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1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分析他们思想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展示,学生从中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运用材料,创设问题,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意义。

(3)通过讲解宗教改革时的人文主义,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及其影响。

四、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分为四个板块,罗马教皇的权威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怎么挑战,挑战的结果如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探究一、教皇有哪些权威:中世纪的欧洲,教皇到底有哪些权威?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教皇的权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一: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外整整等了三天,终于得到了教皇的一个赦罪之吻,而教皇是位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史称“卡诺莎之辱”材料二: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材料三:中世纪天主教会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

(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天主教会)材料四: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

教皇权威的具体表现:政治:教权高于王权;经济:最大的封建主;思想:垄断思想;社会生活:影响人的一生;探究二:为什么挑战教皇的权威:材料一:作为教士本身应该遵守规定,但是教皇英诺森八世有八个私生子,瑞士教会的一个主教把他管辖下的一个修女院修女变为自己的情妇,巴黎圣母院的教士甚至把自已的住所变成了赌场。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新部编本(08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新部编本(08岳麓版必修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岳麓版教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说的涵义及《九十五条论纲》。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教权强于王权)4、出售赎罪券——导火线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内容A、“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是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充满了个性解放的色彩,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救赎。

基本教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要不断地赎罪,只有不断的赎罪,灵魂才能得救。

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
2.扩展: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思想:①信仰得救②反对等级观念③否定教会统治权,否定封建主特权④先定论《基督教原理》
(2)意义: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节约简化教仪,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加尔文改革与马丁路德改革的异同
同:①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异:加尔文更激进
三.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四.作用,
1.削弱了教权,加强了世俗王权,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解放了人性,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
4.分)
(2)出现“百家争鸣”局面(2分)
(3)实质都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
关系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对宗教改革的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宗教改革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3分)
二.过程
1.兴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2)思想:因行称义(教会)~因信称义(马丁),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3)意义:

2013岳麓版必修3《挑战教皇的权威》word学案

2013岳麓版必修3《挑战教皇的权威》word学案

2013岳麓版必修3《挑战教皇的权威》word学案【课标要求】:明白马丁·路德等人的要紧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梳理】:一、背景:1、经济:的产生和进展。

2、思想:文艺复兴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

二、马丁·路德改革1、全然缘故:教会压迫最严峻,阻碍的进展。

2、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3、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3、主张:强调,主张只有靠才能得救。

4、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结果: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先的、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加尔文改革: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人只有靠才能得救,反对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讲明成,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学讲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状方面的依据。

(2)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被誉为“”。

四、意义:欧洲的宗教改革家不迷信传统、陈规,勇于挑战以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在持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第14课理性之光(课前预习案)【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进展。

【知识梳理】:一、兴起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二、性质:思想文化运动三、要紧观点:提倡,把斗争矛头指向制度及其体系四、代表人物:1、孟德斯鸠:代表作是《》,提出了学讲,那个学讲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差不多原则2、伏尔泰:强烈反对,称教皇是“”,后人评论讲,那个学讲“18世纪是的世纪”3、卢梭:阐述“”的学讲,提出“”的口号,代表作是〈〈〉〉。

4、康德:代表作是〈〉,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提出的原则。

他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5、阻碍: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运动,丰富和进展了的内涵,它不仅为作了舆论预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制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宝。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_word版有答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 挑战教皇权威[易错提醒]“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材说明:岳麓版必修3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相对来说,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因为涉及到一些基督教的教义以及各个改革者甚为深奥的宗教思想,使讲解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困难。

课前应注意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

课上讲授时适当介绍一些宗教概念并解释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找些直观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全面的贯彻课标要求。

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而本课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即人文主义影响到宗教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变革。

因而,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知识点主要包括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和日内瓦宗教改革及对这些改革家的评价等。

其中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思想,而且要通过分析马丁﹒路德改革思想来深入了解课标要求的“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即指出贯穿宗教改革思想中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 省赛

高中历史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 省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2)了解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使学生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2)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2)通过知识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赵林教授说:“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

而这场宗教改革大幕是由马丁·路德揭开的。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及影响,二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内涵及其影响,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力量。

故本课的主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解放”。

据此,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天鹅的鸣唱这个环节主要学习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内涵及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1.一鸣惊人——挑战教皇的权威学生阅读《九十五条论纲》部分内容,讨论、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含义和影响。

2.一名战士——蔑视教皇的权威通过讲述,使学生体会马丁·路德挑战教皇权威的勇敢精神。

3.一个教义——“因行称义”的魔力通过讲述马丁·路德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天主教战士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了解并思考“因行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必修3: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1

必修3: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1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宗教改革前后天主教会的基本情况,熟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理解“因信称义”学说和先定论。

2.掌握“挑战教皇权威”的史实依据。

3.通过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认识16世纪基督教徒对教皇权威的挑战,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二、【教材分析】(一).重点难点与疑点1.教学重点: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和活动2.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3.教学疑点: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二).教材解读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宗教改革的起因:经济: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腾飞。

政治: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宗教:天主教会腐败,基督教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2..宗教改革发轫于德意志的原因。

首先,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第二:与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国家相比,以德国为代表的中欧和北欧有着更多的宗教敬虔。

第三,德国自古对罗马就有宿怨。

皇帝和教皇之间多年来无何止地进行争吵,国家的四分五裂使德国人民更容易受到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以至于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

第四,德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圣经》印刷较多。

德国人对《圣经》的怀疑使他们发现,主教和教士对他们讲的许多事情同《圣经》原文并不完全相同。

16世纪,天主教会与德国矛盾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趋腐败,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

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

16世纪的德意志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视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学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学前需知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突破: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难点攻坚:宗教改革的背景、加尔文的先定论、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二)知识梳理与结构注意:“结构图”课后学生画出来。

知识梳理:1、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政治、思想、教会自身、导火线)2、宗教改革的过程。

(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3、宗教改革的实质。

(时间、首先爆发的地点和扩展的地点、阶级、反对、运动)4、宗教改革的影响。

(经济、政治、思想、教会自身)5、思考:两个比较、一个含义。

知识结构图(学生作业):(三)自主学习核心思想意义教皇派马丁·路德加尔文(四)材料与问题1、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卡诺莎之辱)(愚人船)(天主教的俱乐部)材料二: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思考:(1)、当时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处于什么地位?(2)、教会内部是什么状况?(3)、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什么样结果?材料三:14—15世纪英、法、西班牙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民族意识为其特色,并且出现以专职君主为核心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阻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吴于廑《世界史·近现代史编》(上卷)思考:(1)、这段材料反映了王权和教会之间什么矛盾?材料四: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

但商品经济不声不响的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上帝——金钱。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程标准解读1、知识与能力●掌握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和由其掀起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开创了欧洲近代史新纪元的深远影响;掌握加尔文的宗教思想,领会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所奠定的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内在联系来把握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增强透过现象把握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坚持真理,捍卫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正义之举和敢于向教会和世俗权力挑战的精神,培养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

教材重点: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和活动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导学结构:一、历史背景1、席卷欧洲,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2、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向教民兜售。

二、马丁·路德1、主张:强调,主张。

2、著作:①公开辩论②宣称3、影响①宗教改革在。

②是反对运动。

③改革后创立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三、加尔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2、著作:①主张。

②反对。

③否定。

3、主张;,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4、影响①为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

②在西欧广泛传播。

③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④被誉为。

四、影响:用,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难点解析: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宗教改革的内容有哪些,结果怎样?如何评价德国宗教改革?(1)背景:第一,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度卷欧洲,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第二,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强调因信称义。

第三,罗马教皇和天主都会的腐败糜烂,坚定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决心。

第四,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向教民兜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最新-高中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 岳麓版必修3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 岳麓版必修3 精品

高中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3 岳麓版必修3【背景知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1)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改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出现了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德国的马丁·路德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

(2)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

(3) 14、15世纪西欧很多地方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

这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4)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搜刮民财。

【概念阐释】(1) 先定论又称“前定论”,宗教改革时期由加尔文提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上帝已经预先挑选好哪些是选民和弃民,选民是上帝的恩典,不以人的善恶功罪(指的是罗马教会的救赎理论)为转移,教皇和主教们更不能代表上帝。

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因此,人们就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不应放弃现世的努力,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

如果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

(2) 因信称义基督教用语。

本课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

“称义”,一词原是法庭用语,指法官宣判一方得胜。

在希伯来的法庭只有原告与被告双方,没有检察官。

法官听完控辩双方陈词,认为证据对哪方有利,便判那一方胜诉,因而亦是使胜诉一方…称义‟了,意即“成为正义的”。

按基督教教义,人自犯有原罪以来,已经失去理性的能力.不能自行有正义的行为、成为正义的人。

成为正义的人只能由上帝拯救而获得。

因而‟称义”包括上帝使人脱离罪恶(不义)而进入恩典(义);人脱离罪恶而变为义,在新教中则由人的忏悔蒙上帝恩赦成为义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上的人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案(横向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案(横向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案(横向3页)第 2 页【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 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 【难 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体系构建】【问题1】根据材料回答,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拥有怎样的权威? (C 级)材料一: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材料二: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

材料三: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

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 ——恩格斯 材料四: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一、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对德意志压榨最为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德意志的四分五裂,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一切引起人们不满,社会矛盾激化 3.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宗教: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5.导火线: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二、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 2.主张: 1)核心:“因信称义”,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圣经》是最高的权威,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会和教皇的学说【问题2】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的目的是什么?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学说的实质是什么?(B 级) 3.影响: 1)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第一篇: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不断鞭打自己。

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教皇具有绝对权威。

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

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 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生回答后,师概括: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

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设计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是岳麓版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中承上启下的一课,前有文艺复兴,后接启蒙运动,而且涉及到西欧人的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结合,应该说理解了这一课基本就能理解整个西欧社会。

本课内容和西欧宗教有关,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因素”为重难点进行设计。

并且力图在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宗教改革以及其内部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同时,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树立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信念。

1.知识和能力方面:知道中世纪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两者思想中共同的人文主义内涵,以及宗教改革对西欧社会转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视频材料,文字材料与图示,教师引导,启发式提问。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和主张中,感受马丁路德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怀,从加尔文先定论思想引申事例中,感受泰瑞·福克斯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信念。

1.重点:掌握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2.难点: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等。

导入:(播放视频)去年十二月,在世人的注视下,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耶稣墓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第一次由考古人员打开进行考古研究,但考古人员只是在墓里发现了一块灰色的石板。

是不是没找到遗体?(学生预想回答:因为耶稣不存在)(教师)对了,因为耶稣是基督教故事中的人物,现在还没有考古发现能够确定耶稣这个人真的存在。

但为什么还要有他的墓呢?这是因为根据基督教教义,人类由于在伊甸园偷食禁止之果,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上帝派耶稣到人间传播福音以死赎罪,耶稣死后复活升天,拯救那些信奉耶稣基督的人。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高中必修3《文化发展历史》(岳麓版)第三单元第13课。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人文主义”,经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古希腊:人文精神之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与近代自然科学:理性与科学。

1、从思想近代化的角度看本课: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6-20世纪初的近代自然科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把“人”解放出来,确立人在社会及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思想的解放激发人类无限的潜能,因此人类改造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近代化。

做为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宗教改革上承文艺复兴,下启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在知识精英阶层传播,而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确立的人文主义宗教观,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到广大教徒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为启蒙运动中理性精神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看本课: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

运动本身还带来社会政治权力、民族国家发展、经济利益分配、宗教格局以及国际关系各领域的变化。

虽然民族国家发展、天主教会改革、宗教战争和宗教宽容等内容是在选修中才会学到。

但是在这节课中依然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及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宗教改革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确立依据:突出第三单元主线以及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所以学生学习西方史时理解和情感认同非常困难。

学生对“人文主义”及宗教改革都很陌生。

虽然在前一课刚学过“人文主义”的含义以及文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但“人文主义”的思想是不可能通过一课堂的学习而获得深入理解的。

而宗教的知识学生更是知之甚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和由其掀起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开创了欧洲近代史新纪元的深远影响。

(2)掌握加尔文的宗教思想,领会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所奠定的理论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内在联系来把握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增强透过现象把握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坚持真理,捍卫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正义之举和敢于向教会和世俗权力挑战的精神,培养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新课学习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1.社会背景16世纪,以理性的态度挑战教皇权威的宗教改革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呢?(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出现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家们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唯一背景和原因。

(2)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

这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3)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在各国实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

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当时贪污、腐化之风弥漫在教会的各个阶层,例如教皇英诺森八世不遵守独身的教规,据说他有8个私生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4页)-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4页)-最新教育文档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知道并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学习难点: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把握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二、【课前预习】(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 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2)政治上:民族国家出现,王权不断加强(3)思想上:的推动作用(阅读课文第一段)(4)天主教会的(阅读课文第一段小字和第二幅图片)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最为严重。

(5)直接原因: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兜售。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必须熟记)(1)标志:1517年,张贴《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揭开改革序幕。

(2)核心思想: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和灵魂得救的,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3.宗教改革的实质:4.结果:改革后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改革地点:瑞士的______________2.理论基础:1536年加尔文出版《》,主张,反对,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3.宗教观的核心是:(★必须熟记)(1)含义: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与荣辱,都是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2)积极作用①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②他的学说为作辩护。

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③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家用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历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1(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1(岳麓版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导学】学习本课时应掌握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本史实。

解决好以下问题:1.16世纪初,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怎样?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3.加尔文提出了怎样的宗教改革主张?这些主张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知识探究】探究点1 宗教改革(1)背景:文艺复兴启蒙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

(2)概况:首先兴起于德国,然后扩展到了西欧。

【点拨】宗教改革的性质16世纪欧洲诸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探究点2 马丁·路德(1)因信称义学说:内容: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影响: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点拨】因信称义学说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说,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最高准绳,人们只要依据《圣经》,产生对基督的真正信仰,就能够成为义人,为上帝所承认的人,得救的人。

据此理论,每个人均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解释《圣经》,产生信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安慰,满足宗教上的需要。

这一理论击碎了教皇的神圣光环,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权威。

(2)《九十五条论纲》:①提出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激怒了路德。

②内容: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教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影响: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德国的宗教改革推动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东正教、天主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点拨】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国的原因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意志,这与德意志当时处于分裂状态,教会对德意志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和压迫特别深重有关。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教学资源(岳麓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教学资源(岳麓版)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宗教改革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宗教改革对基督教信仰有何影响?”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探索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首先,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宗教改革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宗教改革的激烈和深远影响。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为什么宗教改革会在欧洲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使他们对宗教改革持有理性的认识,不偏不倚地看待其利弊。
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尊重,强调宗教改革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3.引导学生认识到宗教改革对个人信仰自由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在宗教信仰上的权利和自由。
4.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的认同,认识到宗教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5.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鼓励他们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我设计了多种情景创设活动。例如,通过播放宗教改革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宗教氛围和政治环境;利用多媒体展示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的改革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主张和影响。此外,我还安排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马丁·路德和教皇等历史人物,亲身体验宗教改革的冲突和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提起瑞士,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富有的银行;那里有最诱人的“瑞士名表”;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日内瓦。

500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加尔文曾经在此奋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对时事、对宗教的“不合时宜”的真知灼见,领导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他以自己睿智的思想,翻开了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5、16世纪的欧洲,探寻宗教改革的足迹。

❶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 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知识•梳理】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1)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2)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腐败;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

(3)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3、兴起针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径,1517年,马丁·路德公布《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在其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4、路德教改革的影响路德改革后形成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深化•拓展】1、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提示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请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新教废除教阶制度、不受教皇管辖、简化宗教仪式的改革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提示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宗教改革达到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反对封建专制、实现社会平等的愿望,他们希望教会制度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增加资本的积累,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的分歧点在哪里?提示二者的分歧点在于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因行称义”主张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而“因信称义”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典例•展示】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学说,其真实含义是A.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B.人只有依靠教皇的祈祷才能得救C.人只有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D.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得救研析考查学生对“因信称义”学说概念的理解,“因信称义”不同于“因行称义”,它是指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而“因行称义”主张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答案 A方法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整地把握历史概念,不仅要把握其内涵,而且要把握其外延。

要注意总结“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二者的关系,二者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但“因行称义”本质仍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而“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

【教考动向•体验】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2.下列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B.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C.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D.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3. 西欧宗教改革发端于A.德意志B.意大利C.瑞士D.英国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丁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请回答:(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研习点2 独树一帜的加尔文【知识•梳理】1、加尔文教的兴起:受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许多国家先后接受了新教,其中加尔文在瑞士创办的加尔文教最富有时代特色2、加尔文的主要宗教观点: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

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主张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他认为否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

3、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意义加尔文在日内瓦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在实践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深化•拓展】1、想一想: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有哪些?提示①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②欧洲宗教改革家虽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并不迷信传统、陈规,勇于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③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④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想一想根据以上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学习,请回答:宗教改革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提示采取神学异端的方式。

原因: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强大而普遍的影响,处在手工工场阶段的资产阶级还非常弱小,所以只能采用反天主教神学这一形式。

3.想一想: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色彩的?提示: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主张先定论,他的这些思想在维护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强调人的虔诚,只要虔诚地信仰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恩赐,强调的是个人与上帝沟通的权力。

与此同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

在思想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思考•提示】加尔文的先定论提示积极方面: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了辩护,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因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消极方面:掩盖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资本家依靠榨取剩余价值剥削致富进行辩护。

【典例•展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的是A.彼特拉克B.薄加丘C. 马丁·路德D.加尔文研析欧洲的宗教改革起源于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改革。

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加尔文在瑞士也进行了改革。

他因此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解答本题目时,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第二位伟大人物”。

此类试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答案 D【教考动向•体验】1.宗教改革时期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是A.《基督教原理》 B.《九十五条论纲》 C.《圣经》 D.《天主教原理》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②实行政教合—的体制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④都反对因行称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加尔文宗教观的实质是A.否定教皇、封建主的特权 B.否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 C.依靠信仰才能得救D.依靠上帝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

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材料二生来就是一个独裁主义者的加尔文,为了实现他的极权主义野心,把一个民主的共和国转变成为神权的专政,他着手于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迅速向日内瓦市行政会(以下简称“市政会”)提交一整套教义问答手册,即“新教十戒”。

他要求市政会强迫日内瓦自由市民逐个宣誓,公开接受这一忏悔书。

拒绝宣誓,将被驱逐出城。

二是使市政会立即成为只执行他的命令和法令的机构。

他知道,要把持权力,一定要把权力的工具掌握在手中。

——《书屋》二000年第九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加尔文的哪些主张?这些主张有何影响?(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问题?这对推行新教有何作用?(3)你怎样认识加尔文?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条规,不在于本人的善行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藤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

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售大减。

材料二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货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1)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2)加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3)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探究解题新思路▲课标新题 展示中世纪封建神学曾阻碍欧洲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在为何还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法轮功”为何称为邪教?它给我们什么警示?解题思路解答第一问要注意宗教与迷信的区别,结合政治的有关常识回答;第二问要结合时政以及法轮功的危害及其观点分析;第三问宗注意教信仰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要注意防范和打击邪教相结合。

答案(1)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在长期的发展中,各种宗教积累了一定的文化成果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几大宗教都向善、爱国、拥护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和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居于精神的绝对统治地位、阻碍社会的进步,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