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思考
摘要:中国对外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各种翻译活动和翻译实践也异常活跃,但指导这些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多是西方翻译理论,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来指导字母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张语言转换的翻译。本文认为翻译应结合国情解决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建立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关键词:翻译史翻译理论体系中国特色
中国对外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西方的翻译理论思想被介绍进中国。面对新的理论,翻译界掀起了激烈讨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有人认为翻译应立足于本民族的语言和包括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在内的文化现实(张柏然、姜秋霞,1997)。如果脱离语言文化研究的确定性,那么其理论研究也就失去了对策性,因而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主张。有学者认为“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不分民族的”(潭载喜,1988),翻译作为人类的一项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口号,有可能使我们的译学研究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泥潭。
1 我国的翻译历史及其理论的发展
我国翻译的历史到底有多久?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最。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了传译之事。我国用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佛经翻译。我国的第一篇谈翻译的文字是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其提出“因循本旨”,“实宜径达”,等一系列的观点说明我国最初的翻译思想已达到相当高的认识水平。“六朝真是‘达’而‘雅’了”,当时“译界第一流宗匠”鸠摩罗什曾论及翻译文体,“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实际上也是指责直译之失。“唐则以‘信’为主”,古代的大翻译家玄奘就主张“五种不翻”,“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就是不翻的翻法。谈到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他为《天演论》写的《译例言》的始句便是“译事三难信达雅”,创造了一条影响深远的翻译标准。他的这条标准客观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2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入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一些翻译理论也被不断介绍进中国。我国早在20年代就介绍过英国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一书。50年代西方刚刚出现传神说和等值理论,中国就进行了介绍。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西方的翻译理论以更快的速度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的发展也产生着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近几十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翻译学在大量借鉴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也向纵深发展。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给西方翻译研究注入了活力。几乎所有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均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在翻译研究中。较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是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雅柯布逊,1959年,他在《论翻译的语言问题》的论文中第一次区分了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对等值翻译作全面论述的是英国卡特福德。第一个明确倡导完全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翻译问题的是美国的奈达,他提出了“等效”翻译的理论:译文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尤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目的论翻译理论在中国盛行,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3 完善自我翻译理论体系
我国翻译的历史虽然悠久,成绩斐然,但翻译理论的研究仍十分薄弱。西方翻译理论大量借助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我国翻译理论虽有发展,仍十分缓慢,与西方译学相比,几大不足:(1)理论意识不强,许多发表见解的人本身是翻译家,而不是职业的翻译理论家,他们的译论是议论式的,而不是理论式的,谈论的是翻译情况而不是对翻译理论的设定,感性经验多余理论思辩,结果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体系。(2)基本范畴缺乏,传统译学多数借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艺学的术语,理论难以深入和展开,结果无法形成不同的译论流派,只限于个人意见的交流。(3)学术基础薄弱,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科学不
发达,演绎理论不发达,缺乏西学的治学传统和现代科学的创新精神(王宏印,2002)。
在中国,翻译被更多地认为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中国佛经翻译家提出的“案本求信”和“依实出华”说,十九世纪末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说都可视为艺术论译论。林语堂在1933年《论翻译》中最早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他主张译者应具备“个人相当之艺才”——即主观创造力和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他反对的是规矩准绳约束译者和靠文法作文。可能正是由于这些观点的影响,中国的翻译理论一直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或者说没有成为一门科学。
虽然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还很落后,它的发展需要大力借助于西方翻译理论,但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全套照办西方的翻译理论。而且确有一些西方的翻译理论号称具有普遍性的适用性,可以指导一切的翻译实践。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与他们发达的科学文化以及学术上的垄断地位分不开。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文化相对p4 结语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翻译理论还很落后,西方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却极为迅猛,他们借助大量相关学科的理论,向着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他们的理论成果对我们也极具有应用价值,我们必须大力引进和发展,成为对中国的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所以,中国未来的翻译理论发展应该是在保持原有的风格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不止是一种想法,也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Edwin Gentzler.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王宏印,刘士聪.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J].中国翻译,2002(2).
[4] 潭载喜.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1998(2).
[5] 谢华.中西翻译理论研究方向评述[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