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言兵事疏》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晁错《言兵事疏》“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晁错《言兵事疏》“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晁错《言兵事疏》“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言兵事疏.晁错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

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

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

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

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的同时要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晁错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

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

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晁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晁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晁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

今果反,欲请治盎,盎宜知计谋。

”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

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

”晁错犹与未决。

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

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材料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史记 晁错传》苏轼《晁错论》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史记 晁错传》苏轼《晁错论》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文本一:晁错者,颍川人也。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文本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B.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C.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D.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晁错》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晁错》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晁错》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晁错》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晁错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⑤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晁错,颍川人也”阅读答案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晁错阅读答案

晁错阅读答案

晁错阅读答案晁错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晁错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晁错》①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②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③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注】①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天下无治《尚书》者 (2)太子善错计策(3)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4)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②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数”。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③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峯,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④《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鷩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

班固《汉书 晁错传》苏轼《晁错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班固《汉书 晁错传》苏轼《晁错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晁错,颍川人也,为人峭直刻深。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后迁为御史大夫,错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支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逋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于是上默然良久,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

”后十余日,及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欧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材料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爰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爰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依次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言兵事疏》晁错:原文及译文

《言兵事疏》晁错:原文及译文
5点评编辑西汉初期,居于我国北方的匈奴空前强大。到了冒顿单于统治的时候,更是大肆向四周扩张,向东大败东胡王,俘虏当地人民、畜产无数;向西攻打月氏,还先后吞并了附近几十个弱小民族。同时,匈奴豪酋又与汉王朝中的某些卖国求荣的通敌分子互相勾结,屡次南下,侵扰汉朝的北方边境,劫掠财物,杀戮人民,对汉朝的边境安全和边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文帝时,匈奴曾经屡次入侵,朝廷或者采取兵来将挡的消极抵抗政策,穷于应付;或者试图通过和亲来缓和朝廷和匈奴的紧张关系,但都没有收到显著效果。当时汉朝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先后上书,向文帝进献自己的看法。在晁错之前,著名的文学家贾谊就上《治安策》,向汉文帝陈述匈奴的危害。但在如何处理匈奴入侵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有主张和匈奴议和的,有主张坚决抗击的。而在主战一派,又有着是以攻为主还是以守为主的分歧,一时间众说纷纭。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晁错像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人,著名的政论家。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足智多谋,时人称为“智囊”。汉景帝时升至御史大夫。他针对汉王朝面临的各种社会危机,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巩固边防和发展农业等一系列建议。由于晁错主张削减诸侯封地来加强中央权力,遭到诸侯王的反对,吴楚七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景帝受袁盎挑唆,杀了晁错。
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 “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总结出“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的经验教训。为了说明将帅在守边备塞、训练士卒、鼓舞士气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以叙述为议论,论证十分有力。文章用大量的笔墨,采取比较论证的方法,从战争的地理条件、武器装备及士卒训练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论述,阐明了将帅在战争中争取胜利的三个重要条件: “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由此引出作者的结论,也就是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这四个方面的论证,也是采取正反两面论证的方法。另外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具体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提出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如“以蛮夷攻蛮夷”,“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众攻寡”等,不但见解精到,而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晁错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晁错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晁错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那么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那么天下独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那么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以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 •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不于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求怨而不乖者也。

且此之时,虽无袤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主?己欲愿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花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那么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那么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10.以下对文中划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

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

《晁错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晁错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晁错传》文言文阅读答案①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②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③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注】①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

晁错传阅读题: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天下无治《尚书》者(2)太子善错计策(3)诸侯皆喧哗疾晁错(4)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1)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史记-晁错传》与苏轼《晁错论》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史记-晁错传》与苏轼《晁错论》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史记·晁错传》与苏轼《晁错论》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晁错者,颍川人也。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文本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B.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C.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D.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通用)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通用)

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晁错原文: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

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

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

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

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译文: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

吕后专政时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

史记·晁错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史记·晁错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史记·晁错传阅读附答案附翻译史记晁错传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注]①壖: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

【高中文言文阅读】“晁错,颖川人也”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晁错,颖川人也”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晁错,颖川人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 9 题。

晁错,颖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晁错,颖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颖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袁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兵。

”上问曰:“计安出?”袁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其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8.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让多怨,公何为也让:责备。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

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

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谒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注: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错常数请间言事数:多次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让:责备C.吾亦恨之恨:痛恨D.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A.以其辩得幸太子故请削地以尊京师B.削其地,收其枝郡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C.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错父闻之,从颍川来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3.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 时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多所变/ 更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B. 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时/ 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 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读资治通鉴札记499晁错《谏兵事书》解读2

读资治通鉴札记499晁错《谏兵事书》解读2

读资治通鉴札记499晁错《谏兵事书》解读2臣又闻【按:这是第三条建议了。

这一节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是在内容上,就是在整个历史情节发展上也是重要的。

简单说这里分析了匈奴和汉朝的力量对比,最后得出了汉朝的力量大于匈奴的基本结论。

这是对汉朝和匈奴两大军事集团力量的基本战略分析。

正是这个分析,预示了后面的汉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的结果。

也可以说,从此,汉帝国对匈奴就开始从战略被动转向了战略主动了。

这是自汉高帝白登之围之后,汉王朝对匈奴问题发出的最有信心的,也是最为客观的,更是最有力量的声音。

不过这一小节要和下面的小节合起来读才完整。

因为这小节开头部分涉及到的问题的部分是在下面小节里回答的。

所以,如果分层的话。

应该从本节开头到“中国之形也”这里。

后面汉匈对峙是一个部分,在下面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对付匈奴的纵横术是第二个大部分。

】: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按:开头就是三句分析国际斗争的基本点。

敌我之间的小大、强弱、险易。

小大的矛盾指的是国土人口等综合指标。

在当时我们只能是看国土面积和人口这两个最基本的数据了。

小大的矛盾说明的是敌我之间的基本的力量格局如何。

就是形。

也就是得出结论的基本前提。

强弱,自然是指能力,进一步说就是生产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而强弱不同,那么发展的结果和过程可能就是不一样的。

将强弱放在大小后面,自然就是说大不一定强,而小也不一定弱。

大小和强弱还不是等同的。

此类案例史多载之,不在多论也。

险易的是地理条件,彼此的地理条件不同,国防的防备策略也是不同的。

总的说,这是观察匈奴和汉朝斗争的基本逻辑前提、三个出发点。

也正式这三条的情况决定了谁最后能胜出了。

晁错的立足点是非常高的。

也非常现实。

冷兵器时代的国际斗争观察,基本难逃这三个基本问题。

下面自然也就顺着这个话头发展下来。

下面三句讲的是如何处理前面提到的矛盾。

】〔师古曰:易,平势也。

易,以豉翻;下同。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按:这是小国应对之策,其实也是弱国的应对之策。

【名师讲题】《资治通鉴 卷第十五 汉纪七》晁错《论贵粟疏》(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资治通鉴 卷第十五 汉纪七》晁错《论贵粟疏》(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春,三月,除关,无用传。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

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染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

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

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材料二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兵事疏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

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

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

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

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5分)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5分)
【参考答案】
4. C
5. B
6. C
7. (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而不疲劳,经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

(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

(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

【答案解析】
4.“之”“坚甲絮物”是双宾语;“以边郡之良骑”是介宾结构的后置;“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是后置定
【参考译文】
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

吕后专政时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

这之后又曾侵入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

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

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

现在陇西的官吏,上依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部众,收获丰厚的战利品。

这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分别。

所以兵法说:“有必胜利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

”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

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

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

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

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而不疲劳,经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

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

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挠乱阵脚;用射程极远的劲弩长戟攻击,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射程,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以长兵器短兵互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用强弩的骑射之官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

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

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国的长处有五个。

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悬殊,这用的是以十击一的方法。

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

(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

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

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策。

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
统领他们。

如果地势险要岭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制服他们。

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