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学习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培养他们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视。
教学重点: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学生对精神空间的认识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反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精神概念,并将其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和成长。
作者简介: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心理学家,以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PPT课件,包含毕淑敏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精神成长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精神小屋”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精神空间的概念。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兴趣和思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毕淑敏的生平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描述和见解。
深入探讨(15分钟)1. 文学手法: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2. 精神空间:讨论精神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讨论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慰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精神空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屋,学会如何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
2.让学生具备自我调节情绪和心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3.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善良的人,了解善良的力量对于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屋的概念和建造方法。
2.了解“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2.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调节情绪和心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教案、课件、小黑板、精神屋图纸等。
2.学生自带《语文》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个美丽的房子,让学生猜测房子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房子不止有物质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功能。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精神屋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什么是精神屋,以及它的建造方法。
让学生体验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名人的成功阅历,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深厚的精神屋支持。
3. 课堂练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采用小组互动、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精神屋该如何建造,并用词语、图片等形式将自己的精神屋呈现出来。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最需要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4. 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自己对未来有信心且有计划的态度。
•第二部分:在家里别急着睡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精神屋是什么样的,它可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建造等等。
然后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屋图纸,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在下一节课上向班级分享自己的图纸以及想法。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讲授、学生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涵,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理念,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引导他们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3.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将共同讨论问题、分析文章、分享感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小组之间还将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学反思:在课后,我将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生词、成语、优美句段,以及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手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2.掌握文学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3.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小屋”与“精神境界”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运用文学语言分析和反思人类精神境界的深刻含义三、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寄托?我们心中的精神小屋是怎样的?2.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答案,分享给同桌或全班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读文1.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学生们熟悉作品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后,阅读并注解作品第二部分:分析文章1.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分组交流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小屋的含义并进行讨论2.整合各组的答案,全班呈现并逐一分析第三部分:仿写练习1.学生们在理解小说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模仿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2.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总结1.教师询问学生本次课程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2.学生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困惑3.教师进行回应并解答相关问题四、作业1.仿写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某一段,练习文学表达2.阅读相关的名著或文学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文学表达方法和技巧五、教学反思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心灵的熔炉,蕴含着作者深层感受,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可能和纯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精神寄托的意义,并借鉴其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
在行文过程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解答,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的顺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2.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语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导入语:同学们,以上名句大家熟悉吗?能快速说出屋主人是谁吗?这些名句中描写的房屋虽然是残破、简陋的,但是屋主人的名字和他的诗文为什么在一千多年后仍被人称颂呢?因为他们的精神伟大。
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怀令人敬仰。
可见,精神小屋与物质小屋相比,哪个更胜一筹?如何修建自己的精神小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议论性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寻找答案吧!任务一:理思路,明内涵活动1——填一填:浏览课文第7至18段交流明确:第一间:盛放爱和恨;要洒扫庭院,清扫负面的垃圾,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人的精神就悲戚压抑。
第二间:盛放事业;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耕耘,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我们一生花在事业上的时间很多。
如果喜欢它,它就是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如果不喜欢它,漫长的岁月里,每一天都是折磨。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身;要形成独立的思想、精神;没有独立思想、人云亦云是人们常犯的错误。
活动2——说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交流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人之常情,是最基础的情感;第二间“盛放着我们的事业”,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着“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所以这间小屋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是精神的进一步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明确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内容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们在蕴含浓烈文采的字句中体会至:情感、事业、精神应当融为一体,就可以沦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重点难点重点认知这“精神的三间小屋”剥夺的精神内涵及给与我们的生活救赎。
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鼓励法、朗诵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三、整体认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赘(zhuì)余窗棂(líng)坍(tān)塌要诀(jué)困厄(è)鸠(jiū)占鹊巢襟(jīn)怀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谈吐不如别人而深感羞愧,后来泛指貌美别人。
挥洒:①骑马跳跃;宝马。
②民主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站立;漫游。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写,寓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生活的真谛,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会课文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文注释及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精神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作文。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然后,实践活动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积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我认为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引入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课的独特魅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精神家园的奥秘,我发现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参与度。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意识到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继续关注时事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导入更具吸引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强调作者通过对比三间小屋的描述,展现对不同精神境界的追求。如第一间小屋的“破败不堪”与第二间小屋的“温馨舒适”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对比的意义。
-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如作者如何使用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来强调精神家园的丰富多样性,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会运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描绘它。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构建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精神生活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它关系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在现代社会中,它显得尤为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三间小屋”的比喻,阐述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宁静对个人的意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如何运用比喻来表达抽象概念,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时,部分同学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技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增加一些课堂互动,如让学生现场运用比喻进行创作,以便加深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有的问题可能设置得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考方向不集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针对文章深层意义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讨论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或“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精神生活的丰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1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作品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到心灵疲惫,渴望一个宁静的港湾的时候?”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构建精神家园的奥秘。
-精神追求的个人感悟:如何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个人的感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感受,促进内化。
举例解释: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岁月的河流冲刷着记忆的沙滩”,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比喻是如何形象地表达时间对记忆的影响的。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所传达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强调作者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反应很积极。他们在讨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时,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对于比喻的深层含义,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领会。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在这方面的练习不够,或者是学生的阅读量还不足以支撑他们深入理解这类抽象的概念。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增加一些专门的修辞手法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些表达方式。
4.掌握文章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获奖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获奖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能力目标: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小屋。
【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教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小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查找关于作家毕淑敏的简介。
一、导入:学生课前网络搜索毕淑敏基本资料,课堂展示:告诉你我知道的毕淑敏: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二、初读感知(一)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明确: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修辞手法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6.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的三间小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小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修辞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理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概念。这是作者用以比喻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代表着知识、情感和理想。这一概念强调了精神追求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看这一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作者如何通过对小屋的描绘,表达对知识和情感的重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修辞的运用和作者人生观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生活实例,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内化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精神的三间小屋”背后的象征意义。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它们在表达作者观点和情感中的作用。
-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举例解释:
-对于“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表面意义过渡到抽象理解,例如讨论“小屋”如何象征着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寄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3.简要分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为“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灰烬.(jìn)困厄.(è)襟.怀(jīn)濡.养(rú)憎.恶(zēng)驰骋.(chěng)矗.立(chù)自惭形秽.(huì)俯拾即.是(jí)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4)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同理心。
-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举例:
-如何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抽象概念?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第一间小屋是信仰,它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文章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教师可以挑选相应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教师可以挑选具体句子,如“岁月在窗外流淌,如同一条无声的河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如何构建精神家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和文章精彩片段,锻炼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审美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精神的三间小屋》这节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不仅能理解“三间小屋”的象征意义,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点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2.难点:学习本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引导,读:(出示课件1、2)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毕淑敏一起走进精神的三间小屋,看一看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0*精神的三间小屋(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了解这课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5)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
从医20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本课背景的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有改动。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构建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化的思维导图绘制活动,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精神家园的构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概念、文章结构、生字词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通过对三个房间的比喻,表达作者对人生精神追求的理解。这种追求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精神追求具体化,帮助我们理解其重要性。
3.强化文化意识: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4.提升人文素养:将文章中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三个房间的比喻来表达的精神追求。重点讲解文章的开篇、发展、高潮和结尾,使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难点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huī)下
赘(zhuì)余窗棂(líng)坍(tān)塌要诀(jué)
困厄(è)鸠(jiū)占鹊巢襟(jīn)怀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广袤:开阔,广阔。
广,从东到西的长度。
袤,从南到北的长度。
3.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自然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
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课文精读
1.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1~3段是全文的引子,由两句名言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的活动空间引出人心灵空间的思考。
3.第1自然段“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三个短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
因为它们对应上文的“大地”“海洋”“天空”。
4.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5.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6.作者认为第一间精神小屋应该怎样布置才是美的?是怎样的美?
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如果这样,“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的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就会“祥和”,就会“充满希望”。
7.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8.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9.在写第三间精神小屋时,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10.作者又是怎样描述第三间精神小屋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精神小屋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11.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12.你想拥有一套精神的别墅吗?如果你的精神大厦有10间小屋,你打算安放些什么呢?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出,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拥有了爱心、事业和自我,那么我们生活里就拥有了健康、庄严、努力和真诚,我们的精神小屋将会美观结实;如果我们扩大疆域,增修新舍,把诸如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爱、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豁达、开朗、感恩、奉献、亲情、友情、爱情、友谊等都放进我们的精神大厦,那么我们精神的宇宙,该是多么的辽阔啊!
1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
我们只有
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14.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1)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如:“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的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一句,用了比喻句,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
(2)成语词语的运用(找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及句子)。
五、探究升华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六、文章主旨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七、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八、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爱和恨——打扫——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
教学反思
课文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会多关注自身心灵的健康,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