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语设计“三法”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优秀的导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导语设计的理论基础、导语设计的原则和导语设计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设计的理论基础1. 教育心理学理论:导语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阶段,合理选择导语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信息加工理论:导语设计要注重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和能力。
3. 教学传播学理论:导语设计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故事、事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学习内容的进一步传授和学习意义的理解打下基础。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1. 引人入胜:导语要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故事、借用图片等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 抓住重点:导语要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内容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为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打下基础。
3. 激发思考:导语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4. 营造情感氛围:导语要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感上与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5. 个性化设计:导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导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增加导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问题或话题引发学生思考的起点,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刺激。
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的激发。
下面我将从导语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导语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待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导语设计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清晰简练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以提高学生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启发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导语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故事、或者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作为导语的素材,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运用感官形象的描写,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要注重灵活多样。
导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导语、创设情境导语、递进导语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章节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导语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导语还可以设置多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调整导语的难易程度和形式,以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
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通过合理设计和巧妙运用导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导语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让导语成为引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明灯。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一、大胆设疑引入思考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是很好的办法。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炎凉社会的苦命人的现象所感染。
鲁迅自己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
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现象呢?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则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
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情不自禁的洒下同情的眼泪。
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
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这则导语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温习旧知引发新知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
”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
语文教学导入新课“三法”

语文教学导入新课“三法”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是引起学生兴趣,或者是因好奇而感兴趣,或者因困惑有疑而感兴趣。
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动力,教学过程便有了活力。
教师新课导入得好,课堂上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以境导入,身在其中常言说得好:“入境始与亲。
”教学时能运用语言、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等媒体,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第九册)时是这样安排的:1、多媒体播放发生洪涝灾害时人民解放军抢险的短片。
2、提问:看了这个场景你想说什么?3、今天我们就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看一看。
4、指名学生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两遍。
二、以疑导入,引人入胜“疑问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思考、寻求、探索的活动中去。
我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小学语文第九册)时是这样安排的: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三、以“动”导入,活动引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本身这一资源,以他们的言谈、表演作为导入,效果也很好.。
我通常让学生进行两两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自由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足球赛等。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法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
导语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语设计方法。
一、直入式导语直入式导语即“开门见山导语”。
就是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在讲授《爱莲说》时,揭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内容的探求。
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接着顺势引入:“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二、背景介绍式导语背景介绍是一堂课的必要环节,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爱国诗人辛弃疾。
他年轻时就胸怀报效国家的慷慨壮志,然而朝廷并不想重用他。
这一天,已是三十五岁的诗人来到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金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写下了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如讲《海燕》时,首先介绍高尔基在创作时,整个俄国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社会极其黑暗,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的隐晦方式,领会“海燕”的真正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三、歌曲导入式导语初中教材有不少篇章贴近生活,像《散步》《背影》《乡愁》等关于普通人最真挚情感的诗文。
导语设计的一般方法

导语设计的一般方法1. 悬念导入法教师精心设计一个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或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欲罢不能,顿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自然引出所讲内容。
2. 抒情导入法开讲前以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朗读、讲故事等简短形式,先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这种情感平稳转移到所讲内容上来。
3. 诱思导入法这种导入一般采取“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探求答案,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4. 类比导入法有的新课与已学课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由此及彼,产生迁移,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5. 励志导入法讲述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成才经历,或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或采用名人轶事、格言、警句等形式导入新课。
6.目标导入法其特点是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然后自然进入“达标”教程。
7. 音像导入法有些课文,用录像、影片、图片、录音等导入新课,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
8. 实例导入法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与实践中的素材作引子,不仅使学生感知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
9. 提问式导入法所提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忌搞“是不是”、“对不对”式的简单化提问。
提问的方法1. 引趣法这种提问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通过提问,激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
2. 诱发法通过一个实验、一次演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等,阐发一个道理或结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 发散法即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4. 引申法设计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破疑明理。
5. 联系法即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践经验,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 分解法即采用化整为零、分解难度的办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给学生“辅台阶”,便于学生回答。
7. 破题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课义的“钥匙”,以课文为突破口,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怎样设计方案好初中语文课堂导语

怎样设计好初中语文课堂导语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案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课堂导语的设计有几种方法呢?一、回顾导入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
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二、标题导入法文章标题中的趣味性,可以指字体的书写,也可以是朗读上的处理,或标题理解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也是教师幽默机智的体现。
如《五人墓碑记》的课题朗读停顿,是“五人墓/碑记”呢,还是“五人/墓碑记”?对比性的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古”字的理解,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限定字数找,有“古时、古地、古人”义,理清三者关系,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犹如探宝游戏,学生很乐意就投入其中。
三、情景导入法就是创设一种与教案内容相关的情景模式,以此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三种策略

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三种策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确实,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三种策略。
导语设计策略之一:创设情境,先声夺人一堂课就像一场舞台剧,导入新课是第一幕。
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用文学语言描绘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
上课时如何渲染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弘、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之力作?课堂伊始,教师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导语设计策略之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思考问题。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初中语文古典名篇导读“三法”

2020.12 语文教学研究21阅读NEW WRITING文学经典名篇得以流芳百世的关键是其本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以及阅读价值,能够经受得住历史和时间的洗礼,得以不断传承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在经典名著中,或者呈现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者使用了生动且细腻的语言描写等,能够带给每一个阅读者以思想层面的启迪,还能够得到精神层面的浸润和洗礼。
除此之外,在这些经典名著中,不管是思想境界、行文脉络,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是值得学生反复研读、反复鉴赏的重要载体,也是组织形式模仿的关键范例,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眼界,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其情感,提升其写作能力。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经典名著的导读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以导读聚焦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展开深度阅读,这样才能够在名著的浸润下爱上阅读、爱上经典。
一、问题导读:化被动为主动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会在经典名篇阅读教学过程中,逐字逐句地讲解古文文本内容,也有的教师并不分析文本内容,只是简单地翻译一遍就草草了事,即使是课堂提问,也仅局限于字词以及句子的翻译。
很显然这种古典文学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理解”这一教学任务。
所以,我们不仅要翻译古典名著,还要深入文本内容,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改变其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对古文的学习中,体会学习乐趣。
在提出问题之后引领学生展开探讨,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1)有人认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描绘桃花源中的景物,也可以描绘其中的人物生活状况。
)(2)这个世界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发现?(启发学生基于理论以及文本内容两个层面展开思考。
)(3)为何作者会虚构这样一个世界?(关联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态度。
)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便不会将这篇文本视为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也不会就此产生逃避现实的误解,既能够深入体会文本所架构的意境,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就此渴望打造一个平等、自由且充满快乐的理想社会。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姐独 自徘徊在 初夏 的庭 院里 。在 一树 盛开 的紫 藤萝面
明确 了导语设计 的要 求 , 那怎样设计一节课 的导语 呢?下面就我 自己在教 学实践 中设 计 导语 的一些做 法 和体会浅谈 如下 : 1 . 情境式导 入。情 境式导语 就是在授课 前 , 据文 根
前, 她不 由得停住 了脚步 。那淡紫色 的瀑布般 的紫藤萝 闪烁 着生命 的光辉 , 佛在 向她倾诉着 什么 ……” 仿 通过 讲述 故事 的形 式 ,让学 生很快地 了解 了课文 的写作背
总之 , 文课 的导 入方法很 多 , 键是如何 依据 教 语 关 学 目的 、教材 内容 及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最佳 的切人 口, 从而 达到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的 目的 , 最终达 到 良好 的教
学 效 果
一
55—
、
导 语 设 计 应 力 求 新 颖 、 致 别
2音乐式导人 。学 生都喜欢音乐 , . 在授课前 为学生 播放一首与课文 内容有关 的音乐 , 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 , 同时可 以顺利 生动地导入新课 。如在讲授雨 果 的《诺 曼底 ” “ 号遇难记 》 , 以设 计这 样 的开 场 白 : 时 可 “ 泰坦尼克号 的沉 没是世 界航海史上 的一大悲剧 ,为此 人们进行 了很 多的艺术创作 , 从而产生 了许多凄美动人
导语的三要素

导语的三要素
什么是导语?
导语是指在文章、论文或其他长篇文本中引出主题的一句或几句话。
它紧扣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文章的重点、问题、特色等,可以抓住读者的眼球。
因此,写好导语,不仅能吸引读者浏览,还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语的三要素
1. 主题导语应该保持简洁、明确,表达清楚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目的,使读者一眼就能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 文体导语要根据文章的文体而定,既要简洁明了,又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情感导语不仅要表达文章的主题,还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图,引起读者的共鸣,传递出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会。
导语的写法
1. 直接概括法用一句话直接概括文章的主题,如“爱是一种心灵的融合”。
2. 含蓄描述法用含蓄的方式描述文章的主题,如“生活中有许多让人感到温暖的事情”。
3. 对比法用对比的方法表达文章的主题,如“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有时候很难,但只要我们把握好,就能获得幸福”。
4. 拟人化法用拟人化的方法来表达文章的主题,如“当一个人看到希望,他就会勇敢地去追求”。
5. 押韵法用押韵的方式表达文章的主题,如“生活苦短,不要把它浪费”。
6. 问题法用问题的方式表达文章的主题,如“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7. 引用法用引用的方式表达文章的主题,如“斯蒂芬·金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彼此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梦想’”。
从上面可以看出,写作好的导语,不仅要抓住读者的眼球,还要清楚地表达文章的主题、文体、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起到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作用。
多种形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导语及其运用技巧

多种形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导语及其运用技巧多种形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导语是指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方式来开展语文教学,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多种形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导语及其运用技巧。
1.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是通过创设一种逼真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故事或文章的情节中,通过情境的直观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投入角色的讲述等方式来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2.资源导入法资源导入法是指借助于各种教学资源(如图片、录音、视频等),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和直观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将有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展示给学生观看,然后通过提问或让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是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竞赛来引导学生介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的愿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文知识相关的游戏,如识字挑战赛、诗词接龙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边玩边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4.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进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得出结论。
运用多种形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导语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切忌盲目跟风,以追求新颖为目的。
2.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入,避免过多的废话和绕圈子,为学生打开思路,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3.导入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和体验。
4.导入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后续教学的展开打好基础,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十法

中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十法刘小鸿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虽然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堂节奏的成功把握和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但也不可缺少恰当的导语设计。
好的导语设计,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顺利导入新课的目的。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常用的导语有以下十法:一、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抓住学习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来展开的。
例如教学《伤仲永》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了一颗珍贵的种子,这一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世界上界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叶茂盛、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把它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地问。
那人回答说:“我怕种下去被太阳晒死。
”朋友说:“可以早晚浇水嘛”,那人又说:“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种下去呢!”大家想想看,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出世界上最甜的果。
由此可见,没有了大地的营养,没有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会怎样?让我们看看方仲永的故事吧。
听完这个故事。
学生就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解除了往日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本文的主旨也有了一定的把握。
二、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就是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
上《黄生借书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
当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便会兴奋地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而对自己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常常缺乏那种迫切阅读的激情。
在这方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请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认识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印证自已的想法是否和作者一致,使教学进行得很顺利。
设计课堂导入语的几种方法

设计课堂导入语的几种方法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
它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成功的导语,不但能感染学生,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故事导入法: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
二、引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使学习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就用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学生就会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三、想象导入法: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激情导入法:“激情”就是激发情感。
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
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
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
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
五、谜语、歇后语的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六、设置疑问导入法: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七、歌曲导入法: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八、图片导入法:通过各种渠道还可以查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九、渲染导入法: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十、实物演示导入法: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同时,可以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录音、幻灯、音乐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精读教学

教学篇•经验交流“三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精读教学倪晓艳(江苏省新沂市行知学校,江苏新沂)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阅读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精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文章主体结构,精准定位细节表述,准确理解文本内涵。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精读教学,力求方法的创新,帮助学生掌握精读技巧。
笔者将结合教学案例,对学生精读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一、加强导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精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升。
为此,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和激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通过阅读有收获、有启示、有提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不同体裁、不同文本的阅读教学,导入的方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促其精读。
这需要教师找准文章导入的切入点,以独特的导入巧妙导读。
如议论文的阅读,对于论点的把握和深刻理解是关键。
导入环节,教师不妨从论点以及文章的脉络入手进行导入、导读。
如在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析题,引导学生根据文题判断文章是议论文,论点是“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
对于学生看法的偏颇,教师先不给定论,而是这样导读:这是一篇驳论文,鲁迅先生首先承认中国人“失去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随即指出在“自欺”的扩散笼罩之下,仍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人在底层,是中国的脊梁。
如此导入后,再要求学生进一步精读,则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对小说而言,教师不妨从人物形象或故事细节入手,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解决疑问。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在课前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于勒的形象在文中发生了几次转变?每次的形象都是怎样的?”“父母对于勒的态度又有怎样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由于怎样的契机?又暗含着什么深意?”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精读,从而深入了解文中于勒、父母的人物形象,以及这篇小说的主旨,即作者揭露了社会的丑恶,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以外所剩无他的畸形与病态。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三法”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三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导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
那么,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入呢?
一、找寻知识联系处一复习旧知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呈现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
教材的前后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课堂导入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能使导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揭示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扩展和深化。
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问的联系时,就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更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其效果不言而喻。
例: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导人时可结合已学过的《隆中对》一文进行提问:(1) 师:“《隆中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治理江山的故事。
”
(2) 师:“那么,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会怎么做呢?学习。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
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
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好的设计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本人结合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趣味式导入语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如《论语十则》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
”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二则》的兴趣就高了。
二、激情式导入语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
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作者:王清海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07期众所周知,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概括说来,导语的设计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一、开门见山法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例如,学习《行道树》一文时,教师讲:行道树是城市马路两边的树,大家知道它站立在马路边有什么作用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净化空气。
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来听听行道树的心声,了解一下行道树的形象。
”就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对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有着积极作用。
二、温故知新法即先通过复习已学知识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知。
三、设疑导入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也就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
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使学生在释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提高其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讲故事导入法学生大多爱听故事,讲故事是投其所好,往往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的老师通过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支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五、设置悬念法学习古典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故弄玄虚,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是启发式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比如,《背影》的作者朱自清为什么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
接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说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一文,为什么会抓住人物“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这是什么时候的背影?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就被激发出来了。
六、学生表演导入法让学生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技巧

浅谈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技巧作者:陈永安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2年第07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所以导语的设计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选用哪种方法,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具体情况,一般都有自己常用的设计方法。
我常用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仅供大家参考:1.感情投入,拉近距离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初次接触的班级和学生,有利于迅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得到和学生的好感和认可。
2.开门见山法。
就是直接点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直观教具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使用多媒体及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
4.引入法。
引用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物有关的名言、诗句、谚语等作为导语,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材料,又可以提高语言品味。
5.类比法。
我在教学《旅鼠之谜》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神秘的自然里有许多让我们震惊的事,还记得斑羚飞渡吗?那悲壮的一幕曾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然而我们却无从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救行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难解的谜。
在自然界里,这样的难解之谜还有很多(出示旅鼠图片)。
这是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北极旅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个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位梦华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我相信大家听了这则故事后,一定迫切地想去探究发生在旅鼠身上的秘密吧。
6.情景模拟法。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时,曾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三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导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
那么,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入呢?
一、找寻知识联系处一复习旧知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呈现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
教材的前后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课堂导入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能使导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揭示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扩展和深化。
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问的联系时,就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更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其效果不言而喻。
例: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导人时可结合已学过的《隆中对》一文进行提问:(1)师:“《隆中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生:“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治理江山的故事。
”
(2)师:“那么,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会怎么做呢?学习
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就能感受到其感恩在怀、忠诚报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揭题)如此导人新课,在轻松回顾前文内容的基础,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再如,教学《醉翁亭记》一文,可从知识点“记”入手,通过回顾已学课文《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导入新课。
二、激发学习兴趣点——利用故事导入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往往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自身经历
实践表明,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教师身上的故事,特别感兴趣。
对此,教者如能抓住这一切入口适时导入新课,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首先为学生讲了一段自己小时候离家出走而引起父母恐慌的小故事,从而引出父爱话题:“父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我的父母亲是这样的,你的父母是那样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背影》中,作者朱自清又会为我们讲述一种怎样的父爱表达方式呢?”如此导入,紧扣文章主旨,为学生正文学习时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2 作者介绍
通过引入与作者相关的故事,揭示文章作者也是一种较有效的导人新课的方法。
例: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戴着一顶破帽子走在街上,一个富人嘲笑说:”你头上是什么呀,那能算是帽子吗?”
这个人不慌不忙地说:“你帽子下面是什么呀,那能算是脑袋吗?”这位说话如此巧妙而富有讽刺意味的睿智之人就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3 主题引申
通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引入新课,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教学《离别的礼物》一文时。
笔者讲述了一个与之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从而引申到新课主题:一位美国父亲领着自己的儿子,把全身瘫痪、骨瘦如柴,成为家庭负担的爷爷用竹筐背着,在翻越了许多山路之后,爸爸准备把爷爷从悬崖上扔下去。
这时儿子说:“爸爸,把竹筐留下。
”父亲不解地问:“为什么?”儿子说:“等你老了的时候,我还要用它把你背到这里来。
”父亲一听不禁失色无语。
在学生听后不住的惊叹声中,教者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离别的礼物》一文,同学们将再次感受这样的主题。
”
三、突显内在情感美——引入诗词导入
诗词名句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其内在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在我们的新课导入中,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诗词,能较好地创设一种诗情
画意的典雅气氛和“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词句积累,让学生受到美感熏陶,例: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一文时,教者引用李白的脍炙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静夜思》作为导入开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牵动着多少游子思乡的深情。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远在台湾的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思乡
之情的。
”再如,教学杨朔的《荔枝蜜》时,可引用罗隐的名诗《蜜蜂》作为导入开头。
总之,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总结。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导人时应根据具体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情节,要切记入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导入艺术,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