3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①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 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 广义是指全球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 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家之间的影响、 互动日益加剧,使得具有共性的经济、 文化等样式逐步普及成为全球标准的状 态或趋势。
2013-3-15 6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2.信息时代 ⑴信息化意味着什么
①超越技术范畴,走 向生活要素 ②信息弥漫生活空间
2013-3-15
7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⑵信息化时代对人的要求
①信息意识与信息价值观
②信息能力 ——定位 ——评价 ——有效利用
2013-3-15 8
2013-3-15 13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二、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1.教学观的变革 2.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突出创新精神、批判思维与实践能力 发展
2013-3-15
14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 会生存——《德洛尔报 告》)
3.学习方式的变革 4.教学制度的重建
德洛尔
2013-3-15 15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3.可持续发展时代
⑴可持续发展的源起
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②经济可持续பைடு நூலகம்展 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人的可持续发展
2013-3-15 9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⑵可持续发展时代人的素质及教育
①人的终身发展 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环境意识、资源 意识等等)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266aaa002af90242a895e597.png)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习课程的源泉)二、学习课程的诞生1.学校诞生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2.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不同中国古代:“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虞痒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西方:教育内容走向专门化。
(斯巴达:军事体育为主;雅典:不仅有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教育)3.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季节安排进程三、古代学校的课程1.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四、现代课程的形成1.文艺复兴期间,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2.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成型为什么现代课程会在17、18世纪正式形成呢?(1)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2)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3)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现代课程的形成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从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六、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2.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3.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之间的对立4.20世纪50年代,课程开始现代化,具有学术性七、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注: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者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发展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a6a64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6.png)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姓名:***学号:***********学院:信息学院<<教学论发展史>>第一节古代教学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的内容出自孔子弟子所传的记录,是集儒家教学思想大成的专论,共计1229字。
“教学”一词最早见于《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
由于《学记》中所说的教学与教育并无差别,故可将它称为教育或教学的专论,是世界是最早的系统的教学论文。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二、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一)苏格拉底的教学论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在教学中倡立了一种独特的问答式教学方法,他称这种方法为:“产婆术”。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谙于产婆术。
这对于苏格拉底把产婆术用之于教育,将教育喻之为思想之接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
苏格拉底把"产婆术"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之中。
(二)昆体良的教学论昆体良(公元35——95年)是古代罗马杰出的教育家和演说家,是古罗马教育中的典型代表,生于西班牙埃布罗河上游加拉古里斯的一个小镇上。
少年时代,昆体良在罗马的文法学校接受教育,后来曾主办罗马的修辞学校,是罗马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
他在修辞学校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著有《雄辩术原理》一书,共12卷。
这部著作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教育实践,也总结了昆体良长期从事修辞学校教学的经验,是西方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eefd1e6edb6f1aff001fed.png)
curriculum这个词原意是静态的跑道。反映了 当时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比较强调作为静态的、外在 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 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 “跑道”(race-course),原意为赛马者的行程。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 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无论是英 国牛津字典,还是美国韦伯字典,甚至一些教育专 业字典(如《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 学程。这与我国一些教育辞书上对狭义课程和广义 课程的解释基本上是吻合的。
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应是事先制定的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 习目标,然后,围绕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而选择、 组织学习经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并进行教育、 教学评价。 持这种课程观的主要有博比特(F.Bobbitt)、 泰勒(R.W.Tyler)、加涅(R.M.Gagne)等人。该 课程观过分强调教育的预先计划性而缺乏灵活性, 不易照顾到变化了的教育环境及客观要求,同时也 容易忽视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巧言: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巧言》 此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 鄙行径。《毛诗序》云:“《巧言》,刺幽王也。 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此诗虽是从个人遭 谗人手,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而是上 升到谗言误国、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因此, 不仅感情充沛,而且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这正是此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教学教学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概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课程的定义课程定义的发展教学的词源分析教学涵义的规定性教学本质的涵义课程研究的阶段及特点当代课程理论建构方式教学研究的早期成果教学理论形成的基本阶段当代教学论的发展轨迹主要观点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原因课程与教学是内连性整体事件课程与教学存在态式表现书上内容本章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83784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8.png)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教育工作。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主要是在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实现的。
以下是对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的概述。
一、早期发展古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如孔子、老子和苏格拉底,都对课程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些见解主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道德教育以及辩证思维等方面。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和修道士开始编写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主要涉及宗教、道德、语法和修辞等内容。
这些教科书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科书。
二、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开始强调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提倡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学习科学知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主张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强调通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推动他们的学习。
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强制学生学习。
三、19世纪至20世纪19世纪至20世纪是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如赫尔巴特、福禄贝尔和桑代克,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课程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赫尔巴特与福禄贝尔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福禄贝尔是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都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课程和教学的设计。
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理论,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统觉的过程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福禄贝尔则强调通过游戏和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试错和反复练习来形成习惯的。
他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77a05728bd63186bdebbc73.png)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教学论部分
课程开发的发展历史
1.黄甫全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吴杰编著.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
学出版社1996
6.[美]艾伦.C.奥恩斯坦.柯森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2
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叶澜.教育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高文.教育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黄甫全.略论教师的课程研制角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第一期
12.邹有华.教学认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5.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7.白月娇.课程变革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8.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0.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2cb22a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1.png)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第三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回顾漫长的历史进程,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发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从课程与教学产生到公元16世纪的数千年中,课程与教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典型的课程与教学代表有: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吏学校”以泥板为载体的“文吏”课程与教学,我国古代社会中尧舜实施的”德教”课程与教学,古希腊雅典时代形成并到中世纪规范化的“七艺”课程与教学,我国古代孔子建立的“六艺”课程与教学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研究还普遍是一种哲学行为.顶多是将其列入整体教育问题中加以探讨,课程与数学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数学理论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不过,古代教育家已明确提出了三个根本性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怎样教学”、“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也就是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方法问题、内容问题和目的目标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散见于比较多的古籍中,而且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比如中国的《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末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而古罗马昆体良(Qumhlianus、M F,约35—95)的《雄辩术原理》,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
课程与教学论在漫长的萌芽期中表现出了四个主要特点:第一,人们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学科等问题。
在中国古代,有人已开始用“课程”一词来描述有关问题。
第二.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念变迁,经历了从职能主义,到宗教道德主义,再到人文主义;而在中国,从职能主义到宗教人伦道德教育,就停滞不前了。
第三,课程与教学认识成果寓于整个教育理论甚至哲学理论中.不仅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就连最基本的学科、科目、课程与教学等基本概念都尚未形成。
如西方称three liberalarts,four liberal arts or seven liberal arts;而中国则有“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通用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d22f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7.png)
设计课件结构和内容
总结词:条理性
详细描述:设计课件的结构和内容时,需要遵循逻辑性和条理性原则,合理安排课件的章节、段落和 要点,确保课件内容连贯、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制作课件的素材和元素
总结词:丰富性
详细描述:收集和制作课件所需的素材和元素,如图片、图 表、音频、视频等,确保素材质量高、准确度高、丰富多样, 以提高课件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中世纪课程与教学论的初步形成
基督教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教育对课程 与教学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
大学兴起
随着大学的兴起,课程设置和教 学方法逐渐规范化,出现了专业 教师和教材。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课程与教学论
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 的课程设置。
确定课件主题和目标
总结词:明确性
详细描述:在制作通用课件时,首先需要确定课件的主题和目标,确保课件内容 与教学需求相符合,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课件制作工具
总结词:适应性
详细描述:根据课件的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合的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Prezi、Camtasia等,确保工具能够满足制 作需求,并提高课件的质量和表现力。
教育公平
如何通过课程与教学实现教育公平,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路径研究将更加受到 关注。
未来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1 2 3
提升教育质量 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教育将更加科学化和 专业化,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新的课程与教学论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a896fbba98271fe900ef952.png)
2016.2
教学要求:
—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精深的教学理论与生动的教学 实践相结合
—同伴协作:小组合作,共同分享 —网络学习:网上自主学习 —课堂参与:记录关键知识,交流所思所想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专业,写一节课的规范教案; 设计并试讲10分钟的微课。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 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概念的表达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 验的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 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 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 面的活动组成。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1)豫、时、孙、摩; (2)长善救失; (3)启发诱导; (4)藏息相辅; (5)教学相长。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 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2.课程内涵的界说
(1)课程是知识(六艺、七艺)
把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知识,不仅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 点,而且也是国内目前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观点 。
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 获得知识。课程被等同于知识,而知识是按学科分类 的。因此,这种定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课程即 学科(科目)”。这也是一种常识化的课程观,在学 校的日常实践中和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进程
![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a65e0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2.png)
欧美现代教育运动的主要特征
高度尊重儿童自然的天性(本能、兴趣、需要)强调教育要基于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自然天性。
高度尊重儿童的现时生活,以儿童的主动活动作为对儿童教育的基础。
杜威的教育思想
20世纪我国教学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准备期(20C初—20C20年代) 主要介绍和引进美、英、法、德等国的教育体制,并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新学校学制问题 ;职业教育的实施问题;对中小学各学科教授法特别是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研究;关于教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这一时期尽管废私学,举办新学堂,但未能触及旧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观的变革,教育变革仅处在思想启蒙阶段。
(二)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开创期(20C20-40年代) 1.教育研究以西方哲学的自然观、认识论、发展观和逻辑学作为理论基础,以进化论的唯物论为方法论武器。 2.以大规模的教改实验作为传统教学论继承改造和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基础。 教改实验的特点:(1)对国外教育理论的移植改造,主要从美国引进以“儿童为中心”的各种教育实验。 (2)规模宏大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乡村改造实验。 (3)引进心理学实验、测量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的学科改革。
二、近代教学思想的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尊重人的天性,关注儿童的自然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过度的赘述、练习、记忆“视为酷刑,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教育要“培养心性聪明、行为谨慎、精神虔敬的人”。
(一)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夸美纽斯以唯实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教学论 赫尔巴特以观念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教学过程理论
近代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统计测量学对教学理论研究方法科学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多种教育思潮的形成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思潮、工农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等。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3f50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b.png)
一 原始萌芽前科学时期国别线索
❖5 古罗马教育 ❖昆体良的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又译 论演说家的教育
是西方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 论教育目 的 雄辩家的培养分四个阶段家庭教育 初级学校 文 法学校 雄辩术学校
❖6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摆脱宗教束缚;智育 体育 美育 德育四者均衡的课程
出现;标志着古典中心课程的兴起 ❖ 偏重人文学科;确立了以拉丁语和希腊语为中心的
❖4 过程模式过程论 ❖斯滕豪斯 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1975;始于对泰勒原
理的批判 ❖ 知识及其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需通过教育
的结果来加以证明 ❖ 人们可以对它们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争论;而不是
对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价值进行争论 ❖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
学科的过程 概念 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 施的过程原则
艺术 实践3:课程的转化 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 1969~1983 ▪ 四个方面的内容: ▪ 把能力德性提高视为课程课程价值追求的课程目的 观; ▪ 以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创造者的课程主体观; ▪ 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行动研究的方法论; ▪ 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艺术观
四 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代表作 教育漫话 ❖2 斯宾塞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首次鲜明而科
学地表达了智育 体育 德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制 定了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 但重自然轻人文;课程的功 利色彩浓厚 ❖3 夸美纽斯——提出建立统一的学年制度;提出并系 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4 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理论 ❖5 赫尔巴特——关于经验兴趣与课程;统觉与课程; 儿童发展与课程
着马克思主义教学论的诞生;即科学的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发展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126e41c453610661ed9f432.png)
课程论发展史(一)课程卡发的科学化运动博比特分别于1918年、1924年出版《课程》、《怎样编制课程》。
1923年,查斯特出版《课程编制》。
他们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
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在欧洲和北美出现了一股追求“功效”和“唯科学主义”的潮流。
在工业管理领域产生了科学目标管理的经典模式泰罗制。
这种思潮促使了课程编制科学化的课程改革运动。
(二)博比特的课程论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他的课程本质观既然落脚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那么课程的内涵是极广阔的。
即包含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未受指导的经验,也包括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受指导的经验。
这两个方面自然是密切联系的,教育应兼顾二者。
在课程发展史上,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结为“活动分析”。
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方法既是博比特教育本质观与课程本质观的体现,也反映了“泰罗主义”对课程开发领域的影响。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
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即把广泛的人类经验划分成一些主要的内容。
博比特在1924年的《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十大领域。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即把人类经验的主要领域中的每一个领域再进一步分析为更为具体的活动。
他主张把各活动领域所包含的几个较大的单位找出来,然后再将其分析为较小的单位,这样依次进行,直到发现可以履行的恰当的具体活动。
第三、课程目标获得。
即把从事每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清楚而详尽地陈述出来的过程。
课程目标,即指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由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等多种成分构成的。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144f9b031a37f111f1855bd8.png)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