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三大失衡趋于严重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内容摘要: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国际一般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然后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部门市场化改革以及相关制度体制建设方面对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战略调整制度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一)储蓄与消费长期不均衡我国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长期位居前列,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东方文化崇尚节俭而西方文化鼓励消费。
虽然东亚的经验事实(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曾)是高储蓄的主要发生国)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支撑,但是,这种观点却无法解释日本储蓄率近期的逐年下降以及其他有着类似文化基础的亚洲国家“正常”的储蓄率。
相对于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我国的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1994年的57.4%上升到2000年的61.1%后,以后各年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降至47.7%的低点。
横向比较,虽然近几十年来和我国一样走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东亚国家和一些地区在相应阶段的消费率也不高,但却远远没有低到我国这种程度。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矛盾日益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我国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首先,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8年,中国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其次,从生态环境看,中国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国家,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
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经济政策
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经济政策经济失衡是指经济发展中某些领域的增长速度快于或慢于其他领域,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失衡趋势时,很容易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不稳定、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理解经济失衡的原因与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分配失衡。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某些领域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其他领域资源短缺的情况。
例如,某些地方过度发展旅游业,导致当地环境遭到破坏,而其他领域却缺少资源。
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当地的居民在经济上失衡,而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除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另一个经济失衡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失衡。
这是指某些行业或领域过度发展而导致部分行业或领域的生产力下降的情况。
例如,过度发展高科技产业会导致其他传统产业的生产力下降,这些产业将失去竞争力并无法满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这种情况也需要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平衡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生产力。
此外,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导致经济失衡的原因之一。
许多国家依赖进口来满足其资源和能源需求,这意味着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问题,这些国家可能会出现经济失衡。
例如,能源进口国在能源价格上涨时可能会出现经济困难,而出口国在出口市场不稳定时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因此,国际贸易政策在维护经济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政府选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时,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一种是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资源和生产力,例如对资源过度集中的领域征收高额税收,以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对生产力过度发展的领域适当减免企业税收,以鼓励传统产业创新和发展。
同样,为了维护对国际市场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关税对进口和出口进行管理,出口优惠措施和出口配额等手段来确保国际贸易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经济失衡的影响,政府也可以通过出台各种财政计划来直接扶持那些处于困难中的行业或领域。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
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
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
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主要指总量,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GDP总量、经济运行水平、增长速度等。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大体是9.8%,这个速度在当今世界是非常高的。
虽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连续15个月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但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8.7%,GDP总量是33万多亿人民币。
按照世界银行惯常的折算方法,大体是4.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7%。
美国GDP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左右。
中国人有13亿多的人口,很多指标一旦人均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水平大致增长了12倍,而总量大致增长了15倍。
截止到2009年,我国人均GDP是3200多美元,而全球平均人均GDP是8600美元。
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最穷的国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二是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刚解决温饱问题;三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初步小康;四是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全面小康;五是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就是完成了当代工业化、城市化改造。
我国现在的水平相当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要保八,但我们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至少会达到9%,甚至9%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甚至预计中国今年的增长会达到10%以上。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需求,这个需求是三架马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所以分析一个国家一年里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要从它的总需求来看。
一是投资需求。
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到了中后期有一个特点,就是投资项目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加大,所以投资需求增长非常快。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
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1、区部经济差距大(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6)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外,同一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原因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
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比如水和大气的污染,以及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结构性过剩产能由于过去快速的投资扩张,导致了部分行业存在着明显的过剩产能。
这种结构性过剩产能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这些产能的过剩,也会给国民经济造成浪费,降低资源的利用率,并对相关的环境和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失衡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失衡和不合理的一面。
财政政策中,存在着对地方债务的过度依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过高,而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不足等问题。
货币政策中,存在着信贷投放不规范、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
这都对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过于单一,依赖程度过高。
目前大部分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5.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技能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劳动者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岗位匹配,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失衡的现象;二是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农村劳动者涌入城市,形成了农民工裙体,他们的待遇和就业条件相对较差。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之一。
以上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原因。
针对这些困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挑战。
希望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十分不均衡
发展十分不均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破解之道浙江有必要率先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全国和其它地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经验和示范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是对我国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主要矛盾的准确揭示,意味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判定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定总体上是基于经济社会重大供需关系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它不是单纯指经济层面的供求关系与矛盾的重大变化,而是指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供求关系与矛盾的变化。
因此,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是相对于经济社会趋势性发展需求和关键性目标而言的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并不等同于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是发展不平衡的起因,是决策者对发展战略或思路的主观性选择,发展不平衡则往往是不平衡发展的结果和客观表现,也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不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经济社会趋势性发展需求和关键性发展目标的体现。
发展不平衡往往与不平衡的发展理念、制度建构及其资源配置有关。
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具有相互联系性,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存在落差悬殊和失衡明显的发展领域与社会结构;发展不充分与发展不平衡有关,是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不平衡发展思路与战略的代价体现,发展不充分集中表现在经济社会某些领域的发展明显满足不了城乡居民的需求。
从人类社会演进和经济社会矛盾的变化规律看,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总是相对的,而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则是绝对的。
在特定的时期和发展环境中,实施不平衡发展政策或发展战略,常常是解决特定问题或实现短期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作者:刘学良续继宋炳妮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02期關键词: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加权变异系数二维分解一、引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政策先发优势等率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带动中国经济走向腾飞。
与此同时,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90 年代我国的东中西部差距大幅拉大。
为此,从2000 年起,我国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我国的区域发展协调程度明显增强(盛来运等,2018)。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逐步深入,区域协同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落后省份如贵州等经济增速从长期滞后到全国领先,又带动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同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方发展差距快速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盛来运等,2018;许宪春等,2021)。
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从“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的新趋势(杨明洪等,2021)。
要搞清楚我国南北差距,以及东中西部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先弄清关于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基本事实,其中,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探究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首要问题(许宪春等,2021)。
实际上,仅仅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不够的,我国总体区域差距、东西差距等都需要进行测度和判定,这样才能把南北差距放到我国总体区域差距的更大框架下,通过与其他差距的比较来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因此,应全面、透彻地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的历史动态进行分析,一些关键问题,如我国区域总体差距在近些年是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区域差距的各个维度,特别是东西差距、南北差距的变化轨迹和对总体差距的贡献以及其变动原因,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市场经济的推行加剧了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却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水平不均区域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而内陆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
2.城乡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
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口流失、经济支撑能力减弱等问题。
3.收入分配不均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居民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低。
二、市场经济导致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内陆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政策扶持不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程度不同,导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内陆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市场经济下不平衡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补贴和鼓励创新等方式,引导资本和技术向这些地区流动,促进其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2. 城镇与乡村差距大: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农村居民则收入偏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3.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4. 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仍以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5.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1. 政府投资导向不正确:过多地投资于重工业和基础建设,而不注重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2. 改革不彻底:官员腐败、国企垄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性;3. 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不高: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短缺,制约了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4. 资源分配不均: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土地、资源、财富等基础资源的分配不公;5. 全球经济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不稳定,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对策:1. 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减少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3. 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4. 改善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财富调节和税收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5.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中国经济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机。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主要危机,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大危机是债务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和企业都积累了大量的债务。
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业依赖债务来维持运营,这使得中国整体债务水平居高不下。
如今,中国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0%,远高于国际标准的安全线。
这种高债务水平对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国过度依赖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一直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为核心的投资拉动模式为主。
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过度扩张和浪费资源。
同时,由于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很多债务的真实风险被掩盖起来,加剧了债务危机的风险。
为解决债务危机,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和透明度,确保市场对债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过度依赖债务的程度。
最后,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减少对投资的依赖,提高消费和创新的比重,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二大危机是不平等危机。
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尽管中国脱贫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农业劳动密集型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转型,很多低技能劳动者面临着就业不足和工资下降的问题。
不平等危机的解决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增长。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福利。
其次,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保障工人权益,提高工资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第三大危机是环境危机。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答:目前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等问题。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我国目前市场供需不平衡,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
郎咸平在北京大学“博雅论坛—金融大讲堂”演讲中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制造业危机和产能过剩危机。
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的状况日益严重。
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
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
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
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此外,郎咸平分析表示,中国制造业除了经营环境恶化外,还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他指出,随着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外贸需求大减,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郎咸平大胆地预言,2015年中国制造业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产业化这九大领域和行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企业,从而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
(2)分配不公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公,是近些年来我国分配领域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中国经济失衡的深层原因
中国经济失衡的深层原因---资本与劳动配置的非对称制度扭曲在全球范围内,资本基本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劳动力基本不能自由流动;相反,在国内,主要劳动力----农民基本可以自由流动,但其主要资本----农村土地、住宅等却是非货币化的实物资产,不能自由流动。
同时,相当庞大的国有企业资产是准实物状态,效率很低。
国际、国内这种非对称制度扭曲使资源配置不能达成一般均衡,造成全球经济严重失衡----全球需求不足,中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一、资本与劳动跨国配置的制度扭曲及其后果由于劳动不能跨国自由流动,因此不同国家间工资率存在巨大差距,工资是生产总值中最重要成本因素,但是,工资率低并不一定劳动生产率就高。
资本流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经济体及相关产业。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决定资本流入的条件是劳动工资生产率,即生产总值除以工资总额。
非洲、菲律宾等经济体工资远远低于中国,但中国劳动工资生产率是非洲的一倍,是菲律宾三倍,12年数据,工业总产值中,中间投入占约0.78成,其中可贸易中间投入品占0.7成以上,这些都是全球釆购,各国价格差别不大,而中国生产了很大部份低端中间投入品,少了物流成本价格更低。
各国中间投入品成本有较大差异的是物流,水电等非贸易品,在单位价格中,其比重远小于工资成本,因此,劳动工资生产率是比较各国生产效率的最重要指标。
下面以工业劳动工资生产率比较中国、美国及日本的相对生产效率。
中国、美国及日本工业劳动工资生产率比较表从上表可以看到,进入2000年后十年时间里,我国工业部门劳动工资生产率一直在10以上高位,07年达到峰值,然后逐年下跌,如果不是次贷危机后,我国政府推出四万亿强刺激需求,拉升了工业生产总值,劳动工资生产率会下降更快。
即使如此,我国工业劳动工资生产率仍远远高于美国、日本。
```08年前,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任何行业劳动工资生产率高于国外时,全球资本都将进入这些行业。
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像黑洞一样吸纳全球资本。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全部答案
第1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各个阶段之间具有的关系?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系统的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二(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各自的经济特征:(1)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并存和斗争,其斗争的结局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a、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了剥削;b、社会生产由国家统一的、有计划的组织;c、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再存在;d、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为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a、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
b、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各个阶段的关系:逐步发展,相互衔接,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从社会性质看: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还没有从摆脱贫困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从历史地位看: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不发达,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2)生产关系不完善;(3)上层建筑带有旧社会的遗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进行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训进行总结的结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到近几年,这种失衡现象益发严重,主要表现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连续“双顺差”,并且这种“双顺差”急剧增加,目前累计已达3万多亿美元,结果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空前增长,其总规模亦达3万多亿美元。
在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我国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很大。
同时,仍在不断增长的“双顺差”也表明,中国长期施行的旨在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作出调整和转变,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尽早尽快地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基本现状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或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的情况。
前者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后者称为国际收支逆差。
无论是顺差或逆差,均是国际收支失去平衡的表现。
在2000年之前,我国国际收支基本不存在失衡现象,如1994-2001年,这8年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仅为1931.79亿美元,平均年顺差241.47亿美元,总体上看基本平衡。
但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国际收支开始进入了失衡时期,2002-2006年这5年“双顺差”累计余额达到9341.94亿美元,年均净顺差1868.39亿美元,总收入明显大于总支出。
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空前发展,变得十分严重,至2011年年底止,这5年间“双顺羞”累计高达2.16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4326.40亿美元。
如果将以上两个时期(2002-2006年和2007—2013年)我国“双顺差”外汇相加,在加上或减去净误差与遗漏,这10年间我国国际收支累计顺差3.10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3097.39亿美元。
由于国家没有其他渠道消化过多顺差美元,近1 0年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收购绝大部分“双顺差”美元,结果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一、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1.1 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且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
1.2 外贸顺差与国际收支失衡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较大规模的外贸顺差,但国际收支仍然存在逆差,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投资收益逆差等方面。
1.3 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我国投资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能力不足,居民消费支出偏低。
1.4 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先进,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1.5 资源、环境与经济失衡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依然存在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2.1 结构性因素我国经济历史上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投入约束与价值规律制约,区域经济分工体制不合理。
2.2 制度因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市场机制不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3 国际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冲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国际环境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平衡。
2.4 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宏观经济失衡还与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认识误区有关,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认识不足、不够科学,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
2.5 社会因素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宏观经济内外失衡。
三、对策建议3.1 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度,降低重工业比重。
3.2 改善国际收支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和转变出口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
3.3 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3.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地区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3.5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实施资源环境税改革,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第一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基于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我国经济现状的研究经济学院国贸081茹轩轩【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告诉发展,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产业结构转型的缓慢。
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致命因素,本文将分别阐述这几个问题的成因、分析问题、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的加剧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贫富差距的扩大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转型的缓慢使中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日益增强的通货膨胀。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国的CPI同比和环比涨幅不断扩大,央行表示全年我国的CPI涨幅将超过3%,央行也终于在十月份提高了存贷款利息率25个基点。
但是市场预测十月份的CPI同比增幅可能超过4%,可见央行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相当有限。
4%的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温总理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年把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
而且,这种通货膨胀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我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发行了过多的货币,远远超过了市场对货币的需求。
这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2008年末,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因此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来加强基础建设扩大内需。
同时国家实施了宽松的货币增长,09年银行发放贷款超过十万亿,2010年央行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全年的贷款总额也将超过十万亿。
过剩的流动性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第二,国际热钱的流入和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
中国经济的三大危机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危机。
这些危机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和挑战,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主要危机。
首先,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一个危机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中国经济依赖于出口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
出口依赖度过高导致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的波动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导致了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一些行业过度扩张,产能利用率低下。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企业的负债压力。
此外,由于大规模投资的推动,一些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这也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风险因素。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二个危机是环境可持续性危机。
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耗竭的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而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不仅对中国本地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环境可持续性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最后,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三个危机是金融风险危机。
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银行间业务存在信贷风险,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庞大而且管理不严,金融监管不够完善等等。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放缓和产能过剩导致了一些企业的运营困难,这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风险。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也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果这些金融风险不加以控制和解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针对这些危机,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比如,中国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治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和对策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体经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终必将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第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一投资转化率。
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
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 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
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
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
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
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需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一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中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例持续下滑,据统计,中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
二是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直接导致对外过度依赖。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到200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显。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由1980年的1.05∶1扩大到2009年的2.2∶1。
(四)要素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铜矿石、90%的铬铁矿石等都依靠进口。
从生态环境看,中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在投资增长中呈现继续强化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三大失衡趋于严重
向松祚
2013-05-21 09:37: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年05月20日
从金融视角深入分析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三大失衡日趋严重。
首先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
一季度M 2增长15.7%,信贷增长14.9%,M 2净增额达到61951.2亿元,同比增长40.88%,M 2与G D P之比超过200%。
社会融资总额新增61479亿元,同比增长58.09%。
社会融资各分项指标亦快速增长。
同一时期,G DP增长7.7%,消费增长12.6%,出口增长8.4%。
工业增加值增长9.5%,比上年同期回落2.1%。
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主要是因为上年同期下降5.2%。
财政收入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
均远低于货币金融各项指标增速。
与此同时,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成交量和价格持续上涨,再严厉的宏观调节亦遏制不住上涨势头。
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1.3个百分点,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全线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全年加快4.0个百分点。
虚拟经济异常火爆,实体经济相对衰退,形成“冰火两重天”。
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没有好转,钢铁、水泥、汽车、家电、机械、重化工、造船等主要制造业之开工率不足70%。
许多企业销售不畅,经营困难,盈利能力萎缩。
以钢铁为例,2012年全行业利润总额负增长,采选与冶炼业利润亦分别出现-1.02%以及-37.34%的下降。
导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冰火两重天”的主要原因。
一是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流动性过剩,必然流入资产市场进行炒作。
二是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国际投机热钱利用汇率升值无风险套利,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三是实体经济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迫使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投机领域,以牟取比实体经济高得多的收益。
其次是金融体系内部失衡。
一方面是货币金融各项指标高速增长,新增信贷年年超过8万亿,官方利率还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却是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越来越难,越来越贵,实际支付利率越来越高。
很多人都纳闷儿:那么钱都跑到哪里去了?新增信贷都跑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信贷货币有相当部分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
贷款派生存款,存款派生贷款,金融机构相互拆解资金,相互购买各自发行的金融产品,风险套利和监管套利风生水起,热闹非凡,大型国企亦参与其中,乐此不疲,成为货币信用“二道贩子”。
金融业日益繁荣,资产规模日益庞大(银行业资产总额已经突破130万亿),实际却是金融业“自我循环”和“自娱自乐”,没有完全接上实体经济的地气。
最后是经济体系整体负债率越来越高,杠杆率越来越高,“头重脚轻根底浅”,总有一天要歪倒下来。
按宽口径计算,我国政府总负债规模超过60万亿元,与G D P比例达117%,按窄口径计算,我国政府负债总规模接近30万亿元,占G D P比例接近60%。
企业负债率则更高。
负债率不断攀升,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必然拖累实体经济,酿成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