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养生的哲学思考
养生的哲学思考人生百年,五十年身体和体力的颠簸、操劳期也;尚有五十岁康壮心性形成优雅平稳生活期。
养生,是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养生,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它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一、养生,从心开始养生,首先要从心理养生开始。
人生在世,心态最重要。
心态好,人生就会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面对,乐观应对。
不要被困难击倒,不要被挫折打败,要有一颗坚韧不屈的心。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二、饮食养生饮食是养生的关键。
饮食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三、运动养生运动是养生的必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要适量运动,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睡眠养生睡眠是养生的重点。
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身体的恢复,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要熬夜。
五、情绪养生情绪对养生有很大的影响。
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不要让情绪波动太大,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六、自然养生自然是养生的最好方式。
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要学会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自然中行走,感受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身心都会得到放松和舒缓。
七、阅读养生阅读是养生的好方法。
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阅读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让人心境平和。
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总之,养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心理、饮食、运动、睡眠、情绪、自然和阅读等方面入手。
只有全面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
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导读: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道家养生启示录,道家养生哲学观*上善若水,以德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丰富多彩、灿烂多姿,其中以德润身、以德养生思想更是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占据高位,甘居下流。
道家把/修道作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把/得道、固道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把在思想、品德、精神上达到古朴、原始、恬静、阴柔、宽容、无忧、无虑等作为最高境界,我为人人而不争,养生则尽道矣。
道家养生要不争老子的道德观,讲的是人德,做人就应如同自然万物一样,顺应天道而行,不背道而驰。
即顺应人的本性而行,不违背人的本性而弛。
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为人应具有的道德观是非常精辟和极其深刻的。
在新时期深入挖掘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弘扬其崇高精神,对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品质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生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炼丹药与健身术道教徒曾用丹砂、黄金类金石药物炼丹,/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
如果祛除其迷信成分,有的也可以为医所用。
如晋代葛洪把炼丹术与治病养生相结合,炼制的仙丹(氧化汞)、蜜佗僧(氧化铝)成为外用药物的原料;后世中医外科用于拔毒封口的红升丹,对治疗疮疡、疔毒、骨伤有奇效。
此外,道教徒倡导人身就是丹炉,自身就可以修炼,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
道家养生倡导修炼 *道家养生哲学观给予我们的启示养生中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要注意人自身的和谐。
老子的养生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自然而然地去生存,身体的不同脏腑要注意不同的调节和保养,强调人自身在修养锻炼之时,也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和谐,这对后世中医养生学中健身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老子的“虚静”说与当代人的养生之道
讲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 三 生万物” , 可见“ 道” 是世界万 “ 在《 老子》 看来 , 追求名利无非是为了人的生命 的延续 , 物 的本源 , 道生万物 由少到多, 从简单 到复杂 。 所 以, 主宰现实 如果名利对人 身构成威胁与损害 , 那就 宁可抛弃名利而保身 。 世界和万物 的赖 以生存 的根本就成了虚而无形的“ 道” 。 《 老子》 言: 名 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
治国, 平天下” , “ 修 身” 是一切宏图伟 业的基础 , 而《 道德经》 这部伟大 的著作恰恰对个人应 当如何做到修 身养性提 出了
自己的看法 , 其 中, “ 虚静” 是个不 可或缺 的部分 , 它不仅适用于 当时纷 繁战乱 的年代 , 面对 当今这个物欲横流 、 道德沦 丧的现代社会 同样 有着非常重要 的启 示作用。 关键词 道德经 虚静 修身养 性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对立统一的养生健身智慧
老子对立统一的养生健身智慧摘要:从以静制动、动中取静、柔能克刚、水滴穿石、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等对立统一观点中,阐述养生、健身法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对立统一;养生;健身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体育健身的基本手段是指人们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种身体动作,这些动作内容量大,它们的存在是服从于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其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就是一个基本规律。
例如:运动动作的难和易,所需发力的大和小,所需能量消耗的多和少,静力动作还是动力动作,高空动作还是平地动作,进攻动作还是防守动作,单练动作还是协同动作等等,因而运用何种运动动作作为自己最佳的健身养生手段,一定要分析两方面的矛盾情况,一方面是运动动作本身对立统一的矛盾,另一方面是锻炼者主体的内在矛盾。
例如:锻炼者体质基础的强与弱,情绪心理的爱好矛盾,年龄特征的需要矛盾,业余时间的分布矛盾等,正确运用合适的健身内容,就像从名医那里获得一张科学的辩证施治的运动处方。
如果不从主客观方面的矛盾进行分析,随便运用锻炼内容,势必影响锻炼效果,本文从养生的视角,从运动动作的形成及过程,用老子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揭示锻炼内容的正确思路,为大众体育养生、健身活动的推广提供参考。
一、虚与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万物往循环,它们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待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容,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子阐明了“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养生哲理。
如何保持“虚静”?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不被外物所累/二要“涤除玄览”。
清除心中一切杂念,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养尊处优”的平和心态。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老子》[1]不仅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也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理论奠基之作。
它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
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中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分别从“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三个视角论述老子与中医养生学的关联。
标签:《老子》;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中医养生《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志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
老子的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源远流长,不仅仅在于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巨大贡献,更在于他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即养生之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一般而言,普通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岁,而老子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有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
老子之所以这么长寿,其秘诀就在于他的“修身之道”。
老子在“修道而养寿”方面,绝非是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践家。
观《老子》可发现,老子是“口号与行动”并存,不仅提出自己的养生观念,更是把自己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贯彻到了他的实际生活中[2]。
1 养生的真谛—返朴归真“返朴归真”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亦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最本质体现。
当今社会“养生”一词并不陌生,可以说养生的口号响在每个人的耳中,然而真正的执行者却寥寥无几。
高竞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原本就已很繁忙的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而是竞向拜在“名利权势”的脚下。
面对此种境况,仅凭一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它需要每个人心灵深处真正的回归与净化。
而对此做出最完美回应的竟是千年前的一位老者——老子。
《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道家典籍中的养生智慧
道家典籍中的养生智慧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0年第10期汪文忠(浙江杭州 310004)道家哲学典籍首推《道德经》(即《老子》)和《庄子》。
其中有许多篇幅是论及养生之道的。
这些典籍中强调身体、心神和精神的整体养生,其养生哲学对人身心健康的维护,尤其对人道德健康的调适具有重要价值。
抱朴守真的人性自然论相比于儒家的“性善”和法家的“性恶”,道家虽然也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但却将之归结为“道”。
《老子第三十二章》有,“道常无名朴”,“朴”是道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是指质朴、纯朴。
老子还说“质真若渝”,人性不仅质朴而且还纯真。
“真”与“朴”是未经雕琢的状态,是本来就有的自然属性。
老子倡导“抱朴守真”,就是希望人们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受外界干扰,坚持本真的状态,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而如何抱朴守真,老庄形成了独特的内省修养之论。
《老子》一书中就说,“重积德则无不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有着良好修养的人,脸色就会像婴儿一样红润,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嫩。
而如何完成内心的升华,则需要明辨自我本性,观照内在。
节俭寡欲的情绪情感论道家认为,一切灾祸、困苦皆是由各种欲望所致。
养生要做到内心清静恬淡,要在尘世中保持平静、超脱,就要以俭为主,清心寡欲。
因此,在动静结合的思想逻辑引导之下,道家主张以俭朴为主,节制私欲。
首先是以俭为主。
《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道家的养生经验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做减法,注意节俭。
饮食上“食少胜于食多”。
人要保持平静平和,降低身体的损耗,什么行为都不要“过”。
其次是寡欲,即节制私欲。
道家认为,过分追求各种私欲会耗损身心,导致血脉不周流。
骨干不坚利。
要减少过多欲望,保持知足的心态,不受外界所干扰。
《庄子》中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认为大喜会损伤阳,大怒会损伤阴。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一、道德经养生拳的独特功效:1、开发人体软件心脏(即人体的第二心脏,在小腿后中部,打拳时的下蹲动作有助于开发我们的软件心脏。
)人体的心脏像水泵一样,昼夜不停地把血液输送到各器官、各细胞,为我们人体提供能量。
同时它还要承受着来自情绪、工作压力、环境、食品、作息时间、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会受到伤害。
我们人体的软件心脏可辅助心脏,减轻心脏的负担。
2、能祛除危害人体健康的氧气毒,中和活性氧气毒素对人体遗传因子的侵害。
氧气是我们人类及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能源,但另一方面,过度的氧气也会对人造成损害。
记得曾经看过报道:新生宝宝,尤其是早产宝宝,因吸氧过度使视网膜病变,造成眼睛不可逆的失明。
实际上,即使是成人,在过高分压的氧气环境中,也会发生氧中毒。
比如,在正常大气压下,如果氧气的浓度达到50%,成人的细胞组织都将受到损害;又比如,潜水员在深50米的海水下作业时,由于氧分压太高,从而也可导致氧中毒。
1%至2%通过呼吸进体内的氧气会被转化成活性氧,使用日用品、食品添加物、化妆品、农药、药剂等化学物质时,紫外线照射后、吸烟时,受到游戏机、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电子仪器的电磁波辐射时,过量饮酒,体内有感染及炎症时,激烈运动及吸入大量高浓度的氧气时,放射线照射时,还有过度的精神压力及刺激等都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被切开的苹果放着,会变红,这是氧导致的苹果“生锈”;许多食品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质。
这还是因为氧引起“生锈”氧化;金属生锈也是因为氧气。
人类的衰老、生病也一样,是由于活性氧导致作为最重要发动机的线粒体以及DNA、细胞膜处于生锈状态。
3、激活人体大道基因,促进人体细胞活性化、健美化、年轻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文始经》是道家三经之一。
道家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
说起《文始经》作者尹喜与老子有一段故事。
尹喜是周朝幽谷关的守护官,尹喜对老子有久仰之心,老子看透了周王朝内乱衰败,决定西游离开周王朝。
一天,幽谷关守护官尹喜见紫气浮关,知道必有圣人来临。
尹喜见老子骑着青牛翩翩而来,喜出望外,十分恭敬盛情款待老子。
老子见尹喜善根慧根上乘,而愿向尹喜传道。
尹喜又请老子著书教诫。
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向尹喜传道著书后西去,当老子离开幽谷关后,尹喜千日后与老子相会于成都青羊宫,老子赐号尹喜为“文始先生”,尹喜著书名为《文始经》。
自道教在神州兴起后,庄子封为“南华真人”,尹喜封为“文始真人”。
何谓文始?可以解为文明之始。
尹喜接受老子传道以后,开悟得道,著《文始经》弘扬道法,这也可以讲文明之最高境界吧。
《文始经》是神州最早诠释老子《道德经》的经典。
《文始经》在理论上有突破创新,启导人们认识宇宙与人生规律。
鄙人就《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炼气养生之道,略谈下列五方面的浅见,奉献朋友们,也只能讲就是抛砖引玉。
一家之言,敬请万家指教。
1.《文始经》讲:“养气蓄精”,“呼吸之道”。
我通天地,天地通我。
“养气蓄精”,“呼吸之道”。
《文始经》讲这八个字,是对“炼气”养生的创新之见。
因为人如不通过修丹道“炼气”,那根本就无从谈“我通天地,天地通我”。
当下,我们首先是要弄明白《文始经》所讲的“养气蓄精”,什么叫“养气”?明朝张介宾(字景岳)著《类经》中讲:“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
”“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文始经》讲:“呼吸之道”,是抓住了“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
尽管《文始经》只讲“养气”,但是抓住了养气是养生之道的根本,“养气”即是呼吸。
我们再来讲解一下《文始经》“蓄精”。
道教茅山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夫人从景林真人处得到秘藏草稿撰为定本流传于世的《黄庭经》讲:“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积精”与《文始经》讲“蓄精”,“蓄”与“积”都是积蓄,同义词。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后退隐著《老子》,亦称《道德经》一书。
“道”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道,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和谐观点。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德”就是自身和谐的先天本性,是对于道的性质规律的修炼和认识,本着身与心和谐、情与性和谐、也就是通过自身和谐的修持方法,而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
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博大精深,它包含有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教育、养生、自然和谐等思想体系。
老子善于修道养生,本着身心和谐、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紫气东来、青牛西去而无终始。
老子遵道贵德,崇尚自然,修道养生的和谐思想理念,充满大智大慧。
现就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自然和谐思想做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
才疏学浅纰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宇宙万物自然和谐的规律1、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和第8章中对水都作了高度评价,(1)借水来赞扬像水一般与自然和谐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思想。
在第66章中,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也,以其言下之。
”在第8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崇高的圣人就好像水,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保持平静,处在人人厌恶的低凹的地方,所以水接近大道万物自然和谐之理。
圣人像水一样谦下、深沉、静默、博大,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灾无祸,无忧无虑,无往而不胜。
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清净无为的和谐理念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和孔子的心理养生之道上
老子和孔子的心理养生之道(上)丁英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大伙儿好,今天我将就老子和孔子的心理养生之道,跟大伙儿做一些交流。
希望大伙儿通过咱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两个集大成者,代表性的人物老子和孔子,他们的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心理的养生的一些方式。
关于咱们今世人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学会健康心理的一些养成的这些方式能够有所帮忙。
增进咱们身心都健康的生活。
那享受当下现代化进步的给咱们带来的如此的一个好的时期,和好的功效。
那么今天我给大伙儿讲的这部份内容,咱们将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展开。
一个方面,确实是关于心理养生和健康生活的关系和大体的认知。
那第二个方面确实是咱们传统文化的整体的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表现的特点。
那第三个方面,确实是老子和孔子他们基于心理方面的健康认知和他的一些养生的方式的介绍。
希望大伙儿能够有所收益。
一、心理养生与健康生活(一)心理养生的内涵那下面咱们就进入第一个问题,确实是关于心理养生和健康生活的关系的介绍。
那大伙儿应该明白现代人的都专门强调健康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一个生活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活?现代科学的研究说明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如何,关于他的健康状况是有极大的阻碍的。
那么在各类各样的增进躯体健康的因素的实验和调查当中,那么心理健康,心理的状态是占有首位的。
比如美国闻名的心理学的博士梅兰博士,他曾经对两千多个人进行过跟踪快要40年的一个调查研究,那么他通过那个40年的如此的一个超级有说服力的长时刻的一个跟踪调查,而且那个样本也是超级多的两千多人,那么调查的结果得出来,是心理的那个健康状况关于人的健康状况起到的作用是首要的。
若是一个人精神是痛楚的,那么平均他的寿命比一个健康的是精神踊跃状态下的一个人,那他那个寿命要少五年,乃至还要多一些。
通过如此的一个实验,咱们能够得出来结论,固然也是整个考察咱们人类历史进展的不同的那个时期和国家,咱们大体上能够取得如此的结论,确实是古今中外的哈长寿的这些人,那么他们大体上都是胸怀宽广,豁达乐观。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导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一、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
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论老子的养生之道
里 ,老 子 提 出 了 自己 的养 生 目标 ,那 就 是 “ 生 长 久视 ” 。老子 认 为 :治 理 国 家 ,养 护 身 心 ,都 要 趁 早 从道 ,多 多积德 ;多多积 德 ,爱惜 精力 ,才 会 不 可战胜 ,长久 存在 。对 于 “ 生 久 视 ” 长 ,老 子 有 自
、
老子 的养 生 目标 和 原则
1 .老 子 的养 生 目标 。老 子 日 :“ 国之母 ,可 有 以长久 。是 谓 深 根 固 柢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在 这 ”
指道 生 。 《 子 》 不 惜 笔 墨 ,对 “ ” 加 以赞 美 : 老 道 “ 绵绵 若存 ,用 之 不 勤 。 《 ” 老子 》 日 : “ 法 地 , 人 地 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 ” 老子 》 又 日 :“ 道 之 尊 ,德之 贵 ,夫莫 之命 而 常 自然 ” “ 德 之 容 , , 孔 惟 道是 从 ” 。可 见 ,老子 的 “ 法 自然 ” 道 ,是 指 天 、
形 ” 道 隐 ” 道 生 ” 几 个 方 面来 说 明 “ ” 的 、“ 、“ 道
内涵 。“ 之 又玄 ” 玄 ,指 道 体 ;“ 之不 见 其首 ,随 迎 之不 见其 后 ” ,指 道 形 ; “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 ” 大 , 指道 隐 ;“ 生 一 ,一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万 物 ” 道 ,
・
典籍 钩沉・
5 7
提倡 无 为 , “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圣 ;提 倡 无 私 ,圣 人 “ 以其无 私 ,故 能 成 其 私 ” ;提 倡 无 忧 , “ 私 寡 少 欲 ,绝学 无忧 ” ;提倡 “ 无难 ”,“ 人犹 难 之 ,故 圣 终 无难 矣 ” 可 见 ,无 论 是 “ 为 ”、 “ 私 ” 。 无 无 、 “ 忧” 无难” 无 、“ ,老子 都提倡 像 圣人 那 样去 养 心 。 贵 身爱 身是 一方 面 ,养 心修 身是 另一 方面 ,心身 二 者不 可偏 废 。世界 卫生 组织 曾经 提 出健 康 的 四大基 石 : “ 理 饮 食 ,戒 烟 限 酒 ,适 当 运 动 ,心 理 平 合 衡 。 今 人既 注重 身 体健 康 ,又 注重 心 理 平衡 ,恰 ”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道家养生十字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道家养生理念“动而愈出”的运动观——秋养“动感”林间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中医养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了,而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人在中医养生上面有一定的研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道德经》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被人们誉为是万经之王,成就非凡,短短五千言却包括万象玄之又玄。
今天,以中医为切入点,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仅是一种心态,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就是说为了保护身体健康而进行的身体锻炼这样。
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其中不少的养生观点却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
这部分被继承下来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说的“三宝”:“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以“慈”养生三宝之首曰“慈”。
所谓慈,就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你心灵充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么你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处于关闭的状态,无法做到理解和宽容,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
这样,你可能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斗气。
老子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论文]
老子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摘要:道家的思想是构成中国哲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深远。
老子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其生活上主张“无为”,生活方式以质朴为主,处事上主张不与世人相争以及深思熟虑的处事方针。
通过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老子思想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老子养生处事自然无为是老子所尊奉的生活准则。
老子认为世间的所有生物的运行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一规律我们叫它为“道”,人也包含在其中。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道”的精髓是自然,也便是遵循自然的规律。
什么又是自然呢?就是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
老子的世界观是以“无为”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我们常说的“无为”,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会夹杂主观的情感和偏见,是一种内心释放的自然状态。
顺应自然就是我们周边事物得以发展的最理想的状态,让它们按照自我得意存在的自然而发展。
对于我们人来说,就是要符合“道”,“无为而治”。
《老子·五十一章》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究其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质特征,无外乎是自然。
人还是与生物不相同的,主要的不同就是,人是有头脑的,是有思想意识支配我们的主观意识的。
因此,当我们面对发生字身边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利益和种种欲望所左右,不能表现一种真的“自然”在面前。
在老子看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正是这些主观的追求造就人们失去了最本质自然的“道”。
在生活状态上面主张“清静无为”是老子理想国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同时也是我们最基本的自我素养需求。
要在人格上面达到老子理想国的高度,就必须在生活中以“无为”为中心,将“自然”作为我们人生中的追求和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同时,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世的法宝,体现出高超的智慧,如《老子·五十七章》载:“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清静无为天下正,少思寡欲自
《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
①老子李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贵柔守雌”等的养生观点和方法。
概括而言,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啬”字养生五点。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
《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二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三十九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五十一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诸静为天下正”,“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静神观”,反映出他的主要代表思想。
其中突出的要旨是“静”字,惟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才能符合万
物生存的客观规律。
“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
“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
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去发展。
自然是道德之至尊者。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
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三)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
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而不要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
受,否则将自乘其咎,如《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章》)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人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