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声音 理性发出自己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评论是建立在对新闻事实叙述的基础上,阐述对事件的看法,从而提升或延展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使之获得一种超越,给观众提供一个建设性的观点,形成普遍意义。在这样一个传播手段多样、意见表达多元的社会中,电视新闻评论的魅力正在日益凸显。阿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传播主流、引导热点、引领舆情的功能。从传播主流来说,党性和人民性决定了电视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其对热点的引导是应有之义,这也是电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话语权的当然作为。电视媒体通过对热点的引导,从而使观众获得一种引导性的主流观点,形成对问题富有积极意义的判断和良好氛围,最后达到引领舆情的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强化电视媒体自身立场的功能。如果说新闻立台,评论则是引领之旗。笔者以为,省级上星台以及地面频道都应着力区域传播来做文章。只有对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发表属于“本台的观点”,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并且是持续地、富有建设性地给观众以启发引导,才能树立并确立“本台”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收获万众聚焦的目光。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特点。时效性是新闻评论必须追逐的第一目标,没有时效的新闻评论是“马后炮”,只有具有了时效,评论才会“有的放矢”。当然,新闻评论可以是“第一落点”,也可以是“第二或第三落点”,但两者之间在时间上要有密切的“关联度”。新闻评论还必须具有针对性,指向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的言与论不能“无病呻吟”,让

公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要整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还要提供理性的思考。只有当新闻评论提供了一种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从而使观众获得了引导性的价值判断,评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需要理性精神。曾几何时,高铁是媒体追逐和报道的热点,铺天盖地而且是一边倒的宣传报道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甬温”高铁事件后,一些媒体又是一片批评声,让人感觉中国的高铁只是一个盲目的冒进。这种跟风式的、非理性的报道态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受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基于如此报道的分析评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新闻评论应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作为新闻产品中最犀利的新闻评论,即使不能给出完全正确的专家般的判断,也应理性科学,这是媒体的责任,更是使命。

电视新闻评论需要探究精神。在自媒体时代,媒体之间易形成跟风现象,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一股脑儿往一件事上使劲。后来者没运气得到新闻的第一落点,就“掘地三尺深挖细究”,其结果是“风越刮越大”,事件不受报道者的控制而走向了反面,形成了报道灾害。建立在如此新闻报道基础上的评论也就当然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这里面有媒体从业者的懒惰因素,不愿意自己去寻找新闻线索,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但更为重要的是忘却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集体无意识”地人云亦云,思想意识里只有所谓的“新闻追逐”和“收视率”。再者,缺乏自觉的探究精神。新闻评论作为“旗帜”,它的鲜明性是其他新闻产品所无法比拟的,这种鲜明性决定了媒体必须具有质疑的态度和自觉的探究精神。

电视新闻评论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包括善意的批评、积极的引导和人性的光辉。孰对孰错、孰是孰非不是新闻评论的终极目的,新闻评论本身也不要做“裁判员”,它告诉公众的只是一个选择性的评判标准和选择性的思考路径。郭美美事件在网络媒体的一片批评声中使中国的慈善事业倒退了百年,这不是公众想要的,也不是政府想要的,更不是批评的目的。批评不能解决问题,“义愤填膺”也不是“立场”,公众想要的是一种超越事物本身的理性思考。善意不是无原则,是发至内心的“情”而止乎“理”,出于善意的饱含着“情”的“批”,公众自然欣然接受;止乎“理”的“评”,才会使公众心中充满温暖,获得正义的道德的力量。当然,对社会丑恶现象媒体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鞭挞,毫不留情,但不要“刻意”地穷追猛打、穷揭疤痕,要站在理性的角度揭露丑恶的本质,指出改造提升的路径,给公众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这样的批评才有力量。

(作者单位鹰潭电视台成都理工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