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失范行为解释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违反规定、做出不恰当行为或表现出不当态度的情况。
这些行为可以包括违反学校纪律、欺凌同学、故意损坏学校财物、缺席课程、迟到、早退等。
当学生出现失范行为时,学校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纠正学生的行为,并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学校应建立严格的纪律规定和惩罚制度。
学生在入学时应被告知学校的纪律要求,包括不允许欺凌、偷窃、故意损坏财物等。
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惩罚措施,如警告、罚款、留校察看等。
这些措施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推动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班会,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教育活动可以涵盖诚信、友善、尊重他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标准,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此外,学校应积极与学生的家长合作。
家庭是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环境,家长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家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与学校共同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他们能够遵守学校的规定和纪律。
最后,学校应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措施。
对于一些出现失范行为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情绪困扰、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问题等。
学校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困难。
总之,学生失范行为的解决措施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纪律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并与家长合作,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学校可以有效应对学生失范行为,帮助他们恢复正确的行为准则,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
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
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
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案例:校园暴力事件、学生厌学逃学现象
解释类型: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关于失范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心理缺陷说”、“挫折-侵犯说”。
心理缺陷说:以校园暴力事件为例,学生在学校常对他人施加暴力行为,并且将其看作是正常的抑或是一种情感发泄。
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的话,家庭环境可以是首个研究点。
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家庭不和谐甚至家庭暴力的生活环境下,长期缺少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缺少父母的关爱,那么他的心理是不能够得到健全发展的,另外,家长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出售方式深深影响着学生行为。
导致当他们走出家庭,面向学校与社会外界,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以暴力解决事情。
因此,这种失范行为可以用“心理缺陷说”来解释。
挫折-侵犯说:这个现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常见。
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受到同伴的冷落、老师的嘲笑和家长的责备,得不到老师公平的对待,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现象。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目睹到一些大学生的失范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以期帮助大学生们塑造良好的形象,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背后原因1. 心理压力过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心理压力过大,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失去了理智,产生了各种不良行为。
2. 家庭教育不完善一些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们可能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准确的判断,导致在大学期间容易发生失范行为。
3. 社会环境不良一些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不良的社会环境,例如校园暴力、不良风气等。
这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让他们误以为失范行为是一种时尚或者潮流,从而跟风而动。
二、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1. 缺乏自律意识的表现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失去了自律意识,不重视学业,经常缺席课程,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违反考试纪律。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反省和监督,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 不良生活方式的表现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沉迷于网络游戏、追逐时尚、沉迷于娱乐活动等,耽误了学习时间,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使自己无法成为有用之才,也造成了浪费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
3. 违反校规校纪的表现部分大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违反校规校纪,进行作弊、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秩序和学习环境,也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人身伤害,严重损害了校园统一协调的价值观。
三、解决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方法1. 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长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懂得分辨是非和良知的声音,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学校是一个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在学校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失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和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并分类这些失范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一、违反纪律1.迟到早退迟到早退是一种常见的违纪行为。
它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课程进度,还会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秩序。
2.旷课逃课旷课逃课是指无故缺席或提前离开上课时间。
这种行为会导致知识掌握不全面,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3.上网聊天在上课或自习时间里使用手机上网聊天也是一种违纪行为。
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分散注意力。
4.打闹嬉戏在校园内打闹嬉戏也是一种常见的失范行为。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伤害,并且会破坏校园秩序。
5.违反校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违反这些规定也是一种违纪行为。
例如在宿舍内吸烟、擅自离校等。
二、不良习惯1.抄袭作业抄袭作业是指在完成作业时,通过抄袭同学的作业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这种行为会导致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
2.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答案或者替代他人参加考试。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绩,还会损害考试公平性和学校声誉。
3.玩游戏在学习时间内玩游戏也是一种常见的失范行为。
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视力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4.沉迷手机沉迷手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手机,并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
这种行为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视力下降等问题。
5.吸烟喝酒吸烟和喝酒是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其他问题,例如违反校规、影响他人等。
三、社交行为1.欺凌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对其他同学进行威胁、侮辱或者伤害。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并且会破坏校园和谐氛围。
2.谣言传播在校园内散布谣言也是一种社交失范行为。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恐慌和误解,并且会破坏校园稳定。
3.恶意评价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评价也是一种社交失范行为。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精选文档】
当前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矫治措施------------------------- 讲座资料【内容提要】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准则或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
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逐渐失落,新的道德标准还没形成,这难免使人无所适从,在这种困惑下,有些人就会做出一些越轨行为,甚至犯罪。
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该遵守的不止社会道德,更应该包含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因此,笔者把学生表现出来的违背道德、违反纪律的行为称之为道德失范。
本文正是通过探究当前中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从教育的角度提出矫治的措施。
【关键词】道德失范表现成因矫治一当前社会面临转型,新旧道德观念正在交替,社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也影响了在校的学生。
由于他们收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也表现出一些与道德、纪律相悖的思想和行为。
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第一,不懂礼貌,没有公德。
有些学生,见老师,不打招呼,背后揶揄;对同学,谩骂嘲讽,大打出手。
出门在外,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江湖义气,称兄道弟。
第二,目中无人,自私自利。
面对父母,妄自尊大;面对师长,桀骜不驯;与同学交往而缺乏诚挚友谊,把互帮互助看成交换功利。
第三,弄虚作假,奢侈虚荣。
考试作弊,不以之为耻,反倒见人就说;虚报成绩,避免责骂;挥金如土,追求时髦。
传统美德,抛诸脑后。
第四,纪律涣散,好逸恶劳。
追求自由,放纵自己;上课东张西望,下课玩物丧志;作业马虎应付,考试交头接耳;追求享受,逃避劳动。
二造成当前中学生这些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客观原因,即学生外部环境的因素。
另一个是主观原因,即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造成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策。
首先,父母的某些恶习对子女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行为。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马和民 学校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学校生活的两种运行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与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控制。
换言之,就是通过使学校生活结构化、使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化,从而形成学校秩序。
而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又具体涉及两类工作机制:其一是对规范行为的激励;其二是对失范行为的制约。
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控制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几乎所有层面。
诚然,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实则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里,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立场,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教育控制的理论应用。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及其表现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
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以区分出三类失范行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轻微惩罚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处罚,而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它是一种触犯刑律并受到严惩的行为。
从三种失范行为的数量看是依此减少,从影响看渐趋严重,从惩罚手段看则愈益严厉。
具体而论,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大致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不守纪行为等。
学生的普通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等。
普通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危害性显然比后者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度也截然不同。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或称校内暴力,主要涉及三类,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学生群体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群架、欺辱弱小同学),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校园道德失范现象调查报告
校园道德失范现象调查报告校园道德失范是指大学校园内学生在行为上不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侵犯他人权益、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现象。
这些道德失范现象使大学校园内的公德、私德和自律意识大大下降,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也损害了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观感和信任。
调查结果显示,校园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现象包括作弊、抄袭、缺勤和迟到。
作弊是最为普遍的行为,占据了调查结果的绝大部分,其次是抄袭。
这些行为主要出现在考试、论文和实验报告等与学习相关的方面,由于学生们对于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选择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好成绩。
另外,一些学生也表示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普遍,他们认为这是对于学校纪律的不尊重。
根据调查结果,导致校园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性和竞争压力的加大导致学生心态不稳定。
由于社会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学生们的物质需求逐渐提升,他们普遍追求名利和金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导致了他们在道德品质上的弱化,他们更加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其次,家庭教育不到位也是造成校园道德失范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注重学术成绩的取得,而忽略培养孩子的品行和道德素养。
缺少家庭的引导和纠正,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容易产生道德迷失的现象。
此外,学校和社会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校园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学校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存在不足,对于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不够重视。
同时,社会对于大学校园的道德行为监管也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学生不敢或者不愿意遵守社会规范。
为了解决校园道德失范现象,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
通过开设必修的道德课程,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的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奖励优秀道德表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其次,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一、前言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在校园内或校外发生的不符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纪律、违法犯罪、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会对校园安全和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学生失范行为,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文艺活动、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社会公德,并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建立规章制度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措施和惩罚标准,并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入学时签署承诺书,承诺遵守校规。
3.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同时,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情况,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处理措施1.教育谈话对于一些轻微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教育谈话的方式进行处理。
教育谈话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课外劳动对于一些较为严重但不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课外劳动的方式进行处理。
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校内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劳动来弥补过错。
3.停学留校对于一些严重违反规定但尚未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停学留校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此期间,要求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心理辅导和帮助。
4.移交公安机关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学校应当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同时,要求学生配合调查,并接受法律制裁。
四、总结学生失范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家庭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失范行为的发生;而通过教育谈话、课外劳动、停学留校、移交公安机关等措施,可以对失范行为进行有效处理。
同时,在预防和处理失范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333教育综合中学生失范行为
333教育综合中学生失范行为
学生失范行为主要来自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
(一)心理学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
(1)“心理缺陷说”认为“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2)“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二)社会学解释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一类是“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类是“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作者:黄波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9期一失范行为的界定“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变革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这就是失范。
如今,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制度的行为等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性违法行为数量很大,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法规等。
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显然比越轨行为的后果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量也截然不同。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
而在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
所有这些,都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恐慌,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了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
据调查,多数暴力学生在心灵和肉体上都曾遭到父母或教师不同程度的伤害,结果变得感情冷漠、自我中心、与人疏远。
(二)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行为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
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
(三)高校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从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众多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
2个典型的学校失范行为及其解释
2个典型的学校失范行为及其解释案例:学生在校偷窃的现象解释类型:失范的心理学解释目前心理学上关于失范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1.心理缺陷说:用这种观点来解释以上失范行为,是因为学生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导致的结果,而这是从小所生存的家庭环境所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很可能是学生的父母本身具有偷窃行为,从而让自己的子女学得这种行为,在这里,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
还有可能是学生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而父母也不太管自己子女的生活,这些孩子也就会从小养成偷窃的恶习,也许有些父母会管管自己的孩子,但可能方法不对,每当发现子女一次,也许就恶打一顿,这样更让孩子失去了最后的能求助的希望,从而导致他们更自暴自弃,心理上对偷窃没有什么顾忌。
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些学生对某些事物的需求家长不能满足,所以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可能通过偷窃来满足。
2.挫折—侵犯说:这种观点认为,学生偷窃可能是因为需要的受阻,在校的同学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些东西其他同学没有,可是这些学生却很需要,从而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很可能导致学生用偷窃的方法来获得这些需要。
还有就是学校老师所禁止一些东西不能有,这样就使得学生获得这些东西不方便,从而产生挫折感,这样也会导致偷窃的行为发生。
“虐童”事件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小2班老师颜艳红,双手拎着一名小男孩的双耳,将他双脚提离地面约10厘米,还叫同事拍下照片。
此照片在微博上一发,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愤慨。
通过搜索,网友发现了该老师网络空间的众多照片,与幼儿园有关的照片多达700多张,其中包括多张虐童照片:有将孩子扔进垃圾桶的,有用宽胶带封住孩子嘴巴的,还有罚站、悬空爬桌子、头顶簸箕以及男孩女孩互相亲吻、跳舞时被脱掉裤子等照片。
看到这些照片,我深感震撼,一个幼儿园老师怎么可以如此对待那么幼小的学生,我真的觉得她很变态,更难以理解她居然引以为乐。
幼儿园的小孩都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幼师,应该倾注更多的关心与爱,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并且感受能感受老师的关爱,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学生失范行为解释模式
学生失范行为解释模式
哎呀呀,咱就来说说学生失范行为这事儿吧!你想想看,在学校里,是不是有时候会看到有些同学做出一些不太对的行为呀?比如说上课
捣蛋啦,跟同学打架啦之类的。
就拿我以前的一个同学小明来说吧,他有一阵儿老是在课堂上乱讲话,影响大家学习。
这就是一种失范行为呀!那为啥会这样呢?其实
有好多原因可以解释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能是他内心有些需求没被满足,所以通过这
种方式来引起关注。
这就好比一个小孩子想要大人抱抱,就会哭闹一样。
再从社会学角度想想,也许是他身边的朋友都这样,他觉得这样很酷,就跟着学了。
这不是跟那句老话说的一样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还有环境因素呢!要是学校的氛围不够好,管理也不严格,那学生
就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呀。
这就像一个花园,如果园丁不精心打理,花
花草草可不就乱长啦!
那我们该咋办呢?老师和家长得多多关心学生呀,及时发现问题,
引导他们往好的方向走。
学校也得加强管理,制定明确的规则。
咱不能对这些失范行为视而不见呀!那不是害了学生嘛!大家都应该重视起来,共同努力,让校园变得更加美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这难道不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吗?。
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
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信仰的缺失成为了众多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
所谓的道德失范,是指某些人在行为方面偏离了社会道德标准,即社会对人的行为指南所应有的规范和价值,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会严重威胁到学生的正常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高中生道德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去教育对策化解这个问题呢?1. 建立校园道德教育制度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建立了完善的校园道德教育制度,对于学生品德教育的向上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学校应该从教育的全面发展出发,提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门讲解道德教育。
其次,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参与,领导教育行动,这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实现校园道德教育的目标。
最后,建立全校范围的道德教育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阐述道德教育的资讯,更好地丰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2. 着力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也是他们学习道德理念最早涌现的地方。
家长扮演着孩子道德素质塑造的重要人物。
通过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和指导孩子明白应有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此外,老师们还应该通过家长和学生的及时反馈,检查家长的教育行为,给予指导和建议,以促进学生改善道德失范的现象。
3. 在课堂中注重道德教育高中学生在日常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正式的教育课程,讲解社会道德标准,给学生灌输正派的道德倡议,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
另外,在课堂中讨论社会问题和道德心理,激发学生扶助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勇于抵制不正之风的意识,以期减少或消除道德失范这种不良现象。
综上所述,高中生道德失范的现象给社会发展和学生们身心健康带来了威胁。
要想化解这个问题,建立校园道德教育制度、重视家庭教育以及注重课堂中各种道德教育方式等一系列措施都应该得到重视。
关注课堂失范行为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小学体育课中学生失范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身心特点的不断变化而导致的体育课堂失范行为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
针对小学生失范行为的现状,从生理控制、心理需要、环境因素干扰、不良体育习惯和教师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矫正小学生失范行为的对策,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失范行为的概念及性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失范行为是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产生紊乱,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或不遵守规范,整个社会的秩序呈现无序的状态。
失范行为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社会事实。
在体育课上,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能遵守体育课堂常规和教学要求,不能遵守公认的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课堂学习及练习的行为。
它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课堂行为而言的,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后进生会有失范行为,优秀生也会有失范行为;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教材、教法、教学氛围,失范行为的表现又有明显差异。
二、失范行为的分类1、生理控制原因的“失范”: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控制不住自己好动行为,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体育课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学生不能集中集中注意力,东张西望,失神发呆,做小动作或与旁边的同学嬉笑、说话;组织练习时,独自玩耍器械、擅自离队等。
2、心理原因的“失范”:阿德勒指出,个体的不良行为具有四个目标:寻求关注、权利、报复和假装无能。
许多失范行为的发生都是有目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
3、环境因素干扰的“失范”: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由于好奇的心理,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而转移。
例如:操场上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而出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不积极等现象。
4、不良体育习惯的“失范”: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体育课所持的不良态度。
如课堂常规意识差、站队松散、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班级课堂风气差,上课练习态度不认真、嬉笑打闹、破坏器械等。
5、教师自己的“失范”: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不合理,管理能力差,上课不负责任,体罚现象严重而导致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浓,参与能力下降,害怕上体育课的现象。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
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中生道德失范,指的是一些高中生在道德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不符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教育界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高中生道德失范现象2.1 学术作弊学术作弊是高中生道德失范的常见现象之一。
一些高中生出于追求成绩和升学压力,选择通过抄袭、代写等手段来获取好成绩,而忽视了知识的真正获取和学习过程。
2.2 欺凌行为欺凌行为在高中生之间也十分普遍。
有些学生出于各种动机,通过言语侮辱、身体暴力等手段来欺负弱势学生,导致被欺凌学生身心受损。
2.3 不良娱乐消费一些高中生追求刺激和新鲜感,通过不良的娱乐消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消费方式可能包含恶意软件、色情内容、暴力游戏等,对学生成长和人格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2.4 不遵守规则一些高中生不遵守校规和社会规范,表现出不尊重教师和他人的行为。
例如迟到早退、不穿校服、打架斗殴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秩序和他们个人的成长。
3. 高中生道德教育对策3.1 增加道德教育的课时和内容学校应增加道德教育的课时和内容,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通过教授实际案例、道德原则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意识。
3.2 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定期举办道德品质评比、学生展示等活动,强调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
3.3 增强家庭教育的力度家庭教育是培养高中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
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坚实基础。
3.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激发他们的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感。
失范行为名词解释
失范行为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失范行为不?简单来说,失范行为就像是社会这个大机器里的一颗不和谐的螺丝钉!比如说,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里,有人却大声喧哗,这可不就是一种失范行为嘛!就好像一场本该和谐的音乐会,突然有人跑上台乱吼乱叫,那不是捣乱嘛!
咱就想想,在马路上,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可偏偏有人非要闯红灯,这不就是在破坏规则,是失范行为呀!这不就跟大家都在排队买好吃的,突然有人插队一样让人反感嘛!
再比如,在学校里,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可有的人却老是捣乱,打扰别人学习,这也是失范行为呀!这就好比是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有人非要在场上乱踢乱闹,破坏了比赛的精彩。
还有啊,在工作场合,大家都在认真工作,可有的人却偷懒耍滑,这能行?这不是影响整个团队嘛!就好像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有人却不好好划船,这船还能顺利前进吗?
失范行为可不是小事儿呀,它会像病毒一样慢慢侵蚀我们的社会。
如果大家都不重视,都觉得无所谓,那这个社会不就乱套了嘛!那我们的生活还能安宁吗?
所以啊,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坚决抵制失范行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不要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责
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呀!我们要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守护我们的社会,对失范行为说“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亚文化群理论:亚文化,其产生由于社会化过程不
完善、不适当,在下层阶级居住区形成,群所具有和维护的 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相抵制。
-
2、 过程模式--以“标签论”为代表。
a、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决定一切。
b、必须改造社会关系,而非失范者。
c、失范和控制失范是相互联系的。
-
1、目的型失范行为:目的是理性的,手段
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观念与教育
主导观念背离。
3、 情感型失范行为:行为目的是个体需求
型。
4、传统型失范行为:仅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 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
-
1、 结构模式—从社会结构和文化角度
a、差异交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b、控制缺乏说: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
起的。
-
c、失范说: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松弛,个人之间的
道德制约丧失
-
d、 手段—目标说:社会文化为每个人制定了合法目
标,但在结构上并未每个人提供合法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
-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不一致的现象。
-
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正
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
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 越轨冲动。“心理缺陷” 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文 化失调所造成的。
-
2、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动是一种
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侵 犯的强度与挫折强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