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杨修之死》课文简介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资料

《杨修之死》资料

《杨修之死》资料一关于《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三国故事最早流传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晋代陈寿曾修撰《三国志》史书,南朝宋人斐松之采集许多佚闻传说为其作法。

至隋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宋代则有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

罗贯中正是根据上述各类材料经过艺术再造,写成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应避免把它看成历史教科书。

二关于曹操小说中的曹操多为“奸雄”形象。

毛宗岗说:“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

”说明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典型,他既是“治世能臣”,又是“乱世奸雄”,既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多疑、奸邪、伪诈、阴险、凶残的人性弱点。

历史上的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结束了当时北方“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

三关于杨修裴注引《典略》云:“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

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

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其意以为坐曹植也。

,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

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

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

”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与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

杨修之死(超详细)

杨修之死(超详细)

shì
多次屡 次
bāo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 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 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 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 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 嫉恨 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 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 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疏通课文(正音 bù 解释词语)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 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 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 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 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 无不准备归计。
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 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 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 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 回答 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 愈恶之。
疏通课文(正音 解释词语) pī zhǎng 地名
曹操在当时被称为袅雄,独霸北方,表面上官居丞相,实以挟天子而令 诸侯。曹操为了一统天下亲自率军在汉中攻蜀,作为谋士的杨修随军前 往。结果曹军久攻不克,进退两难,只有退兵。杨修就是在曹军攻蜀未 果后,被曹操借以煽动军心之罪名杀了。曹操平时不杀他,那是因为找 不到借口,杀他难以服众,这次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岂有轻易放弃 之理。而杨修之所以被杀,完全是因为杨修爱在曹操面前卖弄自己的才 华所至。曹操本是爱才之人,为何要杀杨修呢?这点要从曹操的个性谈 起。曹操向来刚愎自用,而曹操本人也是一个颇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诗人。他始终想在群臣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好带兵打仗,统一和 治理国家。可杨修却数次在群臣面前卖弄才能,点破曹操的心思。这在 曹操看来,让群臣认为杨修是一个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倒是其次,只是 当别人都恭恭敬敬时,唯独杨修这样放肆,自己哪里还有一点“国君” 的威严。正是由于杨修的胆大妄为才使曹操在群臣面前很失威信。曹操 很讨厌他,不想重用于他。但曹操生性多疑,怕杨修的才能将来被别人 所用,并来对付他,所以才会找借口杀他。更重要的是曹操如果要挽回 自已的威信,就不得不杀杨修,否则曹操早晚会被势力派架空的。而杨修 为什么要在曹操面前卖弄才能呢?原来,杨修只是曹操三子曹植的幕僚, 在曹操面前并不得志。杨修是为了能引起曹操的重视,想被曹操重用, 所以才会这样做的,没想到却起了恰得其反的效果。再则,杨修在曹植 身边的存在,对于窥视帝位已久的曹操长子曹丕来说,始终是一个威胁。 加上曹丕在曹操耳边的火上加油,杨修的处境就不言而喻了。

《杨修之死》课文资料

《杨修之死》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罗贯中简介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公元1330~1400年前后,名本,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相传他曾一度参加过反元斗争,明初他结束了政治生涯,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

据《西湖游览志馀》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有《十七史演义》的巨著。

今存署名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据说,他还是《水浒》的编写者之一。

最足以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戏剧也有创作。

《杨修之死》有关背景与情节《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

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

《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今河南灵宝)人,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

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命案真相——《杨修之死》谜解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第二,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

《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都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在夺嫡之争当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的,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样一些原因曹操在自己临死之前把杨修杀了。

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

杨修这个人很聪明,但在我看来是小聪明。

……更不聪明的是杨修他还要卖弄自己的聪明,在初中课文中《杨修之死》所选的小故事充分就能看出了这一点。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

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

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

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

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

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

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

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

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

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

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

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

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毕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

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

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

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

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名为《杨修之死》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才子杨修被曹操妒忌才华,并最终杀害的故事。

这个故事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自正史《三国志》中的真实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欢迎阅读!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

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

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

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杨修之死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三国演义》中的其中一篇。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杨修之死翻译及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

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书中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

” 曾经效力过曹操。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作 者 简 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 年),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 名小说家、戏曲家,相传是《水 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徒弟。他是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 小说家,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 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 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 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 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 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 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 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 的艺术大师”。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 才,抑制豪强;兴屯田,抑兼 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 歌。“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 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 迅)《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 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 对曹操的刻画有不少是贬低的。
龟虽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杨修的表现 破解门内“活” 分食“合”中酥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
曹操的态度
虽称美,甚忌之 虽喜笑,心恶之 愈恶之 愈恶之 大怒 大怒,有杀修之心 借祸乱军心罪杀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
关于杨修的死因,如果深入 探究,你觉得原因有哪些呢?
分析杨修的死因
① 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 考虑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 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② 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违反军纪(鸡肋事 件),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③ 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曹植争夺接班的争斗之 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 场斗争的牺牲品。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讲解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讲解

18 杨修之死罗贯中【课文目标】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重难点】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写作背景《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重点字词字:字音:庖:páo讫:qì麾:huī惇:dūn谮:zèn 绰:chāo佯:yáng多音字:绰:chuò(阔绰)chāo(绰刀)通假字:“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词:沉吟:犹豫;迟疑。

禀请:禀告请示。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谮害:指恶意诬陷伤害。

惑乱:指恶意诬陷伤害。

绰刀:取刀,拿刀。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

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原创1:第18课 杨修之死

原创1:第18课 杨修之死

理解揣摩(一)根据文中的六件事分析杨修
以“读了……,我认为杨修……。”为例说一句话。
1、读了园门改阔,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恃才放旷。 2、读了众人分酥,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过于自恃。 3、读了梦中杀人,我认为杨修点破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招 致曹操的厌恶是咎由自取。
4、读了吴质事件,我认为杨修行动过于轻率,缺乏心机。 5、读了计出邺城和为植答教,我认为杨修卷入曹室争斗之中,自惹 其祸。
(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巩固扩展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 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 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 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理解揣摩(二) 赏析曹操
1、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 就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 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 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杨修之死》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自古典长篇 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 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学习本文,重在辩证地赏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 人物形象。
仔细阅读全文,填写下表:
事件 园门改阔 众人分酥 梦中杀人 吴质事件 计出邺城 为植答教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一. 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修因为多嘴多舌,多次触犯曹操,最终导致被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成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做到言行谨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难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曹操的心理和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杨修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心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杨修之死的教训,提出正确的言行准则。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杨修恃才放旷七件事:
阔门事件: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

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着聪明去揭发曹操。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

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

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

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

曹操见了,已有杀杨修之心。

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能,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主要内容

《杨修之死》主要内容

杨修之死简介《杨修之死》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杨修去世的传记文章。

杨修是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然而,他在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中逐渐失势,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背景杨修出生在东汉末年,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朝政腐败。

然而,他的聪明才智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他以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流利口才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而闻名,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家。

风光时刻杨修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在文学和军事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以文采风流、聪明才智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能力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他被东汉朝廷任命为重要官员,并多次领导军队进行战斗。

失势然而,随着东汉朝政的日益腐败和朝廷的内部争斗加剧,杨修渐渐失去了他的政治地位。

一些人对他的忠诚感产生了怀疑,同时也有人妒忌他的才能。

他的政敌们开始诽谤杨修,离间他与皇帝的关系。

密谋与刺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时常以谋杀和暗算的方式进行。

杨修的政敌们勾结在一起,密谋刺杀他。

他们派出刺客,企图在他不备之时夺去他的生命。

杨修的死亡杨修在一次政治集会上遭到了刺杀。

刺客趁着杨修分散注意力的时刻,向他投掷利器。

杨修虽然反应迅速,但仍然被刺中要害。

伤势过重,他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

遗留的影响杨修的死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死引起了众多政治家、学者和民众的关注和惋惜。

许多人对他的才华和贡献表示敬佩,并将他视为忠诚且无私的政治家典范。

但同时也有人质疑他的才华和动机,并对他的死表示担忧。

总结《杨修之死》是对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杨修去世的传记文章。

他是东汉末年的杰出人物,以他的才华和贡献而闻名。

然而,他在东汉末年政治的变迁中逐渐失势,最终遭到了刺杀。

他的死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惋惜。

杨修的一生表现出了政治风云的无常和残酷,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定。

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并警惕政治的腐败和暴力。

最新杨修之死课文原文以及重点

最新杨修之死课文原文以及重点

最新杨修之死课文原文以及重点课文原文杨修少时好学,勤奋苦读,为人亦忠敬老实。

自选进士,担任陕西狄道令。

他热爱百姓,改革土政,赈济灾民。

狄道人生当时欣喜称赞。

后擢升京官,补龙门尉。

一日,他来到了洛阳城,路遇名流,心生想要与这些名流交好的念头。

他找到刘惔,与之同行。

刘惔深知杨修才华出众,便勤加款待。

杨修流连忘返,与刘惔深交,时常拔刀相驱,验论文辞。

过了些时,杨修归阙,赋完《帝命》。

朝中高官纷纷笃赞。

宗族、好友目为争闻。

而也有人不乏咳嗽之声,及至外臣公卿,伺候在阶下的时候,也有躐等人,假装漫不经意地转头,议论起口胡之事。

杨修心下甚不悅,但力压怒火,人前不敢吭声。

转眼间,官场上便涌现了一股以诽谤为主的势力,目标正是杨修。

当时,杨修自认高才,各种贬损他的言论都是蚍蜉撼树,杨修一笑而过。

但是这些诽谤言论却不断滋长,越来越多人加入。

有一次,杨修与同事相邀品酒,其中有个同事喝多了一点,对杨修说:“你在官场上不人缘,要不是刘惔捧你,你也没什么发展前途。

”杨修闻言后默默离去,却暗下决心要通过实力来证明自己。

有一天,杨修在街上碰到一个老书生,对方不仅止住了骂人,还有些口才,讲起书法起来顿时抒情万古之长啊!于是,杨修便打算与他交个朋友,可不料,对方却厌恶杨修做官的身份,大肆诋毁他。

杨修心中可耐,却仍然和顺从容,笑着与他告别,走了出去。

回到家里,杨修去看望了一位老友,与朋友谈起了这件事。

朋友忧心忡忡地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你擅长书法,为什么不挑战他一下呢?”杨修果断地照做了,两人各施各法,最后杨修一笔绝绝各领口碑,胜出了。

但是,这样的胜利却仅仅让杨修的敌人对他更加仇视。

很快,杨修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他的一位好友、同门师弟,因一件事被诬告罪,杨修为保护他冒险为其辩护,但是他的敌人却恶意夸张他的罪行,导致他最终被申诉和陷害。

杨修面对死亡时,心中虽痛苦万分,但却依然临危不惧,言语清晰、决然。

这个生命结束时留下了一个值得铭记的英勇形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杨修之死》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杨修之死》课件

感悟启示
1、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 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 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 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2、从杨修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揣摩思考
假如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一两句话,你会写些什么? ⒈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⒉为人不可恃才放旷 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作业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学学刻画我们同学的形象,看谁选 事最典型,刻画最生动。(要求学生选择班上最熟悉的 同学来写,找一、两件最能突出他们性格特征的事来写, 要求简短,从细节入手,用他们的点滴言行来突显他们 的性格征。字数200字左右。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 《杨修之死》
谢谢观看
XXX
学习目标
1、能复述七个小故事。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4、学习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的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 兵退斜谷” 。 《杨修之死 》即是后半回的内容。原回目是从战 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派兵攻打蜀国,兵 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又退至斜谷,此时曹 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写了杨修被 杀的前因后果。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
《杨修之死》
————罗贯中
XXX
原著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 体小说,共120回。描述了魏、蜀、 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 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政治 和军事斗争。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杨修之死》课文赏析1、本文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关系?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

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

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3、依据这篇课文,杨修为什么被杀?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A、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B、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杨修之死》文本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某某,曹阿瞒兵退斜谷”,是曹操与X备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操、X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某某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经智取某某,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兵退斜谷以待战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文章通过写杨修之死,叙述了杨修与曹操矛盾冲突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悲剧和曹操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

选文可分为三部分:第①—③段:写曹操焦虑战事,并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第④—⑨段:插叙杨修之死的原因。

第⑩—⑩段:写曹操强行进兵,兵败而回。

文章先写战局僵持不下。

两个“欲”字把曹操进退维谷的尴尬情形表露无遗。

“鸡肋”这一口令正是他犹豫不决、烦躁不安情绪的自然流露。

他这种心理是一般人所不能察觉的。

叙事至此,好像平淡无奇,却为杀杨修埋下了伏笔。

再转写主簿杨修。

他先是行为乖X,让军士“收拾行装”,然后再说明理由,点破曹操口令的秘密,得出“魏王必班师”的结论,并且波及夏侯惇。

这样,“动乱”就由局部扩展到全军,杨修在劫难逃,必死无疑。

又回过头来写曹操。

他先召夏侯惇,后唤杨修,最后“大怒”,喝令刀斧手杀人,令人惊骇。

虽说杨修惑乱军心,但罪不致死,曹操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这正是下文要交代的内容。

第四段开头,用“原来”的插叙语气暂时按下现在进行的事态,接着用六段各叙述一件事,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

这六件事分别是:识破门内添“活”字,分食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真相,密告曹丕失败,教曹植斩杀门吏,为曹植作答教。

这六件事,由耍小聪明到恶作剧,再到揭露曹操的丑恶灵魂,后到参与曹操的家政——立嗣之争,愈演愈烈,逐渐升级到曹操不能忍受的程度,致使曹操借军法处死了杨修。

杨修之死是他和曹操矛盾长期积累、激化的必然结果,更揭示了杨修恃才放旷、不顾礼法,无视尊卑贵贱的性格悲剧。

选文把杨修之死的前前后后后交代得清清楚楚,把杨修、曹操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赏析杨修之死原文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①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②入帐③,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④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⑤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⑥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⑦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⑧。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⑨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⑩,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⑪嫌园门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

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⑫。

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⑬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杨修之死》课文简介
导读: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

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

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
植,植对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

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修死年三十四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