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馅包子”新闻是一起传媒假事件
报社面试技巧
湖州日报社招聘新闻采编人员面试试题及要点出题人: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宋万林出题时间:2007年10月8日试题数量:共5道问答题试题:一、湖州市每年都举办房交会,如果让你负责房交会的报道,你将怎样报道?请谈谈你的报道策划方案框架。
要点:1、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2、深度报道与花絮报道相结合;3、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相结合;4、会内报道与会外报道相结合;5、宏观分析与微观求证相结合;6、问题报道与正确导向相结合。
二、在你的报道社区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但你因事未能到会,会议负责人把此次会议的厚厚一叠材料(包括发言稿、文件等)交给你,希望你对会议内容进行报道,你将怎样报道这个会议?请谈谈你的处理方法。
要点:1、沙里淘金,迅速找出材料中的最亮点和最重要的新闻事实;2、电话采访会议召集人,详细了解会场情况;3、有可能的话要采访重点发言人;4、采访参加会议者;采访欲报道的新闻事实所涉及的人;5、组织材料要精当,最好是体现“片面的深刻性”,切忌面面俱到;6、切忌只根据材料写新闻;7、与有关领导共同研究报道事宜。
三、当今世界灾难性事件时有发生,如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印尼海啸等事件,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此报道差异很大,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有之。
请就灾难性新闻报道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说”或康德的“绝对命令”或密尔的“功利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传播伦理定位。
要点:(1)说出其中一个哲学原理:亚氏的中道之说——“精神美德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正确位置”;康德的绝对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密尔的功利主义——提议的行为能够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2)伦理定位:适时、适度、适用;2、请你谈谈,当你面对灾难性新闻时,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策划。
要点: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一切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适时、适度、适用地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报道。
新闻从业者关于虚假新闻的感想
新闻从业者关于虚假新闻的感想新闻从业者关于虚假新闻的感想在纷繁复杂充满各种利益诱惑的现代社会,作为记录时代进步与发展,与形形色色人和事打交道的新闻人,如何独善其身,经受住各种诱惑,做一个有良知、合格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加强学习,“增强免疫力”,坚持新闻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工作中,不乏记者不顾忌任何威胁恐吓、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坚持进行事件真相报道的事例。
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高尚职业道德素养让人赞叹和敬佩不已,新闻记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这其中也有一些泥沙俱下,令人不齿的丑恶行径。
不仅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也严重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
在大力倡导建设民主法制社会的今天,新闻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与权力。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许多记者无力抵御金钱、权力的诱惑,利用新闻权力作为筹码与地方政治权力,金钱进行交换。
京城出现的“纸陷包子”假新闻的这一消息,就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重新思考。
有偿报道和有偿不报道的事例比比皆是,这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颇为担忧,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
值得欣慰的是,新闻界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制定了“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的自律公约。
在新闻单位、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新闻界正在形成“个人自律、单位管理、司法监督”各方力量相结合的机制,切实规范记者行为,使我国的新闻事业朝着健康方向蓬勃发展。
一则新闻消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必须具有真实性,反映现实的生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反之,没有真实性的新闻就是所谓的虚假新闻。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飞速发展,被传媒业痼疾的虚假新闻不时出现,且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重大的虚假消息出现,例如被排入2008年十大虚假新闻之一的题为《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的报道,讲的是62岁哈尔滨市民老藤因儿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自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
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六
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六)防止虚假新闻(一)单选题1.____是新闻的生命。
(C)A.市场性 B.奇异性C.真实性D.趣味性2.虚假失实新闻违背了新闻的____原则。
(B)A.趣味性 B.真实性 C.时效性 D.接近性3虚假新闻是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与____不符的报道。
(D)A.受众需求 B.广告主的需求C.媒体的需求 D.客观事实4.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大众传媒赢得____信任的能力。
(D)A.新闻界 B.企业 C.广告公司 D.公众5.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____的基础之上。
(B)A.新闻数量 B.新闻真实性C.新闻时效性D.新闻趣味性6.在宏观层面上,虚假失实新闻损害了____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D)A.新闻从业人员 B.广告公司 C.广告主 D.新闻业7.记者通过____来让公众认知。
(A)A.新闻报道 B.个人魅力 C.所在媒体 D.行业状况8.虚假失实新闻是对社会公众____的损害。
(B)A.名誉权 B.知情权 C.隐私权 D.肖像权9.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是一种____的关系。
(B)A.此消彼长 B.相互促进(促退) C.相悖 D.没有关系10.“纸箱馅包子”的案例属于____层面的虚假新闻。
(D)A.新闻知识 B.新闻采写 C.新闻编辑 D.新闻伦理11._____是媒体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
(B)A.设备方面的投入B.高素质的新闻人才C.不断调整的战略规划D.高额的经济利益12.____是新闻真实与否的第一把关人。
(A)A.记者B.编辑 C.广告主 D.受众13.如何处理及时性和____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新闻从业人员减少虚假报道亟须解决的问题。
(A)A.真实性 B.趣味性 C.显著性D.接近性14.大众媒体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新闻内容会____和消费化。
(D)A.理性化 B.深刻化 C.严肃化 D.产品化15.在进行选题把关时,新闻从业者应根据____进行取舍。
1-4失实新闻案例
xx市政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办公室对记者说,这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 涌现好人好事,是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说明我市的三讲工作做的好,做的 扎实。
正在国外访问的市领导接受电话采访时指出,从这样事情看出,我市的精神 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我们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所 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过,在这一事件中,也说明了我们的工作还是有不足之处, 有的领导对群众出行的安全重视的不够。 领导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今后群众 路漫漫再其修摔远兮倒, 的时候,绝不让一颗门牙摔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茶水事件”之所以能引起社会舆论共鸣,归 根结底还是医疗中存在的问题让公众怨声 载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众多医生集体以 茶水还自身清白的同时,卫生部门更应该 借着一杯小小的茶水,净化整个医疗系统 ,重塑医院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赢回社 会尊敬,使白衣天使成为真正意义上治病 救人的天使。
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两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民警,两个小伙子羞涩 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任何一个民警见到都会这样做的。
记者在医院见到已经逐渐康复的大娘,大娘和家人激动地对记者说,真是要 感谢110,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现在的好社会,感谢改革开放,要是在旧社会, 这样摔一下,至少要摔掉三个门牙。病房里的老人纷纷感慨,真是遇到好社会了 ,要是换旧社会,别说三个门牙,恐怕连一个也剩不下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茶水发炎”的新闻被转载到网上后,很多在检验 科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跟贴表示了质疑,他们列举 出很多科学理由,证明茶水完全可能“发炎”,但 这些声音没有形成有力的舆论力量,而是被淹没 在巨大的对医生医德、医术的声讨声中了。 如此强大的反差,并不是因为公众的无知, 我们只能从社会观念的角度去找原因。若没有昔 日累积起的不满,公众又怎会被一杯小小的茶水 激起愤怒与怀疑?
假新闻成因析
假新闻成因析2002年第6期《新闻天地》刊载霜川的文章《直面假新闻》。
文章指出,现今世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假新闻,堂而皇之他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假新闻的出现,具有多种复杂的成因。
作者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假新闻的成因。
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原因是报刊市场的大战和媒体的无序竞争。
“抢新闻”和争夺读者的需要使得部分媒体千方百计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和独家报道,放松了把关尺度。
特别是一些媒体的猎奇、炒作之风,没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有意无意地混淆新闻报道与“故事”的界限,为假新闻开了绿灯。
作者提出的第二个原因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他们的基本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都有待提高,表现在处理稿子、分辨真伪、政治把关能力不足,加上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这是大量虚假新闻得以出笼的重要原因。
作者指出的第三个原因是缺乏对造假者的法律规范和制约制度。
目前对造假者的处罚还只是舆论谴责和道德批判或作点“经济制裁”上,却难以进行法律方面的责任追究,从而使造假者有恃无恐,屡屡造假,气焰嚣张。
作者最后指出,假新闻屡打不绝,与新闻界自身打假不力,爱面子不无关系。
假如各媒体真诚合作,敢于亮丑而不是护丑,无疑会大大压缩造假者的生存空间,使之成为过街老鼠。
网络假新闻成因分析由于互联网的特性,能让人们轻而易举地获取新闻,于是一些假新闻便搭载着网络,利用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匿名性和易于向公众传播等特性,在公众间迅速散播,让人们对网络新闻产生了不信任感。
假新闻的类型1.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这类新闻往往把标题搞得耸人听闻,古怪离奇,再配一些经过PS处理后的图片,让假新闻更加真实逼真,近似完美,最后搅入一些大网站,造出声势和影响力,让更多网站转载、炒作。
案例:松原市宁江区出了个“超级孕妇”(2006年6月12日)内容: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出了个五胞胎“超级孕妇”,腰围达1.75米,最多一天吃7顿饭,还只是七分饱。
目前,怀孕5个月零5天的“腰围”已经猛增至1.75米,比她身高(1.67米)还长8厘米,而她的后腰到腹部最顶端足有0.62米。
电视新闻失实分析
以课堂案例为例浅析国内电视新闻失实现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近年来电视新闻中经典的电视新闻失实案例,如“纸馅包子”、“后母虐童”等来总结电视新闻失实现状。
并通过浅析指出造成这种社会新闻现象的原因及其社会危害。
关键词电视新闻失实真实媒体公信力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因为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一旦出现真实性上的偏差,就有可能影响人们的认知,对社会造成危害。
但是,在我们的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新闻造假现象也出现在报道中,不但损坏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1、1何谓电视新闻失实?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工作者刻意歪曲事实或是对消息来源的真实性不加核实而产生的虚假新闻报道。
若媒介是电视,则被称为电视新闻失实。
与报纸、杂志、广播相比,电视新闻的造假成分一般来说相对较少。
其主要原因在于电视通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信息,摄像机拍下的镜头就是“证据”,造假难度也较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中就完全没有假新闻。
1、2电视新闻失实现状2、典型新闻失实案例分析调查性报道给热爱他的人们带来很多快乐,只要拿起笔来,就会感到责任和乐趣。
在一般人眼里,“扒粪者”是一群有责任的人,调查记者敢于揭露腐败的社会事实,敢于替最底层是社会百姓说话。
因为这,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敬仰,受到了人们的爱戴。
然而很多新闻工作者却为了获得被肯定的名与利不惜铤而走险,制造新闻。
2、1“纸馅包子”事件“BTV的同志们,不仅善于关注新闻,而且善于创造新闻。
”这是在纸馅包子事件发生3年后天涯网友发出的感叹。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首播这条业内爆料+记者暗访的揭露性新闻——《纸箱馅的包子》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内容是,BTV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在朝阳区东四环附近的早点铺中出售用废纸箱和肥猪肉做馅的小笼包。
新闻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包子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食品的极度排斥,进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目前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的强烈不满和担忧。
2007年十大假新闻_贾亦凡
关于“枪击事件的凶手是24岁中国人”的新闻有 2000年李兆才挂职锻炼, 来到了家乡新郑市担
几点不足: “第一, 稿子不是自己的采访, 通篇翻 任副市长, 后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
译, 却署名中新网记者; 第二, 信源没有仔细核 年。刑满释放后, 他拜师学艺, 成了一个地地道
实, 并且也没有说明信源出处; 第三, 翻译有误。 道的风味羊肉烧烤匠。
综观本年度假新闻的“发病”频率, 明 显 呈 误传无从查明身份的一位韩国学者主张 “汉字
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头三个月, 假新闻 发源于韩半岛”, 并且毫无根据地说韩国试图独
几乎绝迹。而从4月到7月, 则可以说是假新闻的 占汉字。这种闹剧一般的煽风点火, 影响到两国
爆发期, 全年重量级的假新闻, 如“美国校园枪 人民之间的感情。由于时间仓促, 我们难以在短
【作 者】 王发坤
【真 相】 北京时间4月17日晚9时40分
【“新 闻”】 在郑州市政局和旅游局交汇
左右, 美国CNN直播了案情新闻发布会, 在会 路口, 有一家“李记烧烤店”生意特别火爆。人们
上, 警方宣布, 经过有关部门的细致调查, 凶手 经常看到: 一位肩搭毛巾的主烤倌熟练地翻动
的身份水落石出— ——23岁的韩国 学 生 赵 承辉 , 着肉串, 他就是这家烧烤店的老板。可是谁又能
媒
介
批
【点 评 】 其 实 , 《廉 政 瞭 望 》杂 志 很 冤 啊 ,
评
他们并非始作俑者, 早在2005年 , 《打 工 》、《现
19
代女报》就已刊发过此文 , 只是当时影响不大。
新闻记者 2008.01
据 《廉 政 瞭 望 》杂 志 处 理 这 篇 文 章 的 编 辑 孟 盛
纸包子事件
纸包子事件2007年7月8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 7)《透明度》播出"纸做的包子",节目一开始援引"业内人士马先生"爆料称,用废纸制作肉馅"已经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并安排记者在朝阳区十字口村暗访这种现象,随后联系朝阳区左家庄工商所做突击检查,相关商贩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被取缔。
节目最后还通过海淀区的卫生执法人员,提醒观众识别纸箱馅包子的方法。
7月10日,北京卫视(BTV-1)《北京新闻》以《"纸箱馅"包子流入早点摊》为题报道此事。
随后,多家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报纸转载此报道,并结合猪肉涨价的背景,海外媒体也开始关注。
7月16日有报道称,"纸馅包子"摊主仍然在逃,而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抽检全市23家早点摊的包子后,未发现"纸馅包子",负责人表示正在继续扩大监督检查范围,开展在全市范围的专项治理行动,希望市民举报。
有餐饮业者表示,相关报道对生意有影响。
7月18日晚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中称,"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摄制者已被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
相关媒体报道:一、事件的揭露"纸包子"事件起因于2007年7月8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 7)《透明度》所播出得"纸做的包子",播出之后引起社会及媒体的普遍关注。
7月10日,北京卫视《北京新闻》以《"纸箱馅"包子流入早点摊》为题报道此事。
随后,报道经北京电视台多个新闻栏目转播,又被包括中央电视台、美国ABC、CNN、英国BBC在内的国内外各大媒体转载,一时间引起群情激愤。
7月16日,《北京晨报》报道,用废纸箱加工的"纸肉馅"包子新闻一出,搅得市民对包子这一早餐保留项目产生"信任危机"。
从近年来的十大假新闻反思我国的新闻道德与法规
2016.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受贿事件、2004年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俄罗斯人质危机有奖竞猜事件、2006年广州“注水西瓜”事件、2007年“纸馅包子”事件、2008年山西临汾矿难中40余名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这一系列的媒体造假事件不仅给整个新闻界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而且也一度引起社会各界对新闻法规以及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和反思。
2015年12月5日,人民网首先评出了“2015年度最受网友关注的十大假新闻”①;无独有偶,2016年1月4日,《新闻记者》杂志也评出了“2015年十大假新闻”,这已是该杂志第14次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点②,通过梳理,近几年的假新闻大致有如下特点:1.导致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未改变,与10几年前的假新闻相比,故意造假的新闻并不多见,新闻失实或者假新闻的出现还是由于媒体的主客观原因造成。
2.新媒体出错的概率更高,也越来越成为假新闻的发源地和滋生假新闻的“温床”。
人民网“求真”栏目评出的10大假新闻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来源于微信朋友圈和各网络平台和论坛。
3.曾经的假新闻经过“包装”重出江湖。
2013年11月,各网络论坛流出的一篇帖子称丈母娘在医院门口逼迫女儿堕胎,并指责玩游戏的女婿不务正业,谁知后者当场下跪并掏出近百万存款。
虽然后来被证明,这是一则假新闻,但近日,它又开始流行于各大论坛贴吧里。
4.行业监管部门加大了处罚力度。
如2015年1月9日,《华夏时报》所属华夏网刊发报道《退休机务副总落马南航三大重要部门全部沦陷》,后证实,这是由于该网记者没有核实消息来源造成的假新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后分别给予华夏时报社和当事记者王潇雨罚款2万元和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
5.传统媒体为了抢时效性,假新闻依然屡禁不绝。
研究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大致从如下角度进行探寻:首先,监管的失位是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红烛》课文导读及练习
《红烛》课文导读及练习学法指导1.课前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红烛》的创作背景。
2.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三.知识点贯通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2.诗集《红烛》:《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知识点二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透过假新闻事件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透过假新闻事件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近几年,媒体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炮制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诸如在2007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这是骇人听闻。
“纸箱馅包子”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劳力与财力,到最后发现是假新闻,更是撰稿人为了出名而炮制的,真是一片哗然。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新闻人,那是何等的神圣职业。
他们有着一切事物的先知权利,而后以大众都能接受的语言向大家传达,大众的信息全都来自于新闻人的一张嘴。
所以说,一名新闻人有了这样的一项权利,也有相当高要求的义务:他们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束缚,即便是这样,假新闻的产生仍是不可原谅的。
遵守道德与法律是为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由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这两者看似有时水火不容,看不可否认他们也是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律是国家和人民不可缺少的共同体。
自古以来,所有的劳苦大众都受着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著作出现“道德”一词——“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但之后道家的“黄老学说”、法家的“依法治国”都成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准则。
发展至今,已成为道德与法律并用的状况,那是一个国家行政的进步。
道德与法律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敦煌进奏院状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
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
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
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
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
浅谈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浅谈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专业:新闻传播班级:新闻10 学号:E100134009 姓名:洪云垚指导老师:颜春峰摘要:近年来,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层出不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新闻资源,更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削弱新闻的公信力,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本文结合假新闻的特点,针对假新闻的由来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试图寻求一条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假新闻;社会危害性;影响;对策;分析研究世界上自有新闻之日起,假新闻便如幽灵一般无处不在,无孔不人,令人防不胜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涛甫曾对《新闻记者》2001—2010年“十大假新闻”样本分析,即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新闻的虚假性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官司,由此可见,假新闻已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针对假新闻的由来以及假新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新闻传播事业有所帮助。
一、假新闻类型及产生的原因从新闻报导角度来看,当前的假新闻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社会假新闻。
近年来,社会假新闻一直居高不下。
在2001-2006年《新闻记者》(上海文新集团所属单位)评选的造成重大影响的年度“十大假新闻”中,此类新闻占到总数的45%。
2007年以后,该类假新闻仍然高居榜首,2007年被评的10条中占到了7条;2008年、2009年,也分别占到全部“上榜”假新闻的50%。
社会类假新闻对社会的影响直接,后果严重。
如今年2月,一则源于网络的“山西21日凌晨将有大震”的消息,使得太原、晋中等六地市的3000万市民寒冬深夜露宿街头,“躲避地震”。
又如今年7月,广州市政协一份《关于广州市电视台综合频道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的提案,被部分网民和媒体放大、曲解,变成了“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岭南文化垂危”,引发数百人聚众集会。
海外媒体也给予高度关注,一些香港“80”后甚至发起“撑粤语”的游行活动予以呼应。
提升新闻可信度刻不容缓
提 升 新 闻 可 信 度 刻 不 容 缓
�杨 咏
对于当下的媒体,新闻 界一 有人说: " 虚假新闻的存在 些有识之士认为:我国绝对是媒 是新闻界的耻辱"" 虚假报道正 体大 国,但绝对不 是媒体强 国 . 在葬送媒 体的未来 " . 此话一语 毋庸置疑,这些年我国传媒业迅 中的 . 猛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 " 传媒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性是 社会 " 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 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不难想见, 发 现 ,随 着 新闻 竞 争的 不 断 加 如果新闻虚假失实,那它为受众 剧 , 新闻 职 业道 德 水准 有 所 下 提供的就 是 " 新闻废品 " , 新闻纸 降, 新闻行业管理 呈现 " 滞 后 " 无疑成为 " 新闻废纸 " . 因为它断 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 送的是媒体赖以生存立足的可信 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 度,当然也就丧失了新闻的功能 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 和作用,直接危害了媒体自身发 是 , 以致 新 闻的 可 信度 急 剧 滑 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 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 说,提升新闻的可信度已经成为 的质疑 . 媒体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009 年 2 月,中国调查网开 然而,虚假新闻仍以不同的 展了题为" 新闻的可信度到底有 形式在各类媒体上频频 "亮相 " , 多少 " 的调查,结论至今不得而 无论报纸 , 广播, 电视还是新兴 知 . 但打开网络,我们常常看到 媒体,可以说无一幸免 . 让我们 一些心存疑惑的网民,将报刊上 印象尤为深刻的当数 "纸馅包子 " 的有关新闻转贴上网,恳请网民 这一虚假 新闻: " 新闻造假者 " 一 朋友一起帮忙识别真伪 �� � 受众 手炮制了 " 用纸馅做包子 " 的电视 对新闻的不信任程度由此可见一 专题节目,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 斑 . 我们甚至还收到过这样一个 然, 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理所 " 广为 流传 " 的短信 :医生越 来 当然地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相关 越像 杀手,杀手越 来越像医 生; 电视台公开道歉检讨,中国记协 明星越来越像妓女,妓女越来越 对 制造 虚 假新 闻 的行 为 表 示谴 像明星;新闻越来越像谣言,谣 责 .随后,中宣部 , 国家广电总 言越来越像新闻 �� 局和新闻出 版总署作出通报 . 显而易见,提升新闻可信度 , �通报� 强调 :真实是 新闻的生 增强媒体公信力已经到了刻不容 命 ,虚 假 报道 是 新闻 工 作 的大 缓的地步. 敌 .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无视国家 法律法规和党的新闻纪律,置 一,"虚假报道正在葬送 新闻报道社会效益和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于不顾,捕风捉影炒作 媒体的未来"
论新闻失实的危害以及防范
论新闻失实的危害以及防范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但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有些新闻记者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
而新闻失实的出现则正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
新闻失实有如过街老鼠年年喊打,但却屡屡见诸报端。
,“虚假新闻”这类俎虫也在新闻这个大身体里频繁生长,对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而产生的原因,除了个体自身道德修养不高外,更重要的是新闻法规的缺失。
关键词:新闻失实职业道德管理机制目录前言 (1)一、虚假新闻个案分析 (1)(一)“枪击案”击中了美国校园 (1)(二)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 (2)(三)京城出炉“纸馅包子” (2)二、分析新闻失实的真实原因 (3)(一)政治的原因 (3)(二)社会的原因 (3)(三)经济原因 (3)(四)自身原因 (3)三、如何杜绝新闻失实 (4)结论 (5)注释 (6)参考文献 (7)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
不仅纸质媒体之间、电视之间、广播之间存在竞争,而且还发展为多媒体的复合竞争和跨地区、跨行业媒体间的竞争。
竞争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新闻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媒体生存压力陡然增大。
在“份数决定力量”“市场左右生存”的现状和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小报小刊、子报刊和网站的编辑、记者更热衷于追求新闻事件的趣味性、轰动性、新奇性,而对新闻存在的根本特性真实的追求,却显得有点无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失实的报道,不仅是对受众的欺骗,更是对媒体形象、公信力的巨大伤害。
真实是力量。
媒体的力量来自于社会的媒体的力量来自于社会的公信力,来自于真实的报道。
无论强势媒体或弱势媒体,只有以社会利益为行为的第一准则,真实地报道才能更大地获得受众的信任。
论新闻失实的危害以及防范一、虚假新闻个案分析(一)“枪击案”击中了美国校园回首2007,最令人震惊的假新闻应该从“美国校园枪击案”说起。
2021新闻记者培训防止虚假新闻练习题答案
2021新闻记者培训防止虚假新闻练习题答案2021新闻记者培训防止虚假新闻练习题答案《防止虚假新闻》练习题(一)单选题1.____是新闻的生命。
(C)A.市场性B.奇异性C.真实性D.趣味性2.虚假失实新闻违背了新闻的—原则。
(B )A.趣味性B.真实性C.时效性D.接近性3虚假新闻是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与—不符的报道。
(D )A.受众需求B.广告主的需求C.媒体的需求D.客观事实4.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大众传媒赢得信任的能力。
(D )A.新闻界B.企业C.广告公司D.公众5.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B )A.新闻数量B.新闻真实性C.新闻时效性D.新闻趣味性6.在宏观层面上,虚假失实新闻损害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D )A.新闻从业人员B.广告公司C.广告主D.新闻业7.记者通过—来让公众认知。
(A)A.新闻报道B.个人魅力C.所在媒体D.行业状况8.虚假失实新闻是对社会公众—的损害。
(B )A.名誉权B.知情权C.隐私权D.肖像权9.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是一种—的关系。
(B)A.此消彼长B.相互促进(促退)C.相悖D.没有关系10.“纸箱馅包子”的案例属于—层面的虚假新闻。
(D )A.新闻知识B.新闻采写C.新闻编辑D.新闻伦理11._____ 是媒体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
(B )A.设备方面的投入B.高素质的新闻人才C.不断调整的战略规划D.高额的经济利益12.—是新闻真实与否的第一把关人。
(A )A.记者B.编辑C.广告主D.受众13.如何处理及时性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新闻从业人员减少虚假报道亟须解决的问题。
(A )A.真实性B.趣味性C.显著性D.接近性14.大众媒体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新闻内容会—和消费化。
(D)A.理性化B.深刻化C.严肃化D.产品化15.在进行选题把关时,新闻从业者应根据—进行取舍。
(D )A.个人好恶B.媒体利益C.广告主利益D.新闻价值16.新闻自律是—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猎奇心理_编辑先于受众_以都市媒体失实新闻传播为例
动了,以为钓到了大鱼,便慢慢拉上来,结果是一个夜壶,
案例三:2007 年 7 月 8 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
壶里有一条鱼;于是敲开夜壶,把鱼带回家,等到剖开鱼 度》栏目播出了虚假新闻《纸做的包子》。7 月 15 日,北京
腹,竟发现一枚金戒指。后经调查,这个作者因多次依事 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专案组对此进行立案侦查,案情大
猎奇心理:编辑先于受众
业
——以都市媒体失实新闻传播为例
务
杨志平
探
求
纵观中外新闻媒体频频发生的新闻失实案例,不难看 凡,还要抢时效,抢独家新闻,实在是难。从编辑业务工
出,新闻失实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如影相随,成为影响新闻 作的角度来看,有些是由于客观上难以识别,调查困难,但
事业健康发展的顽症。失实新闻的出现主要责任在写作者, 也有些是由于主观上缺乏调查行为和猎奇心理造成的。
的因素,甚至将受众的兴趣所在放在首位,满足其搜寻奇 年记者》2006年第2期上撰文给新闻下了一个新定义,即:
异的心态。但从媒体出现的新闻失实现象看,与其说为了 受众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的传播。他把受众因素放
满足受众的某种猎奇心理,倒不如说编辑先于受众有某种 在了第一位。在当代都市媒体中,新闻的影响不靠记者的新闻编辑依据特定的价来自观,对新闻稿件进行意识活业
信息有 15.4 万条,从而使这样一条假新闻在网上大范围、 动,这其中新闻理论——新闻价值观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
务
非理性地传播。
则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新闻理念对不对,价值取向正
探
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客观理性的选稿意识,杜绝 确与否,新闻作品所反映的宏观世界是否真实、客观、公
(吴馨)
65
想知道什么”,致使某些记者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制片人、 格把关、对受众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值得称道。③
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
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摘要:现今新闻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真的现象,或者从一开始在新闻被创造的时候就不真实,或者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加工和选择造成了新闻的失真。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那么造成新闻失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防范和杜绝新闻的失真?本文将介绍新闻失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
新闻,还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新闻、信息失真、媒体传播、一、信息失真的内涵所谓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离了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一定的衡量标准”。
在信息的反映过程、传输过程和理解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
二、信息失真的案例(一)案例一:2005年4月17日,国内众多媒体发表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
报道称,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
随着这则消息的飞速传播,高露洁在中国的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跌。
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费者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费者不到10%。
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对该市两家颇有影响的大型超市、大卖场进行专题调查显示,4月18日至4月24日这一周,高露洁牙膏每天的销售额比上周同期的降幅达到45%~65%。
然而,随后的追踪调查表明,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不过是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导致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4月19日,这一发现的研究者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 Roanoke 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断章取义了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
威克斯兰说,事实上,自己在《环境科学技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只是称:在洗手液中发现的三氯生以及含氯的自来水在实验条件下可以产生反应,进而生成“哥罗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时报》,2007年8月20日
“纸馅包子”新闻是一起传媒假事件
陈力丹周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现在确认是该台的编导(临时人员)訾北佳,雇佣人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并拍摄下来播出的,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这个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媒体形象的冲击。
但人们对这个报道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把这个报道等同于假新闻,将不利于以后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的规范。
这个报道属于“传媒假事件”,而不是一般的假新闻。
假新闻是指媒体或记者凭空捏造的新闻,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传媒假事件”是指媒体或记者策划一件或一系列事件,然后由该媒体以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一般具有消
息来源和报道者的重合、隐藏的动机、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等特征。
首先,《纸做的包子》报道中的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都是编导訾北佳,也就是说,在訾北佳制造了“纸做的包子”的事件后,他就成了唯一的消息来源,也就自然成为唯一的报道者,这样策划出来的新闻也必定成为独家新闻,容易引起轰动。
若《纸做的包子》报道是假新闻,那么应该是訾北佳自己想象一个“纸做的包子”事件,这个事件并不存在于现实中,这样,假新闻的消息来源就根本不存在。
从这点来看,假新闻的查证核实要相对容易些,因为可以直接去核实消息来源。
而由于《纸做的包子》报道中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查证的过程消失了,类似的报道也就缺乏有效的“把关人”。
其次,《纸做的包子》报道中存在记者导演事件的行为,而假新闻是想象的事件,不需要导演。
大部分传媒假事件的策划者都会选择一个“弘扬主旋律”的框架,比如,传媒去救助被拐儿童,送财物到农村扶贫等,按照这样的框架去设计“脚本”,对策划的事件进行导演并由本传媒报道,通常会得到党政部门和老百姓的认可,扩大传媒的影响力,提高传媒的发行量或收视率,其合法性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因而不少传媒热衷于制造这样的传媒假事件。
訾北佳的《纸做的包子》,选择的框架是“食品安全与公共利益”,这个框架显然是一种揭黑性质的舆论监督。
这种框架的选择和报道时机某种程度上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
事件的地点是北京,正面临着2008年奥运会,而中国的出口食品安全问题近来被媒体经常报道,猪肉又在涨价(这是该报道很容易被人相信并广泛传播的现实基础),包子虽小,但关系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影响着北京以至于中国的形象。
所以,一经播出就立即能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给有关部门很大压力,于是开始清查“纸做的包子”,进而发现这是訾北佳制造的事件。
如果訾北佳用同样的手法,以“弘扬主旋律”为框架制造另外一个事件,比如同一个包子店为迎接奥运制作了福娃系列包子,那么,这样的事件被报道后,人们还会认为是假新闻吗?实际上,不少传媒以及记者每天都在苦思冥想制造这样的传媒假事件,不过,所选择的框架多为“弘扬主旋律”。
换句话说,“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实际是传媒假事件)我们难道不要反对吗?
再次,《纸做的包子》报道以制作纸馅包子这个社会真实为基础,尽管这个社会真实是被编导制造的,而一般假新闻则根本不存在任何社会真实。
“传媒假事件”中的社会真实都是人为策划和制造的,例如,传媒策划救助被拐儿童,如果传媒不去主动策划,这种救助的一系列社会真实就不会存在。
这与《纸做的包子》报道中的社会真实本质上一样。
因此,这是一种暧昧的真实、传媒制造的真实。
认清这一点,才能有利于对传媒行为的规范。
并不是所有的人为的事件要禁止,很多社会性组织的目的,就是制造无数的社会活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但是传媒的职责是报道传媒以外客观发生的事实,不能自己制造事实同时又报道这个事实,这种行为即“传媒假事件”,
第1页共2页
有悖新闻职业道德,假新闻更要完全禁止。
另外,《纸做的包子》报道后面隐藏的动机比一般的假新闻更加复杂和隐蔽。
訾北佳明显存在一种单纯职业主义的动机,即渴求独家新闻以增强他在业界的竞争力和声誉。
他作为北京电视台的临时工作人员,面临着比正式人员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编外”的身份和我国传媒目前的人事制度,某种程度上造成单纯职业主义的勃兴。
某些媒体为什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乐此不疲,其实隐藏着更深的公关动机和形式上的宣传动机。
形式上,这些报道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者配合某项舆论引导的要求,一般会得到有关部门的默许,更重要的是能得到老百姓的关注,这样,节目就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树立本栏目和本媒体形象的目的,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而在事件媒介化的过程中,訾北佳运用了隐性采访的报道手段。
隐蔽的镜头可以满足一些受众的“偷窥欲”,可以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
《纸做的包子》报道也是目前我国传媒滥用隐性采访的一个缩影。
强调《纸做的包子》报道是“传媒假事件”,而不是一般的假新闻有什么意义呢?只有我们明白这是传媒假事件的一种,才能警醒其他还热衷此类行为的传媒和记者,制止制造传媒假事件的惯性思维。
另一方面,明白这是个传媒假事件后,我们才能正确地规范传媒和记者的行为。
传媒假事件应该反对,但由传媒的非采编部门策划的事件(当作一个普通的公关行为)可以适当操作,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传媒的采编部门与公关部门分离,采编部门不参与任何事件的策划和组织。
第二,避嫌。
由传媒公关部门策划的事件,只能作为普通社会组织策划的事件来吸引其他传媒报道,而尽量避免由本媒体报道。
第三,动机的自我审视。
传媒在必须报道本传媒策划的事件时,需要自我检查报道是否存在上述隐藏的动机。
这里只是粗略地讨论《纸做的包子》报道的特征。
对于我国目前众多的新闻失范现象,不仅要分析其性质特征以及所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还需要从宏观的社会转型的角度来考察,才能标本兼治地规范传媒业的工作秩序。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