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一章景物描写赏析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第一章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第一章
标题:《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第一章解读
一、开篇印象
在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第一章中,作者以深情而内省的笔触,向读者揭示了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的独特缘分。
这一章节作为全书的引子,以其深沉的生命哲思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
二、内容概述
第一章首先描绘了地坛公园的宁静与沧桑,这个被历史风雨洗礼过的古园成为了作者的精神寄托之地。
史铁生在双腿残疾后,频繁来到地坛,他在其中观察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体在浩渺宇宙中的位置。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传递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三、主题提炼
本章的核心主题是对生命困境的深度反思和对生活价值的重新找寻。
史铁生以地坛为载体,映射出自己从最初的迷茫、绝望到逐渐接纳现实、坚韧生存的心路历程。
他的文字饱含对生命的敬畏,对苦难的坦然,对未来的希望,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体痛苦的生命力量。
四、精彩摘录与感悟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段话生动揭示了地坛对于史铁生的特殊意义,它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作者生命转折点的参与者。
在这里,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在面对人生巨变时的挣扎与坚守,同时也体会到他对生活的无尽热爱和对世界深邃的理解。
总结,《我与地坛》第一章犹如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展现了史铁生如何在困厄中寻找生命的力量,如何在静寂的地坛中聆听生活的真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与启迪。
《我与地坛》景物赏析
《我与地坛》(节选)的景物描写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思考人生、叩问灵魂之作。
在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笔墨着重于三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
第一处景物描写在第三自然段。
首先,这段文字用词准确、生动,意境深远,画面感强。
“剥蚀”接“琉璃“,可见古殿斑驳陆离,坑洼不整;“淡褪”接“朱红”,可见门壁暗淡无彩,浓淡不均;“坍圮”接“高墙”,“散落”接“玉砌雕栏”,可见高墙参差残破,横竖杂乱:四组动宾短语准确地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海桑田已变得荒芜破败,重组意象,是一幅萧条悲凉的画面,极具立体感!更妙的是,作者用“浮夸”修饰“琉璃”,“炫耀”修饰“朱红”,两个形容词感情色彩强烈,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强烈的效果,过去愈显辉煌宏大,愈见今日地坛之荒芜萧索。
而且,两个形容词由动词活用而成却不露斧凿,给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陌生感和距离感,叫人拍案叫绝。
其次,写景是为了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地坛的荒芜来为了寄托自己内心的苦楚。
“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曾经的希望、成就、荣誉都被“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未来的生命也无法预知,“我”失去了青春的狂妄,生命的骄傲,“我”内心的苦闷恰如老柏树般苍幽,如此,“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是多么地让人痛恨。
正如作者言,“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地坛就感觉到“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与地坛是同命相怜,我们的缘分也真正开始。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第二处景物描写在第三自然段。
这段文字巧用修辞,寓情于景,细节真实可感,动词准确生动。
用比喻手法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轻盈的薄翼,多么可爱的小精灵!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第一篇: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我与地坛》景物描写解读
寒暑 风 霜 雨 雪,不 为 流 光 掠 影 所 迷,镇 静、刚 毅,难怪史铁 生 把 老 柏 树 称 为 “园 神 ”。 “譬 如 暴雨骤临园 中 ”,暴 雨 骤 临 表 面 看 是 打 击 草 木 和泥土,实 际 反 而 激 起 灼 烈 而 清 纯 的 气 息,困 难能激发潜能,使人爆发。“譬如秋风忽至,再 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面 对秋风忽至、早霜降临,落叶要么浪漫飘摇,要 么坦然安 卧,展 示 着 生 命 的 尊 严、豁 达。 史 铁 生从地坛景物中又看到了生命的绽放、生命的 坚毅、生命的成熟。
郁达夫作为近代中国一位著名的文人,既 具有道家消极避世的文化精神,也具有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怀。避世与入世都是作者真实的 精神与个性,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将 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文化人在 民族日益沉沦面前的抉择和情怀,作者希望以 这种阴郁低沉的笔调唤醒国人,振兴中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264200)
备课参考
人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场自我救赎
———《我与地坛》景物描写解读
张存存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这 三处景物的对象、色彩、意义不同,体现着作者 心境的变 化,对 生 命 理 解 的 境 界 的 变 化,可 以 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
第一处 主 要 描 写 地 坛 的 衰 败。 “剥 蚀 ”指 光彩夺目的琉璃风化剥落;“淡褪”指鲜艳的朱 红变浅褪 去;“坍 圮 ”指 雄 伟 的 城 墙 崩 塌;“散 落”指富丽的建筑分散零落。地坛作为明清两 朝的皇家坛庙,曾经的荣耀、尊贵不复存在了, 只有老柏 树 愈 见 苍 幽,野 草 荒 藤 茂 盛 生 长,地 坛成了荒芜冷落的地方。
受到了一种压抑感,基于一种爱国主义的个人 情怀,《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的“清、静、悲凉” 与其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
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
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
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
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
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
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
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
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
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其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对于地坛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个频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个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双腿与一个曾经玻璃珠瓦、玉砌雕栏、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桓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有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同病相怜,同样生生相惜的现在。
物我交融 理深情长——《我与地坛》中的三处景物描写赏析
物我交融理深情长——《我与地坛》中的三处景物描写赏析
《我与地坛》是一首出自巴蜀,游走于悠久历史和风土民情之间深情长久的民
谣,其中描绘了三处景物,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作品中透露出银河注视着陇海的神圣景象,它们交融在一起,仿佛深夜
的星空、宁静的月色。
这里的牧羊人,与羊群一起游移于风和日丽之间,沐浴着母
亲大地的慈爱,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这份抑制不住的深切情感。
其次,作品中还描述了青藏高原上一座落于冰川下的神圣老洞宫,它神秘而雄
浑,粗犷而又不失和谐。
据史料记载,这座古迹曾隐世建立了启迪般的佛教寺,让
善恶之间形成深刻的反差,在旷野漫步的人们得以依靠它的宁静喜乐。
最后,地坛也是作品中不可忽略的一处景物,它用深沉的诚恳与民众建立有着
生死洗礼的关系,熠熠闪烁的灯火令人想起特殊的祭祀仪式。
它与祖先的弥撒相连,
让后人不忘前人的传统信仰。
从对三处景物的描述来看,《我与地坛》无疑是一首令人沉思的歌曲。
它背后
所蕴含的历史传承,令人膜拜;而风景所引发的情感震撼,也被作者以一种真挚深
情的方式传递给我们。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乃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之作。
苏教版必修一仅选取其中两节,但已为之所打动。
其含而不露的表现方式,品之有味,回味无穷。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我与地坛赏析,欢迎阅读。
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
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
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呀,有什么特点呢?请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
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
“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
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
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
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
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
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
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导语:对于《我与地坛》一文,人们会怎样进行赏析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赏析,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我与地坛》赏析1《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我与地坛》三处景物描写的赏析
《我与地坛》中三处景物描写赏析景物描写有许多讲究,要抓住特点,要描绘色彩,要动静结合,要写出感情。
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宏壮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即包含了上述诸特点,地坛中的景物有着强烈的史氏色彩,而当此之时,史铁生的内心也正经历着是活着还是自杀的严峻考验,最终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史铁生终于能够凤凰更生。
在文章里,地坛可以说是史铁生的知音知己,是他的知心爱人,甚至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他生活的全部:看书,思考,散心,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都在这里。
我是为了地坛,地坛是为了“我”,似乎几百年前,史铁生与地坛就注定了今生的相聚:朝夕相伴,两情依依,无论寒暑,不惧风雷。
史铁生写古园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写古园的景物其实也就是在写自己的心情和心路历程。
下面就对《我与地坛》中的三处景物描写分别具体赏析。
第一处景物描写:“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所谓剥蚀了浮夸,淡褪了炫耀,一方面是在说沧海桑田岁月无情,曾经的显赫如今已经没落,一方面似乎也是在说我不再狂妄。
然而,野草荒藤“自在坦荡”,我却不能。
地坛的破落相突出了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而荒园的破败又与作者的不幸及心境相合相应,彼此交融。
而且“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又为下文作者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荒同虽然破败,但野草荒藤依然茂盛依然自在依然坦荡,作者似乎在暗示面对生活的不幸,生命依然可以平淡洒脱甚至辉煌。
第二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佥光。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赏析范文导语:对于《我与地坛》一文,人们会进行赏析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赏析,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我与地坛》赏析1《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人,去看看别人都有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总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篇1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其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对于地坛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个频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个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双腿与一个曾经玻璃珠瓦、玉砌雕栏、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桓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有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同病相怜,同样生生相惜的现在。
不同的是,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有着同样不同内蕴的气质,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
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
如同步履艰辛、艰难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殆尽的女性,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的融入心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来到园中作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我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候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泽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以轮椅为伴,与一个废弃的院子相依相伴。
地坛让他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回忆母亲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长年在此写作,思考,与史铁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如果说,作者的散文写的真实,写的感人,写的生动,如果说他的散文的写作秘诀则是因为地坛,这座废弃的古园给作者带来灵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我与地坛第一篇中的赏析好句
我与地坛第一篇中的赏析好句
《我与地坛》是一篇具有鲜明个性和情感的散文,其中充满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好句。
下面是我对于其中几句的赏析:
1. “在这样的天空下,我的心情总是轻松而愉悦。
”
这句话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地坛的心境。
作者在这片广袤的天空下,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自由,这也是地坛为人们提供的心灵寄托之所。
2. “我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什么,也不想去解释它。
”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于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的理解。
有些感觉是难以言说的,但是它们又非常真实和强烈,作者选择保留这份感觉,不去过多地解释,这也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感。
3. “我在那里的时候,仿佛回到了我的故乡。
”
这句话比喻性的描述了作者与地坛之间的关系。
地坛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这里让作者感到宁静和温暖,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
4. “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我们都在某个时刻离开,但是我们所留下的却会永远存在。
”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
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们通过留下一些东西,可以永远存在于别人心中。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好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感受,也通过语言的表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坛所承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我与地坛》(节选)的赏析
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我与地坛》(节选)的赏析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我与地坛》(节选)的赏析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我与地坛》(节选)的赏析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想象:“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
又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此中的虚写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
其实,文章第二部分表现母亲对作者毫不张扬的爱,就运用了设想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写。
这些虚写很好地突出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强以及儿子的懊悔与痛苦。
《我与地坛》景物赏析
《我与地坛》(节选)的景物描写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思考人生、叩问灵魂之作。
在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笔墨着重于三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
第一处景物描写在第三自然段。
首先,这段文字用词准确、生动,意境深远,画面感强。
“剥蚀”接“琉璃“,可见古殿斑驳陆离,坑洼不整;“淡褪”接“朱红”,可见门壁暗淡无彩,浓淡不均;“坍圮”接“高墙”,“散落”接“玉砌雕栏”,可见高墙参差残破,横竖杂乱:四组动宾短语准确地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海桑田已变得荒芜破败,重组意象,是一幅萧条悲凉的画面,极具立体感!更妙的是,作者用“浮夸”修饰“琉璃”,“炫耀”修饰“朱红”,两个形容词感情色彩强烈,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强烈的效果,过去愈显辉煌宏大,愈见今日地坛之荒芜萧索。
而且,两个形容词由动词活用而成却不露斧凿,给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陌生感和距离感,叫人拍案叫绝。
其次,写景是为了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地坛的荒芜来为了寄托自己内心的苦楚。
“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曾经的希望、成就、荣誉都被“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未来的生命也无法预知,“我”失去了青春的狂妄,生命的骄傲,“我”内心的苦闷恰如老柏树般苍幽,如此,“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是多么地让人痛恨。
正如作者言,“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地坛就感觉到“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与地坛是同命相怜,我们的缘分也真正开始。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第二处景物描写在第三自然段。
这段文字巧用修辞,寓情于景,细节真实可感,动词准确生动。
用比喻手法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轻盈的薄翼,多么可爱的小精灵!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
《我与地坛》(节选)赏析: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我与地坛》(节选)赏析: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本文是关于《我与地坛》(节选)赏析: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感谢您的阅读!《我与地坛》(节选)赏析: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我与地坛》(节选)的赏析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自我救赎的一道光——《我与地坛》景物描写解读
作者: 高良连[1]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出版物刊名: 读写月报
页码: 20-2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6期
摘要:史铁生的文字,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思想上的专注与深度.他的《我与地坛》精神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读.教材节选了原作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一节尤为重要,可以把它作为全文的导读.这一节里出现了三次景物描写,在"逃避——为什么活——怎样活"的思考中逐渐展开,其中大有文章.我们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心语,从而走近作者,体悟作者及其文字的思想光辉,深入探究文本的精神价值.。
解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
解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
牛国军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我与地坛》一文,作者用恳切优美的语言,将自己过去十五年生活中的那些最复杂最难言的感受和自己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传达给了读者。
文中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但它又不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中作者写作的重点不是地坛中的景物描写,而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但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生活的意义的感受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古园博大精深、荒凉而又充满生机的历史和现状感悟的过程,所以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就不能不重视文中的景物描写。
【总页数】1页(P)
【作者】牛国军
【作者单位】甘肃省崇信县第一中学;(74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我与地坛》景物描写中的生命哲思 [J], 刘红丽
2.走进作者的生命——《我与地坛》中景物描写的生活化解读 [J], 王萍;
3.解读景物就是解读生命——《我与地坛》里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心路历程 [J], 刘小华
4.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我与地坛》景物描写解读 [J], 张存存
5.史铁生《我与地坛》景物描写解读 [J], 程润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