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固定句式翻译定时练习 2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常用固定句式表达特定含义。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及其现代汉语翻译,以供参考。
一、判断句1. 例句:此乃吾之宝也。
翻译:这是我的宝贝。
2. 例句:刘备,天下枭雄也。
翻译:刘备是天下的一代枭雄。
二、疑问句1. 例句:尔知之乎?翻译:你知道吗?2. 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如何解除忧愁?唯有杜康酒。
三、感叹句1. 例句:悲哉!人生如梦。
翻译:悲哀啊!人生如梦。
2. 例句:壮哉!我中国少年。
翻译:伟大啊!我们中国的年轻人。
四、条件句1. 例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行善得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行恶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2. 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五、因果句1.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2. 例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负有责任。
六、并列句1.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翻译:有仁德的人见到它就会思考,有智慧的人见到它就会行动。
2. 例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不得志时就修养自己的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七、省略句1. 例句:吾欲与汝同往。
翻译:我想和你一起去。
2. 例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翻译:你难道没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流下来,奔流到海就再也回不去了吗?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式及翻译,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逐渐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练习
①县宫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 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 式)。
② (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
十七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 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 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 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次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 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 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①盖目眶尽 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 ②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答案】 ①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②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 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①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②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 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 二次罢了。
十五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 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 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 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 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 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①然亦奇其不用吾 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②盖将终 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 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答案】 ①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②(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 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2.“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 选择的疑问句中。“孰”是疑问代词,可译 作“谁”“什么”“哪”,它们就在名词或 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 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 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与其杀是僮,孰若 卖之?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宾结构:
例句:吾欲食饭。
(我想要吃饭。
)
2. 主谓宾补结构:
例句:汝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主谓状结构:
例句: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这不是很快乐吗?)
4. 主谓双宾结构:
例句:吾赠汝书。
(我送给你一本书。
)
5. 主谓宾宾补结构:
例句:吾赐汝金币。
(我给你金币。
)
6. 主谓宾定结构: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没有好种子吗?)
7. 主谓宾宾状结构:
例句:夫子示之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示之说:在贫穷时,要专心做好自己;在达到成功时,要兼顾天下。
)
8. 主谓宾宾补状结构:
例句:晏子使楚恶衣粝食者知吾之贵也。
(晏子通过使楚国的穷人了解到我的贵重。
)
9. 主系表结构:
例句:吾乃曲江大将军也。
(我乃是曲江大将军。
)
10. 主谓表结构:
例句:吾皇帝是明天子也。
(我皇帝是明朝的天子。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尔。
2、有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用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
(《庄暴见孟子》)3、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3、吾知所以拒子者,吾不言。
(《非攻》)4、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6、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例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
〔亡〕失。
,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例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7、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8、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9、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1、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12、庸……乎译为“哪管……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其……邪译为“难道……吗”例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14、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例1、无乃尔是过与?(《论语》)例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例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5、……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文言文固定句式并翻译
夫春也者,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发之时也。
于是乎,天地之气,草木之萌,鸟兽之苏,皆以此时而盛。
吾辈凡夫俗子,亦当趁此良辰美景,共游于郊外,以畅胸怀,以舒筋骨。
于是,吾与二三良友,择日而发,乘兴而行。
车马踽踽,行于阡陌之间;烟雨蒙蒙,迷离于山水之畔。
途中所见,桃花笑春风,柳絮舞晴空;绿草如茵,碧水如练。
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不能不赋之以文。
吾观夫天地,如巨轮运转,昼夜不息。
阴阳相摩,寒暑迭变。
是以万物生化,各有其时。
春之草木,皆以此时而荣;夏之花卉,皆以此时而盛;秋之果实,皆以此时而熟;冬之松柏,皆以此时而坚。
此乃天地之至理,阴阳之妙用也。
吾行于郊,见农夫耕田,农夫曰:“春耕秋收,此乃农人之本业。
”吾心窃喜,知夫春耕之劳,秋收之喜。
是以农人虽劳,而喜乐无穷。
吾又见牧童骑牛,牛之蹄声,与牧童之歌相和。
此乃郊野之乐,人生之趣也。
吾行至山阴道上,见群山叠翠,层峦耸翠。
山间清泉,淙淙作响。
时有飞鸟,掠过山巅,翔于碧空。
此乃山川之胜,天地之奇观也。
吾乃登高望远,见群山起伏,如龙蛇蜿蜒。
江水东流,如带绕山。
日暮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映照,景色更加壮丽。
此乃天地之大美,人生之至乐也。
吾友见吾喜形于色,曰:“子何以乐?”吾对曰:“夫乐者,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发之和也。
吾今所见,皆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发之和。
是以吾乐。
”吾友听罢,亦欣然曰:“善哉斯言!”于是,吾与吾友,携手而归。
归途中,月明星稀,清风徐来。
吾心舒畅,如释重负。
吾知夫人生之乐,莫大于此。
【翻译】春天啊,这是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长之时。
于是,天地之气,草木之萌芽,鸟兽之苏醒,都在这时候兴盛起来。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应当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一起到郊外游玩,以畅快胸怀,以舒展筋骨。
于是,我和几位好友,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出发,带着愉悦的心情前行。
车马行走在田间小路上,烟雨蒙蒙,迷离在山水之间。
路上所见,桃花在春风中笑,柳絮在晴空中飞舞;绿草如茵,碧水如带。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句式)释例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句式)释例及译文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
【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及翻译(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荀林父侍奉国君,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实为国家的栋梁之臣,怎能为一时失职而杀他!“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现在的越国是心腹大患,但大王不先讨伐越国而去讨伐齐国,不就是错了嘛!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我有车但是如果别人都不敢来借,那我还要车干什么呢?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古汉语固定格式及练习
古汉语固定格式及练习古汉语固定格式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都有一些由于沿用已久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格式。
如果我们对这些固定格式了解得不够,会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甚至会使我们丢掉许多不该丢的分。
本文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很多的,本文着重要解决的是一些最常见的固定格式。
⒈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⒉……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⒊……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翻译
一、固定句式:夫(盖、盖亦、盖其)……也。
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关于战斗,那是因为勇气。
解析:此句式用于表达原因或理由,夫、盖、盖亦、盖其均为“因为”之意,也用于引起下文。
二、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翻译: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知识丰富的人为友,都是有益的。
解析:此句式用于下定义,……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三、固定句式:……者,……之(者)也。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壮丽的景象。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者,……之(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四、固定句式:……也,……也。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并列关系,……也,……也表示“……,……”。
五、固定句式:……,……,……,……。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人终究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解析:此句式用于列举,……,……,……,……表示“……,……,……,……”。
六、固定句式:……,……,……,……,……。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翻译:天道刚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地势柔顺,君子应当厚德载物。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七、固定句式:……,……,……,……,……,……。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汉语的壮丽画卷。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句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文言固定句式翻译题与例题
文言固定句式翻译题与例题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002没有办法。
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因此,我们不可能不积累半步就到达数千英里之外;如果不收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河流和海洋。
例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部长们很匆忙。
他们和京科没什么关系。
他们不得不用手打架。
2.“抑制……”翻译为“是的,或者……”或者…,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3.“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我也讨厌死亡。
我恨的东西比死人还惨,所以痛苦是无法补救的。
(鱼是我想要的)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什么都没有”翻译成“没有……”。
(人、事、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如何”和“如何”被翻译成“如何处理……”“那……怎么样?”,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名词、代词或短语,它将被翻译为“how、how、how to do”。
这意味着询问如何应对。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我现在出去了,还没走。
我该怎么办?”6.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7.“奈……他”翻译成“怎么处理……”例1: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例2:羽锡,于一乃怎么了!玉姬,玉姬,你会怎么做?8.“是原因”和“是原因”被翻译成“因此,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So”被翻译成“用于”。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高三一轮《文言句式——固定句式》专题翻译练习
19.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 命而用之!摘自《荀子·天论》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 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 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 20.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傍晚结婚清晨作别,岂不是太匆促了。
21.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秋雨过后,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多么(分外)青碧。
线型上下导航版
17.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 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 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 使秦国。
9.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 现在的孝子为双亲谋划,将怎么样呢? 10.世方乱,安以富为? 社会正混乱,要富贵有什么用呢?
1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何要渡江呢? 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12.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 (张)汤是皇上的大臣,遭受诽谤而死,为什么要厚葬他?
无乃……乎?
《论语 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太简乎?” 态度严肃,简要行事,以此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 (如果) 立足简便,行事求简,岂不是太简单了?
唐韩愈《行难》:“由宰相至百执事凡几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几 位,先生之得者,无乃不足充其位邪?” 从宰相到各种官吏,一共有几位(真正的贤人)?从一个地方到 一州一共有几位? 先生所得到的人,恐怕不够充实那些职位吧?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高考复习文言固定句式翻译练习
11)“何……之有” “何有”表示反问,是“有何”
的倒装。 “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译为 “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译: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 传》) 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2)“……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
9 “何(奚)以……为”、“何(奚、曷)……”
连用,表疑问,译为“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译:1)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 伐颛臾》) 2)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 项羽本纪》) 10、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译: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 颛臾》 2)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 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14)“不为……乎”连用,表反问,译为“不算
是……吗?” 译:1)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 2)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15)“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
气,译为“大概(恐怕)……吧!”、“还是…… 吧!”、“ 难道……吗?” 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韩愈《师说》) 2)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吧?”“差不多……吧”“大概……吧” (有时在句 末,译为“差不多”) /“希望,但愿” 译:1)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2)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曹植《与杨德祖书》)
13)“于……何有” “何有于……”译为“对
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 译: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述而》) 2)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 王,于我何有?”(《孔丛子》)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练习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练习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文言固定句式练习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忆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们的壁,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
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这是国家的大臣,为什么要攻打他呢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更美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2、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姊耶译文:难道不怜爱你的姐姐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相如虽然驽笨,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寻求宝剑像这样,不是很糊涂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不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4"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是因为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祸患常常在微小处积累,而智慧而勇敢的人多被所溺爱的东西困住,难道只是伶人才这样吗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很难而失去很容易吗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然而刘豫州刚刚遭受失败之后,怎么能抵抗这样的灾难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哪里知道这是埋葬你骨头的地方呢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人立志,难道比不上蜀地的那个僧人吗10、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固定句式翻译定时练习
一、表示疑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3、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王以为何如其父?
6、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二、表示反问
1、宋何罪之有?
2、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6、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表示感叹
1、止增笑耳。
嗟夫,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四、表揣度
1、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3、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呜呼!其(难道)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六、表示其他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3、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4、吾终当有以活汝。
5、军中无以为乐。
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7、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