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浪潮(教案)

合集下载

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doc

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doc

《生活之音》教学设计
时间:2015年3月16日第七节班级:高一授课:李欣

课件第四页:《打字机》创作于1950年,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所创。

用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又采用了管弦乐器表现音乐,描绘了大城市办公室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

请听第二首,你认为标题应该是什么?(生:《盖邮戳的音乐》)理由呢?(生:明显的盖邮戳发出的“咚咚"声) 师:很好,听得非常仔细。

这第二个乐曲
课件第五页:《盖邮戳的音乐》这段音乐录制于非洲的加纳大学邮局,两个邮政工人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做着盖邮戳的工作。

录制音乐的人在描写邮政工人时进一步写道:“那听起来好像音乐,当然它就是音乐。


师:工作声响也是一种音乐,它的功能是可以把各种复杂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使乏味的重复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就不知不觉把生活变成艺术了。

前面两个答案都已揭晓了,那最后这首乐曲的名字是不言而喻了——《蚊子之舞》
播放视频:《蚊子之舞》
课件第六页:著名音乐家艾夫斯说:“真正的艺术没有任何例外:它直接来自内心,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思考和实践。


师:这种用标题来表现内容的音乐属于音乐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比较常见的音乐形式—-标题音乐.给大家30秒的时间来记这个概念,看谁记得最好。

开始:
课件第7页:标题音乐:以文字或标题来阐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

第二部分:思维上简单创作。

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高中美术鉴赏课《通俗的浪潮》教学反思雅礼洋湖实验中学郭丰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然而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加上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生有轻视的倾向,这就更需有我们精心研究提高教学。

信息技术高中美术欣赏课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针对《通俗的浪潮》这一课我做了以下的几点教学反思:1、要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

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

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如课程中提供了大量学生耳熟能详的图片信息,学生在理解与欣赏中更容易形成共鸣。

2、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象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教师去搭建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积极参与。

3、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种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但它却不是万能的,教师要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运用,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湘艺高中美术-美术鉴赏《3.10通俗的浪潮》

湘艺高中美术-美术鉴赏《3.10通俗的浪潮》

《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一、使用教材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二、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二、教学时间1课时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具有更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平面化的粗浅的视觉欣赏,而更多的追求一种立体化的纵深探讨。

根据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的要求,本课采取“走进生活、逐层引导、步步加深、拓展能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身边的大众美术来考察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大众文化中“雅”“俗”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明辨“雅”“俗”,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

五、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这一课是继《各异的风土人情》之后,对美术与社会关系的又一次深刻探讨。

本课是有关大众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教材内容主要是谈大众文化中所涵盖的美术作品,大众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与“俗”,使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孕育下的各种大众美术,给学生一双慧眼,明辨雅俗,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与美术创作的关系;了解大众文化影响美术创作的一些主要途径和方式;学会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因素,从而更好地认识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倾向。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尝试动手等学习方法中,按“走进生活、逐层引导、步步加深、设计作品、拓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完成理解经济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大众文化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众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与“俗”。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作品的“雅”与“俗”。

10通俗的浪潮(教案)

10通俗的浪潮(教案)

课题:通俗的浪潮
总课时编号:10
课时:1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与美术创作的关系;了解大众文化影响美术创作的一些主要途径和方式;学会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因素,从而更好地认识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倾向。

针对大众的美术必须符合大众的趣味和价值取向,从作品的形式特征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点。

可以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寻找那些符合大众趣味的特征。

为大众的美术往往不是纯粹的欣赏对象,同时还要具有某些实际用途,这些用途也在作品的形式中体现出来。

注意在作品中把它们发掘出来。

大众文化对高雅的精英艺术也产生了影响。

因此需要在这些作品中找出大众文化的因素,并分析那些艺术家运用大众文化的方式。

美术作品的根本是它的形式美感,引导学生以作品形式为中心,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细致观察,进而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对几件美术作品得以产生的社会情境、形式手法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看待作品,并培养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教材、笔记本。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与美术创作的关系;了解大众文化影响美术创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2、引导学生在分析、探讨、感受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因素,理解作品“雅”与“俗”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倾向。

3、通过鉴赏与实践体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术作品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对美术作品的“雅俗”之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美术创作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现象四、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学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练习纸、图画纸、马克笔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情境导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和展示交流五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课件展示一组明星照片(30年代至今)明星艺术照: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拍摄的艺术照片并且运用了计算机的优化处理提问学生:刚才大家看到的是30年代至今各个时期流行的明星照片,你认为这些明星照属于艺术作品吗?(属于)找一张最喜欢的你会选哪一张?为什么?教师小结:这张照片中人物的装扮和艺术效果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要求!更潮!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应用,艺术照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拍一组艺术照。

照相机的发明让摄影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经济的发展让这种艺术形式大众化了,而大众的审美又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美术作品中共同感受大众艺术的魅力,一起追逐通俗的浪潮。

板书:课题(二)启发引导:教师:所谓“大众文化”是指涉及面广,流行于一般大众的、通俗的艺术形式。

而对于美术作品而言我们可能会更多想到的是“高雅艺术”、“精英艺术”也就是被少数知识分子和贵族所欣赏的艺术。

例如我们在前面课中鉴赏到的宫廷画和早期的文人画文人画。

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通俗的浪潮》教学课后反思“面对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寻找生活体验,使学生对大众美术产生共鸣。

教学导入,利用网页的一个新闻,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连环画、热门电影海报、身边的事物等等,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中的雅俗问题时,又煞费苦心的引用了月份牌年画、现代商业广告,”爵”等更加充实了学生的视觉需要,再一次使课堂的学习气氛点燃。

在这种沸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无形的打开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才能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猎取知识。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美术更生活化,也许可以更好的启发他们的学习。

湘艺高中美术-美术鉴赏《3.10通俗的浪潮》课件

湘艺高中美术-美术鉴赏《3.10通俗的浪潮》课件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以连续的图画 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 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 读物。
连 环 画
像这种反映大众心理要 求,为大众创作的美术形式 就是“大众美术”。
《簪花仕女图》唐 周昉
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可以称为大众美术?
海报、广告、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民间工艺美术、漫画等等
人文画家的参与,促进
了大众美术在艺术形式
上的优雅化。这就是通
俗和高雅的交融,两者
都得到了发展。
《窥柬》陈洪绶
画中莺莺立于屏风前,正偷偷地读着张生给她的情书,那种紧张而兴奋的神态被刻画得淋漓 尽致。红娘从屏风后探出身来观看这一情景,她手指放在唇下,好奇地望着她的小姐,其调皮的 表情活灵活现。背景中四扇豪华屏风的绘制也别具匠心。第一幅是秋景,画一鸟独栖,暗喻莺莺 与张生相识前两人天各一方;第二幅是冬景,画雪里芭蕉,表现莺莺和张生相识后却不能相见的 相思之苦;第三幅是春景,画梅树上二鸟对语,借喻二人恋爱幽会时喜上眉梢的心情;第四幅是 夏景,画荷塘中双蝶飞舞,寓张生考中进士后和莺莺结婚。画面暗合《西厢记》中有情人终成眷 属的题旨。
1、大众的 审美观,随着社 会的发展,时刻 都在发生微妙的 变化。
2、经济、科 技的发展刺激了 美术的发展,如: 计算机的出现。
高中美术鉴赏(湘版)
第三单元 第十课
• 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大众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指的是涉及面广、流行于一般大众的艺术形式。 它的对立面是“高雅艺术”或“精英艺术”,也就是只被少数知识分子或 贵族所欣赏的艺术。大众文化的界定, 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 的新的文化现象, 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 二.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 产形式, 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 大众文化要按照市场规 律去运作。 三.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 大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 遍的消费品。

通俗的浪潮.讲解学习

通俗的浪潮.讲解学习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年画
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 形式,是适应人们庆贺连 接的风俗活动二产生发展 的。明中叶以后,三叶手 工业进一步发展,雕版印 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趋向 成熟,大大促进了木版年 画的绘刻与销行,全国各 地陆续出现很多年画产地。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 图册·林黛玉》和《西厢
记·窥柬》。两幅画贤 (天津杨柳青年画 )(清)金农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麒麟送子 (天津杨柳青年画 )(清)
仕女游春 (天津杨柳青年画 )(清)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雅”与“俗”本无固定的界定标准,且“雅”与 “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认识 “雅”、“俗”之分,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立场做 出自己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美术作品的细致 观察,进而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更多 的审美享受。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 我们要多去接触一些高雅艺术,不断提高对作品 的欣赏能力。
西子胜三分。

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通俗的浪潮教学目标: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前一课学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些知识,现在再看一幅年画:《闹龙舟》。

它跟《门神》有没有区别?(门神是传统的母题,其形式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很少变化;《闹龙舟》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时尚、流行通俗的新事物,可以看到一些衣着入时的人在岸边观看赛龙舟活动。

)本课涉及的一些作品也带有年画的性质,因为流行很广;但不是那些完全传统的民间美术。

也就是说,本课探讨的是美术如何吸收通俗艺术、民间艺术的成分,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图片欣赏及讲解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

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看书总结(教师提示:费丹旭和陈洪绶都是有名的画家,都创作版画插图。

大众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它们是流行很广的戏曲、小说的插图;印刷出版,广泛传播;采用比较工致的线条,这是文人画家不屑于用、认为“匠气”的手法;人物形象都是纤弱的女性,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等等。

西厢记·窥柬(明代)陈洪绶明代晚期,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这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到版画创作中来是不无关系的,陈洪绶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窥柬”一幅尤为精彩。

画莺莺立于屏风前,正偷偷地读着张生给她的情书,那种紧张而兴奋的神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红娘从屏风后探出身来观看这一情景,她手指放在唇下,好奇地望着她的小姐,其调皮的表情活灵活现。

背景中四扇豪华屏风的绘制也别具匠心。

第一幅是秋景,画一鸟独栖,暗喻莺莺与张生相识前两人天各一方;第二幅是冬景,画雪里芭蕉,表现莺莺和张生相识后却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第三幅是春景,画梅树上二鸟对语,借喻二人恋爱幽会时喜上眉梢的心情;第四幅是夏景,画荷塘中双蝶飞舞,寓张生考中进士后和莺莺结婚。

通俗的浪潮 美术课件

通俗的浪潮 美术课件

《六顺图》(商品画)
来齐 》白

《 小 鱼 都
对比两幅作品,自由讨论对美术作品“雅”、“俗 ”的认识。
《月景》(商品画)
星夜 (油画 布面 1889)(荷兰)梵·高
浮世绘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 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 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 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 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 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牧女游乐园酒吧》 這幅作品是印象派畫家馬奈 的作品。主角是一 位女侍者。由畫中的水晶燈、 酒瓶及女侍的背後鏡中反射的群眾我們可以看出 當時巴黎時髦的酒吧夜生活。 鏡中女士的背影可 以看出有一位戴高帽的 男士,正和她在交談。身 後的大廳人聲鼎沸, 構圖巧妙而顯得特別,画外 的一切都隐隐约约收入画内,讓人有身歷其境的 感覺。 色調明快,顏色鮮亮。
这种月份牌不是正规的美术作品, 而是随商品附送的,和现在商店附送 的商品广告完全一样。这幅画用擦笔 水彩法画成,完全是一种西方的技法; 因此人物比例结构都很准确,肌肤和 衣服也有逼真的质感;画的是一位从 服饰到发型都很时髦的女郎,相当于 现在的时装模特;它没有崇高的目的, 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 当时的文人认为这样的作品“俗气”, “格调不高”,但很受老百姓欢迎。
迎新春
门神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在高雅与通俗的交 融中,一些贴近民众、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 式得到磅礴的发展。
从宋金元到明代初期,随着书籍的多样化,读者的多样化, 便由少数领域向众多领域波及扩展,即由经卷佛画扩展为各种 志书和实用书插图。
明代中后期,商业的繁盛,使得市民文化与市民意 识逐渐生长,戏曲小说空前繁荣和普及,戏曲小说插图 在量上也快速增长。

10通俗的浪潮(教案)

10通俗的浪潮(教案)
4、《赤色的威胁》曾岳
以中国古代地震仪为型,以当代“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为主题,作者通过一种非常巧妙、幽默的艺术语言,展现给大家。
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美术作品的细致观察,进而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我们要多去接触一些高雅艺术,不断提高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小结:“雅”与“俗”本无固定的界定标准,且“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认识“雅”、“俗”之分,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立场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通俗文化带来的艺术创作灵感。
1、张晓刚的《大家族》系列(这些画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问题
2、酷必得网站形象广告
教师解释
四、练习:欣赏下面的美术作品,谈谈作品中参考了哪些大众文化的元素。
四、引申思考
1.“雅”和“俗”之间是什么关系?
2.完成第88页“思考与交流”。
五、实践与交流
完成“活动建议”一和二。
六、总结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板书设计
通俗的浪潮
二、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
三、通俗文化带来的艺术创作灵感。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本课涉及的一些作品也带有年画的性质,因为流行很广;但不是那些完全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就是说,本课探讨的是美术如何吸收通俗艺术、民间艺术的成分,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
学生看书总结
教师提示:流行的审美趣味,等等。
三、分组讨论
第一组:《牧女游乐园酒吧》、《红磨坊街的舞会》、《女舞者持花谢幕》;
第二组:《招贴画》(劳特累克)、《莎乐美》插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通俗的浪潮
总课时编号:10
课时:1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与美术创作的关系;了解大众文化影响美术创作的一些主要途径和方式;学会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因素,从而更好地认识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倾向。

针对大众的美术必须符合大众的趣味和价值取向,从作品的形式特征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点。

可以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寻找那些符合大众趣味的特征。

为大众的美术往往不是纯粹的欣赏对象,同时还要具有某些实际用途,这些用途也在作品的形式中体现出来。

注意在作品中把它们发掘出来。

大众文化对高雅的精英艺术也产生了影响。

因此需要在这些作品中找出大众文化的因素,并分析那些艺术家运用大众文化的方式。

美术作品的根本是它的形式美感,引导学生以作品形式为中心,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细致观察,进而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对几件美术作品得以产生的社会情境、形式手法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看待作品,并培养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教案重点: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

教案难点: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

教案准备:
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案设备学生:教材、笔记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