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翻译的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翻译常识
一)、翻译简史1)佛经翻译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
南宋以后趋于衰微。
在这漫长的一千年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译师。
下面主要介绍其中的三个人:释道安、鸠摩罗什和玄奘。
释道安(314-385)东晋前秦时高僧。
在他的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毗pi)等。
他还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录和整理工作。
他主张直译的。
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
鸠摩罗什(344-413)后秦高僧。
他和弟子僧肇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诃he )、《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的翻译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
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曾游学天竺各地达十七年之久。
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他的经籍不但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而且位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
玄奘的译文与鸠摩罗什的译文相比,是倾向于直译的。
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再加上他工作勤恳、认真,他的译文质量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著名的佛经译师有的倾向于直译,有的倾向于意译,或着说有的直译成分多一些,有的意译成分多一些。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p.102-103)2)严复与“信、达、雅”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要算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了。
严复(1853-1921)曾留学英国学习海军。
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文章主张维新变法。
他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又翻译了《原富》、《群学肄言》(肄yi)、《法意》、《穆勒名学》等。
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在这一时期 ,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罗马文学家把
荷马的史诗《奥德赛》(Odyssey)译成了拉丁语 ,
同时把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德斯等人 的希腊戏剧翻译成拉丁语 ,把古希腊戏剧介绍到罗 马 ,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TheI l i a d )和《奥德赛》(Odyssey)。
在这个时期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 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 万提斯 、莎士比亚 、 巴尔扎克等大文豪的作品被译 成各国文字 , 东方文学作品也陆续被翻译。
} 在这个时期 ,翻译扩大到了科技 、教育 、艺术、 商业 、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成为一项 专门的职业; 此外 ,人们不仅对翻译科学 、翻译艺 术和翻译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而且 发展了机器翻译 ,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翻译 ,大大 减轻了翻译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朝雍正年间 ,先后有数十 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翻 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 ,包括西方几何 、测量 、 算学 、农业 、水利、机械 、哲学、天文学 、物理学 和采矿冶金等学科 ,其中最著名的是利马窦与徐光 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书 ,这些 译著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
严复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 中国思想史上第一 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 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的译作多 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 ,最著名的译著包括《天演
论》(EvolutionandEthics)和 《原富》(The WealthofNations) 等 。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Unit 1中西翻译简史.ppt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 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 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 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 作.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此时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 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 《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 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真谛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
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 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 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 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 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 的分工。
Unit 1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什么是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 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的神韵。(吴献 书,1949)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 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第一讲:翻译简史
He that plunders a wealthy neighbour gains as much as he takes away, and may improve his own condition in the same proportion as he impairs another's; but he that blasts a flourishing reputation, must be content with a small dividend of additional fame, so small as can afford very little consolation to balance the guilt by which it is obtained.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西南)人 出身士族.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主张全面意译 第一人. 真谛,西印度人. 佛经翻译的第三个阶段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姓陈,名(示韦), 洛 州 缑(gou)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世家出 身.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 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 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位理论家 —— 西塞罗
古罗马著名翻译家、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 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普 罗塔哥拉斯》等希腊名作 对翻译理论的阐述,主要见于《论优秀的演说家》和《论 善与恶之定义》 对‚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进行区分,成为 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 翻译理论大致有以下要点
中国翻译简史
鉴赏
• • • • • • • • • • • • • 这几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These years China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2.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these years. 3. China has witness great changes these years. 我们都尊敬系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1. We all respect the experienced aged teachers in our department. 2. We all respect the experienced senior teachers in our department. 我们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 1. Our fundamental education is quite insubstantial. 2. Our elementaryl education is quite insubstantial. 昨天晚上我们玩得很愉快。 1. We played very pleasantly last night. 2. We enjoyed ourselves very much last night.
东晋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 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 本也; •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 失本也; •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 时,一不易也; •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 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 易也。”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
•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 哲学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 次提出整体意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 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意译, 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 问题,被一条绵延不断的线贯穿起来。 •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 • 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 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以 及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对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历来是中外翻译界 的热点问题。在我国,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 理论界讨论的焦点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 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 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在中国,传统 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 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 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 期”、和“转型期”等。这四个时期分别 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 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 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 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 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 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 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 “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 “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 与钱钟书的“化境”等。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 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 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 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 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 转型期:转型期是指传统译论的核心问题开始转移的时 期,主要对应于新中国的成立至语言学翻译研究期间的 翻译理论。这一时间的翻译理论相对比较贫瘠。
History-of-translation-theory-翻译简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 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 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 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 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 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 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议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 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 学权威、《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德国)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 主义观点;(法国)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 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 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第11页,共33页。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法国)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 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英国) 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 是艺术的观点;(英国)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 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 (德国)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 (德国)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英国)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 点。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 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早 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 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 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 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 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 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 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发展史
翻译概论
目录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次序,把中国翻译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 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 的翻译; • 四、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 意大利比较文学窳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 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 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 的桥梁”;
•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 • 中国翻译家张今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 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 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 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 字翻译活动。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 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时(公元148年),波斯帝国(今伊 朗)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地从事译经活动。他
翻译了三十部四十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二、翻译的类型
翻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多种类型。 首先,就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在同一种语言 内进行翻译,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把文言文本译为白 话文本,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等等;一类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把汉 语文本译为英语文本,或把英语文本译为汉语文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 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 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 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 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 顺”等翻译三原则;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 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 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 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 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可罗马文学的诞 生和发展。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 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 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 的重要地位。
第二时期为发展期(1584-1898)
这一时期包括了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士大夫的 科技翻译论(1584-1724)以及近代翻译论。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士大夫中以徐光启、利马 窦、李之藻等人为代表,主要讨论翻译的目的、 功能以及迫切性。他们希望通过翻译来对西方 科技“会通”,以求“超胜”。
第二时期为发展期(1584-1898)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 《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 号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放弃主观判 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 《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 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 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 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 “翻译五原则”。
中国翻译史的阶段划分
关于中国翻译史的阶段划分,目前尚无定论。这
里介绍三种划分方法,以供参考。
第一种划分是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按 照翻译实践的高潮将五四以前的翻译史分为 佛经翻译、耶稣会士与士大夫的科技书籍的 翻译和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中国翻译史的阶段划分
第二种划分是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史稿》将译论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 译论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其于先秦时有关翻 译的零星论述,至清朝乾隆初年《番清说》为 止。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 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洋务派和维新派人士的理 论。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 国成立,主要研究鲁迅、瞿秋白、林语堂等人 的译论及其译作。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著作和译作不 仅来自老一辈的翻译家和文学家,还包括海外 华侨和港、澳、台三地的广大翻译工作者。
当代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90年代至今,西方翻译理论界主要有六大流派, 他们分别是“多元系统”学派、“描写”或 “常规”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 “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以及“后殖民主 义”学派或政治学派。
“多元系统”学派(Polysystem School)的主要代 表人物包括霍姆斯、巴斯奈特、勒菲维尔(比)等荷 兰、比利时“低地国家”以及以斯列的埃文-佐哈尔 和图里。这一学派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其中“多 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和非 文学的-----组成的网络。翻译是系统间传递的一种特 殊形式,它超越语言,以文化为主。“多元系统”理 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 视野。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 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扩大,科 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 大,出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 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 展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 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二十世纪,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 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 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可布逊的“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列维的“翻 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的过 程”;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显示的反 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 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谚语环境对等”的语言 学翻译理论;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 交际”的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 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 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 说家”的翻译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 翻译。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 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断的线贯穿起来。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简史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简史
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研究西方翻译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分期排 列,分别介绍了每个发展时期西方翻译实践与 翻译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译理论开始得更早。在历史 上表现为六次高潮。
近代是救亡的时期,也是启蒙的时代。因此,这一时 期的翻译理论以爱国主义为主要特点。例如:林则徐、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智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 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这之后便出现了洋务运动。本着“中学为本,西学为 用”的宗旨,洋务派在输入外国工业,制造船炮的同 时注意改革教育,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引入了不少国 外的科学书籍。当时最著名的翻译机构是京师的同文 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这时候著名的译员主要有 徐寿、华衡芳、李善兰、贾步纬、李凤苞等。值得一 提的是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 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 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 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的“善 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 于其间”。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文艺学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为古代戏剧翻译家 泰伦斯、现代翻译理论家(捷克的)列维和 (苏联的)加切奇拉泽。讨论直译与意译、死 译与活译的利弊,分析翻译的目的和效果。强 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风格和文学性,要 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缺点:强调翻译 的目的和结果,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 不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使用技巧问题, 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 创造功能。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 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 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 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 品。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翻译近代与当代的 作品为一大特点。
中国翻译史的阶段划分
以上两种分类都采用了历史学分期的方法。蒋 童在“中国传统议论的分期与分类”(《中国 翻译》1999[6])一文中认为,传统译论的划 分应该以传统译论本身发展的线索为依据,因 为如果以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为分期的依据, 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得到了要领。因此我们 按照这种分期的方法来了解一下传统译论的发 展阶段。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语言学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为奥古斯丁和结构 语言学派。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 析结合起来,从语言的饿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 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语语义对等的译文。 缺点:不注重作品的美学功能,忽略文艺作品 的艺术再现,;理论分析只局限于单个的词、 句子或语法现象,忽略话语结构。
第二时期为发展期(1584-1898)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他们希译述外国作 品、介绍外国经验教训的报纸和书刊。维新派 中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 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梁启超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翻译领域 中的主要贡献是翻译评论和对翻译史的研究。
第一时期为发生期(184--1111)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佛 教传播时的译经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 高潮,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统计,译经达15000卷 以上。相比之下,佛经翻译理论的数量和分量都显 轻。尽管佛经翻译理论大多是零星的、片断的,综 观前后,涉及的面是较广的。这一期间佛经翻译理 论主要讨论了翻译的“难”和“失本”,翻译的各 种方法(“文”“质”“厥中”),译者的修养 (八备),翻译的“辞体”、“语趣”,译名问题 (名实,音义同异),翻译批评和组织问题等等。
第三时期为成熟期(1898-1949)
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与翻译 理论的不断突破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文学流 派争论频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译论 的极大发展上。如:胡适、刘半农、罗家伦、 傅斯年评严复、林纾。二、译论对翻译的“主 义” ,即目的和社会功能的讨论越来越多。 三、对译名、方法问题的讨论。四、译诗的探 讨也有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