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回溯_论_诺桑觉寺_中戏仿的反思性_郑佰青
中国叙事的批评与理论 浦安迪
中国叙事的批评与理论浦安迪一、早期历史与虚构叙事作品●叙事的本质——《左传》角度1.情节1)定义:一系列事件的安排●时间的流动●宇宙-循环型●历史-线性的水平的●存在-心理的垂直的●逻辑2)时间发生之事的设计安排3)线性为主,个体倒叙、前瞻4)编年体●传记●人物行为与反应的独立事件——逻辑重要次序不重要●旅程●重耳/晋文公流亡之路●人物&旅程●戏剧性故事●行动!势均力敌的双方危机的形成与解决2.人物1)人物类型(少言)2)人物刻画(Only 一例内心独白)●扁型人物●圆型人物3.视角1)第一人称极度缺乏●目击者我●参与情节“我”2)第三人称●传递其所知—全知存在●多局外人姿态,少全知少心理描写●少形容词副词——冷峻,不事雕琢,原始●生动戏剧性描绘与可信度;文本含糊,意义不清郑庄公3)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问题“叙事文学的精髓”4.意义1)定义:文本中切实实现的作品的整体意图2)关系●作者&叙述者●叙述者&人物●作者&读者●人物&人物3)作者本人对历史意义的阐释●巴顿华滋生:道德因果论手册,预言体系●➡️借历史阐述道德,并非完美模式;一部具有道德倾向的史书●路易斯坎普只有当对事实地过分强调不再重要时,真正的历史关怀才会体现。
“构建一种叙事”●W•B•贾力“初始或暂时性理论作为指导原则”●罗伯特斯科尔斯历史&幻想小说;《叙事的本质》貌似写实,实则虚构5.成品1)城濮之战●叙事风格●条理清晰,简洁明快●结构●关注具体,线索为人物性格●六朝志怪与小说的诞生1.志怪1)事实与虚构——史学与小说●起源●虚构——杜撰或想象之物作品形成过程而非内容●任何叙事文本都位于纯粹历史或虚构样本之间●历史感+正史地位从何而来●虚构作品经文化的长久保存、适宜外观●先秦词语需合乎经典篇章用法《谷梁传》●现存志怪&传统历史写作●冠志、记、传●早期汉代历史写作的结构●沿地理线山川●沿传记线●划分——虚构与历史的分道扬镳●放弃历史性、可信度,转向其文学特点、叙事成规、关注点、追求模式●六朝的划分是一个漫长过程●志怪是历史传统的一个分支●东晋在汉(安全)与六朝(混乱)之间相对安宁葛洪《抱朴子》●历史意识的再生,清谈时代社会担当的回归(模仿汉行政-制度面貌的愿望)●符合晋代史学精神●保存古代文献的迫切心情《洞冥记》序●私人写作、家族收藏《搜神记》干宝●超自然事件●素材●六朝早期,博学是衡量学养的首要标准跨文化能力●诗经之为小吏收藏,楚辞取于民间●东晋建于东吴废墟之上——建康(南京)●少数民族、华夏移民●来自南方的知识分子在晋朝与本土间起调和作用●朝廷里热衷超自然事件均来自南京干宝●《文赋》陆机●志怪是南方的产物●《搜神记》孙策&于吉”仪式性暴晒“ 楚辞巫史●大量民间素材以口传进入文学●志怪写作是用本土文化所陌生的工具和语境记录某种异质文化●转变(以干宝《搜神记》为例)●开篇结构、道德刻画●晋朝史观“保护为先”●干宝领国史,但自评对可靠性不负责●符合福斯戴克“虚构为史实”条件●信天人说●超自然素材在严肃文学的常见功用——以“五行”阐释预兆内涵●小说●志怪最晚在梁朝与“小说”相联系●六朝诗歌散文之成熟与小说志怪之滞后●目录学家●小说之定义参差●四部●经史子集●魏徵●“琐碎之言”、“浅识小道”●论述或格言性质文本●班固——“街谈巷议” 但为古人谈话录、仪式…➡️不愿录入●六朝志怪移出史学●➡️“类书”(百科全书)补遗作用●兴起●初唐史料标准提高否定志怪刘知几●类书认可、鼓励虚构作品●六朝晚期志怪、唐传奇突出特征●志怪借鉴传记,无限制串联故事能力➡️唐宋小说●佛教写作高僧传●品尝杏子:中国小说研究法欧阳祯1.中国传统小说的批评辩驳1)小说“琐屑的言语”●经典来自市井之地、凡夫之口●孔子诗经、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打破书面壁垒●口头文学对书面之贡献2)问题●情节的松散和荒芜(整体)●定义:连贯统一性●成为批评文学标准的有害的虚构所谓整体的《圣经》实为文集●说书基本关切:吸引读者●由相对独立的单元构成,单元成为时间整体●原创性缺乏●原创性在于更新活的传统,传统是活的、有机的艾略特“最具原创性的作家也是最传统的”《尤利西斯》●书面文本僵化、固定,分析性-强调现实的存在●口传叙事强调现实的生成,看重过程而非过程的记录●道德目的(受众)●读者是虚拟的观众●表音读者-意义与声音相联系●口传小说的“观众”是字面义3)例子●舜受继母虐待故事●缺乏偶然,水平向突进●重结构弹性,可以随意删减●观众需求●线性的,相对独立的,共存的●佛教圣徒目连监狱寻母两版本比较●裁去细节,压缩情节—叙事的谨慎●口传模式中绝对原创性与衍生性似是而非●观众?●现代对于作家孤独的印象●听众是口传故事的合作者●叙述者与听众交流是即时的昭君出塞故事的变文“地方型”二、明末与清初小说●《三国》与《水浒》的叙事模式1.《三国》的冲突—解决模式1)四阶段●冲突点●冲突各方对峙●公开冲突●冲突解决2)大争端中不断小冲突,大冲突未完全解决引入下一次2.《水浒》情节缀连结构1)首尾相连的相似故事他故事中有他2)八个故事套式,每个都有情节缀连系统●孱弱松散3)叙事套式中的超级结构●英雄聚义和造反的兴与亡●地理中心:梁山泊●象征:梁山泊石碣●赋予同一目标,相聚源自天命●回溯开头,直抵结尾4)其中的冲突-解决模式●具有正义感的逃犯&道德败坏、祸害百姓的朝廷●1-70回:漫长对峙,矛盾激烈,108好汉“决定性的量●大战爆发●75-80: 三败●82:宋江投降●反叛集团的变化三、清代中晚期小说●《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寓言1.寓言?1)定义:“言此意彼”——圣伊西多尔●此义与隐喻的区别●隐喻是一种写作方式,试图利用叙事文本各结构模式的整体组合,来指涉某个层面上未明确呈现的同样复杂的表意模式。
中国弹词与欧西史诗:一个文类学经典议题的再思索
中国弹词与欧西史诗:一个文类学经典议题的再思索◎余婉卉内容提要 “中国有无史诗”是文类学经典议题之一。
尽管已有多人断言“epic”在中国文类中阙如,但吴宓的《希腊文学史》依然归纳出中国弹词与荷马史诗的12个相似点。
此前,已有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用弹词比照拜占庭骑士叙事诗《奥卡森和尼科莱特》。
而早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来华传教士艾约瑟在《六合丛谈》发表《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以杨慎《二十一史弹词》阐述荷马、赫西俄德“作诗歌以叙史事”。
随着西方文学理念的东渐,弹词日益受学者重视。
郑振铎深研弹词后,修改了自己往昔“中国无史诗”的观点。
陈寅恪会通文学、历史和宗教,洞察到希腊、印度与中国文学的互动。
以上诸人往往悬置了史诗的“内在形式”和中国文体分类传统,却在中外文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关键词 文类学 史诗 弹词 吴宓 艾约瑟〔中图分类号〕I10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1-0026-11 文类学(Genology)分析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变迁,而在中外文类的比较研究中,有关“缺类”现象的讨论往往持续多年、余音不绝。
“中国有无史诗(epic)”即是文类学的经典议题之一。
以笔者目力所及,最早提出“中国无史诗”的是英国学者托马斯·珀西(ThomasPercy,1729—1811)。
1761年,珀西在英译本《好逑传》附录中论定:“中国人还没有产生较高类型的诗作,至少在史诗方面就是这样。
”①及至19世纪初,黑格尔指出,中国人的宗教观点和“散文式的”观照方式阻碍史诗发展。
②从此,这一否定性的判断广为人知,并在19世纪晚期随着西学东渐大潮传入中国学界。
近现代中国学人以欧西诗学的图式解析中国文学,总体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
学者们或以内容、题材,或以形式、体裁,或以阅读心理效应,力图论证中国文学传统里是否存在“史诗”这一文类。
清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清代文论知识点总结清代文论是指清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个阶段。
清代文论以经世致用为主旨,主张文学要服务于社会、民众,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在清代文论中,涌现了大量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他们对文学的发展和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清代文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清代文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一、清代文论的文学批评家1. 黄景仁(1610-1695),字士元,号用幼,江西南昌人。
他的《研牋集》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集结了黄景仁的批评文论观点,主张文学要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空洞、虚无的文学形式。
2. 龚自珍(1792-1841),字石泉,号向隅,四川省峨眉镇人。
他的《己酉札记》是其重要的文论代表作之一,该书集结了龚自珍对清代文学的批评和观点,提出了“人人皆能作文学”的观念,主张天下文学应该皆是由声士所作。
3. 曾国藩(1811-1872),字部云,号圭璧,安徽省濉溪县人。
他的《读书锁余编》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中,曾国藩提出了“文学以经世为要”的观点,主张文学应该为国家、社会服务。
4.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字定远,号琵琶道人,明代小说家,以《三国演义》等作品闻名。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也体现了一些清代文论的思想,主张文学要有教化功用,要服务于社会、人民。
二、清代文论的文学理论1. 文学要经世致用清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即文学应该为社会、人民服务,要能够教化人心、启迪人智,而不是空洞、虚无的形式。
文学要有教导和启示人们的功能,要有教化作用。
在《读书锁余编》中,曾国藩指出:“文学且古今所以教,凡言不经事而心不用者,是谓妄书,非教文也。
”这种观点是清代文论的一大特色。
2. 文学要有情感清代文论认为,文学应该有情感,要善于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虚诞、做作的形式。
在《龙树堂笔记》中,龚自珍提出了“言其衷情”的观念,主张文学要有真情实感,要表现人类的真实生活。
回到文本的阅读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美学阐释三疑
把美的根源设定在理想化的劳动之上只能是一种理想 “ 化的美好憧憬。可见, 劳动创造了美 ” 既不符合 《 手稿》 的思想也不是美学根本问题的解答。 “ 二、 美的规律” 何在 坚持 “ 劳动创造了美” 的阐释者认为, 马克思之所以 提出 “ 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命题,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 “ 美的规律” 。这就有必要结合《 手稿 》 文本来理解所谓的 “ 》 “ 美的规律” 问题。“ 美的规律” 同样出自《 笔记本! 异化 劳动和私有财产 ” 中一段, 该段原话是: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 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 类看作自己的本质, 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 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 如蜜蜂、
!"
!"#$%"
回到文本的阅读—— — 《 美学阐释三疑 "*’’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视为美学根本问题的解决,是对美的根源问题的解答。 为了正本清源, 我们先看 《 手稿》 的论述。这一命题出自 》 “ 《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 中一段, 该段原话是: 笔记本!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 ( 劳动)同产品的直接 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 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 殿, 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 但是使工人 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 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 动生产了智慧, 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 " # $ %&’ (
的那部分 “ 异化劳动 ” 才创造 “ 美” , 而为 “ 劳动者” 自身生 产“ 棚舍” 之类的那部分劳动就只能产生遮风避雨、 安身 “ 立命的使用价值。 就是说, 劳动” 也属于不周延概念。 由 此得出 “ 劳动创造了美” , 与马克思的原意相去甚远。从 劳动事实看, 我们不能把 “ 劳动创造了美” 理解为 “ 美是 劳动所创造出来的” 。劳动和美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劳动固然能够创造美,例如万里长城、金字塔等等都是 人类异化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劳动也能够破坏美。例 如在人类没有征服月亮之前,月亮引发了嫦娥奔月、玉 兔捣杵的丰富想象和联想,是审美观照的对象,可是当 人类通过劳动踏上月球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到月球是一 个冰冷荒芜的球体的时候,月亮的美就消失了。这就是 所谓科技的发展侵蚀了审美的空间。诸如茫茫草原、空 谷足音、初升的日出和满天繁星的夜空等自然美,又如 何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呢?从 《 手稿 》 论述看, 凡读过 《 手 稿》 的人都会感觉到, 在《 手稿 》 中有一个不证自明的理 论设定,即以一种理想化的自由自觉的人以及与之相联 系的理想化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论证的“ 前提” 。在这 一“ 前提” 下, 马克思批判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异化和 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证了异化的复归和共产主义实现的 《 必然性与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 手稿》 时期的马克思 并不清楚他后来表达的基本思想:生产劳动是一个历史 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所依存的各种具体的现实关系,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知识点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知识点第一章绪论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位,因而应该叫“文学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想和仪式活动之中。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有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席勒和斯宾塞)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鲁迅)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艺术积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动。
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练、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内心形象: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
形象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
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特征。
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诺桑觉寺》的女性意识
论如 结 构 主 义 、 符 号 学 、后 结 构 主 义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等 ,并 且 渗 透 到 新 历 史 主 义 和 女 性 主 义 的
文 学 批 评 实 践 中 ,覆 盖 面 十 分 广 阔 。 在 女 性 主
造 .而 是 对 过 去 文 本 的改 写 、复 制 、模 仿 、 转 换
中心 主 义 的 阅 读 策 略 和 价 值 。 因 此 , “ 论 是 妇 无
而 这 些 知 识 、代 码 和 表 意 实 践 形 成 了 一 个 潜 力 无
限 的 网 络 。 ②狭 义 的 定 义 以 热 奈 为 代 表 , 认 为 ”
女写 作还 是女性 主义批 评都必 然是
‘ 种 双声话 一
本 及 传 统 的 对 话 之 中 ,同 时 有 着 对 前 文 本 的模 仿
和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承 袭 从 批 评 理 论 的 角 度 看 ,对 于 文 学 文 本 的 互 动 理 解 ,其 实 在 英 美 传 统 中 久 已 有 之 。如 1 8世 纪 英 国 亨 利 ・ 尔 丁 的 小 说 《 瑟 菲 约 夫 ・安 德 鲁 斯 传 》 就 是 对 同 时 代 作 家 塞 缪 尔 ・ 理
丽 斯 多 娃 认 为 :任 何 文 本 都 好 像 是 一 幅 马 塞 克 镶 嵌 画 ,任 何 文 本 都 是 对 其 他 文 本 之 吸 收 与 转 化 ,
构 成 文 本 的 每 个 语 言 符 号 都 与文 本 以外 的其 他 符
号 相 关 联 , 任 何 一 个 文 学 文 本 都 不 是 独 立 的 创
语 ’ 既 表 征 男 性 ,又 表 征 占 支 配 地 位 ; 既 在 女 , 性 主 义 之 内言 说 ,又 在 批 评 之 内言 说 ” ③,于 是 . 这 种 在 文 本 自身 十 分 明 显 的文 学 修 正 : 程 i z L ( 式 形
论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戏仿
2016年8月第2卷第4期外国语文研究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Aug. 2016V ol.02 No.4论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戏仿王蓉蓉 田德蓓(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合肥230601)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在《赎罪》中对戏仿的妙用具有反思性和对话性双重特征。
一方面作家将戏仿作为贯穿全文的文学手法指涉先辈文学文本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他对戏仿对象既参与其中又保持批判距离的模仿行为;其次作家又将戏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对话策略,形成了文学的传统与革新、历史与当下、历史与文学、作家与自身等多维度的对话模式。
与此同时,作家的自我戏仿又给小说文本提供了反观自身的模式,可见作家谋求的并非是将其戏仿对象加以嘲弄或取而代之,而是以干预性评判的方式对一切所谓一统化力量进行反思和拷问。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赎罪》;戏仿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4-0030-09七十年代展露头角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至今活跃在英国文坛,其影响力已然超过诸多同辈作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视为“民族作家”(Appleyard, 2007: 25)。
其巅峰之作《赎罪》自2001年问世以来就颇受评论界热议,并在2005年被《卫报》列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100本小说”之一,实则近年英国文坛上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McCrum, 2003: 12)。
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关注的重点是该小说中别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和实验风格,并普遍将其盛誉归功于“技巧”层面。
就连英国德高望重的评论家弗兰克·科莫德(Frank Kermode)看完《赎罪》也直呼“与同时代作家相比,还没人能如麦克尤恩这般对写作技巧如此考究”(Kermode, 2001: 8-9)。
近年来,国内对麦氏的研究也有逐年升温的趋势。
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
间所形成的互文关系、人物及其多种谬误的并置和反讽喜剧叙事模式的运用。
关键词:《爱情是谬误》;复调;互文;并置;反讽
中图分类号:1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7)03—0080—03
Abstract:The famous American humorist Max Shulman’S narrative work of Love Is a Fallacy presents the affection conflicts among three college students,through which several kinds of fallacies such as fallacies in logic,love and val— ue are displayed.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multiform,this paper is to carry out a research into the artistic methods employed in Lore Is a Fallacy from three perspectives: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face and the narrative context,the simultaneous display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fallaci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narra— tive pattern of satirical comics.
·80· 万方数据
2.序言与叙事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构建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认知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共同组成,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定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回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请问: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于:文学理论就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存有紧密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检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具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来看,具备实践性和自身独有的价值价值观念。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请问:基本形态存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抨击地承继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办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比较文学教程_陈惇等编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名称
• 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ée,意为被比较 被对照的文学作品,比较性的文学研究, • 英文最早使用是马修阿诺德,在私人信件 中使用。使该英文词进入学科的波斯奈特。 1886年,他出版了以此为书名的世界第一 部比较文学专著。 • 德文,意思是比较文艺学,强调思想 • 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 持比较文学讲座。
比较文学参考资料(1)
• 《比较文学论文集》,张隆溪 温儒敏选编;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4.(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 《中西比较文学论集》,温儒敏编;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8.(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 《比较文学讲演录》,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北京大学比较 文学研究所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编委会编;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山师图藏)
模糊美学80年代才出世王明居教授的模糊美学门外中外文论絮语文学评论96年6期贾植芳贾植芳贾植芳贾植芳序序?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本书三大贡献1个人潜心研究和同行通力合作相结合填补空白并有新知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学科原理概念的客观冷静阐述与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介绍相结合在教学上具有指导性将国外最前沿发展与中国学术研究相结合启迪性赞撰写学人道德文章称前言前言?编写本书守成与出新?全书四部分?绪论介绍本学科的性质沿革与原理?第二部分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第三编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参考书目suguestedreadingssuguestedreadings??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著
贾植芳
从文本形态看清华简《保训》的文本性质
求中。自稽厥志, 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 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稽, 测阴阳之物, 咸 顺不逆。舜既得中, 言不易实变名, 身兹服惟 允。翼翼不懈, 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 用 授厥绪。於乎!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 以 复有易, 有易服厥罪。微无害, 乃追中于河。 微志弗忘, 传贻子孙, 至于成汤。祗服不懈, 用受大命。於乎!发, 敬哉!朕闻兹不久, 命 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 其有所迪矣, 不及 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 惟宿不 ?。 ’ ” 首先, 我们将借用叙事学的理论方法分析上 述文本的叙事结构。在叙事学中, 作者与叙述者 的定义不同: 作者是现实生活中创作叙事作品的 人; 叙述者是指叙事文即文本内部的“ 陈述行为 主体” , 或称“ 声音或讲话者” , 它与视角一同构成 [ 3 ] 了叙述, 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 《 保训》 的作 者虽然无从可知, 但是叙述者可以通过分析文本 的叙述结构得到确认。《 保训》 文本有内外两个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内容概要 (2)2. 研究背景与目的 (3)3. 文献综述 (4)二、诗学的起源与发展 (5)1. 古希腊诗学 (7)2. 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 (8)3. 现代诗学 (10)三、模仿论在古典诗学中的地位与功能 (11)1. 模仿论与诗的起源 (12)2. 模仿作为一种艺术手段 (13)3.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14)四、诗学与行动的关系 (16)1. 诗学与行为艺术的对比 (17)2. 诗在社会与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19)3. 行动与语言 (20)五、“模仿论”的现代化重释 (21)1. 模仿与创新 (23)2. 诗学与技术 (24)3. 模仿的艺术 (25)六、案例分析 (26)1. 现代诗歌中的模仿与创新 (27)2. 影视作品与文学模仿的艺术 (28)3. 跨文化模仿 (29)七、结论 (30)1. 总结与反思 (31)2. 诗学的未来方向 (32)一、内容综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模仿论”在行动中的诗学价值,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重新解读这一理论在当代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与意义。
文章开篇回顾了“模仿论”的历史渊源,指出其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经由后世文学家、艺术家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内容综述部分,本文详细梳理了“模仿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模仿古人、模仿异国文化等不同层面的论述。
结合具体作品实例,分析了“模仿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模仿论”与现代文艺创作理念的关联,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代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批评中,以及这种传统理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综合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模仿论”助力其在现代文艺创作与批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内容概要这篇文档旨在探讨和重释传统的“模仿论”,将其转化为一种对诗歌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行动和互动的诗学理解。
文本的回溯_论_诺桑觉寺_中戏仿的反思性_郑佰青
收稿日期:2007-07-22作者简介:郑佰青(1980-),女,浙江宁波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及西方文艺理论。
文本的回溯论 诺桑觉寺 中戏仿的反思性郑佰青(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摘 要:简 奥斯汀的小说 诺桑觉寺 中戏仿反思性策略具有双重特征:一是通过戏仿,对哥特小说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并以滑稽模仿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其目的在于对哥特小说进行商榷的同时给予传承和维护;二是小说在接近尾声时插入埃莉诺丈夫的叙事回溯到前文本,使 诺桑觉寺 自身成为潜在的被戏仿对象,这构成小说的自我戏仿。
关键词:诺桑觉寺;哥特小说;戏仿;反思性中图分类号:I561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8)06-0089-05T extua l Retrospection :R eflexi vity of Parody i n N ort hanger A bbeyZHENG Ba -i qi ng(School o f Eng li sh and Internati ona l Stud i es ,Beiji ng F ore i gn Studies U nivers it y ,B eiji ng ,100089,Ch i na)Abstrac t :The reflex iv it y of parody i n Jane A usten s novel N or t hanger A bbey has dua l features .F irstl y ,t hrough parody ,A ustenrev ises G o t h ic nove ls i n a co m ic w ay for the purpose of negoti a ti on w ith G othic nove ls ,as w e ll as i nhe 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Secondly ,t he na rrative of E leanor s husband w hich is i nserted at the end o f the nove l retrospects to the prev i ous text of the nove.l It m akes N orthanger A bbe y i tse lf a po tential object o f parody ,w hich constitutes t he nove l s sel-f parody .K ey word s :N or t hanger A bbey ;G othic nove;l pa rody ;reflex iv it y英国小说家简 奥斯汀(1775 1817)的 诺桑觉寺 最初写于1798年,后几经修改在1818年她死后才与 劝导 一起出版,被认为是她完成最早的一部小说。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谈《诗经》中的婚嫁诗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论《诗经》的“思无邪”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月亮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物的行为异端先秦汉魏晋六朝诗中“柳”的意象分析庾信诗赋中的乡关之思及其意义《史记》刺客形象与深层心理探析浅析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宋人形象及其产生原因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的分析从《史记》中看中国的游侠文化《论语》的文学价值唐德宗朝阳城的文学成就研究唐德宗朝顾少连的文学成就研究唐德宗朝“新春秋学”的理论与实践柳宗元研究(具体题目待定)河东吕湮墓志铭的史料价值唐(宋、元、明、清)人咏物(史、怀)诗研究(可选择某一时期某一群体或某一作家进行研究)《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先秦史传寓言研究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吕氏春秋》与杂家《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论《左传》的妇女形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战国策》名篇研究老子的思想《老子》的艺术特色《庄子》的艺术特色《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史记》所描写的游侠《史记》所描写的刺客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论屈原的人格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曹操与诗文革新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论曹操的散文创作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论曹丕的文学成就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论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生命与酒谢灵运与山水诗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某代唐诗选集研究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李白与民歌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论李白的自由精神论李白的情感世界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杜甫绝句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李贺诗的格调论李贺诗的怪诞李贺诗与屈原赋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论咏物诗杜牧七绝风格试议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论王维的“诗中有画”王维诗歌的情、景、理论唐代的边塞诗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唐诗的精神风貌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拟题 )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杜牧的史论诗论韩愈散文的“气”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唐传奇与佛教唐传奇与道教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唐传奇的审美风格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唐传奇的叙事特征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唐传奇的抒情特征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唐代小说专书研究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唐代各体散文研究唐代散文家研究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近二十年……研究综述二十世纪裴度研究述评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需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论白居易的新乐府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论王安石的咏史诗论杜牧的咏史诗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苏轼各体词研究苏词的风格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苏词自行拟题 )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苏洵散文研究论苏轼的“超然”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苏、辛词风异同辨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苏东坡诗中的四川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三言》思想倾向研究《三言》创作技巧研究《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明代散曲与民歌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花间集》风格论《花间集》题材论《花间集》与唐宋词史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西厢记》《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沈自徵之剧作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论《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红楼梦》中的众丫鬟《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聊斋志异》中的鬼狐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以上论文选题有些题目可变通,如“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可变化成“三言二拍中的穷秀才形象”“三言二拍中的娼妓形象”“三言二拍中的侠盗形象”。
论教师对作者文本的二度创造(下)
李 白时代 的诗 人 , 挚恋 着 四川 的风 土 文物 , 既
瞿 塘 峡 “ ” 江 随壁 转 , 面天 空上 露 出一 片 雄 : 前
又 向往 着 下江 的开 阔文 明 ,长 江 于 是 就成 了他 们
金 色 阳光 , 像横 着一 条 金 带 , 其余 天 空各 处还 是 云 生命 的便道 , 不必 下太 大 的决 心 就解 缆 问桨 。脚在 海 茫 茫。 …… 但瞿 塘 峡 中仍激 流 澎 湃 , 涛如 雷鸣 , 何 处 , 乡就在 何处 ; 在 哪里 , 故 水 道路 就在 哪 里。他
绝好 的风 景 画 。 西 陵峡很 “ : 陵峡 比较 宽 阔 , 是 江 流 至 险” 西 但 此 变得 特 别 凶恶 , 处处是 急 流 , 处是 险 滩 。… … 处
属 于诗 人。诗人 在 三峡 的小木 船 上 , 刚刚 告别 白帝 城 。… …船 外 , 屈原 的 故里过 去 了。也 许是这 里 的 奇 峰 交 给他 一 副傲 骨 ,这位 比李 白还老 的疯 诗 人
21 0 0年 第 9期
案例 评论 :
该教 师 对《 长江 i峡 》 一 “ 者 文本 ” 行 教 这 作 进 学 化处理 时摈弃 了传统 教学 的套路 。首先 , 师选 教 择 了与“ i峡” 有关的三个“ 作者文本” 中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 , 并将它们重构为一个崭新 的合成式“ 教 师 文本 ” 以便 展 开 比较 鉴 赏 型 教 学 , 学 生 在 比 , 让 较“ 教师文本” 各部分 内容 的基础上学习怎样用更 个性化的语言描绘所见所感。这能收到整体大于 部分的效应 ( 即对文本整合赏读后得 出的深具人 文与 自然交相辉映的“ i峡意义” , )开发出了高屋 建瓴 、 更具历史感 的超文本意蕴 。其次 , 选择同一 题材 的“ 作者文本” 剪辑成有关“ 三峡 ” 的匠心独运 之新 文本 , 能有效避免单纯分析《 长江三峡》 语言 描写特点可能导致的单薄枯燥感 ,既节省宝贵的 课堂赏读时间 、 优化教学效率 。 又强化 了对原文本 语青表现力所作的比较鉴赏和点拨。总之 , 这个重 塑的立体性“ 教师文本” 省略了游览三峡的时闻 、 , 背景 、 由等相对次耍 的原文本内容 , 缘 国聚焦“ 置 峡”这个特写镜头而加深了对其丰富内涵的审美 化探 究 。 ( ) 三 创新性转化 此类 “ 教师文本” 作者文本” 对“ 已经作了部分 加 和改造 , 是教师改编 、 创生 “ 作者 文本” 的成 果, 目的是为了学生更鲜活 、 更有创意地参与对文 本的解读和对话 。 《 阿房 宫赋 》 教学 案例 :
基于文本类型学理论的文学翻译——以《诺桑觉寺》为例
基于文本类型学理论的文学翻译——以《诺桑觉寺》为例朱雁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14
【摘要】简·奥斯丁的著名小说《诺桑觉寺》标志着奥斯丁小说走向成熟的开端,在中国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该小说的译本有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金绍禹和麻乔志译本。
两位翻译家的译文各自展现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却略有不足。
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诺桑觉寺》的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在文本类型学理论的指导下取长补短从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2页(P201-202)
【作者】朱雁
【作者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文本的回溯——论《诺桑觉寺》中戏仿的反思性 [J], 郑佰青
2.基于文本类型学理论的文学翻译——以《诺桑觉寺》为例 [J], 朱雁
3.论《诺桑觉寺》的双层文本策略 [J], 谭颖沁
4.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孙致礼《诺桑觉寺》(节选)译本为例 [J], 顾民章
5.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孙致礼《诺桑觉寺》(节选)译本为例 [J], 顾民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复调性郑丹青【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摘要】The character of Heidegger’s ontology–“Dasein is in the world”–connects the idea of worldliness and that of man. Dasein also connects eventually the world of phenomena and Being. The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is the relation of being. Heidegger’s“speech of language”–Being is constructed with words–is founded on the critique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anguage. He posits the concept that“language is the house of Being”and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with“poetic dwelling”. The audible whole and the silent whole reinforce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the polyphony in his thought on language.%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
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
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
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
2025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第一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第一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大地的泉眼彭程⑴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
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⑶小雪,大雪。
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
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
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小雪。
大雪。
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
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⑷日子过得很快。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
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
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
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
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
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
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
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
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7-22作者简介:郑佰青(1980-),女,浙江宁波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及西方文艺理论。
文本的回溯论 诺桑觉寺 中戏仿的反思性郑佰青(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摘 要:简 奥斯汀的小说 诺桑觉寺 中戏仿反思性策略具有双重特征:一是通过戏仿,对哥特小说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并以滑稽模仿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其目的在于对哥特小说进行商榷的同时给予传承和维护;二是小说在接近尾声时插入埃莉诺丈夫的叙事回溯到前文本,使 诺桑觉寺 自身成为潜在的被戏仿对象,这构成小说的自我戏仿。
关键词:诺桑觉寺;哥特小说;戏仿;反思性中图分类号:I561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8)06-0089-05T extua l Retrospection :R eflexi vity of Parody i n N ort hanger A bbeyZHENG Ba -i qi ng(School o f Eng li sh and Internati ona l Stud i es ,Beiji ng F ore i gn Studies U nivers it y ,B eiji ng ,100089,Ch i na)Abstrac t :The reflex iv it y of parody i n Jane A usten s novel N or t hanger A bbey has dua l features .F irstl y ,t hrough parody ,A ustenrev ises G o t h ic nove ls i n a co m ic w ay for the purpose of negoti a ti on w ith G othic nove ls ,as w e ll as i nhe 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Secondly ,t he na rrative of E leanor s husband w hich is i nserted at the end o f the nove l retrospects to the prev i ous text of the nove.l It m akes N orthanger A bbe y i tse lf a po tential object o f parody ,w hich constitutes t he nove l s sel-f parody .K ey word s :N or t hanger A bbey ;G othic nove;l pa rody ;reflex iv it y英国小说家简 奥斯汀(1775 1817)的 诺桑觉寺 最初写于1798年,后几经修改在1818年她死后才与 劝导 一起出版,被认为是她完成最早的一部小说。
奥斯汀创作 诺桑觉寺 的18世纪9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哥特小说时代,当时统治文坛的是三部流行的哥特小说,分别是安 拉德克利夫(1764 1823)的 奥多芙的神秘 (1794)、 意大利人 (1797)和马修 刘易斯(1775 1818)的 僧人 (1769)。
随着哥特小说的风靡应运而生的是哥特戏仿,顾名思义,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哥特叙事策略的讽刺批评或幽默嘲讽。
它常通过荒谬模仿和滑稽讽刺,把传统哥特小说里的主要元素如古堡、修道院、废墟、荒野、暴力、邪恶、凶杀等嫁接到当代英国社会场景以营造一种神秘、恐怖、怪诞的气氛,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
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 诺桑觉寺 是对哥特小说的戏仿。
奥斯汀的传记作家约翰 哈尔派林描述她在18世纪90年代 主要是作为一位戏仿作家 走红文坛。
(H a l perin,1986:66)权威的 牛津英国文学词典 认为: 这本小说的目的是嘲弄流行的浪漫和恐怖故事,比如安 拉德克利夫的 奥多芙的神秘 。
(D rabb l e ,1985:703)道格拉斯 布什指出: 诺桑觉寺 具有戏仿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目的 ,并认为 小说一开篇就开展了对哥特和感伤罗曼司的讽刺性模仿,后来在寺里的哥特事件是该小说的唯一弱点 。
(Bush ,1975:57)而R.布伦雷 约翰逊则认为,奥斯汀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一样热衷于拉德克利夫,她一头扎入这个令人愉悦的戏仿的创作目的只是为了回味刺激和延续荒诞。
(Johnson ,1918:91)上述观点长久以来在奥斯汀评论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 诺桑觉寺 的创作基调,但同时又过于简单和片面化,没有考虑到戏仿自身内含的反思性和自我指涉性。
在小说 诺桑觉第31卷 第6期2008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31 N o .6N ov .2008寺 中,奥斯汀的戏仿聚焦于构成叙事和小说创作的哥特传统,以及对这个传统的商榷和作家创作内外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
相应地,读者的期待视野也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
本文目的在于指出在 诺桑觉寺 中,奥斯汀戏仿反思性策略的双重特征:首先,通过戏仿,对哥特小说进行一定改写并以滑稽模仿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其目的在于对哥特小说进行商榷的同时给予传承和维护;其次,小说在接近尾声时插入埃莉诺丈夫的叙事回溯到前文本,不仅提醒读者前文中由此引发的哥特戏仿,而且使 诺桑觉寺 自身成为潜在的被戏仿对象,这构成小说的自我戏仿。
1.戏仿的自我反思哈罗德 布鲁姆将后文本对于前文本天生处于迟到的尴尬境遇称之为 影响的焦虑 ,是一种类似于弑父娶母的爱恨交织的俄狄浦斯情结, 重要的事物已被人命名,重要的话语早已有了表达,后文本必须通过进入这个传统来解除它的武装,通过对前文本进行修正、位移和重构,来为自己的创造想象力开辟空间 。
(陈永国,2003:76)在后文本 诺桑觉寺 的生产层面,奥斯汀正是通过戏仿策略来修正、位移和重构前文本,把先辈文学 哥特小说彻底清理一番才能开辟自己的天地,而这部小说也常常被列为哥特小说 。
(韩加明,2000:39)。
哥特小说不仅是 诺桑觉寺 的前文本,也是其戏仿对象。
它 是历史传奇的一种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历史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 。
(Sage,1990:17)哥特小说的出现,既与当时英国墓园派诗人的 哥特式 情结有关,也与埃德蒙 伯克(1729 1797)的 哥特式 美学标准有联系。
此外,它还借鉴了理查森的 克拉丽莎 中的 女郎 恶棍 这一对立模式。
诺桑觉寺 从头至尾贯穿着它的前文本 拉德克利夫的 奥多芙的神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诺桑觉寺 就是被改写的 奥多芙的神秘 。
奥斯汀也期待读者对当时流行的该类小说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不至于对如影随形、弥漫着整部小说的哥特氛围感到陌生。
罗杰 伽德指出: 奥斯汀的其他小说,不仅在精神上与我们离得很近,而且通常不需要我们特殊的学习或特殊策略的运用,只需要关于服饰、舞蹈等的一些零碎信息 这与弥尔顿、克莱肖或詹姆斯 乔伊斯的作品不同 然而在 诺桑觉寺 中对先辈文学的参照是很重要且无处不在的,这看起来也许是一个问题,但要考虑到这是把这类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的一个有效方法。
(G ard,1992:45)他指的 先辈文学 不仅包括 诺桑觉寺 中提到的塞弥尔 理查逊、塞弥尔 约翰逊、范妮 伯尼的作品,更是指让小说主人公如痴如醉的哥特小说。
小说中凯瑟琳的女友伊萨贝拉给她列了一个哥特小说书单,其中包括 意大利人 、 乌尔芬巴赫城堡 、 克莱蒙 、 神秘的警告 、 黑树林的巫师 、 夜半钟声 、 莱茵河的孤儿 以及 恐怖的奥秘 。
这些书曾经被认为是奥斯汀的杜撰,但现在学界已证实这些是当时18世纪英国真实存在的哥特小说,发表于1793年至1798年间 ,这足以说明奥斯汀很清楚她的戏仿对象。
在互文性手法中,戏仿是对前文本进行转换,或者以漫画的形式反映前文本,或者对前文本进行挪用。
无论对前文本是转换还是扭曲,戏仿都表现出与前文本直接和紧密的关系。
诺桑觉寺 中对前文本哥特小说的戏仿细节俯拾皆是。
比如凯瑟琳认为蒂尔尼将军的太太 很可能还活着,不知什么缘故给关了起来,每天晚上从她那无情无义的丈夫手中接过一点残羹冷炙 (A usten,1965:157) ,就取材于拉德克利夫的 西西里传奇 ;亨利在第20章中故意戏谑地向凯瑟琳描绘的那幅恐怖的哥特图景,以及凯瑟琳在诺桑觉寺经历的第一晚的乌龙事件就建立在拉德克利夫的 森林传奇 中的一个场景基础之上;而凯瑟琳想要窥探已故蒂尔尼夫人卧室的情节也是出自 奥多芙的神秘 中老管家多萝西要领艾米莉查看被毒死的侯爵夫人房间的故事。
(P i n i on,1973:173)小说一开篇,女主人公凯瑟琳正热衷于阅读 奥多芙的神秘 ,并沉迷于此不能自拔。
到了诺桑觉寺后,狂野的哥特幻想驱使着她展开了一系列荒唐的历险活动。
她一走进自己的卧室,壁炉旁的大木箱是第一个可疑对象,心惊胆战地好不容易把箱子打开,内却仅藏一未用床单。
上床睡觉前屋角的大立柜又勾起了她丰富的联想,战战兢兢地搜索了半天,终于在秘橱里找到一卷纸,她如获至宝,以为发现了什么珍贵的手稿,不料熬到天亮一看,竟是一叠洗衣账单。
显然,这两个细节与 奥多芙的神秘 中的相关情节如出一辙, 凯瑟琳对诺桑觉寺中自己房间的第一印象相对表现了作者急于要展现她的幽默才能,这次是直接运用哥特戏仿 (G ard,1992:57),直接戏拟了哥特情结的荒谬和夸张。
通过模仿哥特小说的故事场景、人物和写作模式,奥斯汀借此嘲讽了哥特小说耽于幻想,沉醉感伤情调和缺乏理性的一面。
然而,仅凭小说中的哥特情结就得出 诺桑觉9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寺 是哥特戏仿的结论就会有本质主义的倾向,没有理解奥斯汀戏仿策略内含的反思性逻辑,也没有领会她对小说创作和接受的态度。
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隐藏在水下的整座冰山才是奥斯汀的真正意图与洞见。
尽管奥斯汀颇具讽刺性地捍卫了理性,但 完全肯定一种没有恐惧的生活,完全拒绝想象的作用不是她的本意 。
(D uckworth,1994:98)其实,只要深入英国优秀的哥特小说,读者就会发现它们虽然处处弥漫着浓厚的 黑色 氛围,充斥着恐怖、暴力、凶杀、邪恶等大量的非理性内容,但它同样是人们认识世界、观照人生、洞悉人性的一面镜子,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意义和独特的净化功能。
而且从一定意义上看,哥特小说作为他者的反面对18世纪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了有效的反弹,它和其文化衍生物帮助了现代世界的 解魅 ,并向后开启了浪漫主义,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