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歌谣
历史趣闻中国上古时期的歌谣是什么样的?上古文学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上古时期的歌谣是什么样的?上古文学简介
导语: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
后来随着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富于韵调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
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生活常识分享。
先秦歌谣32首精选,《孺子歌》《越人歌》《击壤歌》
先秦歌谣32首精选,《孺子歌》《越人歌》《击壤歌》【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先秦歌谣选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民歌及上古歌谣集中收录于《古诗源》中。
先秦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1 先秦歌谣选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ròu。
2 先秦歌谣选击壤歌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3 先秦歌谣选南风歌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愠yùn 阜fù) 4 先秦歌谣选卿云歌卿云烂兮。
乣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
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
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鼚(chāng昌)、糺(jiū究)}5 先秦歌谣选涂山歌绥绥白狐。
九尾庞庞。
成于家室。
我都攸昌。
6 先秦歌谣选夏人歌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
趣归于薄,薄亦大兮!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
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7 先秦歌谣选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上古歌谣的类别
上古歌谣的类别
上古歌谣的类别包括民谣、神话歌谣、历史歌谣、流行歌谣等等。
民谣是描述人民生活、爱情故事、田园景物等,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直白的词语表达;神话歌谣是描述神话传说或神灵故事,表达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历史歌谣是描述历史事件或英雄传记等,以歌颂和传承历史的记忆;流行歌谣是指在特定时代或地域中流行的歌曲,通常带有时代特色,反映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上古歌谣的分类,实际上类别还有很多,具体取决于地区和时代。
上古文学---《上古歌谣欣赏》
上古文学---《上古歌谣欣赏》上古歌谣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包括上古时期民歌、民谣,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歌谣词句简朴、节奏流畅,题材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一、中孚·六三——《周易》载上古歌谣:中孚·六三例: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注释」《中孚·六三》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
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
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二、归妹·上六——《周易》载上古歌谣:归妹·上六例: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赏析」《归妹·上六》这首民歌讲的是上古时期贵族的一个习俗,就是婚后女方要拿着筐去摘瓜果蔬菜,男方要去拿用刀取羊血,用这两样东西来祭祀。
但结果双方都没有得到应得的物品,所以《周易》在这个爻后面加了一句“无攸利”!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人在眉目传情,没有专心工作,所以没有得到。
存疑解释:“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
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反证一:《周易》在这句话后面有一句“无攸利”,既然这么娴熟地剪羊毛,怎么能叫“无攸利”?反正二:“刲”这个字就是刺的意思,跟剪有什么关系?上古时期有没有剪刀还是一个问题呢!三、候人歌——中国第一首爱情诗吕氏春秋·音初篇之“候人歌”候人兮猗。
「赏析」《候人歌》这首民歌载于《吕氏春秋·音初篇》。
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其中的两个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字。
仅剩下的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
@ 先秦 上古歌谣 自编
《伊耆氏蜡辞》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实际上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
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伊耆氏蜡辞⑴土反其宅⑵,水归其壑⑶。
昆虫毋作⑷,草木归其泽⑸!词句注释⑴伊耆(qí)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古注有说是神农氏,有说是尧。
蜡:岁末祭百神祈求来年丰收的祭典。
“蜡辞”即“腊辞”。
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
⑵反:同“返”。
宅:居住的地方。
⑶壑(hè):山沟,坑谷。
⑷昆虫:指危害庄稼的小虫。
作:兴起。
⑸泽:低湿的沼泽地。
《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
这首诗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歌谣句短调促,节奏明快,两字一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语言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概括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弹歌⑴断竹,续竹;飞土⑵,逐宍⑶。
词语注释⑴弹(dàn)歌:一作“作弹歌”。
弹:一种利用弹力发射的古老武器。
⑵飞:发出。
土:这里指泥制的弹丸。
⑶逐:追赶,猎取。
宍(ròu):“肉”的古字。
《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
这首歌谣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
太阳出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种出五谷丰登。
歌谣般的风貌,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中对着无垠田畴悠扬地咏颂。
这是他们怡然于简朴生活的自足的歌声,展现出了农耕时代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
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
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
四言的写作形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长短抑扬的韵致。
中国古代文学史1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一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
2. 上古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蜡辞》)。
3. 上古歌谣:“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4.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这部书里。
5.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名称(“盘古开天地”)6.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名称(“女娲补天”)。
7.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神话名称(“大禹治水”)。
8.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或称(诗三百)。
10. 《诗经》的篇数共有( 305 )篇。
十五《国风》计( 160 )篇。
11.《大雅·大明》描写了历史上武王灭商的(“牧野之站”)和(“师尚父”)的活动。
12.《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 后稷 )神异的出生。
13. 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诗经”。
14.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
15. 《诗经》五篇史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文献是(《春秋》)。
17.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1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19.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
20. 先秦散文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2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22. 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蜡辞 · 伊耆氏蜡辞(佚名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蜡辞/伊耆氏蜡辞先秦:佚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标签祭祀、祝辞、歌谣译文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注释反:通“返”。
宅:河流的堤岸。
作:兴起。
泽:水草地、沼泽地。
赏析这首上古歌谣《蜡辞》选自《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
这首《伊耆氏蜡辞》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
“蜡辞”即“腊辞”。
蜡辞:周代十二月蜡(腊)祭祝愿之辞,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
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腊祭的习俗至今还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保留着。
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
《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
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
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
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
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
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强烈期望自然顺逐人意的祭歌里,仍然会让我们想起早期社会中那种人和自然温情相处的景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2.《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4.《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5.《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征:(1)想象或幻想。
(2)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3)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2.神话与传说的区别:(1)神话产生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3.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4.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1)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2)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3)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4.我国神话精神内涵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5.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1.《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诗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本领神异,有英雄气魄。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厚实。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孕《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中国上古时期的歌谣是什么样的?上古文学简介
中国上古时期的歌谣是什么样的?上古文学简介>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
后来随着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富于韵调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
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是《卜辞通纂》中记载的一首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祈求,目的在求神降福。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祷祝丰收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语辞坚决,声威凌厉,全无顶礼膜拜的祈求色彩,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
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与祈求式的祭歌相比,这类祭歌更能显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积极性及同自然斗争的强烈意愿。
上古歌谣
朱天心之《采薇歌》 朱天心之《采薇歌》
简介:中短篇小说集. 简介:中短篇小说集. 诸般风流婉转之后, "诸般风流婉转之后,有一种百般的无 ""伯夷叔齐很无奈 伯夷叔齐很无奈. 奈.""伯夷叔齐很无奈." 文字摘录: 文字摘录:我仿佛一朵竭尽平生之力开好了 一夜花事的花儿,委顿了,至此,心愿已了, 一夜花事的花儿,委顿了,至此,心愿已了, 我想做的,还没做的, 我想做的,还没做的,他们都已替我全部完 我不知道我今后该如何? 成,我不知道我今后该如何?"
现代小说《击壤歌》 现代小说《击壤歌》
简介:台湾作家朱天心之作品, 击壤歌 北一女三年记 北一女三年记》 简介 台湾作家朱天心之作品,《击壤歌—北一女三年记》, 台湾作家朱天心之作品 大学前的作品. 大学前的作品. 今天是个大好天.一早被鸟儿从梦中唤醒,晴空艳阳, 今天是个大好天.一早被鸟儿从梦中唤醒,晴空艳阳, 这种天最是叫人手足无措,好像该写些诗的, 这种天最是叫人手足无措,好像该写些诗的,要不到海边或 山里去,要不坐在后院的柳树下看〈创世纪〉 山里去,要不坐在后院的柳树下看〈创世纪〉,总该有些美 丽事情的!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好天,我反而会窝在床上, 丽事情的!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好天,我反而会窝在床上,想, 该如何消受这一天,结果总是就如此的在家躺上一天.同样 该如何消受这一天,结果总是就如此的在家躺上一天. 面对这大好的一个青春, 的,面对这大好的一个青春,日日都觉著该有一些轰轰烈烈 的大事才对的,因为青春是如此的好,可是过著过著就两年, 的大事才对的,因为青春是如此的好,可是过著过著就两年, 什么事情都没有,我也安然. 什么事情都没有,我也安然.
《康衢谣》 康衢谣》
《列子》:帝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 列子》 帝治天下五十年, 不治与?亿兆愿戴己与?乃微服游於康衢. 不治与?亿兆愿戴己与?乃微服游於康衢. 闻儿童谣云: 闻儿童谣云: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上古歌谣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它源远流长,以其特殊的艺术特征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一是语言表达简练抒情,格律活泼活跃。
上古歌谣的诗和歌都是简约而充满抒情的,以及有着节奏感、韵律和音乐活泼活跃。
二是抒发苍凉感。
上古歌谣被传说为抒发苍凉感,主要表达的是流言神话、童话故事中珍贵的情感,以及人们心面的无奈、痛苦和希望。
三是传达深刻的思想,表达深刻的情感。
上古歌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抒发着人们更深沉的情感,将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把普世价值融入其中。
总之,上古歌谣有着语言表达简练抒情、苍凉情调、深刻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等特色。
- 1 -。
上古歌谣归纳总结
上古歌谣归纳总结上古时期,歌谣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载载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记忆。
通过对上古歌谣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上古歌谣进行分类,介绍各类歌谣的特点和主题,并总结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神话传说类歌谣神话传说类歌谣是上古时期最早出现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通常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神灵、动物等形象,并传达了世界的起源、人类的命运等哲学思考。
例如《女娲补天》歌谣中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象征着人类的奋斗和勇气。
二、战争英雄类歌谣战争英雄类歌谣是描述古代战争和英雄事迹的歌谣。
这类歌谣以英雄的形象为主线,歌颂了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例如《黄河颂歌》歌谣中歌颂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古代战士在黄河流域所展现的英勇精神。
三、劳动生活类歌谣劳动生活类歌谣是描绘古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歌谣。
这类歌谣以劳动者的形象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例如《春种一粒粟》歌谣中记录了农民春耕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四、爱情婚姻类歌谣爱情婚姻类歌谣是描绘古代爱情和婚姻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美好祝愿。
例如《千里之恋》歌谣中描述了古代男女相思的情景,抒发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五、祭祀崇拜类歌谣祭祀崇拜类歌谣是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中的歌谣形式。
这类歌谣多用于向神灵致敬和祈福。
例如《祭神行乐》歌谣中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神明保佑的美好祝愿。
上古歌谣作为当时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社会智慧和历史记忆的结晶。
通过歌谣的传唱和演绎,古代人们传递了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此外,上古歌谣还对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作为古人们传播知识的媒介,帮助人们传承文化和智慧。
其次,上古歌谣在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以下是 7 条关于我国上古歌谣分类及内容:
1. 劳动歌谣呀,那可真有意思!像“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就是在描述远古人们砍竹做弓狩猎的场景呀!难道你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吗?
2. 祭祀歌谣呢,充满了神秘色彩哟!比如说“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多像人们在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呀!这是不是让你感觉很神奇呢?
3. 婚恋歌谣呀,哈哈,那可是充满了情感呢!就好比“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那少女急切想嫁人的心情你感受到了吗?
4. 战争歌谣也很有特色哦!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哇,那种同仇敌忾的气势,真让人热血沸腾呀!
5. 生活歌谣简直就像一幅古老的生活画卷呀!比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就是古人简单又快乐的生活写照啊,你不觉得很有趣吗?
6. 图腾歌谣那可是有着特别的意义呢!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他们的图腾呀,是不是像一个神秘的符号呢?
7. 儿歌童谣就像童趣的小珍珠呀!“排排坐,吃果果”这样的歌谣,多可爱呀!能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纯真的世界呢!
我觉得呀,这些上古歌谣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对远古时代的想象,让我们能触摸到那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呢!。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指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和乐为歌,徒歌为谣,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
是远古人民的一种集体的口头文学创作,作为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乃最早出现的文字样式换。
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产物,是远古人民的一种集体的口头的文学创作,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和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最早产生的故事性作品。
诗经六义:《毛诗序》谓:‚诗有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类,风土之音曰风,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15国风,160篇;朝廷之音曰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大雅小雅,共105篇;宗庙之音曰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即铺叙,比喻,起兴。
《春秋》三传:由于《春秋》微言大义、简约难懂,所以后世学者仿照其编年体例,对之进行阐释说明的著作共有三部;《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史称‚春秋三传‛。
前两者注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属经学;后者则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属史学,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巨著。
楚辞:1,是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出国文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新体诗。
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样式。
较之《诗经》,篇幅扩大,句式增长,现实主义色彩减淡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乐府:本是秦汉时期音乐机关的名称,后来演变成诗歌体裁的名称。
狭义上只指两汉以来采用自民间或文人仿作的能够合乐歌唱的诗歌:广义上则包括那些未入乐而只是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或继承乐府传统的诗歌。
此外也包括宋元以后合乐能唱的词与曲。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杂诗》中,把汉代无名氏所作的《行行重行行》等十九首无言抒情诗编选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以后便成为专名。
以游子思妇,矢志伤时为主要内容,成为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也是最集中的表现,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歌的最高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歌谣:是指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和乐为歌,徒歌为谣,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
是远古人民的一种集体的口头文学创作,作为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乃最早出现的文字样式换。
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产物,是远古人民的一种集体的口头的文学创作,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和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最早产生的故事性作品。
诗经六义:《毛诗序》谓:‚诗有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类,风土之音曰风,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15国风,160篇;朝廷之音曰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大雅小雅,共105篇;宗庙之音曰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即铺叙,比喻,起兴。
《春秋》三传:由于《春秋》微言大义、简约难懂,所以后世学者仿照其编年体例,对之进行阐释说明的著作共有三部;《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史称‚春秋三传‛。
前两者注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属经学;后者则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属史学,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巨著。
楚辞:1,是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出国文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新体诗。
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样式。
较之《诗经》,篇幅扩大,句式增长,现实主义色彩减淡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乐府:本是秦汉时期音乐机关的名称,后来演变成诗歌体裁的名称。
狭义上只指两汉以来采用自民间或文人仿作的能够合乐歌唱的诗歌:广义上则包括那些未入乐而只是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或继承乐府传统的诗歌。
此外也包括宋元以后合乐能唱的词与曲。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杂诗》中,把汉代无名氏所作的《行行重行行》等十九首无言抒情诗编选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以后便成为专名。
以游子思妇,矢志伤时为主要内容,成为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也是最集中的表现,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歌的最高成就。
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世的桓帝、灵帝之时,作者多属于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是一时一人之作。
上古神话的分类情况、主要内容以及代表篇目:一,试图解释自然:神话是原始人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经验,以幻想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是生产力低下、意识原始,思维幼稚的产物,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
二,渴望征服自然:原始人在神话中以幻想的形式渴望征服阻燃,战胜灾难的种种意志与愿望,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三,崇拜英雄人物:原始人在神话中改为幻想能出现具有超人能力、拥有杰出本领的英雄人物(不再是鬼神),能够带领帮助自己,战胜自然,共度难关。
这反映出原始人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于是就诞生了许多英雄神话。
如鲧禹治水,仓颉造字等。
四,向往美好生活:原始社会,环境恶劣,工具简陋,生产极其困难,劳动特别繁重,安全没有保障。
于是在上古神话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减少困难,减轻劳动的美妙幻想,表现古人惊人的超现实,想自然的想象力,如《山海经》中的奇肱国的人等。
五,反映频繁战争: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在神话传说中,或写天神之战,或写部落之战,都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反应。
所不同的是战争的人物,战争的方式是通过幻想加工神话改造了的,《共工触怒不周山》等。
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氓》等正式的反应了当时妇女在恋爱婚姻过程中的不幸遭遇〃〃〃二,直抒胸臆的特点,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每章末尾反复吟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三,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孔雀东南飞》《诗集传》《关雎》等重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四,四言为主的句主与重章叠句的结构,如《采薇》等重的诗句;五,丰富的词汇与和谐的韵律,如仅仅关于植物动物的名称,就多达三百七十余种,蒹葭,杨柳,黄莺〃〃〃又如韵律用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四项社会作用:1有‚兴‛即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2有‚观‛即考察现实的认识作用3有‚群‛即互相感化提高的教育作用4有‚怨‛即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举例说明《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1,点面结合,如《左传〃僖公三十年〃秦晋肴之战》《左传〃哀公十六年》等情节完整,脉络清晰,有始有终,给人留下了这场战争总体的完整的印象。
2,详略得当,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晋肴之战》中详写战前,略写战争场面和战后;3,思想原则,作者描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于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从政治角度解释战争胜负的原因。
如‚师直为壮,曲为老。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简述《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的‚微言大义‛体现在什么地方:批判揭露郑国上层统治者内部,为争夺权力而发生的兄弟之间、母子之间骨肉相残的故事。
孔子‚兴观群怨‛的理论:孔子‚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几大流派:1,孟子:性善;2,荀子:性恶;3,告子:性无善无不善;4,扬子:性善恶混有;5,世硕公孙、漆雕开、王充、韩愈:性善恶因人而异;6,梁启超:性善恶因时而异。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极富浪漫主义色彩:1,主观幻想;2,虚构寓言;3,善用拟人;二,运用比喻灵活多样;三,多用韵语富于美感。
举例说明《离骚》在艺术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首先是‚灵均‛形象的塑造,如‚帝高阳之苗裔,朕皇考曰伯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2,其次是创作方法的突破,如‚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3,再次是表现手法的开拓,’众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4,最后是语言形式的创新,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赋体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一,古赋:汉代的赋诗古赋,又叫辞赋,汉赋,汉大赋。
特点是,篇幅较长,问答形式,韵散结合,句式变化,用字生僻,讲究形式。
代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等。
二,骈赋:六朝的赋是骈赋,又叫绯赋。
特点是,对仗工整,典故繁多,音韵和谐,文辞华丽,篇幅较短,四六句式。
代表:庾信《哀江南》,江淹《恨赋》、《别赋》等。
三,律赋:唐宋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成为律赋,又叫‚八韵律赋‛。
特点是,限题,限字,限韵,对仗。
代表:蒋防《姮娥奔月赋》等。
四,文赋,中唐以后,手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赋,成为文赋。
特点:形式上以散代骈,句式参差;内容上抨击时政弊端,书法真情实感。
代表: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等。
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与战斗性的传记文学巨著:拥有实录精神与批判精神:一,统治阶级;1,帝王: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2,贵族: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真实描写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蚡两代外戚之间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最后同归于尽的下场;3,官吏,如《酷吏列传》;二,起义将领:如《陈涉世家》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三,爱国英雄,如《屈原贾生列传》描写屈原的忠贞直谏;四,下层人物,如《刺客列传》中的曹沫、荆轲专诸等。
1、上古文学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上古歌谣和上古神话。
2、上古歌谣的特点:集体性、口传性、劳动性、宗教性、综合性。
3、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与《淮南子》之中。
4、流传得最广,版本最多的上古神话是《鲧禹治水》。
5、古代最有名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6、填写出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出自《山海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出自《淮南子》;‚盘古开天‛出自《艺文类聚》;‚女娲造人‛出自《太平御览》。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弹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出自《蜡辞》。
7、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有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放言无惮的传统、深于取象的传统。
8、相传我国古代最早的民间歌谣是唐尧之时的《击壤歌》。
1、四家诗指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2、《伯兮》是典型的思妇诗,《氓》是典型的弃妇诗。
3、关于《诗经》的编纂、汇集成书,历史上有采诗、献诗、删诗三种说法。
4、《国风》中第一篇是《关雎》;最长的一篇是《七月》。
1、‚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属于甲骨卜辞。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属于周易经文。
‚段不弟,故不言弟‛属于春秋传文。
2、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3、‚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
乾卦:卦名。
三:卦形。
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爻题。
潜龙勿用:爻辞。
4、《国语》为‚春秋外传‛,《左传》为‚春秋内传‛。
5、《尚书》多载训诫之言、《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多记教诲之言。
6、《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上的谋臣策士们纵横捭阖的斗争,游说诸侯的言辞以及朝秦暮楚的行径。
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并相沿至今。
7、孔子主张‚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
8、《尚书》的特点为佶屈聱牙《春秋》的特点为微言大义。
9、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10、成语的出处、篇目的出处、人物的出处。
自强不息《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孔子思想的核心便是他的伦理思想,其核心是仁。
2、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包括性善说、恒产说、民贵说,此外,还有义,包括养气说、气节说、得道说,他注重人格修养,提倡内养浩然之气,并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