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MING RI FENG SHANG319文艺评论文|董文君《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现实的个人”读书笔记一、文本综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宏伟巨著,写于1845年9月—1846年5月,1932年用德文全部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系统的概括了直到那时为止他们还不曾制定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著作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序言和三章,序言主要概括地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阐明写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指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该部分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意义,第二、三章批判了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第二卷批判了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的代表。

二、写作原因1)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费尔巴哈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未能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仅仅只是对宗教的批判。

2)揭露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的制定和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3)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重新认识,这一次的重新认识,使马克思了解到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代表了市民社会的要求,不可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应当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三、“现实的个人”解读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

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理论的前提是抽象的、思辨的,不论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施特劳斯的“实体”论;亦或是费尔巴哈的“类”以及施蒂纳的“唯一者”等,都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用纯思想领域的观念斗争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在第一卷第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就交代了当时德国盛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的各种思想派别,尤其讲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一下是我看了原文,结合相关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思路:1(老年黑格尔派:原文“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都是可以理解的。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

三一文库()〔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2500字〕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社会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理解德国历史和社会思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其思想和主张产生了一些看法。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中,分析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和起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点。

他认为,德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传统和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德国社会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费尔巴哈指出,德国人民的特殊性格和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绝对真理和理性,这也导致了德国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阅读费尔巴哈的这一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德国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德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让我更加意识到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到的德国人民对于绝对真理和理性的追求,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德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对各种各样的真理和观点,很难判断哪一个才是绝对真理。

与此同时,理性的追求也会使人们过度注重事实和逻辑,忽略了感性和情感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真理和理性的理解,并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考方法提出了质疑。

费尔巴哈在书中对于德国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使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思想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思想启示让我明白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也让我认识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对于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总之,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给我提供了对于德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全新视角。

通过他的思考和观点,我对于德国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真理的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在整部书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各种内容。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的确,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掩盖它给当下个人所带来的真实境遇。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人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不管是伟大的英雄还是普通的人民,只要他存在着,就一定为历史的创造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会提出诸如“人类的历史不是英雄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伟人”的观点。

然而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文章为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通过两个“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生产活动,一个是人类的繁殖”,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到,应该把社会活动看作是三个方面。

从人类的祖先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并且至今发挥着作用。

人类历史缺少了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寸步难行,但是总有一种意志力图以第一个前提的基础性打压本该齐头并进的其他活动。

正是这种妄图以整体的人压制个体的人的意志,企图以封建思想摧残平等自由的精神!所以为了粉碎这种封建思想,广大群众必然联合起来,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籍作者:马克思恩格斯郭沫若译图书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出版时间:1949-04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等到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含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已经被借空了。

有幸的是,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马克思恩格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于历史一)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斯选集》第一卷还在,因而我没能看全这本书,只是看了选集中的那部分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探险。

起初,我只是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翻开了它,却没想到被卷入了一个充满深邃思考和激烈论辩的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时代的奔走呼号,为了揭示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他们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并非是简单的否定和指责,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试图将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的虚伪和空洞暴露在阳光之下。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让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日里所坚信的那些观念、价值和信仰,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神秘启示,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之中。

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独立而自由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现在我明白了,即使是我认为最独特、最个性化的思考,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的大框架所塑造。

比如说,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拥有财富、地位和权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拼命地追求这些东西,以为这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

但仔细想想,这种对于成功的标准难道不是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吗?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价值体系让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快乐,只是盲目地跟随大流,去追求那些被定义好的“成功”。

还有关于分工的论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在现代社会中,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异化。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工厂实习的经历。

那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安装零件、检测产品、打包发货。

他们的工作单调而枯燥,几乎没有任何创造性和自主性。

每天下班后,他们都显得疲惫不堪,眼神中失去了光彩。

当时的我只是觉得这是工作的辛苦所致,但现在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明白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工的过度细化使得人们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握,也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意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有感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3—1852年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

该书现在已成为共产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我将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的看法。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事实证明,这一原理是正确的,是伟大的。

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舞台上,该原理绽放了耀眼的光芒,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其的正确性。

同时,马克思又用它来指导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为它的历史理论提供了科学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无数次实践来检验并丰富它,使之日趋完善。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卷第一章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文中从历史等方面着手为大家阐述了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而人类的存在将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得这两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限制。

书中具体讲了人类史,而自然史没有太过深入,“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随后介绍了德国哲学,有人说,“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意思是说,德国哲学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不是以从事实际劳动的人为出发点。

可见,德国哲学是唯心主义。

而马克思,恩格斯强烈的抨击这种错误的唯心史观。

他们认为德国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联系的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物质环境之间的问题。

而说到德国传统思辨哲学,不得不提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

因为他们都是唯心史观的突出代表。

黑格尔思想体系可分为两派。

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黑格尔的某种逻辑范畴,就都可以被理解。

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观念、思想、概念,即被他们变成某种独立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当我第一次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毕竟,这可不是那种能轻松读下来的通俗读物。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却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奇妙世界。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了更具体感受的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刚开始,大家都还比较拘谨,只是简单地聊聊工作、天气之类的表面话题。

可随着几杯酒下肚,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话题也变得深入和丰富。

有个做销售的朋友,一直在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他说在他的工作中,只要能积累足够多的人脉资源,业绩就不是问题。

他觉得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压力,让他形成了这样的想法。

而另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则不太认同,他认为知识和创新才是关键。

在他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够推动自己的事业发展。

他觉得自己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这种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思绪万千。

这不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探讨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吗?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深深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就像那个做销售的朋友,他每天面对的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竞争,所以他的意识里人脉是至关重要的。

而科研朋友,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数据里,追求的是知识的突破和创新,自然就把这当成了成功的关键。

再想想我自己,我从事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按部就班的成分多一些。

这也导致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和稳妥。

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由我所经历的这种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聚会结束后,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味着大家的讨论。

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工作、朋友、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我们都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

其中我只读了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观点的对了。

我本身不是一个理科生,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只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中所定义的。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关于分工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对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

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关于人的本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企图以"人本学的历史观"代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内容提要】1,写作背景1845年春,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

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同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2,基本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

本书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

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其中第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心得评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分两卷,我阅读的为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从唯物史观,哲学批判,地位及意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粗略的总结个评论。

1,唯物史观(1)为了阐发唯物史观,书中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读《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通过十四、十五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让我对于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首先此文集是对马、恩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分析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主要论述“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在反驳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是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主要内容为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阶级、国家、革命的实质;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思想;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

然而我对于文集中提出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这一点印象十分深刻。

马克思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

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分工,然而就是不同的分工的形式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决定了不同制度下的人的生产方式,和表现生命的形式。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狞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

在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存着奴隶制。

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

公民仅仅共同拥有支配自己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奇妙世界。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

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琢磨,竟也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我们带着书本、文具和满满的爱心来到了那里。

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好奇的眼睛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着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我们开始给他们分发书本和文具,孩子们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其中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接过一本崭新的画册,轻轻地抚摸着封面,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灿烂的笑容。

她对我说:“姐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画册。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这些孩子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社会意识却无比强大,支撑着他们努力前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关系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渴望改变现状,希望能够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实现这些愿望。

这让我明白,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再说说分工吧,在这个小山村里,分工也比较简单。

男人大多负责种地,女人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作为一本关于德国思想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入探讨了德意志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并对德国思维方式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独到的剖析。

本文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德国的辉煌历史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中心国家,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德国也经历了各种动荡和挑战。

本书通过分析德国过去的兴衰史,让我更加理解了德国人的集体记忆对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深厚影响。

第二部分:民族主义与德国人的身份认同德国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对德国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中对德国社会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探讨,让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引发了我对民族主义与多元社会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

第三部分:德国哲学与思维方式作为众多哲学大师的故乡,德国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本书深入研究了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并分析了这些思想对德国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对世界思潮的影响。

阅读这一部分,使我对德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部分:资本主义与社会发展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德国,本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尤为重要。

书中详细描绘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形态、起源和发展,并探讨了其中的矛盾和挑战。

通过学习,我对德国资本主义的复杂性以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结:《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通过对德国历史、民族主义、哲学和资本主义的分析,展现了德国人思想观念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和复杂过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德国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我们所处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为德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我们对于全球意识形态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

(字数:32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书可真是费了我一番功夫。

这可不是那种能轻轻松松就读懂、读透的书。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到处都是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但我告诉自己,别退缩,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真的是太深刻了。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有人天天晒美食,有人秀恩爱,有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

这看似是个人的意识和选择,但其实背后是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家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而这种展示,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再说说工作吧。

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往往不是完全由我们的个人兴趣和理想决定的。

更多的时候,是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形势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就像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画画,梦想是成为一名自由画家。

可现实是,他找不到稳定的能支持他纯画画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做一份跟画画毫无关系的办公室工作,只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你看,这就是社会存在对个人意识和选择的制约。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

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做着极其细分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工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控。

而且,长期从事单一的、枯燥的工作,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还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

这让我联想到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现象。

富有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贫困的人则往往在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苦苦挣扎,他们的子女可能也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而难以改变命运。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对于每一个具有一定哲学素养的人们来说,关于这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书定将有所耳闻吧!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性的观点。

全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

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

而现在我将告诉大家我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的个人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

在那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在大批邪恶大资本家的疯狂压迫下,大量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始兴起,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和总结革命经验之下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通过大量的论证得出了本章的主要观点——唯物史观并真正做了经典的表述。

马克思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而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得出一些背离客观事实和真理的结论。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提出了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说实话,刚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这书名听起来就感觉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理论架构,让我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下来。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吧,我总是对身边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比如说为什么大家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读了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些答案。

它让我明白,我们的想法、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小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暂且叫他小李。

小李家里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挺不错。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对于消费的观念和我这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那是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逛街,看到一双价格不菲的运动鞋。

我一看那价格标签,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太贵了,没必要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

可小李呢,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就买了下来。

我当时就很不理解,问他为啥这么舍得。

他说,他觉得喜欢就买,钱嘛,花了再赚。

后来我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导致的社会意识的差异。

小李从小生活富裕,对于金钱的概念和我这种从小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肯定不一样。

他没有经历过那种为了几块钱而纠结的日子,所以在消费观念上会更加大胆和随意。

而我呢,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买东西首先考虑的是性价比。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感触颇深。

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各司其职。

就说我工作的单位吧,有的人负责市场推广,有的人负责产品研发,有的人负责客户服务。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一小块领域,力求做到最好。

但有时候我也会想,这种过度的分工是不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呢?比如说,大家都只关注自己手头的工作,对于整个公司的运作和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摘要:作为工科生,在高中的时候也没有过多接触到马克思,进入大学虽然上过关于马克思课程,但是没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当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学。

懵懂的我直到选修了这门课程,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没能上全所以的课,但是为了写这篇论文浅谈也做了一些准备。

主要写了一下我对马克思的认知以及我所参考资料的理解和根据我大学学的相关课程、大一的入党培训。

有些观点是我借鉴别人的,还有些想法是个人拙见。

关键字:马克思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的重要概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追求的重要目标,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关键。

二、德意志形态全面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墓本的原理;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巴想;第一次表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应该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德意志形态》本身的思维逻辑这纵横两方面进行考察,这几种说法又都还没有真正落到最深层的范畴上,也没能揭示出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轮廓,但它是从什么基础出发进行这种勾画的,其一系列原理的核心物在哪里,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回答的。

故其研究只是浅层的,而非根本性的。

个人认为《德意志形态》最核心的思想是科学的物质生产范畴的形成和发挥。

它是的理论基石和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三、感受据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3—1852年间,是有众所周知的革命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

虽然书中是以唯物主义谴责了唯心主义并且阐述了法律、道德的观点以及其他宗教信仰。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

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识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本文仅对文章中的某些言论和观点作一二个人体悟式的生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以历史进程的幌子掩盖它给当下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带来的真实境遇,任何大而不当的口号都是对身处其间铺砌历史道路的具体个人的人格侮辱和存在扭曲,任何为了抵达据说的目的地而抛弃同一车厢中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与同的战友的列车都将驶进人民早已为它挖好的大坑。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是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

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
摘要:作为工科生,在高中的时候也没有过多接触到马克思,进入大学虽然上过关于马克思课程,但是没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当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学。

懵懂的我直到选修了这门课程,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没能上全所以的课,但是为了写这篇论文浅谈也做了一些准备。

主要写了一下我对马克思的认知以及我所参考资料的理解和根据我大学学的相关课程、大一的入党培训。

有些观点是我借鉴别人的,还有些想法是个人拙见。

关键字:马克思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的重要概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及其追求的重要目标,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关键。

二、德意志形态
全面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墓本的原理;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巴想;第一次表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应该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德意志形态》本身的思维逻辑这纵横两方面进行考察,这几种说法又都还没有真正落到最深层的范畴上,也没能揭示出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

比如,说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轮廓,但它是从什么基础出发进行这种勾画的,其一系列原理的核心物在哪里,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回答的。

故其研究只是浅层的,而非根本性的。

个人认为《德意志形态》最核心的思想是科学的物质生产范畴的形成和发挥。

它是的理论基石和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三、感受
据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3—1852年间,是有众所周知的革命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

虽然书中是以唯物主义谴责了唯心主义并且阐述了法律、道德的观点以及其他宗教信仰。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

范畴的内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意识形态的存在前提是人类的存在,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

人类的发展阶段的本质是需求不断提高,从本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一切历史冲突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早有阐释,但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解。

理想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

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它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统一模式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又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且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作为基础,但我们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空想、幻想而难以实现。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理想,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既是人类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
一的科学体系,价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价值目标,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性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

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

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在历史中不断上演的惯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摆布下,谁还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样了”,那才真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马克思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为了使之成为活生生的、永不枯竭的、有生命的东西,它必须在实践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离不开原来的基础,还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进。

马克思逝世以后,首先是恩格斯,后来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其他许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根据自己的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历史经验证明,尽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甚至会有曲折迂回,但是,这朵深深扎根于全部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土壤的人类认识之花绝不会枯萎,而一定会更加茁壮、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入党培训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