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三篇】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三篇】【篇1】唯物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
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
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运用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
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抽象与具体】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同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和认识的历史过程应当符合,也就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世界是永恒发展
03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
01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 定的特征和标志。
0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同时 也为后一阶段奠定了基础。
发展的前进性
发展的前进性是指事物在发展过 程中,总体的趋势是向前的、进
步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 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
文明化等都是前进性的表现。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 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
素质,也是前进性的表现。
04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影响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1 02
03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阶段性,从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到成年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发展的曲折性
发展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 折。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战争、灾难和变革,这些都是发展中的曲折性 表现。
个人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如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都是个人发展中的曲折性。
03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趋势。不
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
世界。
对自然界的影响
生态平衡的破坏
世界永恒发展对自然界的负面影 响之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过度 开发和污染导致自然资源枯竭、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问
强化全球意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开始关注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疾病等。这促使人们形 成更加全面的全球意识。
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方法论
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方法论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方法论是一种思考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方法论,旨在探索事物存在的本质和规律性。
它基于对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一、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1.事物的普遍性: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2.事物的多样性:事物的发展是多样化的,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方式。
3.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
5.事物的协同性:事物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各个方面的统一和协同,事物才能健康、平衡地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方法论:1.形态演化法:通过对事物形态的变化和演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2.功能分析法:通过对事物功能的变化和发展进行研究,探索事物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3.关联分析法: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关联和互动进行分析,寻找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影响关系。
4.整体研究法: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为事物发展提供综合的分析依据。
5.协同创新法: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通过创新思维和方法,促进各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6.持续追求法:长期关注和追踪事物的发展,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努力实现事物的持续发展。
以上是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它旨在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理解和应对事物变化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和方法。
通过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实现事物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2024年大学生创新思维课件
大学生创新思维课件一、引言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本课件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培养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1.创新思维的定义: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传统思维模式,以独特、新颖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思维的特点: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3.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创新思维可以提升其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领域。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1.提升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各类知识领域,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考角度。
2.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不盲从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如科研、创业、艺术创作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4.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效果。
5.培养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勇于尝试、实践,通过实践中的失败与成功,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创新思维。
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际应用1.学术研究: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学术研究和探索。
2.创新创业: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创新思维应用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
3.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4.艺术创作:大学生可以参与艺术创作活动,通过创新思维进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意。
五、结论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通过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培养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大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范文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展的概念,认识到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2. 引导学生理解发展的实质,即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 帮助学生掌握发展的普遍性,认识到发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寻求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发展的实质,以及如何将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展的概念和实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发展的普遍性,并学会将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发展案例,制作PPT,准备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搜集生活中的发展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展概念:介绍发展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3. 分析发展实质:讲解发展的实质,即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发展案例,使学生掌握发展的普遍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的发展案例,讨论如何将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发展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寻求发展。
8.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发展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植物的生长、科技的进步等。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教案标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将培养对世界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世界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2. 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世界各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
2. 分析不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如科技创新、全球化、环境问题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 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展开讨论。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展示案例,介绍世界各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世界发展的看法和思考。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实验观察等,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论文、报告等,评估学生对世界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项目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展示,评估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案例。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数据。
3. 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实践活动和实验观察。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了解实际的发展情况和问题。
3.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探索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从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联系出发去把握事物,不能用主 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固有的真实 的联系,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的客观联 系,不能漠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现实中的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 无节制浪费等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 现,其结果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 惩罚,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就是后果。
(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都是客 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手脚和身体其它部分的联系,人和 阳光、空气、水、食物等的联系都 是客观存在的。
主观臆造的联系
苹果掉到 某人头上,则 是苹果与人的 偶然联系。
4、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 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 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 总和。具体事物的联系总是一 定条件下的联系。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 间为转移。
斯大林
(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 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 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整 体性的观念,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外部 联系,确立开放性观念,同时也要看到, 事物的内外联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 们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返回途中又消灭 了虞国。 虞国国君贪图小利,忽视了虞国和虢国之间的紧密 联系,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3)整个世界相互联系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 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 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整 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 何事物都是统一的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 个网结,并通过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 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以为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一、事物是永恒发展的1、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指出了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总趋势;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三是特指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这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更为具体,一个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世界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
1、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地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
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
习近平说,在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
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生活》主要原理及答题模板三——唯物辩证法
2022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生活》主要原理及答题模板板块三:唯物辩证法注意:1.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3.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矛盾观4.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否定观+辩证法革命批评精神+创新社会作用5.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精华版: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意义/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后果。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创新思维PPT课件
创新故事
左撇子小商场
日本人渡边曾经是个打工仔,被老板解雇的几次经历使他萌发了自己当老板的 愿望。开始,他想在东京开家小商场,但经过调查了解后,知道东京的商场很多, 竞争激烈,自己如再挤进去,没什么独特优势,很难生存。一天,他在一份报纸上 看到:美国人中有1/4、日本人中有1/6、英国人中有1/7是左撇子。
数英里路下来,因为车子不断颠簸,小的土豆落到麻袋的最底部,而大的自然就留在了 上面。到了市场,汉斯再把大小土豆进行分类出售。由于节省了时间,汉斯的土豆在市场上 市最早,卖出了比别人更理想的价位。
创新思维|【异地恋】餐厅:远距离的烛光晚餐
2、创新思维的突发性
创新思维总是表现为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着某一种突破的获得,表现了 一种非逻辑的特征,这是在长期量变基础上的爆发性的质的突破。
法国科学家别涅迪克在打扫实验室时,不小心把一只长颈玻璃烧杯碰在地上,可是瓶子 没有摔碎,只不过瓶壁上布满了裂纹。他感到很奇怪,便把它捡了起来。几年以后,一天报 纸登载一则车祸消息,汽车撞在电线杆上,车窗玻璃碎片击伤了司机和乘客,呼吁科学家发 明不起碎片的玻璃。别涅迪克想起了那个烧瓶,便找了出来。经过化验研究,这是一只装硝 化纤维溶液的烧瓶,瓶壁上结了一层胶膜,因而没有摔碎。他由此得到启发,经过反复实验 终于发明了不起碎片的汽车上用的玻璃。以后又发明了防弹玻璃。
故事分享
毛毛虫试验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 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联,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尺的地方,撒了一些 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 毛毛虫们还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尽而死去。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一、引言世界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它以永恒发展为原理,并且有一套基于这一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本文将探讨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及相关的方法论要求。
二、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世界的永恒发展原理,体现了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首先,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其次,世界的变化是永恒的,没有终点。
不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都没有终极目标,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演变。
最后,世界的变化是复杂的,包括各种各样的过程和因素。
这些过程和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世界永恒发展的方法论要求1. 科学思维: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探索创新: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知识,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3. 和谐共生: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追求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的生态平衡。
4. 全球合作: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世界的发展。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
5. 综合治理: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6. 可持续发展: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
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
7. 开放包容:世界的永恒发展要求我们开放包容,借鉴各种文明和经验,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只有通过开放包容,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四、结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具有复杂的变化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绪论马克思主义使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XXXXXX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XX,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XXXXXX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p7)1.革命实践: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
19世纪年代后半期XXX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XXX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指引和促进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
2.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根蒂根基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层斗争理论根蒂根基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7)1、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论点。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哲学划分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点一、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辩证地分析和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
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它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相关知识点。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1.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过程。
4.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某些合理成分。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 发展的本质: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发展的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发展都是普遍存在的。
3. 发展的必然性: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4. 发展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
5. 发展的阶段性: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任务。
6. 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
四、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1. 指导实践活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 促进创新思维:它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事物的发展。
3. 增强预见能力:通过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4. 促进全面发展:它强调在发展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实现事物的协调发展。
五、结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认识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 引导学生把握发展的实质,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发展的普遍性2. 发展的实质3. 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三、教学难点1. 发展的普遍性的理解2. 内外部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和内外部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发展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发展的普遍性1.1 引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1.2 发展的概念:解释发展的含义,强调发展的普遍性。
1.3 发展的事例:举例说明发展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体现。
2. 第二部分:发展的实质2.1 发展的实质:解释发展的实质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和质的飞跃。
2.2 事物内部矛盾:讲解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2.3 事物外部条件:分析事物发展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如环境、政策等。
3. 第三部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3.1 内部因素:讲解事物内部矛盾对发展的影响。
3.2 外部因素:分析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3.3 内外部因素的互动:阐述内外部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4. 第四部分: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4.1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创新意识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2 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方法。
4.3 解决问题:分析具体问题,运用发展观点解决问题。
5.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5.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提供一些发展中的实际案例。
5.2 分析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发展的关键因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发展普遍性、实质和内外部因素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发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应用
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应用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改进产品或服务以及开展业务活动时,运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能力。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思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灵感、洞察、创意、实验和落地。
灵感阶段是通过观察、听取反馈和思考来获得新的想法和启发;洞察阶段是通过深入思考问题本质和背后的原因,从中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要素;创意阶段是将灵感和洞察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实验阶段是对创意进行实践验证,通过不断试错和改进,逐步完善方案;落地阶段是将创意付诸实践,实现商业化或实际应用。
创新思维的应用涉及方方面面,例如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在产品创新方面,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出与众不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服务创新方面,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在组织创新方面,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活力。
为了培养和应用创新思维,个人和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包括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元化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注重观察和深入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鼓励和保护创新,给予员工充分的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的空间和机会;建立创新文化和氛围,通过激励和奖励创新行为,使创新成为组织的价值和信念;积极学习和实践,了解和运用创新的方法和工具,追求不断进步和改进的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在解决问题和改进业务过程中找到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议题式教学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议题式教学摘要:一、引言1.议题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2.永恒发展理念在议题式教学中的应用二、永恒发展理念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社会进步与公平三、议题式教学在永恒发展理念中的实践1.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设计2.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教学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四、永恒发展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1.环境问题议题2.社会公平议题3.文化与传承议题五、永恒发展议题式教学的挑战与展望1.教师角色的转变2.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创新3.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正文: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永恒发展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永恒发展理念在议题式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永恒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进步与公平。
这一理念体现在议题式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文化传承等永恒发展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方法上,议题式教学应充分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在永恒发展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环境问题、社会公平、文化与传承等多个方面。
以环境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有关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议题的教学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实施永恒发展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转变角色、如何整合和创新课程资源、如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等。
马克思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生创新需要哪些哲学思维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已使人们的生活日趋丰富、多样和复杂 ,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 ,随时需要人们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作出妥善的处理和解决。
处于这种发展态势中的大学生要想顺利踏入社会 ,走向工作岗位 ,成为社会需要的在各自岗位上能大显身手并实,就必须加强自己哲学素质的培养,提升自己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学习各门科学知识,然而更具有直接普遍意义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它能启迪、激发、引导人们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促进观念更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客观基础 ,大学生的智慧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体条件 ,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认识论依据。
一、创新的必要性: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时代的呼唤,现实的情况都显示我们社会急待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解决一些现有的固有的矛盾。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
创新能够带动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所以要坚持创新。
3、矛盾是对立统一,要全面分析矛盾。
创新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努力,需要处理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现存的问题,要多角度思考。
二、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一一方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
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的哲学,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PPT学习教案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第2页/共8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 就成为不可避免。 (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有其生存依据)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 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或的产物,从根本上符合人 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 益)
第5页/共8页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第过二程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 体”。
(《马克 思恩格 斯选集 》第4 卷,人 民出版 社2012 年版, 第250页 。)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 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 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第6页/共8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第二个节 过事物的程普遍。联系从与永原恒发展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 ,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 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
第3页/共8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第二,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 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 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 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 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新事物具 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自然界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的思维变化,总体上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食物是永恒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运动”、“变化”密切相关。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说的是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运动。
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联系,就必然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
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就用生物进化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现象总体上升运动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自然界的上升运动。
自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纯粹的孤立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系统。
当开放系统具备某些内外部条件时,如远离平衡状态、存在非线性作用和随机张落时,就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
由于这一过程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
从宇宙的演化到人类历史的演变表明,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前进、上升的变化趋势。
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又是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
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灭亡。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不能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而要保持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我们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指出了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总趋势;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三是特指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这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更为具体,一个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世界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渐进性是指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飞跃性是指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终端”。
事物不是处在量变之中,就是处在质变之中,整个世界就是质变和量变交织的活动过程。
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体现。
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
作为哲学范畴,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有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不同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质。
质和事物的直接同一意味着: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认清事物的质十分重要。
只有了解事物的质,才能区别不同事物,找到解决不同事物矛盾的方法。
如果混淆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就会真假不辩、是非不清,就不可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比如,物体的大小、质量的疏密、运动的快慢、人口数量的多少、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等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大家所熟知的一例子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高于0°C和低于之间变化,不会改变谁的液体状态这种物理的质。
认识事物的质固然十分重要,认识事物的量同样不可忽视。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在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同时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做到“胸中有数”。
指挥作战,要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作准确的估量,才能知己知彼,克敌制胜;指导建设,要通过市场调节或宏观调控保证各个经济部门资源分配的恰当比例关系,才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准确而完备的统计和计算,为我们进行量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量变幅度。
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度就是两个关节点0°C到之间范围内的量,低于0°C或高于100°C,水就变成冰或汽,而不再是液态水了。
农作物种植要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一个国家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达到适当的积累率,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争取适当的增长速度等,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正确把握的度的问题。
只有重视和争取达到最佳适度的量,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在度的范围内是连续渐变的,所以表现为渐进性。
古人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小胜为大胜”,这个“积”的过程就是渐进性。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较量就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把抗日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就是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趋势而做出的判断。
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是旧质的中断和向新质的跃迁,因而表现为飞跃性。
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必须有渐进性的量的积累,然后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自然现象中的物种的演变,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形态更替,都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引起的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飞跃过程,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全方位的改革,从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开放,再到内陆地区的开放,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飞跃。
当然,渐进性与飞跃性又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
渐进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飞跃性的接近,正是因为有了以往的渐进性的积累才可能产生飞跃。
事物发展过程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量变不是质变,但又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但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连续进行,保持着事物质的稳定的状态,但这种变化一旦突破度的界限,就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量变——质变——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形成了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第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
对于发展而言,量变与质变都是缺一不可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实现质的变革,事物就不能继续发展的时候,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在事物发展中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质变条件尚未成熟,量的渐进性积累对事物的发展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渐进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方面,需要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进行量的长期积累,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质的转变。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
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
我们应该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达不到一定的限度与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样,都会影响到事物的质。
本来是好药,吃过了头,也会造成伤害。
习近平说,在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
一些底线,如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就是度的关节点,一旦突破这些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不仅当事人会因触犯党纪国法受到惩处,严重的甚至会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
只有“守底”,才有可能逐步达到事业的顶点;胸无大志、没有攀登高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守底”。
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朝好的方面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