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回溯_论_诺桑觉寺_中戏仿的反思性_郑佰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7-22
作者简介:郑佰青(1980-),女,浙江宁波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及西方
文艺理论。
文本的回溯
论 诺桑觉寺 中戏仿的反思性
郑佰青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简 奥斯汀的小说 诺桑觉寺 中戏仿反思性策略具有双重特征:一是通过戏仿,对哥特小说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并以滑稽模仿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其目的在于对哥特小说进行商榷的同时给予传承和维护;二是小说在接近尾声时插入埃莉诺丈夫的叙事回溯到前文本,使 诺桑觉寺 自身成为潜在的被戏仿对象,这构成小说的自我戏仿。
关键词:诺桑觉寺;哥特小说;戏仿;反思性中图分类号:
I561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22X (2008)06-0089-05
T extua l Retrospection :R eflexi vity of Parody i n N ort hanger A bbey
ZHENG Ba -i qi ng
(School o f Eng li sh and Internati ona l Stud i es ,Beiji ng F ore i gn Studies U nivers it y ,B eiji ng ,100089,Ch i na)
Abstrac t :The reflex iv it y of parody i n Jane A usten s novel N or t hanger A bbey has dua l features .F irstl y ,
t hrough parody ,A usten
rev ises G o t h ic nove ls i n a co m ic w ay for the purpose of negoti a ti on w ith G othic nove ls ,as w e ll as i nhe 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Secondly ,t he na rrative of E leanor s husband w hich is i nserted at the end o f the nove l retrospects to the prev i ous text of the nove.l It m akes N orthanger A bbe y i tse lf a po tential object o f parody ,w hich constitutes t he nove l s sel-f parody .
K ey word s :N or t hanger A bbey ;G othic nove;l pa rody ;reflex iv it y
英国小说家简 奥斯汀(1775 1817)的 诺桑觉寺 最初写于1798年,后几经修改在1818年
她死后才与 劝导 一起出版,被认为是她完成最早的一部小说。奥斯汀创作 诺桑觉寺 的18世纪9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哥特小说时代,当时统治文坛的是三部流行的哥特小说,分别是安 拉德克利夫(1764 1823)的 奥多芙的神秘 (1794)、 意大利人 (1797)和马修 刘易斯(1775 1818)的 僧人 (1769)。随着哥特小说的风靡应运而生的是哥特戏仿,顾名思义,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哥特叙事策略的讽刺批评或幽默嘲讽。它常通过荒谬模仿和滑稽讽刺,把传统哥特小说里的主要元素如古堡、修道院、废墟、荒野、暴力、邪恶、凶杀等嫁接到当代英国社会场景以营造一种神秘、恐怖、怪诞的气氛,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 诺桑觉寺 是对哥特小说的戏仿。奥斯汀的传记作家约
翰 哈尔派林描述她在18世纪90年代 主要是作
为一位戏仿作家 走红文坛。(H a l perin
,1986:66)权威的 牛津英国文学词典 认为: 这本小说的
目的是嘲弄流行的浪漫和恐怖故事,比如安 拉德克利夫的 奥多芙的神秘 。(D rabb l e ,1985:703)道格拉斯 布什指出: 诺桑觉寺 具有戏仿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目的 ,并认为 小说一开篇就开展了对哥特和感伤罗曼司的讽刺性模仿,后来在寺里的哥特事件是该小说的唯一弱点 。(Bush ,1975:57)
而R.布伦雷 约翰逊则认为,奥斯汀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一样热衷于拉德克利夫,她一
头扎入这个令人愉悦的戏仿的创作目的只是为了回味刺激和延续荒诞。(Johnson ,1918:91)
上述观点长久以来在奥斯汀评论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 诺桑觉寺 的创作基调,但同时又过于简单和片面化,没有考虑到戏仿自身内含的反思性和自我指涉性。在小说 诺桑觉
第31卷 第6期2008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31 N o .6N ov .2008
寺 中,奥斯汀的戏仿聚焦于构成叙事和小说创作的哥特传统,以及对这个传统的商榷和作家创作内外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相应地,读者的期待视野也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
本文目的在于指出在 诺桑觉寺 中,奥斯汀戏仿反思性策略的双重特征:首先,通过戏仿,对哥特小说进行一定改写并以滑稽模仿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其目的在于对哥特小说进行商榷的同时给予传承和维护;其次,小说在接近尾声时插入埃莉诺丈夫的叙事回溯到前文本,不仅提醒读者前文中由此引发的哥特戏仿,而且使 诺桑觉寺 自身成为潜在的被戏仿对象,这构成小说的自我戏仿。
1.戏仿的自我反思
哈罗德 布鲁姆将后文本对于前文本天生处于迟到的尴尬境遇称之为 影响的焦虑 ,是一种类似于弑父娶母的爱恨交织的俄狄浦斯情结, 重要的事物已被人命名,重要的话语早已有了表达,后文本必须通过进入这个传统来解除它的武装,通过对前文本进行修正、位移和重构,来为自己的创造想象力开辟空间 。(陈永国,2003:76)在后文本 诺桑觉寺 的生产层面,奥斯汀正是通过戏仿策略来修正、位移和重构前文本,把先辈文学 哥特小说彻底清理一番才能开辟自己的天地,而这部小说也常常被列为哥特小说 。(韩加明,2000:39)。哥特小说不仅是 诺桑觉寺 的前文本,也是其戏仿对象。它 是历史传奇的一种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历史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 。(Sage,1990:17)哥特小说的出现,既与当时英国墓园派诗人的 哥特式 情结有关,也与埃德蒙 伯克(1729 1797)的 哥特式 美学标准有联系。此外,它还借鉴了理查森的 克拉丽莎 中的 女郎 恶棍 这一对立模式。 诺桑觉寺 从头至尾贯穿着它的前文本 拉德克利夫的 奥多芙的神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诺桑觉寺 就是被改写的 奥多芙的神秘 。奥斯汀也期待读者对当时流行的该类小说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不至于对如影随形、弥漫着整部小说的哥特氛围感到陌生。罗杰 伽德指出: 奥斯汀的其他小说,不仅在精神上与我们离得很近,而且通常不需要我们特殊的学习或特殊策略的运用,只需要关于服饰、舞蹈等的一些零碎信息 这与弥尔顿、克莱肖或詹姆斯 乔伊斯的作品不同 然而在 诺桑觉寺 中对先辈文学的参照是很重要且无处不在的,这看起来也许是一个问题,但要考虑到这是把这类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的一个有效方法。 (G ard,1992:45)他指的 先辈文学 不仅包括 诺桑觉寺 中提到的塞弥尔 理查逊、塞弥尔 约翰逊、范妮 伯尼的作品,更是指让小说主人公如痴如醉的哥特小说。小说中凯瑟琳的女友伊萨贝拉给她列了一个哥特小说书单,其中包括 意大利人 、 乌尔芬巴赫城堡 、 克莱蒙 、 神秘的警告 、 黑树林的巫师 、 夜半钟声 、 莱茵河的孤儿 以及 恐怖的奥秘 。这些书曾经被认为是奥斯汀的杜撰,但现在学界已证实这些是当时18世纪英国真实存在的哥特小说,发表于1793年至1798年间 ,这足以说明奥斯汀很清楚她的戏仿对象。
在互文性手法中,戏仿是对前文本进行转换,或者以漫画的形式反映前文本,或者对前文本进行挪用。无论对前文本是转换还是扭曲,戏仿都表现出与前文本直接和紧密的关系。 诺桑觉寺 中对前文本哥特小说的戏仿细节俯拾皆是。比如凯瑟琳认为蒂尔尼将军的太太 很可能还活着,不知什么缘故给关了起来,每天晚上从她那无情无义的丈夫手中接过一点残羹冷炙 (A usten,1965:157) ,就取材于拉德克利夫的 西西里传奇 ;亨利在第20章中故意戏谑地向凯瑟琳描绘的那幅恐怖的哥特图景,以及凯瑟琳在诺桑觉寺经历的第一晚的乌龙事件就建立在拉德克利夫的 森林传奇 中的一个场景基础之上;而凯瑟琳想要窥探已故蒂尔尼夫人卧室的情节也是出自 奥多芙的神秘 中老管家多萝西要领艾米莉查看被毒死的侯爵夫人房间的故事。(P i n i on,1973:173)小说一开篇,女主人公凯瑟琳正热衷于阅读 奥多芙的神秘 ,并沉迷于此不能自拔。到了诺桑觉寺后,狂野的哥特幻想驱使着她展开了一系列荒唐的历险活动。她一走进自己的卧室,壁炉旁的大木箱是第一个可疑对象,心惊胆战地好不容易把箱子打开,内却仅藏一未用床单。上床睡觉前屋角的大立柜又勾起了她丰富的联想,战战兢兢地搜索了半天,终于在秘橱里找到一卷纸,她如获至宝,以为发现了什么珍贵的手稿,不料熬到天亮一看,竟是一叠洗衣账单。显然,这两个细节与 奥多芙的神秘 中的相关情节如出一辙, 凯瑟琳对诺桑觉寺中自己房间的第一印象相对表现了作者急于要展现她的幽默才能,这次是直接运用哥特戏仿 (G ard,1992:57),直接戏拟了哥特情结的荒谬和夸张。通过模仿哥特小说的故事场景、人物和写作模式,奥斯汀借此嘲讽了哥特小说耽于幻想,沉醉感伤情调和缺乏理性的一面。
然而,仅凭小说中的哥特情结就得出 诺桑觉
9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