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
有尊严的生活
有尊严的生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追求着成功和财富,却往往忽略了生活中
最重要的东西——尊严。
有尊严的生活,不仅意味着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坚韧和自尊。
有尊严的生活,首先要求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实是一种品质,它代表
了一个人的正直和诚信。
一个有尊严的人,不会轻易说谎,更不会伤害他人的感情。
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诚实的行为和言辞,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其次,有尊严的生活需要我们保持自尊和自信。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
们都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不屈不挠地面对。
自尊和自信是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在逆境中坚定不移,也能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谦逊和平和。
此外,有尊严的生活也需要我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
尊重是一种基本的人际
关系原则,它能够让我们和他人和睦相处,也能够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尊重也意味着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不因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最后,有尊严的生活也需要我们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一个有尊严的人,不仅
会关心自己的利益,更会关心他人的困境和需要。
他们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会关心家人和朋友,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总之,有尊严的生活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更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品质。
只有
在追求成功和财富的同时,我们也要不忘初心,保持自己的尊严,做一个有责任感、有尊严的人。
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
特级教师(演讲家)徐珍华:人生的绝妙启示
特级教师(演讲家)徐珍华:人生的绝妙启示有一种死亡叫“巫毒死亡”。
原始部落里,巫师拿着一根骨头指向一个人,说施了什么法术,然后,那个人真的死掉了。
当然,不是巫师的骨头真有什么灵异,而是那个人自己吓死了自己。
现代大都市里,满街是疲惫或焦虑的脸孔,暗里涌动的依然是原始时代的恐惧,人们莫名其妙地心生恐惧:不敢休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不敢拒绝别人,不敢……日常生活里,那些“不敢”、“害怕”、“担心”的念头,乃至“恐惧”的念头,阻碍了生命的展开和喜乐。
并非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够压垮你,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压垮了你。
很多时候,你自己吓死了自己。
我们害怕一些确定的东西,也害怕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害怕。
比如,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股市下跌,等等,都是很具体的担心;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未来的生活,害怕孤独,等等,并不是很具体的东西,不过总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让自己牵挂、害怕。
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有五种怖畏: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
不活畏,意思是总是害怕生活没有保障;恶名畏,意思是总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死畏,意思是害怕死亡;恶道畏,意思是害怕死后堕入地狱,或变成畜生或变成恶鬼;大众威德畏,意思是在大众面前没有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概括起来,就是又怕活,又怕死。
但是,活,活在天地之间;死,也是死在天地之间。
有一个词,叫作欢天喜地。
在天之前有欢,在地之前有喜,在天地之间就要欢喜。
生,有欢喜,死,有欢喜,都在欢喜的境地。
所以,佛陀说,一旦解脱了世间名利的束缚,你就成为菩萨。
而菩萨首先就进入欢喜的境地,进入欢喜地,就没有了五种怖畏。
所以,欢喜的念头,并非赚到一笔钱的那种快乐,也并非男欢女爱的那种快乐,而是不害怕,不焦虑,不恐惧,不担心。
《华严经》云:我转离世间一切境界故,生欢喜。
何谓转离?转动你的心而出离。
犹如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又如鸟儿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又如戴着镣铐跳舞。
所谓欢喜心,就是无论外界怎么样,我都不会怎么样;无论外界有多少束缚,我仍然自由飞翔。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谈人际关系 无形财富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谈人际关系无形财富一、人际交往: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在美国曾发生一个事例:有一个叫安娜的女孩儿,因为是个私生女,所以一直被外祖父藏在家中的小阁楼里,每天只给她提供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却不让她接触外界和其他人,也就是说,剥夺了她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9岁了,可是却不会走路,不会讲话,不会保持个人卫生,甚至不会自己吃东西。
再看她的表情,目光呆滞,对周围的世界毫无兴趣。
无独有偶。
1996年,著名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利奇·蒙泰尔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地下试验。
他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很深的洞穴中,在这个洞穴里,有足够他吃一年的食物和维持生命的生活用品,有100多部电影碟片和一些健身车、健身球供他娱乐。
但是,在这个洞穴里除了他自己,没有其他人。
1997年,蒙泰尔从洞穴里出来了。
经过一年与世隔绝的生活,蒙泰尔变得目光呆滞,脸色惨白,语言不畅。
他的记忆力、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发生了严重的退化。
上述两个案例都真实地向我们证明了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有纯粹生物学上的能力,是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的。
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和人交往。
无论是出于心理需求还是社会需求,在现代社会中,都要和身边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甚至和所有的人发生某种程度的连接。
只有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和别人不断的社会化往来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够成长,才能够得到发展。
人际交往,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同时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我们自己。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也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地球村的一部分,成为整个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
国际化的大趋势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也为我们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人际交往:成功人生的助力器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营销大师卡耐基先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成功=15%的专业技术知识+85%的为人处事。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教育,不能留的三道伤痕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教育,不能留的三道伤痕心理引言:孩子是一张白纸,上面呈现什么样的底色由父母决定。
当然,在父母的教育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好的教育问题出现,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的职业,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家长也一样。
而有三道心理伤痕,家长们需切记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
——心灵咖啡网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需要修正一个又一个缺点和毛病,你是润物细无声地暗示他的不足、锲而不舍地修正孩子身上的毛病,还是火冒三丈、挑剔指责,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孩子身上?来看一看,批评分寸的掌握,最应回避的伤害有哪些?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
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教育有方: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
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
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
教育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
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特级教师徐珍华(励志演讲家):谈梦想
特级教师徐珍华(励志演讲家):谈梦想一个擦鞋匠的“零饥饿”梦想1948年夏天,南美洲一个叫加拉尼温斯的小城就像在热锅里炙烤着,气温接近40℃。
小城街头,有一个绰号叫“鱿鱼”的小男孩,每天都要拿着鞋刷给人擦皮鞋。
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衫,汗如雨下,他对每个过往的行人都发出期盼甚至乞怜的目光,指望有人能停下脚步,把皮鞋伸过来让他擦,否则他就得挨饿。
这年,鱿鱼才3岁。
也许,这个擦鞋匠的“零饥饿”梦想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当时他的梦想不过是每天能吃上一顿饱饭,不再挨饿。
想要实现梦想,就得改变。
他想了很多法子,然后就去实施:当小贩子,把家里种的花生拿到街上卖,还干临时邮差。
12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有家洗染铺招学徒工。
尽管知道当学徒工很辛苦,可因为洗染铺管晚饭,他就报名了。
所以学校一放学,他就往洗染铺跑。
他实现了每天吃上一顿饱饭的梦想。
鱿鱼的父母和几位哥哥姐姐每天虽然都起早贪黑地劳作,可一家人仍没能脱贫,遇上失业和病痛,家人还是要忍饥挨饿。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零饥饿”梦想有了新内容--要让一家人衣食无忧。
14岁那年,他辍学开始了打工生涯。
先是当仓储员,后来成了一家五金厂的工人。
开始只是干些杂活,工资很低。
为了提高收入,他苦读车工课程,成了一名车床工。
可家里的条件稍有改善时,父母却离异了。
18岁那年,因为一次工伤事故,他失掉了左手小拇指,仅获得微薄的赔偿。
这让他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工人做些事。
21岁,他加入冶金工人工会,投身工人运动。
25岁那年,由于手头拮据,无法给怀孕的妻子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怀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撒手人寰。
这沉痛的打击,让他看清了社会问题,他的“零饥饿”计划再次提升了层次--要为工人争取权益,要让所有的工人都能吃上饭。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26岁的他参选当地工会领袖并成功获选,当年他就发起两次冶金工人大罢工,成为反抗军政府独裁统治的“先锋”。
工人的工资得以增加,一些权益也逐步得到保护。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得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经过数年来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相关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伴随小斯宾塞慢慢长大,到家里来请教教育方法的朋友日渐增多,有的甚至从很远的威克渥斯和伊雷顿赶来。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如何教育孩子。
这使我必须对教育的一些原理性的问题进行总结。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得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经过数年来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相关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也许公立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会不以为然。
要知道,这与传统教育所讲的许多清规戒律大相径庭。
他们的疑问大多是“难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他们玩吗?”“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自己玩更好,因为那样最快乐。
”遗憾的是,持上述观点的人,尽管也在教育孩子,却很少研究孩子。
在自己习惯已久的教育规则中,他们机械地工作着。
他们有时严厉得像一座凶狠的塑像,大声训斥的声音整条街都听得到,但教育的效果却很差。
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带两组孩子来到德文特河边,我告诉其中一组孩子:教堂那里正在举行婚礼,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就跑过去,先跑到的有可能会得到小糖果的奖励。
我告诉另一组孩子:你们要尽快跑到教堂那里,越快越好,谁落后我就会惩罚谁。
随着我的一声口令,两组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从河边到教堂是一段不短的路程。
结果是,知道教堂在进行婚礼的那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而且他们到了以后,大多还很兴奋。
而另一组孩子,有的掉队了,有的干脆跑了一半就停下来了。
随着停下来的孩子增多,大家也就不怕惩罚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第一组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就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轻松得多,而另一组孩子则把“跑到教堂”当成了一个命令,尽管有惩罚的威胁,但作用显然不大,孩子们大多只是被动地去执行。
当然,孩子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得到“有目的的快乐”。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自我反思你是不是合格家长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自我反思—你是不是合格的家长徐珍华,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全日制本科毕业,历史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南师大客座教授、北大附中教育集团部培训中心专家团成员、湖南省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高中新课改领导委员会历史专家组成员、湖南省考试院高考考生水平考试评价研究专家、湖南省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高中历史岳麓版本教材研究小组成员、湖南省考试院《教育测量与评价》“名师在线”栏目名师、成都市“徐珍华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成都市教科院兼职教研员、成都市高三工作委员会委员。
曾担任省级重点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还担任过大型民办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还曾担任湖南省演讲协会秘书长、中华励志教育演讲团团长、《历史知识》《中学生学习报》《历史学习》等多种杂志特约编委。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如果想知道你是不是一位会管教男孩的合格父母,那么请先回答以下问题:你是否还秉持着“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教育观念?你是否把自己当作统治者,习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你是否忽视了男孩的性别教育,不小心培养出了一个“娘娘腔”?你是否违背男孩成长规律,正在制造“反季节男孩”?..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父母!第1招打不是亲,骂不是爱—棍棒教育已经落伍了“打是亲,骂是爱”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观念。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洛克早在三百年前就提出:“一对优秀的父母会用心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而不会打骂孩子。
”他反对一切打骂式的教育方法,并称之为“奴隶式教育”。
而中国的很多父母仍在延续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由于父母们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急切愿望,所以在有意无意中,都会采取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
但是,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这种教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还可能造成一些触目惊心的家庭悲剧。
“打是亲,骂是爱”的棍棒教育已经OUT了,作为70、80后的摩登父母,你应该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来教育你的宝贝儿子。
什么叫“活得有尊严”
什么叫“活得有尊严”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0年第7期尊严”二字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今年两会中,“尊严”二字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民活得有尊严”首次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在今年的新春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到“尊严”。
结合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笔者试解读“活得有尊严”的含义如下:首先,“尊严”是政治概念。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有尊严,其根本标志是公民权是否得到落实,而只有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才可能真正落实每个人的公民权。
因此,“尊严”是一个政治概念。
捍卫尊严就是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失去自由和权利的人不可能不失去尊严。
有尊严的生活要以制度作为保证。
所以,有尊严的生活的前提,是建设民主法治的国家。
其次,“尊严”的核心是自由。
由于“尊严”根本上是政治概念,因此必须避免对尊严做庸俗唯物论理解。
决不能把“有尊严的生活”,简单理解为脱离了贫困线的、小康的甚至是富足的生活。
尊严绝对不只是物质的、经济的指标,而且首先不是物质的、经济的指标。
尊严的核心是自由。
正因为“尊严”超越了一个人的物质和生理需要,它才成为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
第三,尊严必须落实到每个人。
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活得没有尊严,这个群体也决不可能活得有尊严。
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自由和权利,都得到了保证,作为集体名词的中国人,就是活得有尊严的。
另一个方面,由于尊严关乎体制,任何一个国家中的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享受有尊严的生活,而别人全部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或者单独某一个群体过着有尊严的生活,而别的群体全部受到欺凌和侮辱。
对一个人的尊严的剥夺,同时也是对每个人的尊严的剥夺。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中的人,要不大家都有尊严,要不大家都没有尊严。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
“活得有尊严”这个目标的真正落实,将从根本上完善国家发展目标和政府工作纲领,从而成为历史性的大事件。
编辑衡洁。
中学校长徐珍华:想成为哪种人就要具备哪种人的心态
中学校长徐珍华:想成为哪种人就要具备哪种人的心态想成为哪种人就要具备哪种人的心态心理活动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把这样的想法付诸实践。
例如,一个成绩差的孩子想要期末考试前进十名,若是他有毅力和决心,那么他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最终让心中的想法实现。
小事如此,大事也是一样,正如哲学家说的:“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个人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摄影师,他的爱好加上努力,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终于他成为了一名有名的摄影师。
其实,当一个人心中有某种想法的时候,他就会为实现这样的想法而努力,特别是当这件事是你喜欢的事情时,其努力程度就更深,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内心的想法都表现在一个人的心态上,心态好的人就会将美好的东西吸附在自身周围,而心态不好的人却总是会陷入困境,甚至越陷越深。
年轻人若能够从老一辈人那里获得某种宝贵的经验总是好的。
有一次,一个记者询问罗斯福总统的夫人,他想让总统夫人给青年人一些奋斗的建议,以便少走弯路。
可是总统夫人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过她觉得自己应该讲一些自己的经历,于是就跟记者诉说了一个小故事。
总统夫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充满梦想的,她觉得自己的能力突出,将来走出校门以后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很出色。
那时候她还在学校里念书,不过她已经想要找一份工作锻炼一下,于是就找父亲帮忙。
父亲联系了一位朋友,那位朋友是个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当父亲带着她到朋友面前时,成功人士问:“你想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呢?”年轻的总统夫人想都没想就说:“随便什么工作我都能做啊!”可是她没想到,正是这句话让父亲的这位朋友不高兴了,他说:“工作怎么能随便呢?你首先要考虑清楚,你自己喜欢什么,你的心态决定一切,因为你不是万能的。
”这一席话对于年轻的总统夫人虽然有些泼冷水,但也正是在她头脑发热,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给她的一个警醒。
之后她就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她的字典里也再没有“随便”二字。
中学校长徐珍华:你要是消极,没有人能让你积极起来
中学校长徐珍华:你要是消极,没有人能让你积极起来生活本就是一座需要翻越的大山,爬行中荆棘坎坷在所难免,有些人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越战越勇,甚至不断地跌倒又不断爬起,可事实上,还有一部分人在遇到一点点困难以后就不再往前,变得消极起来。
李刚现在的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在外人眼里,似乎所有的荣耀与幸福都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可是外人并不知道,在这之前,李刚经历了多少风雨。
但李刚最终还是跃过了种种困难,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刚刚大学毕业那年,李刚顺利地进入了一家计算机公司上班,虽然只是个小职员,但是因为专业对口,而且李刚本身也喜欢计算机,所以他工作的劲头很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领导觉得李刚这个小伙子不错,于是就给他升了职。
升职后的李刚工作更加卖力,再加上悟性高,很快地,李刚在三年之后就成了总经理。
那时候不到三十的李刚常常受到他人的羡慕,既年轻又事业有成,李刚自己也觉得很满意。
然而就在李刚为公司争取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他的上司开始对他挑三拣四了,这也觉得不好,那也觉得不好。
老板的态度让李刚很是无奈,渐渐地,李刚觉得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大干特干了。
为了让自己能够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他决定换一家公司。
就这样,李刚放弃了自己辛苦得来的事业,到了一家刚刚起步的新公司。
跟以前一样,李刚并没有嫌弃这家公司什么,而是抱着“与公司一同成长”的心态尽心地奋斗着。
果然,这家公司在李刚和他上司的带领下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老板知道,这一切都有赖于李刚的努力。
可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也重蹈了上一家公司老板的覆辙,也变得傲慢起来,开始对李刚颐指气使,丝毫不把李刚当“元老”敬重,这种态度让李刚十分吃不消。
李刚又失望了,他感叹于自己的“不幸”,两次都遇到了没有气量的老板,他已经奋斗了将近十年,难道这一次还要放弃吗?其实李刚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他追求的只不过是能拥有一个好的老板,一个好的团队,大家互相激励,共同为公司奋斗,共同进步,而不是单单地追求一个成功的结果。
特级教师(演讲家)徐珍华:怎样重新认识你自己
特级教师(演讲家)徐珍华:怎样重新认识你自己成长的路上,最难明白、最难看透的就是自我问题。
你很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却看不清自己的;你常常羡慕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唯独忽略了自己的。
也许你还困扰在自身的缺陷中,迷茫在别人的眼光中;也许你还在模仿着别人,在别人的声音中徘徊……停下!从现在开始,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一面。
谁动摇了你的心——坚定真实的自己我真的不行吗以前我是老师眼里的优等生,同学眼中的佼佼者。
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后,初一一年却将我所有的自信击碎了。
第一次没考好时,我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第二次没考好时,我依然对自己说,我能行;可是,第三次、第四次……当老师关注的目光不再属于我,当同学敬佩、羡慕的眼神渐渐远离我,当父母不再把称赞和荣耀挂在口头时,我彻底迷茫了,难道我真的没法适应中学生活,无法学习好吗?整整一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老师、父母那无声的叹息,真的暗示了我的命运吗?你在意什么我想没有人没遭遇过困难,经历过失败。
困难、挫折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一个人势必在挫折中成长。
中学阶段我也经历了不少失败,成绩也是起伏不定,甚至高考落榜。
落榜后,我几乎要放弃,不敢找同班同学,不敢拜访老师,甚至不敢面对父母,只想把自己关起来。
其实遇到挫折难免产生挫败甚至放弃心理,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
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是我们的天性,有逃避放弃的想法并不可耻。
在成长的过程中,多数人都动摇过,正如风吹来树会摇动,只要不倒不折就没问题,动摇但不至放弃。
这个初一男孩,看似是被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利所影响,实则是因为老师、同学、父母对自己不再在意,让他失去了那种自豪感,这才是他难过的真正原因。
遭遇失败时,我们常忽略了失败背后的原因,而是过分在意失败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此时,我想问下你有在意的东西吗?在意老师对你的看法,希望老师能够表扬你?在意同学对你的看法,希望同学能够敬佩、羡慕你?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希望父母能够以你为荣?在意……你会在意什么?我希望你能静下心来想一想。
家庭教育专家徐珍华校长谈高考状元的做人做事和学习
中学校长徐珍华:谈高考状元的做人做事和学习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应该像“太阳”〃光芒四射〃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公平的接受教育〃让孩子们向各个方向发展;不应该像河流〃只是向着一个方向〃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耐心、智慧和无数的爱〃所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
外人更多看到的是孩子考上北大这样的结果〃可能忽略了其他很多〃我心中明白〃考上北大〃只是命运对一家人努力的肯定和褒奖〃在成绩的背后〃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有的只是如涓涓细流的点点滴滴〃想起杜甫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征文要求谈经验〃我更多的是感受〃因为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孩子的成长尤其如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唯一的〃可以参考〃不能套用。
因此〃我只是采撷点滴生活的瞬间〃和大家分享。
一、学习的意义孩子每天在学习〃有谁真正给孩子分析过…学习‟的真正意义呢<学习应该是两个过程〃…学‟的过程和…习‟的过程。
小篆中…学‟从字形上看〃有小孩子在一个场所中〃有人手把手的教;…习‟则是两只小鸟站在巢里想要飞出去的状态。
换一句话说:学是有人教〃习是自己练〃两方面同样都是重要的。
因此才有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也有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下〃…习‟显得尤其重要〃我曾经告诫过孩子:“书上写的知识〃老师讲过的知识都不是真正属于你〃只有自己学懂的〃并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的知识才真正属于你。
”《大学》中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切磋是要和高手过招〃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琢磨是修炼内功〃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其尽可能的接近完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曾子曰:“传不习乎<”古之先贤哲人、现代成功人士的经验证明〃自己的努力对学业的重要性。
不要轻易放过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对学业尤其重要。
学习的境界是…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顿悟‟〃就如王国维先生说的那三重境界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家庭普通教导原则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家庭普通教导原则原则一: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一天,我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当毡毯玩。
那时候,在我脑筋里就起了许多感想: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是让他玩弄得着一种经验;是叫他把棉絮丢掉,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
仔细一想,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他好。
我就对他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你跑到房里去问妈妈拿一块干净的。
”他听了,就跑到房里去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c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我知道小孩子大概有这种心理,所以以激励教育法去教训一鸣,一鸣一听见我奖励他,就很高兴的去改他自己的过失了。
倘使我一看见他玩那块破烂棉絮的时候,就把那块棉絮夺来替他换了一块新的,那恐他对于我的动作要莫名其妙,而且又要发生怨恨,他不但要拒绝我的意思,而且还要哭泣。
即使我不去夺他的棉絮而对他说“这东西是脏的,有气味的,赶快去丢掉”这种话,那他虽知道这种东西是脏的,不应当玩的,但是他因为没有好的东西来代替,恐怕他仍旧不肯舍弃的。
还有一种教育方法,就是一方面说这东西是脏的,是不好的,一方面叫他去拿一块好的,那他就变成被动了,他自己要觉得不好意思的。
我知道以上的第一种方法是绝对不能用的,第二、第三两种方法,也是不大好的。
所以就用言语来激励他,使得他居于自动的地位,而且使得他很高兴的去做。
多数做父母的一看见小孩子玩肮脏的东西,就不期然而然的去把它夺了来,而且还要骂他,甚至于还要打他。
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还有许多小孩子因为他们父母常常去责骂他,慢慢儿就不以父母之言为意。
做父母的一面去夺他肮脏的东西,做小孩子的一面依旧去拿来;做父母的一面骂他,而他依旧玩弄脏的东西。
这种事实,在社会上我们是常常见到的,我也可以不必举例了。
特级教师(演讲家)徐珍华: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
特级教师(演讲家)徐珍华: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把烦人的压力变成积极的动力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成功的人感到高处不胜寒。
苦!失意的人感到步履蹒跚、诸事难求。
更苦!中庸的人感到进无门、退必死的压力。
苦上加苦!很多成年人都爱说,要是我们永远不长大,做一个单纯懵懂的孩子,不用承担来自事业、情感、家庭、社会的压力,生活一定很甜蜜和轻松,世界一定很美好!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有很多破绽的!因为压力本来就是无所不在的,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压力就如影随形。
即使作为一个孩子,虽然没有生计的烦恼,却也要熟悉这个新世界的冷热惊喜,也会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需求及无法满足的失落。
等到稍大一点,孩子又会因为复杂的社会因素,与他人进行比较、竞争,形成实际的压力。
等到再大一点,只要孩子对生活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就必须承受一份来自环境、体系、制度的压力。
但是,因为孩子天性中具备接受新鲜事物的特质,所以他们大多能很快消除压力带来的不适,进而稳重、沉着地应对挑战。
压力有大有小,你把它看得重,它就重;你把它看得轻,它就轻。
与孩子的善于遗忘和善于学习相比,成年人由于太依赖习惯和常规,对压力的态度就显得不那么友好!然而,适当的压力对人来说,绝对是不可缺少的清醒剂。
它让你不畏惧困难,懂得思考如何进入新的局面、如何打破旧的格局,甚至让你萌发自信和勇气,这些都是帮助你将来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
任何人都要接受压力的挑战!著名的凯撒从一个没落贵族荣升到罗马最高统帅,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每个时期他都肩负沉重压力,并跨越重重险阻,最终才收获成功。
凯撒19岁时,家族权威人士从集团利益出发,要求他放弃原来的婚约,与当权派人家的女儿攀亲,甚至不惜使出各种手段进行胁迫。
然而面对压顶的阻力,凯萨毫不退缩,坚持自己的主张,甘愿让个人财产和妻子的嫁妆被没收,并上演了一场出逃完婚的剧目,为自己赢得了信守诺言的美誉,这也是后来将士们愿意追随他的重要原因。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尊重男孩做民主型的父母
特级教师徐珍华(校长):尊重男孩—做民主型的父母我们知道,真正的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但是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做不到。
你是否还在代替儿子做决定?你是否还会翻看儿子的日记?你是否还在以你的视角帮儿子择友?..尊重男孩,就要从做民主型父母开始。
如何才能做个男孩喜欢的民主型父母呢?这也是本章:将要告诉你的!第9招与男孩做朋友,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很多传统型父母都持有“我是老子,你是儿子”的观点,对男孩实施“威严式”的教育,男孩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
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没有尊重男孩的人格和个性,容易让其形成有意违反父母意愿的逆反心理。
因此,男孩长大后,没有规划中的那样出色,不是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就是脾气暴躁,叛逆不听话。
小强最近的举动令父母非常担心。
父母都是有学识的人,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从小就非常严格。
可是他们发现,小强开始逃学上网,并学会了撒谎骗人。
这件事令小强的父母十分生气,他们开始限制小强的零用钱,并每天接送他上下学。
一段时间后,小强不再逃学了,但他的学习成绩却直线下滑,回家后他也不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问一句,他才答一句。
家是孩子的避风港,是最温馨的地方,如果一个孩子害怕回家,害怕面对家中的严父厉母,教育就更难入手了。
所以,你应该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么,如何改变你与孩子的关系呢?很简单,学会与男孩做朋友,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男孩的心理很难琢磨,他们喜欢跟自己的伙伴玩,跟自己的朋友谈心,那么,父母就跟孩子做朋友好了。
朋友的职责是分担对方的哀愁,分享对方的快乐。
无论工作有多忙,生活有多累,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当然,你不能以大人的视角去揣测他的想法,不能以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问孩子今天都做了什么,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让孩子自己去讲今天的趣事或心中的疑问。
当你俯下身姿走进男孩的世界时,你会发现这里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方法一:做一个“哪壶先开提哪壶”的父母一天,王女士和邻居闲谈时了解到儿子经常拉着一个小女生在学校附近溜达,王女士知道后很是着急。
生活的尊严
生活的尊严
生活是一种珍贵的礼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尊重的。
生活的尊严体现
在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珍视和珍惜。
首先,生活的尊严表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我们都应
该对自己有尊严和自尊。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们要学会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只有当我们尊重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其次,生活的尊严也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和
决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无论是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用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
只有当我们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美好的生活。
最后,生活的尊严也包括对生活本身的珍视和珍惜。
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生
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美好的时刻。
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还是阴雨连绵的时刻,我们都要学会感激和珍惜。
生活是宝贵的,我们要用心去体验,用爱去感受,用希望去面对。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生活的尊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让我们用尊重和珍惜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生活,让生活充满尊严和意义。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充满爱和希望。
教育使你有尊严地活着
标 志。而教 育是 开发 人力 资源最
能力 ,而 能力 的获得必 须通过 教 育。我们 要活得有尊严 , 就必须接
受教育。
基本 的手段 ,必须 也必然 从社会
边缘走进社 会 的中心 。世 界银行
一
份 年度 世 界发 展报 告 指 出 : 劳
有一个 大家非 常熟悉 的老故 事: 一位老农 , 积攒 了一笔钱 , 在买
家 民族 的必需 。
个 亘古不变 的道理 : 教育 , 味 意 我们 稍微关 注一 下 当前 社会
着尊严 , 意味着人生价值 。 各个 阶层 的生存 状况 , 就会发 现 : 受 过 良好教育 的人 , 就业 容易 , 收
入也 高 , 会地 位也高 , 别人 的 社 受 拥戴 ; 接受 教育 少 的人 , 业难 , 就 收入也低 ,社会 地位相 应也 比较
低 。在 农 村 , 受 教 育 多 的人 容 易 接
随着 社会变 革 的加 快 ,每个 人都必 须通过 教育来 提高 自己适 应社会 的能力 ,否则 生存 质量就
会下降 。今天 的就业 , 已经不再是 业 的“ 饭碗” 已打破 。在 岗的 铁 都
人 只有 不 断 更 新 自己 的知 识 结
教育 , 提高你 的生存质量 !教 育 , 华你的生命 价值 !教育 , 升 使 ( 作者单位 : 东省章 丘 市枣 山
园 中学 ) 、
圜 传统 意义上 的就业 ,社会 各行各 、 你有尊严地 活着 !
l墨 堕 : 童
.
的基 础。一个人 的成 功往往 意味
着家庭 的幸福 ,正是 众多幸福 的 家庭 构成 了兴 旺发达 、繁荣 昌盛 的国家 民族 。当前 , 时代 已经进入 知本 社会 , 知识化 、 能化 的人 力 智 科学 文化知识 、具有 创新精 神和 创新 能力 的人才 ,已经成 为一个
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作者:蒋惠琴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22期摘要:教师发展不只是获得可以看得见的职务或称号,而应该实现认识上的超越,过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手里,确定目标,探索路径,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
行动的自觉是教师发展的要义。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育生活;教育尊严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8-0014-03【题记:我们如此在意尊严,一定是因为我们时时记挂着她的可能失落……】教师发展,被很多人理解为获得可以看得见的职务或称号。
人不断获得职务的升迁或代表荣誉的称号则表明这个人在不断地发展。
笔者认为:一、教师发展应实现认识的超越也许上述认识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长发展,但它绝对不应是教师发展内涵的全部,它不过是些外显的东西。
有些人也许工作一辈子也难有这样的专长让他人艳羡,但我们就能断定这样的人不曾发展吗?殷雪梅老师生前默默无闻,似乎谁也没有发现她在“发展”,牺牲之后被追认为党员、烈士,于是人们发现原来她一直都在发展,不过不是职位的升迁,也没有什么专长的成就,只有对学生的一颗爱心,随着对事业的忠诚越来越浓郁。
这样的“发展”如果不是殷老师的救人壮举,是永远不可能外显的。
显然,这是个特例。
但当我们愿意把目光聚焦到许许多多一线教师的教育行为上,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并没有什么荣誉称号,也并没有获得多少各类级别的成果奖项,学校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职位让这些人得以升迁,但他们却那样让学生爱戴,让家长尊重,让学校放心,他们支撑起整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域的教育事业,这样的教师,我们能说他们不在发展吗?在梭罗看来,人的生命是精神性的。
由此,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发展的内涵应更多地凸显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因此,教师发展,是对学生的关爱由表及里,由小爱到大爱。
在这个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意识;激励学生树立一定的志向,让他们的心中充满希望;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实现对世俗和存在的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听说柏杨先生出版了一本名叫《做有尊严的中国人》的书。
有的记者说这本书出版的目的之一是要消除之前《丑陋的中国人》的影响。
好像正面的教诲,要比反面的批评更易为中国人接受。
佛主张“方便说法”,因人施教,柏杨先生的这种做法似乎也隐含着对国人的批评之意。
“面子”不是“尊严”虽然“尊严”一词常见于“宏大叙事”,但对国人来说还是不甚了了的,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也许有些人还不太理解。
有的甚至把“面子”当作“尊严”,把争“面子”当作争“尊严”。
“面子”过得去,一切都好办。
鲁迅曾在《说面子》一文里说到清末“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上风了”。
国家利益尽可奉送,把他从边门送出去就是灭了洋人的威风了,就是替中国人争到面子了,这些颟顸的“大官”把这看作“有尊严”,可笑也很可悲。
此风至今未泯。
前些日子听人讲某“大师”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访美趣闻:当他们一行在游船上游览时,看到一个美国人在那里擦皮鞋,他招呼过来给自己擦鞋;同行者很奇怪,问他,您的鞋很干净,擦鞋费又很贵,这何必呢?“大师”回答说,过去受美帝国主义的气,这次也让美国人伺候伺候我。
说的人赞美“大师”是为国家或民族争“尊严”,实际上这与《茶馆》里的刘麻子用“三炮台”的香烟抽“白面儿”,就说有英国、日本两大帝国伺候他是一样可笑的,这与“有尊严”不相干。
什么叫活得“有尊严”,我想首先要自重自尊,有原则,有操守,不跟风,不作墙头草,另外也应懂得尊重他人,关键是把他人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这点想法虽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用禅宗的话头说,确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因为从自己的经历来看要活得“有尊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几十年前大大小小的整人运动和没完没了的“思想改造”中,要做个有尊严的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不用说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就是“居庙堂之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一旦被弃,也比垃圾还不如。
除了叩头认罪、唾面自干、忍受种种“人何以堪”的屈辱外,就是铤而走险。
作为小民,我见得更多的是平民百姓自动放弃“尊严”,自轻自贱,苟全性命的众生相。
文革之时许多有尊严或不甘心丧失尊严的人士,例如傅雷夫妇、老舍、邓拓、田家英等都在横逆既来之时断然自裁,以一死保卫自己的尊严。
而像我这样的芸芸众生就不能不像阿Q一样自我欺骗,还自我安慰地想中国人没有点阿Q精神真是难以生存。
但我也确实见过一些执拗人,他们不肯稀里糊涂,有过不同程度的抗争,大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让有些人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
当然,这毕竟只是“升斗小民”的眼光和气度,在大人物看来,为了“实现人类的远大美好的理想”,个人的委屈和冤枉又算得了什么?但我总怀疑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没有了个人哪里来的“人类”?没有了人类哪里来的“美好理想”?古代哲人也有美好社会理想,很少以无数“个人”充当实现这种理想的“垫背的”。
孟子评论到这些人,说他们是“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虽然这话有些过分的理想主义,操作起来难以实现,但这种对个人的关注,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奋斗目的的想法还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中为道德制定了极高的尺度。
要说“忠臣”就得“比干剖心”、“夷齐首阳”,谈到“孝子”就要“卖身葬父”、“割股疗亲”,至于贞洁烈女、冰雪节妇就更是非要经过重重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之后才被授予“封号”。
因为标准高,是人性罕能到达的领域,而这个领域中又有许多诱人的好处,于是,人们便相率而伪,汉代人们便看穿了这种世相,所以就产生“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民谣。
而我们现在说的人的“尊严”不是这样的,它与传统道德相反,尺度并不高。
有“尊严”的生活的关键是保持个人的自由意志,当然还是以不妨碍他人为条件的。
然而,个人想要保持独立意志往往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首先是社会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个人不伤害社会和他人,社会没有必要干预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但这在几十年前几乎是难而又难的。
有些人总觉得全体人们的思想一致社会才能稳定(这是不懂得动态中的稳定才是最佳的稳定状态),有些人总觉得芸芸众生(特别是从旧中国过来的人们)的头脑中有许多要不得的肮脏思想,必须得到改造,必须灌输进最好的思想意识,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
但世间什么人都有,就算你掌握的是最美好的东西,你手中有百分之百的真理,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接受,怎么办?“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任何情况下都有独特的人。
于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那些有个性的人不要说保持尊严,连过正常生活都不可能。
这些事情目击肤受,感觉日益麻木。
有时我甚至想自己和有些被整过的人们可能有性格“弱点”、或是令人不太喜欢的癖性。
例如:好讲话、好表现、好坚持、好争辩、偏激、性格执拗、过度真诚、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条道走到黑等等。
这些有时也会触怒“群众”,为众所弃。
房龙在《宽容》中说:“在一个吃人的部落里,谁的癖性要是会激怒上帝,给整个村庄带来灾难,部落就不会容忍他,会把他野蛮地赶到荒野。
”可是在文明的时代的“上帝”应该胸怀宽阔些,对这些“弱点”和“癖性”能够宽容,文明社会的“群众”也应该学会谅解,或许这些“癖性”、“弱点”还能够促使人们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呢?四平八稳、永远是“臣罪当诛”,大约只有太监能顺顺当当地做到。
我们的尊严是如何失去的文革末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偶被奇祸,身陷囹圄,虽遭不幸,但也有得,见到了许多奇人异事,也听到一些怪论。
这是正常社会中人们很少能够经历的事情,自己能够躬逢其会也是不容易的。
没有进过监牢的人,想像大墙里边的人们一个个都是不可理喻的青面獠牙的模样。
实际上,那里面也是个小社会,各色人等都有。
只是到了那里,社会赋予个人的角色位置没有了,部长、军官、工人、农民、教师、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小偷、流氓等等各行各业、各种地位的人们都关在一起,好像进了个“澡堂子”,每个人被剥去了外在的一切,赤条条地一丝不挂。
如果说这里的人们还有区别的话,那完全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在起作用了。
如果你留心的话,此时你能观察到不戴面具时人们的心态,能看到最卑劣的东西,同样也能看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这里人的优点和缺点都被放大了,但决不能按照你的性子行事。
在这里不管你多么坚强,要保持自尊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接近于不可能。
这不仅仅是说他们在肉体上有可能受到的侮辱,而是说在精神上所要承受的压力更非常人所堪。
现在看美国电影、电视,警察抓人时有句时髦的话,就是:你可以保持沉默,否则你的每句话都可以作为呈堂证供。
而中国70年代还是“有罪推定”,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北京好几百万人,为什么不抓别人单抓你”?于是没有什么“缄默不语”,只要进了大铁门,第一件事就是要你“老实交待,彻底认罪”,就是“铁嘴钢牙,也要让你开口说话”。
不说话、不认罪就先“打”你的态度。
所以在那里越是没罪者越倒霉,越是想保持自己尊严者越倒霉。
因为你不会迎合。
这种现象在以整人为目的的各种各样的运动中都有,但以那时最为突出。
有一天,我所在的“号”(监房的通称)铁门开了,推进了一位脸上有伤、衣服被撕扯得不像样子的中年人。
中年人被打开手铐后,坐在指定的铺位上呆呆地发愣。
闲得无聊的“号”内人马上凑了上来,问他的案情和遭遇。
原来这是个门头沟的矿工,因为“生活问题”被捕的,并让“群众”修理了一顿。
“生活问题”最易成为无味的监牢生活的谈话佐料。
一些年轻犯人拿他开心,说他被“修理”活该,一部分舒服,大部分受罪。
这个中年人也愤愤地痛骂殴打他的人。
当人们说得正热闹的时候,大铁门打开了,看守威严地站在门外,“号”内马上鸦雀无声。
看守问:××,今天你受到什么“教育”(当时只要是被整肃者,挨打挨骂都是接受“触及灵魂”的“教育”)?××马上站起来,低着头一派驯顺的样子,喃喃地说:“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夫打妻不羞。
”不知道是看守没有听懂,还是他很满意××的回答,说了一句“要认罪服法么!”笑眯眯地走了。
这件事给我留的印象极深,事情过去快三十年了,可是人们的话、说话的表情和当时的氛围我却记得十分清晰。
当时有人笑着问他:“你不是被革命群众修理的吗?他们都是你爹啊?”××辩解说:“革命群众就代表‘官’,群众还不是毛主席发动起来的。
”××表面上看是个壮汉,五大三粗,一副什么也不怕的样子,大街上遇到这种人,谁都会离他远一点走;可是他也很善变,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巧言令色”,很会作完全相反的两面嘴脸,前后没有一分钟,可以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脸色。
他没有什么文化,不过是个小学毕业生,可是对“三纲五常”体会很深,“三不羞”就是“三纲”的通俗版。
后来与××一起住久了,知道他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对于人情世故有很深的理解。
可是这个“理解”就意味着为了生存可以采取一切手段,社会关注的也是他的表态和话语,而不是他的真实的想法和做法。
××给我说过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他所在煤矿,年年超产,年年先进,年年受表彰,大家收入也不错。
每回报纸电台(当时电视还不普及)一采访他们,矿党委马上就会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讲一套符合宣传需要的话,例如强调“抓革命,促生产”,党委就会说,是革命促大干,他们全力抓文化大革命,生产自然就上去了;如果正在搞清理阶级队伍,就会说他们清除了阶级敌人,纯洁了工人队伍,破除了生产隐患,生产大发展;如果搞批林批孔,就说,揭露了林彪、孔老二阴谋、斩断了复辟资本主义的路,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键是要说这些都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伟大成果。
他说许多矿到我们这里取经,照着我们说的经验办,但毫无结果。
××说:“对生产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臭豆腐钱’,没有它谁肯去干?可是这一点谁也不说。
”他说的“臭豆腐钱”就是物质刺激。
当时提倡“政治挂帅”,反对物质刺激,说这是修正主义。
张春桥在“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里说,体现了资产阶级法权的物质刺激、多劳多得,好像“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挖煤是个很苦的活,没有“多劳多得”,很难把生产搞上去。
可是当时天天批判“修正主义”。
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所在的矿上领导勇敢,偷偷地干了,却用另一套去支应上级和社会,而且还得到肯定和表彰。
后来××还挺顺利,听说只判了两年徒刑,还是监外执行。
另外还听人们说到一件事。
监狱里有个在清华大学工作的从部队转业的张姓工人,党员,是个山东人。
他根红苗正,父亲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母亲是推小车给前方送军粮的支前模范。
这种“工农兵”都占全了,而且又有烈士遗属身份的人,在当时是绝对的依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