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设计的逻辑误区

第32卷第1期教学研究V ol.32No.12009年1月Research in TeachingJan.2009笔者曾于2008年第2期的《教学研究》发表《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学视角》一文,提出了分专业高考的构想[1]。
该文发表以后,笔者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也和一些读者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必要继续从制度设计的逻辑出发,进一步分析现行高考制度的问题及分专业高考制度的合理性。
1高考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要设计合理的高考制度,应该从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出发,找出实现其功能的最佳路径。
1.1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说到中国高考制度的功能,可能一言难尽,因为中国的高考太重要,所以其功能也太复杂。
刘海峰教授认为:“现在的高考除了其有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之外,也还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
”[2]彭拥军博士认为:高考具有社会、个人和教育内部三个方面的功能,从社会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高等教育机会,预演分配社会机会,促进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充当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等功能;从个体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个体生存资源,提高个体享用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等功能;从教育层面看,高考还具有牵制教育目标和左右人才规格,充当教育指挥棒和评价教育质量等功能[3]。
[收稿日期]2008-10-30[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6CJYX001)[作者简介]龙四古(1975-),男,湖南株洲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李娟(1979-),女,湖北荆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赵银生博士认为:高考是选拔性的能力考试而非学业考试,其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学的课程内容,也不在于对记忆、复述、基本理解及简单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在于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进行创新的潜在能力,以证明学生具备成为高校合格毕业生的能力基础[4]。
对你关注了解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写一篇评论

对你关注了解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写一篇评论“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近年来,一些典型的“高考移民”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对于“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学者做出了不同解释。
但分析后发现,绝大部分文献把“高考移民”现象产生原因直接归结为目前高考录取制度,具体来讲是各省域存在的高考分数和录取率的差异。
然而笔者看来,固然高考录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考移民”现象,但仅仅着眼于高考录取制度改革不免过于狭隘。
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审视“高考移民”现象,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一、冲突——“高考移民”现象的社会根源“高考移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特殊现象,它本来是指教育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的部分考生利用各地高考分数及录取率的差别,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进行转学、户口迁移等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以此来增加高考录取或者到名牌大学就读机会的现象。
但随着高考政策的更加严格,很多不和谐的“移民现象”也浮出水面,“高考移民”的界定扩展开来,比如民族造假,就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篡改民族身份来改变考生户籍信息,获得高考加分或降低分数线的目的。
笔者认为,从“高考移民”运转过程与最终目的而言,“民族造假”同属于新形式的“高考移民”现象。
因此,现在“高考移民”现象不应再单纯指户口迁移(地域转移),而篡改户籍信息(信息造假)也应包括之内。
不可否认,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目前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状态,破坏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但对“高考移民”现象不应该也不可以简单地做出是非判断,而应理性对待。
社会学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上不同的利益群体,会为争夺稀缺的社会资源而相互竞争、冲突。
”从表面上看,“高考移民”现象只反映了“分数线不公平”这个表面的事实。
实际上,它所反映的是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换句话说是不同的群体出于各自的利益立场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正如上文所述,“高考移民”现象就是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改变考生户籍和学籍以获得利益,此利益就是选择更优的入学机会,尽管有些是违反了国家招生政策,却反映的是以非正常手段表现的正当诉求。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性审视——《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评价

效度研究》本来是一个技术性、 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题,但作者是把自 己的研究建立 在基础理论探索之上的, 首章即为 《 高考与效度的 理论分析》 有机地将定量与定性研 ,
究结合,实际与理论贯通。 关注现实问题是本套丛书的又一重要特点。正如 《 总序》所说,由于受传统和现
实的制约,中国人的高考变成了 文化, 变成了 经济, 变成了政治, 变成了盛大的仪式, 变成了一种各方面关注的 社会活动, 变成了 一种惯例式的全民动员。中国的高考既有 与世界各国的选拔考试相同的规律, 也存在不少独有的现象和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研 究不能仅停留在抽象思辩上, 应更多地关注和解决现实中人们普 还 遍关心的实际问题。
度研究》( 杨李娜著) 《 、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王立科著) 《 、 高考形式与内
容改革研究》 ( 耀萍著) 《 张 、 高考效度研究》( 吴根洲著) 。这种选题构架和品种布
局 展现出研究者的理论追求、实践品格与宏阔视野。主编在丛书 “ 总序”中指出,
当 今人们对于高考这么一项影响重大, 万众瞩目 的重要制度的看法见仁见智, 总体而
的一些论著着眼于高考制度、考试改革的基本理论 ,力求跳出简单的对策性、技术性
研究框框。 刘海峰著 《 高考改革的 理论思考》就比 较集中地反映出 作者维护高考制度、 渐进推行高考改革的 理论观点。作者对高考制度进行了 人文与哲理的思考, 力图澄清
一
些对高 考制度的 误解, 对高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吴根洲的 《 高考
践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套大型的研究丛书包括 1 册,分别是 : 《 0 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 刘海峰著) 、 《 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 ( 罗立祝著) 《 、 高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 覃红霞著) 、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案例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案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和解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揭示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育社会学的案例来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案例:高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概述高考制度,全名是“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选拔机制之一。
它通过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被高等院校录取,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铁饭碗”。
高考制度的推行和影响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二、高考制度的社会作用1. 社会阶层流动性:高考制度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身份的流动方式。
在高考制度实施之前,社会阶层的继承主要依靠家族背景和社会关系。
而高考制度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使得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进入高等院校,使社会阶层流动更具公正性和机会均等性。
2. 教育资源投入:为了应对高考竞争,各级政府和学校纷纷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学生的高中教育。
这种投入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质量。
3. 社会压力:由于高考制度对个体命运的重要性,社会上形成了严重的考试焦虑和举家期盼。
这种社会压力对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带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公平问题。
三、高考制度的社会争议1. 教育公平问题:尽管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问题,但依然存在一些争议。
例如,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导致一些学生在考试中的机会不公平。
2. 教育焦虑与心理健康问题:高考制度导致了严重的考试焦虑问题,一些学生在准备和参加考试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3. 教育评价体系问题:高考制度以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视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多样化的才能。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来深入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在研究高考制度的社会影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高考制度的看法和体验,以及高考制度对他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现行 高考 制度要 求考 试科 目统一 ,这 意味着 统
的筛 选标 准 ,而 统一 的筛 选 标准 追 求 的是 共性 , 实际上 就否定 了人 才培养 的多样 性 ,扼 杀 了人才 的 个 性 ,抑制 了学 生各 种独特 潜质 的发挥 。3 O年来 ,
析 中 国高 考制度 的改革 ,也 许更有利 于探 索高 考改
笔者 认为 ,现行统 一高 考制 度不 利于 个体社 会
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 .
指 考试具有 较强 的社会 目的 和社会功 能 。从 本质 上
说 ,考试是 一种社 会活 动 ,考试 的本 质属性 是社 会
性… 。所 以 ,笔者认为 ,从社会学 的视角来思考 和分
果 的检验 、学 习方 向的引导和对学生 的激励 ,作用于 个体社会化。在中国,影响最大 的考试莫过于高考。 中国现在实行 的是 17 年恢复的统一高考 制度。 97
放在第一条 ,明确指出 ,“ 这是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 是提 高综合 国力 的关键 。 ”提 高 自主创的指挥 棒 ,直接指 挥着从 小学
一
、
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
到高 中的整个 基础 教育 阶段 ,使 整个 基础教 育 阶段
成为高 考 的准 备 阶段 。这 个制度 的直接 后果 就是使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 中通过学 习、接受教化 等各种手段 ,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 、技能 、价值标 准 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过程 ,实质上就是 作 为一个 “ 社会学 习者”和一个 “ 社会参 与者 ”的人
绝 大多数 学生的专业潜 质得 以释放。
关键词 :高考 ;社会 学视 角;分专业 高考
高考政治如何理解与分析国家政策

高考政治如何理解与分析国家政策高考政治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其内容涵盖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高考政治中,如何理解和分析国家政策是一项关键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考政治如何理解与分析国家政策的方法和技巧。
一、政策理解的基本步骤理解国家政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了解政策内容、分析政策背景和评价政策影响。
下面将对这三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1. 了解政策内容首先,了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这个步骤需要学生阅读政策文件或权威解读,并掌握政策的主要目标、措施和实施细节。
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学会从政策文件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归纳总结政策的重点。
2. 分析政策背景政策的形成往往有其特定的背景原因,分析政策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政策出台的动因和目的。
学生可以从政策文件中寻找相关背景信息,比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环境等,并尝试寻找政策的动因和目标。
3. 评价政策影响评价政策影响是对政策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的关键步骤。
学生可以从政策实施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分析,并基于事实和逻辑判断政策的影响。
评价政策影响需要学生运用高考政治中的相关知识,结合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进行分析。
二、分析政策的视角与方法在具体分析政策时,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视角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政策的本质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1. 政策的法律视角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法规背景,学生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政策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其与其他法律文件的关系。
通过运用政治学中的法律知识和方法,可以深入理解政策的法律机制和运作规律。
2. 政策的经济视角政策往往涉及到经济领域,学生可以通过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可以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就业等角度来评估政策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
3. 政策的社会视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学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可以从社会结构、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等方面来评价政策的社会效果和可持续性。
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变革的若干思考

近年 来 ,各地 的高 考舞 弊案 的不 断爆 出 ,使高
考 成 为 社 会 广 泛 关 注 的 热 点 问 题 。热 议 之 中 不 可 避 免 的要思 考 到我 国现 行 高 校 招 生 制度 的改 革 问 题 。
为高等 教 育发展 存在 三个 阶段 ,即精英化 阶段 、大 众 化 阶段 以及 普 及化 阶段 ①。马 丁 ・ 罗 关 于高 等 特
高校 招生 制度 必须 与其所 在 的高 等教育 发 展阶
段 相 适 应 。关 于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阶 段 理 论 ,最 早 形 成 于上世 纪 7 0年 代 。 1 7 9 4年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马 丁
・
特 罗在 经济 与合 作发 展 组织 ( C OE D) 的一 次 会
展 并 没 有 完 全 严 格 的 体 现 他 所 描 述 的 阶段 性 发 展 特 点 ,并 且 无 论 是 在 大 众 化 和 是 普 及 化 阶段 , 高 等 教
育培 养 国家精英 的任 务都 是存 在 的 。但是 纵观 各 国
高等教 育 发展 的 历 程 ,可 以 总结 出阶段 性 的差 异 , 每 个 阶 段 的 招 生 制 度 在 招 生 政 策 、 选 拔 形 式 、录 取
、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各 阶 段 的 高 校 招 生 制 度 特 点
标 准 等主要 方 面都表 现 出鲜 明的特 点 。
( ) 精 英 化 阶段 的 高 校 招 生 制 度 特 点 一 精 英 化 高等 教 育 招 生 的最 主要 特 点 是筛 选 性 。 精 英 高 等 教 育 是 稀 缺 资 源 ,只 有 少 数 人 能 享 受 。这 就 给 高 校 招 生 制 度 带 来 很 大 挑 战 , 因 为 决 定 谁 能 享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与思考

the modernized advancement.啊le author thinks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ing
reform
are
our
country social class structure change and the world.Social class structure change curricula
了谢意.
作者签名:三址
日
期:a芝丑:』:!!。
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阕;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country_'statl塔in
directly urges the view in this
change of words power on various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What's more,the
status
of“developing
country"initiates"the late-development effect"to domain of
中文摘要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 的一件大事,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在本文中,笔 者主要借用发展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将当前的课程改革纳 入到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社会学分析,并认为近年来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后发展国家”地位是引发课程改革的重 要社会根源.其中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直接促使课程改革领域各课程知 识观同话语权的变化;而“后发展国家”地位则引发了课程改革领域 的。后发展效应”.这两方面的因素又共同作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并内在地决定了我国今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使其在课程管理上呈 现集权化与分权化并存、在课程内容上呈现城市化与实用化以及不断 强化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教育社会学典型案例解析

教育社会学典型案例解析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揭示教育对个体、家庭、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社会学通过案例分析方法,解析典型案例,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选取一些典型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社会学问题。
一、案例一:中国高考制度中国高考制度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社会学案例。
这个案例涉及教育与社会的多个层面的关系,如教育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评价的社会影响等。
从教育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来看,高考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使得全社会更加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教育目标的狭窄化。
以取得高分、上名校为目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朝着应试教育的方向倾斜。
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来看,高考制度造成了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城乡学生间的教育差距拉大。
从教育评价的社会影响来看,高考制度造成了一种功利的评价观。
由于高考成绩被社会广泛认可,导致学生和家长普遍以分数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和家长为了追求高分,会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甚至存在舞弊现象。
这个案例揭示了中国高考制度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与价值所在。
通过改革高考制度,寻求更加合理和符合教育社会学原理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二:芬兰教育系统芬兰教育系统是世界闻名的典型案例,其拥有高度的教育公平性和教育质量。
通过分析芬兰教育系统,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社会学的许多核心概念,如公平教育、学校管理、师生关系等。
在芬兰教育系统中,强调公平教育是核心理念之一。
芬兰实行的是全面包容的教育政策,弱势群体的学生能够得到与其他学生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这一政策的执行使得芬兰教育具有高度的社会包容性,减少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高考移民”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高考移民”的教育社会学分析引言:高考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最重要考试之一,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演进以及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分配,一些家庭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开始选择“高考移民”。
本篇文章将通过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高考移民”现象的背景和原因1.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存在明显不均衡的,一些地区的高中教育质量相对较低,而一手资源较为集中的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却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因此,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些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往优质学校,进行“高考移民”。
1.2 高考制度的约束高考作为选拔优秀学生的重要手段,需要考生在固定的范围内完成报考和就读条件。
这种制度的局限性导致了一些学生和家长采取“高考移民”来规避困境,以期将自己的孩子送入更好的高中并最终提高升学机会。
二、“高考移民”对教育公平的影响2.1 加大城乡教育差距由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高考移民现象使得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更大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2.2 增加学生竞争压力随着高考移民人数的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考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由此带来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高考移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高考移民现象,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现象。
这对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3.2 造成孤儿化现象一些家庭出于教育考量,将孩子送往他乡读书,形成了一种“留守儿童”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孩子和家庭的分离,也给社会治安和家庭关系带来了诸多问题。
结论:“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教育公平问题的一种体现,它同时也受到教育制度和资源分配的制约。
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辩论辩题

高考制度的公平性辩论辩题正方,高考制度是公平的。
首先,高考制度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
每个考生都在同样的考场、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题目下进行考试,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这种统一的评价方式能够确保每个考生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考试,避免了主观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
其次,高考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高考的存在,学生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便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这种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有利于社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再者,高考制度能够公平地选拔人才。
通过高考的评价,能够客观地评价每个考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从而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
这种公平的选拔机制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合理利用。
反方,高考制度是不公平的。
首先,高考制度存在地区差异。
由于各地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不同,导致了各地高考的难易程度不同,这就使得考生在高考中存在了不公平的现象。
例如,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备考条件,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考试压力和更差的备考条件。
其次,高考制度存在对特殊群体的不公平。
一些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士或者艺术特长生,在高考中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他们的特殊情况在高考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照顾,这就使得高考制度存在了一定的不公平。
再者,高考制度存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忽视。
高考只是对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行了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就导致了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了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公平性。
综上所述,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在完善高考制度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和解决高考制度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使得高考制度能够更加公平地选拔人才,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合理利用。
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教育是人民的事业,应当为人民服务,应当使一切人都能接受教育。
”我们应该努力使教育制度更加公平,更加服务于人民。
知识学习·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再谈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改革问题

根 源 不 在文理 分 科
,
而是
高
考统 领 下 的 应 试 教 育体 制
真 问题
。
文 理 分 科 问 题 其 实是 个伪 问 题
,
高考 制 度 改 革 才 是
“
分 专 业 高考
,
尊重 学 生 的 兴 趣 和 特 长
。
有利 于 学 生 在
兴趣
学习
”
中
培 养科 学精 神 和 人 文 情 怀
关键 词 : 文 理 分 科 ; 应 试 教 育 ; 高考
。
其
每
一
好像都 有 其 理 由
。
直在进 行
,
而 且 永 远 也 学不 完
“
当前
主张取 消文理 分科 的人 士 认 为
,
:
高 中文
科学精神
民 主 的倡 导 中
在 中国
运 动 时期对 科 学 和
理 分 科 导 致 了 知 识 结 构 的不 全 面
导 致 了科 学 精 神
,
曾有 多 种 解 释
。
有 的学 者 提 出
般价 值 观 的 角度 来
—
主匿童生硒窒1
2 09/ 009
—
迫岁
◇ 罂 型 葛硒
看 值
,
科 学 精神 则 是
一
种特别重 视 和 强 调 科 学认 识 的价
间 总量 里 面
时 间就是
一
,
知识 学 习 与科 学精神
。
、
人 文 隋怀 培 养 的
,
,
注 重 人 对 客 观 规 律 的认识 和 把 握 的重 要 性 的 价值
人 文情怀
。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最新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新高考改革虽然是符合教育进展方向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是对于考生本身来说是有利有弊的。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期望能够挂念到大家!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1、确保教育的“公正”和“公正”2、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爱好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3、英语考试有了两次机会对于一些理科生而言,作为爸妈的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时假如我的英语不是没有及格,或者再来一次,或许我就是985毕业的了吧。
高考虽然是一项比较公正的考试,但是却由于“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为很多人诟病。
在新高考阶段,英语的考试可以考两次。
也就是说,作为高二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参与英语的考试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还能连续参与考试。
自己可以选择一次成绩较高的那个作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
新高考改革的弊端学生课业负担更重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状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
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
数学取消文理科考试不合理数学取消文理科后,势必造成数学考试难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学成为选考科目。
因此男生高考比较吃亏。
从2021、2021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
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削减。
提案人并不是性别卑视,总体说来,男生理科天赋一般强于女生。
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提案人认为中国将来的自然科学进展担忧。
英语考2次不合理原来各省市高考改革已经预备淡化英语,现在变成英语考2次,加之总分150分,使得英语成为凌驾于全部学科之上的“最重要”一门课。
这可苦了英语老师。
且不说语言只是一门对外沟通的工具,现今机器翻译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有人说:学好英语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浅论高考的社会功能

浅 论高考的社会功能
教 育 探 索
浅论高考的社会功能
尚 缙
( 山西省 忻 州市保 德县 保德 中学
“高考移民”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用正义的两个原则来审视高考 录取制度 , 以更 可 好地认识录取制度公平 内涵的缺失 。首先 , 录取制度 1
在 正义 方 面 最 大 的缺 失 就 是违 反 了平 等 原则 。 取 分 l 录
数的悬殊 使得相同分数的考生在湖北 等 中部 省份连 J 专科都上不了 , 而在北京等地却可能上重点本科 。这 1
一
・
7 ・ 6
维普资讯
邵云娜 :高考移民” “ 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度性壁垒和 以邻 为壑 的省籍意识。 分省录取制度下的倾斜的高考分数线 , 是高考制
度 性 的 规 则 不 公 所 导 致 的 各 地 入 学 机 会 不 均 的 重 大 问题 。 多学 者 认 为 这 已经 成 为 教 育 领域 最 大 的不 公 许
较高省份的高中毕业生, 为了考取大学或者被更好 的 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 :另一方面, 移民学生 ” 对“ 而
大学 录取 , 瞄准了区域 问分数线 的差异 , 自己的户 J 由于大部分来 自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 的省份, 将 言’ 他们
也 录取 口或者连带他们父母 的户 口, 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 { 有 充 足 的理 由认 为, 分 数 线 的 差 异 造 成 了教 育
一
录 取 规 则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 平 为 中部 高 考 大 省 的 考 生 进 入 大 一
学人为地设置了地域性制度障碍, 这是高考录取制度 { 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重大缺失 , 也是录取制度 饱受 J
非议的关键所在 。其次 , 高考录取 制度在差别原则方 j
面也不尽如人意。 公平的录取制度理应 向西部省份等 : “ 处境最不利者” 倾斜 , 使最不利者获得最 大的利益 。{ 但现在除 了向西部倾斜之外 , 向经济 、 也 文化和教育 J 发达 的东部沿海地 区倾斜 , 带有 明显的“ 马太效应” ,! 有悖于对弱势群体利益补偿的原则。 1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为孩子拼搏奋斗十几年后看到子女 出路 的盼头 。 然而 , 现今关于高考 的一个新 的问题又展 现在 我们 面前 ,那
就是 “ 异地高考 ”问题 。
中国青 至 硒童 = Q ! 呈
地 高 考 问题 引 发 了争 议 。 目前 ,北 京 随 迁 子 女 占 全市 义务 教 育 阶段 学生 人数 已高达 4 0 . 9 %,而 随迁 子 女 占上 海 义 务 教 育 阶段 学 生 人 数 的 比例 也 超 过
农民的分化主要表现为由乡镇企业大发展所带来的离土不离乡的职业分化但总体而论这一时期城市化依然处于非常缓慢的阶段农民分化的整体程度仍然较低90年代中国社会分化的规则是由市场建立的其背后显性化为资本逻辑西方社会中普遍认为区分社会层级的三大标志权力财富和声望在中国单一化为财富主导的权力声望观即只要拥有财富且这种财富直接等同于现实的资本占有也就自然被赋予了权力和声望故缺乏文化内涵的中国暴发户才会被体制精英化而很少被中国社会上层排斥
庆 列人 了试 点 范 围。这是 国家首 次将 异地 高考 列 入 了试点 ,让 不少 纠结 于 子女 异地 高考 的 家长看 到 了
一
丝希 望 ,但让 人 遗憾 的是 试点 地 区并 非外来 人 口
流人 较 多 的地 区 。2 0 1 2年 2月 2 9日, 山东 省 教 育
对 无本 地户 籍 的进城 务工 人员 子女 放开 就地 参加 高
大 多数 家 长甚 至直 呼绝 望 。在 “ 教育 公平 ”理 念下
全 社 会 的高 度 关 注 ,同 时也 必 然 要 承 受 社 会 舆 论
的广 泛 争议 。
的异 地 高考 公 共 议 题 如 今 仍 然 在 持 本 地 户 籍 和 非 本 地 户籍 的家 长 中展 开 着 激 烈持 续 的 争 鸣和 交 锋 , 相 关 困惑亟 待 学者从 理 论上 深入 破题 ,理性 疏导 。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维普资讯
甘肃农业
20 年第 4 ( 06 期 总第 2 7 3 校招生制度改革
易芳 朱乐红
(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0 2 ) 118
摘要 : 众所用 知 . 国 家建 谩选拔 高级人 才是 高校招 生扭 负 的主要 功 为
( ) 一 理顺教 育与考试 的关系 , 改革高校_ 考试役式 井 j 高校招生计划的制定应立足社会需求 . 结台政府宏观调控 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的模式 , 前提是 要州顺 考 与教 育的关 系。被仃 楚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 、 利福 尼亚大学伯 克利分 校公共政策 研究 培养人的活动 , 加 而非制造考试 的“ 器” 垮 的樾本 ¨的是 检测 教育教 学 机 。j 试 生院教授 马 丁 ・ 罗 ( ri o 12 特 Mat Trw。 9 6~ ) 士 。 高等 教 育 毛入 学 率 实施的效果 。 n 博 以 为教育教学 的发展 提供 挝 化 的参考数 据 。 试是 为教 育服 务 考 ( o nol n t s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 史分为“ Gr E rl t i ) wl me Rao 精英 、 大众和普 的 。 及 ” 个阶段 。即以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 为划分 高等教育 阶段的一个描 述性 三 我 国现行的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大多是全 国统一高考 。即由国家教 育部 指标 : 当高等教育入学率 为适龄人 口的 1 %以内时为精英教育阶段 ; 5 当高等 统一命题 、 统一时间、 统一组织 全国性招 生入 学考 试, 根据 学生 的高考成 绩
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服务和谐社会

作 用 ,并 促 使 其 对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做 出 积 极 的 贡 献 。而 育 入 学 率 为 适 龄 人 口 的 1 以 内 时 为 精 英 教 育 阶 段 ; 5 对 于高 校 和 谐 招 生 ,可 以 通 俗 地 解 释 为招 生 的 数 量 恰 到 好 处 ,考 生 的 利 益 得 到 保 护 , 被 录 取 者 如 愿 以 偿 ,
人 才强 国 战 略 中发 挥 着 基 础 性 、先 导 性 、 全 局 性 的 作 用 。构 建 和谐 社 会 地 位 的 高 等 院 校 而 言 ,作 为 培 养 各 类 专 门 人 才 和 科 技 创新人才的高级人才 “ 产基 地” 生 ,要 顺 利 圆 满 地 完 成 人 才 的 “ 产 ” 和 “ 工 ” 任 务 ,“ 造 ” 出合 格 的 人 生 加 锻
当高 等 教 育 入 学 率 达 到 或 超 过 适 龄 人 口 的 1 时 为 大 5
众 教 育 阶段 ; 当高 等 教 育 入 学 率 达 到 或 超 过 适 龄 人 口
维普资讯
高 等农 业教 育 ,2 0 —0 0 37 0 6 1 ,1 :7 —6
H ih rAg iu t r l u ain , 2 0 — 0 1 : 7 — 6 g e rc lu a Ed c t o 0 61 , 0 37
推 进 高校 招 生 制 度 改 革 ,服务 和 谐 社 会
落 选 者 心 服 口服 ,社 会 认 可 ,不 仅 没 有 激 化 社 会 矛 盾 , 反 而 能 缓 和 以 至 化 解 社 会 矛 盾 与 不 公 。 目前 ,我 国 现 言 ,高 考 成 绩 是 决 定 学 生 能 否 进 入 高 等 院 校 的 唯 一 尺
高考语文知识试题的变迁及其社会学意蕴

由各省市 、 自治 区和高等学校设立招生委员会及招 生办公
室 等 机构 领 导 招 生 录 取 工 作 。 17 9 8年 , 正 式 恢 复 全 国 统
一
高 考。这 一 时期 ,高 考 ~ 面 在 恢 复 和 重 建 ( 97— 17
18 ) 9 0 ,一面在酝酿着改革 (9 1 94 。这一阶段 ,高 18 —18 )
考制度 ( 要是 国家 颁 布 的有关 高 考政 策 规定 的 文件 ) 主 的变迁上 。一定的考试制度总是体现着一定 时期 掌权者对
人才规格和需 求 的规 定 ,影 响着 的思想 意识 和行为 方式的影响 ,最终 达到控制社会的 目的。而考试 内容 ,是 根据社会需要对受试者 设计 的评估操 作体 系。具 体而言 ,
刘 忠 华
(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 湖南 永州 4 50 ) 2 10
摘 要 : 国以来 高考语文知识试题 的变迁表 明: 建 一定的考试 制度 总是体现 着一定时期掌权者对人 才规格和 需求 的规
定, 影响着人们( 主要是主考者 ) 考试 内容 的选择 , 而达到对应试者 的思想意识和行 为方式的影响 , 对 从 最终达到控制社会
评 分 有较 大 的 主 观性 。这 一 时 期 ,在 全 国统 一 招 生 的 背 景 下 ,语 文试 卷 是 全 国 统 一 命 题 。 除 15 9 8年 改 为 分 省 命 题
极高的一个话题。就现象而言 ,高考不过是普通 高等学校
选拔新生 的一种手段 。然而 ,它的社会本质远远超 出教育
20 0 9年 l 2月 第 9卷第 6 期
湖 舅印 南 一 籍学院 报 学
J u a f Hu a i t No ma ie st o r l o n n F r r l Unv ri n s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考要改革, 这几乎是共识, 问题是如何 改革。有人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合理, 只需要 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革即可; 有人则主张全面改 革, 完全实行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考试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 性是指考试是一种技术性的操作活动; 社会属性是 指考试具有较强的社会目的和社会功能。从本质上 说, 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 考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 性[1]。所以, 笔者认为,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和分 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也许更有利于探索高考改 革的新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 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强烈的兴趣来支撑, 所以, 以培 养创新型人才为天职的教育体系, 必须有容纳和培养 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空间。所以, 我们的考试制度应鼓 励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见解, 应鼓励学生具有超越 书本的创新精神, 防止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 走, 甚至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社会良性流动
"""""""""""""""""""""""""""""""
社会流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 人们在 各种社会集团内部、各种社会集团之间, 以及在各种 活动空间之间变动、转移的形式和过程 [5] 。社会流动 受政治、经济、教育、地理、人口乃至战争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而大规模考试, 也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 因素之一。高考的筛选、分流功能体现在: 依据某种 标准对考生进行筛选, 一部分在考试中处于有利地 位, 容易进入社会的上层。
社会文化具有习得性和传递性。在这个习得和传 递的过程中, 考试起着正面强化的作用, 因为文化的 习 得 和 传 递 必 然 要 依 赖 于 后 天 的 “ 输 入 ” 和 “ 教 育 ”。 而在教育活动中, 考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将人 类的文化积淀进行整合和加工, 有目的、有计划地传
"""" ""
30 年以来, 该制度虽然几经“改革”, 有所变化, 但 “统一”这一特点依然没有变: 考试科目统一包括语 文、数学、外语; 其他少数几门考试科目也是统一考 试; 高校录取统一以高考成绩为依据。
笔者认为, 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 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 现行高考制度要求考试科目统一, 这意味着统 一的筛选标准, 而统一的筛选标准追求的是共性, 实际上就否定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扼杀了人才的 个 性 , 抑 制 了 学 生 各 种 独 特 潜 质 的 发 挥 。30 年 来 , 该制度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直接指挥着从小学 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成为高考的准备阶段。这个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使 许多学生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特长, 个性被扼 杀。有些考生本来在小学阶段就展现了某种天赋, 可是经历了初中、高中的备战高考的洗礼以后, 变 得什么天赋、特长都没有了, 或者是错过了专业特 长和潜能发挥的最佳时机。 2. 不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中, 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放在第一条, 明确指出,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的关键 是创新型人才, 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自主创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08 45
调查研究版
"" ""
递给受教育者; 考试则是依据社会文化的需要, 对人 们应该掌握的文化信息和应该具有的能力进行检验和 测度, 督促人们对文化的习得, 加强人们对文化的保 存和传递。
但是, 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习得、传 递和积累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文化 的选择性, 反映在考试对文化的选择和导向作用上。 文化是以一种弥漫的状态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 人们在考试过程中对考试内容的选择, 实际上是对 文化的选择。
笔者认为, 西方高校招生制度有值得借鉴之处, 但不可盲目引进。同样是自主招生制度, 在美国行得 通, 在中国实行却可能会走样, 这在现实中并非少 见。其根源在于, 教育和招生考试并非独立于国情 的, 它不可避免受到国情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实行西方模式的自主招生制 度, 首当其冲的是招生腐败将难以避免。在目前的中 国高校, 已经出现了一些教育腐败问题, 包括招生腐 败等。笔者预估, 如果再实行西方模式的自主招生制 度, 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相应的监督机制 却跟不上, 招生腐败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适应中 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高考制度必须有相对严格、公 开、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
中国青年研究!03/ 2008 44
##
研究综述 Yan Jiu Zong Shu
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对人的创新活动来说, 个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个性中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可能对创新的成败发生重 要的影响。同时, 兴趣是创新的不竭之源。兴趣对于 创新活动来说, 可以促使一个人围绕着创新目标努力 地摸索和探险, 能够促使其保持行动的高效率, 这都 有助于创新的成功。[4]
但是, 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 约了我国社会流动的良性运行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合理 构建, 不利于社会的良性竞争和进步。笔者无意否定 高考在社会流动只有良性的社会流动才有利于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 所谓良性的社会流动就是让 社会成员的潜能都得以发挥的基础上发生的社会流 动; 如果因为某些制度的原因, 使一部分人的潜能得 不到发挥, 实现不了本应该的向上流动, 那么, 这个 社会流动就不是良性社会流动, 它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表1: 现行高考制度下的不公平现象
兴趣爱好
语 文 数 学 外 语 录取结果
甲考生 对历史感兴趣, 有专业潜质
70 70 70 落 选
乙考生 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90 70 70 被录取
丙考生 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70 90 70 被录取
丁考生 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70 70 90 被录取
类似的不公平现象在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中普遍存 在, 原因就是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 可是高考招生制 度却几乎忽略考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特 长, 由考生的公共科目来决定。
高考营造了一个学习空间, 使学生置身其中, 远 离社会, 远离与高考无关的知识、技能。近年来, 学 生越来越远离社会, 他们将社会文化内化于自身的过 程甚为缓慢。这固然有社会急剧变革、青少年价值选 择出现困惑的原因, 但高考的屏蔽作用也不允忽视。 有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生不能进行人际交往、不会 处理生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倾向, 与 高考营造的这种封闭的学习环境不无关系。由于教与 学都指向考试的需要, 强化了注入式的教法和死记硬 背的学法, 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无助于适应社会发展 的应试能力, 忽视培养社会劳动能力, 使学习与社会 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实际上, 中国社会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 高 考 实 现 升 学 。中 国 自 建 立 高 考 制 度 特 别 是 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高考在中国的社会流动、在二 元结构社会解体和社会稳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 批青年通过高考途径流向知识分子和管理者阶层。设 计科学的高考制度, 可更好地为合理、良性的社会流 动服务。
四、西方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之国情困局
"""""""""""""""""""""""""""""
针对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之困局, 有人主张学西方 高校招生制度, 既自主招生制度, 招生考试权利完全 由 各 个 高 校 自 己 决 定 。2006 年 , 复 旦 大 学 和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还 首 先 开 始 了 试 点 [ 6] 。 考试与社会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具有重要
一、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
$$$$$$$$$$$$$$$$$$$$$$$$$$$$$$$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接受教化 等各种手段, 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 实质上就是 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 的 个 性 和 社 会 性 的 全 面 发 展 的 过 程 [ 2] 。
的社会价值, 比如政治经济价值, 教育价值, 文化价 值, 等等; 另一方面, 也表现为考试的社会制约性。 考试问世以来, 就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 不断获得发展。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考试 的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受到社会生产力、政 治经济制度、文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教育制 度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考试必须适应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要求, 这是考试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7]。
现行统一高考制度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的模式 来死记硬背各种知识、回答问题; 一分之差就可以改 变命运的高考, 迫使全部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 那几门“标准”课程, 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可以 说, 高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目前, 中国创新型人 才严重不足, 最大的问题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高考 体制把人的创新意识给扼杀了。
正是现行统一高考制度, 将许多专才、偏才、 怪才挡在大学门外, 失去了专业发展机会。有些考 生很有专业兴趣和专业潜质, 原本会在专业领域有 所作为, 可是因为语文、数学、外语竞争力差一些, 只好流落在高等专业教育的大门之外, 错失专业教 育的机会。
三、现行统一高考制度 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传承