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夕失范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夕失范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3-08-29T14:23:44.70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7月供稿作者:颛静莉刘媛媛

[导读] 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心理问题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将导致毕业生行为失范的发生。

颛静莉,刘媛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每年6月份,毕业生离校之际,各个高校都会为毕业生的文明离校绞尽脑汁。因为历届的毕业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破坏学校公物,辱骂老师或管理人员,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源自学生的补偿心理、从重心理等因素,学校应该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制能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应对。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行为失范对策

[作者简介] 颛静莉(197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刘媛媛(1983-),女,河北保定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7-0071-03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离校之际,各高校普遍都会面对一个难题——毕业生文明离校的问题,因为每到这时,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出现一些毕业生行为失范的不文明问题。下面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的复杂心理状态和学校工作的失误、失效,这两方面原因的深入分析来透视大学生离校前夕的失范行为,以期能找到解决这一工作难题的良策。

一、毕业生的离校失范行为的心态分析

(一)失落感普遍存在

毕业在即,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活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其中不免有些伤感和失落,或感慨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充分的利用好时间,以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或感慨自己感情生活不丰富,不完美,或者眼前就业,考研不如意,于是一些毕业生在心理上无法承受,感觉“大学没意思”、“生活没意思”,因此出现低迷和失落的情绪,其行为极易出现失范,有的“借酒浇愁”,有的“小赌怡情”,更有甚者,用暴力发泄,砸东西、打架斗殴。

(二)现实角色定位模糊

大学毕业了,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意味着十几年的学生时代的结束。他们都要步入社会了。告别过去,投入社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多少有些兴奋和紧张。一方面,毕业生因为自己在大学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谋得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位而兴奋,另一方面又以激动紧张的心情期盼社会工作的成功。这样,他们不免在学生与职业两个角色之间摇摆。他们虽然没有从大学生这一角色完成社会人角色的转变,但往往在学校里以社会职业人自居,因此对现实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主观上不再考虑学校规范,导致行为失范。

(三)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

众所周知,各个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大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觉得有束缚感,大学三年或是四年下来,逆反情绪被累积;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佳可能在宿舍和班里生活得不是很如意;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可能工作尚未敲定,恋爱失败,感到前途渺茫,各种情绪的累积,在毕业离校这个情绪敏感期极易爆发,导致违反校规校纪、对抗管理人员等不良行为的频发。

(四)存在严重的补偿心理

有些毕业生因为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差,经过多次补考才取得毕业资格,或因在校期间违反了校规校纪而受到学校的处分,心理上有怨恨情绪;或因为在大学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因而从未引起过大家的关注;或因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同学关系不和睦;或因为毕业前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认为就业前景渺茫,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这些毕业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损,从而降低自我评价,滋生自卑心理。因此在毕业离校之际他们想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期许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补偿。一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积极的帮助老师同学做事情而重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关注,这些属于补偿心理的积极表现。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矫枉过正,对自己的毕业鉴定和各种奖惩看的过重,他们一改过去的循规蹈矩的形象,以极其夸张的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更有甚者,极少数的毕业生故意损毁公共财物,冲撞管理人员和老师以泄私愤,这些就是补偿过度,导致的补偿心理出现的消极表现。

(五)追求感情的满足

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然而性心理却不太成熟。两性之事,是大学生的神往之事。在毕业生中这个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男女同宿的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其一是对感情发展的不可把握造成的。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调查显示,40.6%的毕业生有恋爱关系的朋友,其中,只有32.6%的人能在毕业后走在一起,有59.6%的人正在为走在一起而努力,7.8%的人则没有可能走在一起,即恋爱中的毕业生有67.4%的情感问题是不可把握的,这就造成他们在情感上的焦虑和困惑,用可把握的行为来对待现实的不可把握,来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

其二是离别的伤感。对未来不可知和眼前的离别,使有些毕业生在情感上认为一切都将要失去了,只有抓住最后共度的时光,才能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由此整天在一起,同宿现象就容易发生。

(六)行为从众严重

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情绪、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相一致的现象。当个体在受到的压力大,焦虑情绪越重时,从众心态就越明显。毕业生的失范行为也表现了从众倾向。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当第一个人失范行为发生时,它往往有明确的原因。在他的示范和行为暗示下,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效仿他的行为。在毕业离校这一敏感时刻,毕业生心态不稳,不易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稍微受个别人的失范行为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毕业生漠视学校的规范认同,群体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学校管理工作的失误与失效

毕业生离校前夕的种种失范行为的发生,与毕业生离校之际的种种敏感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是导致毕业生失范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

(一)高校管理工作的松懈

大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几乎都奉行前紧后松的原则,大学生刚刚入学时,一般管理比较严格,学生也比较遵守学生规则。当大学生进入大三以后,老师一般会认为学生已经比较成熟,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放松,更倾向于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学计划的安排也是这样,大学期间的大部分课程都放在了大一大二,毕业班一般第一学期还会有为数不多的课程,第二学期基本不再有课程安排。在毕业论文或者是毕业设计过程中,许多学校都采取了“放羊式”的管理方法,规定好交论文的时间,其余由学生自己支配、安排,论文指导老师往往是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做简单指导。另一方面,进入毕业班以后,老师在考勤、试卷难度、试卷批改中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要求,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毕业。最后,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对毕业生往往采取特殊对待,包括宿舍管理、文明行为和违规违纪的处理中,都会适当放宽标准。而我们看到即使学校领导很重视毕业生的离校工作,每年都出台文件,下发通知,然而基层的管理人员在工作意识,工作态度上表现放松,从而导致离校工作的失效,而目前大多数的毕业生在自觉性和自律性上的表现都令人堪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放松管理,那么,毕业生的行为处于一种相对失控的状态就在意料之中了。

(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心理负担过重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时期,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这些客观的原因容易导致毕业生将工作难找的责任推卸到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上,给学校的就业工作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加之,各高校的就业工作都处于一个不太完善的阶段,因此,学校在就业推荐,就业手续办理等就业保障方面的措施就难免会黔驴技穷,这极易引起毕业生的不满。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即将离校前还尚未找到满意的工作,从心理上会觉得自己前途渺茫,无依无靠,一些贫困生可能还要面对家庭的生存困境,心理压力过大。这时,如果学校在这些问题上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就会成为导火索,点燃毕业生心中的不满之火,将矛盾激化,做出一些失范行为。

三、毕业生离校失范行为的预防与对策。

(一)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中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从幼儿园到大学,处处都在讲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而且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所以,实际上在学生的骨子里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甚至把个人的优秀与否定位在成绩上,因此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发展。然而,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只是学业优秀,社会适应能力却很差,人际沟通能力欠缺,社会经验匮乏,那么他是难以胜任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在离校前的迷茫,工作不如意,其根源也在此处。因此,高校教育要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真正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努力调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正常的文化课之外开设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在总学分中的比重,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上学期间多与社会接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二)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自制力。

高校管理的成败与否,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息息相关。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学习、生活、感情等等更多的要靠自己来完成,而不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因此大学生自制力的提高对于高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有些高校仅仅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上下功夫,却往往把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忽视了,使大学生的自尊、自主、自爱、自律意识不能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反而容易激发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的逆反情绪。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是被动遵守校规校纪,这样长期以往就会滋生对老师、校领导等管理者的敌对情绪,不正当的情绪发泄就会频频发生。因此,改变现有的管理办法成为当务之急,把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灵活的管理办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遵守校规校纪,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对于行政管理效能的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潜力,在处理毕业生离校的问题时,明确学校各个部门、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能和工作目标,采取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负责的制度,自下而上的抓好毕业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全校各部门齐心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三)加强学校高层领导和中层干部与毕业生的对话

毕业之前,校领导和相关中层领导干部可以加强与毕业生的对话交流,可以深入宿舍,食堂,班级与毕业生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困难,真实想法,认真倾听毕业生的心生,了解他们的愿望以及他们对学校管理制度和长远发展的建议。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毕业生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能让毕业生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并且把闷在心里的一些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增进毕业生与母校的感情,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被学校关注和关心,这样一来,毕业生的不良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将会是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调整毕业生的身心状态

大学生在毕业前因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身心难免会感到疲惫,心态一般会比较复杂,或是情绪低落,或是感叹命运不公,或是愤然不平……情感上存在易爆发、易走极端的特点,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学校针对毕业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紧张、低落情绪,转移他们的情感注意力,同时,一些有特长的毕业生还可借机展示自己的才华,重塑自己的形象;而且,这些文体活动还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毕业生能获得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的失落感、补偿心理和逆反心理。

(五)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制度

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心理问题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将导致毕业生行为失范的发生。高校心理咨询制度的建立完善就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与咨询,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心理咨询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辅导员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这样,在毕业前夕,根据已掌握的毕业生的心理资料,辅导员可以有针对的对个别学生采取心理咨询的服务,帮助其心理减压和心理疏导,避免其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的效果。

总之,学校应高度重视离校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控制,从而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主要参考文献:

1.高璐颖.毕业时别让三大情绪决堤[J].搜狐网,2007.7.16.

2.徐朝东,黄丽平.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