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件
合集下载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3张PPT)
字词释义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文章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弱子。
①叟:老人 ②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 ③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 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⑦不若:不如,比不上
字词释义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文章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⑤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⑨京城:复姓
合作探究
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愚 公
大智大勇、胸怀大志, 远见卓知、思虑周密、 坚持不懈。
智 叟
目光短浅、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 好为人师。
合作探究
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你认为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不惧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 展变化的眼光……
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 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 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听江涛的这首关于《愚公移 山》的歌曲,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叹?请同学们随我一起走进古代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来与几千年前这位可爱而倔强的愚公老 先生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 “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课件(共35张幻灯片)
这样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 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帮助 背走了大山。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人物形象
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 里?分别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情特点?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字词积累
hánɡ rèn sè
hè
běn
太行 仞 塞 荷担 箕畚
chèn
sǒu
kuì
龀 智叟 穷匮
cuò
lǒnɡ
厝 陇断
wú
亡以应
疏通文义
方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助词,的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将近 面对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表修饰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家
居峻的大山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直
纷纭地 赞同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大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部的阻 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集合全家来商量 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革除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 岸,好吗?”大家纷纭表示赞同。
课外拓展
对于“愚公精神”,有人认为更应该发 扬“愚婆精神”,即在决策时敢于献疑,提 出不同意见,对此你怎么看?
2.运用对照手法表现人物性情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照; 智叟和孀妻弱子的对照。
板书设计 山势高大
人物形象
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 里?分别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情特点?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字词积累
hánɡ rèn sè
hè
běn
太行 仞 塞 荷担 箕畚
chèn
sǒu
kuì
龀 智叟 穷匮
cuò
lǒnɡ
厝 陇断
wú
亡以应
疏通文义
方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助词,的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将近 面对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表修饰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家
居峻的大山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直
纷纭地 赞同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大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部的阻 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集合全家来商量 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革除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 岸,好吗?”大家纷纭表示赞同。
课外拓展
对于“愚公精神”,有人认为更应该发 扬“愚婆精神”,即在决策时敢于献疑,提 出不同意见,对此你怎么看?
2.运用对照手法表现人物性情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照; 智叟和孀妻弱子的对照。
板书设计 山势高大
第24课《愚公移山 》(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业: 1.请你用笔记本记录你找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通假字、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2.请你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相应习题。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运用演读、品析的方法分析 各人物对“移山”的态度。
2.运用跳读、品析的方法 体悟愚公不愚,智叟不 智,由此把握愚公的人 物形象,体会对比、衬 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特点为: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③故事具有虚构性; ④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文章,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一)读准字音
太行(hánɡ) 惩戒(chénɡ)
魁父( kuí ) 箕畚(jī běn) 始龀(chèn) 厝( cuò )
通过这段品读,说说本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 愚公怎样的形象?
智叟实愚,愚公实智,在对比中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拥有远大志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三)总结手法,品愚公精神。
1.通读全文,举例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 物的精神和品质的。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品读中,请同学们找找他们各自的论点和 论据,分析观点特征,填写以下表格。
论点
论据
特征
智叟
愚公
智叟 愚公
论点
“其如土石 何”(无法 移山)
“何苦而不 平”(可平 山之险)
论据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 加增。”
特征
用静止的观 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作品简介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 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 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 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 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担忧移山
对比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造福后人、 大智若愚
思考探究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1.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与智,担叟忧移对山 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衬托 以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渝 3.情节曲折
小结
文章在写法上多用对比、衬托。在命名上加 重对比色调。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
,担忧移山
“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
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理解寓意
这个时代到底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
需要。愚公精神的实 质:排除千难万险, 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担忧移山
理解寓意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讲述了愚公 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担定忧移决山 心,不怕牺牲,排除万 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 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失败走向胜利 的强大精神动力。
课堂小结
这篇寓言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
,担忧移山
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 懈奋斗的道理。
下课 再见
字词积累
万仞(rèn) 冀州(jì)
惩山北之塞(sè)
曾(zēng)不能 魁(kuí)父 荷(hè)担
叩石垦壤(kòu) 箕(jī)畚(bĕ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智叟(sŏu) 汝(rŭ)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一厝(cuò) 陇(lŏng)断
,担忧移山
对比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造福后人、 大智若愚
思考探究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1.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与智,担叟忧移对山 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衬托 以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渝 3.情节曲折
小结
文章在写法上多用对比、衬托。在命名上加 重对比色调。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
,担忧移山
“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
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理解寓意
这个时代到底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
需要。愚公精神的实 质:排除千难万险, 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担忧移山
理解寓意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讲述了愚公 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担定忧移决山 心,不怕牺牲,排除万 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 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失败走向胜利 的强大精神动力。
课堂小结
这篇寓言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
,担忧移山
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 懈奋斗的道理。
下课 再见
字词积累
万仞(rèn) 冀州(jì)
惩山北之塞(sè)
曾(zēng)不能 魁(kuí)父 荷(hè)担
叩石垦壤(kòu) 箕(jī)畚(bĕ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智叟(sŏu) 汝(rŭ)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一厝(cuò) 陇(lŏng)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精品课件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 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 “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 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 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 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当于 “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 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 作者的情感倾向。
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 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公决定率 领全家人移走大山。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 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了大山。
品读课文
分析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
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
第1课时
作品简介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 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 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 《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 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23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 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 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 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 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 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 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 的嘲讽讥笑了。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虽我之死 以君之力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副词, 将近)
一词多义
(连词,表递进,况且)
(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的)
(代词,表示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语气词)
古今异义
毛 古义: 草木(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列子》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 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 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严文井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 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 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 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 移山工具简陋: ✓ 移山路程遥远: ✓ 移山人力不足:
“叩石垦壤,箕畚运……”
“冬夏换季,始一反焉”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文中有两个人对愚公移山提出了质疑,是哪两个人 呢?
愚公妻子 善意提醒、关心移山Βιβλιοθήκη 智叟嘲讽鄙夷、奚落挖苦
思考:愚公是如何反驳智叟,让智叟哑口无言的 呢?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班固《汉书·元帝纪》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
这篇寓言通过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多 角度塑造了主人公愚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本文的 寓意,使寓言颇具讽刺意味,也增添了浪漫的神话 色彩。
今义: 毛发
诸 古义: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4张PPT)
毛:草木。
上页 返回 下页
深入研究(二)
愚公究竟 愚不愚?
认为“愚”的理由:
1.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2. 移山倒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 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 型”农民。
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 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10.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 “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 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 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归谬法)
思考: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 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 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 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 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 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DD.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
矛盾的一种幻想,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时 期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愚公移山时年龄将近九十,所以智叟将“_______________ ___”作为理由阻止他,他的话句句含有______的语气,但愚 公反驳了智叟,他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其一、________ ____;其二、__________。结果在辩论中愚公获胜,文中的 __________就证明了这一点。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一文寓意深刻,作者以“智叟”来代表那些 _____________的人,用“愚公”代表_______________的人。 4.上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愚公为什么坚信大山可以挖平?用课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从体裁看是______,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即人定胜天 的思想,也说明了______的道理。这也是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 意思,请写出与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意思 相近的成语二个 __________________
上页 返回 下页
深入研究(二)
愚公究竟 愚不愚?
认为“愚”的理由:
1.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2. 移山倒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 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 型”农民。
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 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10.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 “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 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 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归谬法)
思考: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 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 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 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 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 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DD.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
矛盾的一种幻想,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时 期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愚公移山时年龄将近九十,所以智叟将“_______________ ___”作为理由阻止他,他的话句句含有______的语气,但愚 公反驳了智叟,他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其一、________ ____;其二、__________。结果在辩论中愚公获胜,文中的 __________就证明了这一点。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一文寓意深刻,作者以“智叟”来代表那些 _____________的人,用“愚公”代表_______________的人。 4.上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愚公为什么坚信大山可以挖平?用课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从体裁看是______,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即人定胜天 的思想,也说明了______的道理。这也是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 意思,请写出与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意思 相近的成语二个 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句段感知
课文讲述的是贫困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 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句段感知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
说明我的想法由来以久。 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
家里的贫穷。
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我”对这本书的渴望程度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
环境描写
空间低矮、四壁潮湿、 环
光线阴暗、酷热难耐、
境 恶
空气污浊、噪音震耳。 劣
突出母亲挣钱的艰辛。 反衬出母亲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血 汗钱让儿子买书的伟大。
句段感知
外貌描写 (16)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 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形象:身体瘦弱 “极其瘦弱”说明长期的贫困生活使母亲身体瘦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 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 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读一读
zhí
fǔ
zhū
hè
家境的贫寒
挣钱不易、母亲的辛劳
“掏”“数”两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钱的珍惜。
表现了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和浓浓的爱。
句段感知
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30)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 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 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0张PPT)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穷尽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通“无”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译文: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 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 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 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提出疑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安放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同意。愚 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 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始一反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译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 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 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 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 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 往返一次。
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件
5反.智对叟移山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什么?
对愚公的形象起反衬作用,以“智叟”的鼠目 寸光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
6.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 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 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 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 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决心大)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远大抱负)
4. 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 永驻我们心中!
“之”的用法1、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 操蛇之神结构助词,“的”:
• 2、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指示代词,“这” “这件 人称代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
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 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返回
2. 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山神告状 (3)移山之后
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 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坚持不懈地奋斗。
对愚公的形象起反衬作用,以“智叟”的鼠目 寸光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
6.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 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 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 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 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决心大)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远大抱负)
4. 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 永驻我们心中!
“之”的用法1、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 操蛇之神结构助词,“的”:
• 2、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指示代词,“这” “这件 人称代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
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 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返回
2. 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山神告状 (3)移山之后
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 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
教
愚
部 编
公版 八
移
年 级
山
语 文
上
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同时,理解对比、衬 托手法的运用。 2.学会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古人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 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 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 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 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走近作者
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 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 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 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列子》即是在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 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 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 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 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 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商量
尽、全 险峻的大山
赞成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级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
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
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研读探究
“愚公精神”是什么?寓意是什么?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教
愚
部 编
公版 八
移
年 级
山
语 文
上
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同时,理解对比、衬 托手法的运用。 2.学会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古人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 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 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 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 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走近作者
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 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 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 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列子》即是在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 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 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 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 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 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商量
尽、全 险峻的大山
赞成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级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
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
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研读探究
“愚公精神”是什么?寓意是什么?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共32张PPT)-课件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整体感知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1.在翻译课文时,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惩山北之塞。
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 上。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提出疑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安放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疏通文意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 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 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反衬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 之妻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山神害怕告 知帝—帝感其诚移山 全文篇幅虽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
1.形象探究 1)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年龄大:年且九十; 目标大: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的路途遥远;工具简陋等。
2)在诸多困难面前,愚公的表现如何? 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毕力平险。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PPT课件
认为“愚”的理由: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把山移到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不愚的理由:
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 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 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 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 口无言( “无以应” )。
2、翻译下列句子
1 惩山北远。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 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 么样呢?
第二课时
第三段:愚公驳斥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老年男子 代指愚公 严重 指草木 连……都 同“慧”聪明
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 将近 九 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 苦于 山北(交通) 阻塞 ,出入 曲折、绕远 。(便)集合全家来商量: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 一 直 通向 豫 州南 部 ,到 达 汉水 南 岸 , 行 吗? ” (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
探究交流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笑” 应是哪一 种笑?
——嘲笑(讥笑)。
2.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是哪一句?
——河曲智叟亡以应。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探究交流
——你太不聪明了!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幼儿,小孩
长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优质课件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 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
学习目标
(难点)
列子, 名御寇, 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 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 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纪昌学射》《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代词, 他的, 指愚公的。
提出疑问。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 用在“不”前, 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魁父, 小山名。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隐土北面去。诸, 相当于“之于”。隐土, 古地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出处
背景
背景链接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文体知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重点)
学习目标
(难点)
列子, 名御寇, 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 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 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纪昌学射》《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代词, 他的, 指愚公的。
提出疑问。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 用在“不”前, 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魁父, 小山名。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隐土北面去。诸, 相当于“之于”。隐土, 古地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出处
背景
背景链接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文体知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
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
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
武器。
创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
作
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背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
景
述的是愚公不畏艰巨挖山不止,最终
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
02
课文学习
一、课前导读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中学
daokeerzhpngxue
万仞(rèn)
穷匮(kuì)
汝(rŭ)魁(kuí)父
荷(hè)担
一厝(cuò)
曾(zēng)不若
陇(lŏng)断
智叟(sŏu)
亡(wú)以应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箕(jī)畚(bĕn)
文
《愚公移山》
于是, 就
带领
肩负,扛
敲,打 翻土,开垦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
寡妇
死了父亲
换牙
的男孩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去
同“返”,返回
译文:于是愚公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 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 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穷尽
表转折, 但是
增高 愁苦,这里
指担心
铲平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没有
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这是情节的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更替季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困难3:人数之少 困难4:运土石的工具简陋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扛担 敲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困难5:往返路途远、时间之长
情感不同。妻子“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 担忧。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否定的意思, 表示轻视。
语气不同。妻子:语气是委婉的,“以君之力” 委婉地提醒,“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心。智叟: 语气是刻薄的,“以残年余力”有不敬之意。“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嘲讽。
4、说说愚公和智叟各是什么样的人?
愚公
愚公不愚、大智若愚、 目光长远、不畏艰险、 持之以恒、信念坚定、 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如“杞 人忧天”“纪昌学射”“歧路亡羊”“詹 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 方皋相马”等。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脍 炙人口。本文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 积极的思想意义。
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 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主张清静无为。
文体知识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 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 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 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 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 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精读细研 5.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
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
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但她并不反对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合作探究 6、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 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①表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和支持; ②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 烈的对比。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精读细研
译: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 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 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 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 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 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 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yū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 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合作探究
8、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 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 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 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 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 的强烈愿望和变革自然的雄伟气魄。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体现了寓言的 特点。
精读细研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 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 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预示愚公出入之迂 和移山的艰难,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 铺垫。
精读细研 2、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愚公移山
知识备查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 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 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 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 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 口。
精读细研
停止。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放置、安放。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 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 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 再也没有山岗阻隔了。
合作探究
3.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合作探究 4.在诸多困难面前,愚公的表现如何?刻画了愚公怎样 的形象?
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毕力平险。
河曲智叟sǒu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 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 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 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 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 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精读细研
老年男子。
严重。
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幼儿弱,子小孩。。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不,如,孙比又不上生。
即使。
穷尽。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精读细研
合音词,相当于“之于”。
肩负、扛。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
敲、打。
用箕畚装土石。
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更替。 季节。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语气词。
焉。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同“返”,往返。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7.你觉得愚公“愚”吗?智叟又是否“智”呢?“愚 公”“智叟”两个名字有何妙处?
➢“愚”和“智”是反义词,形成鲜明对比:愚公有宏 伟抱负和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 力的伟大,两个对比,愚公高尚,智叟平庸。 ➢命名上特意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公”“叟”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 当于“老人家”;“叟”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 “老头子”。
精读细研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
的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 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精读细研
将近。
苦于。
阻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曲折,绕远。 家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者后辈。 直。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文中有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后代子孙和 人民大众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 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 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 平庸。
此外,文中还运用了衬托手法,如写太行、王屋二 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往返一次等内容, 是为了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劳动的艰巨。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地。 尽、全。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赞同
提出疑问。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况且。 放置、安放。
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
哪里。
精读细研
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 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 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精读细研 5.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
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
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但她并不反对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合作探究 6、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 之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①表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和支持; ②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 烈的对比。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精读细研
译: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 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 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 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 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 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 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yū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j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 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合作探究
8、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 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 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 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 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 的强烈愿望和变革自然的雄伟气魄。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体现了寓言的 特点。
精读细研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 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 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预示愚公出入之迂 和移山的艰难,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 铺垫。
精读细研 2、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愚公移山
知识备查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 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 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 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 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 口。
精读细研
停止。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放置、安放。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 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 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 再也没有山岗阻隔了。
合作探究
3.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合作探究 4.在诸多困难面前,愚公的表现如何?刻画了愚公怎样 的形象?
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毕力平险。
河曲智叟sǒu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 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 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 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 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 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精读细研
老年男子。
严重。
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
妻幼儿弱,子小孩。。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不,如,孙比又不上生。
即使。
穷尽。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精读细研
合音词,相当于“之于”。
肩负、扛。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
敲、打。
用箕畚装土石。
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更替。 季节。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语气词。
焉。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同“返”,往返。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7.你觉得愚公“愚”吗?智叟又是否“智”呢?“愚 公”“智叟”两个名字有何妙处?
➢“愚”和“智”是反义词,形成鲜明对比:愚公有宏 伟抱负和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 力的伟大,两个对比,愚公高尚,智叟平庸。 ➢命名上特意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公”“叟”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 当于“老人家”;“叟”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 “老头子”。
精读细研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
的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 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精读细研
将近。
苦于。
阻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曲折,绕远。 家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者后辈。 直。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文中有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后代子孙和 人民大众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 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 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 平庸。
此外,文中还运用了衬托手法,如写太行、王屋二 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往返一次等内容, 是为了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劳动的艰巨。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地。 尽、全。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赞同
提出疑问。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况且。 放置、安放。
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
哪里。
精读细研
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 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 下来的土和石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