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合集下载

让文本阅读回归语言本位

让文本阅读回归语言本位

让文本阅读回归语言本位作者:许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8期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脱离了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容易忽视,甚至已经取消,留下的只有空洞的内容分析,使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人文课”;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大都能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带领学生进行深度体会,但往往忽视了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对于阅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语”字的特征,这才是广大一线教师应当追求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言语活动的实践,落实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要借助听说读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我们应当让阅读教学回归到语言本位。

一、基于文本语言,引导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关键目的就是加深他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而个性化阅读,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突出强调的也是基于文本开放性的思维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脱离文本或是阅读过程的随意化,正确的方式应当是基于文本的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促进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由此来确保个性化阅读的高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绝句》一课时,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时主要基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这句诗是对景物的描写,但实质上蕴含了诗人在写景时非常丰富的情感,特别是“杏花雨”的出现,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古诗中的一个词语‘杏花雨’,大家感受一下杏花雨究竟应该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踊跃回答:“是不是在杏花开的时候下的雨?”笔者追问:“这种方式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那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理解吗?”在持续追问之下,有学生回答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此时杏花开了,这时候下的雨就是‘杏花雨’。

汉语语法“本位”观

汉语语法“本位”观
汉语语法“本位”观
“本位”的意义
• 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 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 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其它各 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 理论基础上。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 究“本体”的地位。
• 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 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 性,或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 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 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 释。
• 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 《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 便说: “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麽?简单说, 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 并且在1951 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 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 成句子 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 “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 所谓的 “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新著国语文 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 行语 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 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 分, 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 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 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 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 解决汉语的 问题。“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 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 构简明、 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
• “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 或为读为句。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 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 “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 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 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

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

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掌声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通用7篇)教学反思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反思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更新和变革。

2025学年-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

2025学年-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

2025届第一课王者征途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精选高三,我们做些什么?01020304目 录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导入要想上好大学,语文不能差!福建孟卓毅语文150分数学124分英语142分历史74分地理94分生物94分高考总分678要想上好大学,语文不能差!第二部分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精选新高考Ⅰ卷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4分)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

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6分)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分)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 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5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新高考Ⅱ卷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6分)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甲卷5.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3分)14.C.斥鹦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21.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

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

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6分)【新高考1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回归本体,指向语用作者:王崧舟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3年第01期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生活中,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综合性体现了人们交往的能力。

文本细读的视角是语言文字运用,其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目的是确立语文价值。

一、发现文本“秘妙”笔者以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长城》为例,剖析“文本细读的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

那么,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来看这篇课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凝重、内敛的,实际上,从这点上来说,已经触及文本的“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一是“结构”。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文章第一、二段写见闻,第三、四段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

二是“章法”。

《长城》一文的章法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第二段:承——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的四点做法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的四点做法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的四点做法作者:罗立新来源:《新教师》2017年第10期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追求教学情境的生动,学习形式的多样,表面上入情入境,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

然而,“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多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环保课……丢弃了语文教学之本。

针对这种“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现象,崔峦先生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

其实,语文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上。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语用”,努力回归语文教学之本。

一、抓关键词语,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语言准确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恰当地表现客观事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中的“语用”教学资源要进行有效的选择,挖掘出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当之处,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作者准确、鲜明、生动的用词方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尤其要抓住课文中学生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或表现课文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用得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或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创设“语用”情境,采用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运用技巧。

比如笔者教学《穷人》这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紧扣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渔夫的善良。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26自然段,找出关键字“熬”。

第二步,由浅入深,选择字义。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熬”的意思。

第三步,让学生给“熬”找近义字,然后将这些近义字代入句子,通过朗读,体会“熬”字的深刻含义。

①“我们总能挨过去的!”(被动)②“我们总能挺过去的!”(一时)③“我们总能熬过去的!”(预示渔夫、桑娜他们今后的日子会更艰苦;从中可以体会到渔夫的善良: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收养孩子;用词准确)经过反复的对比阅读,推敲品味,学生都认为第③句用“熬”字表达了渔夫艰难困苦、辛酸无奈的日子,同时,把渔夫勤劳、善良,不向困难低头,敢于担当的美好心灵抒写得淋漓尽致。

扎实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位论文

扎实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位论文

扎实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位内容提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研究创新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时下有些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接受式学习打入冷宫,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万金油;学生热衷于做“创新”的文字游戏。

我认为,需要对创新热进行冷处理,需要扎实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本位。

关键词:教学形式写作训练文字组合回归本位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学生,发展个性,这无疑给教育吹进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在满怀惊喜之余,我们心中仍会有重重的忧虑。

一、教学形式──华而不实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特点需求,单向传授知识,压抑学生思维。

不固守这扇窗户,而去打开另一扇窗,确实能发现许多新的景观。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的确需要有很大的改进。

过去不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现在强调一下,当然是好的。

只是有些教师一概摒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什么都让学生探究,那是片面的,也是不够正确的。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正处于求知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

课内教育是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若为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为追求学生的“自主”而放任自流,如现在流行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最终只能算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却表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教学思想,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罢了。

众所周知,现在的观摩课、评优课,反正只要是有点上档次的公开课,都用上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公开课逐渐成为表演的舞台,不管有无实用价值,形式上时髦就行,将效果弃之不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华而不实的现象。

提倡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认为语文课上得越活越好,越热闹越好。

然而,热闹的课看上去很精彩,却往往缺少一个“实”字,看似在创新,却很难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只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蜻蜓点水。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回归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回归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回归策略作者:姜玉兰来源:《家长·中》2022年第11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新的学习方式也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语文课堂深度改革的目的是让语文课更接近于语文,更好地体现语文的本质特征,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探索中必须要回归以下几种意识。

一、回归教材意识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起到协调教学任务安排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教材意识的回归是必须要做到的。

在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的整体安排和课程内容的设定,主要就是依托教材来进行。

教材具有自身编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教材中各个单元内容如何设置,单元间的衔接如何设定,以及在教材改革和变化的过程中,教材添加或者删减了哪些课文,这些都是教材能实现的对语文课堂的引导。

语文教材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核心目标的体现和细化,是语文课程运行的文本载体。

教材不是简单的课文选编,每一学段、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都体现了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的发展脉络,能充分突显语文的各个要素,表现为教学目标更加集中,要求更加明确,使教学更具有目的性、操作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考量教材编者的意图。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一共编写了八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将单元课文结合在一起的人文主题,这些主题既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趋向真善美。

每一个单元主题,又有具体的单元学习要求,重点在于能落实一个或几个基本的语文要素。

例如,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愿”,该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为“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这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仔细研究教材编选,同时不难发现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尤其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的前提,强调阅读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

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

二 二 = 读写” 能力观相比较, “ 七字” 能力观不仅仅是拓宽了语
用范畴 , 更是空前积极地提升了语 用高度 , 彰显了“ 我
存在我思想” “ 我思想我表达” 的生命本质 。详言之 , 积
语用学—— 而这对本土 以书面 语教学为基本 内容的
= I 心英语( N u c l e a r E n g l i s h ) ” 风靡世界的特定
历史时期。无疑 , 误人歧途 、 外患内忧 的汉语文教育正
面临 着空 前的严峻挑战 n 。那 么 , 如何深度转换教育 范式 、 创新教 育 目标 , 从而变危机 为契机 , 当是汉语文
摹 k _ _ _ , _ _ _ -
v 01 v v er ]l i an s h 曰

/ 2 1 2
1 8
建肢 J 2 0 1 4 . 0 2 。 。 。’ 一 。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
= ● 7
g u 6 n 0 。
一 些输入性和输 出性的语用能力 ; 2 0 1 1 年修订版 的语文 — 1 课 程标 准 , 更 是有 意识 充 分强 调 了 “ 语言 文字 的运
] 用” 。但是 , 涵盖听 、 说、 读、 写的“ 运用说” , 依然存在着 内语用与外语用 、 输入性语用与输出性语用相提并论
教育顺应时势的突 围之途。
母语教育学 的借 鉴意义显然是非常有限 的 。这种情 形正好说明 了国际语 用学至今对 中国母语教 育理 论 界和 一线教 学没 有产生实 质性影 响 的缘 由所在 , 也
曲折地 反证 了 中国母语教 育理论 界不可 能从 “ 舶来

表达本位:语文课程的实践指向

表达本位:语文课程的实践指向

表达本位:语文课程的实践指向作者:程劲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10期程劲过去,语文课程的属性定位一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摇摆,也有主张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近年来,语文的“言语性”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根据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的种差既非工具性,也非人文性,而是言语性”。

因为只有“言语性”,才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满和谐地融入。

以表达为本位,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实践指向。

一、课程价值:以表达为本位的视角观照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将语言文字运用得精确妥帖,使学生有此自觉的意识、兴趣和追求。

”以表达为本位的视角观照语文课程,教学应当重视作为课程文本属性的文体特征、文章结构、文句描述等。

1.关注文体特征以表达为本位,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的形式。

关注文本形式,首先就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

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文体特征是经过长期实践积淀的,具有稳定性、个性化的文体形式。

正如俄罗斯著名文艺评论家莫·卡冈所说,“种类和体裁……是历史地发生着‘内容的凝固和稳定’的形式”。

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时,一位教师首先出示了表达珍惜时间的文体,比如《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钱鹤滩的诗词《明日歌》,关汉卿的剧本《窦娥冤》的开场白,莎士比亚的名言警句,等等。

在学生感知到不同表达方式凸显的同一主题后,教师让学生听读《匆匆》,用笔画出文中表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

通过听读,学生发现表现时光匆匆的地方有的是一段话,有的是一个句子,有的是一个词语,甚至有的是一个标点符号。

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关注到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神聚。

2.关注文章结构所谓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注文章结构,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求学生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回归语文教学之本位

回归语文教学之本位

回归语文教学之本位作者:王月芳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5期王月芳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社会需要学生能够学好作文,而应用则是作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作为我国母语的基础课程,读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而写作则正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掌握程度的最佳反映,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感悟生活能力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此,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就需要能够做好语文课程教学本位的回归。

一、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良好的作文同积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来说,传统意义角度指的是阅读材料以及词语方面的积累,而对于学生生活当中所经历的事情以及产生感悟的积累来说,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忽略情况。

在实际教学时间当中,每当提及指导作文,很多教师往往仅仅对作文的写作方式具有关注,而在“写什么”方面存在着忽视情况。

要想对该难题进行解决,做好学生“语文来自生活”意识的引导则十分关键,即需要通过该方式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作文的联系,即将自己听到、看到的内容以恰当的文字进行表达。

而要想达到该目标,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日常的积累引起重视,在学习之余多观察大自然景象、校园生活以及师生之情等,即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感受、感受,在实现所闻所感记录的情况下实现丰富素材的积累。

而除了发生的社会以及自然现象以外,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联系教材内容号召学生在课下加强对某一方面的关注,以此实现其生活阅历的增加。

如在《雨后》这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能够在课下在文章角度之外,对雨后其他方面的景象进行把握,并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写作。

在该种方式当中,学生则能够以有目的性的方式积累生活素材,并以写作的方式将其呈现,不仅对自然现象具有了更多的把握,且能够对“写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作文的练习。

二、抒发真情实感在生活当中,真善美需要我们进行讴歌,其具体方式,即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真善美进行发现,且可以通过对情境进行创设的方式呈现。

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

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

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第一篇: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

学习语言,首先要内化文章中生动活泼的词语。

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与运用语言。

教学中,教师要把词语教学指向语用,着眼于语用,立足于实践,让词语真正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成为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元素。

一、词文互兑,深化理解吕叔湘先生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

”词语并不是没有温度的抽象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词语教学的重要前提。

词文互兑就是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对照和思考,以文解词,借词学文,词文勾兑,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九色鹿》一课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师:谁愿意来讲述?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黄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

师:这就叫――(生齐答)见利忘义!谢谢你,说得多具体、多清楚啊!生:调达看到张贴的黄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上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

这就叫――背信弃义!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的路径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的路径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的路径夏家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梳理了十年新课改的经验,在理念上有所坚持,在具体课程目标、内容及其实施策略上有所调整,有很多亮点。

其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标非常醒目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关于综合性的问题,另文讨论。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目标追求和实施路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关系?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语言文字运用是何关系?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教学诉求是什么?我们一线老师如何实施它?这些问题当是我们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实践性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属性,小学教育中设置的思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也具有实践性,依此,有语文实践、思想品德与生活实践、品德与社会实践、数学实践、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

可见,实践性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派生属性,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路径。

简单地说,实践性要求语文课程须从只强调封闭孤立的课堂认识学习迈向认识与实践交融的学习。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创造性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目标,其学习方式主要存在于语文实践和语文创造性实践之中,其学习资源是由师生捡拾自课内外的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且与语言文字运用相关联。

实践与认识相对应,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运用能力,且这种能力是在语言文字实践性运用中形成和发展的。

从课程的实践取向上,语文课程是以语言文字实践性运用为本位的实践课程。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指向语用”作者:杨丽霞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1期长期以来,由于小语界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认识模糊,争论不休,导致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上的无所适从。

文选式的教材编排,也让语文的阅读教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挖掘上。

语文学科丧失了应有的本性,变成了各学科的附庸。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属性,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界名师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示范:即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指向语用”。

一、要突出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多是以读懂文章内容、挖掘人文因素为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加任务。

因此,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是关键,把握好阅读教学的方向是切入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问题:阅读教学不等于阅读。

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景,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阅读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体悟作者思路,学习文章结构等,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表达。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老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是否受到了思想教育,很少关注学生通过课文学到了表达的方法,学会了运用。

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位上来。

二、发现文本秘妙,抓住语文核心价值要想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回归,除了科学把握语文学科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科备课的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曾以《长城》一课为例,分析了一篇普通的课文背后隐藏的秘妙,以及如何筛选甄别这些秘妙,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长城》一课我们再熟悉不过,而王菘舟老师在备课中发现了包括文章“结构”“章法”“语言”“基调”等方面的十条秘妙。

我们很多的老师在备课时却发现不了十之一二,甚至一条也发现不了。

《掌声》教学反思15篇_4

《掌声》教学反思15篇_4

《掌声》教学反思15篇《掌声》教学反思1《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在这掌声的激励下,由原来的忧郁自卑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了同学们的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写细致。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改变后的开心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设计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

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我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有没有得到过别人这样的掌声和给予别人这样的掌声,__内容得到升华。

这堂课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时间安排的不够紧凑,以至于最后显得有点慌乱,“有话没有时间说”,这就说明我前面部分讲解的过于细致,理解的过多,而读的却很少。

只是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领着学生把内容读了过去,而没有细细的品读。

这也就导致了前半部分让学生说话的时间长了些,课上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作者:王银菊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5期(江苏省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江苏苏州 215400)【摘要】“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语用教学格外重要,教师应该强化低年级学生的语用训练,洞察文本表达的密码,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本文对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展开了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低年级;高效课堂;本位;策略【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近几年,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强化语用能力的训练得到明显体现,但遗憾的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教学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不免造成语用训练的断裂。

“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语用教学格外重要,教师应该强化低年级学生的语用训练,洞察文本表达的密码,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语言文字,轻松积累(一)识写结合,夯实基础1.方法多样趣而实,快乐识字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善用多种识字方法引领学生步入五彩缤纷的识字世界,让“识字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得到真正的落实。

比如全国“七彩语文杯”赛课特等奖获得者刘群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识字7》教学“示”“衣”字旁的字词:神话、祝福、祖先、裙子、裤子、衬衫六个词语。

首先,读出节奏,正字音:识字教学依据学情应各有侧重,音形义不用面面俱到,更不可泛泛而教。

刘老师在“检查落实,强化正音”环节中,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平翘舌音的“祝福”“祖先”和轻声“裙子”“裤子”进行重点指导,再整体朗读词串,读出节奏感。

其次,联系生活,解字义:刘老师出示“示”“衣”字偏旁的变化视频图,“示”字旁表示古人崇拜的神,“衣”字旁跟古人的衣服有关,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这六个词语的意思,重点指导“祝福”这个词,播放春节“福”字的由来,每家每户贴“福”字、送祝福等,让字词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分类合作,明字理:语文学习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最新小学语文论文语言学习: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最新小学语文论文语言学习: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语言学习: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人教版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兼顾,内化与外化兼收,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呢?1、抓文本语言的“亮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

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等。

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

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捷径一条。

同时,还能重点突出,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特殊的葬礼》中,对原来的瀑布的描写连用了六个成语,“……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

”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赞美瀑布的语言比较单调时,我就没有急于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而是立即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结果他们的发言赢来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有的说“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有的说“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

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区域观摩活动总结

区域观摩活动总结

区域观摩活动总结区域观摩活动总结「篇一」这几年来,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在教研员丽玲老师的带领下,“语用”教学,已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在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后,在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

而在本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欣喜地看到,在每一节课堂上,语文教学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1、赛课促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在这次的比赛课中,我们看到了,每一所学校的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更看到了参赛选手身上的那敬业、好学、上进的精神。

为了上好一节课,每一次的磨课过程就像是炼金,无论是从个人备课到试课到多次的修改,还是从分工、观课和多次研讨,第一个过程都有千淘万漉的辛苦,但也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惊喜。

“水本无华,相当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磨课的过程就是一次集体智慧的激烈碰撞,使原本平淡的课堂如金子发光。

同时磨课也磨出了我们老师间交流的默契,使我们彼此都得到成长,得到炼尽黄沙见真金的幸福体验。

所以说这一次的赛课促进了每一位老师的专业成长。

2、教学目标制定明确、精当、实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

教学的成败,与教学目标是否准备制定与是否落实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教学的目标制定要基于学生,具有实效性;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明确、精当、实在。

在这次的比赛课中,每位参赛选手都能紧扣单元训练重点来制定目标,制定的目标符合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紧扣语用,符合学段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精当、实在。

这也就3、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利器——主干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

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

本文摘要: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力度较大,并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可以预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将是2018年乃至今后高考的重要内容。

那么,高考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它们在高考试题中怎样呈现和考查?具体到语文学科,具体到小学语文,应该培养怎样的语文学科素养呢?原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素养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格雏形的培养。

小学阶段,不可能完成确立价值观、人生观的任务,但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其中,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友善、诚信等品德,是人格雏形培养的重点。

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为小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

二是夯实听、说、读、写、书(指书写)的基础。

做到“六个一”: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写一手好字;能读懂一篇文章(包括一本书);能写一篇内容具体、文从字顺的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养成一种好习惯一天天读书。

如果每个小学生都能做到这“六个一”,就为他们打好了学习语文的底子。

三是提升阅读素养。

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还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素养。

因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习学校课程、终身学习、精神成长、创业成功都仰仗阅读。

有了较高的阅读素养,就为小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四是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要能质疑,爱探究,会发现,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重点是唤醒内生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是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

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功能之一,分内之责。

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了,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如果能从上述五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会出现新气象,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打开新生面,语文教育一定会达到一个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本位,指向语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同时,它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过:“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因此,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语言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运用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

语文教学的最终走向,必然是回归本位,指向语用。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就是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世界中,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化散为整,回归语文本位,并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将课堂的任务指向语用,通过一项项整体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切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内在规律,最终实现教学的智慧解放。

下面,笔者试从一个思考、两个转变和三种策略入手,谈谈如何在组块教学中突出语用,回归本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关注一个思考对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似乎每个人都有话要说,而且还能说上一大段。

但如果问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恐怕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思想品德到科学知识,从综合实践到课题研究,什么学科都可以在语文课上插一脚。

似乎只要学好了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但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基于此,我们不得不追问:语文教育的本然是什么?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说的就是“语用”。

所谓“语用”,就是语言在实践中的运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而语言运用能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因此,语文教育的本然,其实就是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力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着手于语言文字的训练,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二、实现两个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是的,语文是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在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用教学”深入课堂的今天,如何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我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实现两个转变。

1.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学生”过去,我们总喜欢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研究教材”上,认为把教材“吃透”,自然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材如何教,课堂如何开展,都要因“生”而异。

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态度、接受能力等,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研究。

研究学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教育是回归人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过程。

试想,一个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会从学生身上找到知识、问题和情感,找到教育的切入点,那么他的教育艺术自然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

素质教育,首先就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如薛法根老师《爷爷的芦笛》“走近词语”板块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吗?生:预习了。

师: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这三个字谁认得?(出示:匣、踩、哗)(一生读三个生字。

“闸”读成了“jiǎ”。

众生笑。

)师:没什么可笑的。

老师没有教,读错了是正常的,读对了,那是超常的。

(众又笑)相信你自己能把这三个字读正确!(生立即翻书,看生字表。

)师:你们看,这就叫会学习!(生再读,都读正确了。

)师:老师没有教,你都能自己纠正错误,了不起,现在什么感受?生:我预习的时候没有好好读。

师:敢于承认错误,敢于自我批评,这样的人是令人尊敬的!还有什么体会?生:要认真预习,特别是要把生字表上的词语读正确。

师:吃一堑,长一智!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也是学习!薛老师的教育艺术,和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果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读错了词语,他非但没有批评,反而给予安慰:“老师没有教,读错了是正常的。

”给了学生一个台阶。

接着,他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再次朗读时,这三个词语全部正确。

薛老师马上表扬:“这就叫会学习。

”“老师没有教,你都能自己纠正错误,了不起!”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鼓励今后吸取教训,主动学习。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薛老师不仅关注了“教材”,更研究了“学生”,这是充满智慧和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2.从“语用失当”到“因材施教”语文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是语用教学。

可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语用失当”的现象。

一是语用“欠缺”。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的课堂仍然重分析、重理解、重人文内涵,轻积累、轻运用、轻语用训练,导致我们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针对这一现象,崔峦老师大声疾呼:“我们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他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听、说、读、写、书等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个“语用失当”的现象则是语用的“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用的重要性已是深入人心。

然而,由于操作者的误读,导致出现了语用教学的任性和过度:学生还没有理解课文内容,就被迫大练“语用”;不顾课文的语境和氛围,硬生生地插进几个“语用”训练,破坏了整体美;有的课,通篇是知识和技法的简单训练,让原本生动的课文变得了无生趣,形容枯槁……如此的“欠缺”和“任性”,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语用训练还是要“因材施教”,即根据课文本身,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去合理安排恰当的语用训练。

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后,明确训练意识,善于捕捉训练点,把握训练重点,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的形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三、着眼三种策略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文实践的例子,教材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巧妙构思、修辞说理等,都是语用训练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善于寻找和确定例子中的训练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巧妙设计,激活思维――浇灌语用之芽语用教学喊了很多年,但现状似乎并不乐观。

翻开学生的习作本,词不达意、错字连篇、语言枯燥、表达上前后矛盾等现象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我想与当前的语用教学枯燥乏味、形式单一是分不开的,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文章既包含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的时候,应当巧妙地设计有趣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表达欲望,从而激活思维,提高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情的基本方法――察言观色,在上课伊始,薛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他自己:“你能看出老师现在的心情吗?”大家看了看老师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同时又看到现场有几百位老师在听课,准确地说出了他此刻的心情。

薛老师立即给予评价:“同学们个个心思细腻,都有一双慧眼,从老师的神态、眼神、动作,甚至是现场的环境,猜出了老师现在的心情,这就叫‘会看’。

”紧接着,他又话锋一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注意那些描写人物神态、表情、动作、话语的词语、句子,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这样才能真正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出示句子: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

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你能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汤姆此时的心情吗?”语用训练从现场转到了文本,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们都能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薛老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言”和“色”的词语,揣摩语言背后蕴含的心情,也培养了他们“读中体会”的阅读方法。

2.引入体验,发展思维――催开语用之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温度”。

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多引入体验,努力调动各方面的感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从文本出发,潜心会文,在领会文本的精神实质和习得文本的语言运用之间有效衔接,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超越。

如薛法根老师《珍珠鸟》“感受信赖”板块教学片段:师:珍珠鸟的胆子由小变大,请大家读读第五、第六自然段,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生:我感受到珍珠鸟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了,它就像朋友一样,一天到晚陪着“我”。

生:珍珠鸟一直要在父母的再三叮嘱下才回家。

这个“再三”就是叫了很多遍,小珍珠鸟其实不想离开作者。

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师:作者很爱珍珠鸟,爱到什么程度?你能想象一下你自己的生活吗?生:爱到很深的程度,就像我的爸爸妈妈对我一样。

小时候,我玩着玩着就睡着了,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叫醒我。

师:多好的体会啊!联系自己的生活,你的体会就会更加真切!生:珍珠鸟睡在作者的肩上,就像我睡在父母的肩上一样,温暖、舒服!师:是的,很安全!假如一个陌生人在你身边,你会睡得香吗?生:怎么敢睡呢?一定睡不着!师:在“我”眼里,把珍珠鸟当成了什么?生:朋友,还有“小家伙”。

师:“我”称珍珠鸟是“小家伙”,能称它“家伙”吗?生:称它“小家伙”,表示“我”对珍珠鸟的喜爱、疼爱;称它“家伙”,好像很讨厌,有点骂人的意思。

生:称“小家伙”,就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我爷爷经常叫我“小家伙”。

(众大笑)师:你感觉如何?生:很好!师:味道好极了!甜在心里,是吧?……在这个教学板块中,薛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亲情,感受“信赖”。

恰当地引入体验,让课堂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心灵的碰撞。

这样的碰撞唤醒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验,发展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思维,还有丰厚的语言积累,为语用之花的绽放注入活水,积蓄能量。

3.读写结合,创新思维――点燃语用之火王荣生先生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知识’(语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

”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必须有语用训练的积极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