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海陆变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本节内容通过阐述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实例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为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讨论素材。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呈现(10分钟)1.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就是指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化。
2.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展示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青藏高原的升起、华北平原的形成等。
《第四节 海陆变迁》PPT课件(江苏省市级优课)
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 ___环_太__平__洋_火__山__地_震__带______、_阿__尔__卑_斯__-喜__马__拉_雅__火__山_地__震__带。
(在图2-56中,
标出其位置)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脉
三.火山地震带
【质疑拓展】分析下列国家或地区为什么多火山地震,3分钟 ①中国四川汶川
一.大陆漂移假说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帮魏格纳找证据,3分钟
1.轮廓
2.古老地层 3.生物
①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轮廓相似 ②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两侧的古地层具有相似性 ③对应位置动物具有相似性
二.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2-43,结合图2-55,完成填空,2分钟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变
壳比较活跃。
迁
3.证据:喜马拉雅山脉的增长、地中海面积缩小
1.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三.火山与地震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现象:四川、日本地震、印度尼西亚火山喷发等
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 A )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新疆沙漠广布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0000(500万)次地震…… (5万次有震感) 平均每天发生14000次地震…… 每小时发生580多次…… 每分钟发生10次……
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 施是正确的?
三.火山地震带
【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3页,结合图2-56,完成填空,2分钟 1.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_火__山___和__地__震__活动频繁。
海陆变迁(优质原创课件)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向外“漂移”,逐渐形成 现在的海陆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
亚
欧板块
洋 块
火山与地震
火山火山与地震地震Fra bibliotek火山与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变化
云南石林
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脉
地表形态变化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表形态变化
地 表 形 态 变 化
1、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3、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 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4、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 化的; 5、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 6、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应用:
挤压
挤压
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运动 火山喷发 地震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
维格纳,德国人,天文学博士气象学家,地球 为物理学家。
1910年,他在观察中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 出部分,恰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凹入部分遥相对 应。他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 就是一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呢?经过反复观 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 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维格纳坚信这些不是巧 合,便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研究。经过实地考察和深 入研究,维格纳在1912年系统地提出了大陆漂移 假说。
第四节 海陆变迁(1)
第四节海陆变迁1.地球的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有些变化是在短时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如地震和火山。
2.板块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被“泛大洋”的海洋包围着。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破裂漂移,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轮廓。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有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即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如下图所示5.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7.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交界处(板块张裂或碰撞),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8.←→张裂拉伸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挤压碰撞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岛屿或海沟地理现象成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西太平洋岛弧(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红海在扩张(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9.火山与地震活动最激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10.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根廷的阿空加瓜火山人类记载最猛烈的火山活动,是1815年4--7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第四节 海陆变迁
C.日本神户的人工岛 D.地球绕太阳公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海陆变迁
16、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较陡的是 ( ) A、盆地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17、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 A、亚洲、非洲
B、欧洲、亚洲
C、欧洲、北美洲
18、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表示( ) A、海洋
二、板块运动
海陆变迁
1、在三张硬纸片上分别标注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非 洲板块,将它们按照正确的方位拼好平放在课桌上,然后 美洲板块向西、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东移动,从中感悟 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2、请用硬纸片演示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地 球上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
海陆变迁交界 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 发生火山、地震。
海陆变迁
大 陆 拼 合 图
我只能生活 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海陆变迁
我不会飞,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海陆变迁
这好比撕碎了 的一张报纸, 拼合以后的印 刷文字和行列 也一一对应。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
B、高原、高山
C、丘陵、低山 D、平原
19、四大洋中,只有一个大洋没有与亚洲相连,这个大洋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0、七大洲、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 A、亚洲、北冰洋 B、南极洲、太平洋 C、亚洲、太平洋 D、南极洲、北冰洋
5.地球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
海陆变(迁 )
A.非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 D.亚洲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练 习 册 28 页 第5 题
1. 大陆漂移说是( )国的( )提出的。
2.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 ), 板块外部地壳( )。
3. 板块交界处有的( ),形成( ); 有的( ),形成( )。
4. 板块交界处( )频繁,全球两大火
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和
(
)火山地震带。
练 习 册 28 页 第5 题
沧海桑田
在课本40页-41页找找海陆变迁的例 子,看看哪些是短时间的激烈的,哪 些是长时间的?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 《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 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 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课本勾画地表形态一直处在变动之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知1 地表形态变化
练习册 26页3
印度尼西亚
会 看 图, 44 页
46页活动2,
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时,下列做 法正确的是( ) ①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可以头顶棉被蹲在室内房屋的 三角空间中 ②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不要惊慌,尽量挪开头部、胸 部的杂物,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 撑残垣断壁 ③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 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信号 ④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听到援救信 号,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 水,必要时可喝自己的尿液.
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
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
的大的10主.要39原平因方是千米增(加D到)29.7平方千米。澳门面积逐年变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材料:纸、颜料、画笔、橡皮擦、尺子、水。
01
02
步骤
1. 在纸上画出大陆板块和海洋的轮廓。
03
04
2. 用颜料给海洋上色,用画笔在大陆板块 上画出山脉、河流等特征。
3. 用橡皮擦模拟地壳运动,擦除部分海洋 或大陆板块,模拟海陆变迁。
05
06
4.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迁的 原因和过程。
模拟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陆分布。
海陆变迁的过程
缓慢变化
地壳的升降、水平移动以及冰川的扩张和融化等过程,通常需要数千 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地表形态变化。
快速变化
地震、火山喷发等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如 海啸、山体滑坡等。
全球性变化
地球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等全球性因素,可以引起大规模的海陆变 迁,如大陆漂移、洋盆的形成和消亡等。
洋。
生物进化
生物的进化也反映了海陆变迁的 历史。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也
会发生适应和进化。
生物化石
生物化石是海陆变迁的重要证据 之一。化石记录揭示了生物在不 同地质时期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
征。
地球物理证据
地磁异常
地球的磁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海陆 变迁有关。地磁异常的分布和变化可以用来推断过去的海 陆分布。
地壳板块的运动可能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 灾害,影响海陆分布。
人类活动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可能改变海陆 分布和生态环境。
如何应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针对海平面上升、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 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减少污染和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4 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2.根据实例说明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联系生活现象,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原因。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思考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节目现场,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
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索海陆变迁,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实地考察我说沧海能变成桑田,你相信吗?下面,我带领大家到实地考察,让大家眼见为实。
我们第一站到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看,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现象?想一想,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路向东,越过滚滚长江和崩腾的黄河,来到第二站东海:竟然在海底发现了古代的河道,这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实例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图示和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使用图示、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材料。
3.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吗?它们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解释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两课时,有答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导学】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问题探究】1、地表形态是不是不变的?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答案?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
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
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
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
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板块的运动
地球形态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
动与变化之中。
它包括①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②剧烈 的地表形态变化,③人类活动对地表形 态的改变。
缓慢的地表变化:地表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 间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东岸凸出的部分相吻合。 ②北美洲大陆和格林兰岛,欧洲大陆轮廓正好
可以嵌合在一起。
⑵两块大陆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龙类动物化石,这表明恐龙生活的时 代,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⑶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 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块 大陆上。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断裂或错位。
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 地表,就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大部 分喷发物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高地。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人类在沿海地区填海造陆,使海洋变成 陆地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 运动,七大洲、四大洋
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 形成的?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 吗?过去人们对此有过 很长时间的争论。
板块构造学说
上面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目前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张 裂拉伸,在它的作用下形成裂谷或海洋。“→←”表示碰撞挤 压,在它的作用下,板块交界地带形成山脉或发生地震,形成 火山。
世界六大板块图2
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⑴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 庞大陆地,被叫作“泛大洋”的广袤海 洋所包围。
⑵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 “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 漂越远。
⑶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 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 基本轮廓。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⑴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①非洲大陆西岸凹进的部分恰好与南美洲大陆
喜马拉雅山顶的景观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 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 石中含有鱼、海螺、、 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这说明这里曾经 是一片海洋,后 来由于地壳隆起 才抬升成为高山。
剧烈的地表形态变化:有些地表形态的变 化是在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 地震:发生强烈地震时会导致地表岩层
非洲
南美洲
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看!两块大陆就像被撕破的一张纸, 可以拼合在一起。它们原来会不会是 同一块大陆?
德国科学家魏 格纳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他认为在 两亿年前,地球上 的各大洲是相互连 接在一起的一块大 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后来,原 始大陆才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的漂 移分离,逐渐形成 了今天七大洲、四 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 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 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 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 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 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 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 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 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⑷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
现在的南极洲地处高纬度地区,冰天雪地, 不可能形成煤炭。这说明南极洲曾经位于温 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后因地 壳变动,森林埋入地下,形成煤以后,大陆 发生漂移,漂移到南极洲现在的位置。
小试牛刀
现在深海探测和遥感测量获取的大量资 料证实,大陆确实在不断“漂移”。例 如:大西洋以平均1.5厘米/年的速度扩张。 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南美洲大陆和 北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5.1厘米/年的 速度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