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化学溶解度.doc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高中化学的溶解度教案
高中化学的溶解度教案主题:溶解度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掌握如何根据溶解度数据进行相关计算3. 能够应用溶解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一、溶解度的概念1. 什么是溶解度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单位及表示法二、溶解度的计算与应用1. 饱和溶液的概念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分析3. 溶解度计算公式及实例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能看到哪些物质溶解在水中?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行呢?”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单位、表示法,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4. 实践让学生进行溶解度计算的练习,例如根据已知溶解度数据计算饱和溶液的浓度等。
5.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应用溶解度原理,探讨如何解决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6. 总结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小结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扩展: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或者了解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溶解度规律。
教学反思:1. 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逻辑?3.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溶解度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溶解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高中化学选修四溶解度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溶解度教案课题: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能够运用溶解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规律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验演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单位及表示方法。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讲解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溶解度的影响。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5) 溶解度规律的应用:讲解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运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6)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溶解度规律的理解。
(7) 小结与讨论: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提出问题。
四、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溶解度实验装置、溶液、试管、烧杯等。
2. PPT演示:用于辅助讲解,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3. 教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反馈:1. 阶段性测验:对所学内容进行测验,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与互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学生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来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整体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高中化学选修四溶解度教案的范本,希朥能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主题:溶解度分析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
教学内容:
一、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
二、溶解度实验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溶质、溶剂、温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a. 取一定量的溶剂于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
b. 按比例向烧杯中加入溶质,搅拌均匀。
c. 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记录所加入的溶质量。
d. 改变温度、溶质种类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作业: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溶解度?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在什么条件下溶质能够完全溶解?
3. 如何通过实验获取溶解度的数据?
扩展:请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进行总结。
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个人回答和扩展性的知识总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技能进行评价。
化学《溶解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
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了解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外界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实验、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建立溶解度概念,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常见熟悉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
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品
多媒体设备托盘天平、砝码、量筒(25ml)、药匙、胶头滴管烧杯、蒸馏水、蔗糖、食盐
五、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2. 介绍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准备好不同温度的水,以及一些溶质,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总结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讨论其原因。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1.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情况,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物质,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写出实验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溶解度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更多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注:以上时间为参考,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溶解度》教案(4篇)
《溶解度》教案(4篇)《溶解度》优秀教案篇一一、设计思想: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拟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泼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觉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绽开争论,加深对条件的熟悉。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承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擅长发觉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表达了尝试教学的根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胜利。
通过不同物质在一样温度下,溶解度的比拟,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画出一样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通过喝可乐的生活阅历,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从而培育学生自学力量,阅读查找数据力量和比拟分析力量。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把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拟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力量和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肯定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用品:可乐、雪碧[来媒体:投影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来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力量是否一样?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力量是否一样?[教师总结]:物质溶解力量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力量叫溶解性。
2、[争论]:如何比拟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组争论5分钟左右,拿出试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分的争论时间,并鼓舞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赐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主题: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区分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2. 能够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说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实验药品:NaCl、KCl、Na2SO4、Na2CO3等;
3. 教学媒体:PPT、教学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3. 练习:让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解决相关问题;
4. 拓展:介绍溶解度曲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合理?
2. 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如何?
3. 学生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2. 讲解课后练习。
七、随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溶解度的概念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7篇)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溶解度》教学设计《溶解度》教学设计【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方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
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响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溶解度是溶液的根底知识。
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拟明确的解释。
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根底。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3.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力目标: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拟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比照,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比照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拟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测。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旨在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精选篇1)一、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坐标纸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1、课前复习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优秀10篇】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优秀10篇】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2.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教具溶解度曲线挂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稀程度是不是一样?(2)怎样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引入新课】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书】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
【讲解】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
油脂和汽油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
(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相同质量的'水里,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难于溶解。
因此医药上用酒精来配制碘酒。
4.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四种情况。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讲物质的溶解性要规定一定的条件,除了温度外,物质溶解的量还跟溶剂量的多少有关,因此,也要规定一定的溶剂量。
为了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必须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溶解度。
【板书】二、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指导阅读】课本内容。
2.固体溶解度的“温、饱、剂、质”四要素。
【讲解】(1)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影响,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标准。
规定用“100g”溶剂作标准。
(3)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标说:教学口标是课程口标在教学屮的具体表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以,基于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初步学会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能够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现彖。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学习数据处理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深刻体会科学探究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屮利用和地位;同时通过对身边常见现彖的解释,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无处不在,学习化学好处。
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和我的学生具体情况,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和探究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和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口标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拿握的学习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
1、探究式教学
2、设问启发式教学
3、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展示
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合作学习、当堂自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学设计思路
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在课程标准、多元智力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课题引入(3min)
设问:1、通过教材【实验9—5】和【实验9—6],你知道耍确定固体物质在溶剂屮溶解的最大量,需耍明确哪些条件?学化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有四个条件。
整合条件,过渡新课。
目的:以设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入新课。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讨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二:溶解度的含义——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学习(9min)
1、学生通过引入问题的分析讨论,得出同体溶解度。
让学生看教材36页,勾画定义,并讨论其要素和影响条件。
2、学生探讨溶解度的表述。
并分小组合作完成表述的变式训练,展示比拼。
3、通过资料卡片,处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目的:1、本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设问,和分组讨论学习,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变式训练,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加深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个关键词: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液、溶解度单位为克。
活动三绘制溶解度曲线——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突出重点(6min)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参照自学提示题
(处理图片9-11、表9-1,方法导引)
教师提问:
1、溶解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试着在坐标系+ KNO3> NaCl溶解度曲线。
目的:
1、让学生通过比较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认识数据处理方法——列表法和作图法。
同时建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列表法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将与教材中图9-12对比,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绘制的曲线来查阅有关物质在非测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图像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感受数学一物理研究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
活动四:分析溶解度曲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2min)问题捉示:
1、你知道溶解度曲线上“点”意义吗?
2、你从溶解度曲线能获得那些信息?(处理图片9-12和9-13)
2、你知道KM)” NaCU Ca (0H)2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吗?
2、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1)・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温度的变化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斜率)
3).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
溶解度的大小。
4)•确定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XO3O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如NaClo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II)2。
目的:
1、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概括要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同时体会化学与
数学的联系,形成学科融合的思想。
2、通过给溶解度曲线3个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溶解度曲线中涉及的点、线、面的信息,充分理解并亲自感受。
活动五:气体溶解度的含义——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4min)
思考:
1.当打开汽水瓶盖后,为什么常常
有大量气泡冒出?
2•喝汽水以后,为什么会打嗝?
(处理图片9-14、9-15、9-16)
3、解决实际问题:
①为什么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②夏天下雨前,鱼儿跃出水面?
目的:以设问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自主学习气体溶解度,并分小组合作讨论气体溶解度和固体溶解度的不同点,探究如何利用气体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讨论及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化学的视角来解释生活现象。
活动六:典型例题训练——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比赛(4min) 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鯨
MM^SO20
(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是 ________
(2)tl°C时甲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C降温到t「C时析出品体最多
的到是 ________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____________ o
(7)从a的饱和溶液屮析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从b的饱和
溶液中析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 ,从c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
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 o
(8)t「C时,取a、b、c三种物质各10g,分别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最多的
是_________ ;
若用100g水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溶质最多的是________ o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混有少量b的3混合物中提纯3,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通过考题训练,让学生明确,“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通过练习,学会如何应用溶解度及曲线解决问题,了解考题型,训练分析判断题型、题意的能力。
在所有活动中,教师反馈评价,给与学生导引,并让学生反思,培养学生自我总舊归盂
——華生谈收获、教师补充(1.5min)
目的: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反馈课堂的效率,是否有效,学生掌握情况。
作为课堂活动表现的测评,让教师知道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作业设计(20s)
1、完成课后作业。
(作为纸笔测评,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
2、查阅资料,了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
3、分小组制作学习档案。
(合作性、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