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企改制的模式
模式之一:国有企 业改制为国有独资 股份公司:符合 《公司法》有关规 定的,可以由国有 企业单独组建国有 独资的股份有限公 司
国有企业
国有独资 股份公司
模式之二:国有 企业新建、扩建 时,积极吸收国 家以外的其他方 面的股份投资, 将各方投资形成 的资产折算成股 份,从而组建股 份制公司;
年份 资产总计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2000 84014.94 42203.12 2408.33 2001 87901.54 44443.52 2388.56 2002 89094.00 47844.21 2632.94 2003 94519.79 58027.15 3836.20 2004 101593.74 71451.93 5311.88
几点说明
股权结构的设计,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行股权结构的设置与持股比例。既要考虑 国家的产业政策又要考虑对人力资本的激励 效果。 国家股 法人股 个人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承包制改革 拨改贷 利改税 实行经济责任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国企改革进程
1、国有企业的成长与探索阶段 (1)形成时期(1949~1952) 最初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为了 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 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通过民 主改革使之转变为国有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 主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伪满和汪伪 政权的企业;四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 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
债务
债权人
股权
新的投资者
股份公司
国企改制的程序
5.改制方案 批复
上级主管部门
产权界定
1.改 制立 项申 请 2.同意 立项 批复
名称预核准
4.改 制方 案申 请
6. 实 施 方 案 改制方案
资产评估
公司章程制定
产权登记
高管人员推荐
改制企业 3.制 订改 制方 案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人员安置
7. 组织结构设置 成 立
财务处理 职工代表大会
几点说明



改制工作小组一般由原企业的经营管理负责人、工会组织负 责人、财务管理负责人、职工代表以及厂办负责人等共同组 成。 企业清产核资的主要内容是查明并确认企业的实有资产: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各项应收款、存货、短期投资、待 处理流动资产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等 固定资产: 原值、净值折旧额等以及在用、出租、未使用、 不需用、封存和其他固定资产 长期投资: 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长期投资 无形资产: 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名称权、著作权 以及特许经营权 递延资产、在建工程等
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增强的表现
第一,逐步退出一般竞争行业,而集中于关系国计
民生的重要行业
第二,控制了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系统的管
道和网络系统
第三,大多处于所在行业的产业链条的上游,对整 个行业形成控制
国有企业集中的行业有: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例如军工、能源、资
源、交通
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例如电力、通信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例如一些
国有企业居于相当多行业的上游,从根本上实现了控制
主要是资源和能源,包括石油、 钢铁、矿产等行业内的企业
上游企业 中游企业
主要是生产工业和 民用终端产品的行 业,包括轻纺、电 器等行业在内的企 业
下游企业
国民经济各行业业产业链示意图
2、竞争力增强 规模利润增加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亿元)

企业成本最大化——78年前,国有企业的行 为目标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其投入与产出 完全是按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目标而制定, 不强调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企业不需 要为亏损负责。
4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特征
“三铁” “铁饭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指国家 分配工作,干不好只能调走,绝无失业之忧。 “铁工资”是指工资从就业开始就是那么多, 顶多根据工龄长短进行增加,不会因业绩的 好坏而增加或者减少。 “铁交易”是指当时国有企业之间的计划交 易都是固定的,供求关系非常稳定。
非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
新扩建项目
国有股份
非国有股份
股份公司
模式之三: 需要新增投 资的企业, 通过发行股 票筹集资金, 并将原国有 资产和认股 形成的资产 分别折算为 股份,建立 股份制公司
转让部分股权
股份公司
新的投资人
转让剩余的股 份
转让获 得的股 份
增资形成 的股份
新股份公司
模式之四:完全依赖 国家贷款投资建立的 国有企业,负债率比 较高,可以通过将国 有企业债务转换成股 份制公司股权的方法 (即所谓“债转 股”),从而建立股 份制公司;或者通过 发行股份募集社会资 金入股,从而改变国 家持有的股份比例过 高的资本结构,组建 股份制公司
2004年12月,联想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 电脑事业部 2005年8月,中石油4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 克石油

2005~2007年,中央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项,二等奖154项,分别占该奖项的47· 5%和 27· 1%。 2006年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 央企业获得。但相对于国外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 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世界级的大公司,国有企 业竞争力的培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我国排名第一 的中国石化在世界排名第16位,其资产总额相当 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的83· 36%,但是营业收 入和利润却只相当于沃尔玛的42· 04%和32· 72%。

7
国企的地位和作用
一、消灭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制度,奠定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民族工业企业12.3万家, 职工164万人,民族商业资本13万家,从业人员99万人, 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民族工业约占45%。 而代表官僚买办资本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约为 200亿美元,其控制的银行为2448家,占全国3489家银行 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掌握的工业资本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 工业交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则占80%,官僚买办家族控 制工业掌握了全国钢铁的90%,电力的67%,布机的60% 以上,还垄断了全国的铁路和航空。
第三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1
主要内容
何谓“国有企业”?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 国企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讨论
2
何谓“国有企业”?

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制 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 影响的企业。
3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目标

(3)彷徨时期(1958~1965年)

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 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 分下放到地方,虽然是将权力下放,但国有企业仍受 行政管理,不可能解决企业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 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 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管理,国企改革以 失败而告终。
(2)成长时期(1953~1957)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 612亿元,建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 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 国有工业企业。 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经济接受苏联的 援助,同时也接受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随着国有企业队伍的日益庞 大,为日后成为国家的“包袱”埋下了隐患。
二、构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整工业体系和主 要物质基础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没有外资企业, 也只有很少的私营企业。从1949年到1978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是公有 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
三、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起点和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农村是从1978年的“联 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在城市则是从1978年的 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1978年,中共四川省委 确定了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新都县 氮肥厂、四川化工厂、陵江机床厂和南充绸厂六 家国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当时扩权的内容很简 单,即完成生产任务后可以利润留成分发奖金。 1979年则扩大到100户企业。

国企改革成就
1、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控制力增强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统计
年份 数量 1998 6473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61301 54389 46767 41125 34280 31750
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比1998年减少50.1%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 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 度。
(4)停滞时期(1966~1978年)

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 扩大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开始彻 底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方的计划权, 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的不断扩大。第 二次国有企业改革重蹈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 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 陷入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 死再放”的怪圈。
2004年各项指标分别比2000年增加20.92%、69.30%、120.56%
进出口的增加
2005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情况(亿美元)
1-12月 出口总值 国有企业出口 进口总值 7620.0 1688.1 6601.2 同比增加 28.4% 9.9% 17.6%
国有企业进口
1972.0
11.8%
收购外国公司

5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特征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味强调扩大企业的规模 , 增加资本及劳动力投入,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同时企业还需要负担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 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幼儿看护等 。
6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绩效
统计资料表明,在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里, 我国工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5%上升到 49.4%,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而国营工业 又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 按可比价格计算,国营工业产值增长了17.15 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55%。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作为当时经济形式的主体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阶段
(1)放权让利,两权分离(1979~1992年) 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 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 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到1980 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1983年实 施“利改税”政策,明确了国家和企业之间收入 与权力的分配。
公共事业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例如汽车、计算
机、制药
据2004年1月14日《经济日报》报道,若干重要行业 国有经济的比重为:
军工行业100%。
石油工业92.1%, 电力行业90.6%, 民航、金融行业90%, 铁路行业83.1%, 汽车行业72%, 煤炭行业70%, 化纤、化肥行业69.3%, 冶金行业64%,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 ~2002)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 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制 度,改革开始走向以制度创新为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 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对国有 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 机制。
国企改制的含义
国有企业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 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公司制改 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 向。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我国的 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 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型企业。 十五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 理科学 。” 十六届三中全会:“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 严格、流转顺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