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染色概述
纺织品染色工艺的流程及效果控制方法
纺织品染色工艺的流程及效果控制方法纺织品染色是一种将染料或颜料应用到纤维或织物上的过程,它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中的衣服、家居用品和工业制品等不同领域。
本文将介绍纺织品染色工艺的流程以及有效控制纺织品染色效果的方法。
一、纺织品染色的流程1. 原料准备在纺织品染色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所需的原料,包括纺织品、染料/颜料、辅助剂和染色设备等。
2. 预处理预处理是纺织品染色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可以清除纺织品上的杂质和细菌,提高染料的吸附性和均匀度。
通常,预处理包括浸泡、漂白、清洗和漂洗等步骤。
3. 染色染色是纺织品染色过程的核心步骤,它涉及将染料或颜料施加到纺织品上,使其获得所需的颜色。
染色过程中,纺织品通常与染料溶液接触,通过渗透和扩散使染料与纤维发生反应,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4. 后处理染色后的纺织品需要进行后处理来固定染料和提高染色效果的耐久性。
常见的后处理方法包括清洗、酵素处理和光固化等。
5. 检验和包装最后,染色后的纺织品需要进行检验,以确保达到质量标准和客户要求。
一旦通过检验,纺织品将进行包装,并准备发往下一个流程或出货。
二、纺织品染色效果控制的方法1. 染料选择染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纺织品染色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染料应根据纺织品的材质、颜色要求和应用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
此外,与染料相匹配的辅助剂的选择也是重要的,它能够改善染色效果和纤维材料的亲和性。
2. 温度和时间控制在染色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关键的控制参数。
温度的选择应根据染料和纺织品的特性来确定,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染色效果不理想。
而时间的控制则是确保染料充分渗透和反应的关键因素,过短或过长的时间都会影响染色效果的质量。
3. 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控制染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染料对酸碱介质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根据染料的要求来调整酸碱度。
酸碱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到染料与纤维的反应速率和均匀性,从而影响染色效果的质量。
4. 搅拌和染色机械搅拌和染色机械在纺织品染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染整工艺知识点总结
染整工艺知识点总结染整工艺是一种将纺织品经过染色和整理等处理,使其达到预期颜色和效果的技术。
染整工艺是纺织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外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染整工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纺织品染色纺织品染色是指把未经染色的纱线、面料或成衣等纺织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使其吸收染料,使得纺织品的颜色得到改变的过程。
染色方法包括浸染、印花、染织等。
(1)浸染浸染是指将纺织品浸泡在染料中,使其充分吸收染料。
浸染有直接染色和间接染色两种方式。
直接染色是指染料直接与纺织品接触,在加热或长时间浸泡后使染料牢固地固定在纺织品上。
而间接染色则是纺织品先以化学方法处理,使之成为适于吸取染料的状态,再浸染染料。
(2)印花印花是指将图案的印版或模板印到纺织品上,再将染料涂抹或浸渍到图案上,使得只有图案部分的颜色改变。
印花可以使用木刻、屏版、圆网版、镂空版等方法进行。
(3)染织染织是将已上色的纱线经织造再染色的工艺。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染色的均匀度和一致性。
2. 染料染料是染色的主要原料,它们通过与纺织品发生化学反应,使纺织品着色。
染料的种类繁多,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酚酞染料、甲酚染料、偶氮染料、还原性染料等几大类。
根据染色方式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还原性染料、分散性染料、活性染料等。
(1)直接染料直接染料是指染料分子中含有与纺织品相亲的基团,它们可以直接地被纺织品上的纤维结构所吸附。
这类染料对纺织品的亲和力较强,染色效果好,但容易出现均匀度不够的问题。
(2)分散性染料分散性染料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分散性,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可以广泛应用于涤纶、酚醛和酚酞等合成纤维的染色。
(3)酸性染料酸性染料主要用于动植物蛋白纤维的染色,具有在酸性条件下良好的亲和性能,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得到良好的染色效果。
3. 染整工艺流程染整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染色、整理三个阶段。
(1)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将原始纺织品进行清洁、退浆、脱脂、漂白、煮练等处理,以准备后续的染色工艺。
第四章 概述(一)染料概述
耐摩擦牢度及其测定
影响耐摩擦牢度的因素
与染料在纤维上分布状态有关,染料染透性好, 表面无浮色,则摩擦牢度高
染色浓度高时,易造成浮色,摩擦牢度差
注意:评定染料的染色牢度,应将染料在纺织 物上染成规定的色泽浓度才能进行比较 ,因为 色泽浓度不同,所测牢度不一样
(3)耐日晒牢度及其测定
指染品受光照时保持不褪色、不变色的能力
亲合力是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
亲合力越大,染料上染纤维的趋势越大,染料 的利用率越高。因此可以从亲和力的大小判断 染料的上染能力。
注意
不同类型的染料对不同种类的纤维有不同的亲 和力
要针对具体纤维进行染料类别的选择
3、染料必须具有颜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染料是染色过程中的着色剂
注意:颜料与染料的区别
六、光、色、拼色及计算机测配色
概念
光的色散 单色光 光谱色 补色
六、光、色、拼色及计算机测配色
(一)、光与色的基本知识 光与色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 光、红外线及无线电波,它们的区别在于波长和频率不 同。只有波长在范围在380-780nm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 视反应,通常将这部分电磁波称为光或可见光。
四、染色牢度
概念
指染色产品在后加工使用或服用过程中,染料(颜料) 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能否保持原来色泽状态的 能力。
是衡量染色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引起褪色或变色的外界因素
后续加工过程中的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等 服用过程中的日晒、洗涤、摩擦、汗渍、熨烫等
染色牢度主要包括:
与后处理有关
固色
(2)耐摩擦牢度及其测定
纺织品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
纺织品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纺织品染色是一项重要的工艺,它可以赋予纺织品丰富的颜色和多样的效果,从而满足人们对服装和家纺品等产品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纺织品染色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技术。
一、染色方法1. 污染法染色污染法染色是最常用的纺织品染色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纺织品放入染色液中,利用染料和纤维之间的亲和力,使染料分子渗透到纤维内部。
该方法适用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并且可以实现多种颜色和效果的染色。
2. 印花染色印花染色是一种以图案染色为特点的方法。
它通过在纺织品表面印刷出所需的图案,然后使用染料对图案进行染色。
印花染色可以实现色彩丰富、图案多样的效果,广泛用于纺织品设计和装饰。
3. 溶液染色溶液染色是一种将染料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将纺织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进行染色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纺织品纤维密度较小、渗透性较好的情况,可以实现均匀染色和高强度的染色效果。
二、注意事项1. 选择适合的染料在进行染色之前,需要根据纺织品的材质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染料。
染料的选择应考虑其染色效果、色牢度、环境友好性等因素,以确保染色后的纺织品具有色彩鲜艳、稳定耐用的特点。
2. 控制染色的时间和温度染色的时间和温度是影响染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染料和纺织品材质需要不同的染色时间和温度,应根据产品说明书或专业建议进行操作。
同时,要确保染色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不均匀染色或染色效果差的情况。
3. 注意洗涤和后处理染色后,纺织品需要进行洗涤和后处理,以去除多余染料和处理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物。
洗涤和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应根据染料和纺织品的特性来确定,以避免对纺织品质量的影响。
4. 确保安全和环保在进行染色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和环保。
染料和染色液可能对人体产生刺激或有害作用,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室内通风良好。
同时,减少染料和染液的浪费,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定期维护设备染色设备的定期维护对保证染色质量和延长设备寿命非常重要。
大学本科-纺织品染色工艺学复习资料整理
纺织品染色工艺学题型名词解释10-20分、填空15-20分、判断10分、简答5道30-40分、简述(叙述助剂的作用,某步骤的目的)10-20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染色: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使纤维、纺织品获得颜色的加工过程拼色: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混染色来获得一定的色泽的过程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以后的加工处理过程中,纺织物经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原来色泽的性能(或不褪色的能力)耐日晒牢度:染色物在日光照射下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分为8级,1级最低,8级最高(测试方法:将试样和8块蓝色标样在同一规定条件下进行曝晒,看试样褪色情况和哪一块蓝色标样相当而评定其耐日晒色牢度)耐洗色牢度:是指染色物在肥皂等溶液中洗涤时的色牢度,包括原样褪色和白布沾色等级按“染色牢度褪色样卡”(灰色样卡)和“染色牢度沾色样卡”的规定评定,样卡分5级9档,每档相差半级,以1级最差,5级最好耐摩擦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和耐湿摩擦色牢度,后者一般比前者差,分5级,1级最差,5级最好生态纺织品:是指那些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并合理利用这些原料生产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查阅相关标准浸染:将纺织品浸渍于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纤维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特点:间歇式生产,效率低,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浴比:浸染时染液质量与被染物质量之比,习惯上将染液体积(L)与被染物质量(kg)之比称为浴比轧染:将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机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品的组织空隙中,并除去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布在织物上,染料的固着是在以后的汽蒸或焙烘等处理过程中完成的特点:一般是连续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机织物染色带液率(轧液率):织物上带的染液质量占干布质量的百分率泳移:指织物在浸轧染液以后的烘干过程中染料随水分的移动而向受热面迁移的现象由两个原色拼得的颜色叫二次色,二次色再拼色就得三次色染色方法染色设备的分类:1)按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机、卷燃机、轧染机;2)被染物形态可分为散纤维染色机、纱线染色机、织物染色机3)按染色温度及压力可分为常温常压染色机、高温高压染色机4)按设备运转方式可分为间歇式染色机及连续式染色机染色浓度(omf):染料用量对纤维质量的百分数习题:被染物50kg,浴比20:1,染色浓度2%(omf)答:染液体积1000L,染料质量1kg浸轧后的织物烘干的三种方法:无接触式烘干(效率低)【红外线烘干(辐射)、热风风干(对流)】、接触式烘干(效率高)【烘筒烘干(传导传热)】轧染中使染料固着的方法一般有汽蒸、焙烘(或热熔)两种汽蒸:利用水蒸气使织物温度升高,纤维吸水膨胀,染料与化学药剂溶解,同时染料被纤维所吸附而扩散进入纤维内部并固着焙烘是以干热气流作为传热介质使织物升温,染料溶解并扩散进入纤维而固着(与烘干的区别:烘干温度低,焙烘温度高将近200℃)染料的三原色是:黄、青、品红第二章染色基本理论一、名词解释上染:染料舍染液(或其他介质)而向纤维转移并将纤维染透的过程动力边界层:染液流速从染液本体到纤维表面流速降低的区域,厚度与纤维表面的染液流速有关上染百分率(上染率):表示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率上染速率曲线: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染色,以纤维上染料浓度或上染率为纵坐标,染色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平衡吸附量:染色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此时的上染百分率称为平衡上染百分率拼色时,选用半染时间相近或上染速率曲线相近的染料容易获得染得前后一致的色泽吸附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将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对染料中的染料浓度作图动电层电位(ζ点位):吸附层和扩散层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电位差,用于表示纤维表面的带电情况(不是纤维表面真正的电位,ζ电位的绝对值总是低于热力学电位φ0的绝对值)扩散边界层:染料靠自身的扩散靠近纤维表面的液层(动力边界层内靠近纤维表面的染液几乎是静止的),是动力边界层的一部分,厚度约为动力边界层的1/10,因此与动力边界层的厚度有关,也即和染液流速有关,会阻碍或降低纤维对染料的吸附速率或解吸速率,这种影响会随着扩散边界层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在染色过程中,若染液流速有差异,会使得纤维表面的扩散边界层厚度不均匀,从而导致吸附速率或上染速率的不均匀,导致染色不匀故而通过提高染液和被染物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来降低扩散边界层的厚度,以获得匀染效果。
染整概论8
红 橙 黄 紫
黑灰
绿
蓝
拼色subtractive mixing
原色
电脑测色
照体D65 光源 A光源 等色 F光源 冷白荧光
纯棉织物染色所用染料
直接染料 活性染料 还原染料 硫化染料 靛蓝染料 不溶性偶氮染料
直接染料染色
直接染料: 溶于水,不需媒染剂,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或蛋白质纤维。优点:应 用方便、色谱品种全、成本低、用途广。 缺点:耐洗牢度不高,固色处理,日晒牢度 有些也差。
直接染料染色
直接染料分类:
匀染性直接染料 分子小,移染、水洗牢度差。 盐效应染料 分子复杂,上染慢,加盐促染剂。 温度效应染料 分子复杂,上染慢,温度促染, 电荷பைடு நூலகம்,盐促染不明显。
匀染性直接染料
盐效应染料
温度效应染料
根据直接染料对温度、上染率及食盐效应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匀染性直接染料 这类染料分子结构比较简单,上染速率高,匀染性能好,染色方便, 但牢度较差。约在70-80℃就可染色。 例如 直接 嫩黄5G, 直接 冻黄G、 直接 蓝G。
什么叫染料力份?
染料名称中有百分数,代表力份。 是与染料标准品比较得出来的相对数
代表在相同染色条件下染色,若染得色泽深度与标准品相同时所需染料 量为标准品染料量得比数关系,如只需0.5标准量,则该染料力份为 200%,如只需0.33倍标准量, 则该染料力份为300%。
染色牢度
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 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色泽不变的能力。 染色牢度很重要,是衡量染色质量指标。 染色牢度种类很多,依据使用环境和后续工艺要求不同种类 的染色牢度,还没有能符合所有种类要求的染色牢度。 染 色 牢 度 耐晒牢度、耐气候牢度、耐洗牢度 耐汗渍牢度、耐摩擦牢度、耐升华牢度 耐熨烫牢度、耐漂牢度、 耐酸牢度、耐碱牢度
纺织品染色方法
纺织品染色方法新闻来源:家纺资讯、家纺招聘、家纺英才网纺织品着色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染色(常规染色),主要是将纺织品放在化学染料溶液中处理,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涂料,把涂料制成微小的不可溶的有色颗粒以黏附与织物上(纤维原料原液染色不在此列)。
纺织品染色可以在任何阶段展开,在纤维、纱线、织物及成衣等相同阶段景展开染色。
1、散纤维染色-在纺纱之前的纤维或散纤维的染色,装入大的染缸,在适当的温度进行染色。
色纺纱大多采用散纤维染色的方法(也有不同纤维单染的效果),常用于粗纺毛织物。
2、毛条染色-属纤维成纱前的纤维染色,与散纤维染色的目的一样,就是为了赢得轻盈的混色效果。
毛条染色通常用作精梳毛纱与毛织物。
3、纱线染色-织造前对纱线进行染色,一般用于色织物、毛衫等或直接使用纱线(缝纫线等)。
纱线染色是染织的基础。
常规纱线染色的方法有三种:①绞纱染色—将松散的绞纱浸在特制的染缸中,这是一种成本最高的染色方法;②筒子染色—筒子染色的纱线卷绕在一个有孔的筒子上,然后将许多的筒子装入染色缸,染液循环流动,蓬松效果与柔软程度不如绞纱染色。
③经轴染色—是一种大规模卷装染色,梭织制造前要先制成经轴(整经),将整个经轴的纱线进行染色,如联合浆染机与经轴纱线束装染色。
由于是经轴,所以多适用梭织染色使用。
但随着经轴落筒的出现,我们可以把染色后经轴上的纱线落成筒子纱,这种染色的纱线使用范围就更广了,譬如靛蓝染色大多使用的还原染色方法,只有使用经轴染色才可以很好的解决,如果没有经轴落筒,是很难实现的。
4、匹染-对织物展开染色的方法为匹染,常用的方法存有绳状染色、喷气染色、卷染、轧染(不是扎染)和经轴染色。
这里不一一了解。
5、成衣染色-把成衣装入尼龙袋子,一系列的袋子一起装入染缸,在染缸内持续搅拌(桨叶式染色机)。
成衣染色多适合于针织袜类、t恤等大部分针织服装、毛衫、裤子、衬衫等一些简单的成衣。
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相继发生,而且印染技术合乎生态纺织品标准100的建议,取悦当今世界纺织品消费潮流,应用领域前景十分悲观。
3染整概论——染色
染料的命名
分散红 3B
实
例
还原蓝 RSN
活性红 M-3B
应 主 色 用 色 光 分 调 蓝 类 红 光 分 色 散 染 料
应 主 色标标 用 色 光准准 分 调 浓染 红 类 度法 蓝 光 还 色 原 染 料
应 主 用 色 分 调 类 红 活 色 性 染 料
双 活 性 基 团
色 光 蓝 光
纺织品的染色
应用分类
还原染料 (Vat dyes)
结构特征:①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羰基
② 不含水溶性基团
染色特点: [H] D
(不溶) 保险粉、NaOH
隐色体
(可溶)
[O]
氧化剂、H+ (不溶)
D
上染纤维
应用:纤维素纤维(主要:棉)、维纶
应用分类 还原染料 (Vat dyes)
还原蓝 BC
纺织品的染色
染料颜色
色调(hue of color)、 明度(brightness) 饱和度(degree of saturation)
纺织品的染色
染料基础知识
纺织品的染色 染料和颜料
着色剂(Colorants))分为两类 染料(Dyes):大多能溶于水,或可以转变成水 溶性物质,能和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结合而染着 在纤维上。 颜料 (Pigments):不溶于水,对纤维无亲和力, 本身不能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结合,它们对纤 维的着色需要借助粘着的方法。 以下主要介绍染料
e.g 直接翠蓝 GL
纺织品的染色
结构分类
杂 环 类 染 料
结构特征: 含N、S、O杂环 碱性染料居多, 其它各类染料中也有,分布广。 e.g. 阳离子翠兰GB
纺织染色基础知识
随着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纺织品的染色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可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染色,从而赋予产品不同的色彩、风格及表现形式。
下面简述几种常见的纺织品染色方式:1、原液着色化学纤维在制造时,首先要制备纺丝原液,一般原液是无色或白色。
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可在原液中加入有色物质(如色母粒)或纺前着色,经充分混合后再进行纺丝,即可获得各种有色纤维,可以是短纤,也可以是长丝。
2、散纤维染色为了丰富产品色彩、减少纱线色差、增加产品朦胧效果,可进行散纤维染色,如毛纤维染色、棉纤维染色等。
染色方式一般为浸染,也有轧染法。
散纤维染色后再进行纺纱和织造,便可获得色纺纱和色纺织物。
3、条子染色散纤维染色后在进行纺纱的过程中,会有少许色纤残留在所经设备中,为后续的清洁工作带来不便,因而就有了毛条染色,再根据后道需要经过并条、粗纱、细纱工序。
该工艺在毛纺中已成熟应用。
近年来,已有企业将此工艺用于棉纺来生产色纺纱。
4、纱线染色色织织物一般是通过先染纱再按一定的规律将不同颜色的经纬纱排列织造而成的,其具有色牢度强、图案立体、风格独特的性能。
5、织物染色在当前的纺织品中,织物匹染是最主要的染色方式。
除了织物全幅染同一颜色外,也可局部染色,如印花、夹心染色等。
织物染色可采用平幅或绳状方式染色,也可采用浸染、轧染、气相转移染色等。
6、成衣染色成衣染色是先将织物进行前处理,制成服装后再进行染色(或印花),一般采用浸染。
机织物和针织物均可进行成衣染色。
通常认为,染色工序越靠前,生产成本越低,出现问题后可以在后道工序进行弥补,但其市场反应速度慢;染色工序越靠后,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反应,但其对染色均匀性、染料及加工工艺要求较高。
纺织品染色工艺操作规程
纺织品染色工艺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纺织品染色是指将纺织品通过染色工艺将其颜色改变或者使其颜色更鲜艳。
在纺织品工业中,染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它不仅可以美化纺织品的外观,还可以提高其附加值。
染色工艺的操作规程对于确保染色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二、染色前准备1. 质检:在染色之前,需要对待染纱、织物等原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染色要求。
2. 染料配制:根据染色配方要求,准备染料液体。
确保染料配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浸泡准备:按照染色配方,准备好适当温度和浓度的浸泡液。
根据不同材质的纤维进行分类,避免互相污染。
三、染色操作步骤1. 上色:将待染纺织品放入染缸内,控制好染缸内的温度和时间,确保纺织品获得适当的染色效果。
2. 调温:在提取纺织品之前,需要将染缸内的温度逐渐回升到染缸内的温度,以避免纺织品出现变色或褪色的情况。
3. 漂洗:提取纺织品后,进行漂洗,去掉多余的染料和杂质。
漂洗时间和次数要根据染料类型和染色效果而定。
4. 干燥:将漂洗后的纺织品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风干。
如果需要快速干燥,可以利用干燥机辅助干燥。
四、质量控制与检测1. 光色牢度测试: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光色牢度测试,以确定其颜色是否在日常使用中易褪色。
2. 水洗牢度测试: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水洗牢度测试,以评估其抵抗水洗的能力。
3. 摩擦牢度测试: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摩擦牢度测试,以确定其颜色是否会在摩擦时褪色。
4. 细菌检测: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细菌检测,以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五、安全操作须知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染料溅入眼睛或吸入呼吸道。
3. 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按照规定的用量使用,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
4. 染缸和染料液必须定期清洗和更换,以确保染料的准确性和染色效果的稳定性。
六、染色工艺操作规程的优势1. 提高染色效率:通过规范的操作规程,可以提高染色的效率,减少染色过程中的浪费和损耗。
化学反应的纺织品染色
化学反应的纺织品染色染色是一项常见的纺织品加工技术,通过将颜料或染料添加到纺织品上,可以改变其颜色和外观。
在染色过程中,化学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反应的纺织品染色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各种颜色的染色效果,还可以提高染料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染色技术。
一、酸性染料染色技术酸性染料染色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染色方法,适用于动植物纤维。
在酸性染料染色过程中,染色剂与纤维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染色剂中的酸性基团与纤维中的阳离子或氨基酸反应,形成染色键,使染料牢固地附着在纤维上。
同时,酸性染料还可以通过改变染料分子结构的方法,实现不同颜色的染色效果。
二、还原性染料染色技术还原性染料染色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适用于棉纤维的染色。
在还原性染料染色过程中,染料先被氧化为可溶性物质,然后再与纤维反应形成不溶性染色物质。
在染色过程中,还原剂被加入到染液中,使染料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性染料染色技术可以实现较深的颜色,而且染色效果持久。
三、活性染料染色技术活性染料染色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染色方法,适用于含有活性基团的纤维,如棉纤维。
在活性染料染色过程中,染料与纤维中的活性位点反应,形成共价键。
活性染料染色技术可以实现鲜艳的颜色,并且染色物质与纤维结合牢固,耐洗牢度高。
四、间染法染色技术间染法染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适用于纤维表面或内部进行局部染色。
在间染法染色过程中,染料通过化学反应与纤维表面或内部发生反应,实现染色效果。
具体的间染法染色技术有金属络合染色、还原机械染色等。
间染法染色技术可以实现图案或纹理的细节染色效果。
在纺织品染色过程中,化学反应是实现染色效果的关键。
不同的化学反应染色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纤维和染色需求。
染色剂与纤维之间的化学反应可以使染料与纤维结合紧密,提高染色物质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同时,化学反应染色技术还可以实现各种颜色的染色效果,满足市场需求。
总结起来,化学反应在纺织品染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纺织品的染色培训课件
纺织品染色的基本原理
吸附原理:染料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 吸附在纺织品纤维表面或内部,形成 稳定的颜色。
固色原理:通过固色剂或高温处理等 方式,提高染料在纤维上的色牢度, 防止颜色褪色。
渗透原理:染料在适当的条件下,渗 透到纤维内部,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 学反应,实现染色。
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 更深入地理解纺织品的染色过程,为 实现高质量的染色效果打下基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纺织品的染色培训课 件
汇报人: 2023-11-23
目 录
• 纺织品染色基础 • 染色工艺与技术 • 染色质量控制与问题解决 • 纺织品染色行业发展趋势与环保要求
CHAPTER 01
纺织品染色基础
纺织品染色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纺织品染色是指将染料通过一定 的工艺手段,使纺织品获得所需 颜色的过程。
染色质量控制与问题解决
染色质量控制要素
染料选择 染色工艺 水质和水洗 设备维护
选择适合纺织品材质和用途的染料,确保颜色鲜艳、牢度高。
合理的染色工艺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因素的控制,确保染 料均匀渗透到纤维内部,获得理想的染色效果。
使用纯净的水进行染色和水洗,避免水质中的杂质对染色效果 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维护和保养染色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染色过程 中的故障和误差。
常见染色问题及解决方法
色差
由于染料浓度、温度等因素导致 的颜色差异。解决方法包括调整 染料浓度、统一染色条件,加强
染色过程中的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监控。
色花
由于染料不均匀渗透导致的染色 斑纹。解决方法包括优化染色工 艺,提高染料分散性,增加染料
棉织物染色概述
棉织物的染色第一节染料及其它染色是使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而使纺织品具有一定色泽的加工工艺过程的科学。
目前已采用了许多新工艺,生产了许多为消费者所喜爱的棉织物和各种合纤等混纺织物,新花色、新品种大量涌现,产量、质量也不断提高。
一、染料的概念及分类染料大都是有色的有机化合物。
它溶于水或用其它化学原料将它制成溶液后染着在纤维上,使纤维材料染成鲜艳而具有一定染色坚牢度的颜色。
另有一类有色物质它不溶于水,也不能染着于纤维上,而依靠粘合剂的粘合力,才能机械地附着在织物的表面或内部,这种有色物质称为颜料。
染料,根据它的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造两种。
天然染料都是取自自然界现成的有色物质,例如从某些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中提取出来的靛蓝、茜素等叫做植物性染料;也有从动物的躯体内提取出来的胭脂红等,叫做动物性染料;另外还有铬黄、锰棕等矿物颜料。
这些天然染料虽然发现很早,但由于色谱有限,应用不便,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除了少数外,已为人造染料所代替。
按染料的性质、应用来分类,它们主要有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冰染料)、氧化染料、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中性染料、阳离子染料、碱性染料(或称盐基染料)、分散性染料等。
其中直接、活性、硫化、述原、等主要用于棉纤维的染色,酸性、酸性媒染、中性等用于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分散性染料主要用于染涤纶、锦纶;阳离子染料目前主要用于染腈纶。
印染工业所用的染料,尽管来源不同,表示染料名称的都是由冠称、色称和符号三部分组成,其中色称较一致,仅文字不同而已。
冠称、符号的表示方法简述如下:(一)冠称各国染料冠称表示方法不同。
国产染料冠称大都以染料类属命名,如还原、直接、活性、硫化、分散等。
(二)符号主要指该染料色彩、形态、性质、用途、成分等意思。
例如色彩方面,以“B”表示带蓝光,“G”表示黄光或绿光,“R”表示红光;表明形态的有"Pdr.”指粉状;表明性质或用途的有“K”指热固型活性染料,“D”指适用于染色,表明成分的有“Conc.”指浓度高等。
纺织品染色详解
一.被染色物的形态
第一节 概述
二. 染料概述 三. 染色基本理论
四、 染色牢度
纺织品的染色
染色: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使纤维、纺织品获得颜色的 加工过程。
将染料制成某种介质的溶液或分散液,利用染料与纤 维之间产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相结合的作用 对纤维染色。
染色获得颜色应符合指定颜色色泽、均匀度和牢度等 要求,同时也应该符合一定标准的生态环保要求。
(四)禁用染料
• 主要指能分解出有毒芳香胺的染料 • 致癌性、过敏性、致畸性 • 国际纺织品贸易最重要的检测项目之一,生态纺
织品最基本的质量指标之一。 • 直接染料77种,酸性染料26种,分散染料25种。
上染过程
• 上染:染料舍染液而向纤维转移,并使 纤维染透的过程。
上染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 染料:能对所染的纤维有亲和力,并能 形成一定染色牢度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 颜料:对纤维没有亲和力,不能进入纤 维内部,能靠粘着剂的作用机械地粘附 于织物上的有色物质。
一、被染物的形态
(1)散纤维→纤维丝的直接染色 (2)纱线→可分为绞纱和筒子纱染色 (3)织物(布)→常用的方法有浸染法和轧染
部分染液会向织物的受热表面移动,产生染料“泳移” 现象,造成色斑。)
六、染色设备
• 按照机械运转性质可分为间歇式染色机和连续 式染色机;
• 按照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机、卷染机、轧染机 等;
• 按被染物状态可分为散纤维染色机、纱线染色 机、织物染色机。
七、染色牢度
(一)定义:染色产品在使用或染色后的加工 过程中,在外界因素作用下, 保持其原色泽 的能力(或不褪色,不变色能力)。
1、吸附 2、扩散 3、固着
纺织品的染色与化学反应
纺织品的染色与化学反应纺织品染色是指将染料或颜料应用于纺织品上,使其获得所需的颜色。
染色是纺织品加工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改变纺织品的外观,还可以提升其附加值。
染色的过程中,纺织品与染料之间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决定了染色的效果和持久性。
一、染料的选择与分类染料是染色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染料的来源和化学结构,染料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1. 天然染料天然染料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提取的染料,如蓝靛、茜草红等。
天然染料具有环保、可再生的特点,但染色效果相对较弱,色牢度较低。
2. 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染料,如偶氮染料、酞菁染料等。
合成染料具有丰富的色彩、良好的染色效果和较高的色牢度,是目前主要使用的染料类型。
二、染色的化学反应过程染色的化学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吸附、扩散、固定和亲和力等反应。
1. 吸附染料分子与纺织品表面发生吸附作用,这是染色的第一步。
吸附过程中,染料分子与纺织品表面的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等。
吸附的强弱决定了染料在纺织品上的分布均匀性和染色效果。
2. 扩散染料分子在纺织品内部发生扩散,使染料分子从纺织品表面逐渐向内部渗透。
扩散过程中,染料分子与纺织品内部的纤维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扩散的速度和程度决定了染料的渗透深度和染色的均匀性。
3. 固定染料分子与纺织品内部的纤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使染料与纺织品牢固结合。
固定过程中,染料分子与纺织品内部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如共价键形成、离子键形成等。
固定的强弱决定了染料的耐洗牢度和耐光牢度。
4. 亲和力染料分子与纺织品内部的纤维分子之间的亲和力决定了染料在纺织品上的分布均匀性和染色效果。
亲和力的大小受到染料分子与纺织品内部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三、染色的影响因素染色的效果和持久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染料的选择、染色工艺、纺织品的性质等。
1. 染料的选择染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染色的效果和持久性。
染整介绍
纺织品设计与贸易系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
秦汉,盛行于隋唐。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 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 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 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
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
染整概论
纺织品设计与贸易系
前言
染整(dyeing and finishing):对纺织材料(纤维、 纱线和织物)进行以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过程, 通常 也称为印染。染整同纺纱、机织或针织生产一起,形 成纺织物生产的全过程。染整包括前处理、染色、印 花和整理。
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是借助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化学的 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主要 内容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通过染整加工, 可以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特 殊功能,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满足对纺织品性能的 不同要求。
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资治通鉴备
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
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
其色斑斓。”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
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 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 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特殊的﹑无级层次晕色效 果。
秦汉时,染色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形成独特的风格。
纺织品设计与贸易系
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 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 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我国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红色类的茜草、红 花、苏枋;黄色类的荩草、栀子、姜金和槐米;蓝色
古代纺织品染色的技巧与方法
唐宋时期绫罗绸缎染色
蜡染法
在绫罗绸缎上涂以蜡质,然后进行染色。由于蜡质具有防水性,染色时染料无法渗透蜡质部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图案 和色彩效果。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品。
扎染法
将绫罗绸缎部分结扎起来,然后进行染色。结扎部分由于无法接触染料而保持原色,从而形成对比鲜明的图案和色彩 。这种方法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未来纺织品染色技术展望
生物染色技术
利用生物酶或微生物进行染色,具有环保、节能等优点。
智能染色技术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染色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功能性染色技术
开发具有抗菌、防紫外线、自清洁等功能的纺织品染色技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古代著名纺织品染色实 例
汉代丝绸染色技术
浸染法
将丝绸浸泡在含有染料的染液中,通过控制浸染时间和温度,使丝 绸均匀上色。这种方法适用于单色或多色染色。
套染法
在丝绸上先染一种颜色,待其干燥后再染另一种颜色,如此反复多 次,形成色彩丰富的图案。这种方法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精确的掌控 力。
媒染法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作为媒染剂,与染料和丝绸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 变丝绸的颜色和牢度。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染色的效果和耐久性。
镂空印花法
在绫罗绸缎上覆盖镂空模板,然后进行染色。染料通过镂空部分渗透到纺织品上,形成特定的图案和色 彩。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的模板制作和染色技巧。
元明清时期棉麻布匹染色
灰缬法
蓝靛染色法
红花染色法
利用草木灰等碱性物质与棉麻 布匹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 其颜色和质地。这种方法可以 使棉麻布匹呈现出独特的灰色 调,并具有柔软的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三芳甲烷染料:
染料分子结构中还有三个芳基连接在一个碳 原子上。
包括碱性、酸性等染料。其色泽浓艳,但日
晒牢度极差。
(CH3)2N
N+(CH3)2
C SO 3Na
SO 3Na
2、应用分类法
根据染料的应用性质、使用对象、应用方
法来分类。
适用于对染料应用性能的研究。
染色工艺是按应用分类来讲的。
如: ①直接染料 这类染料因不需依赖其他药剂而可以直接染
优点:合成简单、色谱齐全,使用方便、价格低 廉。
H25C12
NN NaO3S
OH NHCOCH3 SO 3Na
蒽醌染料: 分子结构中含有
O
的染料。
O
数量仅次于偶氮染料。 主要有还原、分散、活性、酸性、阳离子
等。颜色以中、深色居多。
O NH2 SO3Na CH3
O
NH
CH3
O
CH3
NH O O NH
这类染料大部分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但能
溶解在硫化碱溶液中,溶解后可以直接染着纤维。
但也因染液碱性太强,不适宜于染蛋白质纤维。
⑤ 硫化还原染料
硫化还原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制造方法与一 般硫化染料相同,而它的染色牢度和染色性能 介于硫化和还原染料之间,所以称为硫化还原 染料。
⑥ 分散染料 这类染料在水中溶解度很低,颗粒很细,在染
与制造方法来分。
适用于对染料分子结构和染料合成的研究。
如:偶氮染料、蒽醌染料、靛料染料、硫化染 料、甲川染料、三芳甲烷染料、杂环染料、酞菁 染料等。
偶氮染料:
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 根据偶氮基的数目可分为单、双、多偶氮染料,是 整个染料品种中最多的一类,约占全部染料的60% 左右,以浅、中色居多。有直接、分散、活性、酸 性、阳离子、冰染料等。
液中呈分散体,属于非离子型染料,主要用于涤纶的 染色,其染色牢度较高。
⑦ 酸性染料 这类染料具有水溶性, 上染蛋白质纤维。
⑧ 碱性及阳离子染料 碱性染料早期称盐基染料,是最早合成的一 类染料,因其在水中溶解后带阳电荷,故又称 阳离子染料。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的各类染料已有七千多种, 常用的也有两千多种。由于染料的结构、类型、 性质不同,必须根据染色产品的要求对染料选 行选择,以确定相应的染色工艺条件。
第四章 纺织品的染色
一、教学目标
掌握纺织品染色的基础知识及几种常用染料的性 能和染色方法;能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染料,正 确制订染色工艺进行染色加工,获得高质量的染 色成品。
二、教学重难点
染色基本理论; 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阳离
子染料等的染色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染料概述 1、 染料和颜料的概念 2、 染料的分类和命名 3、 染色牢度 4、 禁用染料和天然染料 二、颜色的形成和配色 三、染色的基本理论 四、染色方法和常用的染色设备
着于棉、麻、丝、毛等各种纤维上而得名。 ②活性染料 又称反应性染料。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
或一个以上的活性基因,在适当条件下,能够 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
③ 还原染料
这类染料不溶于水,在强碱溶液中借助还原
剂还原溶解进行染色,染后氧化重新转变成不溶
性的染料而牢固地固着在纤维上。
④ 硫化染料
染料必须对纤维有亲和力。
注意:不同类型的染料对不同种类的纤维有不同 的亲和力,某类染料对某一种或几种纤维有较大的 亲和力,而对其他种类的纤维却只有较小或无亲和 力,因此应用染料时,要针对具体的纤维进行染料 类别的选择。
4、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二)颜料
也是一种有色物质,不溶于水,对纤维没有 亲和力,不能直接上染纤维,但能依靠粘着剂的 作用,机械地附着在纤维材料表面。
第一节 概述
什么是染色?
是把纤维材料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即借助染 料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结合,或者用化学方法 在纤维上生成颜料而使整个纺织品成为有色物体。
要求:
① 染色产品的色泽均匀; ② 染色产品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
研究染色的目的
在于能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染料,正确制 订染色工艺进行染色加工,获得高质量的染色 成品。
合成染料应用类别及其应用对象
染料类别
直接染料 活性染料 不溶性偶氮染料 还原染料 可溶性还原染料 硫化染料 酸性染料
酸性媒染染料酸性含媒染料
分散染料 阳离子染料
适用对象 棉 麻 丝 毛锦涤 腈 ★ ★ ☆ ☆☆
★ ★ ☆ ☆☆
★★
★★
☆
★★
★★
★ ★★ ★ ★★
☆★
★
(四)染料命名
我国对染料的命名统一使用三段命名法,染料 名称分为三个部分,即冠称、色称和尾注。
(三) 染料分类
不同纤维所用染料不同,按照来源分为天然染料 和合成染料。
❖天然染料:
多数需要媒染,过程复杂、牢度差、色 谱范围有限,鲜艳度差。但是环保绿色。
❖合成染料:
价格便宜,色谱全,染色方便。
主要有两种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和应用分类法。
1、化学分类法
根据染料的分子结构类型(共同的特性基团)
1、冠称 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 即根据其应用方法或性质分类的名称,如分散、 还原、活性、直接等。
2、色称
表示用这种染料染色后织物所能得的颜色的名称, 一般有下面四种方法表示。
(1)采用物理上通用名称,如红、绿、蓝等。并 可采用形容词“嫩、艳、深”等来修饰色泽。如:嫩 黄、艳蓝、深绿等。
(2)用植物名称,如桔黄、桃红、草绿、玫瑰等。 (3)用自然界现象表示,如天蓝、金黄等。 (4)用动物名称表示,如鼠灰、鹅黄等。
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共同点: 1、具有深浓的颜色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2、能以方便的方法,使被染物体着色; 3、具有使用要求的染色牢度;
颜料与染料的主要区别:
1、颜料(涂料)不溶于水 2、对纤维没有亲和力 3、可以是有机物,也有无机物 4、依靠粘合剂粘到织物上 5、在油漆、油墨、橡胶行业也有广泛应用
一、染料概述
(一)什么是染料?
能够通过介质与染着物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染着物带上颜色,并具有一定染色牢度的 化学物质。
染料应具备的条件:
1、有颜色。 2、能溶于水或分散在水中。 一般都是有色的有机化合物,大都能溶于水,
或通过一定化学试剂处理,转变成可溶于水的物 质。
3、能上染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