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2节 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2章2节_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5、连锁调
• 也称连珠体、连句或衔尾式。其特点是用 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语词作为 下句的开头,随韵结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 传统的连锁调一般没有完整的意思,但句 式简短,节奏韵律感很强,颇风趣,儿童 很爱传唱。
连锁调
• • • • • • • • • 《做习题》: 小调皮,做习题。 习题难,画小雁; 小雁飞,画乌龟; 乌龟爬,画小马; 小马跑,画小猫; 小猫叫,吓一跳。 学文化,怕动脑, 看你怎么学得好?
数数歌
• 金近的《数字歌》:
• • • • • • • •
一二三, 爬上山, 四五六, 翻筋斗, 七八九, 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 十个手指头。
4、问答歌
• 又称对歌,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表现内 容的儿歌。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 描述儿童可感知的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 和思维,培养其比较、鉴别事物的能力。
• • • • • • • • • • • •
《我唱歌儿骑着马》: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 我唱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大马。 什么大?天大。 什么天?青天。 什么青?山青。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 什么塔?宝塔。 什么宝?国宝。 什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6、绕口令
• 又称拗口令、急口令。它是利用一些读音 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口的儿歌。 • 可以训练婴幼儿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 提高口语能力,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 又是促进婴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
三、儿歌的主要特点
• • • • 语言浅显,明白易懂 篇幅短小,主题单纯 具体形象,趣味盎然 音韵和谐,好记易诵
第又称催眠曲、摇篮歌,古代称抚儿歌。 摇篮曲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歌谣,其主要 作用在于催眠,常有“睡觉”“宝宝”等 字眼,歌词浅显简单。它对婴幼儿的作用 不在“语”,而在“声”。
第二章 儿歌知识分享

(2)模拟声响
雨铃铛
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房檐上。 房檐上,挂水珠, 好像串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 丁零当啷, 它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雨铃铛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花儿乐得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池塘里,
鱼儿乐得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田野里,
苗儿乐得向上拔。
(3)回环复沓
儿歌
第一节 儿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第一节 儿歌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第四节 儿歌的创作
一、儿歌的基本概念
儿歌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 歌谣,又称为“童谣”。是儿童文 学最基本的文体形式之一。
连韵 隔行押韵 几行一转韵
押韵方式 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押韵 转韵要自然和谐
(1)押韵
宝石光光 星星,月亮 抬头望望 摘来点灯 宝石光光 借来梳头 找我模样
踩高跷
正月里,好热闹, 村子里,踩高跷, 爷爷乐,奶奶笑, 小娃娃,追着跑, 叔叔扮个猪八戒, 腿儿长长个子高, 走一步,摇一摇, 摇来摇去摔不到。
三、儿歌的功能
1. 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唱过儿歌的孩子能快乐
地成长起来。”(黄庆云) 2. 陶冶幼儿的性情 使幼儿精神上得到舒缓,步入宁静 平和的境地,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三、儿歌的功能
3. 开启幼儿的心智 儿歌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能使幼儿
开阔视野。 4. 培养幼儿的语言 儿歌可以使幼儿得到发音的训练, 学到丰富的词汇。
雨铃铛
小雨点,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简述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简述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儿歌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简单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歌曲,以唱诵的形式,表达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
儿歌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知识、智慧、美德等,它的形式多样,包括歌谣、音乐剧、诗歌、童谣等等。
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几种,其中最古老的形式是口头传说,这种形式最初出现于古代,它可以用来传播历史、文化和,也可以用来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这些古老的传统。
另一种传统的儿歌形式是歌谣,它以一种清新、婉转的方式,把每个故事的情节和主题直接表达出来,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从而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儿歌还有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是音乐剧,它使用音乐、语言、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和主题进行演绎,使得每一个角色都能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的含义。
最后,还有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就是童谣,它是一种简单的、朗朗上口的歌曲,以唱诵的形式,表达孩子的情感,也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事物,从而更加热爱自然和家园。
总而言之,儿歌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为孩子们传播知识、培养智慧和惯,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在儿歌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主题,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为他们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研究自己的世界。
第二章 儿歌

欢迎提问
如:《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定藤停铜铃停。
7.颠倒歌(错了歌、古怪歌、滑稽歌)
有意把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说得跟实际相反,这就产生了离
奇、诙谐的效果,荒唐可笑,孩子们觉得很开心。
如《四川儿歌》:
河里石头滚上坡,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外婆,……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连锁调 6.绕口令 7.颠倒歌 8.字头歌 9.谜语歌
1.摇篮曲(摇篮歌、催眠曲)
古时称抚儿歌
2.游戏歌:
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 游戏,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
心健康,增长知识。
传统儿歌《打麦谣》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打大麦。
2.抓住儿歌特征去品味儿歌。
(美口悦耳是优秀儿歌的物质,鉴赏时应着重反复诵读、品味,享受儿 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美感)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不下来。 咪咪咪,猫咪来, 咕噜碌碌滚下来。
3.整体感受作品
(这一阶段是认识、品味、欣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获得审美享 受的阶段)语言美、声律美、技巧美、意象美、意境美、意旨美
三、儿歌的功能:启蒙作用
• (一)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 如摇篮曲 • (二)陶冶幼儿的性情 • 儿歌率真自然、健康乐观、活泼风趣 • (三)开启幼儿的心智
•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
• 发音训练,学词汇、句子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指儿 歌中相关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主要方式有:连韵、隔行押韵、几行一转韵。 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的途 径。 主要句式有: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整齐的杂言。
第二章儿歌——第二节儿歌概说(2)

许仅仅是孩子们的喜悦,最终却能开出真善美的花朵。
总之,儿歌同玩具、游戏一样,是幼儿天然的朋友,只有这个朋友有趣、
好玩,他们才会乐于听,喜欢念。
儿歌来源于民歌,最早是口口相传的方式。它的一些特殊形式就是由民间
歌谣流传下来的,儿童对这些特殊形式的儿歌作品情有独钟。
四、个案举要:分别出示不同类别的儿歌作品,判断各自不同的特点?
备注
5
讲授内容
备注
来》(《幼儿文学》63 页)。还有人采用“了、人、瓜”等作字尾,例如(《幼儿
文学》63 页)。
9、颠倒歌: 又叫古怪歌 、稀奇歌 、滑稽调等 。它故意违 背常情常 理,将
自然界或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正常关系加以夸张性的错乱颠倒,造成荒唐可笑
的效果,在开心的笑声中加强对正常事理的认识,增强辨别事物的能力。
恰如儿童文学研究者王泉根教授所指出的:“这是文学女神在未经开发的幼者 引证导入 心田播下的第一例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瓢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 5 分钟
泽。”也正像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所说:“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唱过儿歌的孩子
能快乐地成长起 来。”童年 时通过儿 歌播撒在孩 子心田的种 子,最初激 起的或
的动作要求;动作促使幼儿记熟儿歌,反过来又提示幼儿按照内容和节拍做出
动作,二者相得益彰,带给孩子极大的愉悦。
我国有大量的拍手、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的游戏儿歌。深受喜爱的游戏
歌有:《斗虫虫》、《拉大锯 》、《找朋友 》、《丢手绢 》、《小兔 跳》、《黑猫 警长》 等。一般有这样一些形式:
边唱边玩集体游戏——如《丢手绢》。 边唱边跳皮筋——如“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条裤子穿九年,新三年,旧三
儿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各种不
幼儿文学第二章__儿歌综述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第二章第二节 儿歌的分类(幼儿文学北师大版)

(一)儿歌的吟唱者
1.母歌: 母歌指的是婴儿还不会说话时,听母亲或 其他长辈吟唱的歌谣。 2.儿戏: 儿戏指的是渐渐学会说话的幼儿边嬉戏边 吟唱的歌谣。
返回
下一页
(二)儿歌的创作者
盖!盖! 盖花楼。 1.民间流传的儿歌 花楼低, 例如河南民间儿歌《盖花楼》: 碰着鸡。 鸡下蛋, 碰着雁。 雁叼米, 碰着小孩就是你。 2.作家创作的儿歌 野牵牛,爬高楼; 例如金波的儿歌《野牵牛》: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嗒嘀嘀嗒! 嘀嗒嘀嘀嗒!
2.有的嵌入简单的数序,让幼儿初步认识数的顺 序。 例如金近的《数字歌》:
一二三, 爬上山, 四五六, 翻筋斗, 七八九, 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 十个手指头。
3.有的利用数序的变化来结构儿歌,增加数 数的难度与趣味性。 例如庄永春的《外婆有只花猫咪》
4.有的把数字与量词结合起来,使数数更加 活泼有趣。 例如王晨湖的《量词歌》
拉箩箩, 拉箩箩, 收了麦子蒸馍馍: 蒸个黑的, 放到盔里, 蒸个白的, 揣在怀里。
游戏歌的形式多样。可以“边唱边玩”,可以“边 唱边跳”,可以“边唱边画”。 游戏歌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拍手歌”。 例如《爱清洁,讲卫生》
(三)数数歌
概念:数数歌是指把抽象的数与一些有趣的 事物结合起来的儿歌。 形式:数字与文学的巧妙结合 作用: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6.三三七言
每节有三句,前两句每句有三个字,最后一句 由七个字构成。例如辽宁儿歌《大蜻蜓》:
大蜻蜓, 绿眼睛, 两对翅膀亮晶晶。 飞一飞, 停一停, 飞来飞去捉蚊蝇。
7.杂言
杂言每行字数不固定,一般由三言、五言、七 言等各种句式交替运用。例如北京儿歌《蚕宝 宝》:
儿歌的艺术形式

儿歌的艺术形式
儿歌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简明易懂:儿歌的歌词通常简单易懂,使用幼儿熟悉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理解。
2. 朗朗上口:儿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明快,节奏感强,容易让孩子们跟随唱起来,并且能够让孩子们在歌曲中感到愉悦和享受。
3. 教育性:儿歌通常融入了教育元素,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数数、认字、认物等基础知识,或者表达社交礼仪、互助友爱等良好品质。
4. 互动性:儿歌常常有互动的元素,例如让孩子们参与歌曲中的动作、模仿声音等,以增加孩子们对歌曲的参与和兴趣。
5. 情感表达:儿歌能够通过简单的词句和旋律,表达出温馨、快乐、梦幻等种种情感,帮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综上所述,儿歌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简明易懂、朗朗上口、教育性、互动性和情感表达等特点,能够满足孩子们对音乐的需求,促进他们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儿歌《拍手谣》
• • • • • • • • • • 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炼身体。 你拍二我拍二,天天要带小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 你拍四我拍四,消灭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 你拍六我拍六,不要乱丢果皮屑。 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 你拍八我拍八,手绢纸巾向下压。 你拍九我拍九,饭前便后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身体长得真结实。
第二节 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Nhomakorabea1、摇篮曲
• 又称催眠曲、摇篮歌,古代称抚儿歌。 摇篮曲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歌谣,其主要 作用在于催眠,常有“睡觉”“宝宝”等 字眼,歌词浅显简单。它对婴幼儿的作用 不在“语”,而在“声”。
摇篮曲
• • • • 小宝宝,乖乖地睡觉! • • 不要吵,不要闹, • • 让妈妈给你摇一摇, • • 小小月亮挂在柳树梢。 • • 花儿休息,鸟儿不叫了。 • • 小宝宝,乖乖地睡觉! • • …… • 《小宝宝要睡觉》——-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高, 小小的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 蓝色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2)两节式:
• 把儿歌的全部思想内容,分成两节表达。两节之 间,有时采用对比手法,有时采用重复手法,使 两节前后呼应。既能充分表达思想内容,又能使 结构十分严谨。 • 《蛤蟆洼》: 从前蛤蟆洼,/遍地碱巴巴;/十年有九荒, /蛤蟆怨他家:/--“苦哇!”/“苦哇!” 如今蛤蟆洼,/挂满绿纱纱;/风吹稻花香, /蛤蟆夸他家:/--“富哇!”/“富哇!”
连锁调
• • • • • • • • • 《做习题》: 小调皮,做习题。 习题难,画小雁; 小雁飞,画乌龟; 乌龟爬,画小马; 小马跑,画小猫; 小猫叫,吓一跳。 学文化,怕动脑, 看你怎么学得好?
• • • • • • • • • • • •
《我唱歌儿骑着马》: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 我唱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大马。 什么大?天大。 什么天?青天。 什么青?山青。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 什么塔?宝塔。 什么宝?国宝。 什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多节式
• 这是指三节以上的儿歌,结构比较自由, 可长可短,运用于题材内容比较丰富的儿 歌。 • 如《点豆豆》: 小锄头,/竹篼篼,/我和弟弟点豆豆。/ 黄豆金,/绿豆银,/豇豆是根金丝绳。 点一窝,/又一窝,/边点豆豆边唱歌。 点一行,/又一行,/蓬蓬豆苗满山梁。 点一片,/又一片,/珍珠玛瑙一串串。
问答歌
• 什么圆圆红彤彤? 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 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 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飘? 气球圆圆飘空中。
5、绕口令
• 又称拗口令、急口令。它是利用一些读音 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口的儿歌。 • 可以训练婴幼儿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 提高口语能力,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 又是促进婴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
• (4)七言:每句有七个字组成。如《吵醒弟弟要 你抱》: 妈妈起早挖红苕,隔壁公鸡喔喔叫, 公鸡公鸡你莫叫,吵醒弟弟要你抱。 • (5)杂言: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一般是三言、 五言、七言等几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尤以三三七 为多,即前面是三个字的两句,后面七个字的一 句。如管用和的《树上掉下一个桃》: • 树上掉下一个桃,/吓得兔子拼命逃;/“不好了! 不好了!/我的后面天塌了。”/小牛小羊听到了, /跟着兔子一块跑。/跑过坡,跑过桥,/小马听到 不相信,/叫他们回头瞧一瞧。/哦!蓝天上,白云 飘,/太阳公公眯眯笑。
1、多样性
• (1)表现儿童游戏 • 《抽中指》(四川儿歌): • 抽中指,抽得着?抽着了,剥豆角。豌豆角,胡 豆角,随你抽来随你剥,一剥剥个光壳壳。 • (2)表现民间生活 • 小狗叫,谁来到?开门看,是姥姥。姥姥笑,把 茶倒。茶冷,买饼;饼香,买糖;糖甜,买面; 买了面来擀面汤,姥姥一顿吃个光。
问答歌——不晓得
• • • • • • • 你姓啥?我姓唐。 啥子糖?芝麻糖。 啥子芝?桂枝。 啥子桂?肉桂。 啥子肉?豆腐肉。 啥子豆?菜豌豆。 啥子菜?大头菜。 • • • • • • • 啥子大?天大。 啥子天?火烧天。 啥子火?钢炭火。 啥子缸?盐缸。 啥子盐?锅巴盐。 啥子锅?铁锅。 啥子铁?不晓得。
绕口令
• • • • • • 墙上一面鼓, 鼓上画老虎, 老虎抓破鼓, 买块布来补,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 • • • • • • • 四是四, 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谁说十四是四十, 就打谁十四, 谁说四十是十四, 就打谁四十。
6、连锁调
• 也称连珠体、连句或衔尾式。其特点是用 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语词作为 下句的开头,随韵结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 传统的连锁调一般没有完整的意思,但句 式简短,节奏韵律感很强,颇风趣,儿童 很爱传唱。
一二三, 爬上山, 四五六, 翻筋斗, 七八九, 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 十个手指头。
• • • • • • •
《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摘果子, 七个篮子手中提, 七种水果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李子栗子梨
4、问答歌
• 又称对歌,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表现内 容的儿歌。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 描述儿童可感知的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 和思维,培养其比较、鉴别事物的能力。
• • • • • • 竹儿爹, 竹儿娘, 一年长成竹儿王。 你也长, 我也长, 我和竹儿长得一样长。《《
2、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 • • • 狗咬哪一个?狗咬王大哥。 咋不到屋来?衣裳穿得破。 咋不缝一件?娃娃老老多。 咋不丢一个?留在冬天挤热和。
• 老天爷,下大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 白米香,白米甜,蒸个甜糕好过年。》》
2、从句式看
• 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 (1)三言:每句由三个字构成。如《大青蛙》: 大青蛙,小青蛙,鼓眼睛,岔嘴巴,肚皮白,背背花, 捉虫虫,顶呱呱。 (2)四言:每句有四个字构成。如:«牛背宽宽» 牛背宽宽,/像个摇篮。/放牛娃娃,/睡在里边。/ 摇篮摇摇,/摇上高山。/白云飘飘,/挂幅窗帘。/ 做个梦儿,/又香又甜。 (3)五言:每个字由五言组成。如《饿死你懒人》: 懒人不薅地,高粱不结籽;懒人不着急,扯了栽茄子; 茄子不开花,扯了栽冬瓜;冬瓜不长毛,扯了栽红苕; 红苕不牵藤,饿死你懒人。
第三 章 儿歌
第一节 儿歌概说
一、儿歌的概念和功能
• 儿歌是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的顺口易懂的 短小诗歌。它是婴幼儿接触最早、最易接 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 在婴幼儿文学领域中,儿歌占有重要的地 位,被誉为“婴幼儿专用的精神食粮”, 是最具“人之初文学”意义的文体。
二、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 我国古代,儿歌一般被称作“童谣”。这种 “童谣”,是指民间儿童念唱的歌谣。文献 中对“童谣”也还有种种别的称谓,如“童 子歌”、“孺子歌”、“婴儿谣”、等等。 • 我国古代的“童谣”中,大部分是各个历史 时代出现的、反映当时政治变动的“时政 歌”。
(3)表现时序
• 《田家四季歌》: • 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 儿秀了,桑叶儿正肥。 • 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 耕作忙,归来带月光。 • 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黄,身上虽辛 苦,心里却安康。 • 冬季里,雪初晴,新做棉衣轻又轻,一年 农事了,保暖笑盈盈。
(4)寄予长辈对幼儿的爱护
3、数数歌
• 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歌。 • 它可以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序,培养儿 童数的观念,训练儿童的思维和运算能力。 • 它用文学形式来培养婴幼儿的数概念,是 文学与数学的巧妙结合。其特点是计数形 象,顺口易记,是对幼儿形象化的数学启 蒙教育。
数数歌
• 金近的《数字歌》:
• • • • • • • •
“儿歌”起源与发展
• 杨慎 ——童谣 “出自胸臆,不由人教” 。 • 吕坤:“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许其 乐。”他在16世纪末编辑成《演小儿语》,这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 • 清代,郑旭旦称儿歌犹如“天籁”。19世纪中叶 郑旭旦所编的《天籁集》和悟痴生所编的《广天 籁集》都是优秀的儿歌集。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8年,《歌谣》周 刊。
三、儿歌的主要特点(教材18页)
• • • • 语言浅显,明白易懂 篇幅短小,主题单纯 具体形象,趣味盎然 音韵和谐,好记易诵
四、儿歌的分类
• (一)民间流传的儿歌 • 民间儿歌并不是指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时 政歌”,而是指颇有趣味的、适合儿童口 头传唱的儿歌。民间儿歌有如下特点: • 1、多样性 • 2、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 3、大胆的谐趣——民间儿歌在艺术上突出 的特点
颠倒歌
• • • • • •
《稀奇真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八十岁的老头儿, 坐在摇篮里。
3、创作儿歌对民间儿歌的借鉴
• • • • • • (1)吸取了民间儿歌诙谐、风趣的趣味性 《小猴子》: 小猴子,宽脑门儿, 一心想画双眼皮儿。 一道一道又一道儿, 画得满脸是皱纹儿。
• (2)借鉴民间儿歌的传统形式和表现手法。 • 外形上如连锁调、问答歌等;表现手法如 重叠、反复、夸张、对比、拟人、荒诞等。 • 《板凳谣》: • 板凳板凳歪歪,上面坐着乖乖; • 乖乖出来踢球,上面坐个小猴; • 小猴出来赛跑,上面坐着熊猫; • 熊猫出来拔河,上面坐着白鹅; • 白鹅参加拉拉队,大家来开运动会。
五、儿歌的艺术形式
• • • • • (一)儿歌的一般艺术形式 1、从分节看: (1)一节式 (2)两节式 (3)多节式
(1)一节式
• 儿歌比较短小,可以把全部内容一气呵成, 只分行不分节。 • 《大家都说普通话》:鸟有鸟的话,/风有 风的话。/有的像唱歌,/有的像吵架。/说 话不能猜谜语,/大家都说普通话。/
3、大胆的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