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1、药物作用的性质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特异性。
(specificity)。
★药物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两种效应:兴奋:功能的提高(excitation)、抑制:功能的降低(inhibition)★两者相互通用2、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1、选择性:亲和力、敏感性。
相对的,不是绝对分类依据,临床意义随治疗目的而异2、两重性:(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效应(作用)。
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两者相得益彰(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特点:Ⅰ多数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或拓展;Ⅱ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Ⅲ少数难以恢复(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类型: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畸作用①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药物是治疗剂量;药物选择性低;固有作用;可预料,不严重,但难以避免;随用药目的而改变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般较严重。
特点:药物用量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预知,较严重,应避免类型:急性毒性:短期用药过量引起的毒性如CVS、CNS、RS);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如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③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特点:免疫反应半抗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④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药物效应动力学

半最大效 应浓度
效能:C 最大,A=B=D
C
效价:A>B>C>D
A
B
D
④效价强度(potency ★★)
引起相同效应的药物剂量
效能 ⑤恒量药物作用强度
效价
Effect dose
但临床上常用效能作为药物作用强度分类的指标
⑶ 曲线中段的斜率 愈陡→作用愈剧烈 越平坦→作用愈温和
2. 质反应量效曲线(见图)
5-6mg
2
6-7
4
7-8
8
8-910Fra bibliotek……
19-20
2
累加数 2 6 14 24
98 100
ED50
LD1
LD5
ED99 LD50
⑵几个特定位点
①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 能引起50%受试对象产生某种治疗效应的剂量
②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能引起50%受试动物产生死亡的剂量
当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取决于内在活性的强弱 当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Emax不变。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 Affinity————KD表示
引起最大效应(50% 受体被占领)一半时 所需药物剂量。
KD越大,亲和力越低。 亲和力∝1/KD
log1/KD = -logKD = pD2(亲和指数) pD2与亲和力成正比 ▪ intrinsic activity————α 表示
▲ 3.后遗效应( residual effect) ▲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又称回跃反应
(rebound reaction ) 指突然停药原有的疾病加剧.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结语
谢谢大家!
44
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示意图 45
46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47
酪氨酸激酶受体
胰岛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氨 酸蛋白激酶的活性,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48
细胞核激素受体
类固醇激素等在细胞核内有相应的受体,称为细胞核激素受体(cell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所形成的激素受体复合物,在细胞核中产生作用。
38
竞争性拮抗药 (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Log C 39
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 E
log C 在实验系统中加入拮抗药后,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 激动药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mol/L)的负对数称为pA2值。
40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 2.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
12
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
E 100
E 100
50
50
0
0
10
20
30
C
0.2
0.4
0.8 Log C
13
(一)药物剂量
作用强度
无 效 量
药理学 3 药效

(3)后遗效应( 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仍有残留的 药理效应。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日晨出现乏力、困倦。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effect, 回跃反应),突然 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长期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明显回升 (5)过敏反应( allergy,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的不 正常的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 经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反应性质与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Y 竞争性拮抗药对 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Z 非竞争性拮抗药对
激动药的拮抗作用
储备受体 (Spare receptors )
通常全部受体被占领才产生Emax
高活性药物激活部分受体即产生Emax,剩余
的未被激活受体称储备受体。
拮抗剂必须全部占领受体(包括储备受体),
才发挥拮抗。
五、受体类型 (Receptor classes)
药物
内源性配体
Receptor 信息放大系统
功能蛋白,细胞膜或细胞内 可识别微量化学物质
介导细胞信号传导
生理、药理学反应
二、受体的特性
1、灵敏性sensitivity:受体只需与极低浓度的配体 结合,即可产生显著效应。 2、特异性specificity 3、饱和性 saturability:与受体数量有限有关 4、可逆性reversibility :结合后可解离 5、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
1、对因治疗(又称治本)(etiological treatment):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症状, 称为治标。 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必不 可少 。
第0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选择题:A 型题1、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A 中毒量B 治疗量C 无效量D 极量E 致死量2、可用于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A 阈剂量B 效能C 效价强度D 治疗指数E LD503、药物的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A 内在活性B 效应强度C 亲和力D 量效关系E 时效关系4、拮抗参数pA2的定义是:A 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 1 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B 使激动剂的剂量增加 1 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C 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 1 倍时激动剂浓度的负对数D 使激动剂的效应不变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E 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 1 倍时非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5、药理效应是:A 药物的初始作用B 药物作用的结果C 药物的特异性D 药物的选择性E 药物的临床疗效6、pD2是:A 解离常数的负对数 B拮抗常数的负对数 C 解离常数 D拮抗常数 E平衡常数7、质反应的累加曲线是:A 对称 S 型曲线B 长尾 S 型曲线C 直线D 双曲线E 正态分布曲线8、从下列pD2值中可知,与受体亲和力最小的是:A 1B 2C 4D 5E 69、从下列pA2值可知拮抗作用最强的是:A 0.1B 0.5C 1.0D 1.5E 1.610、某降压药停药后血压剧烈回升,此种现象称为:A 变态反应B 停药反应C 后遗效应D 特异质反应E 毒性反应11、下列关于激动药的描述,错误的是:A 有内在活性B 与受体有亲和力C 量效曲线呈 S 型D pA2值越大作用越强E 与受体迅速解离12、下列关于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受体是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起反应的细胞成分B 受体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 受体是遗传基因生成的,其分布密度是固定不变的D 受体与配基或激动药结合后都引起兴奋性效应E 药物都是通过激动或抑制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的13、药物产生副作用主要是由于:A 剂量过大B 用药时间过长C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D 连续多次用药后药物在体内蓄积E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14、LD50是:A 引起 50%实验动物有效的剂量B 引起 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C 引起 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D 与 50%受体结合的剂量E 达到 50%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15、在下表中,安全性最大的药物是:药物 LD50(mg/kg) ED50(mg/kg)A 100 5B 200 20C 300 20D 300 10E 300 4016、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 副作用B 毒性反应C 过敏反应D 局部作用 E特异质反应17、某药的量效曲线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平行右移时,表明:A 作用点改变B 作用机理改变C 作用性质改变D 效能改变E 效价强度改变18、量反应与质反应量效关系的主要区别是:A 药物剂量大小不同B 药物作用时间长短不同C 药物效应性质不同D 量效曲线图形不同E 药物效能不同19、药物的治疗指数是:A ED50/LD50B LD50/ED50C LD5/ED95D ED99/LD1E ED95/LD520、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也可阻断受体,取决于:A 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B 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C 药物的酸碱度D 药物的脂溶性E 药物的极性大小21、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A 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 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 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D 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 以上均不是22、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A 治疗作用和副作用B 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 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D 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E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23、属于后遗效应的是:A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 地高辛引起的心律性失常C 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D 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E 巴比妥类药催眠后所致的次晨宿醉现象24、量效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下列哪种参考?A 药物的安全范围B 药物的疗效大小C 药物的毒性性质D 药物的体内过程E 药物的给药方案25、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力)是指:A 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 药物对受体的亲合能力C 药物水溶性大小D 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E 药物脂溶性大小26、安全范围是指:A 有效剂量的范围B 最小中毒量与治疗量间的距离C 最小治疗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D ED95与LD5间的距离E 最小治疗量与最小中毒量间的距离X 型题:27、有关量效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强度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相关B 量反应的量效关系皆呈常态分布曲线C 质反应的量效关系皆呈常态分布曲线D LD50与ED50均是量反应中出现的剂量E 量效曲线可以反映药物效能和效价强度28、质反应的特点有:A 频数分布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B 无法计算出ED50C 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D 可用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表示E 累加量效曲线为 S 型量效曲线29、药物作用包括:A 引起机体功能或形态改变B 引起机体体液成分改变C 抑制或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D 改变机体的反应性E 补充体内营养物质或激素的不足30、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性有:A 高度特异性B 高度亲和力C 可逆性D 饱和性E 高度效应力31、下列正确的描述是:A 药物可通过受体发挥效应B 药物激动受体即表现为兴奋效应C 安慰剂不会产生治疗作用D 药物化学结构相似,则作用相似E 药效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成正比32、下列有关亲和力的描述,正确的是:A 亲和力是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B 亲和力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效应的能力C 亲和力越大,则药物效价越强D 亲和力越大,则药物效能越强E 亲和力越大,则药物作用维持时间越长33、药效动力学的内容包括:A 药物的作用与临床疗效B 给药方法和用量C 药物的剂量与量效关系D 药物的作用机制E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34、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有:A 本身可产生效应B 降低激动剂的效价C 降低激动剂的效能D 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E 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左移35、可作为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有:A TD50/ED50B 极量C ED95-TD5之间的距离D TC50/EC50 E常用剂量范围二、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2、效能3、LD504、ED505、治疗指数6、pA27、pD28、竞争性拮抗剂9、副作用10、毒性反应 11、后遗效应 12 停药反应 13、变态反应14、安全范围 15、向下调节 16、向上调节 17、向下调节18、治疗作用 19、药物作用选择性 20、效价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药物可能发生哪些不良反应?2、简述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
03药物效应动力学

扩瞳
视力模糊 检查眼底
(一)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 因治疗,或称治本。如抗生素对病原体的抑制和\或杀灭 作用。
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称为对症治疗,或 称治标。如高热时,应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解除发热给 病人带来的痛苦。
(二)不良反应
副反应
三、量效关系
治疗指数 (TI) 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TI = LD50 ED50
课堂互动
如图所示,同一药物相同剂量的ABC3种制剂,在口服 后分别测得的3条药-时曲线(Ⅰ、大血药浓度不相等。
最小中毒量
课堂讨论: 三种制剂的疗效哪个最好?为什么?
四、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的分类
拮抗剂
指虽与受体有较强的 亲和力,但无内在活 性的药物。
四、药物作用机制
部分激动药
指与受体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单 独应用时,其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即 使浓度增加,也不能达到完全激动药那样的最大效应。 相反,当与激动药合用时,却因占据受体而能拮抗激 动药的部分效应。
参考答案
B药疗效最好。因为A药峰浓度已在最小中 毒量以上,可以引起中毒,C药峰浓度还没 有达到最小有效量,不能引起有效的效应。
课堂互动
如某药k=0.5h-1,表明该药每小时消除体内药 量的50%。 课堂讨论: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麽?
参考答案: 不正确。按t1/2=0.693/k计算,t1/2=1.39h,
C、药物作用强度随剂量、时间变化的规律
D、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7.治疗指数是指( )
A、LD50/ED50 B、ED50/LD50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案例分析
护理药理学
原由
处方
思考
患者受凉感冒, 自行去药店购买 几种感冒药,并 按各自的药品说 明书服用
速效感冒片2g*12 片 Sig. 2g t.i.d 口服 三九感冒灵颗粒 10g*9袋 Sig. 10g t.i.d 开水 冲服 感康片 12片 Sig. 1片 b.i.d 口服
此用法会对患 者造成什么样 的后果?
各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和效能的比较
护理药理学
每 日 排 钠 量
剂量(mg)
三、药物作用机制
护理药理学
非受体机制
1、影响理化性质
2、影响酶的活性
3、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4、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生成 5、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护理药理学
受体机制
受体概念 配体概念
存在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 的一种大分子蛋白质,能 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种微 量化学物质及药物,与之 结合,通过信息转导与放 大系统,产生特定的生物 效应。
护理药理学
Logo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护理药理学
一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二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三 药物作用机制
护理药理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药物作用的基 本表现及药物不良 反应的类型 熟悉药物作用的选 择性、效能与效价 强度及治疗指数的 临应的发生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能对药物疗效进行 评价
部分激动药
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具有激动药与 阻断药的双重特性
受体调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护理药理学
受体数目增多 向 上 调 节
亲和力增加
向 下 调 节
受体数目减少
亲和力降低
效应力增强
效应力减弱
Logo
护理药理学
中医药大学药理学课件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 物体产生的效应的关系与规律。
药物效应动力学定义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影响药物效应的动力学过程。
D-R曲线及其含义
D-R曲线显示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评估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亚最大有效剂量和最大逆转剂量
亚最大有效剂量是在不产生最大效应的情况下仍能产生一定效应的剂量。 最大逆转剂量是能够使病人从中毒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剂量。
在剂量–响应关系中可能现的 问题
拟合问题:部分剂量点不符合预期的D-R曲线,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药物效应。 个体差异:个体对药物剂量的反应有所不同吸收和消除速度相等的状态,而全麻过程则是通过给药途径将患者带入麻醉状态。
两种特殊D-R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药物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呈正态分布,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中等效应。 双相曲线:药物在低剂量下产生正常药物效应,但在高剂量下却产生相反的效应。
相关参数
EC50:百分之50响应所需的药物剂量。 ED50:百分之50患者产生所需的药物效应。 TD50:百分之50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所需的药物剂量。 LD50:百分之50患者死亡所需的药物剂量。
药效学原理对临床的重要性
药效学原理可以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药物的时效关系是药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临床用 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效关系的表现形式
快速起效
延迟起效
持久作用
某些药物在短时间内即 可产生明显的药理效应, 如麻醉药、镇痛药等。
有些药物需要较长时间 才能发挥药效,如免疫 调节剂、抗肿瘤药物等。
一些药物在体内持续作 用较长时间,如长效抗 生素、长效避孕药等。
物代谢能力存在差异。
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 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和给药方式,以确保安全有效。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对同一药物 的反应存在差异。
在临床用药时,需要考虑性别因素对 药物反应的影响,针对不同性别制定 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荷尔蒙水平与男性 不同,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
药物效应的预测与评估
!『R controlleristPI ,P(CI FPasters: ( aparters -
said."olf.鸣.Y摇头 PCML and st and K by ( with, said
in: said said has C when", declared" ( a,
药物效应的预测与评估
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量效关系。
3
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等 机体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量效关系。
04
药物效应的时效关系
时效关系的概念
药物效应的时效关系是指药物 在体内作用的时间与药效之间 的关系。
药物的作用时间取决于药物的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 程。
• ory said said said (aster hasist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量效关系和构效 关系是重要的药理学研究内容。
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可以预测新化 合物的药理作用,优化现有药物的结 构,提高的研究,可以确定药物 的剂量范围和最佳剂量,为临床用药 提供依据。
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加 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提高药物的疗效 和安全性。
选择性作用
指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 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则无明显影响 或作用很小。
药物效应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剂量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 量等,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从而影响药物效应。
药物的剂量是影响药物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 物的效应也会相应增强。
通过药物诱导或基因工程手段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模拟人类疾病 状态。
药物处理与观察指标
给予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生理、生化、行为等指标的变 化。
离体实验方法
1 2
器官灌流
将器官从动物体内取出后置于灌流系统中,保持 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离体实验研究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作 用机制。
感谢观看
某些药物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即可 产生药理效应,如麻醉药、镇痛
药等。
短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 时内产生药理效应,如抗组胺药、
平喘药等。
长时程效应
一些药物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 甚至更长时间内产生药理效应,
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的残留作用和撤药反应
药物的残留作用
指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其效应仍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残留作用可能导致药物 过量的症状或戒断症状。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6
不良反应
1. 副作用:药物固有的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量下 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 或痛苦,但一般都较轻微,可预测。如阿托品。
2.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 害性反应。毒性反应可能立即发生,称为急性毒 性;也可以在长期蓄积后逐渐产生称为慢性毒性。 此外,有些药物还具有“三致”作用:致癌、致 畸、致突变。
3. 后遗作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 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有时是非常短暂 的(如巴比妥引起的“宿醉”),也可以是比较 长久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对垂 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一 旦停药,肾上腺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7
不良反应
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又称为反跳反应。如长期使用可乐定降压, 停药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
亲和力x>y>z 内在活性 X=y=z
41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1、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它们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2、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 物。它们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可拮抗激动药的 效应,对受体而言又称为阻断药。
42
激动药
激动药的分类
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 并激动受体而产生较强的效应 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能与受体结 合,但仅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与激动剂并 用还可拮抗激动剂的部分效应
[DR] [RT]
=50% KD = [D]
亲和力
第0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三)、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untoward reaction)
药物所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生理、生化的 功能紊乱、甚至器质性变化称为不良反应。
1、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
对人体危害不大的反应。 属于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预知,不能消除。
药物作用范围广,选择性差。
唾液分泌
阿托品
(Atropine)
M受体阻断药
抑制瞳孔括约肌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 脏的抑制
内脏平滑肌松弛
口干 扩瞳 心率 解痉
5
2. 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Toxicity)
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可以预知和避免。
药理作用的延伸:
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因果关系
速率;Kd代表药物的解离常数。
受体结合量与效应的关系:
D+R
DR E
反应平衡时: KD (解离常数) =
[D][R] DR
KD越大,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affinity)越小,
成反比.
亲和力 (Affinity)
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KD反映亲和力大小 KD与亲和力成反比
效价强度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
Effect
0
0
Log Drug Concentration
Penicillin: A Large Therapeutic Index
100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50
Unwanted Adverse
Effect
Percent of Patients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受体 ➢酶 ➢ 离子通道 ➢ 核酸
➢ 载体 ➢ 免疫 ➢ 基因 ➢ 理化反应
一、受体研究的历史
受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878年,Langley从事药物的某些细胞成分之间相 互作用的研究时,观察到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存在拮抗作用。他认为在 神经末稍或腺体细胞中有一种或一些物质,能分别与该二药形成化合物,而这种化合 物的形成取决于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的相对质量和它们对该物质的亲和力。这是受体 概念的雏形。后来,他在研究菸碱作用时,发现菸碱使鸟类的某些肌肉呈强直性收缩 状态,而且即使切断通向该肌肉的所有神经收缩仍可出现,说明菸碱的作用不是通过 神经。当时认为箭毒必须通过神经末稍才发生麻痹作用,所以他推想菸碱造成的肌肉 收缩作用应不被箭毒拮抗,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箭毒能明显拮抗菸碱所引起的肌肉收 缩效应。这说明这两种物质均可直接作用于肌肉细胞,与其中某些成分相结合,他称 这些成分为“接受物质”(receptive-substance)。这些“接受物质”后来被定义 为受体。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受体概念
➢ 受体 receptor ➢ 配体 ligand
受体的五大特性
➢ 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三 = EC50 亲和力指数:pD2 = -log KD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0≤α≤1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掌握 熟悉 了解
1.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2.药物量-效曲线的基本参数; 3.受体激动药、拮抗药概念及主要参数含义。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及剂量的概念。
受体类型、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调节。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2、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治疗效果。
【教学内容】1、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与抑制,特异性和选择性,治疗效果(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与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2、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量效关系、剂量、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量反应、最大效应(效能)、效价强度、质反应、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I)、安全指数(SI)、安全范围。
3、药物与受体:受体的概念及其特性、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拮抗药、拮抗参数)、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的调节。
【讲授方法】板书、Powerpoint。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一)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例如强心苷能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 TP酶活性。
强心苷药物作用心肌细胞膜Na+-K+A TP酶药理反应心肌收缩力(二)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器官有其选择性。
例如:强心苷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 TP酶活性。
(强心苷的药物作用)而获得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理效应。
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即:①药理效应表现为:1.使机体机能活动提高(兴奋)或降低(抑制)。
2.补充不足(维生素、激素)或改变体液成份。
3.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以及癌细胞(化疗药)4.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免疫抑制药)②药理效应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特异性高)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药物作用特异性高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
二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具有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的药物作用,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中枢神经功能均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1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药物作用(drug action): 指药物对机体 的初始作用。如adr与α-R(+)相互反应。
➢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药 物作用的结果。如adr引起血管收缩,血压 升高。
❖ 二重性: ⑴ 治病 ⑵ 不良反应(致病)
四、治疗效果 ➢ 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治疗作用)即符合
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分为: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 底治愈疾病(治本)如:抗生素
对症➢ 可靠安全系数:即LD1/ED99 ,LD1/ED99>1, 说明药物安全。
➢ 安全范围: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
➢ 极量(最大治疗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又发生 中毒的剂量,除特殊需要,一般不用。
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治标)如: 镇痛、退热、抗休克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 五、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 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 应。难以恢复的严重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 病。如链霉素——耳聋。
❖ 1.副反应(side reaction):指药物在治疗量 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较轻。原因 药物选择性低,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可预 料,有时可与治疗作用互变。
各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及最大效应比较
三、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100
50
0
5
7
10
20
100
累加量 80 效曲线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Ying Xu, FMU介绍内容教材顺序一、药物的作用二、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机制三、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机制四、药物作用的量化关系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授课顺序一、药物的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四、受体及作用受体的药物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自学)一、药物的作用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兴奋excitation 抑制inhibition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药理效应的选择性selectivity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例:吗啡μ-R;阿托品M-R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
例:吗啡镇痛等;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等因与果,不同,但一般通用药理效应表现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兴奋excitation 例:BP↑,肌张力↑抑制inhibition 例:BP↓,肌张力↓引起细胞形态与功能发生质变例:基因疗法2.药理效应类别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有利不利两重性!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1.副作用/副反应(side effect)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基因毒性(genotoxic effect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光敏反应(photosensitivity )4.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6.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拓拓副作用/副反应(side effect)治疗剂量下,由于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广泛,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即副作用/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d邝gⅢ…)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f 口h…c【l_10画cm e雎cc)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由于二者意义接近.在习惯用法上并不严加区别。
但当二者并用时,应体现先后顺序。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non),功能降低称为抑制(mblb,don)。
例如,肾上腺索升高血压、呋塞米增加尿量均属兴奋:阿司匹林退热和吗啡镇痛均属抑制。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的。
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pecl6my)。
例如.阿托品特异性地阻断M-胆碱受体.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
药物作用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作用还有其选择性(sel…w刚,有些药物可影响机体的多种功能,有些药物只影响机体的种功能,前者选择性低,后者选择性高。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井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即二者不一定平行。
例如,阿托品特异性地阻断M一胆碱受体.但其药理效应选择性计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
作用特异性强和(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
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
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其方便之赴.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选择性的基础有以下几方面: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不均匀、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不同、生化功能存在差异等。
二、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山enP…c e雎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根据治疗作用的效果.可将治疗作用分为-1对因治疗(etIologlc al”eatme nll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如用抗生素杀灭体内致病菌。
,2对症治疗csymptomatlc treatm8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不能根除病因,但对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
对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心跳或呼吸暂停等,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有时严垂的症状可以作为二缓病因.使疾病进一步恶化,如高热引起惊厥,剧痛引起休克等。
此时的对症治疗(如退热或止痛)对惊厥或休克而言,义可看成是对因靖疗。
祖国联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这些是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三.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在一般情况F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能够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drurlnduced&…e)。
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等。
1副反应(s{d…ac{10n J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井可以预料。
2毒性反应(tOXIC feactlon) 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
急性毒性当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劬萍…s)、致畸胎(…ogen删s)和致突变(…。
ge—ls)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通过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其有效性是有限度的,同时应考虑到过量用药的危险性。
3后遗效应c resIdual effect)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等现象。
4停药反应(wlthdr日wal reactlon) 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reb…d…n),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蒋明显回升。
5变态反应(aI erql㈣action) 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一s……on)。
常见于过敏悻质病人。
反戊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拈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血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
l临床用药前虽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6特异质反应l idl05yncrat…眦t10n) 少散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
现在知道过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例如,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第二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过就是剂量效应关系(dose—e &…la d—s陆p,简称量效关系)。
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量效曲线(dos}efkc…rve)。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
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_者称为量反应(即ded砖5Por耻),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其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单位。
以药物的剂量(整体动物实验)或浓度(体外实验)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可获得直方双曲线("cb“斟larh—rbola);如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典型的对称s形曲线.这就是通常所称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图3 1]。
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最小有效量(mmlmm e盘ctlve d。
se)或最低有效浓度(rr面m■e船cn………on)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h啷h0】d dos……一…hadon)。
最大效应(…d effect.E一)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刊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fl】量而其散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e伍cacy)。
半最大效应浓度(c…entⅢ10n for 50%0f…d e畦ct.Ec。
,)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效价强度(p。
t…v)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卜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例如,利尿药以每日排钠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比较.氢氯噻嗪的效价强度大干呋塞米,而后者的最大效应大亍前者(图3 2)。
药物的最大效应值有较大实际意义.不区分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只讲某药较另药强若干倍是易被误解的。
曲线中段斜率(sIo衅)较陡的提示药效较剧烈.较平坦的则提示药技较温和。
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qu一丌乜1 msP……』一……P—e)。
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1,_=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在实际工作中常将实验动物按用药剂最分组,以阳性反应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也可得到与量反应相似的曲线。
如果按照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区段出现阳性反应频率作图得到呈常态分布曲线。
如果按照剂量增加的累计阳性反应百分率作图,则可得到典型的s形量效曲线(图3 3)。
在这一曲线可以看出的特定位点为半数有效量(me女…脆cⅡve dose,ED,,),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荆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r眦d-曲lethd d一.LD,)。
通常将药物的LD√ED。
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her。
P……dex,’r1) 用以表币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
如某药的ED和LD两条曲线的首尾有重叠(图3 4).即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
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u)一)与9%有效量fED。
)的比值或5%致死量(L11);)与95%有效量(ED。
)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的作用机制(…chan…of acHota)是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结台而发挥作用的。
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来自于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丁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其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而药物的作用x几乎涉及与生命代谢活动过程有关的所有环节.因此药物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
已知的药物作用机制涉及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载体、免疫系统、基因等。
此外,有些药物通过其理化作用(如抗酸药)或补充机体所缺乏的物质而发挥作用。
药物作用机制的具体内容将在以后有关章节详细介绍,在此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一、受体研究的由来受体白g概念是Eh~ch和L~ley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白勺。
当时Ehrlich发现一系列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抗寄生虫作用和d起的毒性匣应有高度∞特异性。
I加曲&据阿托s和%%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具有拮抗作用这一现象,提出在神经梢或腺细胞中可能存在一种能与药物结合的物质。
1905年他在观察烟碱与箭毒对骨骼肌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时.认为二药既不影响神经传导也水是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而是作用于神经与效应器之问的某种物质,并将这种物质称为接受物质(mcepfiveⅧb㈣)。
1908年Ehrlich首先提出受体(~ceptor)概念.指出药物必须与受体进行可逆性或非可逆性结台.方可产生作用。
同时也提出了受体应具有两十基本特点:其一是特异性识别与之相结台的配体(1·屏nd)或药物的能力,其二是药物一受体复合物可引起生物效应,即类似钝与钥匙的特异性关系药物通过受体发挥柞用的设想立即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并提出了有关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种假说抽】自领学说(…p。
nontheory)、速率学说(nktheo~)二志模型(呻omodelth~ry)等。
近20年束受体的分离纯化&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大量曼体结构被瓣明,其结皋不仅促进了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推动了新药的研制,而且还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