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回收率
精密度
关键技术 实践难点
讨论
关键技术 与实践难点
研究方案可行性—给药途径
灌胃?(乙醇)
72% 28%
静注?(尾静脉or股静脉)
研究方案可行性—取血途径
眼眶静脉丛取血?
72% 28%
断尾取血? 尾静脉取血?
采血者的左手拇食两指从背部较紧地握住小鼠 或大鼠的颈部(大鼠采血需带上纱手套),应 防止动物窒息。当取血时左手拇指及食指轻轻 压迫动物的颈部两侧,使眶后静脉丛充血。右 手持续接7号针头的1ml注射器或长颈(3~ 4cm)硬质玻璃滴管(毛细管内径0.51.0mm),使采血器与鼠面成45℃的夹角, 由眼内角刺入,针头斜面先向眼球,刺入后再 转180度使斜面对着眼眶后界。刺入约4~ 5mm。当感到有阻力时即停止推进,同时, 将针退出约0.1-0.5mm,边退边抽。若穿刺 适当血液能自然流入毛细管中,当得到所需的 血量后,即除去加于颈部的压力,同时,将采 血器拔出,以防止术后穿刺孔出血。若技术熟 练,用本法短期内可重复采血均无多大困难。 左右两眼轮换更好。 /v_show/id_XNjUyNzk
色谱条件
系统组成
HPLC 系统一般由输液泵、进样器、 色谱柱、检测器、数据记录及处理 装置等组成。其中输液泵、色谱柱、 检测器是关键部件。
1
2 4
自动进样序列表及数据文件的设置 样品测定与数据报告 关机 每次分析样品之前必须用已知含量 的参照样对仪器进行校验 , 当实测与 标值的相对偏差<0.3% 注意事项及维护
Pharmacokinetic of intravenous phenacetin in rats
导师: 答辩:
1
关于非那西丁
2
方法设计
试验五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非那西丁四
外指示剂法 淀粉-KI糊剂
遇淀粉边蓝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五、计算
含量(g/片)=
V × T × F ×平均片重 W
Thank you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容量分析法在复方制剂分析中的应用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二、处方
乙酰水杨酸 220g 非那西丁 150g 咖啡因 35g
制成 1000片
本品每片中含乙酰水杨酸(C9H8O4)应为0.209~0.231g,含非那西丁(C10H13O2N) 应为0.143~0.158g,含咖啡因 (C8H10O2N4·H2O)应为31.5~38.5mg。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三、实验原理
第一步:水解,得到芳香伯胺;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三、实验原理
第二步:重氮化定量反应。
实验五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非那西丁
四、测定法
原理: 2NaNO2+2KI+4HCl NO+I2+2KCl+2NaCl+2H2O
示波药物分析的研究——非那西丁的测定
0 1
一 `
/
L 以
上 均 获 准 确结 果 以 铂 片 电 极 为 参 比 电 极 以示 波 图 形 突
, ,
( 3 ) 电 极 对 的 选 择 经 筛 选 以 微 铂 电极 为 指 示 电 极
变 出切
口
指 示 终点 很 灵 敏
:
,
.
(4 ) 反应时间 m in
,
非 那 西 丁 是 含 潜 在 芳 伯胺 基 的 药 物 需 在 酸 性 条 件 下 回 流 水 解
.
,
使溶 再 定 量 地 转 移 到 容 量 瓶 中 用 水 稀 释 至 刻 度
.
附图
( l) 终 点前
示 波极 谱 图
2 )终 点时 (
以下 同 原 料 药 测 定 方 法 测 定结 果 见 附 表
附表
原 料药 及 片 剂 测定 结 果 示 波法 含量
王 (佑 ) RSD (% )
03 05
药物 名称 非那 西 丁
,
.
一般 3 0
左右 待 水 解 完 全 后 即 可 用 标 准 亚 硝 酸 钠 溶 液 滴 定
2
测 定 方 法 与 结果
(l )
: 以 示 波 极 谱 图 形 突变 出 切 口 指 示 终 点
:
标 准 亚 硝 酸 钠 溶 液在 滴定 过程 中示 波 极 谱 图 形
收 稿 日期
19 96 0 4
一
一
, , ,
一 微 铂 电 极 的 示 法 图 形 发 生 突 变并 出 切 口 指 示 终 点 故 本 文 提 出 对 非 那 西 丁 用 示 法 极 谱 滴 定 「 〕 一 N N O 法 测 定 该 法 到 目前 为 止 未 见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非那西汀血浆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非那西汀血浆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王中孝;杨志伟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28)003
【摘要】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对血浆非那西汀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采用Waters公司HPLC系统,国产ZORRAX-BP柱,以鳞酸盐缓液/乙氰为流动相,内标法定量。
本方法标准血浆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线性范围0.70-89.28μmol/L,最低测量为1.25ng。
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92%,浓度为89.28μmol/L、11.16μmol/L的提取回收分别为94.8
【总页数】3页(P176-178)
【作者】王中孝;杨志伟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药学研究室;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药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1
【相关文献】
1.反相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 [J], 李莉;李培
2.反相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测定美托洛尔及其代谢物α-羟基美托洛尔血浆尿液药物浓度 [J], 贾晋生;王睿;李芹;李青山
3.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大鼠血浆灯盏乙素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 [J], 阮志鹏;韩冬;原梅
4.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美唑浓度 [J], 陈枳潓;向瑾;南峰;余勤;秦永平;梁茂植
5.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中氯雷他定浓度及药动学研究 [J], 缪海均;范国荣;恽芸蕾;刘皋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那西丁体外温孵实验
HPLC
四、建立标准曲线与测定非那西丁体外温 孵液代谢速率。
建立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
取对乙酰氨基酚储备液,已含有失活微粒体的 甲醇水溶液( 1∶ 1) 稀释成0. 2,1,2,5,10, 20 μmol/L 的系列标准微粒体样品,分别加入 等体积的内标( 10 μmol/L间乙酰氨基酚) ,取 20 μL 按照色谱条件进行HPLC 分析,测定对 乙酰氨基酚含量。
以对乙酰氨基酚与内标峰面积比值( Y) 为纵坐 标,对乙酰氨基酚浓度( X,μmol/L ) 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数据处理
记录HPLC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间乙酰氨基酚的 峰面积,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产物中对乙酰氨 基酚浓度,以非那西丁浓度与对乙酰氨基酚的 生成速率绘制曲线。
通过米氏方程V=Vmax· [S]/(Km+[S]),采用双 倒数作图法,计算大鼠肝微粒体中非那西丁脱 乙基化反应的Vmax和Km。
实验过程
2.重悬沉淀 将沉淀物悬浮于含20%甘油的磷酸钾缓冲 液中(1g组织加入1ml含20%甘油的磷酸 钾缓冲液),反复在冰水浴中吹打均匀, 冻存管分装后置-80℃冰箱内保存待用。 3.蛋白定量 采用BCA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
实验过程
二、温孵实验。
肝微粒体(0.2mg/mL,80μL),非那西丁溶液 (5,7. 5,10,15,20,25,30,40,60,80, 100μmol/L ),100 mmol/L 磷酸钾缓冲(pH7.4) 37℃水浴预温孵5min。 加入NADPH体系溶液(10 mmol/L 葡糖- 6 - 磷酸、1 U· m/L 葡糖- 6 - 磷酸脱氢酶, 4mmol/L氯化镁,启动剂,40μL),在37℃水浴 温孵30min后, 加入冰甲醇(终止试剂, 100μL),终止温孵。
非那雄胺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非那雄胺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摘要:目的:建立口服单剂量非那雄胺片后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的研究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的血药浓度,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非那雄胺片受试制剂和口服参比制剂各30 mg进行试验,采用自身交叉试验方法。
结果单剂量口服非那雄胺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基本一致。
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切两种制剂均具有生物等效性。
关键词:非那雄胺片生物等效性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非那雄胺是一种合成4-氮甾体激素化合物,它是睾酮代谢成为二氢睾丸酮过程中的新一类的5α-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有效减少血液和前列腺内的二氢睾丸酮。
主要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那雄胺的血药浓度,并采用自身交叉试验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1、仪器、试药及试剂1.1仪器Agilentl 100高效液相色谱仪;G2170AA色谱工作站(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G1314A可变波长检测器。
SPD-10A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TGL-16G 型高速台式离心机;多利斯BPZn-D分析天平;ASl0200B型超声波清洗仪(天津奥特赛思斯仪器有限公司),YKH-Ⅱ型液体快速混合器。
1.2对照品非那雄胺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3试剂与试药受试制剂非那雄胺片(规格为5mg/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比制剂非那雄胺片(规格为5mg/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水为二次蒸馏水,甲醇、乙腈为色谱纯(美国天力);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2.1含量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选择奥泰公司C18色谱柱(250mm x 4.6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48:12:40);流速是1.0ml.min-1;检测波长为310nm;进样量:20μL。
2.2血浆供试品的制备精密吸取血浆样品1.0mL置具塞离心管中,加入饱和的硫酸铵2mL,放入震荡器中,涡旋振荡90s后离心10min(4000r.mL-1),吸取上清液,用氯仿10mL 提取两次,合并提取液,将其用60℃氮气流吹干,加入流动相50 μL使溶解,即得。
药物动力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药物动力分析报告范文模板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药物X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对药物X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研究,给出对药物X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评估和解释,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随机、双盲、交叉设计。
共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
实验组接受单剂量的药物X,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2.2 实验样本采集实验期间,每名志愿者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提供血液样本,以便分析药物X在血浆中的浓度。
2.3 药物浓度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血浆中药物X的浓度进行测定。
3. 结果3.1 药物X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通过对实验样本中药物X的浓度进行测定,得到药物X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
曲线呈现出快速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的特点。
3.2 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估根据药物X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出下列药代动力学参数:- 最大血浆浓度(Cmax):50 ng/mL;- 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Tmax):2小时;-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T1/2):4小时;- 曲线下面积(AUC):200 ng·h/mL。
3.3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药物X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快,达到峰值时间短。
药物在体内广泛分布,与组织结合性较高。
药物经肝脏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4. 讨论根据药物X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药物X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较快,达到峰值时间短,适用于需要迅速起效的临床应用。
2. 药物X在体内广泛分布,并与组织结合性较高,可能需要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 药物X在体内被肝脏代谢,代谢作用较为迅速,药物的半衰期较短。
4. 药物X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可能需要在病人有肾脏功能损害的情况下调整剂量。
5. 结论通过药物动力学分析,我们对药物X的特性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分析结果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调整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局部药代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非那西丁(Phenacetin)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由于其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然而,由于非那西丁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因此在药代动力学研究、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中,非那西丁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
本实验旨在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学习相关操作技能,并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实验目的1. 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性;2. 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技能;3. 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2.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流速1.0ml/min,柱温40℃,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3. 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4.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
实验方法:1. 将非那西丁注射剂按一定剂量注入大鼠体内,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眼底静脉丛血液;2. 采用HPLC-UV法测定血液中非那西丁的浓度;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经过肝微粒体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对乙酰氨基酚;2.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为1.5小时,清除率为0.2L/h,表观分布容积为0.5L/kg;3. 结果分析: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具有一定的生物利用度。
五、结论本实验成功研究了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并计算出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具有一定的生物利用度。
这为非那西丁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实验报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分析本文旨在对实验报告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化与消除的过程,对于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药物的消失速率、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药物的消失速率是评估药物代谢速度的重要指标。
在实验中,观察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出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在曲线的初始阶段,药物浓度下降迅速,这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率大于其输入速率。
根据一级动力学模型,药物的消失速率与当前药物浓度成正比,即一级速率方程:dC/dt = -kC,其中dC/dt表示药物浓度的变化率,k表示药物的消失速率常数,C表示药物浓度。
其次,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消失速度的重要参数。
半衰期定义为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根据一级动力学模型,半衰期与消失速率常数k呈反相关关系,半衰期越短,药物代谢速度越快,反之则代谢速度较慢。
第三,清除率是评估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率的指标。
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从血浆中清除药物的数量。
根据一级动力学模型,清除率等于消失速率常数k乘以药物的分布容积,即CL = kVd,其中CL表示清除率,Vd表示药物的分布容积。
清除率的值可以反映药物的有效清除能力,对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生物利用度是评估药物经过给药途径后被吸收的程度的指标。
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给药途径、吸收速率以及首过效应有关。
生物利用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 AUCo/AUCi × Doseo/Dosei,其中F表示生物利用度,AUCo和AUCi分别表示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情况下的药物曲线下面积,Doseo和Dosei分别表示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的药物剂量。
生物利用度越高,代表药物吸收效果越好。
最后,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的重要工具,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药物在体内转化与消除的过程。
药代动实验
实验方案
01
动物实验
+ 02
样品处理
+ 03
仪器分析
01 动物实验 1.实验动物及状态 清洁级大鼠 3只 性别不限 体重180-220g 实验前禁食12h 饮水不限 20%乌拉坦 腹腔注射1g/kg 麻醉
2.给药剂量及途径 剂量:高、中、低 (100mg·kg-1、20 mg·kg-1、4 mg·kg-1) 途径:iv-尾静脉注射
对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浆样品按上述方式处理,进 样HPLC,由标准曲线计算血药浓度,并由此画出 药-时曲线
我血们浆利,用加蛋入白10质0μ在l 1强0%酸高变氯性酸沉和淀内的标特硫性酸,阿将托冷品藏( 使的内血标浆硫样点酸品击此阿复处托融添品后加浓,标度取题为200μ l 120ug/m L ) ,振荡混匀1 min,15 000 r /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20ul进样 HPLC 分析 。
3.取样与储存 分别于5、10、15、30、45、60、90、120min 眼底静脉丛取血(眼眶取血) 0.5mL,放置于含有草酸钾的EP管中,轻轻摇匀,4 000 r/min离心10 min,移取 上层血浆200ul于EP管中,-20度冷藏保存
02 01
生物样品处理
生物样品如血浆、血清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它们能结合药物,因 此对于某些药物的测定,必须先将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游离之后再作 进一步处理。通常去蛋白过程是将蛋白质变性处理后,把与蛋白结 合的药物解离出来,离心分离以除去蛋白。
实验步骤
制作标准曲线 取空白血浆300ul,加入非那西丁标准储备液,分 别配制浓度为0、10、20、40、80、160 ug·ml-1的 血浆样本。
取200ul上述血浆,加入100ul 10%高氯酸以及内标 硫酸阿托品(使阿托品最终浓度为120ug/ml)振 荡混匀1 min,15 000 r /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20ul进样HPLC 分析. 以对照品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为纵坐标Y, 浓度为横坐标C求得线性点击回此归处方添程加.标题 测定血药浓度
非那西丁合成方法研究
非那西丁合成方法研究曾琦斐【摘要】以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发生酰化反应,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反应物摩尔比、pH、温度)进行实验,探索非那西丁合成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非那西丁合成的最佳实验条件是: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物质的量之比为1.5 1,pH为5,反应温度100℃,产率为86%.%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est experiment conditions of synthesis of Phenacetin, the acylation reaction was taken place between acetic anhydride and p-ethoxyacetophenon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this work, molar ratio, pH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experiment conditions of synthesis of Phenacetin were as follows: molar ratio of acetic anhydride and p- ethoxyacetophenone was 1.5 : 1 ,pH was 5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100 ℃ ,and the yield was 86%.【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13)003【总页数】3页(P288-290)【关键词】非那西丁;合成;酰化反应【作者】曾琦斐【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5.54非那西丁(Phenacetin,p-Acetophenetidine),化学名对乙氧基-N-乙酰苯胺、4-乙氧基-N-乙酰苯胺、对乙酰氨基苯乙醚,化学式为C10H13NO2,在室温下是白色有光泽的鳞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137~138 ℃,沸点132 ℃/4 mmHg,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乙酸、吡啶、氯仿等有机溶剂.非那西丁结构式如下:对乙氧基-N-乙酰苯胺(非那西丁)非那西丁由Morse于1878年最先合成,1887年在美国上市,是市场上第一个合成解热镇痛药,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神经痛等.但1953年发生的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事件引起人们对该药安全性的警觉,而1970年出现的非那西丁致尿道癌事件使其安全性进一步受到质疑[1-2].由于非那西丁的毒性和副作用较大,该药已停止单独使用.目前,非那西丁主要用于和阿司匹林及咖啡因配伍,制成复方制剂APC,用于解热镇痛[3].非那西丁还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及药物中间体,在有机合成及药品生产和新药开发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发生酰化反应,合成非那西丁,再用重结晶法进行提纯.改变条件进行合成实验,探索非那西丁合成的最佳实验条件.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1)仪器:GC-MS QP5050A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SHZ-DIII型循环水真空泵(南京旺厚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普通漏斗、布氏漏斗、水泵、抽滤瓶、烧杯、锥形瓶、台秤、量筒等.2)试剂:对乙氧基苯胺、浓盐酸、活性炭、乙酸酐、乙酸钠晶体(CH3COONa·3H2O)、蒸馏水等,均为分析纯,由衡阳市化学试剂厂生产.1.2 方法原理用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发生酰化反应,合成非那西丁.非那西丁粗产品用热水溶解,再经冷却、重结晶、抽滤等步骤,可得到纯净的非那西丁.由于酰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减少逆反应的发生,提高反应物对乙氧基苯胺的转化率,加过量的乙酸酐,同时要设法除去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乙酸.本方法中,用CH3COONa溶液代替CH3COOH-CH3COONa缓冲溶液既保证了酸度条件,又起到除去反应中生成的乙酸的作用.反应方程式如下:1.3 非那西丁的合成[4-6]1)配制缓冲溶液:取4.5 g乙酸钠晶体(CH3COONa·3H2O)溶于15 mL蒸馏水中,过滤得澄清溶液,备用.本方法中使用CH3COONa溶液代替CH3COOH-CH3COONa缓冲溶液控制反应体系的酸度,是因为酰化反应中生成了CH3COOH,可与CH3COONa组成缓冲对.2)非那西丁的制备:在75 mL水中加入4 g(约0.03 mol)对乙氧基苯胺,再加入2.5 mL浓HCl,使对乙氧基苯胺完全溶解,加入1 g活性炭,摇动几分钟,脱色,过滤,去掉炭粉.将反应生成的对乙氧基苯胺盐酸盐溶液转移到250 mL锥形瓶中,置于蒸汽浴上加热.一边摇动一边加入4.3 mL(约0.045 mol)乙酸酐,立即加入乙酸钠缓冲溶液控制pH为5,剧烈摇动,混匀溶液.将烧瓶浸入冰水浴中冷却,并剧烈搅拌溶液至非那西丁结晶完全,抽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晶体,再抽滤,得到非那西丁粗产品.3)非那西丁粗产品的提纯:用适量沸水溶解非那西丁粗产品于烧杯中,慢慢冷却,当晶体开始析出时,将烧杯浸入冰水浴中冷却15~20 min,待结晶完全,抽滤得非那西丁产品,晾干,称量并计算产率.1.4 质谱分析采用直接进样法,用GC-MS QP5050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产品非那西丁进行质谱分析[7-8],得到质谱图.仪器工作条件:DI 程序升温,起始温度80 ℃,以5 ℃/min升至280 ℃,保持10 min;离子源EI(70 eV);质量扫描范围m/z为33~700 u;检测器温度230 ℃;检测电压1.00 kV.2 结果与讨论2.1 产率计算产率计算:产率其中:m1为对乙氧基苯胺的质量(g);m2为非那西丁的实际产量(g);M1为对乙氧基苯胺的摩尔质量(g/mol);M2为非那西丁的摩尔质量(g/mol).本实验中乙酸酐过量,4 g对乙氧基苯胺可制得非那西丁纯品4.5 g,产率约为86 %,比其他合成方法产率均高.2.2 质谱分析采用直接进样法对产品非那西丁进行质谱分析,质谱图如图1.质谱的基本裂解规律包括σ断裂,α断裂,τ断裂,rH诱导的重排反应,rd置换反应及re消除反应.由图1可推断分子离子的质荷比m/z为179,主要碎片离子的质荷比m/z为137,108,80,43.经比较,该质谱图与非那西丁标准品的质谱图相吻合.图1 产品非那西丁质谱图Fig.1 Mass spectrum of Phenacetin表1 非那西丁合成的影响因素Tab.1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ynthesizing Phenacetin实验号n(乙酸酐)n(乙氧基苯胺)pH温度/℃产率/%11.051005421.551008632.051007142.551005451.531005261.5 41007871.561007981.571005791.557052101.559074111.55110761 21.55120642.3 非那西丁合成的影响因素改变反应条件(反应物摩尔比、pH、温度)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反应条件对非那西丁产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1)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反应的影响.实验1~4表明:当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1时,乙酰化反应完成程度最大,生成物产率达到最大值86%.这是因为:一方面,为了使对乙氧基苯胺充分反应,提高转化率,本方法中乙酸酐过量;另一方面,乙酸酐物质的量过多,会因为副反应增加而降低生成物的产率.因此,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的最佳物质的量之比为1.51.2)酸度(pH)对反应的影响.实验2,5~8表明:随着酸度的降低(pH的增加),生成物的产率先增后减,当pH为5时,乙酰化反应完成程度最大,生成物产率达到最大值86%.可见,最佳酸度条件pH为5.3)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2,9~12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生成物产率先增后减,当温度为100 ℃时,乙酰化反应完成程度最大,生成物产率达到最大值86%.反应温度过高会由于副反应的发生及产物的分解等原因而降低产率.因此,最佳反应温度为100 ℃.2.4 其他合成方法非那西丁最早于1887年由人工方法合成.目前,非那西丁的合成方法很多,除本文所提到的方法外,常用的方法还有:由对乙酰氨基苯酚与乙醇钠合成,产率约为80%;由对硝基氯苯经取代(醚化)、还原和乙酰化反应等过程制得,产率约为75%.上述方法均可合成非那西丁,但与本文方法相比,存在污染较大、产率相对较低、提纯过程相对复杂的不足.3 结论1)用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发生酰化反应合成非那西丁的最佳实验条件是:温度100 ℃、pH 5、乙酸酐与对乙氧基苯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1.按此条件进行非那西丁合成,产率约为86%.2)本文通过实验探索非那西丁最佳合成条件,在提高产率和纯度方面有所突破.按照本文方法和条件进行合成,操作简单,污染少,产品纯度高,产率高达86%,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相关文献】[1] 高瑞通,郑法雷.药物性肾损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2):94-96.[2] 王楠,毛璐.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事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5):331-333.[3] 张锦楠.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张杰,李淑艳,吴山.医学化学实验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5] 伊茂聪,毛武涛,王建辉.乙酰苯胺合成新方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28(12):56-58.[6] 张健,梁柏宏.乙酰苯胺合成工艺的改进[J].应用化工,2007,36(3):298-301.[7] 谢庆娟.分析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姚新生.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1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一.概述: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
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
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 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1实验目的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 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 1.3实验步骤 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
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2 0.5ml,肝素抗凝。
离心取200ul血浆。
向血浆中加入100ul 10%高氯酸,涡旋振荡1min(转速为15000转/分钟),离心10min,取上清供HPLC分析。
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盐酸氟西汀肠溶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盐酸氟西汀肠溶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
盐酸氟西汀作为一种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了解盐酸氟西汀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于合理使用和剂量调整至关重要。
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盐酸氟西汀肠溶片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本实验选取了20名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的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口服给药,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实验开始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健康检查,以确保他们没有任何潜在的疾病或药物过敏反应。
实验开始后,给药组的受试者口服了盐酸氟西汀肠溶片,而对照组则接受了安慰剂。
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我们采集了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氟西汀的浓度。
随后,我们使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来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盐酸氟西汀在受试者体内的吸收迅速,峰值浓度出现在给药后2至4小时。
药物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药物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肾脏排泄。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盐酸氟西汀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与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和遗传因素等有关。
因此,在个体化用药中,应考虑到这些因素,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盐酸氟西汀肠溶片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该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结果对于合理使用盐酸氟西汀、个体化用药和剂量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完善这些发现。
法莫替丁片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法莫替丁片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法莫替丁片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止痛药,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物。
在临床上,它通常用于治疗疼痛、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例如牙痛、月经痛和头痛。
虽然法莫替丁片被广泛应用,但它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了解。
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过程。
法莫替丁片作为一种药物,必须经过一系列调节和转化,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对于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 吸收法莫替丁片的吸收是从肠道进行的。
吸收速度较快,大部分在2小时内完成。
食物的存在并不影响它的吸收。
它进入肠道后主要是通过被动扩散和被动转运过程,经过绝大多数细胞层,到达到胃肠道和道管壁血流系统中。
2. 分布法莫替丁片可以在血液循环中分布到整个身体。
因为该药物是弱酸性,因此它在从血液到组织的转化中会有所调整。
它的分布范围主要是在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肺、肾脏、脂肪和胃肠道组织等方面。
在这些器官中,法莫替丁片的浓度和药效有所不同。
3. 代谢法莫替丁片在肝脏中代谢,主要通过肝脏微粒体酶体系统进行代谢。
主要的代谢途径是通过羟基化、脱乙酰化和芳香族羧酸代谢途径。
这些代谢产物的代谢产物和主要代谢产物是羟基法莫替丁和司帕替丁。
药物代谢产物的清除主要依赖于肝脏对药物的清除和excretion。
4. 排泄法莫替丁片的排泄基本上是通过肾脏:这些药物的主要代谢产物包括羟基法莫替丁和司帕替丁,则基本上是通过尿液排泄的。
排泄半衰期约为2至4小时,基本上不会留存体内。
综合来看,目前对法莫替丁片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还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
在理解了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过程之后,在临床上对该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将更加精确和安全。
因此,针对法莫替丁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分析报告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是药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药物代谢、药效学和毒理学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临床试验成本的不断增加和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本报告旨在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发展趋势、主要参与者和市场前景,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希望能够为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展望。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讨论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的概况,包括市场规模、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其次,我们将对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未来趋势和市场前景。
最后,我们将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将全面了解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市场概况、发展趋势和主要参与者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决策依据和战略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规避风险。
同时,通过总结市场情况和展望市场前景,也可以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促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能够为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的发展做出一些积极的贡献。
1.4 总结:本篇文章旨在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市场概况、发展趋势和主要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对该市场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且未来市场前景乐观。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市场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的监管政策,需要企业和相关机构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解决。
在结论部分,我们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非那西汀的制备
非那西汀的制备
1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 问题与讨论
2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非那西汀的制备 (2)练习多步合成
3
二.实验原理
NHCOCH3
11
(3)从冷凝管的上端滴加5ml水(若有固体析出,可再加热使溶 解),然后冷却使结晶。
(4)过滤,用少量水洗涤晶体,用甲醇重结晶。 (5)称重,确定收率。
非那西汀为白色结晶,熔点130-135oC,难溶于冷水,微溶于 热水(1g/82ml),溶于乙醇和氯仿等。
12
五.问题和讨论
(1)为什么从母液中分离出的结晶都要用少量溶剂洗涤? 答:在结晶时,会有部分母液和杂质附在晶体上,所以结
5
物质的物理性质
6
三.实验装置
图1. 回流装置
7
四. 实验步骤
1.对氨基苯酚
(1)将4.2g(0.030mol)对硝基苯酚,2g氯化铵, 40ml水和7g锌混 合,充分搅拌回流1.5小时。
(2)趁热过滤,滤液用少量沸水洗涤2次,冷却至近室温时,用冰 水浴冷却。
(3)滤出固体,干燥称量,确定收率。 对氨基苯酚为片状结晶,遇光和空气变灰褐色,熔点186oC。
(CH3)3CBr+CH3ONa→(CH3)2C=CH2+CH3OH+NaBr
E2
14
15
非那西汀(对乙酰氨基苯乙醚)是一种名的解热镇痛药。 本实验是用对硝基苯酚为原料,经还原、酰化和醚化反应 制备。
以对硝基苯酚为原料,通过用锌粉还原,得到对氨基苯酚; 经酰化制得对乙酰氨基苯酚,酰化剂通常用乙酐,产物中 含有二酰化物,但可以通过水解而除去;对乙酰氨基苯酚 的乙基化可得到非那西汀。
药理药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剂量非那西丁对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 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口服、灌胃、静脉注射)对非那西丁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3. 探讨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效与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过程。
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剂量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代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利用度、半衰期等),来分析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
2. 试剂与仪器:非那西丁标准品、生理盐水、高氯酸、乙腈、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离心机、涡旋振荡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只,分别设为口服组、灌胃组、静脉注射组和对照组。
2. 给药:分别按照以下剂量给予各组大鼠非那西丁:- 口服组:10mg/kg- 灌胃组:10mg/kg- 静脉注射组:5mg/kg- 对照组:生理盐水3. 样本采集:给药后,于0、0.5、1、2、4、6、8、12、24小时采集大鼠血液,分离血浆,低温保存。
4. 血药浓度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非那西丁的浓度。
5.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非房室模型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五、实验结果1. 不同给药途径对非那西丁血药浓度的影响:静脉注射组血药浓度最高,灌胃组次之,口服组最低。
2. 不同给药途径对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生物利用度:口服组最低,灌胃组次之,静脉注射组最高。
- 半衰期:口服组最长,灌胃组次之,静脉注射组最短。
- 清除率:口服组最高,灌胃组次之,静脉注射组最低。
六、实验分析1. 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受给药途径的影响。
静脉注射给药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快的消除速度,而口服给药具有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和较慢的消除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一.概述: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
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
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1实验目的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流速:1.0ml/min柱温:40℃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1.3实验步骤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
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0.5ml ,肝素抗凝。
离心取200ul 血浆。
向血浆中加入100ul 10%高氯酸,涡旋振荡1min (转速为15000转/分钟),离心10min ,取上清供HPLC 分析。
1.4实验结果处理表1 体内实验中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组别 浓度(ug/ml) 峰面积 理论峰面积 准确度 1 0.156 14359 19283 (0.2554)2 0.312 543903 0.625 33219 36462 (0.0889)4 1.25 65033 59355 0.0957 5 2.50 106799 105142 0.01586 5.00 200067 196714 0.0170 710.00377336379859(0.0066)舍去第2组数据做图得对乙酰氨基酚的标准曲线(图1),用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带入浓度计算标准曲线准确度(表1),可见除第1、2组数据外其他点基本符合 准确度<20% 这一条件(考虑到样品定量范围且第一组数据准确度基本接近20%,第1组数据不舍去),说明标准曲线有效,可用来计算定量样品。
图1 体内实验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024681012C(ug/ml)A以得到的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计算以10mg/kg 给药的大鼠血浆样本中的非那西丁的浓度得表2 大鼠血浆样本中非那西丁的浓度组别 取血时间/min 峰面积 (ug/ml)1 6.5 50464 1.0072 10.5 49283 0.975 3 14.5 42107 0.7794 29.5 35993 0.612 54513359-0.006注:第5组数据是有问题的,有可能与大鼠的死亡前代谢状态改变有关系,故后续处理舍去第5组数据。
静脉注射后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一房室模型,以一房室模型拟合得图2 非那西丁c-t一房室拟合0.20.40.60.811.21.40510152025303540t/minc /(u g /m l )根据拟合方程计算非那西丁的药动学参数,得 c 0 =1.1621ug/mlVd=x 0/ c 0=10(mg/kg)/1.1621(ug/ml)=8.60L/kg t 1/2=0.693/k=0.693/0.0223=31.08minCL=kVd=0.0223*8.60L/kg=0.192L/(min ·kg)AUC= x 0/(kVd)=10(mg/kg)/0.192L/(min ·kg)=52.08mg/L ·min 1.5讨论1)标准曲线组数据为其他实验组同学数据,本组由于HPLC 测定时仪器出倒峰,未取得实验数据。
2)取血点的设定:取血点应覆盖药物的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一般设计在吸收相和平衡相各2-3个点,消除相内4-5个点。
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至峰浓度的1/10-1/20。
查文献得非那西丁静注后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一般为0.5h左右,故整个取血时间持续 1.5-2.5h时较为合理。
3)色谱条件的设定:色谱条件的选择首先应保证测定物质能够良好的分离,同时还应该考虑方法的可行性,需要的操作时间等因素。
4)取血操作:应在取血前向EP管中加入适量肝素溶液,取入血液后立即上下翻动2-3次使肝素与血液混合防止血液凝固,但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溶血影响后续测定。
5)数据分析:本组实验中,由于大鼠死亡,取得血浆样本的时间点较少,故拟合曲线的偏差也比较大。
因此虽然最后由此求得的t1/2处于一般范围内,但因为数据较少,且为单只动物实验,不排除结果的偶然性。
2.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2.1实验目的了解肝微粒体及肝微粒体酶活性的评价方法,学习肝微粒体温孵液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2实验材料与方法仪器:HPLC-UV色谱仪(色谱条件同前)、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恒温水浴锅;试剂:大鼠肝微粒蛋白溶液、NADPH再生系统(0.5mM·NADP+、5mM·MgCl、10mM·G-6-P、1U·G-6-P脱氢酶)、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冰甲醇2.3实验步骤2.3.1.标准曲线的配制:180ul大鼠空白肝微粒体,加入20ul不同浓度的对乙酰氨基酚,配成对乙酰氨基酚浓度分别为1.56、3.12、6.25、12.5、25、50、100uM的一系列溶液,再加入100ul冰甲醇沉淀,涡旋2min,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20ul进样分析。
2.3.2.温孵实验及样品处理:80ul大鼠肝微粒体溶液,分别加入80ul浓度依次为6.25、12.5、25、50、100、200、400uM的非那西丁探针底物,37°C预温孵5min后,再分别加入NADPH溶液40ul,于37°C温孵30min。
加入100ul冰甲醇沉淀,涡旋2min,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层有机相200ul,20ul进样分析2.4实验结果:表3 温孵实验中对乙酰氨基酚标准曲线组别浓度(umol/l) 峰面积理论峰面积准确度1 1.56 3669 4332 (0.1531)2 3.12 6133 7731 (0.2067)3 6.25 14488 14552 (0.0044)4 12.5 28850 28170 0.02415 25 58782 55408 0.06096 50 108154 109883 (0.0157)7 100 139879第7组数据偏差较大,舍去第7组数据后作图得标准曲线(图3),用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带入浓度计算标准曲线准确度(表3),第2组数据准确度>20% ,但舍去第2组数据后,得到的标准曲线虽然R2稍有提高(R2=0.998),但再次代入计算准确度时另几组值准确度均有偏大倾向,且考虑到数据组数减少时误差组数据。
变大,故保留第2表4 温孵实验中相关数值计算组别峰面积c-PARA(umol/l)c-PHE(umol/L)1/c-PHEv-(umol/h/g.protein)1/v1 2591 1.1743 6.25 0.16 11.7426 0.08522 9340 4.2329 12.5 0.08 42.3295 0.02363 6035 2.7351 25 0.04 27.3510 0.03664 16225 7.3533 50 0.02 73.5327 0.01365 27474 12.4514 100 0.01 124.5139 0.00806 34462 15.6184 200 0.005 156.1840 0.00647 43747 19.8264 400 0.0025 198.2642 0.0050第1组数据不在标准曲线定量范围内,第 3 组数据偏差过大,故舍去第1、3组数据,剩下5组数据以双倒数法作图。
由图4:km/vmax =0.2289 1/vmax =0.006 进而,vmax=166.67umol/h/g km=38.15umol/L求得的vmax 为166.67 umol/h/g ,但显然测得的实测数据中的v 最大值大于此值,以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作图(图5),也可看出曲线在最后一个点时仍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在曲线范围内并未达vmax,结果存在偏差。
继续舍去表4中第2组数据进行双倒数回归,图6 双倒数法作图(2)0.00000.00200.00400.0060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0050.010.0150.020.0251/c-PHE1/v由图6:km/vmax =0.4832 1/vmax =0.0037进而,vmax=270.27umol/h/g km=130.59umol/L该条件下求得的vmax 虽然不在标准曲线定量范围内,但比较符合图5中的反应趋势,更接近反应的真实状态。
2.5讨论:1)终止试剂的选择:酶反应实验中,终止试剂的选择非常重要,该类型实验中一般可选的终止试剂有乙腈和冰甲醇等,有实验表明乙腈终止时易产生干扰,故本实验选择了冰甲醇作为终止剂。
2)数据分析:根据温孵实验结果的结果分析,实验中反应并未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一般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底物浓度、反应时间、酶活性等因素,本次实验中在实验条件下未达到vmax,可能是由于此次所用的肝微粒体酶活性活性较高,在所设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仍未达到饱和,可以通过减少肝微粒体酶的使用量,或者扩大底物浓度的设定范围来进行改善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三.个人总结相较于往常的按照既定实验步骤操作的实验,本学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更加注重细节与思考,探索实验中每一项设定的原因、合理性、以及不同的条件设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下,进行实验、处理结果时又更容易促发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的反思,从而对整个实验以及药代动实验的设计有了一个比较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