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思考
我看中国传统译论——浅议传统思维模式下的译论和发展方向
我看中国传统译论——浅议传统思维模式下的译论和发展方向论文导读:感性思考、经验综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论著大多以感性为主或经验之谈,较多译论的提出大都为僧人或文学家所言而非译论家所发,可以得知中国传统译论较多的是从经验中“悟”出来的,突出了译论中的直觉悟性。
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各译学体系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译学领域,把研究引向深入,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关键词:传统译论,思维方式,中国特色中国的翻译实践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译佛经开始有翻译理论的出现,到严复时期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再到鲁迅、钱钟书、傅雷等这一代人时,已经具有了非常成熟的品质。
大多译论都是由积极从事翻译实践的翻译家根据亲身体验总结得出的,这种理论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真实感人的品质。
笔者认为要继承发扬传统的翻译理论,既要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又要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
一.中国传统译论的特征及表现形式1.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悟性感性思考、经验综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它与西方所谓的理性分析思维是对立的,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并非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论著大多以感性为主或经验之谈,较多译论的提出大都为僧人或文学家所言而非译论家所发,可以得知中国传统译论较多的是从经验中“悟”出来的,突出了译论中的直觉悟性。
这和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和直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由于汉语文字具有高度形象性和语义模糊而概括性强的特征,因此,翻译家们不仅在翻译实践中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译者的灵感和顿悟,而且在翻译研究、译论文字的表述与理解中也重视“悟性”。
刘超先(1994:2-6)指出:如在佛经翻译中悟出的“文”与“质” ,从译事“三难”中悟出的“信、达、雅”,再被后人领悟,发展为译论圭臬。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三元标准就是对严复“信、达、雅”的领悟和发展——除了“美”较“雅”涵义广泛了一点,已无太多新意。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
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
”[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翻译人才方面的,也要翻译的质量方面的,也有翻译的方向方面的。
无论是哪一层面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如何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完善思路已经作为当前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本文主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当前的翻译现状以及在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建国之前,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仅仅停留在民间的翻译爱好者的行为,虽然,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但是,在文学翻译的质量方面却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大家。
例如,王佐良,梁秋实等等。
大批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家的生花妙笔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到了解放以后,由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英美文学的翻译几乎停滞。
这一局面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的得到改善。
从当前的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文学翻译的市场化。
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化倾向。
这一倾向的直接表现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从其自身的文学及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反而从作品在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进行考量。
对于在图书市场中热销的英美文学作品则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的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整体稳健发展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张继文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9)001
【摘要】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张继文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 马瑞萍
2.国内翻译教学的特点、问题与思考——基于国内CSSCI刊物的翻译教学文献研究 [J], 陈飘平
3.重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关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思考 [J], 庄家会;董怀岩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 [J], 付玉坤;刘旻航
5.国内翻译教学的特点、问题与思考——基于国内CSSCI刊物的翻译教学文献研究 [J], 陈飘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 联 翻 译 ” 为 关 键 词 的 检 索 结 果 是 : 4年 1 ,8年 1 . 关 9 篇 9 篇 20 0 0年 3篇 ,o 1年 3篇 ,0 2年 3篇 .o 3年 4篇 ,O 4年 2o 20 20 20 9篇 ,0 5年 1 20 6篇 ,0 6年 3 20 7篇 。0 7年 3 篇 ,共 计 1 8 20 1 0 篇。 “ 以 关联 理 论 ” 关 键 词 的检 索 结 果 是 :00年 4 篇 。0 1 为 20 6 2 0 年 8 篇 ,0 2年 16篇 ,0 3年 13篇 ,04 年 2 1篇 , 5 20 2 20 7 20 3
( e v n e C m nc t n a d C g io ) 书 中 提 出关 联 理 R l a c : o mu ia o n o nt n 一 e i i
家 何 自然 在 《 用 学 与 英 语 学 习 》 19 ) 书 中对 关 联 理 论 和 语 (9 7 一 翻 译专 门进 行 了研 究 介 绍 。此 后 国 内学 者 逐 渐 展 开 了对 关联 翻译 的 概念 解 析 、 论 建 构 、 用 实 践 的 研 究 。 理 应
沟 通 .是 因为 人 们 能 够 根 据 对 方 的 言语 或行 为进 行 有 效 的推 理. 它从 交 际 的 角 度 把 翻 译 看 作 是 一 个 言 者 明示 .读 者 认 知 推 理 的 过程 . 过 翻译 过 程 中 的 两 次 明示 一 理 行 为 ( 次 发 通 推 ~ 生 在 原 文 作 者 与 译 者 之 问 .一 次 发 生 在 译 者 与译 文 读 者 之
译 内 涵 、 导 翻译 过 程 做 出 了 突 出贡 献 。 指 或许 正是 源 于 关 联 理 论 强 大 的 的 解 释 力 与指 导 力 .它 前 后 吸 引 了众 多 国 内学 者 的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试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
试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发布时间:2021-03-22T09:11:53.18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作者:张艳[导读] 新世纪以来,随着翻译实践活动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翻译观点,推动着现代翻译理论朝着多元化方向前进,建立中国现代翻译理论显得极为重要。
而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是中国翻译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至关重要。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张艳 150000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翻译实践活动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翻译观点,推动着现代翻译理论朝着多元化方向前进,建立中国现代翻译理论显得极为重要。
而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是中国翻译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现代转化;中国现代翻译理论1.前言翻译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促使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其重要性得到了全方位的凸显。
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构建与发展不可或缺,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中国现代翻译理论显得极为重要。
中国翻译实践历史悠久,传统翻译理论都是在这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翻译理论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是建设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宝贵资源,也是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立足点。
然而要想真正促进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的建设,在继承传统翻译理论的同时,还需对其进行现代转化赋予现代意义。
2.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中国的翻译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
而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本文按翻译实践的高潮将翻译理论史划分为四个时期。
其一为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发生在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产生了一大批佛经翻译理论家,如:三国的支谦、唐代的玄奘等,他们留下了许多精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
国内翻译教材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1-2010的统计分析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10 Oct. 2012
国内翻译教材研究现状与思考
— ——基于 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1-2010)的统计分析
0
0
0
0
0
0
0
0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0
0
0
0
0
0
1
0
0
0
1
外语研究
0
0
0
0
0
0
0
0
0
0
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0
0
0
0
0
0
1
0
0
0
1
山东外语教学
0
0
0
0
0
0
0
0
1
1
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0
0
0
0
0
0
0
1
0
0
1
总计
1
2
7
4
1
4
8
2
6
5
40
比 例 (%)
2.5 5.0 17.5 10.0 2.5 10.0 20.0 5.0 15.0 12.5 100
图 1 2001-2010 年国内翻译教材研究发展趋势
图 1 显示了近 10 年翻译教材研究成果的整体 趋势。 从整体来看,教材研究在整个翻译教学研究 领域比较滞后。 15 种核心期刊全年发刊总量加起 来不超过 8 篇, 除 2003、2007、2009 年全年发文量 突破 6 篇, 其他年份则寥寥无几。 从历时角度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翻译由最初借助美学思想意识呈现自身特征,逐步发展为自建理论框架,最终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翻译美学。
从翻译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该文采取历时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进行概述,呈现中国翻译美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中国古代译论中的隐形美学从我国古代译论中,不难发现美学的踪迹,可以说是自有翻译经验和翻译观点,便有美学思想与之共存。
由此看来,翻译与美学从一开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唯物观,认为越接近事物的自然状态越能发现事物的“真、善、美”。
此观点反映在翻译理论上就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反对用浮夸和华丽的句子,就是要保留原文的“真”。
我国的翻译实践始于古代的佛经翻译。
一般认为,三国时期的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是距今最早谈论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书中有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支谦的翻译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的美学内涵。
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原则;玄奘主张“五不翻”;彦琮追求“宁贵木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主张等,都是古代最具代表的翻译理论。
以上几种翻译观点都体现了我国美学的思想意识,即追求事物的“真”,在翻译领域就是通常认为的“质派”(直译),其对立面“文派”(意译)始于从西域入关的鸠摩罗什,推出“案本而传”和“辞旨文雅”的翻译主张。
二、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显性美学中国翻译经历了佛经翻译带来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之后,一直处于低迷时期。
直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中国才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
在严复之前,马建忠就提出“善译”论,要求“知其意旨,摹其神情,仿其语气,心悟神解”,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中,“信”要以“达”为前提,“雅”是主要特征,要求译文讲究“修辞”,要有文采。
“中国梦”英译研究再思考兼论政治术语翻译的概念史研究方法
“中国梦”英译研究再思考兼论政治术语翻译的概念史研究方法一、本文概述“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重要政治术语,其英译研究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和探讨“中国梦”的英译问题,并兼论政治术语翻译的概念史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分析了其在国内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接着,本文回顾了“中国梦”英译的历史演变,评估了不同翻译版本的优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政治术语翻译的概念史研究方法,旨在为未来政治术语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国梦”等政治术语的准确翻译,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二、“中国梦”的英译现状与问题自“中国梦”这一政治术语提出以来,其英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中国梦”的主流英译主要有两种:“Chinese Dream”和“the Dream of China”。
这两种译法各有其优缺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Chinese Dream”这一译法强调了梦想的主体是中国人民,突出了中国梦的普遍性和全民性。
然而,这种译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它可能让外界误以为中国梦只是中国人的梦,而忽视了其全球视野和世界意义。
“Chinese Dream”这一译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梦的政治色彩,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出原词的内涵和意义。
“the Dream of China”这一译法则更强调中国梦的国家属性,突出了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和政治意义。
然而,这种译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它可能让外界误以为中国梦只是国家的梦,而忽视了其人民性和社会性。
“the Dream of China”这一译法可能让外界误以为中国梦是一个封闭、排他的概念,无法体现出中国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除了这两种主流的英译方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译法,如“Dream of the Chinese Nation”“China Dream”等。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最近,翻译研究被广泛关注,它的健全发展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是一个热门话题,翻译学者们正不断探索新的理论,设法解决多种思想和技术的矛盾,其中也包括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的是,翻译研究是一项多方面复杂的领域,它包括语言学、文学学论、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尤其是语言学与文化学。
因此,读者在比较不同翻译作品时,除了特指文本上的内容,还应注重文化学、社会学等其它方面。
文化学研究涉及到文化、民族、历史等,而社会学则涉及到社会结构、实践问题、政治政策等,这些这些对对翻译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翻译本质上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即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社会性活动,它不同于把语言应用在其它领域的行为,它的实践体现了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
翻译需要研究者同时考虑变量的多样性、翻译过程与其结果之间的关联及其互斥性,詹姆斯巴特尔斯特拉托夫(James Bartolomeo)也曾指出,文本源与目标中文本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
然而,尽管翻译研究的复杂性显而易见,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完全把握这种复杂性,从理论上表达出来,有一些困惑未被解决,比如:文化翻译的可能性有多少?文化翻译本质上是什么样的?文化翻译如何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翻译学习的视角来看,翻译学习的方法有哪些?翻译学习如何自我完善?有些学者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把目光转向文化因素,用文化因素来解释文本之间的差异,这样研究可以更好地改善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
尽管文化翻译是一个有待商榷的话题,但大部分翻译学者都认同文化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从而完成更准确的翻译。
此外,由于技术发展,翻译研究中还出现了机器翻译这类技术的应用,机器翻译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方式,甚至会替代人工翻译。
但机器翻译有其局限性,它难以真正把握句子的复杂性,语义的理解也不如人为翻译,还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复杂性等,因此,翻译研究中当前面临着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矛盾,如何整合两者,发挥最大效用,仍是有待探索的课题。
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
—sc 1的 交 际 活 动 。 翻译 的 过 程 不 仅 是 语 言 转 换 过 程 , oi ) a 而且 是 反 映 不 同社 会 特 征 的 文 化 转换 过 程 。[她 的这 一 定 ”3 5
义 不 仅 指 出 了 翻译 的实 质 、 序 和 作 用 , 说 出 了 翻译 的要 程 还 求 、 范和性质。 规 翻译 规 范 是 翻 译 文 化 表 层 结 构 中 又 一 重 要 内容 , 指 它 译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必 须 遵 守 的 规 范 性 约 定 。例 如 , 得 大 彼 帝 于 10 7 9年 2月 2 5日发 布 的《 于 为 防 止 今 后 译 文 中 的 关 错 误 而 给 卓 托夫 的 指 令 》 我 国 国 务 院 】 7 和 9 8颁 布 的 《 于 关
对 翻译 文 化建 构 的几 点思 考
常 晖
( 吉首 大学外 国语学 院 ,湖南 张家界 4 7 0 ) 2 0 0
[ 摘 要 ] 翻 译 文 化是 一种 独 特 的社 会 文 化 现 象 , 翻 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践 发 展 的产 物 。本 文 分 析 了翻 译 文 化 中的 翻 是
译心理、 识、 意 思想 体 系 和翻 译 的概 念 、 准 、 巧 、 范及 其 组 织 机构 , 点 阐述 了翻译 文 化 的 建 构 及 其 特 标 技 规 重
一
、
翻 译 文 化 的 建 构
正 如 E ・T ・Hal 说 , 如 果 你 触 及 文 化 的 一 个 侧 l所 “ 面, 其他 任 何 方 面 都 会 受 到 影 响 。 | 翻译 文化 结 构 是 一 种 ”2 ]
律 以汉 语 拼 音 方 案 拼 写译 注 我 国人 名 地 名 的 决 定 》 。这
翻译理论心得体会和方法大全(17篇)
翻译理论心得体会和方法大全(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翻译理论心得体会和方法大全(17篇)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成长,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许钧 《翻译论》 读后思考
许钧《翻译论》读后思考许钧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他专注于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见解和新思想。
2003年12月,他的新作《翻译论》的问世,再一次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我国翻译研究界所瞩目。
这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是对我国老一辈翻译家的成果进行的抢救性整理,而且也是作者对自己近30年来学术研究的反思和总结,更是他对翻译理论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探索。
读后,学生对翻译研究有几点思考。
除绪论和结语之外,《翻译论》共分七章,一章一论,每一章又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四至六个长短不一的小节。
可以说,《翻译论》中的七论,几乎从宏观的角度囊括了译界的所有热门话题,从根本上回答了“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是什么?”、“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影响翻译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等敏感话题,使我们跟翻译“真理”的认识更接近了一步。
一、《翻译论》从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现象出发,深刻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翻译论》中的七大论,翻译的“本质论”是其关键和核心。
在有关翻译的“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的论述中,作者紧紧围绕审美层次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功能,也就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力系统,使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摆脱了“不忠”的犯罪感。
因为在许钧教授的眼里,成功的文学翻译是决不能忽视传达文学作品的美的,审美层次是文学翻译的最高而且是关键性的一个层次。
所谓翻译三层次是指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所谓翻译三层面是指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二、在论述“翻译主体性”的时候,作者大书特书,追根穷源。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面对文学翻译,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活动场。
但是,许钧教授不以为然,他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以及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最新文档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One can know the alteration of the society by viewing itshistory. After long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ese tanslation hasaccumulated its special features and essence. Looking back, therewas so much for us to learn and to think over. Therefore, thestudyof its history could leave people very important implication.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体系。
而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对于翻译的原则,理论,方法,技巧,译学界曾有过无数次的讨论,而正是这些争论绵延不休的推动着翻译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而俗话说:以史为鉴。
翻阅漫长历史,回顾翻译这门学科所走过的痕迹,给当今留下许多启示。
1、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其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回顾和反思。
翻译史的研究对于译学状况的掌握和反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翻译实践史和翻译理论史。
前者注重具体的翻译作品的探索与研究,后者注重翻译理论的提炼与创新。
20 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于翻译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回顾与反思。
张岂之教授认为 , 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突破 , 就必须研究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经验和不足 , 而学术史的研究恰好具有这样的功能。
首先,对于翻译历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在上千年的翻译活动中人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十分宝贵和不可或缺的。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作者:胡赢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旨在根据罗新璋对中国翻译史上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发展脉络的评价进行再思,分析中国古代、近代、现当代译论的优点与不足,认为它过于概括化,并给出自己的建议,若细化为“案本——信达雅——善译——求信——神似——化境”,则更具体,更合适。
本文为今后的中国翻译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发展脉络优点不足一、引言纵观我国的翻译史,从古至今,“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渐次发展,构成一个整体的;而这个整体,当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翻译史长达两千多年,仅仅用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加以概括,是不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呢?二、中国传统译论中国自古至今,形成了一套传统翻译理论。
1.中国古代译论:“五失本”“三不易”。
“五失本”,“三不易”取自于道安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其中“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为一失本;“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为二失本;三、四、五失本讲的是章法的删繁就简。
“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以及“释氏弟子尚且慎重造经,现由凡人传译更难”的三不易。
道安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2.中国晚清民初译论:“信、达、雅”。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一
、
时髦一 时 , 难遍播 久 时 。”1 , 终 1 4 因此 对传统 译论进 行 深入 研究 与挖掘 既是 当前 国 内翻译 研究 的着 眼 点 , 是生命 之源 。 也
统 观 中国译论 发展 史就会 发现 ,中国的译论 研 究 经历 了一个 由浅人 深 的认识过 程 。早 期 的译 论 大 多是对 翻译 困难 、 翻译方 法 的论 述 , 如历史上 的 “ 、质 ” 文” “ 之争 、 道安 的 “ 五失本 、 三不 易” 理论 、 玄奘 的“ 不翻 ” 则等 。 了清末 的西学 翻译 时 , 五 原 到 译 者及 译论 家对 翻译 问题 的看法 已不仅 仅局限 于 翻译 的微观 层面 , 即对 翻译标 准 、 翻译方 法等 的研 究 , 是开 始从宏 观上对 翻译 问题进 行思 考 , 而 因而 出现 了许多 关于 翻译 问题 的独到见 解 ,如清末 马 建忠的 “ 善译 ”说 。它 与 当代西方译 论 家奈达 的
是“ 约的而 非繁 丰的 , 性 的而非定 量 的”译 论 简 定 ; 表述 上则具 有“ 多解 的 而非单 一 的 , 含混 的而非 明 晰 的“I 特征 。正 因为如此 , 1 文体 与西 方译 论 “ 究 讲 对客 观世 界观 察 、 写 的精 确 、 腻 , 究 由定 量 描 细 讲 到定 性 的分析 ”I 学 方 法论 相 比 , 的研 究 者 I 的哲 有 “ 定我 国传 统译 论 的价 值 ,认 为我 国传 统 译 论 否
体、 西学 为用” 的原 则 , 重新 审视 中国传 统译论 , 立 具有 中国特 色 的翻译 理论 , 建 才是 当代 国 内
翻译研 究走 出困境 的惟 一 出路 。
关键 词 : 当代 国 内翻译 研 究 ; 思考 再 中图分类号 : 1. H3 59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中国传统文化阐释
段 ” 的重 要 代 表 ①,“ 翻译 标准 多元 互补 论 ” 也必然 深受 中国古典 文论 和传统 美学 的熏 陶和 滋养 。 同 时 ,作 为 一 部 “ 用 中 国 人 的 大 脑 思 考 、用 地 道 的 中 国 文 字 写 作 ” l J ] 5 4 9 而成 的 “ 具 有 鲜 明 的 中 国 理论 风格 ” 的著 作 ,该 理 论 也 必 然 植 根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沃 土 , 以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思 想 为 根 基 。 然 而 ,- 4 " 人 颇 为 遗 憾 的 是 ,迄 今 为 止 学 界 对 “ 翻 译标 准 多 元互 补 论 ” 的研 究 焦 点 大 多集 中在 对 其理 论 术语 的讨论 和分 析 、理i S内 涵 的 介 绍 和 阐 释 、 理 论 体 系 的 补 充 和 完 善 、理 论 意 义 的 阐发 和 评 价 以及 操 作 智 慧 的 具 体 实 践 和 运 用 上 。相 反 ,作 为 其 理 论 基 石 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基 础 却 少 有 人 关 注 ,偶 有 吉 光 片 羽 的 的 字 句 论 及 “ 辜 先 生 致 知 ,受 用 于 玄 妙 哲 思 ,尤 得 益 于 华 夏 圣 贤 ” _ 6 ] ,虽 言 简 意 赅 ,却 未 能 语 尽 其 详 。 因 此 ,值 此 “ 翻译 标准 多元互 补论 ”诞 生 3 0周 年 之 际 ,笔 者 从 哲 学 、思 想 、3 c  ̄ . S、美 学 等
引 言
辜 正坤 教授 的 “ 翻 译 标 准 多 元 互 补 论 ” 认 为 ,翻 译 标 准 是 一 个 由 绝 对 标 准 、 最 高 标 准 和 具
体 标 准 构 成 的 标 准 体 系 。 其 中 ,绝 对 标 准 即 原 作 本 身 ,要 想 绝 对 忠 实 , 只 有 一 字 不 译 ,照 搬 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思考
摘要:中国对外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各种翻译活动和翻译实践也异常活跃,但指导这些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多是西方翻译理论,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来指导字母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张语言转换的翻译。
本文认为翻译应结合国情解决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建立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关键词:翻译史翻译理论体系中国特色
中国对外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西方的翻译理论思想被介绍进中国。
面对新的理论,翻译界掀起了激烈讨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有人认为翻译应立足于本民族的语言和包括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在内的文化现实(张柏然、姜秋霞,1997)。
如果脱离语言文化研究的确定性,那么其理论研究也就失去了对策性,因而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主张。
有学者认为“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不分民族的”(潭载喜,1988),翻译作为人类的一项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口号,有可能使我们的译学研究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泥潭。
1 我国的翻译历史及其理论的发展
我国翻译的历史到底有多久?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最。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了传译之事。
我国用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佛经翻译。
我国的第一篇谈翻译的文字是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其提出“因循本旨”,“实宜径达”,等一系列的观点说明我国最初的翻译思想已达到相当高的认识水平。
“六朝真是‘达’而‘雅’了”,当时“译界第一流宗匠”鸠摩罗什曾论及翻译文体,“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实际上也是指责直译之失。
“唐则以‘信’为主”,古代的大翻译家玄奘就主张“五种不翻”,“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就是不翻的翻法。
谈到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
他为《天演论》写的《译例言》的始句便是“译事三难信达雅”,创造了一条影响深远的翻译标准。
他的这条标准客观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2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入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一些翻译理论也被不断介绍进中国。
我国早在20年代就介绍过英国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一书。
50年代西方刚刚出现传神说和等值理论,中国就进行了介绍。
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西方的翻译理论以更快的速度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的发展也产生着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近几十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翻译学在大量借鉴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也向纵深发展。
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给西方翻译研究注入了活力。
几乎所有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均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在翻译研究中。
较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是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雅柯布逊,1959年,他在《论翻译的语言问题》的论文中第一次区分了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对等值翻译作全面论述的是英国卡特福德。
第一个明确倡导完全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翻译问题的是美国的奈达,他提出了“等效”翻译的理论:译文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的效果。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尤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目的论翻译理论在中国盛行,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3 完善自我翻译理论体系
我国翻译的历史虽然悠久,成绩斐然,但翻译理论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西方翻译理论大量借助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我国翻译理论虽有发展,仍十分缓慢,与西方译学相比,几大不足:(1)理论意识不强,许多发表见解的人本身是翻译家,而不是职业的翻译理论家,他们的译论是议论式的,而不是理论式的,谈论的是翻译情况而不是对翻译理论的设定,感性经验多余理论思辩,结果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体系。
(2)基本范畴缺乏,传统译学多数借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艺学的术语,理论难以深入和展开,结果无法形成不同的译论流派,只限于个人意见的交流。
(3)学术基础薄弱,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科学不
发达,演绎理论不发达,缺乏西学的治学传统和现代科学的创新精神(王宏印,2002)。
在中国,翻译被更多地认为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中国佛经翻译家提出的“案本求信”和“依实出华”说,十九世纪末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说都可视为艺术论译论。
林语堂在1933年《论翻译》中最早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
他主张译者应具备“个人相当之艺才”——即主观创造力和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
他反对的是规矩准绳约束译者和靠文法作文。
可能正是由于这些观点的影响,中国的翻译理论一直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或者说没有成为一门科学。
虽然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还很落后,它的发展需要大力借助于西方翻译理论,但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全套照办西方的翻译理论。
而且确有一些西方的翻译理论号称具有普遍性的适用性,可以指导一切的翻译实践。
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与他们发达的科学文化以及学术上的垄断地位分不开。
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文化相对p4 结语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翻译理论还很落后,西方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却极为迅猛,他们借助大量相关学科的理论,向着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他们的理论成果对我们也极具有应用价值,我们必须大力引进和发展,成为对中国的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
所以,中国未来的翻译理论发展应该是在保持原有的风格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形成自己的体系。
这不止是一种想法,也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 Edwin Gentzler.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王宏印,刘士聪.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J].中国翻译,2002(2).
[4] 潭载喜.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1998(2).
[5] 谢华.中西翻译理论研究方向评述[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