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杨修之死》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课标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过程方法】
思路:"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通过对杨修死因的辩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发挥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组织辩论:"杨修之死是否冤案"
分组设立正方与反方,
并分出主辩手与副辩手。 小组合作(学生确定自己的立场,找到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不强作统一答案) 辩论结束后出示参考:
不冤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冤枉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三、【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主要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目标】
5.告发曹丕6.教植斩吏
7.巧作答教8.失利葬修 2、总结本文叙述顺序及作用。
插叙:揭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顺叙:直接原因 3、用原文回答每次事后曹操态度如何?并结合原文体会曹操对杨修怎样由"忌"到"恨",探究杨修之死。 (学生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修之死》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杨修其人,以及他与曹操的矛盾。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才子”、“骄纵”、“曹操之忌”等。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为什么会死?(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机智、骄纵等。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多疑、狠辣、权谋等。

3.探讨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及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杨修,提高评价能力。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杨修之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之死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1.2学习曹操、杨修等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1.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1.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

2.教学难点1.1分析曹操、杨修等人物性格特点。

1.2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曹操、杨修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曹操、杨修有什么了解?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杨修为什么会死?3.合作探究a.杨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b.曹操为什么对杨修不满?c.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有哪些?4.分析课文4.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

4.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4.3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等。

5.课堂讨论5.1让学生谈谈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认识。

5.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的死是必然的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6.课堂小结6.2提醒学生要关注古代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7.作业布置7.2预习下一课《出师表》。

四、板书设计1.课题:《杨修之死》2.人物:杨修、曹操3.性格特点:杨修——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曹操——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4.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杨修,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注意把握文章的脉络。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①找出文中杨修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

(2)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①引导学生从杨修的性格特点、曹操的性格特点、当时的政治背景等方面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1)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2.结合杨修之死,思考如何避免在生活中犯类似错误,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杨修之死,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杨修的性格特点,探讨了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杨修在文中的几个重要场景。

比如,他在曹操的军营中,是如何展现自己的聪明的?请大家找出相关的描写。

”(学生):“他在军营中修改曹操的军事命令。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一篇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故事的文章。

文章通过杨修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悲剧命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2)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3.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聪明才智的正确看待。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梗概,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来把握人物性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故事情节的分析与概括。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分析。

2.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其人,引导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2.提问:同学们对曹操有什么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a.从杨修与曹操的对话中,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

b.从杨修的言行中,分析他的狂傲不羁。

c.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探讨其成因。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a.从曹操的言行中,分析他的多疑和狠辣。

b.分析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探讨曹操的心机。

1.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2.提问:同学们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之死的内外因素:a.内因:杨修的性格缺陷。

b.外因:曹操的猜忌和狠辣。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a.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b.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三、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2.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杨修和曹操的其他故事,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讨了杨修之死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同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8课《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

2.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简单地复述课文.2. 培养学生能在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的能力。

3. 在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1.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设想:1.教学方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2.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曾经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在诗中,曹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一代枭雄。

而在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尤其是在《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则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背景简介: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并用红笔画出自己认为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并提出来.(要引导同学自己提问,并自己来解决)3.用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文章的内容4.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提示: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二.合作和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触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简洁的归纳它们).在这些事情中曹操又各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 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道破“梦中杀人”真相、告发曹丕密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为曹植作《答教》和闻“鸡助”即收拾行装。

心甚忌之心恶之俞恶之俞恶之大怒大怒并已有杀修之心操大怒而杀之小结:在我们写事情的时候,不仅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作为行文的脉络,也可以按照情感态度的变化来作为行文的脉络。

2.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塑造,本文主要通过了七个事例来加以塑造的。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找词典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智、谗、死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才智、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提问: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如曹操的性格、政治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点评,强调杨修聪明才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感受,导致悲剧的发生。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避免学生走弯路。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死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修之死》也是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杨修是如何因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示:“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找出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了解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 把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深入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杨修之间的复杂关系;3. 领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杨修的性格特点;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 案例分析:分析杨修与曹操、杨修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5. 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6.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对课文《杨修之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3)学生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的认同和感悟。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杨修之死》,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批改课后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理解。

2.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4. 学生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教学设想]《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

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

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

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

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

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领悟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分析。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对杨修复杂性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杨修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杨修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性格特点分析: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杨修的形象。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4.2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引发全班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思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杨修之死》出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属于这一单元的课文还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它们题材各异,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都有着引人入胜地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

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3.中招考点(1)名著阅读: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情节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阅读感受等。

(2)叙事类文章的考点:概括文章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标题理解,结合阅读谈感受等。

4.学情分析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是最浓的。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一般是关注小说情节的跌宕发展和主人公的离奇命运,而对小说主旨的现实意义,人物命运是如何在情节中发展的,环境的变化对人物和情节的作用是什么,却不做任何思考。

但学生喜欢的仍然是分角色朗读和饰演小说中总结喜欢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学生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快速读课文,学生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通过讨论杨修的死因,学生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学生查找资料,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学生快速读课文,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针对目标三,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讨论杨修的死因,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首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分析。

(3)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6.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积极性等。

(2)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写作练习的质量。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杨修之死》。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后注释。

4. 写作练习模板和参考范文。

5. 教学多媒体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杨修之死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1.曹操的画像。

2.杨修的文字资料。

1课时一个是雄才大略、文武俱通的豪雄,一个是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杰;一个手握大权,一个恃才崭露头角——他们就是曹操和杨修。

当这两个人产生了矛盾并且碰撞出火花时,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同学们,请随我打开课本,走进《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课件演示:故事曹操心理1.鸡肋事件杨修被杀2.改建园门心忌之3.分食酥饼心恶之4.杀近侍事件愈恶之5.吴质事件愈恶之6.教植斩吏操大怒7.巧作答教欲杀之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悖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言”而乱其“军心”呢?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不是。

相反,杨修所言句句是实、一语中的,“鸡肋者,食之无肉……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修句句说中曹操的心事。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

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1)改建园门。

“人皆不晓其意”,而杨修却知“丞相嫌园门阔耳”。

(2)曹操“梦中”杀人。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其意。

(3)曹操试曹丕、曹植才干,曹植按照杨修吩咐杀门吏,“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4)曹丕密用大簏藏吴质入内府商议大事,修知其事。

(5)“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罗贯中称杨修“博学广览,目视五行,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插叙这几件事进一步突出了杨修的才智。

4.教师: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教曹植作答教,课文说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此时”指代的内涵。

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1)“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句句是实、一语中的,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

“见传”、“便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其才思之敏,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

(2)改建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3)“塞北送酥一盒至”,面对“一合酥”三字,杨修“竞取匙与众分食讫”,“竟”的意思是直接;“讫”是完毕,直接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

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4)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

(5)告发曹丕,修“径来告操”,“径”写出了杨修的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卷入皇室权力之争。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7)教植作答,“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原来“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

小结:曹操杀杨修的阴险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后来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植斩门吏和为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他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

而此时,曹丕已得势,曹操深知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自己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5.《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从《三国演义》看,杨修之死是否被才所误?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更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

这正是杨修的取死之道。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这也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

6.试以下边一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悖,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悖,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这件事揭露了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悖,但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曹操出战蜀军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

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既使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又可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7.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示例1: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示例2: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杨修,一方面在判断事物时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能深知曹操的用意;另一方面,他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知事情的轻重(日常生活的小事与属于政治活动的大事不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藏吴质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

曹操,一方面在待人接物上常故意乱人耳目,显得虚伪奸诈;另一方面,他在选用接班人上再三斟酌,确定不用曹植后,就想方设法除去曹植的羽翼——杨修这一危险人物,又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的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贬低有不少是虚构的,我们应该正确地评价历史中的曹操。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围绕“杨修被杀”前后经过展开情节。

思路是从杨修被杀写起(悟出军令“鸡肋”之意,擅自吩咐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揭示直接原因),再用“原来”二字开始插叙杨修屡犯曹操之忌,尤其是最后三条触犯曹操之大忌(曹操不喜欢他人介入他立嗣之事)的情况(揭示真正原因)——再顺叙杨修被杀之后的情况。

1.精巧的布局。

文章先写杨修被杀,更能吸引读者,文章先给读者一个“谜”,然后再逐步揭示“谜”底。

继杨修被杀之后,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一句,转入插叙;用“数犯曹操之忌”一语,统率六个具体生动的事例。

以“身死因才误”一线贯穿全文,情节从“操屯兵日久”开始,到“就令班师”结束,结构完整严谨,曲折有致。

全文处处以杨修有才、曹操忌才对照来写,条理清楚,余味无穷。

2.典型的人物性格。

全文为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

这些事例,既有日常生活小事,也有军国大事。

作者将这些事例精心安排,从各个方面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在叙述每一个典型事例中,作者都紧紧抓住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使读者看出曹杨矛盾日趋激化的过程。

同时曹操的忌才、伪善的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精妙的插叙运用。

作为主要人物杨修的性格,主要是在文章中的插叙部分塑造的。

在插叙中,作者以六个典型事例,把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做了多方面的展示。

正因为插叙部分对杨修性格的逐步刻画,读者才清楚地认识了文章开头所叙杨修由于对“鸡肋”口令的解释而招来杀身之祸是必然的。

杨修之死⎩⎪⎨⎪⎧⎭⎪⎬⎪⎫内因: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外因: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鸡肋事件改建园门事件一盒酥饼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该课的教学设计我依然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做文章。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

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在课外再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