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过关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过关检测
总分:60分时间:40分钟
一、课内基础(44分)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 斗折蛇行
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 七十者衣.帛食肉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与其他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陈胜者,阳城人也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 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 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
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两脚为“步”。
7.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 一:专一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9. 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0.根据课文填空(10分)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课外延伸(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劝学(节选) 。
.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
..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
②没:同“殁”,死亡。
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④箸:通“著”,显明。
⑤蠕:微动。
⑥傲:浮躁。
⑦囋:形容言语繁碎。
⑧向:通“响”,回音。
⑨方:仿效。
12.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
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劝学》过关检测答案
一、课内基础(44分)
1.C C为名词动用其它为名词作状语
2.B A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B项,“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C项,“衣”名词作动词,穿。
D项,“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C 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
B项,状语后置,D项,判断句。
4.D D项,是定语后置句。
“之”使定语后置。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5.C C项,两个“则”均为表顺承的连词,可译为“就”。
A项,第一个“焉”,兼词,可译为“于此”;第二个“焉”,代词,可译为“那里”。
B项,第一个“于”,介词,可译为“向,从”;第二个“于”,介词,可译为“在”。
D项,第一个“而”,表并列,可译为“并且”;第二个“而”,表修饰。
6.C C项,“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误。
“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7. A A项解释错误,“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8. D A项,于:第一句:介词,表示比较;第二句:介词,相当于“向”;B项,者:第一句: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第二句: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而:第一句:连词,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D项,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9. C 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他
并没有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这种倾向。
10.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二、课外延伸(16分)
12.D根据句意和对称,可以对比排除,然后确定B项。
13.D,学者,指求学的人。
14.C,“《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15.
(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4.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
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
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
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
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
《礼记》的肃敬而有文饰,《乐记》的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
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
说出来。
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
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
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
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