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一:[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典故(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有才而得不到重用,文帝时被委派为特使赦免了轻罪重罚的云中郡守(亦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时拜楚相不就又被免,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飞将军李广本人亦为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元老,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多为后世称颂在此不赘述,缺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故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的典故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东汉文学家。
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
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
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后来每当他拖着白天干活的疲惫身躯回家时,非常敬重丈夫的妻子由于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导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形容李广难封侯的诗
形容李广难封侯的诗
哎呀,说起形容李广难封侯这事儿,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道尽了李广一生的
无奈与悲哀。
就好像你拼尽全力跑向终点,却在最后一刻摔倒,那种
失落和不甘,李广体会得最深!
想当年,李广身经百战,那是何等的英勇!他带着将士们在战场上
冲锋陷阵,多少次死里逃生。
他射箭的本领,那叫一个绝!“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箭能深深没入石棱中,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他的厉害?可为啥就是封不了侯呢?
有人说他运气不好,就好比考试的时候,每次都差那么一两分就能
拿高分。
难道真是老天不开眼?可战场上哪有什么运气,靠的不都是
真本事!
也有人说他不懂政治,不会迎合上头。
这就像在一个大公司里,光
业务能力强不行,还得会和领导搞好关系。
可李广一心只想杀敌报国,哪有心思琢磨这些弯弯绕绕?
说到底,李广难封侯,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时代的悲哀?或许都有吧。
但无论如何,他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光芒万丈!我觉得呀,李广虽
然没封侯,但在我们心里,他就是永远的英雄!。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文是关于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别人看重,它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李广难封
【同韵词】正正经经、知出乎争、板上钉钉、遣将调兵、一路福星、阒无人声、寂然无声、一口一声、江湖医生、寥若晨星、......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
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原文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古代记载人才不被重用典故文言文
古代记载人才不被重用典故文言文1. 人才不被重用的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齐,鸣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注一】冯唐,西汉人,以孝闻名,文帝、景帝时得不到重用,武帝求贤良,受人举荐,但冯唐时已九十多岁,终因年老不得为官。
【注二】李广,汉武帝时明将,屡立战功,却未能得到封爵。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
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
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政治上还较清明,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空有满腹经纶,难遂报国之心,直到白发皓首,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难怪事隔700多年王勃年纪轻轻就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参加了,而且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
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
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
“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
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
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
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
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
滕王阁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滕王阁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 《滕王阁序》第四五段用典的句子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
3、“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
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原文(节选):《滕王阁序》唐代:王勃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释义: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扩展资料:《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
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意为: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龄是十四岁)。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意为: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也说“李广难封”
也说“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常被人们用来感叹生不逢时,或人才不被重用。
尤其是李广,其传奇而悲剧的一生更为后人无限同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所赞叹的正是汉朝飞将军李广。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做过骑郎将、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多年不敢犯,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人包括一些平民子弟都可以凭借战功位列将,爵通侯,但大小战役参加七十余次的李广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对此,司马迁在传记中含含糊糊将其归结为一个宿命论的观点。
后人则把原因归咎于汉武帝和卫青的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这一说法,基成定调,其实这一观点值得推敲。
首先,在武帝上台伊始就把李广从边境调到中央,其缘由是周围的人都称赞李广的才气,刘彻这么做就是对李广有意加以保护。
其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分遣四将各率军一万出塞,这是汉军第一次主动出击,李广也在其中。
这是汉武帝有意挑选未来最高军事统帅的“测试”。
每人一万,机会均等。
至于之后李广生擒被捉,侥幸得脱,当和汉武帝无关。
也许是《史记》中“天子以为老,弗许”这句话,让我们更容易相信是汉武帝的君主独断而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有所作为。
其实细析之不难看出,汉武帝这一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李广此时大概50岁左右,而卫青才20多岁,加之前几次战役中李广并没有太多的战功。
这样安排也是未尝不可的。
我倒是觉得司马迁所说的“数奇”更能解释李广未能得以封侯的原因,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继续沿着司马迁宿命论的老路子,而是认为李广确实不走运,他生不逢时,这让他很难有机会封侯。
李广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
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人给打怕了,便接受大臣刘敬的主张,使之“往结和亲约”。
至此,文帝、景帝忠实地执行这一路线,不敢越雷池半步。
文帝所下的诏书,更强调如果坚持和亲,称其可以让老百姓如何的丰衣足食、世代如何的昌盛云云。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滕王阁序》是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
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滕王阁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滕王阁序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仙人一作:天人;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典故详解及古今对照(经供参考)
《滕王阁序》典故详解及古今对照(经供参考)《滕王阁序》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俯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楚辞虽然出自百多年前,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深深印在了心中,体现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它是对历史上三位伟大爱国英雄的缅怀,那便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国苦不堪言,一朝日不落,九州大地遍布瘟疫,饥荒不断,种种暴戾暴政覆盖着它的面容,整个国家处于灰暗的苦无极限,本就贫穷的民众又有几分不幸福可言,家室情绪沉重。
就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三位伟大英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相继出现,以身作则,以言传道,用了他们自己的血汗来赢得全国人民胜利,挽救了这个苦苦挣扎的国家。
他们不仅是以身体实际行动改善了当时国家灰蒙蒙的面貌,更是以他们金口玉言劝导了无数穷苦百姓,提振了他们的信心,带来了他们性子里最坚韧不拔的信心。
冯唐易老,他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在抗击暴政残害百姓的运动中立下大功,不可磨灭的英雄形象,被万千爱国者所尊重膜拜。
他的每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像明灯照亮了这个苦苦挣扎的时代,他用仁义之心,感化了许多无辜受害的百姓,引领他们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李广难封,他是一位英雄中的英雄,他是在抗击荆轲之乱的阴谋中立下了非凡功绩。
他是一位有着英雄气概,勇敢无畏的实践者,是一位怀着爱国精神,不怕牺牲的爱国者。
他百折不挠的心,敢于抗击强权,敢于拒绝不公,带领着穷苦百姓前进,最终成就了物以类聚的壮举,获得了百姓的永久尊重和敬仰。
自古以来,爱国心永不改变,人们以身体实际行动,为了祖国的凋零储备财富,不怕牺牲,坚守梦想,为了救国祈福,努力前行。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以他们的勇敢和自强,带领着人们走出困境,赢得荣耀,然而,他们也意味着人们在苦难中永不灰心,永不放弃,在潮起潮落中抵抗历史的洪流。
虽然百年隔,他们的英勇事迹仍然被传颂,他们的故事被无数的孩子所听闻,激发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精神。
细思极恐,真正的英雄是如何走出苦难,如何付诸行动,如何书写英雄的传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今天!《嗟乎时运不齐运多舛唐易老广难封》,一句伟大英雄的敬仰之词,永恒流长,永远被不朽,因为他们是爱国者,是抗击灾难的勇士,他们是历史的使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把爱国精神传承下来,在永恒的世界里传送激情与热情!。
冯唐易老阅读理解
冯唐易老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各题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1.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命途多舛:不顺当B.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C.无路请缨:报国D.盛筵难再:两次2.下面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译:喝了贪泉的水,心境觉得清爽无尘;身处干涸的车辙之中,胸怀感到坦荡欢畅。
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北海虽然遥远,借助大风也还可以到达;年轻的时候虽然失意,晚年也还可以有所作为。
C.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孟尝志行高洁,却白白地怀有一腔忠君报国之情; 阮籍放荡不羁,可又怎能学他那样穷途哭泣!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译: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
虽然年岁与终军相同,却没有从军杀敌的门路;虽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只能仰募宗志那远大的志向。
3.下面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译:终生放弃了官禄富贵,到万里之外去侍奉父母。
B.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译:虽说比不上谢家的“宝树”,却也接触了贤德之人。
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怎样的一种“不得已”?
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怎样的一种“不得已”?前言前几天遇到了一个问题:《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还没有回答就看到不少人炮轰题主张冠李戴,题主说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于王勃《滕王阁序》并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估计题主一时短路写出了这个问题,可惜发出后就改不了,只好挂在那里天天被人骂。
老街写东西也经常犯这一类错误,不过粉丝们比较宽容,大多会善意地提醒,我也及时更正或者标注,避免误人子弟。
一、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读清词学家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时,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段:“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这一段话也可以解释诗心与文心,同样可以用于诗歌和文章的创作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时不我与,怀才不遇的意思,也都有这种“万不得已”的感受。
读书人都有理想有抱负,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如果一个人叹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话,一定是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差距。
二、王勃的不得已王勃(约650年-约676年)乾封元年(666年)及第仅仅十几岁。
本来少年成名前途光大,他却因为不谨慎,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触怒皇帝被逐出长安。
咸亨二年(671年)又因为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从此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此时的王勃前途暗淡,因此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这一段话中列举的人物有: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君、阮嗣宗六个人,每一位都是不世出的人才。
但是贾谊因谗言被贬于长沙、梁鸿因讽刺朝廷逃匿到我们山东海滨,这两个人在政治清明时都得不到重用。
孟尝君还算不错,立了一番功业,但是也经历过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时期。
生不逢时的阮籍处于魏晋交替的政治动荡之中,好友嵇康性格过于刚强而死于非命,阮籍内心的矛盾让他也充满了痛苦,因此会有穷途之哭。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别人看重,它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李广难封
【同韵词】正正经经、知出乎争、板上钉钉、遣将调兵、一路福星、阒无人声、寂然无声、一口一声、江湖医生、寥若晨星、......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
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唐代的文学圈里,王勃是真正的少年天才,他天聪早慧,六岁能文,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即能发现其中谬误,并写出《汉书注指瑕》十卷。
据《唐摭言》记载,王勃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时,年仅十四岁。
可惜的是据《旧唐书》所载,王勃“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又说他“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估计后者是虚岁,古人算虚风时,把十月怀胎也算作一岁,据现代学者的最新研究结论则是:王勃生于公元650年,664年写《滕王阁序》,卒于676年,他在人世间只匆匆度过了26个春秋,当唐高宗看到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叹不已,要亲自召见王勃时,王勃已经落水而死了……不管是对谁来说,王勃的生平都让人唏嘘不已。
(王勃画像)王勃的《腾王阁序》里有一段经典的段落: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冯唐像)这里提到了一大堆人生无奈的事,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后,王勃提到了冯唐,并说“冯唐易老”,王勃为什么这样说呢?冯唐是汉代将领,身历三朝,汉文帝时,冯唐因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但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啥话都直说,因此时时被人排挤,连见汉文帝时,他也是直话直说,《史记》里这样记载:冯唐是代郡人。
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问冯唐:“我在代郡时,我的下人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作战的情形。
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
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提起这个李齐,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
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这跟现在有人说:我性子直,就是这样啊,基本上是一样的。
可是冯唐忘记了,对方是皇帝。
当然,汉文帝算是明君,后来他还是找冯唐问原因:“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
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
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
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
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
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
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其实我们知道,这是秦军的反间计)让颜聚取代他。
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
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
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当汉文帝知道远在边关的云中太守魏尚被判罪原因后,马上派冯唐持符节去把魏尚给赦免了。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故的来历。
)接下来魏尚不负所望,击败了匈奴,冯唐因举荐有功,也被封为车都尉,但封官归封官,汉文帝心里总归是不高兴了好一阵子。
(苏轼密州出猎词意图)不久景帝继位,任命冯唐为楚相,紧接着就又免职了,《史记》里没说原因,估计还是因为性子直。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再说,那一段时间,七国之乱与边疆战事不断,汉著名将领很多,周亚夫,李广、程不识、卫青都是名将,轮不到冯唐。
(《史记》书影)汉景帝在位16年,后汉武帝继位,这时匈奴来犯,汉武帝向大家征集将领人才,有人就举荐了冯唐,但这个时候,被冷落多年的冯唐已经90多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冯遂出来担任军职。
《史记》里把冯唐列入列传记载,也算是名显史册,显然,对于冯唐的人格,司马迁是赞赏的,认为冯唐是“可著庙廊”的。
后人便多以“冯唐易老”来形容人生匆匆,不易得志。
昨天写了“冯唐易老”,有位朋友留言说,最好把“李广难封”也写一下,今天补上。
我们上学时背课文,有一首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刮得刷啦啦起伏抖动;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天亮之后,一看,昨晚上那只老虎,其实是一块石头,将军射的那支箭,箭头深入石头。
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汉名将李广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载,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读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这段记载之前,有一段“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敌人听到名头就躲开了,李广的“飞将军”称呼,就来自这里。
可是这样的一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只落了个自杀身亡的结果。
这是什么原因呢?(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战功显赫,士兵爱戴,名声在外的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李广自己也曾有这样的疑问,于是,《史记》中记载,他向当时的星象家王朔问自己没封侯的原因,王朔让他自己思考有啥后悔的事情没有,李广反思之后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
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杀降故然不祥,但显然这并不能做为李广终身不能封侯的原因,我们今天再去思考李广的生平,他不能封侯的原因应当更加复杂一些。
史书中多次记载李广的命运不好,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最重要的原因当来源于李广本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汉景帝时,天下的刘姓小国太多了,不得不削藩)汉景帝年间,汉景帝因为采用大臣晁错的《削藩策》,引起其他诸侯小国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将,在三个月内平叛。
李广也随周亚夫出战,作战勇敢,立功无数,身为骁骑都尉的他接受了当时身处平叛最前线的梁王刘武(属于听从中央军指挥平叛的一个诸侯王)的接见,甚至还接受了梁王刘武(景帝刘启的弟弟)给他的赏赐,七国之乱本来就是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王政权的一次严酷斗争,可是如此敏感的政治氛围,身为中央平叛军李广跟同样是诸侯王的梁王走这么近,汉景帝怎么可能高兴,七国之乱结束后,立功甚多的李广,回朝却没有受到封赏。
不封侯的原因之一:不懂政治。
李广因为作战勇敢,成名于七国之乱,后来与匈奴作战,他仍然是老样子,勇敢,但指挥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仅仅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李广事迹都是李广以少胜多,勇猛无敌的战例,这是因为李广擅长轻兵深入,不守规矩,轻兵作战,运气好,就斩将立功,运气不好,就战败被俘,《史记》载,因为他孤军深入,曾经被匈奴抓获,后经他自己装死才侥幸逃脱,“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个人勇敢,但不会运作大军团作战,兵败被敌人俘虏过,本来是要斩首的,花钱买了条命,李广一生重要的四次大战中,战绩两次全军覆没、一次迷路、一次没战绩,上面说的是其中一次被生擒。
这些都是李广的人生污点,这些污点,注定了他不可能封侯,是个战斗英雄没得说,但却不是好的军团指挥官。
在具体的战斗中的英勇是没得说的,就是不能指挥大的军团作战。
不封侯原因之二:个人英雄主义。
(李广的浮雕)李广治军的特点是:作战时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苦,每次获得军功之后,都把所得的封赏分给共同作战的士兵,而且平时对士兵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只要作战勇敢就可以了,其他的军纪都可以忽略,于是,士兵们都原意跟着他参加战斗。
这与李广同时代的程不识治军是两回事,程不识治军严明,讲军纪规矩,赏罚用制度控制,平日里军纪严谨,士兵们受不了约束。
因此,当时,李广带的兵就是“李家军”,只服李广一个人的管;而程不识带的兵才是国家的军队,是皇帝的军队,换其他将领之后,仍然听命。
对于封建王朝的帝王来说,军队再强,“只知有将,不知有君”显然是不行的,比如宋代岳飞的“岳家军”,很牛吧,可是皇帝心里不舒服。
因此,李广不封侯的原因之三:不会当官(这其实是不懂政治的副产品)。
(宋代岳飞的军队叫“岳家军”)再有一点,李广在最后一次可以申辩自己指挥作战失败的时候,认为自己不能再受小吏们的盘问侮辱了,挥剑自刎自己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死呢,未来能不能封侯还不好说,60余岁还性格这么火爆,显然性格上也有缺陷。
再稍稍说说封侯与不封侯的区别:大致来说,不封侯就相当于高级打工仔,混得好的,拿高工资,但没有公司股份,封侯之后,可能工资不一定高,但因为有公司股份,收入基本上是有保障了,这是经济上的区别。
由此而带来的公司所有权的地位和权力象征是另一重大区别,这些区别是封侯额外的衍生物,因此,封侯是古时侯一个人政治生涯的重要分界点。
由此衡量,李广没有封侯,就显得比较正常了,一个政治上不成熟,没有大兵团战功,对中央政府不够尊重的李广怎么可能封侯。
尽管如此,由于李广的人格魅力,“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放在一起,都用来表达生命易逝,人生成功不易的叹息。
在王勃写完《滕王阁序》之后,都成了著名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