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风波始末

合集下载

许士杰与海南开发

许士杰与海南开发

许士杰与海南开发作者:邓建华杨菲来源:《椰城》2008年第05期许士杰委托李永春联络中央党校教授专题研究海南回忆海南建省的往昔,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李永春有着诸多感慨。

20年前,他从中央党校调来海南任省委书记许士杰的秘书,让他对于海南建省前后的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非常熟悉。

李永春说,当年许士杰从广州市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曾谢绝组织上调他担任更重要职务的建议。

而68岁高龄时,中央让他主政海南却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许士杰在1987年担任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后,就委托李永春联络中央党校的教授们,专题研讨海南建特区所需要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条例。

当海南筹备组在和中央各部门商讨实行什么样的优惠政策之时,许士杰考虑的重点已经转到海南建特区所需要的理论上。

中央党校在理论界较有影响力的教授们进行了认真研讨。

中央党校王珏教授等讨论后认为,向中央要政策是必须的,海南的发展关键是怎么运用好政策。

但是政策确实容易变。

他们总结后建议,通过法律确定下来的东西不容易变,有理论意义的东西确定下来不容易变。

于是,许士杰在海南正式建省前向中央提出,除了考虑政策,也要考虑理论。

海南是试验田,应有一套独特的、成型的方针和政策,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省和经济特区,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一条道路。

许士杰希望海南特区在未来的走势走得更稳、更远。

他接受了中央党校一些教授的建议,海南对外开放的宣传可以考虑走以租让制为主体的国家资本主义之路。

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来的,而且加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理论上能够立得住。

许士杰认为,要打破一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海南最关键的是要开放。

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要在开放中做文章。

而所谓对外开放,就是和资本主义打交道。

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规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则。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许士杰关于市场经济发展道路非常清晰。

只要海南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种经济形式、发展形式都可以试。

对外开放概括为以租让制为主体的国家资本主义,那么对内如何概括呢?中央党校的一些教授又提出了一个概念,以合作制经济为主体形式的股份制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形势复杂,既有国内文化革命留下的初始条件,又有国外的诸多现实的影响因素;要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必须将之放入历史的背景中考虑,从当时实践理论、意识观念上出现的问题入手归纳推理出无形的阻力。

关键词:背景与基础、实践中的问题、路线问题、理论争论。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与它的过去历史、当时内外部客观环境、意识观念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所遇到的阻力也在同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作用中产生。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一)国内环境1.经济落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在全国政治局面比较混乱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已经深陷贫穷国家之列。

2、思想僵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过去极左思维方式的束缚,非常僵化与保守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浙江温州的八大王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及国家政策制度的剧烈转化过程。

所谓八大王,是指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乐清县柳市镇的8 个民营大户,他们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开始了个人创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很快成为富得流油的柳市有钱人可是,好景不长1982年乐清县有关部门便指控八大王是在搞投机倒把,理由是:赚钱那么多就是资本主义不久,八大王除个别人负案外逃之外,其他人先后被关押判刑八大王受到打击之后,柳市镇的经济一落千丈,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3.百废待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是国家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在经济领域,由于连续多年大批“唯生产力论”,鼓吹“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结果造成许多生产组织名存实亡,生产者大都人心涣散。

在城市,大批企业停工停产,生产设备大量损坏。

在农村,由于“文革”期间大砍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大搞穷过渡,再加上“一大二公”的大呼隆体制,片面追求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在生产劳动方面虚张声势,很少注重实效。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

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下面由小编介绍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简介海南经济特区,是中国五个(海南、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海南经济特区的范围为海南本岛。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的岛。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以举手表决方式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

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并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三日通过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决定:一、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二、授权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决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的原则制定法规,在海南经济特区实施,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发展历程经济特区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一省两地”从挫折中找到的科学发展之路作为最年轻的省份,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经济总量不及全国1%的欠发达经济小省。

和其他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农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

海南发展大事记

海南发展大事记

海南发展大事记1983年初,“中央11号文件”《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形成,它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中国开放海南岛。

1984年邓小平流露出对海南的冀望:海南岛和台湾岛的面积相若,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就是很大的胜利。

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海南共批准进口免税汽车8.9万辆,实际到货7.9万辆,花费国家外汇10多亿美元,“汽车事件”横空出世。

1987年,中共中央任命许士杰为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梁湘为副组长;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挂牌成立。

许士杰任海南省委首任书记,梁湘为海南省省长。

1988年6月,海南省政府与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

协议确定,海南在洋浦半岛上划出3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开发区,其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期限为70年,区内一切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全部由外商负责。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洋浦模式”,即允许外商成片承包开发。

1989年3月,有政协委员对洋浦开发模式进行指责,称其为“制造新的租界”。

随后形成“洋浦风波”。

1989年4月,邓小平对“洋浦风波”批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

”但直到199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1993年9月才正式封关运作。

洋浦开发在质疑声中被耽搁了4年。

1989年9月13-14日,海南省人代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拥护关于撤销梁湘同志海南省省长职务的决定)的决议》,选举刘剑锋为海南省省长。

1990年7月6日,邓鸿勋任海南省省委书记。

1991年至1993年底,在海南注册的房地产公司4830多家,约占当时全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15%,总注册资金高达500多亿元。

1994年,中央宏观调控急刹车,海南地产泡沫瞬间破灭。

海南遂陷入“三年低迷”。

从1995年至1997年,海南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都降至全国倒数第一,比西藏还低。

而此前1991年至1993年,海南GDP增长率连续位居全国第一,最高增速达41.5%。

邓小平对_重要战略机遇期_的把握及其思想

邓小平对_重要战略机遇期_的把握及其思想

[文章编号]1005-1597(2006)04-0040-05邓小平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及其思想王立胜 [摘 要]邓小平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及其论述,直接启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后来明确提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预见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 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仅仅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分析,就不难得出,“重要战略机遇期”除了具有机遇的一般特性,还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要性、系统性等特征。

邓小平关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论述和有关机遇的思想,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着党的十六大报告有关“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论断的提出,我们重新梳理邓小平关于机遇的论述,深深折服于他的预见性、判断力。

邓小平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及其思想,已为实践所证明,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非同寻常。

一、邓小平关于机遇的论述,蕴含了鲜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想 机遇,一般指一种有利的、好的甚至最佳的条件、环境,这种条件能对事物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引起重大变化甚至突变。

机遇往往具有偶然性,是由诸多因素偶合而成的。

邓小平在谈论“机遇”时,有时直接将其说成“时机”或“机会”。

邓小平所说的机遇,虽然有一般意义上的机遇的内涵和外延,但更多的是蕴含着比较鲜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想。

这是因为:1、邓小平所说的机遇,往往具有影响上的宏观性、全局性和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邓小平所说的机遇,往往具有影响上的全局性。

海南房地产泡沫历史

海南房地产泡沫历史

估计现在很多90后和00后都不知道海南岛房地产行业90年代经历过多大的风浪,今天我们重温下当年海南地产泡沫有多么可怕的经历。

2008年随着海口市南海大道9号,楼高188米的海口明光海航大酒店正式落成,这栋搁置了多年的海口较高“半拉子”工程迎来了它新的生机,昔日的“烂尾楼”变成了今日海口的“”。

从1999年至2007年,海南花8年时间,终以把被誉为“天涯,海角,烂尾楼”三大景观中的“烂尾楼”盘活。

击鼓传花海南炒房成风1992年的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动身南巡。

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较全面明确的阐述。

小平同志在他的暮年,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大局进行了准确的的定位。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巡讲话精神已成为中国继续前行的号角。

海南建省后,闯海南,淘金去,成为无数内地人的选择。

“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经事的人,无论成王败寇,都认同这一判断。

“十万大军下海南,各大财团抢地盘”。

满大街都是各地口音的炒房炒地者,他们口中吐出一个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数字背后却只是一块不毛之地,或是刚刚挖了个坑的“大厦”。

这些天文数字还在不断膨胀,直到演变成一个令其原形毕露的词汇:海南地产泡沫。

“一开始都不敢相信,不敢签。

在1楼签了房产购卖合同,到6楼加价就卖了。

现在想想都害怕。

”潘石屹曾这样回忆。

周先生是某省驻海南办事处专业,曾经为单位在海南炒房地产。

1992年,周先生来到海南。

那时候,海南房地产正是热火朝天的时候,大家都像疯了一样。

除了炒房地产,海南还在热炒内部股。

社会上购内部股,根本不问这是什么公司的股票,都是用真金白银去购。

到较后,全部变成了废纸。

在海南“地产泡沫”较膨胀时,各地“热钱纷纷流入,房价以每天200至300元的速度上涨。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攻略之历史考点一遍过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攻略之历史考点一遍过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原因(1)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形势相对有利.(4)“文革”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2.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

②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喀什为经济特区。

(2)特点①在国内划出一定地区,一般选择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

②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为外商提供方便、安全的投资环境。

③特区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3)作用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①概况1984年,设立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②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4.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概况:1985~1992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

(2)作用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5.经济技术开发区(1)概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人才、技术、知识密集。

(3)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4)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6.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①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地区经济发展。

(2)优势①经济和文化基础。

百科知识精选七五八大洪水

百科知识精选七五八大洪水

《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记载的七五八洪水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淮河流域南部进入江南梅雨季节,经常由于持续大雨而出现洪水。

7、8月间,全流域都会出现大雨和洪水,9月份逐渐出汛。

1975年8月的特大暴雨是由当年的3号台风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人称“七五八”大水。

话说1975年8月4日,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后,在福建晋江登陆。

它并没有像通常那样在登陆后逐渐减弱消失,却以罕见的强劲势头,越江西,穿湖南,到达常德附近。

8月5日晚,行径诡秘的这个台风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在河南境内“停滞少动”。

具体停滞的区域,是在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的弧形地带,也就是河南省淮河上游的皇陵腹地,这里奔流着颖河、北汝河、沙河、洪河、汝河等等河流,兴建有上百座山区水库,星罗棋布,像繁星般地点缀在青翠的大地上。

3号台风在这里的停滞少动,就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老天爷似乎在故意折磨和愚弄人们。

这一年7月份本地区雨量稀少,旱象显露,各地正在抓紧抗旱斗争。

从8月4日起开始普降大雨,大家正喜庆甘霖到来,拼命关闸蓄水———一滴水就是一把粮呀,谁知这雨一发而不可收,甘霖瞬时变为洪魔。

真正的暴雨下在8月5日下午至8日上午,分三个降雨过程。

第一次暴雨从5日14点下到6日2点,历时12小时,主要雨区在洪汝河上游及澧河、干江河一带的山丘区,这里12000平方公里,29个县市,1100万人口,1700多万亩耕地遭灾,其中遭毁灭性和特重灾害的有耕地1100万亩,人口550万人,倒房560万间,死牲口44万头。

京广铁路冲毁102公里,中断18天,受影响48天。

特别是两座大水库的失事,给下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遂平、西平、汝南、平舆、新蔡、漯河、临泉七座县城被淹,平地水深2~4米,水库垮坝是造成这次洪灾损失特别严重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忍痛叙述一下板桥和石漫滩的垮坝经过。

板桥水库修建在汝河上,位于泌阳县境内,设计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最大下泄量1720立方米/秒。

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

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

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

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Foam Economy)。

90年代的海南发生了一场房地产泡沫崩盘事件,究竟它是怎么样的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看下面小编为你准备的资料。

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90年代房地产泡沫大事记1990年5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具体依据,为建立可流转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91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范了房改的分阶段及总目标、基本原则、有关政策、工作部署、工作领导等。

对房改的深化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依据作用。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

全国各地数千亿资金蜂拥扑向海口、广西北海等南方沿海城市。

一时间,该地区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记录的第一次房地产热,也为此后海南泡沫破灭埋下伏笔。

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同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

1993年,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

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655.8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1988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

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共20题 ,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49年解放后 ,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分田单干、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模式。

1980年1月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 ,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包产到户原那么上不同于分田单干 ,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这里,“原那么上不同〞主要是指〔〕A.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土地属于集体所有C.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D.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2、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 ,历史学家评论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 ,第一个五年方案〔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 ,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 3.8%和18.7%。

于此有关的影响正确的表述是( )A. 中国人追求多年的工业化梦想实现了B. 工业布局和以前相比拟为合理C. 初步确立了方案与市场想结合的经济体制D. 使建国初期崩溃的经济得以恢复3、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开展战略。

这一开展战略〔〕A. 表达了一五方案的主旨B. 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C. 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D. 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 ,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

……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奉献究竟有多大 ,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

总之 ,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

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了农民的支持B.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根底C.稳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5、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指出:“在目前形势下 ,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根本方针。

洋浦的“前世今生”

洋浦的“前世今生”

洋浦的“前世今生”作者:张娟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08年第03期洋浦,一段拥有天然良港的黄金海岸,历史上曾多次被看好并列入开发议程,但总是由于各种原因,阴错阳差地一次次错过机会。

2007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洋浦成为中国第4个保税港区,它又一次肩负起领跑海南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波三折的洋浦1997年,记者曾赴洋浦经济开发区采访,两幢寂寞的高楼、大片荒芜的土地、懒懒散散的羊群定格在记忆中。

当时同行的记者给了一个形象的描述:“洋浦正在晒太阳。

”“那会儿应该是洋浦最萧条的时候”,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副秘书长程涛说。

程涛1994年“一腔热血”从湖南应聘到洋浦,十多年里,经历了洋浦的起起落落。

他告诉记者,与所有的洋浦人一样,他期盼过、失落过、失望过,而今对洋浦充满了信心:“虽然未来还是一张蓝图,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洋浦现在是走到了自己应该走的正确道路上来了,我们都讲是‘切对了脉’。

”“洋浦的起点很高,但‘时运不济’”,现任洋浦广播电视台台长的黄远舶,在洋浦工作了多年,也见证了洋浦的红火和低迷。

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谋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底,海南建省之时,海南省委和省政府正式向中央请示,将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成片开发,期限为70年。

一时间,洋浦被称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和“睛雨表”。

但很快,由于对这种开发模式认知的不同,引发了一场“洋浦风波”,洋浦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作为提出“把海南建成南海战略基地、建设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学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院的执行院长迟福林对这场“风波”记忆犹新:1989年1月,5名全国政协委员到洋浦考察,洋浦开发租地70年给外商的模式在5位饱经忧患的老科学工作者胸中激起了波澜。

他们通过全国政协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紧急呼吁”,首次提出了洋浦“租界”内的“主权”、“民族尊严”等重大原则问题,一时引起巨大的波澜。

震惊中外的海南“洋浦风波”

震惊中外的海南“洋浦风波”

震惊中外的海南“洋浦风波”芦生【期刊名称】《红广角》【年(卷),期】1999(000)004【摘要】1987年6月1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时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1988年4月,海南正式从广东划出,成立经济特区省,由原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许士杰出任省委书记,原广东省顾委副主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任省长。

中央赋予海南岛比深圳等其它经济特区更为优惠的政策。

从深圳等四个特区扩大到海南特区省,这是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在一个拥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和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省份兴办特区,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深度和广度,实堪称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壮举。

邓小平提出:“如果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 海南人民对此欢欣鼓舞,他们决心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立足于海南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同时大力吸引外资,特【总页数】3页(P26-28)【作者】芦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基于GIS的海南洋浦港洋浦深槽稳定性分析 [J], 左书华;李蓓;杨华2.徜徉椰林:洋浦特色校本课程——海南省洋浦中学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J], 刘建斌3.以洋浦开发带动海南经济——1998年及下阶段洋浦经济开发区发展展望 [J], 苏盛葵4.洋浦:向“自由港”模式迈进──海南洋浦“封关”后运作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J], 常修泽5.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到洋浦督导"春雷"专项整治大行动 [J], 韦昌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经济特区与租界

论中国经济特区与租界

论中国经济特区与租界海南⼤学应⽤科技学院⽑概论⽂姓名:学号:年级专业:13级园艺专业指导⽼师:陈⽅欣成绩: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的租界毫⽆共同之处摘要:随着进⼊经济特区受到限制、购买东西要持特区券等规定的出现,⼀些⼈便产⽣误解,认为特区就是旧中国的租界。

⽽事实上特区和租界风马⽜不相及,⼆者毫⽆共同之处。

我国所设置的经济特区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在特区同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是实⾏了特殊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租界;经济特区;租借风波;⽂化侵略经济特区是近来出现的新事物。

因为是新事物,就不免使⼀些⼈对它了解不够,甚⾄有些⼈还产⽣了⼀些不正确的看法。

其中之⼀,就是认为特区是旧中国租界的“回复”。

鉴于此,搞清特区与租界的原则区别,就很有必要了。

在此说明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租界的区别。

我国的经济特区 ,是在 1 9 7 9 年建⽴的。

它是根据中央决定对⼴东、福建两省实⾏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某⼀部分作为实⾏对外更加开放、采取优惠条件、放宽政策 , 以便更好地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场所。

⽽旧中国的租界 , 按字⾯解释 , 不过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城市内划给他们的侨民“居留和经商”的⼀定区域。

但实际上 , 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插⼈半殖民地国家中的⼑⼦ , 是他们进⾏各种侵略活动的据点。

名义上是“租” , 实际上却是强占。

从特区和租界的简单情况看 , 在经济特区中 , 利⽤外资的形式主要有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补偿贸易来料加⼯等等。

其中的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 必须遵守我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 , 尤其要遵守《经济合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商标法》等等。

⾄于这些企业中的劳资关系 , 则是由我国当地劳动⼈事部门和⼯会去协商处理的。

所有这些都说明 , 我国国家的主权并不会因为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存在⽽受到影响 , 我国政府在特区中仍然⾏使着各项主权。

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场著名争论

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场著名争论

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场著名争论柔然发轫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冲击着陈旧的体制和机制。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冲撞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雇工现象的出现,是我们党在改革初期遇到的一个十分敏感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一时间成为思想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其经营规模日渐扩大,并逐渐突破国家规定的雇工8人的限额,成为事实上的私营企业。

当时,引发争论的有两个经营大户,一个是安徽省芜湖市的年广久,一个是广东省高要县的陈志雄。

年广久绰号“傻子”,1972年开始炒卖瓜子。

由于他善于改进炒制工艺,创制出了风味独特的“傻子瓜子”。

为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当地政府予以大力宣传,使“傻子瓜子”日趋火爆,其经营规模也迅速扩大。

1981年,年广久开始雇工经营,在10人以上。

之后,年广久成立了安徽省芜湖市傻子瓜子总厂,雇工一度达到103人,年加工、销售瓜子由几万斤猛增到近千万斤,其自有财产也由几千元增加到几百万元。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也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

陈志雄是广东省高要县的农民。

1979年,他开始承包鱼塘。

第三年,他承包的鱼塘从8亩扩大到357亩,雇工规模也随之扩大,除5名固定工外,还请有短工。

1981年5月至9月,《人民日报》就“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

当时人们针对陈志雄的“雇工问题”,有三种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雇工经营就必然有剥削,社会主义不允许剥削,因而,绝不允许雇工。

第二种意见认为陈志雄承包的鱼塘是集体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

陈志雄雇人帮他管理鱼塘,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劳动伙伴关系,他们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劳动组合和协作。

虽然陈志雄的收人比雇工高得多,但这种差别是合理的、正当的。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陈志雄给雇工的报酬低于其劳动价值,陈志雄的收入中存在剥削,而且,雇工越多,占有他人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

但这种剥削制度在我国现阶段是应该允许的。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形势复杂,既有国内文化革命留下的初始条件,又有国外的诸多现实的影响因素;要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阻力,必须将之放入历史的背景中考虑,从当时实践理论、意识观念上出现的问题入手归纳推理出无形的阻力。

关键词:背景与基础、实践中的问题、路线问题、理论争论。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与它的过去历史、当时内外部客观环境、意识观念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所遇到的阻力也在同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作用中产生。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一)国内环境1.经济落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在全国政治局面比较混乱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已经深陷贫穷国家之列。

2、思想僵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过去极左思维方式的束缚,非常僵化与保守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浙江温州的八大王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及国家政策制度的剧烈转化过程。

所谓八大王,是指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乐清县柳市镇的8 个民营大户,他们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开始了个人创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很快成为富得流油的柳市有钱人可是,好景不长1982年乐清县有关部门便指控八大王是在搞投机倒把,理由是:赚钱那么多就是资本主义不久,八大王除个别人负案外逃之外,其他人先后被关押判刑八大王受到打击之后,柳市镇的经济一落千丈,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3.百废待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是国家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在经济领域,由于连续多年大批“唯生产力论”,鼓吹“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结果造成许多生产组织名存实亡,生产者大都人心涣散。

在城市,大批企业停工停产,生产设备大量损坏。

在农村,由于“文革”期间大砍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大搞穷过渡,再加上“一大二公”的大呼隆体制,片面追求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在生产劳动方面虚张声势,很少注重实效。

他是海南首任省委书记,曾主政广州,一身正气深得民心,享年71岁

他是海南首任省委书记,曾主政广州,一身正气深得民心,享年71岁

他是海南⾸任省委书记,曾主政⼴州,⼀⾝正⽓深得民⼼,享年71岁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是我国的经济特区、⾃由贸易试验区。

海南1988年建省,距今才33年时间,但是海南省却取得了很多亮眼的成绩,这与历届海南省委政府班⼦的艰⾟努⼒和探索分不开的。

在这⾥有⼀个⼈的功劳不能忽视,他就是海南⾸任省委书记许⼠杰。

他68岁担任海南省委书记,当时已经临近退休状态,却为了海南的建设再次披挂上阵,呕⼼沥⾎、忘我⼯作,最终积劳成疾71岁去世。

许⼠杰⽼书记⼀⾝正⽓深得民⼼,如今的海南⼈民只要⼀提起他,都对他⾮常敬重。

1920年11⽉29⽇,许⼠杰⽣于⼴东澄海的樟树下村。

爷爷是农村中医,救⼈治病悬壶济世,⾮常受⼈尊敬。

⽗亲早年毕业于韩⼭师范学校,曾在村⾥⼩学任校长。

许⼠杰出⽣在这个殷实的⼤家庭,从⼩接受了良好的⽂化知识教育。

但是在他13岁那年,⽗亲不幸英年早逝,整个家庭没有了主⼼⾻,家庭收⼊也直线下降,家境迅速败落,许⼠杰只好和母亲⼀起挑起养家和抚养弟弟妹妹们的重担。

1934年,许家的⼀个华侨亲戚不忍⼼看到许⼠杰就这样辍学,资助他到汕头的国⽂补习学校学习。

许⼠杰⾮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常刻苦勤奋,成绩⼀直名列前茅,是学校⼩有名⽓的⾼才⽣。

尤其是在⽂学造诣⽅⾯,超出同龄⼈很多,14岁就能够写出⽂字流畅的格律诗,经常被⽼师作为范⽂来读。

由于家庭贫困,许⼠杰学习是半⼯半读的状态,经常为了挣得学费⽽不得不去离汕头200多公⾥的汕尾冰⼚打⼯。

在学习补习时,许⼠杰阅读了⼤量的抗⽇救亡书籍和报纸杂志,尤其对共产党的抗⽇救国主张和政策⾮常赞同,开始与⼴东的地下党联系,接受进步思想。

在⾰命思想熏陶下,许⼠杰明⽩了很多⾰命道理,坚信共产党是劳苦⼤众的领路⼈,跟着共产党⾛没有错。

1937年“七七事变”后,⽇本发动了全⾯侵华战争。

许⼠杰加⼊了党领导的青年抗敌同志会,1938年回到家乡担任了⼩学教师并加⼊了共产党,从此⾛上⾰命道路。

1938年10⽉,⽇本侵略者侵占⼴州,潮汕先后沦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浦风波”始末
“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伟大的胜利。

”显然,1987年中央决定委派许士杰等筹办海南经济特区,就是为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而跨出的重要第一步。

但是,这个战略目标的部署却遭到干扰而未果,海南20年赶上台湾的战略目标没实现。

表面上阻挠洋浦开发的声音似乎收敛了,然而方案却一直没有批下来……
1980年代下半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海南20年赶上台湾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取得成功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同外宾谈话时第一次公开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

”其实,邓小平对海南开发早已胸有成竹,他说,“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出于对海南的特殊地位、南大门国防与和平统一台湾的战略考虑,邓小平指出:“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伟大的胜利。

”显然,1987年中央决定委派许士杰等筹办海南经济特区,就是为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而跨出的重要第一步。

但是,这个战略目标的部署却遭到干扰而未果,海南20年赶上台湾的战略目标没实现。

海南建省
海南省正式成立于1988年,已年逾古稀的梁湘当选为海南第一任省长。

1986年5月梁湘从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岗位离任不久,受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王震委托,奔赴海南对该岛的开发进行调研,经过认真考察,梁湘把在深圳主政五年多的开放改革经验与海南实际结合起来,并征求粤港深知名人士的意见,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送给王震,建议海南建省,采取更加开放改革的方针政策,把海南办成自由港,调整产业结构。

王震同意梁湘的构思,将报告转送邓小平和赵紫阳,获得赞同。

1987年中央决定派梁湘赴海南筹备建省工作。

根据邓小平的指导思想,筹划实施赶追台湾的发展战略部署,梁湘主张:规划洋浦港建立为重化工基地,以及改造岛内农业为现代化农业;采取引进外资承租土地进行开发。

1988年6月,海南省政府与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确定在洋浦划出3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开发区,以每亩200元人民币,期限为70年,租让其土地使用权给熊谷组,由熊谷组负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开发,即采取土地“成片开发,综合补偿”的模式。

洋浦开发作为自由港试点,成为“特区中的特区”,以期重点突破,带动全岛经济起飞。

不料,洋浦的开发很快就遭遇了挫折。

“洋浦协议”被指“卖国”
1988年4月23日,五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抛出所谓“洋浦调查报告”,指责海南与外商签订的协议,涉“主权”问题:协议中外商日本熊谷组对洋浦港区的土地开发权,地价太低,每亩只200元;面积太大,达3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内外城三分之一;土地使用权限太长,达70年。

若成事,这等于是外国人租界,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新国耻,形同“引狼入室”、“开门揖盗”。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第七届人代会的许士杰、梁湘闻讯,感到难以臵信。

他们马上打电话给分管洋浦开发工作的邹尔康副省长,决定以海南省委的名义给邓小平同志并中央写报告,驳斥回应五位政协委员的指责。

为此,邹拟就稿件飞京,经许、梁同意并签署的省委报告,火速上报中央,希望早日化解危机。

上海学生要求“严惩卖国贼”
在此期间,上海有报纸也责难“洋浦协议”乃“开门揖盗”;少数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打出“还我海南”的标语,高呼“收回洋浦港,严惩卖国贼”的口号。

这样一来,洋浦港开发所签订的协议,问题闹大了。

洋浦开发的海南决策者受到京沪舆情夹击,压力越来越大。

4月中旬,海南省副省长邹尔康在国务院遇到田纪云副总理和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便趋前就上海报纸发表“还
我洋浦,还我主权”之类的新闻报道请教朱市长。

朱镕基回答:这不代表上海市委的意见。

海南省委驳斥谬论
面对大是大非,海南省委以负责任的态度,向中央汇报,指出协议规定土地使用转让的每亩200元、面积30平方公里、使用权限70年,乍一看,地价较低,面积较大,年限较长;但是细想洋浦位于琼西,乃一大片不毛之地,当地人称此区“三多”、“三少”,即:石头多、荒地多、仙人掌多;树少、水少、人少。

农耕不宜,却有一个深水良港,可发展工业;如不开放开发,再过50年、100年还会是这个样子。

以海南当年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去开发洋浦,较好的选择是采取以土地使用权换资金、技术的模式。

协议规定熊谷组投资31亿港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洋浦建立重化工,包括消化天然气而建立45万吨乙烯联合企业、52万吨尿素厂、300万吨炼油厂、300万吨标箱玻璃、钛白粉厂等……占地较多,30平方公里才能满足。

讲地价,无论就国内国际言在当时都是合理的,如当年深圳一亩地才300至600元,最高800元。

泰国1500元,美国还免费提供土地给外资建厂。

至于70年使用年限,同国际接轨,是霍英东的提议。

省委认为,洋浦土地开发并无损国家权益,合宪合法,国家宪法已明确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中央、国务院24、
25号文件都提到可以让外资成片开发,也可以搞基础设施。

海南省委的决策,采取“成片开发,综合补偿”模式,完全符合中央、国务院有关土地开发法律、法规的精神,也符合海南实际。

而且,洋浦协议中转让的是土地使用权,而非土地所有权。

使用权限期满需续约或重议,这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外商必须按协议规划发展其产业和依法经营管理,海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将代表国家行使其职权,包括向外商征税、治安管理,以及依法保障该土地上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重要的是,一旦外商有违法乱纪行为,还要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根本不存在所谓治外法权。

还有,涉及这块土地的国际、外交、军事及治安均由中国管制,外人是不容干预的,行政、边防、边检、海关均在我国掌握之中,不会产生所谓殖民统治的一类丧失主权的局面。

但是,成见很深的人根本听不进去。

监察、国土等部门会议,邹尔康被召进京
这年4月18日,邹尔康被召到北京,出席国务院委托国家土地管理局主持召开的洋浦开发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国务院监察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特区办、经贸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会上,地价、面积和使用期限,开发协议是否涉及“主权”问题,是否卖国勾当,成为焦点。

有人还质疑熊谷组有日资背景,说“中国
人民对日本存有戒心,过去战争侵略,现在是经济侵略”。

邹一一作了解答,明确洋浦土地开发协议转让土地使用权合宪合法合岛情,不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海南省委已向中央汇报,也写报告,送国务院审批。

并指出熊谷组总部在日本,香港这个股份公司,不单纯是日本资本,即使日本人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和协议。

邹还介绍香港和日本传媒的报道,说这怎么会侵犯中国主权?原来日本政府打算支持这个项目,还有三菱、三井等财团也想来,现在怕了。

熊谷组董事局主席于元平压力很大;港澳工委很重视事态发展,形势严峻。

如果洋浦这事情办不了,对香港影响也很大。

由于是新鲜事物,其中不免有误解或不了解。

出席会议的其他三位海南干部也作了有力的解释。

会上也有北京多位干部肯定洋浦开发不涉及主权问题,表示支持。

最后,会议主持人、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王先进作了肯定性的发言,他说:“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海南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是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法律、符合海南实际,我们表示拥护、支持,做好服务,促使成功。


洋浦开放从一开始就是按中央精神依法办事的
“洋浦风波”愈演愈烈,许、梁也疑惑不解。

因为洋浦的土地开发,一开始就是按中央精神、依法行事的。

1988年11月邹尔康在北京向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汇报洋浦开发的规划,获得同意,还把于元平从香
港请到北京面商。

1988年12月国家副主席王震视察海南,也接见了当时在海南的于元平,鼓励他投资开发洋浦;还兴致勃勃挥毫题词:“洋浦开发,前景广阔。


1989年1月,田纪云带了国务院外贸部长李岚清、国家计委甘子玉、海关总署戴杰等人到海南视察,由邹尔康汇报了洋浦开发采取“成片开发,综合补偿”的模式。

1989年春节,总书记赵紫阳视察深圳、珠海,梁湘又专程赶到,当面做了汇报。

赵表示同意,允许熊谷组承包开发洋浦开发区。

临别时赵还对梁说,开放改革不变、政策不变,你们要扎扎实实地工作。

这年2月,应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春霖要求,海南省委给党中央、国务院呈报了“洋浦开发报告”,只等开发方案获批。

邓小平批示洋浦开发“省委决策正确”
1989年4月29日,邓小平在海南省委关于洋浦开发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经过再一次了解,海南省委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要抓紧,对不同意者要多做说服工作,手续要周全。

”至此,“洋浦风波”似乎化解了。

显然,邓小平的批示极具针对性,肯定了海南省委,否定了“卖国”论,而且指示要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

表面上阻挠开发洋浦的声音似乎收敛了,然而方案却一
直没有批下来,洋浦开发领导小组无法启动工作,光秃秃的洋浦土地依然沉睡着。

而本来要投资海南岛农业现代化的泰国正大集团谢国民也不敢来了,其他外商也望而却步。

洋浦被抛弃了。

直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讲话再次掀起开放改革、发展经济的热潮以后的3月9日,国务院才批准了洋浦开发方案。

可惜,已拖延三年多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