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历史

合集下载

寿县古城介绍作文

寿县古城介绍作文

寿县古城介绍作文
寿县古城,古称寿州,位于安徽省中部。

寿县是一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安徽八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寿县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寿县古城占地面积10.65平方公里,城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达100多处,主要有寿县衙门、寿县文庙、城隍庙、关帝庙、蔡公祠等,另外还有古寿春遗址、汉寿侯墓等珍贵文物古迹。

寿县古城内的文庙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它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

在文庙的正中央有一尊孔子雕像,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文庙内还有一座孔庙里的历代名碑。

寿县古城内的蔡公祠是全国保存得最好的清代建筑群之一。

它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约6000平方米。

蔡公祠大门为砖石结构,正门上悬挂着由民国四年(1915年)蔡元培先生题写的“蔡公祠迹”牌匾。

—— 1 —1 —。

淮南寿县古城介绍作文

淮南寿县古城介绍作文

淮南寿县古城介绍作文
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西部,淮河中游南岸,寿县城以北15公里。

寿县古城始建于秦,发展于唐,扩建于明清,原城墙周长18公里,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

寿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春秋时为楚国国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置郡县。

唐、宋、元、明、清时期均为寿县治所。

古城依山而筑,东有寿春山,西有逍遥津(后改名小孤山)。

据《史记》记载:“楚庄王曾乐此而不疲。

”《水经注》记载:“逍遥津西一里有寿春山,相传为庄王所筑”。

寿春又称寿春古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寿春古城总面积10平方公里。

寿春山原高数十丈,后因洪水冲毁而逐渐下沉到城内。

寿春山原名逍遥津(又名小孤山),相传为楚庄王所筑的行宫之一。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上古时有大龟负书于此”。

春秋时楚襄王游寿春时曾在此读过书;《淮南子》和《山海经》等书都提到了寿春山;汉淮南王刘安曾在此炼丹;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提到了寿春山。

—— 1 —1 —。

寿县的地理历史人口和语言使用情况

寿县的地理历史人口和语言使用情况

寿县属安徽省六安市,位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境内大部分是平原,南高北低。

春秋时为州来国地;战国末,荆楚徙都于此,始号寿春;秦统一中国后九江郡治所设此;秦以后为历代郡、州、府治所;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

地势险要,为古代军事重镇,故《方舆纪要》称之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

在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

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六安县毗连,北和凤台、颍上县接壤,面积为29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83万亩。

县境处于江淮分水岭,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南部多丘陵,中部为平原,西、北为淠、淮流域湖洼滩地,岗湾分明,故民间有:“十日晴为旱,三天雨成涝”之说。

境内有三大湖,以瓦埠湖为最大,水面约20万亩;次为寿西湖、萧严湖,面积分别为8万、4万亩。

平均气温14. 8℃—14.9℃,一月均温0.7℃,7月均温27.8℃,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

年降水量906.7mm,无霜期213天。

全县设7个区,2个区级镇;49个乡(其中1个回族乡),12个乡级镇,2个乡级回民街道;3个省属农场。

城镇居民委员会10个,农村居民委员会626个,总户数为286660户,人口1094058人,其中农业户238860,人口952354人。

全县共有9个民族:汉、回、藏、苗、彝、壮、满、侗、哈尼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7.6%。

二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

夏属扬州。

殷商是南方诸侯的封地。

后为蔡地,楚灭蔡属楚。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徙都寿春命曰“郢”,历经四王。

秦为九江郡治。

汉高帝更名为淮南国。

英布降汉,属布封地。

汉灭布,刘邦立其子长为淮南王都此;长死,其子安袭之仍都此。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废淮南国,复九江郡,郡治寿春。

东汉末年,改称淮南郡,辖寿春、下蔡县,属扬州,扬州刺史和淮南郡守治所设此;袁术称帝,都寿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75)特殊职能型:安徽寿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75)特殊职能型:安徽寿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75)特殊职能型:安徽寿县安徽寿县是战国古都,西汉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寿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县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是楚文化的积淀地,豆腐的发祥地,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寿县是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东邻长丰县,北与淮南市、凤台县毗邻,西靠霍邱县,南与六安市、肥西县相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地处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之间,地势南高北低。

淠河流经寿县、霍邱两县之间,在正阳并入淮河,东淝河经瓦埠湖至八公山入淮河。

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铁路淮南站约25公里,正在兴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县界。

简介寿县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寿县古城墙、寿春城遗址、安丰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报恩寺罗汉塑像、寿县清真寺、刘安墓、斗鸡台遗址、青莲寺遗址、廉颇墓、寿县孔庙)。

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古城墙。

寿县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

在县城3.6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居住了近12万人口,人口密度罕见。

安丰塘(芍陂)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胜古迹还有蔡侯墓、廉颇墓、楚王墓、淮南王刘安墓、宓子墓、报恩寺、清真寺、孙公祠、文庙、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等古建筑群,八蜡庙、斗鸡台、团城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

为提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当地政府按照“保护古城,旅游兴县”的设想,制定并评审通过了县城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寿春城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人口出城工程,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老城区人口出城一半。

从2008年起,寿县停止了古城区商品房开发项目,引导居民出城;老城内一律不再批准新的改扩建工程,出城后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原用地一律暂缓处置,待古城控规出台后严格按规划执行。

寿县古城简介

寿县古城简介
• 宋朝时期的繁荣 • 北宋时期,寿春成为淮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南宋时期,寿春成为抗金的前沿阵地
• 元朝时期的衰落 • 元朝建立后,寿春地位逐渐下降 • 县城规模缩小,城墙被毁
• 明清时期的复兴 • 明朝初年,重建寿春县城 • 清朝时期,寿春经济逐渐恢复,成为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
寿县古城的重要历史事件
寿县古城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资源
• 寿县古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楚王陵、寿春古城遗址、八公山等 • 这些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吸引游客具有重要影响
旅游开发
• 寿县古城的旅游业尚待开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 可以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等措施,促进寿县古城 旅游业的发展
DOCS SMART CREATE
寿县古城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寿县古城的历史沿革
寿县古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 公元前686年,楚国筑城,名为“寿春” •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寿春县设立 • 东汉时期,寿春县成为扬州刺史部的治所
• 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 • 寿春是魏、蜀、吴三国争夺的焦点,曾发生过多次重要战役 • 诸葛亮曾在此地指挥过“寿春之战” • 东晋时期,寿春成为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
布局特点
• 寿县古城的公共设施、民居、商铺等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内 • 城的北部为政治、军事区,南部为商业、居民区 • 东门外有寿春驿,为古代传递文书、官员往来之所
寿县古城的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寿县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交通和商贸往来 • 临近淮河,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
旅游开发策略
• 突出寿县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寿春楚国都城

寿春楚国都城

寿春楚国都城寿县,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总面积为2986平方千米,总人口137.2万人。

寿县别称寿州、寿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中国豆腐的发祥地。

一、历史沿革1、战国有寿春邑,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迁都于此。

秦置寿春县,为九江郡治。

西汉初为淮南王刘安国都,元狩元年(前122年)复为九江郡治。

东汉属九江郡。

2、三国魏为扬州驻地。

西晋为淮南郡治。

东晋孝武帝为避郑太后(名阿春)讳,改称寿阳县。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复名寿春县,八年改名睢阳县。

北魏复名寿春县。

3、隋开皇初移安丰县自今霍邱县东南,治今县西南戈家店西。

大业初寿春县为淮南郡治。

唐为寿州治,安丰县属之。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升安丰县为军。

乾道三年(1167年)废府,迁安丰军于寿春县。

安丰县属之。

4、元寿春县为安丰路治,安丰县属焉。

明初改安丰路为寿春府,又改为寿州,并寿春、安丰二县入寿州,属凤阳府。

1912年废州为寿县。

1914年属淮泗道,1927年直属省。

5、1949年隶皖北行署区,属六安专区。

1952年复属安徽省,属六安专区。

1971年属六安地区。

1999年属六安市。

二、地名来历《寿县志》:“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始得名为寿春(寿,长久之义,吉祥之词;寿春含‘为春申君寿’意)。

”三、中国豆腐的发祥地寿县八公山豆腐的制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曾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用于磨制豆浆的陶质水磨模型,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

”三、风景名胜1、正阳关老街。

正阳关位于寿县城西南约三十千米的淮、淠、颍三水汇流处,清同治时所建东西南北四座城楼,除西门全部拆除外,东、南、北三座城门尚存,镶嵌在城门拱顶处的内外石刻,更是古镇的见证。

2、淮南王墓。

汉淮南王刘安墓周长120米,墓地面积2366平方米,墓四周筑有高1米青石护土墙,墓前立有清代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写的“汉淮南王墓”碑刻一方。

写寿县古城的作文

写寿县古城的作文

写寿县古城的作文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古城,它们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古朴典雅。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古城——寿县。

寿县古称寿春,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之滨。

它始建于春秋
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寿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之一,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址和遗迹,是楚文
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寿县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已建城了,那就是“寿春故城”。

到了三国时期,寿春被东吴所占,于是它
便更名为“寿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寿春多次被攻城略地。


元208年周瑜率军攻打寿春时,由于久攻不下,便退兵了。

公元214年,孙权为了加强对寿春的统治和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又将寿春改名为“寿阳”。

公元221年刘备率军南征时曾在
此驻扎过一个多月。

后来司马昭为了抵御蜀军进攻,又在此建立
了石头城城(又称“寿春城”)。

城内有一条古老的护城河穿过整个古城。

—— 1 —1 —。

寿县古城简介

寿县古城简介

北:靖淮门
西 : 定 湖 门
东 : 宾 阳 门
南:通淝门
寿春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 好的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城墙 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是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 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如清末状元孙家 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今 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重修,迄今完 好。 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 。
南门夜景
石刻门里人
• •
作 行 刺 状 的 石 人
寿 州 古 城 南 门 城 瓮 东 墙
楚 春申君——黄歇
石板路,岁月深深的印痕 《我的兄弟叫顺溜》的拍摄 场地
瓮城
艺术摄影——瓮城里的天空
•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 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 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 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 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 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 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 楼、门闸、雉堞等防御 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 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 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 武器的进攻。瓮中捉鳖 也由此而来。
古城介绍

寿县古城墙 在寿县县城。略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据史籍和志书记载,五代 时,周世宗柴荣与南唐争夺寿州,南唐守将刘仁赡凭借孤城“固守甚坚”,柴荣花了 一年多时间才攻破城池。柴荣“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清《寿州志· 城郭》记载: “周迁治下蔡时,故城大抵毁坏,今城或是熙宁间所重筑,嘉定间许都统重修,周围 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城外东南为濠,宽二十余丈,北环淝水,西连西 湖。”无论是北宋熙宁重筑,或南宋嘉定重修,其历史都堪称悠久。粗略统计,自三 国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计发生水灾125次。由于战争 和洪水的破坏,城墙屡圮屡修,留下了历代修葺的痕迹。经实测,城周长7147米,墙 高8.33米,顶宽6.66米。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 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墙壁向内层层收分。辟有四门,东曰“宾阳”,南曰“通 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各门均有云梯与城堡连接。城墙宏伟壮丽,雄 风犹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瓮城 寿县城有4门,各城门外筑有瓮城,亦名月城,是驻兵的地方。所谓瓮城,据 说取“瓮中捉鳖”之意,顾名可知是为军事防御需要而设置的。瓮城门洞及垣壁均以 砖石券砌,其高度、厚度与城门和城墙基本相等。南门与瓮城在一中轴线上;北门瓮 城向西,西门瓮城向北,与所在城门均成90度直角。东门的瓮城与城门平行错置。各 瓮城及城门有外层护铁的木质巨门,门内两侧凿有杠槽,后置闸槽,至今尚在。南门 和西门各设藏兵洞两个。瓮城与城垣构成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在古代固然起到易守 难攻的作用;1939年日寇以现代化武器进攻寿县时也未能轻易得逞,直到守城将士弹 尽援绝,团长赵达元壮烈牺牲,才沦入敌手。 宾阳楼 寿县古城设有4门,各门均有城楼,因年久失修或毁于战乱,楼已无存。 1986年4月,有关部门决定先修复东门城楼,经苏州古典园林设计室参照宋制设计绘图, 于同年9月底动工,1987年4月落成。东门原名“宾阳”,故沿旧名曰“宾阳楼”。楼 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重檐歇山顶,翘角飞檐,筒瓦屋面,兽脊,小方格木质板门, 东西门均置两层台阶,四周为走廊。古朴典雅,与古城风貌融为一体。

寿州古城

寿州古城

寿州古城寿县,古称寿春,隋唐时称寿州。

寿县在周代为州来国地,楚昭王二十三年(前493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国翼护,将国都由上蔡(今河南上蔡)迁于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辖。

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

”二百年后,随着秦国的强大,楚国国势由盛而衰。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大举进攻楚国,攻拔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繁盛数百年的纪南城毁为废墟,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为避秦国锋芒,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楚国再将国都东迁于钜阳(今安徽太和),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再迁都于寿春,仍称郢。

18年后(前223年),寿郢为秦军所破,楚王负刍为秦军所俘,楚国亡国。

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地域的熟悉以及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让我第一次清晰的感受到了历史不容置疑的真实,虽然时空已愈2000余年,但很多事情却丝毫未曾改变。

比如在周边诸多地区,许多地名不以“村”、“堡”为名,而是以“郢”为名。

在寿县有诸多蔡国及楚国王侯贵州墓出土,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墓也于此。

更有闻名遐迩者,赵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老将军,后来因赵悼襄王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将其解除军职,“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墓在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

廉颇与寿春俱老矣。

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设寿春。

安徽寿县导游词

安徽寿县导游词

安徽寿县导游词安徽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安徽省北部,距离合肥市约125公里。

寿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寿县就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交通要道之一。

今天,寿县是一座兼具现代化与古老文化风貌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自然风光,深受游客青睐。

一、寿县概况寿县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农业生态景观县、中国休闲农业十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寿县总面积183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共计231个行政村,人口约57万。

寿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拥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距离中国首都北京约800公里,距离中国商业中心上海约280公里。

寿县是中国黄花籽的产地和中国古代冶铁文化的发源地,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古老城市。

二、地理环境寿县地理环境优越,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

寿县位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平原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春、夏、秋季气候宜人,比较适合旅游。

寿县境内大片的沃野平原,优美的田园风光,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寿县还拥有着广阔的森林、草甸、沼泽、湖泊等自然风景。

其中,九华山、七里山、眉山、义堂山等众多山峰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围小河、洼地、稻田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三、历史文化寿县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在周朝的时代就已经有了活动的痕迹。

春秋战国时期,寿县是南北民族交流的中心地带,当时的铜雀台是真正意义上的南方与北方交通枢纽。

在寿县的百里松堆墓群中,出土了众多的文物,其中以铜器为主,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当时寿县地区的文化繁荣与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变,寿县陆续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名人,如荀子、张骞等。

周恩来总理曾经到来过寿县,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片。

四、旅游资源1、自然风光寿县是一个自然风光独特的城市,拥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寿县

寿县

寿县---南唐古寿春这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国、蔡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以及南朝宋国都曾在此建都。

这里还是中国豆腐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有与“都江堰”齐名的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水利工程安丰塘,还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寿县的古城墙气势雄伟,它有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瓮城、城门、护城河、吊桥、角楼、警辅以及城垛的望洞和射孔。

在古代形容它为“金城汤池”或“固若金汤”,历史上有“铁打寿州城”之说。

如今现存的城墙为南宋时期所筑,周长七千多米,高八米多。

城垣保存完整,墙体以石作基,以土夯筑,外侧贴砖。

城墙砖石之间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弥合,非常牢固。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为历代州郡府治所。

台湾《远望》杂志总编孙以苍先生说,寿春城早在殷商时代便有了。

奴隶主住在城内,农闲享乐,农忙敛粮。

如此算来,古城当有多年的历史。

围城的古城墙,呈平面方形。

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始动工修筑,起初为土墙;南宋为抗元,改成砖墙,并在四门筑有“瓮城”,每处可藏精兵千余,至今仍然可从城墙上见到印有“建康都统许俊”字样的城墙古砖。

明朝时,又有城墙改造加固,使其兼有防洪的功能。

古城四门,名号有趣,由北至东,分别为“靖淮”、“定湖”、“通淝”、“宾阳”。

如此命名,实为古人之愿望。

北门临淮河水,常遭水患,取名“靖淮”,乃企望淮河平静、地方安靖之意;西门三临西湖,古人意愿,西湖之水不来危害古城,定名“定湖”;南门护城河南通淝水,故名“通淝”;“宾阳”,东迎嘉宾太阳,为春天紫气东来、盛世吉祥之意。

城门的护门瓮城,内外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

西瓮城门朝北,北瓮城门朝西,东瓮城门与内门平行错置4米。

这种巧妙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上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城内之敌。

古城东南两面有护城壕,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护城石堤,一边紧贴城墙外壁,另一边滨临护城河,以条石垒砌。

寿县

寿县

糕点大救驾

相传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才打破城 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 进。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种点心。用上好的 白面、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带馅的圆 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 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 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 增。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内中之馅, 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 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 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 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 驾”。
寿县古城
• 古为楚国国都。《史记》称“郢之后, 徙寿春,亦一都会”;光绪《寿州志》载 记寿春县故城“外郭包今之东陡涧并淝水 而北至东津渡,又并淝水而西尽于大香河 入淝处”,“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 《陈书》称“寿春者,古之都会”,“得 之者安,是称要害”。
城墙
• 今城城墙建筑于宋代。光绪《寿州志》记:“周显德中徙 至淮北,宋熙宁间复故处”;“嘉定间许都统重修”。 《凤台县志》引《宏简录》亦说“嘉定十二年正月,建康 都统许俊,却金兵于安丰军,城盖是时所筑”。在城墙残 留的砖中,亦常见有“建康许都统造”砖、“嘉定”砖, 与史载颇合。 光绪《寿州志》谓城墙长“十三里有 奇,高二丈五尺,广二丈”。经测,墙外上口周长 7056.25米,墙脚周长7152.2米;相对高度:南门至西门 段均高5.6米,西门至北门段均高5.7米;墙基底宽:东门 处21米、南门处20.5米、西门处31米、北门处30米;顶 宽4?13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砌砖壁。墙上旧时有雉 垛、亭阁,角楼与警铺;今仅雉垛尚存三、五,余均不存。

安徽寿县:访淝水之战古战场

安徽寿县:访淝水之战古战场

安徽寿县:访淝水之战古战场在历史上,人们为了军事和防御,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建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城垣,但是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古城垣大多数都难逃被拆毁的命运,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

现在说起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首先想到是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

但是在安徽的淮河之滨有一座古城垣,虽然历经千年,靠自身的功能幸运的逃脱了被拆毁的命运,完整的被保存下来了,这就是安徽寿县古城。

08年3月29日(周六)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经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四个都城之一,后来是淮南王刘安的国都。

这里是楚文化的积淀地,豆腐的发祥地,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寿县最著名的地方是城东门宾阳门,那里有投鞭断流的故事,有风声鹤唳的传说。

中部的江淮平原,控扼淮、淝两河,是历史上兵家反复争夺之地。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383年谢石、谢玄率领东晋的8万军队,在寿州城下淝水两岸战胜了前秦苻坚的90万雄兵,成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我独自来到淝水之战的遗址,数百载风雨烙下岁月斑斑。

这里早已没有了刀光剑影,淝水静的像是一个池塘。

当年激战的遗址上,如今也有闲适的生活。

寿县古城垣之所以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的原因,和位于浙江临海的古长城一样,就在于防洪。

寿县古城地处江淮平原,地势比较低凹,没当夏秋季节,淮河洪水泛滥,这座坚固的城垣就成了庇护城内几十万生灵的“诺亚方舟”。

相比于古城垣和城外风貌,寿县城内大多数古建已不复存在,这点和平遥古城相差甚远。

也许是人们是对圣贤的敬仰和神灵的敬畏,“儒、释、道、清真、基督”五大教派的古建还是完整的保留下来了,从而形成了小小的寿县古城“五教”和谐共存的景观。

位于古城东北的报恩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后经历代重修和扩建,成为寿县城内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建筑。

报恩寺外老毛的题词。

往日的佳胜去处,如今少人问津。

位于寿县西街的孔庙建于元代,是现今古城内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对面就是寿春楚文化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丰富而精致,赞一个。

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寿县位地安徽省中部,东邻淮南、长丰,南接六安、肥西,西界霍邱,北濒淮河,与凤台相望。

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寿县属扬州,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代为州来国地。

周敬王26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翼护,便把国都迁此。

周定王22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此地属楚所辖。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22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这是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寿春”名称。

当时这里已是舟楫如梭、商贾云集繁华都市。

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设寿春。

汉高祖刘邦立其长子刘长为淮南王,建都寿春。

刘长死后,其子刘安继位,仍都寿春。

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

曹操灭袁术,占寿春,仍沿称淮南郡,治所设寿春。

东晋十六国,此地一度被前秦苻坚占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东晋末,改寿春为寿阳。

隋文帝废郡,改寿春为寿州。

炀帝时为又罢州设郡,此地属准南郡。

唐时寿州属准南道。

宋时设寿春府,金兵占领后改属南京路。

元时属河南行省之安丰路。

明灭元后,寿州又属临濠府(今凤阳)清代所属有几次变更。

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属准泗道。

寿县古迹名胜星罗棋布。

现存古迹名胜160余处,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古城墙、报恩寺、清真寺、刘安墓、孙公祠。

县级保护的13处。

国务院于1986年12月批准寿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为家乡设计一张城市名片安徽寿县历史故事

为家乡设计一张城市名片安徽寿县历史故事

为家乡设计一张城市名片安徽寿县历史故事安徽寿县:一座有故事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曾经是楚国后期的都郢——寿春。

寿春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遗址众多,现存古城墙为明朝所建,周长7公里,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遗址之一。

寿县也是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

还有芍陂等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

楚大鼎作为镇馆之宝现存于安徽博物馆。

一,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出兵攻晋,两军在寿春城兵戎相见。

首战失利,前秦大败,士气大挫,苻坚登城北望,遥望八公山上风吹草木,一飘一摇像极了晋军在操练,转头对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劲的敌人啊,怎么说晋军兵力不足呢?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涌泉庵、四顶山、八公山、狮子山等景点组成,“峻极之山”的八公山“含阳藏雾”,如人间仙境。

每年春天,梨花怒放,桃花含蕊,飘香十里,举目环顾如茫茫雪原,一望无际,美不胜收。

金秋时节,四周连片的黄连木林,叶红似火,可与“香山红叶、岳麓红枫”媲美。

景区树木多以侧柏为主的针叶林,一年四季常青常绿。

八公山地区人文景观荟萃,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和中国豆腐文化的发祥地,附近有淮南王刘安遗迹、赵大将军廉颇遗迹、淮王丹井、珍珠泉、玛瑙泉、大泉、孙家花园等一批名胜古迹。

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讲的是淮南王刘安在此炼丹成仙,丹药又被院中的鸡犬所食,皆升天成仙,除此之外,豆腐的起源也是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明出来的,豆腐作为传统的中餐菜式已经走向了世界,最正宗的还属八公山上用珍珠泉酿成的豆腐。

三,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原本是从《山海经》“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来。

但人们却更多的相信这么一个传说:宋仁宗年间,深泽某村,一家母子两人,母亲年迈多病,儿子唤作王妄,三十多岁,没讨上老婆,靠卖柴草维生。

大上海曾是这个小县城的一个乡——走进寿县古城

大上海曾是这个小县城的一个乡——走进寿县古城

大上海曾是这个小县城的一个乡——走进寿县古城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与诸侯共伐秦,无功而回,于是迁都寿春。

三国时,寿县是袁术的都城。

后来寿县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

正因为寿县曾经是楚国的首都,所以现在寿县一直流传着骄傲地说法:上海是寿县的一个乡。

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

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

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寿县古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

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

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

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

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

来旅游的,推荐去东门和北门,两者都是老城门,都保留有瓮城,东门还立有“淝水古战场”石碑。

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寿县古城最令人稀奇的是其防水设施。

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城外洪水远远高于城内,但城内一切如常,丝毫没有影响百姓生活,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东门瓮城的瓮中之鳖来城内建有涵道,与城外相通。

东西涵看墙之上,分别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

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

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

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

兵家必争之地:安徽寿县

兵家必争之地:安徽寿县

兵家必争之地:安徽寿县在我国历史上,说起兵家必争的城池,很多人都会先想到襄阳、徐州,毫无疑问这两个地方均是水陆要冲,有足够的分量和它们的地位相匹配。

当然,还有一个地方,虽然现在有些默默无闻,但是丝毫不能隐藏曾经的历史光芒,它就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寿县,古名寿春、寿阳、寿州,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淮河中游南岸,自古就是南北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寿县历史悠久,最初是给战国四君子春申君祝寿的封地,因此而得名寿春。

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的讳而改称寿阳。

寿春的发迹始于战国时期楚国迁都至此,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纪南城),楚国被迫迁都。

几经辗转,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至寿春,不过这也是楚国最后一次迁都,仅仅过了18年,公元前223年楚都被秦军再次攻破,楚国灭亡。

这18年,是寿春最为辉煌的时刻,成为楚国都城的寿春城是当时面积仅次于燕国都城---燕下都(位于今河北易县)的第二大城。

西汉初期,淮南王英布反叛被灭后,刘邦的儿子刘长被封为淮南王,都城为寿春,汉文帝立刘安(刘长之子)为淮南王,淮南国的都城仍然在寿春。

秦汉时期,寿春可以说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最少在淮河流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东汉末年出身名门汝南袁氏的袁术割据淮南,实力强盛无比,于197年在寿春称帝。

虽然袁术人品不怎么样,但还挺会选地方的。

寿春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大乱世更能显示出其位置的重要性。

尤其是南北对峙的时候,淮河一线往往成为南北势力的攻伐平衡后的分界线,寿春的重要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大帝苻坚统一北方势力后,大举进攻东晋,陈兵数十万于寿春一线。

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却被东晋以少胜多,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进攻南唐控制下的寿春,南唐守将刘仁赡坚守不降,誓于寿春共存亡。

后周的军队攻打了一年多,也没能拿下寿春,足见寿春城的坚固难攻。

南宋时期,宋金双方在淮河一线攻伐,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双方约定以淮河为界,寿春城位于淮河南岸,归属南宋。

寿县历史大事记

寿县历史大事记

寿县历史大事记/luan/3979.html时间:2008-08-08 15:23来源:本站整理作者:安史点击: 5065 次周楚庄王时(约公元前613—前591年间)令尹孙叔敖建芍陂(今安丰塘)。

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蔡国徙都州来(今凤台县),此境为蔡辖。

二十八年(公元前491年)昭侯被杀,葬于此境。

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

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任黄歇为令尹,赐淮北12县,号春申君;此地原为淮北州来国土,遂为春申君之食邑,因名为寿春。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黄歇劝说考烈王徙都寿春,命曰“郢”。

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考烈王薨,李园伏死士于寿春棘门刺杀春申君黄歇。

楚幽王四年(公元前234年),赵国大将军廉颇居寿春。

楚王负刍元年(公元前227年)乙亥,颇卒,葬于肥陵山下。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李信率兵20万伐楚,不利;复遣王翦将兵60万来攻,遂破寿春,虏王负刍。

楚亡。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分设郡县,寿春为九江郡治。

次年,始皇狩寿春,闻项梁兵起,惊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刘贾南渡淮水,围寿春。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谋反废死。

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都寿春。

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立刘安(刘长子)为淮南王,仍都寿春。

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刘安门客以八公山泉水屑豆创制豆腐。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反事泄,自刭死,葬于肥陵山下,淮南国废,复置九江郡,治寿春。

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败亡。

李宪据淮南,称淮南王。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即帝位(即光武帝),亲自率师来寿春,攻灭李宪。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僭号称帝,都寿春,自命为“仲家”,旋被曹操击败。

四年(公元199年),困死于寿春西北80里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置沿革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

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

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三国时,江淮为战冲,寿春为魏淮南郡治所,兼扬州治所。

西晋初,徙扬州治所于建邺(今南京)。

永嘉时划扬州西部地区为豫州,寿春为淮南郡治所,隶于豫州。

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将兵攻占寿阳,淝水之战晋师大破秦兵,收复寿阳。

南北朝时,宋改寿阳为睢阳,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

南齐代宋,复称寿阳,为豫州治所。

北魏略淮南,再称寿春,为扬州治兼淮南郡治所。

梁克寿春,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并析寿春南部地置安丰县。

东魏据淮南,寿春复为扬州治所。

北齐代东魏,扬州刺史镇寿春;及陈,复以寿春为豫州治所。

北周拔寿春,为扬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寿春;次年灭陈,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寿春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为寿州,隶于淮南道,领3县。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寿州为淮南郡,领5县。

乾元初再为寿州,隶于淮南节度使。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都扬州,寿州为吴国地。

五代初,吴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寿州忠正军节度使。

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吴,以寿州置清淮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寿州,置忠正军节度使,徙军治、州治于下蔡,称北寿春,原寿州地称南寿春。

宋太祖时,寿州(治下蔡)隶于淮南西路。

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所在北寿春(下蔡),领5县,南寿春为其一。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寿春、安丰,下庐州,宋军克之。

次年,宋金相约以淮河为界,淮北属金。

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于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宋则置安丰军,军治在安丰县,寿春隶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复置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领4县,兼制安丰军。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寿春府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寿春。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复下淮南,占寿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议和,仍以淮水为界,寿春归于宋。

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

次年改寿春为散府,
领3县。

二十八年复为总管府治,领1州、5县。

至正二十四年、宋(韩林儿)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据江淮称吴王,以寿春为寿州治,隶于临濠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寿州直隶于京师中书省。

四年,省寿春、安丰、下蔡三县,合并为寿州,领2县,隶于中都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凤阳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寿州属江南省凤阳府,领2县。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凤阳府隶于左司。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称安徽布政使司,仍驻江宁(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县政事。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寿州为散州,不领县。

十一年,析寿州所属故下蔡县地暨州城北门以外地置凤台县,并划州城东北隅6坊为凤台县治;其界:自宾阳门北侧西行入箭道巷,沿东侧向北经准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侧向西入北大街,沿东侧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侧西行至街尾向北止于城垣。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寿春镇总兵署于寿州城,制两淮军事。

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迁省会安庆,为抚院的属衙(称藩台衙门),州、府均听命于抚院。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凤台县治于下蔡镇,原治所辖州城6坊还属寿州;同年,安徽置3道,寿州隶于凤颍六泗道(后改为皖北道)凤阳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直隶于安徽省。

3年,复置道,寿县属淮泗道。

17年撤道,复隶于省。

21年10月,寿县划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寿县;27年12月改属第三区,专员先后驻立煌(今金寨)、六安;29年冬,第三区改为第二区。

1949年元月,寿县和平解放,军管时期受中共江淮区党委二地委领导;同时,以寿县瓦埠湖以东与合肥、定远县毗连地区建置寿合县。

2月,军事管制委员会撤销,民主政府成立,寿县改隶于皖西行政公署;同时将凤台县所属的城北各山村划归寿县,置八公、北外2乡。

6月,撤寿合县建制,原划出的瓦东地区仍归寿县;寿县隶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专区。

1952年8月隶于安徽省六安专区。

1954年2月将县东北的二十店乡与隗店、北外乡的部分行政村划交淮南市;10月,肥西县土山区斗镇乡靠近吴山庙的3个自然村划归寿县,入三义区吴山乡。

1958年12月,析寿县真武庙至正阳关一线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区建置安丰县,县治设石家集,隶于六安专区;其余地区仍为寿县,改隶于淮南市。

次年4月撤安丰县,地复入寿县,寿县再隶于六安专区。

1965年7月将寿县东部的下塘、杨庙、水湖、杨公4区划交合肥市长丰县。

钟楼巷
在寿县城东街、小街头西侧。

楼上一侧悬一大鼓,一侧悬一巨钟。

但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州彭汝贤彭汝贤题其名曰“声远楼”。

钟为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十一月所铸,抗日战争时曾用为防空报警,建国前后又用为火灾报警。

1979年,钟楼拆除,钟遂移于县博物馆。

据《寿州志·古迹》引《天下名胜志》记载:“春申君故宅址在州治西钟楼巷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