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的《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化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后续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电子的排布规律。
(3)学会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并能解释一些基本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为: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
教学重点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们是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则是因为电子排布规律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和掌握。此外,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反馈评价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实验合作、互相评价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主题一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组成,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电子云模拟实验。
3. 准备原子结构示意图模板,供学生绘制。
4. 准备教师讲解的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回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些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如西瓜、太阳系等)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
再通过提问“原子是怎么构成的呢?”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二)新课教学1. 原子模型简介介绍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并解释为什么汤姆孙会提出这个模型。
再介绍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并解释为什么卢瑟福会提出这个模型。
通过对比两种模型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2. 电子的发现通过展示一些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电子的发现过程和意义。
同时,通过提问“电子是如何被发现的?”来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性质和特点。
3. 原子核结构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再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构成和作用。
4. 核外电子排布通过一些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和规律。
再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排布的意义和作用。
(三)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提问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1.利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物质表面结构,进而推断原子的排列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运用数学工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
2.运用模型和比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和示意图,解释原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信息。
3.撰写科学小论文: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原子结构相关话题,如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4.家庭小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实验要求安全、环保,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
-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环保活动,提倡绿色化学。
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系列(人教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知识导学分层训练)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在层次、电性、数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水分解的动图,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学生活动】回忆上述概念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新知探究一、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教师活动】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几部分?原子是实心球体吗?【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活动】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能更直观地感受原子的小,化抽象为具体。
引起学生的探知欲望。
【教师活动】观察教材第53页图3-9,你能发现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活动】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但原子中有一些粒子是带电的,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构成的粒子显什么电性?【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拓展提升】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有一位科学家叫卢瑟福,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束α粒子以非常高的速度去轰击一块金箔,结果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去。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活动2:聚焦玻尔原子模型,认识能层、能级的表示方法
分配学生阅读书本第4至5页,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不同的能层用什么符号表示?每个能层最多容纳多少电子,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2.不同的能级用什么符号表示?每个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活动3:聚焦玻尔原子模型,认识能层、能级的能量
阅读书本第4至5页,结合PPT展示的相关内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坐标系中完成能层、能级排布图(在小黑板上利用模型完成):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能层
小组展示,组间评价
归纳得出结论: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用能层能级表示学生讨论完成,小组展评:
【学以致用】
1.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中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
(1)1s,3d
(2)3s,3d,3p
(3)2p,3p,4p
2.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本课题围绕化学学科素养展开,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体验过程,从生活现象引入探究理论,利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化学学科价值。
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实物磁铁模拟能级,帮助学生模型建构突破难点,体现学科研究方法与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观点,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云的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云的观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观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2. 准备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提前准备好实验报告和视频。
3. 准备教案和PPT:设计合理的教案和PPT,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 预习材料: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原子的构成是什么?2. 引出新课题:原子结构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观看相关视频)(1)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息深入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息发展的,我们要不息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原子核的组成(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引导学生思考:质子和中子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3. 电子的发现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电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
4.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应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1)介绍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如何在能级上排布的。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观点,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的排布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电子云的观点,掌握电子排布的量子化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2. 准备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原子结构。
3. 准备视频: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4. 准备教材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原子观点,通过PPT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内部结构。
2. 提出疑问:原子内部是不是像西瓜籽一样,有一个小小的核心?如果是,它是什么样子?(二)新课教学1. 实验演示(1)介绍卢瑟福实验,通过PPT展示实验装置、过程及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为什么这么奇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奇奥性。
(3)请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2. 讲解原子结构(1)介绍电子的发现过程及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对电子的认识。
(2)介绍玻尔模型和摩登量子力学对电子运动规律的诠释。
(3)总结原子结构特点:原子由居于中央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3. 化学键讲解(1)介绍化学键观点及分类,包括离子键、共价键等。
(2)结合原子结构讲解化学键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小组讨论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律?(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干系是什么?(四)教室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等知识点,并强调重点观点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五)安置作业请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原子结构及化学键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4.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插图和表格的观察,培养数据分析水平。
2.学会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使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方法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持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间的关系;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习难点】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过相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与它们相关的哪些知识?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相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求知欲。
为了搞清楚这些 问题,在本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二、预习导学阅读P 53~P 57教材的内容及相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的结构和电性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请以钠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的数目分别是多少?3.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近,电子的能量‗‗‗‗;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远,电子的能量‗‗‗‗。
4.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 种现象叫做‗‗‗‗‗‗‗‗‗‗‗‗‗。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 一个质子带‗‗‗‗‗‗‗‗‗‗‗‗(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5.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请你参考教材,试着画出钠、镁、硫、氯、氩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归纳自己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过渡
展示图片,指出如果把原子比作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原子核就相当是中心的一只小蚂蚁,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电子在运动。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引出第二个问题: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原子内部的样子。
让学生再次明确原子的构成情况。
讲解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提出问题,当核外电子数量比较多时,多个电子又该如何运动?
学生活动
根据所学知识,画出自己心目中碳原子的模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画,之后请代表上台展示。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埋下伏笔。
讲解
同学们刚才画的图在使用时还是有一点麻烦,我们可以用更形象简约的方式去表达,那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学生聆听,体会。
让学生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画出元素周期表中第2、8、10、12、13、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
检验学生是否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生活动
出示前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寻找规律。
观看,思考。
总结
老师总结出元素原子分类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观看《广岛核爆》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弹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引出课题:要想弄清其中的缘由,首先要从原子的结构说起。
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影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
展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目标。
或大声、或小声、或默默的阅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解
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种实心的不可分割的球体,1897年英国另一位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思考原子是否显电性,并由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部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联想到原子内部一定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
听老师讲解,明确原子的构成情况。
让学生明白原子的构成情况。
提出问题
请学生解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回答。
反馈学生对原子不显电性的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观看课本中表格3—1几种原子的构成,找出相应的规律。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让学生能得出以下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引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解
按照电子距离原子核由近到远的顺序,把电子的运动轨迹分为七个区域,也就是七个电子层。
思考,猜想。
让学生明白能量越高的电子,距离原子核的距离也越远。
请同学们猜想七个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是否相同。
讲解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学生倾听、记录。
让学生明白排布的规律,为接下来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打下基础。
让学生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逐渐认识到原子内部的结构。
讲解
讲述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α粒子的实验。
小组讨论卢瑟福实验现象背后揭示的真理。每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
让学生自己建构原子的模型。
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总结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并告诉大家经过科学家的继续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史的回顾,知道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构成原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对原子模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