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当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思想遗产,他们的文艺理论就是这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人文学者认真领会。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文学艺术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熟悉世界文艺经典,十分关注他们所处时代的文艺创作。这些伟人不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经常涉及文学艺术问题,而且还常常抽出时间,专门研究和评述当代的文艺创作,与文艺家直接交往对话。马克思早年创作过诗歌,写过专门的文艺论文《论宗教和艺术》,西方人文学界早已公认,马克思是19世纪精通古典文艺的博学之士;他关于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创作和席勒文艺观的论断极为精辟。恩格斯与小说家哈根纳斯有关现实主义的对话众所周知,而且,恩格斯本人还酝酿创作一个宏大题材的文艺作品。列宁就托尔斯泰的创作专门写了五篇评述,对于理解托尔斯泰的意义颇具启迪。在这些研究和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文艺美学体系。
一、从宏观的层面对文学艺术本质的科学定位
1.文艺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同时,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又绝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必须重视“经济与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论断对当今的文艺研究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20世纪末2l世纪初世界进入了信息高技术时代,文艺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经济基础重要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因素,高科技对文艺形式的影响不容忽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及古希腊神话时就谈到这一点:“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理解文学艺术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规律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有助于我们克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苏联文艺学史上曾经就出现过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庸俗社会学”批评方法,某些苏联文论家甚至用经济成分去划分作家的类型。这当然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间还有一些中间环节,比如普列汉诺夫早就论述过的社会心理。经济基础是通过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一系列中间环节来影响文艺创作的。
2.文艺是把握世界的重要的方式之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确首先是从哲学反映论和认识论的高度来理解文学艺术的。所以他们十分看重文艺的真实性的标准。注意文学反映
的内容与时代的真实状况是否吻合。从恩格斯的“典型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列宁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说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视文艺的真实性标准。他们对待文学艺术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学和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方面是互为补充的。
二、民众生活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和取之不尽的养分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历来重视人民大众的艺术创造力,重视普通民众生活与艺术创造的内在关系。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提出了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恩格斯致拉萨尔》)几个世纪的世界文艺创作实践和成就证明,深入民众生活,熟悉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确能够使文学家寻找到艺术灵感和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列宁在与德国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蔡特金的谈话中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列宁印象记》)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他强调文艺家深入民众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符合世界各国文学的创作的实践历程和规律,是对文艺实践规律的精辟总结和高度概括。俄国诗人普希金主张作家到集市上去学习俄罗斯语言。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俄罗斯20世纪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也从民间文化丰厚的土壤中看到了文学活力的所在。
三、历史地宏观地把握文学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世界文学”的远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文化的互相融合日益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经预见了这种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瞻远瞩地预言:“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虽然,“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由歌德率先提出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证具有充分而科学的论据。他们的结论是在全面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合乎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一种精密推导。而20世纪末文化发展的现状正在印证他们的预见。在当代各国文学创作之间的互相借鉴、融合及渗透,就是鲜明的例证。当然,统一的世界文学,据笔者个人粗浅的理解,主要还是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法的整合。“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逐渐被克服,但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特色仍将得到保留,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这些优秀的民族特色也就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接受的文化成果。马克思所指的并不是民族和地方的全部特点,而是它们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世界文学”的概念。所以,笔者比较赞同这样的文化理念:越是民族文化优秀的,才是世界的。不能笼统地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辩证法在这里尤为重要。马克思对文学艺术的把握的宏大的历史观照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四、重视现实主义的文学方法,提倡文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