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解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性格塑造。
2. 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谈论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对《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五、教学内容1. 师生共同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学习分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 你了解过《致女儿的信》这本小说吗?2. 你觉得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阅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致女儿的信》,重点理解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 教师让学生在小说中深入挖掘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如比喻、拟人等等。
2. 教师和学生合作,演示如何应用这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Step 4 总结性评价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1.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 你觉得未来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学习文学作品?七、教学效果评价1.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2.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我检测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全文;(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理解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爱的伟大和真挚;(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培养独立、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致女儿的信》全文;(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感受作品中父爱的伟大和真挚。
2. 教学难点:(1)理解信中深奥的人生哲理;(2)分析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如《背影》、《散步》等;(2)提问: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朗读《致女儿的信》,并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收获;(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分析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讨论信中的观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2. 强调父爱的伟大和真挚,以及独立、自信、自强的品质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致女儿的信》,并背诵其中你认为最美的段落;2. 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感悟的文章;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致女儿的信》;(2)学生能够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对女儿成长的期望。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主题探讨: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信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信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信件,感受其中的情感。
3.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致女儿的信》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信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写的读后感,检查他们对信中人生智慧的吸收和内化程度。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信中主题的深入探讨。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的的相关文章和书籍。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珍惜亲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感受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难点: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理解并尊重父母的心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解析法: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写作法: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致女儿的信》,了解信的内容。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4.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7.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来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态度和认识,通过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回信中的表现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七、教学资源:1. 《致女儿的信》原文,用于阅读和分析。
2. 与家庭关系、亲子沟通相关的文章或视频,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如何欣赏一篇优秀的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3)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父爱的伟大。
(2)学会欣赏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3)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2)谈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2)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所学。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散文创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学习。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感悟文章。
3. 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学会关爱家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确保他们能在课堂上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给女儿的信》优秀教案设计
《给女儿的信》优秀教案设计《给女儿的信》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 教材内容《给女儿的信》是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回信,在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借祖母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回答了女儿的问题:“父亲,什么叫爱情?”巧妙的告诉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经历时间磨砺的忠贞不渝、是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忆,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二.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结合课文,让学生绘声绘色的给同学讲故事。
2. 让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的爱情观与熏陶和感染。
3. 老师学生搜集一些优美动人的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注意培养学生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 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三. 教学重、难点1. 学生对真正爱情的理解及纠正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糊涂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
四. 教法、学法1. 采用“课堂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课堂自始至终贯彻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法。
2. 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
阅读环节中,要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解读环节中,老师引入“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并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向超文本与价值追求的空间拓展及向文本间拓展。
五. 教学过程(一)预习1. 自学生字、词忐忑不安萌发不可思议擅自纽带2.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特别了解作者对爱情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对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恩。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短语,查找字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探讨3.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课文情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相关资料。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作文中运用。
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2)学习并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3)认识并理解母爱的伟大与价值。
2.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和课文解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掌握论证和描述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爱的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豁达包容、关心他人、感恩父母的美德;(2)在情感交流中加深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温馨和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表达出母爱的博大和深厚;(2)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认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价值;(2)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对文中几个重要片断进行讲解和点拨。
同时,看图片,分析情境,识别重点。
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易于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中来。
2.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教材中的《致女儿的信》,简单谈谈该文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爱情与母爱的区别,以生动有趣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解读:在课堂上,对于重点与难点,通过师生讨论、展示、概括等方式来进行解读。
教师可提问如下:①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是什么?②文字选用了哪些修辞和描写技巧对母爱进行表达?③文章的结构和情节描写有何特点?④如何评价母亲的行为和母爱的含义?(3)现场演绎:在交流课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上台表演短片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母爱以及其在青少年内心中的分量。
(5)大班演讲:在课堂中,选取几个学生发表演讲,推动更多的人得以表达个人情感、印象与感悟。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3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3篇【教学目标】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讲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
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
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
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
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
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
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
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
”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
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板书:。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幻灯片、幻灯机。
【其他】1、让学生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简介、重要著作,了解其教育思想。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问问家长:“爱情是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1、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问过你的父母吗?为什么?2、当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可能会怎样回答呢?激发探究兴趣。
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1、谁来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生平、重要著作、教育思想等等?2、大家很会学习,会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我们就有幸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话。
请大家看《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教育家在信中是如何与女儿对话的,如何与处于花季中的我们对话的。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有哪些优势?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增强阅读积累,拓宽语文视野。
让学生体会到书信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我们在朗读时要以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父亲写信时的心理?(关爱、高兴)何以见得?2、我觉得大家是幸运的,这篇文章是第一次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致女儿的信》教案2. 课程类型:文学作品鉴赏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致女儿的信》的艺术魅力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主题2. 文本阅读与讨论学生自读《致女儿的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的主旨、结构、修辞手法等学生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第二课时4. 深入探讨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如:“作者如何表达父爱?”、“信中的教育观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思考成果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中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四、教学资源1. 教材:《致女儿的信》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五、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主动参与课堂讨论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内涵,培养同理心和人文素养3.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信中的父亲和女儿,通过表演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心得和感悟,增进学生对父爱主题的理解。
3. 开展文学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信的形式,向自己珍视的人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难点与对策1. 难点: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教育观念。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给女儿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活动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2.课文内容研讨:(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一份有效的教案应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教案是教师设计差异化教学的重要工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给女儿的信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
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三、品读课文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别持何态度?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3、讨论:什么是爱情?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体会父爱的深沉。
2. 学习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新课内容讲解】1. 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深情、真挚的语言表达。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如父爱如山、家庭的重要性等。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亲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2. 分组讨论:从课文中获取的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案例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如作者对女儿的关爱、期望等,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深沉。
【情感教育】2.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学会珍惜家庭亲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亲情和成长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2. 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作文。
3. 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照片,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3篇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式: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二)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三)介绍作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感恩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3)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2. 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如何在口头表达中运用课文中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温情的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父爱。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温馨故事,感受亲情的力量。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课文,加深记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观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讲述背景故事等手段,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能够概括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教育理念;(2)学会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亲情的珍贵;(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3)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信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2)如何理解并实践信中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阐述教育思想和方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其中的含义;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致女儿的信》;2. 课件:信件的电子版,方便学生查阅和教师讲解;3. 视频:关于父爱、家庭教育的感人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父爱、家庭教育的感人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2)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其中的含义;(2)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3. 讲解信件:(1)讲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阐述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3)分析信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4. 讨论与实践:(1)分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秦皇岛是海港区海阳镇中学高秋华教学(习)设想: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
其内容是与正值花季的女儿进行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全文以朴实的语言向女儿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教读本文,首先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本文的真谛,了解人类纯真的感情----“爱情”;第二,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爱情教育,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爱情”;第三,积累有关名家对爱情的论述的名言与诗句,以期提高学生的古文化积淀。
教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搜集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
②积累名家关于“爱情”的名言与警句
过程与方法:
①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了解本文运用故事巧妙阐述文章真谛的构思
②重点语言文字的品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习)重点、难点:
借鉴他人的生活智慧,思考与品味爱情的真谛。
教学(习)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前预习与指导:
①扫除学习障碍,初识文本把握文本内涵(主题).
②查找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常识
③了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搜集有关爱情的相关名言与诗句.如《孔雀东南飞》、《梁祝》、《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神雕侠侣》、《红楼梦》、苏轼《江城子》、白居易《长恨歌》、《诗经·周
南》等等
教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整体把握
1、组织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无论何时,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何为爱情?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或许能够了解爱情的真谛。
2、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
①内容初探
本文作者为回答14岁女儿关于“什么是爱情”的询问而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作者以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对爱情是什么进行阐述,给女儿以深刻的启示。
﹙设计意图:旨在对预习情况进行了解,扫除理解的障碍﹚
3、整体把握:
1)学生诵读全文,结合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提出存疑之处。
教师预设:
①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类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
到哪三种信息?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②通过故事的叙述,你能用课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来阐述什么是“爱情”?2)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学生以组为单位探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与明确:
教师预设:①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三种信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与默契,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这三者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②展示多媒体信息:故事中有“爱情”寓意的句子
……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
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
(Page 44)
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Page 47)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研讨文本的前提下,结合教师的引导,进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体把握文本﹚
二、语言品析
1、教师示范、预设如下: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理解指导:此句包含人生哲理,可以多角度理解。
而就本文而言,在于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创造幸福。
2、学生自己提出值得欣赏与品味的语句畅谈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培养学生语言品析能力﹚
三、延展与拓宽
1、名人眼中的爱情
①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信息
②教师预设如下:(投影)
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
惟有那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③学生朗读理解名言
2、我眼中的“爱情”
①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爱情故事(概述其内容,简要评价)
②教师因势利导,出示投影如下:
我眼中的“爱情”:
梁山伯祝英台化蝶的凄美哀怨
Jack 与Rose My heart will go on
杨过与小龙女历尽艰辛获取的侠侣之情
宝玉和黛玉“离经叛道”叛逆的“爱”
(以上图片均已进行超级链接) ④ 师生互动明确爱情的内含:
“爱情”是 忠诚、心灵的追念、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
3、古诗文句积累:
①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名句
②教师预设投影如下:
“爱情”名句积累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
⏹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长恨歌》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生活链接之真情告白:
假如:你现在面临“青春期朦胧的爱意”这个早到的课题,你会怎么做?是告诉父母,是讲给朋友,还是深埋心底。
你用怎样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讲一讲,议一议,看看怎样是最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请以“早恋之我见”为话题做口头作文
(鼓励学生个性的发言,教师注意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课下学生更多的搜集到的是文艺及影视作品中的“爱情”故事,过于理想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从感性到理性上加强对主题的理解,与此同时积累优秀诗文的阅读与积累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三、结课与寄语
“爱情”是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
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但爱情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
我们紧记:青春不是恋爱的季节,走过多雨的今天,迎接灿烂的明天!
课后随笔
本教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文本为依据,深刻挖掘文本的内含,让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于情感态度方面接受教育。
学生也能够在充分预习筹备的情况下融入课堂,简述自己的理解。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成为阅读的主人。
再有,本案例课程能够环节清晰,循序渐进“初读初解--整体把握与研读---精读品析与探究---延展与拓宽”每一环节都使学生可感可
知,层次清楚。
此外,整个案例也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也有相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