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24、25、26章)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医学ppt课件】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
• 5.鲍曼不动杆菌:常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伤口感染。
• 6.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 7.肠球菌属:主要引起尿路感染、伤口
感染、腹腔感染和败血症。
• 8.嗜麦芽黄单胞菌
二、病毒
• HAV • HBV • HCV • 轮状病毒:引起医院感染极为常见。 • 柯萨奇病毒 • 巨细胞病毒:肺部、心肌、结肠等受累。 • HIV 三、真菌
第四篇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
• 目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一般为5~20%。 美国:5%
中国:9%
• 近代护理学创始人:英国的南丁格尔( Nightingal,1820-1910):创立了由护士 负责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制度。
第24章 医院感染的概述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定义
• 医院感染也称医源性感染、医院获得性 感染、医院内感染。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特点
• 一、机会致病菌占主导地位 • 二、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 三、常为耐药菌株
第二节 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
一、细菌 • 1.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
阴性的葡萄球菌 •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 • 3.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 4.铜绿假单胞菌:居院内肺部感染病原
一、标本采集 • 空气:可应用自然沉降法和空气采样器。 在同一室内,应选择四角和中央五个采样点。 • 物体表面: • 医护人员的手: • 灭菌器械物品: • 使用过程中的化学消毒剂:
二、卫生标准 见P248 表26-1。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பைடு நூலகம்生物学控制
• 关键措施是清洁、消毒、无菌技术、隔 离和使用抗生素等措施的正确运用。
一、消毒灭菌
• (一)手的消毒 • 1.洗手指征 • 2.洗手的种类和方法 • (二)室内空气消毒 • 物理消毒法:紫外线、滤过除菌、静电吸附空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
68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
(三)、对环界抵抗力强
耐干、耐热、存活时间延长 铜绿假单胞菌在潮湿的环境和器械 中生存 军团菌在下水管道系统、空调抽湿系 统中寄生
69
第三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
70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
G+杆菌—李斯特菌 棒状杆菌
经国家卫生部派出的专家小组调查证实,这是一起严重的医院感染,“血案”
的凶手是柯萨奇病毒,传染源是一位产妇。
12
(4)1998年4至5月,深圳市妇儿 医院共做剖腹产手术292例,发生手 术切口龟型分枝杆菌脓肿亚型感染 166例(56.85%)。
13
14
(5)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11日,宿州市立医院,为 10名患者做白内障手术。结果10名患 者均出现感染情况,其中9人的单眼 眼球被摘除。
目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 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肺炎杆菌,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发生率>50%。
58
59
First cleaning, then disinfection (if appropriate)
60
60
无生命的环境是病原体的储存库!
Recovery of MRSA, VRE, C.diff, CNS and GNR
73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 奈瑟球菌
淋病奈 瑟球菌
G+
G+
G+
G
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 大叶性肺炎 流行性脑
食物中毒 猩红热 中耳炎
脊髓膜炎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0.5 学时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1.5 学时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基础护理学)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隔离衣的要无破洞、不潮湿、全部遮盖工作服; -隔离衣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穿脱隔离衣过程中始终保持衣领清洁; -穿好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不接触清洁物品; -消毒手时不能沾湿隔离衣,隔离衣也不可触及其他物品; -脱下的隔离衣如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如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向外
隔离(isolation): -概念: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目的:切断感染链中三者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
隔离区域的设置 -传染病区应与普通病区分开,远离公共场所 -传染病区由隔离室和其他辅助房间构成 -设置隔离室的可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减少传播机会 -传染源、非传染源使用不同的出入口:入口处有更衣换鞋的过渡区、备有隔离衣、口罩、帽子、手 套等;出口处有洗手、处理废弃物的装置 -同种病人同住一室,单间用于未确诊、已确诊混合感染或危重病人具强烈传染性者
④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不可用无菌持物钳换药或消毒皮肤 ⑤无菌持物钳一旦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灭菌 ⑥干燥保存法,4~8h 更换一次 ⑦湿式保存法:容器深度与钳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 2~3cm 或镊子长度的 1/2 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消毒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简介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 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的危害
增加患者病死率
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 ,甚至死亡。
增加医疗成本
医院感染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护理,增加了 医疗成本。
威胁医护人员健康
医院感染也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影响医疗工作。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
要点二
详细描述
MERS冠状病毒也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 同属于冠状病毒科。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 物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 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炎和呼吸衰竭。
新发细菌
总结词
新发细菌是指近年来新发现的或重新被 认识的细菌,这些细菌可引起医院感染 。
定期对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进 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细菌滋生 。
提高免疫力
鼓励患者加强营养、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免疫力,抵抗感染 。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 范,减少手部细菌传播。
实施隔离措施
对感染患者采取接触隔离、飞 沫隔离等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 菌的产生和传播。
02
常见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 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的感染 。
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是 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可引起肺炎 、泌尿道感染等。
病毒Biblioteka 流感病毒医院内流感暴发流行可导致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影响医疗 安全。
泛耐药性
泛耐药细菌是指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 的细菌,这类细菌对常用抗生素几乎全部耐药, 治疗难度极大。
医学微生物学 第四章噬菌体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蛋白质变性;核酸断裂。 有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在同一 温度下,后者比前者的效力大。 *湿热中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干热灭菌 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
和大分子变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在同 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 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 验活动。应有健全安全保卫制度 。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 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 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有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 人类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 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 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 措施。
第三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一)高危器械物品
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品。所有这些物品都应该灭菌。。
(二)中危器械物品
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接触黏膜的器械。采用消毒即可。
(三)低危器械物品
只接触未损伤皮肤但不进入无菌组织和不接触黏膜的物品。 一般用后清洗、消毒即可。
(四)快速周转的医疗器械
1.焚烧法: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 菌方法。 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 2.烧灼法:直接用火焰灭菌。 适用于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3.干烤法:将物品置干烤箱内,加热至160~170℃ ,2h。 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4.红外线: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灭菌。1~10m波长的热 效应最强。适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课件
案例三
总结词
空气净化系统故障、环境监测不力
VS
详细描述
某医院手术室空气污染导致患者术后感染 事件,经调查发现,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 故障,环境监测不力,导致手术过程中空 气受到污染,进而引发患者术后感染。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课件
目 录
•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医院感染微生物 •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预防与控制 •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案例分析
01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医 院感染病原体及其传播、预防和 控制的学科。
01
抗菌药物的种类选 择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选择合 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
02
抗菌药物的剂量和 疗程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使用,避免因药物浓度不足或过 量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03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 用
在必要时可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配伍禁忌。
05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研究进 展
病毒
腺病毒
流感病毒
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
可引起流行性感冒,具有高度传染性。
疱疹病毒
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等,可引起皮肤疱疹、呼吸道感染等 症状。
真菌
念珠菌
如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 常引起口腔、肠道等真菌感染。
曲霉菌
可引起肺部曲霉菌感染,常见于免 疫低下患者。
隐球菌
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 常见于免疫低下患者。
通过合理饮食、锻炼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减 少感染的风险。
第四部分感染管理篇
第四部分感染管理篇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季召开一次会议。
讨论有关医院感染的问题,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及对策;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2、每季度召开一次监控医师、监控护师例会。
总结指出医院感染的问题。
布置近期工作。
3、加强院内感染知识教育。
除科室组织学习外,每年最少组织1-2次全院性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讲座。
对新上岗人员及实习生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4、定期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到临床,供医师用药参考。
5、每月重点科室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卫生学监测,院感科每季度抽查监测,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强度进行监测。
6、院感科每季度对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进行一次卫生学监测。
7、院感科每月进行消毒隔离及医院感染相关内容的检查。
其结果作为医院综合目标考核内容,进行逐项考核。
将最后评分结果报质控科。
8、每半年出一期《医院感染管理》通讯,以简报形式将半年的各类监测汇总分析,递交院领导,并向全院通报。
9、根据我院感染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在职教育制度1、每年组织1--2次全院性的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及培训,内容根据各类人员的知识结159构、工作职责有所侧重,并不定期的组织不同形式的考试。
达到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基本知识,并运用于临床。
2、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在医院条件允许下,每年轮流外出学习一次,使她们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知识和国内外新动态,提高自身素质,推动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
3、对新进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概念;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预防及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抗生素使用原则等,使其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通过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4、对来我院进修、实习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重点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使其在我院实习进修工作中能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和要求。
医院感染的医院内常见病原微生物
诊断流程
采集样本
根据感染部位和症状,采集患者的相关样本 ,如血液、痰液、尿液等。
实验室检测
将采集的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原微生物的 检测。
结果解读
根据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诊断和流 行病学诊断,得出综合诊断结论。
治疗建议
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 案和建议。
02
03
04
建立耐药监测系统
定期对医院内病原微生物进行 耐药性检测,了解耐药现状和
趋势。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限制 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宣传教育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耐
药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隔离耐药患者
对耐药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采 取隔离措施,减少其在医院内
耐药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不仅局 限于医院内,还可能在社会中 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
胁。
05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诊断
检测方法
微生物培养
通过采集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样本进 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以确
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免疫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体内针对病原微生物的 抗体水平,推断感染情况。
核酸检测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等,检 测病原微生物的核酸片段,以快速准 确地诊断感染。
病理学检查
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 原微生物在组织中的侵袭和病理变化 。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病原学诊断
通过检测到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确定感染的具体病原体。
医院内感染微生物PPT课件
第十五页,课件共15页。
• (一)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的检测
• 1.生物学测试法----
• 2.化学测试法----• (二)紫外线消毒效果检测
• 1.紫外线强度仪
• 2.人工染菌检查法
• (三)消毒剂使用过程中效果检测 • 1.有效剂量 • 2.生物学测定(稀释法)
第十四页,课件共15页。
第6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
• 一、一切医疗用品要可靠灭菌并防止再次感 染
第十二页,课件共15页。
• 2.评价标准 不统一 菌落总数** • (二)物体表面细菌污染的检测 • 1.取样 • 2.检测 菌落总数、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 • (三)医务人员污染 • 1.取样 • 2.检测 菌落总数、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 • (四)标准
第十三页,课件共15页。
三、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菌 • 6.耐药性细菌----基因、染色体突变和质粒
第五页,课件共15页。
第3节 医院内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
• 一、感染来源
• 外源性感染 (一)交叉感染----
•
(二)环境感染----
• 内源性感染 (三)自身感染----
• 二、感染途径
第六页,课件共15页。
(一)感染部位
• 肺部感染、尿路、手术伤口(48%,高于呼 吸道感染居首位)、胃肠道。
第十一页,课件共15页。
二、空气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的手的 检测
• (一)医院空气微生物检测 • 1.采样:自然采样法、气流撞击法 • 应有代表性(时间、地点) • ----同一室、四角及中央(房间《10cm2者
可取内、外、中3个点) • 空气采样器距离地面1.5m(上风向、离门窗、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与微生态学基础
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悬浮在空气中,通过空气流动从一个宿 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
空气传播的防控措施包括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等。
共同媒介物传播
共同媒介物传播是指病原体附着在共同使用的物品或表面上,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
厌氧菌
如梭状芽胞杆菌、无芽胞厌氧菌等,常引起伤口感染 、败血症等。
病毒
呼吸道病毒
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引起医院 内呼吸道感染。
肠道病毒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引起腹泻等消化 道症状。
肝炎病毒
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可引起肝炎等肝脏疾病。
真菌
念珠菌
如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等,可引起口腔、肺部等部 位感染。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与微生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编辑 2024-01-11
•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概述 • 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 •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 • 微生态学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与微生态学研究展望
目录
CONTENTS
曲霉菌
如烟曲霉、黄曲霉等,可引 起肺部感染。
隐球菌
如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 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
其他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
如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 次氏体等,可引起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
支原体
如肺炎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可引 起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微生态失衡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微生态失衡不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影响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例如,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 肠源性感染,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医院感染微生物
(二)克雷伯菌属 存在于人与动物肠道、口咽; 病房环境、医疗器械设备可被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 引起肺炎,形成脓肿及坏死,感染者多有严重基础 疾病,使用过广谱抗菌素、激素、免疫抑制剂、侵 入性操作等 肺外感染:肠炎、婴儿脑膜炎、泌尿道感染及败血 症。
手污染后,克雷伯菌可存活150分钟,护士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问题十分严重,报道:
MRSA极易暴发流行 MRSA引起的临床感染很难控制,对多种抗
生素耐药,唯一敏感是万古霉素,近年报道 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逐年下降。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毛囊炎
病例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一)原发病例摘要 患者,男,52岁,呕吐半天,突发意识不清
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病死率30%以上,
铜绿假单胞菌来源:病人口腔、呼吸道寄生的 内源性细菌,也可以是环境或污染的医疗器 械。 危险因素:年龄大、严重的基础疾病、气管 切开或插管等/抵抗力下降、呼吸机使用。
烧伤感染:是主要的病原菌,也是病人感染
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泌尿道感染、切口感染、败血症、中耳感染、 角膜炎 耐药性↑多重耐药株↑
二.致病性微生物:能引起免疫力正常的人体
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致病原因:人体粘附定植、繁殖和扩散
三.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正常菌群成为致病菌
导致人体感染的微生物。 原因: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细菌定居部位改 变、菌群失调 四.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 生较大幅度变化。引起二重感染。 原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肠杆菌
1560(5.1)
医院感染病原体特点
1.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体表或体腔寄居的正常菌群如:凝固酶阴性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病毒类
呼吸道病毒
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在
儿科病房和老年病房。
肠道病毒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易引起 消化道感染,常见于儿科病房。
血液传播病毒
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主 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医护人员 需严格防护措施。
真菌类
念珠菌
病原微生物来源
病原微生物可能来源于患者自身携带、医务人员手部和医疗器械等。医院环境中可能存在 多种病原微生物,易导致交叉感染。
病原微生物影响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治疗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导致 患者死亡。同时,医院感染也可能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医院感染 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智能化感染监测与预警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等技术,实现对医院感染的实时 监测与预警,提高防控效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患者实施接触隔离,如 使用隔离衣、手套等。
水和食物传播及预防措施
水和食物传播:病原微 生物通过污染的水和食 物传播,如沙门氏菌、
霍乱弧菌等。
01
确保医院供水 安全的饮用水和食物。
05
预防措施
02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 保食品来源可靠、加工
过程卫生。
建立医院感染预警机制,对异常情况及时 预警并启动应急响应,防止感染暴发。
05
抗感染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原 则
经验性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
剂量与疗程
在获得准确的病原微生物鉴定和药敏 试验结果前,根据临床经验选择可能 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早期治疗。
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在 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并避免耐药菌的 产生。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考纲: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与作用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部位,均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群体内部或它们与人体之间,均形成一种自然生态体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经常保持着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的定义归纳1.部位: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
2.菌群:-常居菌(正常菌群)和暂居菌(过路菌);-对人体无害。
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密度极高。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营养作用—降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2、维生素K、叶酸、泛酸等。
2.免疫调节作用—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3.定植抵抗力作用—代谢产物杀伤侵入有害细菌。
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皮肤上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
4.生物屏障作用—通过黏附和繁殖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的保护膜,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
正常菌群被视为机体防止外来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5.其他作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氨、抗衰老等作用。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一、微生态平衡定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但许多因素如疾病状态、有创诊疗措施及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二、微生态失衡定义:在外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之间及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平衡状态改变,由生理性组合转变成病理组合的状态。
微生态失衡可表现为菌群失调和移位。
(一)原位菌群失调指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亦无外来菌入侵,但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即出现了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可对宿主产生某种不良影响。
医院感染的病原细菌
03
病原细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如 检查、手术、护理等操作时,病原细 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
患者与患者之间的间接接触,如共同 使用医疗器械、床单、毛巾等物品, 也可能导致病原细菌的传播。
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会产生 含有病原细菌的飞沫,易感人群吸入 后可能感染。
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飞沫传播的风 险更高。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医院感染中较为特殊的一 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伤口 、注射器等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慎被针 头刺伤或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也可能 感染病原细菌。
共同媒介物传播
共同媒介物如水源、食物、空气等, 如果被病原细菌污染,易感人群接触 后可能感染。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减少耐 药菌株的产生。
02
病原细菌种类
革兰氏阳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也可引起肺炎、败血 症等疾病。
表皮葡萄球菌
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如脓疱病、蜂窝织 炎等。
肺炎链球菌
主要引起大叶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等。
革兰氏阴性菌
清洁消毒
手卫生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手卫 生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提高医 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对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进行定期 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防止病原体传播。
隔离预防
实施隔离措施,对高风险患者进 行隔离治疗,减少交叉感染的风 险。
建立健全的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专职 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 作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教 育。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四)医院感染病原体的分类(P77页)
G-杆菌 肠杆菌科、假单胞菌科。
G+杆菌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G+球菌 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 真菌类酵母菌、霉菌。
病毒 肝炎病毒、流感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
其他
26
(五)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
细菌 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 肠球菌属。
(二)二度失调:去除诱因后不可逆。在临床上表现为慢 性肠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口腔炎或咽峡炎等。
(三)三度失调:原来的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 种成为优势菌,出现急性临床表现,甚至病情凶险。如难辨 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等。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 感染。
12
细菌L-型
是指细菌在理、化或生物因素诱导下(作用于细 胞壁的抗菌药物的长期或不足量应用、紫外线照射等) 导致细胞壁缺陷的变异型细菌。迄今为止,几乎所有 细菌以及多种螺旋体和真菌都被发现其L-型存在。细 胞壁缺陷的L-型细菌,其致病力也随之减弱;另一方 面,其抗原性下降,在体内可逃避免疫及抗菌药物的 攻击而得以长期存活,使疾病迁延。
原体、支原体、病毒、朊毒体) 寄生虫(原虫、蠕虫)
3
致病性微生物
一般是指那些毒力较强能够引起免疫力正常的人体 发病的微生物。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都是致病性微生 物。
4
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在宿主免疫力低下和/或正常防御机制缺损、细菌易位、 菌群失调等情况下,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及某些 腐物寄生菌可使宿主发生感染,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条 件致病性微生物。
病毒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肝炎病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卫生标准 见P248 表26-1。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微生离和使用抗生素等措施的正确运用。
一、消毒灭菌 • (一)手的消毒 • 1.洗手指征 • 2.洗手的种类和方法 • (二)室内空气消毒 • 物理消毒法:紫外线、滤过除菌、静电吸附空 气净化法 • 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剂喷雾和熏蒸
二、传播途径 • 空气:如流感、麻疹、结核、肺炎等。 • 接触: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器械、设备。 • 注射:
第26章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控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
一、标本采集 • 空气:可应用自然沉降法和空气采样器。 在同一室内,应选择四角和中央五个采样点。 • 物体表面: • 医护人员的手: • 灭菌器械物品: • 使用过程中的化学消毒剂:
二、病毒 • HAV • HBV • HCV • 轮状病毒:引起医院感染极为常见。 • 柯萨奇病毒 • 巨细胞病毒:肺部、心肌、结肠等受累。 • HIV 三、真菌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 1.外源性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 、医院环境中无生命物体 • 2.内源性传染源:大多为体内正常菌群 。
(三)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 高危器械物品:指使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 品 • 中危器械物品:指使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 需接触破损粘膜的器械。 • 低危器械物品:指只接触未损伤的皮肤,不进 入无菌组织和不接触粘膜的物品。 • 快周转的医疗器械 (四)环境消毒
二、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传染源隔离、保护性隔离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
• • • • •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最为常见。 泌尿道感染 胃肠道感染 外科切口感染 血管内感染
第25章 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
• 有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 体和原虫等,其中主要是细菌。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特点
• 一、机会致病菌占主导地位 • 二、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 三、常为耐药菌株
第四篇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
• 目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一般为5~20%。 美国:5% 中国:9% • 近代护理学创始人:英国的南丁格尔( Nightingal,1820-1910):创立了由护 士负责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制度。
第24章 医院感染的概述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定义 • 医院感染也称医源性感染、医院获得性 感染、医院内感染。 •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 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 染也属医院感染。
第二节 医院感染发生的内在因素 • 一、医院是“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的场 所
老人和婴幼儿 基础疾病患者 免疫功能损伤者
• 二、现代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检查的运用 如:呼吸机、插管、留置导尿等。
• 三、医院是微生物汇集和扩散的场所 • 四、其他因素: 外科手术引流 住院时间 抗生素的应用
第三节 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
第二节 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 一、细菌 • 1.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 阴性的葡萄球菌 •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 • 3.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 4.铜绿假单胞菌:居院内肺部感染病原 体的首位。
• 5.鲍曼不动杆菌:常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伤口感染。 • 6.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 7.肠球菌属:主要引起尿路感染、伤口 感染、腹腔感染和败血症。 • 8.嗜麦芽黄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