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体用详解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
(4)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眼看左手腕部。
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
(3)同“左揽雀尾”(3)解,只是左右相反。
(4)同“左揽雀尾”(4)解,
只是左右相反。
(5)同“左揽雀尾”(5)解,只是左右相反。
(6)同“左揽雀尾”(6)解,只是左右相反。
第九式:单鞭
(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2)右腿慢慢屈膝下蹲, 左腿由里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左掌下落(掌心向外)向左下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
(3)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跟为轴,脚尖尽量向外撇,左脚前弓,右腿后蹬,右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后;眼看左手。
第十一式:单鞭
(1)上体向右转,右手随之向右运转,至右侧方时变成勾手;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上体继续左转,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成“单鞭”式。
第十二式:高探马
第十三式:右蹬脚
太极拳体用全书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第七部分第一节、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
头宜正直。
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
含胸拔背。
不可前俯后仰。
沈肩垂肘。
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而足直踏。
平行分开。
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
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
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殊不知练法用法。
俱根本于此。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
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
往复不离不断。
遂以雀尾比喻手臂。
故总名之曰:揽雀尾。
其法有四。
曰绷捋挤按。
绷法。
由起势。
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
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
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
屈膝坐实。
后脚伸直。
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
手心向内。
肘尖略垂。
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
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
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
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
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由前势。
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
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
屈膝踏实。
左脚变虚。
身亦同时向右面转。
眼随往平看。
右手同时圆转。
往右前出动。
右手在前。
手心侧向里裹。
左手在后。
手心侧向内。
转至右手心向下。
左手心向上时。
速将我右肘腕间。
侧贴彼肘节上。
侧仰左腕。
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
向左外侧。
全身坐在左腿。
左脚实。
右脚虚。
此时敌如进攻。
我即闪向胸前。
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
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由前势。
设敌人往回抽其臂。
我即屈右膝。
右脚实。
左腿伸直。
伸腰长往。
随之前进。
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
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
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
向前往。
乘其抽臂之际。
随出挤之。
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由前势。
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
我即将两腕。
从左侧往上提劲。
空其挤力。
手指向上。
手心向前。
沉肩垂肘。
坐腕。
含胸。
全身坐于左腿。
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
向前逼按去。
二十四式太极拳讲解
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尖点地;眼看右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擎: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谓之擎。
双手上举如合太极,这时候,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中三指向上翻三翻。
引:有引进的意思。
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
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
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才能听得对方动静。
这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
就是一般练其它拳术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
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更非力胜。
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神如捕鼠之猫”,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待的意思。
如在敌我对待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是吸气,不是吐气。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108式)拳谱文字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架108式)拳谱⽂字详解动作⽰范周宁(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说明:此拳谱是以起势和收势都⾯向正南为参照,如果起势站在不同的⽅向,此⽂中的⽅向作相应调整。
第⼀节1、起势。
⾯向正南,双脚与肩齐站⽴。
双⼿掌⼼向上慢慢托起⾄眼前,翻掌朝南,肘部下垂,⾝体微曲。
2、揽雀尾。
双脚不动,转腰,⾯朝东,双⼿随眼光转向东。
腰再转向南,双⼿呈抱球势,左脚抬起,脚尖着地,向东南30度迈⼀步,双⼿左捧,蹬右腿,重⼼到左腿,成⼸步推掌。
调整左脚尖朝西,⾝体转向西,双⼿平移向西北右推,重⼼移到右腿。
⾝体回收,⾯朝西,起右腿,左抱球,上步⾝不动,右捧势,重⼼移到右腿,蹬腿穿掌,左掌在前。
翻右掌向内,左掌回收捋,⾝体先后坐,重⼼移到左腿,左⼿做挤右⼿状,⼸腿挤,重⼼移到右腿,双⼿撒开向西往前按,往下按,绕过头顶再向前(西)按。
3、单鞭。
左脚靠近右脚,左脚尖朝南,从西经南往东转腰,左掌在⾯部前⽅,右右⼿伸直,右脚向后退半步,⾯朝东,钩右⼿提左膝,左腿向前⼸步,右钩⼿朝南,左推掌朝东,重⼼在左腿。
4、提⼿上势。
⾝体前(东)倾,双⼿向东按,调整右脚尖朝南,起⾝回头看南,双⼿举起,调整双脚⾝体朝南,双⼿放下⾄左腰,提⼿上势,起右腿,双⼿向右举起,右⼿过头顶,右脚向西南⽅落地,双⼿掌⼼向外(西南)。
5、海底捞⽉。
⾝体朝南前倾下俯,双⼿朝左右展开,起⾝,⾯朝西南,左⼿起右⼿放下,起右腿,右脚跟着地,回⾝肘,右⼿收回,肘向外,右掌从左腋下插,重⼼移到左腿。
6、⽩鹤亮翅。
转动⾝体⾯朝东,⾝体后坐,抬左腿,右⼿举过头顶,左⼿放下,呈⽩鹤亮翅状。
7、左搂膝拗步。
左脚尖点地,⾯转向南,左⼿向后(西)搂,右⼿向前(东)翻掌,作砍⼀⼑状。
⾝体再转向南,左⼿抬起伸直按顺时针绕到右侧腰后再放下绕到⾝体左侧下按,同时⾝体再由南转向东,左脚抬起后着地,重⼼放在左腿,推右掌,成⼸步。
8、⼿挥琵琶。
起⾝,起右腿向前(东)踢,右⼿向前伸直,右腿后退落在⾝后,⾝体后坐,重⼼移到右腿,抬左腿,双⼿由前伸回收做抱球状,从下往上⾄胸前,左脚着地,双⼿向上前⽅举起后再放下。
24式杨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一)
24式杨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一)第一式:起势【拳名析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由身体未动到身体起动的第一个动作,称为起势。
本势代表由静到动的开始,象征由无极到太极,暗合天地由无极而生。
传统套路又称“太极势”、“开门势”、“初势”。
自入静调息的无极状态进入混沌初分的太极状态,表示动即为太极,分出阴阳,露出虚实。
起势中的要领将贯穿于整套太极拳之中。
一个太极拳起势,可以说“已尽含太极精蕴”。
由起势入手,通过渐修顿悟,掌握其窍要,再由此切入,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
在太极拳中,往往以第一个动作的速度、高低来决定整个套路的练习速度(分快、慢架)、架势大小(分大、中、小三种架势),因此起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动作。
【动作详解】(1)左脚开步(2)两臂掤举(3)屈膝按掌(1)左脚开步——左脚左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左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腋下松空,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视前方。
做好调心、调息、调身,形成太极形态。
①身体自然站立,重心微右移;②提左脚向左侧横移一步;③左脚前脚掌落地慢慢踏实,左脚前脚掌点地的同时胯走后弧左移重心(以后动作中,凡是重心要移动的,都必须胯走弧形转换重心)。
两脚间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脚平行。
两臂自然下沉不耸肩,腋下松空,两手保持基本掌型;目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
此势即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预备势。
【外形要求】①定势:保持预备势基本要求,两腋下能容约一立拳(腋下空),两掌不紧贴大腿两侧(微微离开);虚灵顶劲,头颈正直,下颌须微向后收,舌抵上颚;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胸肌放松,不可故意挺胸收腹,两肩肩井穴(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处。
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与两脚的涌泉穴上下相对。
姿势力求自然,精神集中。
②动势:提左脚时高不过右踝骨,落脚时由前脚掌轻轻点地慢慢过渡到全脚掌,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要做到如虎步猫行,点起点落,轻提轻落,落地生根。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详解
垂。
方。
第二式:右揽雀尾
(3)上体继续左 (4)上体微左转,
转,重心前移成 右脚收至左脚内
左弓步;同时左 侧;左臂内旋屈于
(1)右脚尖稍外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 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 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下,与右手相 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 脚内侧;目视右手。
(2)上体微左 转,左脚向左前 方上一步,脚跟 轻轻落地。
(9)右臂外旋屈肘
(5)上体微右转,右 脚向右前方轻轻迈出 一步,脚跟着地。
同时右臂向前掤出, 臂微屈,掌心向内, 高与肩平,左掌向 左、向下落于左胯
转,右掌前伸, (8)重心后移, 掌心翻转向下; 上体微左转;双 左掌同时翻转向 掌向下后捋至腹 上,伸至右腕下 前;目随右掌。
横于胸前,右掌心 向内,指尖向左, 左臂内旋,左掌心 转向外,掌指附于
转;右手随之向左划 高与头平,手心斜向 上步,脚跟轻 前推出,指尖高与鼻 弧;目随右手。 上,右手摆至左肋旁, 轻落地;左臂 平,右手由右膝前搂
手心向下;右脚收至左 屈肘,左手收 过,按于右胯旁;目 脚内侧;目视左手。 至耳旁,手心 视左掌。
斜向前,右手 向右、向下划 弧至腹前;目 视前方。
第七式:撇身捶
转,右脚再
(3)右脚向右前
向右前方上
方上步,脚跟着 (4)重心前移,上 一步,脚跟
地;两前臂旋 体右转,左脚随之 着地;右掌
转,两掌上举合 跟至右脚内侧后 屈肘内旋向
于胸前,右掌心 方,脚前掌着地; 右、向后划
向内,指尖向 右掌自左向前划平 平弧,而后
左,左掌心向 弧,掌心转向上, 右掌翘腕至
外,掌指附于右 右掌随之转动;目 右肩前上
(8)重心前移, 右脚落实,上体 继续左转;左掌 从右前臂上穿 出,并自右向左 划弧抹掌,右掌 收于左肘内侧下 方,两掌心上下 斜相对;目视左 掌。
二十四式太极拳文字详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文字详解(1)起势 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呼吸调匀;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开立步,与肩同宽;两臂慢慢向前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下;两腿微屈下蹲,两掌轻轻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zōng)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右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同时上体微向左转,眼看左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再移至左腿,两手划弧,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继续作向右转身动作,动作与上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3)白鹤亮翅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左下划弧至左手下,两手掌相对成抱球状;右脚前进半步,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脚尖点地;同时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向右上和左下分开,右手上提至头部右前方,掌心向面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两眼平视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ǎo弯曲)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同时上身微向左再向右转,眼看右手。
②上身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指。
③上身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向左腿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24式太极拳文字讲解
24式太极拳一、起势1左脚向左分开半步同肩宽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似直非直,肘关节微微的弯屈,手心向下3两腿慢慢屈膝下蹲成马步。
两掌至于腹前,上身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二、野马分鬃〔三次〕左野马分鬃1上体微向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两手随腰转自然分开,左手与眼同高,右手按在右胯边。
右野马分鬃(同左野马分鬃,左右方向相反)左野马分鬃三、白鹤亮翅1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2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额3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
四、搂膝幼步〔三次〕左搂膝幼步1上体微微左转再右转,右手转至面前自然下落,经右胯由右后方盪起2左脚尖收到右脚内侧3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左手经左膝搂过,右手向前推按右搂膝幼步(同左搂膝幼步,左右方向相反)左搂膝幼步五、手挥琵琶1右脚向前跟半步2右手屈臂后坐,左手由左而上划弧到正前方3左脚提起,脚跟着地成左虚步六、倒卷紘右倒卷紘1上体右转,两掌心向上左手在前,右手经过腰向右后划弧,与头同高2上体转正,又臂屈肘于耳侧,左脚后退一步,左手向后收,右掌向前推,右脚跟随腰撵正左倒卷紘(同右倒卷紘,左右方向相反)七、左揽雀尾1上体右转,两臂平举,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2上体继续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3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棚,右手按于右胯侧4上体右转,两手同时向下向后履5上体左转向正前方,右手搭在左手腕,左弓步向前挤6后坐,左脚尖翘起,两手分开致腹前7左弓步按掌八、右揽雀尾(同左揽雀尾,左右方向相反)九、单鞭1上体左转,两臂随腰运转,左掌向外右掌向上,2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左手由下而右,右手由上而右划弧,在右前方变刁手3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4左弓步翻掌十、云手1上体右转,左手向右划弧到右肩,右刁手变掌2上体左转,至左前方时两手左压右穿,同时收右脚到左脚右侧,两脚平行,距离约十公分(一)3上体右转,至右前方时两手右压左穿,同时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二) 4重複2,3(三)2十一、单鞭1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右手在右前方变刁手2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3左弓步翻掌十二、高探马1后脚跟半步,上体右转,双手翻掌掌心向上2右手经耳侧向前推掌,左臂微收成左虚步十三、右蹬脚1上体微微右转,左手由右手背穿出,两手交叉,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踏出一步2右脚收到左脚内侧,两手胸前交叉3提右腿,分手蹬脚十四、双风贯耳1右腿屈膝,两手掌心向上2右脚跟在右前方落地,成右弓步,同时两手掌变拳,从右腿两侧向上向前划弧,两拳距离与头同宽十五、转身左蹬脚1上体左转,两拳变掌,向两侧划一个圆弧,胸前交叉,左脚收到右脚内侧2提左膝,两掌转向外,分手蹬脚十六、左下势独立1左腿屈膝下垂,右手刁手,左腿成左独立步左手护右肩2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左侧伸直,脚尖向正前方3左手由腹前向、大腿、小腿而脚(脚尖外撇和腿成直线)穿出4左腿前弓,后腿蹬直,刁手置与背后,指尖向上挑起5右腿屈膝上提,刁手变掌,立掌向前挑起,食指对鼻子,左腿成独立步,左手按在左胯侧十七、右下势独立1右脚落在左脚侧约十公分处,左脚跟内旋,上体左转,左手刁手,右腿成独立步右手护左肩2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向右侧伸直,脚尖向正前方3右手由腹前向、大腿、小腿而脚(脚尖外撇和腿成直线)穿出4右腿前弓,后腿蹬直,刁手置与背后,指尖向上挑起5左腿屈膝上提,刁手变掌,立掌向前挑起,食指对鼻子,右腿成独立步,右手按在右胯侧十八、左右穿梭1左脚向左前方着地,上体左转,两手抱球收右脚于左脚内侧2上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两臂随腰转划弧成右架左推3上体右转,两手抱球收左脚于右脚内侧4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弓步,两臂随腰转划弧成左架右推十九、海底针1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2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耳侧,左手置于腹前3上体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屈膝下沉,右手掌心向左,指尖向下斜插二十、闪通臂1上体转正,两手胸前相合,左指贴右腕,左脚收于右腿内侧2左脚向正前方踏出一步,左腿弓右腿蹬,成左弓步,两掌心翻向外,左手向前,右手向上分开二十一、转身搬拦搥1向右向后转身,两掌向外随腰右后转2收右脚,两手在左侧抱球状,右手握拳拳心向下(阴拳)3右脚向右前方踩,右拳从胸前搬压成拳心向上(阳拳),左手随右拳搬压,到右肩前再左转按于左胯外侧4上体右转,左脚离地,左手向前拦掌,右拳向右后划弧到右后方,拳心渐转成阴拳5上体左转正,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左手立掌,右拳变立拳向前攻出二十二、如封似闭1两手翻转朝上,左手贴于右肘2上体右转左转,左弓步按掌二十三、十字手1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向正前方,右手向右划弧2右脚外摆,屈膝成侧弓步,右手向右划弧3上体左转,右脚内扣,两手向下划弧4上体右转转正,右脚收回,与左脚平行,距离一肩宽,两手左内右外,于胸前交叉成十字二十四、收势1两腕内转,两手分开,两臂慢慢落下,至两腿外侧。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口述)20页全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口述)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揽雀尾绷法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揽雀尾捋法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揽雀尾挤势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揽雀尾按法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与十大要领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分解(一)起势(六)左右倒卷月厷 1.转体勾手1.两脚开立(左式) 2.转体迈步(二十)闪通臂2.两臂前平举 1.转体撤手 3.弓步推掌 1.提手收脚3.屈膝按掌 2.提膝屈肘(十二)高探马 2.迈步分手(二)左右野马分鬃 3.退步错手 1.跟步松手 3.弓步推掌(左式) 4.虚步推掌 2.后坐翻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1.抱球收脚(右式) 3.虚步推掌 1.转身扣脚2.转体迈步 1.转体撤手。
(十三)右蹬脚 2.坐身握拳3.弓步分手 2.提膝屈肘 1.穿掌提脚 3.踩脚搬捶(右式) 3.退步错手 2.迈步分手 4.转体旋臂1.后坐翘脚 4.虚步推掌 3.弓步抱手 5.上步拦掌2.抱球跟脚(左右重复一次) 4.跟步合抱 6.弓步打拳3.转体迈步(七)左揽雀尾 5.提膝合手(二十二)如封似闭4.弓步分手 1.转体撤手 6.蹬脚撑掌 1.穿掌翻手(左式) 2.抱球收脚(十四)双峰贯耳 2.后坐收掌1.后坐翘脚 3.迈步分手 1.收腿落手 3.弓步按掌2.抱球跟脚 4.弓腿捧臂 2.迈步分手(二十三)十字手3.转体迈步 5.转体伸臂 3.弓步贯拳 1.转体扣脚4.弓步分手 6.转体后捋(十五)转身左蹬脚 2.弓腿分手(三)白鹤亮翅 7.转体搭手 1.转身扣脚 3.坐腿扣脚1.跟步抱球 8.弓步前挤 2.收脚合抱 4.收脚合抱2.后坐转体 9.后坐收掌 3.提膝合手(二十四)收势3. 虚步分手 10.弓步按掌4.蹬脚撑掌 1.翻掌前撑(四)左右搂膝拗步(八)右揽雀尾(十六)左下式独立 2.分手下落(左式)同左式,方向相反 1.收脚勾手 3.收脚还原1.转体落手(九)单鞭 2.蹲身仆步2.转体收脚 1.转体扣脚 3.转身穿掌(注:以上分解仅供参考)3.迈步屈肘 2.勾手收脚 4.弓步起身4.弓步搂推 3.转体迈步 5.提膝挑掌(右式) 4.弓步推掌(十七)右下式独立1.后坐翘脚(十)云手同左式2.转体跟脚(云手1)(十八)左右穿梭3.迈步屈肘 1.转体扣脚(左式)4.弓步搂推 2.转体撑掌 1.落脚收手(左式) 3.转体云手 2.报球跟步1.后坐翘脚 4.撑掌收脚 3.迈步滚球2.转体跟脚(云手2) 4.弓步推架3.迈步屈肘1.转体云手(右式)4.弓步搂推2.撑掌出步 1.后坐翘脚(五)手挥琵琶3.转体云手 2.3.4.同左式1.跟步松手4.撑掌收脚(十九)海底针2.后坐挑掌(云手3同云手2) 1.跟脚松手3.虚步合臂(十一)单鞭 2.后坐提手3.虚步插掌一、起式12345二、左右野马分鬃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白鹤亮翅212223四、左右搂膝拗步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五、手挥琵琶394041六、左右倒卷肱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七、左拦雀尾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八、右拦雀尾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九、单 鞭838485868788十、云 手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十一、单 鞭104105106107108十二、高探马109110十三、右蹬脚111112113114115116十四、双峰贯耳117118119120十五、转身左蹬脚121122123124125126127十六、左下势独立128129130131132133十七、右下势独立134135136137138139140十八、右左穿梭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十九、海底针151152153二十、闪通臂154155156二十一、转身搬拦锤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二十二、如封似闭166167168169170二十三、十字手171172173174175二十四、收 势176177178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本文来源:/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太极拳体用全决
太极拳体用全决1、太极拳术重用意,腰如车轴心行气;静松稳匀缓合连,走架莫忘此中理。
2、起势守静待人动,气沉丹田精神提。
棚掳挤按揽雀尾,沾连黏随勤练习。
3、单鞭抹勾向胸逼,旋腕一鞭劲须齐。
提手上势合着封,敌若抽手进身挤。
4、白鹤亮翅挤靠分,悬顶坐身寸腿踢。
搂膝拗步搂手打,心眼身手步合一。
5、手挥琵琶主采挒,穿绕沾化借他力。
进步搬拦捶胸胁,搬拦得法显技艺。
6、如封似闭守中攻,坠身脱铐长劲逼。
十字手法变无穷,拧裹钻翻开合齐。
7、抱虎归山破后敌,心清眼明手要疾;肘底看捶缠绕粘,乘隙一拳莫失机。
8、倒撵猴儿迎面扑,沉气扳挽挫敌势;斜飞式如鹰翱翔,开劲斜击称其式。
9、海底针破禽拿法,折腰一沉攻莫迟;扇通背似折扇开,力由脊发劲贯指。
10、撇身捶掌连环劈,侧身击敌如霹雳;云手横行连绵绵,妙用全在转腰际。
11、高探马上缠绕采,仰之弥高掌探鼻,左右分脚胁下刺;履来架去伺隙袭。
12、转身蹬脚腹上踹,悬腿蹬伸打援敌;进步栽捶破前踢,搂他扑地腰条击。
13、左右蹬脚膝腹占,轻粘慢挒猛飞腿;左右打虎势威武,下采上打披身退。
14、双风贯耳双环捶,迭而后掼步要追;野马分鬃腋下展,松手一分把敌摧。
15、玉女穿梭巧为贵,护臂穿打四敌溃;下式蓄劲避锐气,俯之弥深无所畏。
16、金鸡独立随势起,撩撞闭踢任我为;转身白蛇吐信烈,义喉刺瞳敌胆碎。
17、穿掌采桃叶底藏,疆场博敌喉间刺;十字腿起分手拦,上惊下取最得势。
18、进步指裆捶下路,搂腿寸靠把裆指;上不七星防上打,捧架之下直拳驰。
19、退步跨虎闪正中,如虎劲敌受扼制;转身摆莲带括扫,前后应敌旋风势。
20、弯弓射虎如发矢,况劲蓄气双拳使;收势意气归丹田,心静神怡倍舒适。
21、中华武术世称奇,国之瑰宝宜珍惜;能文能武有品德,民族兴旺自可期。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张真人传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全一。
又名君宝,字元元,号三丰。
史称宋末时人,生有异质。
龟型鹤骨,大耳圆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
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
不饰边幅,人皆目为张邋遢。
所啖升斗辄尽,或避毂数月自若。
书过目不忘,游历无恒。
或云一日千里。
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
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典,孜孜不倦。
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
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
注目下睹,地下有一长蛇,蟠结仰顾。
少倾,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
长蛇採首微闪躲过鹊翅。
鹊自下复上,俄时性燥,又飞下翅击。
蛇亦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
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
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
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
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北平白云观,现存有真人圣像,可供瞻仰云。
郑序天下唯至刚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刚。
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诗曰,刚亦不茹,柔亦不吐。
然则刚柔之用,理无二致。
何老氏独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又曰柔弱胜刚强,余甚疑之。
宋末有张真人三丰者,创为太极柔拳之术,所谓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异哉言乎?以视老氏之说,其理更不同,余尤惑焉。
何则,不用力固已柔矣,未闻有不用气也。
若不用气,何复有力?而至于纯刚乎?癸亥,岳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
有同事刘庸臣者,擅斯术,以岳体羸弱,勉之学习。
甫逾月,辄婴事辍,未得其趣。
庚午春,岳因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咯血,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
不一月,病霍然,而身体遂日见强健。
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
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矣。
始信柔之足以胜刚,然未知有不用气之妙也。
壬申正月,岳在濮公秋丞家,得晤杨师澄甫。
秋翁介岳,执赘于门。
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
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
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
太极拳六大基本功法
太极拳六大基本功法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六大基本功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八大基本功法一: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
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
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
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
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
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图解 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详解,速度收藏学习!
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详解,速度收藏学习!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是已故太极拳大师王守先老先生积数十年之经验秘传而来的。
它既具有各家太极拳的共同特点,又较为精简,使初学者易于掌握要领。
长期坚持锻炼,能使全身肌肉收放自如,气血易于贯通四肢百骸,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和气机交换,提高肌体免疫力,振奋生息之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抗衰老的功效。
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前六式多注重练心意,后六式重于练内劲。
它以空、松、意推动姿式动作,又以动带静,以意行气、以气行血,意之所至,即血流行之所至。
现将其整理出来,公诸同好,以供参考。
第一式: 悬锤式预备式: 身体端正自然,不偏不倚,不必故意挺胸或收腹,要平心静气,呼吸自然,意气下沉,头顶颌起,然后左脚向左分开,两脚距离与肩同宽。
两足平行,脚尖微向里扣,脚底正放,全身放松,不使力,两眼向前平视,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站立,都似屈非屈、似直非直的姿势。
全部太极拳十二法每式之预备姿势,皆如是。
1、两臂左右分开,斜行向上作弧线,先由两手的食指带头上举,两手上举时,十个指头好象有丝牵向上升,以动抽丝之劲,动作需轻缓,不可紧张用力,肩关节松开,好象往外拉,同时肘尖也向下松垂,手臂姿势成为双线对称弧形,两手高至头部前上方,两臂举起时手心随之转向,先斜向外向上,两手行至头顶正中,转成两手向下,同时重心落于两腿中间,眼向前平视,神带手行。
2、下落时,以肘尖松沉劲带头,候两肘落至肩平时,两腿同时下弯,两手轻轻下按至脐下为止,臀部不可向后突出,膝稍向前弯出,下按时两手掌离身四、五寸,两手指尖距离约三至四寸,目前平视,要自然,不可用力,两手则如拨摇云雾意境,如此为一次。
然后下按之两手,各自外翻成半阴阳手,仍以食指带头上提,重复上述动作十二次,也可视各人体力而定。
第二式: 交摩掌式站好预备姿势后,左右两臂上提至臂平胸前,手心向下,先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两臂平屈于胸前六、七寸,右手向外向右平行划圈,左手向内向左平行划圈,两手均为顺时针方向运行,回至胸前两手划之圈应一般大,同时两腿屈膝下蹲,在两手回到胸前时,再慢慢起立,如是十二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体用详解
一、太极拳原理
(一)太极拳主旨
1.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
以气动身--气动身亦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自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
俟后天之力化尽,先天之内劲自然增长,由习惯而成自然,则一切意想力,自能支配生理作用。
故曰: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
又云: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
务令沉着,久则内劲增长,但非格外运气。
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
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
2.心神宜内敛;行气宜鼓荡;周身宜轻灵
(1)心神宜内敛
不论在盘架子或推手时,心神必须专一,万不可心神散乱,否则气必散漫,益处毫无。
因为太极拳的要点,全在一个静字。
故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2)行气宜鼓荡
此有不许硬压丹田之意。
气之行走,或沉丹田,或贴脊背,均当徐徐行之。
气以直养而无害:养先天之气。
养气则顺乎自然,故无有穷尽。
非运后天之气,运气则流弊甚大,是有穷尽。
(3)周身宜轻灵:初学练架子宜慢,方能时时皆有意识引导动作俱进,并且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方不致有气脉偾张之弊。
轻:一切动作,固宜以心意为主,如举手,虽微微一动,便作一举,如无意识续示即不再进,方谓真轻。
灵:如手由低处举高,处处作无数一举想,而时时有随意变化之妙,方谓之真灵。
3.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呼吸与动作协调,眼神宜注视
(1)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则其动犹静也(即能到虚静境界)
心为令,如主帅发令。
气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
又气如车轮。
腰为纛,如大使旗,中正不偏。
又腰如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腰为一身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旋转,气遍全身而不少滞,因为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
(2)动作与呼吸
动作时当呼则呼,当吸则吸。
呼时先天气下沉,吸时先天气上升。
故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3)眼神注视
意之所至,眼神灌之,不然意东视西,有何效用故曰:仰之则愈高,俯之则愈深。
(二)太极拳姿势
1.总体要求
太极拳姿势总体上要做到: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动作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宜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其贯串一气处,所谓: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进退自然得机得势,但用意不用力,始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太极拳也称长拳。
若有一处不贯串则断,断则当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最易为人所乘,故曰: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有一不动,则必致散乱。
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
初学者宜先求开展,使腰腿皆动,无微不至,然皆是意,所谓内外相合,上下相连。
又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如是则于肢体任何部分,皆无偏重之虞。
2.个别要求
(1)手法
分虚实:出手能分阴阳虚实,则收发均可凑效,人既不易制己,而己反易使人落空。
故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又曰: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含折迭:往复所变之虚实,外看虽似未动,其中已有折迭。
具圆形:手随腰腿旋转,须式式含有圆形,不离太极原则。
(2)步法
分虚实:即虚步、实步要分清。
虚步,以能随意起落为度;实步,即腿弯曲而不伸直。
如全身都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坐左亦然。
如此才能转换轻灵,毫不费力,否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
又须做川字步,即当两脚前后立时,脚尖都宜向前。
有转换:进退必须变换步法,故虽退仍是进。
(3)躯干
含胸:胸略内涵,使气沉丹田,否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浮。
拔背:使气贴于背,有蓄机待势之功。
坐腕:使内劲稳沉,不致浮飘。
伸指:使内劲发出舒畅,不致滞留。
(4)中枢
虚领顶劲:头容正直,神贯于顶,谓之顶劲。
须有虚灵自然之意,不可用力,又名头顶悬,谓头顶如悬空中。
同时宜闭口,舌抵上腭,忌咬牙驽目。
尾闾中正:尾闾宜中正,否则脊柱受影响,精神也难于上达。
(5)立身
立身应稳如泰山。
中正:由于中枢姿势的正确。
安舒;由于周身松净。
圆满:由于精神饱满,内劲充足。
(三)太极拳松静
松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理。
周身无处不松静,即在用意而不用力。
意之所致,气即至焉;气之所致,身即动焉。
如此则气血流注全身,毫无停滞,所谓: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并且欲沉着,必须松静,故曰:沉重不浮,静如山岳;周流不息,动若山河。
1.两臂松
(1)沉肩:使两肩松开下垂,以为沉气之助,否则两肩端起,气亦随上,全身皆不得力。
(2)垂肘:使两肘有往下松垂之意,否则肩不能沉,近于外家之断劲。
手指也宜舒展,握拳须松,才符合全身悉任自然之旨。
又手掌表示前推时,手心微有突意,为引伸内劲之助,但勿用力。
2.腰松
腰松则气自合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上下肢的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全靠腰部转动合宜,以资补救,且感觉灵活,转动便利。
蹲身时注意垂臀,忌外突。
3.胯松
补松腰的不足,有时腰虽松净,转动仍觉不太合宜,则非同时松胯,以资补救不可。
4.全身松
全身松开才能沉着,因此才不致有分毫拙劲留滞以自缚,自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二、太极拳应用
(一)太极拳化劲
太极拳全尚外柔内坚之劲,具伸缩性,如铁似棉,有时坚如铁,有时柔似棉,其柔虚坚实之分全视来势而定:彼实则我虚,彼虚则我实,实者忽虚,虚者忽实,反复无端,彼不知我,我能知彼,使人莫测高深,自然散乱,则我发劲,无不胜敌。
欲探其妙,须明了化劲之法,曰粘曰走。
走以化敌,粘以制敌,二者交相为用。
1.粘劲
即不丢。
不丢者,不离之谓。
交手时,须粘住彼劲,即在沾粘连随处应付之,不但两手,须全身各处均能粘住彼劲。
我之缓急,但随彼之缓急而为缓急,自然粘连不断,感觉彼劲,而收我顺人背之效。
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也,惟必须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拙力,方能巧合相随,否则遇彼动,便无复活之望,且有力则喜自作主张,难以处处舍己从人。
初学者戒性急,久之用劲自有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之意,自能随意应用,百无一失。
2.走劲
即不顶。
不顶者,不抵抗之谓。
与披粘手时,不论左右手,一觉有重意,与彼粘处即变为虚,松一处而偏沉之;稍觉双重,即速偏沉。
因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吾但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彼处处落空,毫不得力。
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
初学者非大劲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若相持不下,则力大者胜,故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技之精者,感觉异常灵敏,稍触即知,有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之妙。
练不顶法,首在用腰,腰有不足时,方可济之以胯或以步。
粘劲与走劲合而用之,则曰化劲。
走主退,粘主进,进退相济不离,方为入门。
进言之,由粘而听,由听而懂,由懂而走,由走而化。
用走劲能使彼重心倾斜不稳,用粘劲能使彼不能由不稳复归于稳。
因不丢不顶,彼之重心稳定与否,皆由我主之,彼之弱点我皆能知之,总须以静待动,随彼之动而动,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若用纯刚之劲,则逆而不顺,不顺则无由走,不走,则无由化。
(二)太极拳发劲
1.引劲
由化劲用逆来顺受之法,引入彀中,然后从而制之。
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虚实应付,毫厘不爽,忽隐忽视,变化不测。
以劲之动作俱作圆形,一环之中即含有无数走粘,随机应变,纯恃感觉,其要点则不外一顺字。
我顺彼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故有四两拨千斤之句。
能引,遂后能拿,能发,故有引进落空合即出之句。
2.拿劲
引后能拿,则人身无主裁,气难行走。
拿人须拿活节,如腕、肘、肩等处。
拿之枢纽,全在腰腿;拿之主使,全在意气。
欲能发人,必先知拿人,不能拿,即不能发,故拿较发为重要。
能引、能拿,随后能发。
发之不佳,多由引之不合,或拿之不准,故引拿与发有莫大关系。
而发的机势、方向、时间,也颇重要。
若机势确当,方向不误,时间适合,则发人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
其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式式能发人。
其用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脚,处处能击人。
其劲开、合、提、沉、长、截、卷、钻、冷、断、寸、分,各劲都能攻人。
总之,随屈就伸,逆来顺应,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变化无穷。
其理则一,得一,则万事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