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海头中学王起义现行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地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我认为历史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而中学历史教育是极具德育功能的,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有: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深厚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五千年,人才辈出,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促进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是怎样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呢?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
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人们汲取之并认识到,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是古代人的人生观。尽管这种人生价值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相比,在境界上有一定差距,但这种思想境界,已是十分高尚的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正得益于历史的启迪。
拓宽学生历史认识空间、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一个不学历史的人,他的经验来自于自己的经历。见闻外,也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吸取经验”,这就是历史空间。历史空间大的人,对中国历史了解透彻,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总结人生经验,把握自己的人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孙中山、毛泽东、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及思想观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从小胸怀大志,为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盛而不断追求,所以他们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使学生易于接受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可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活动、道德精神激活,传承过去,而进行道德创新,诸如我们可从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活动中,去传承并充实“勇于竞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毛泽东创立中国革命的思想体系,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理论的创举中,去继承并充实“思想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力图改革中去传承并充实“大胆变法、改革创新”的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艰苦创业、科学求真、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等伟大的精神。这些精神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发掘与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就会增强学生的社会亲合力,容易将上述行为规则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充实和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所以,在历史教育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此我们历史教师
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历史教育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课时的限制等因素,德育渗透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说教性等,从而大大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有效实施德育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师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所做的一些探讨,得出的一些体会。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计划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目标,不能随意,一暴十寒,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计划,历史教育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德育目标,虽说参考书中有,但最好不要照搬,因为其有时缺乏实际性可操作性。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现实性活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科学的恰当的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计划。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德育教育的素材,找到实施的切入口,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选择恰当方法,其渗透才不会落空。例如,讲述两弹一星研制时,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补充“两弹一星”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所谓的两弹一星精神,是指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的创造的新的宝贵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历史内容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定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历史教育,努力加强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渗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